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想象思维

语文是工具,也是人的立身之本。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学生会学习,善思考,能表达,懂创造。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去想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引导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一、发展小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还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使创造心的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一般途径

1、鼓励学生多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如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3、鼓励学生多做作文。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训练呢?其过程如下: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瑞雪照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联想三:冰雪融化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落。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申到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对策

1、以兴趣激发、诱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想象习惯和方式。

2、加强形象思维训练,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想象力提高的基础。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也应认识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想象思维方式,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本人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着主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思维的培养――在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事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来促进想象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4、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追求想象力的培养

(1)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既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教《忆铁人》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中词句“哦……咳!”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二是“哦”、“……”和“咳”各表现了铁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铁人静默之中复杂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是由惊讶到醒悟再到后悔)?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

(2)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如:

师:当狼往小羊身上扑上去的时候,小羊的命运会怎样呢?

说生可能会联想回答到1:有一个猎人正好走来,把狼打死了。

说生可能会联想回答到2:小羊被狼吃掉了。

说生可能会联想回答到3: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话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

由此可看出,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像延伸,使学生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像之间的契合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大胆想像,兴趣盎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再创造。于是,想像推动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个性特征。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2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是根据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人正是依靠想象才能了解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有许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去训练、去培养、去发展,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联系实际,增强想象储备

想象力不会自然产生,它与人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可以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记忆表象――感知材料,“想象”将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和观察到的自然想象,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用以增加想象储备。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兴趣

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愿意利用这些原始素材去展开想象,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我们结合要研究的问题,应用生动形象的导语、恰如其分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意志的陶冶溶成一个整体,做到认知活动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材料辅助,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我们运用材料辅助教学,能加快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这里的材料辅助指的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探究材料的巧妙运用,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现在每堂科学课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PPT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执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解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特点的难题(书本上介绍的实验成功率很低),我制作了一个教具:在矿泉水瓶盖上钻个洞,用一根橡胶管把里面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导出,深入到有点燃蜡烛火焰的烧杯中,会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的熄灭了,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火焰会慢慢熄灭?如果这种气体比空气轻的话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想象、分析,让学生理解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四、巧设问题,领略想象乐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巧设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联想、猜测,以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所谓“巧”,就是问题要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1.要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空

气是无处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实它占据空间呢?”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思考:“看水中的气泡”、“听气球漏气的声音”、“做纸压杯底,杯口朝下压入水中的实验”、“比较瘪的气球和鼓的气球的

重量”等,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能抓住关键、深化认识。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中,让学生手握一根筷子,用力将它压弯、折断,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这根筷子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地震的形成是地壳的变动造成的,深化了学生对地震的认识。

3.能针对疑难,使学生尝到析疑的乐趣。科学课教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应当是教材中提到的,但又没有进行详细解释,学生能用储备的感知材料去回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不仅领略了成功的乐趣,也训练、发展了想象能力。

4.可以以虚求实,多方想象。为了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想象,

有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直接回答,但可以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有所想象、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如“如果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会是怎样的现象?”、“怎样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呢?”等。

五、实践体验,拓展想象空间

好奇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天性,我们采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动手试一试,这样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为知识的感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

1.实验体验法。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观察机会,提供并积累用于想象的素材;反之,要解决(或验证)某个问题(或假设),就要动用记忆表象,凭借想象去设计实验,可见,实验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他们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试一试,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触发灵感。

另外,在实验中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创造性想象正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供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制作体验法。想象力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因此它与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同样,创造也会促进想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动手,为他们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不仅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活跃

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3

笔者就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阅读教学,丰富想象

发展儿童的表象记忆,使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就是注重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加强日常观察活动的指导外,还要注意结合看课本上的插图和阅读来进行,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多,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如果指导好学生看插图,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雪》这一课,小鸡和小狗在雪地上跑,小狗说:“我会画梅式花”,小鸡说:“我会画竹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可以问学生:“观察小鸡和小狗的表情,想一想小狗和小鸡在说这些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会回答“高兴,骄傲,神气”,具体说来,小狗说自己会画梅花,小鸡说自己会画竹叶的根据是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教师可以用启发式谈话,用语言把观察地结果表达出来,加强表象记忆,然后结合表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狗、小鸡说话时的神态,巩固表象记忆。这样一来,不但《雪》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里,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结合阅读教学,提高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事实证明,只有表象记忆丰富,而准备性又好的人,才会有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再造想象能更好地感知所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和记忆中的想象,同时,再造想象活动又是复活记忆中表象的过程。在阅读中开展联想,想象活动是提高记忆表象准备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一句表达出作者回忆前夜听到的风声,从这一点联想到花草在风雨中的情形,又用“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雨中的情形,复活记忆当中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又提高了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三、教给学生一些形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方法不外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在小学校低年级结合比喻句的教学,可以分析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经验根据能力和情感概括能力。结合比喻句教学,可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形象描绘事物特征的方法。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中,用“厚厚的地毯”比喻“解冻后软绵绵的泥土”,用“鱼鳞”来比喻“春风吹来水面泛起的层层波纹”,用“微风悄悄地送来春风”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春天的到来,学生结合这些范句进行模仿,是可以初步掌握运用描绘来反映事物特点的。在阅读过程中,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景,使学生深入理解,综合体会,以加强感染和熏陶。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4

形象思维是指客观世界的形象信息经由感觉器官被大脑接受后,对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进行联想、类比等思维加工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具体性。由于理科知识大多较为抽象,这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往往使中职学生产生理科难学的感觉。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运用类比、想象等方法,采取插图、模型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如此,中职物理教师应当本着深人浅出、具体形象的教学原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教材中抽象、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规律表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物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的激发,从而达到提高中职物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通过探索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物理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对物理规律获取充足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理事例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掌握物理规律所需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物理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思维,就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对已知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物理规律所蕴含的各种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从所研究对象的表象中探究到本质,并从中熟练地提炼概括出其物理规律。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的思维方法有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类比推理法三种。

其中,实验归纳法指通过对实验结果直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论分析法指通过已知物理概念和规律推理出新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法指通过研究两种对象的某些相似属性,推导出其在其它方面的相似属性。类比推理法可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物理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规律的真实含义、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在具体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论用文字形式还是用数学形式表达教学内容,都应以帮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为目的。教师不能单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这样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的产生,也会让理科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更加感到物理知识难学难懂。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避免因乱套物理规律而出现结论错误的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物理规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构建物理规律的系统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中职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规律教学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与即将学习的物理规律具有关联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地思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索进行物理规律的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中职物理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采取从反方向求证的方法进行。在物理学科中,有相当多的问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反方向推导出结论。比如,教师在讲解光现象及其应用时,就可根据光路可逆性,从反方向切入推导问题答案。对物理规律进行反向探究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巧妙设疑,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具体来说,可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思路和知识应用范围中切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拓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引导学生沿不同方向对同一材料进行探索与思考,并训练学生运用多思路、多维度、多模式的发散性思维来寻求不同的答案。对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是增强学生思维敏捷度的关键,而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是训练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操作和观察实践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联想式的深入思索与探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其能够将思维转化为行动,并促进感性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相关科学知识往往都存有好奇心。中职物理教师应充分保护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共同进行物理实验,指导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针对实验结果开展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自行开展探索性实验,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表象积累;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87-01

表象是通过感知下的形象,因此它是直观的、形象的;但表象总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的是感知对象的一般特点,因此它是概括化了的形象。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正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以表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表象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知识。但是,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材料简单重复,而是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如运用实物、模型、图片、操作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方面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感知;另一方面通过演示、操作,像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获得丰富的表象。例如,教学“圆的局长和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周”和“圆面”的表象,教师可以找一个圆的实物模型,在圆的周围镶有红线的圆,把圆的周长明显地显露出来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用手指沿着圆周边缘摸一圈,在触觉中突出“周界”的感觉,使学生感知圆的周长是一长封闭的曲线,与长方形、正方形成折线状的周长不同。再让学生伸开手掌对圆的表面用手摸一摸,获得“平面”的感觉,使学生感知到圆的面积是指封闭曲线内部平面的大小。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圆的实物上用彩色笔把绘出圆的周长,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圆的面积。最后再让学生对圆周长、圆面积比较,加深印象。这样通过观察、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获得具体的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表象,在以后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学生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圆周”和“圆面”相应的表象,不致于使二者混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空间观念。

另有,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 39 •• 教育观察•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二、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实质是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的应用,人们对这种直觉、经验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可以说,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经过形象的概括加工,能够达到识别事物本质,并进行再造性和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表象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感知,但它一旦形成,却能摆脱感知的局限性,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形象思维从本质上讲也可以说是表象的运动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表象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不过,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联想与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联想和想象越开阔、深刻。所以开展联想和想象活动也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三、数形结合,而种思维和谐发展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6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可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执果索因能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