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1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2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的教育即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是人类一生中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活动不容忽视。要利用各种方式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如弹奏悦耳的英语儿歌、生动形象的简笔画、韵律欢快的儿童体操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学前儿童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对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活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2010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上,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指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1]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广义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生活处处有艺术,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2]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艺术教育在学前英语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在学前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面向学前教育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英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以及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懂得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由此可见,艺术教育构成了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艺术教育在学前英语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此前景下,我国学前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量逐步提高,同时,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培养素质高、技能强、专长突出的学前英语教育专门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并解决的课题之一。
根据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前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要求,依据各地区各学院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培养模式是多层次、多规格的,笔者以调研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得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图1)更能体现校本特色,也能满足社会对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中,艺术教育技能在培养模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主要向学生讲授从事学前英语教育必备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三、艺术教育在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3]优美、有趣的英语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板报上张贴一些学生自己创作的英文手抄报、简笔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经典的英文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4]
(一)艺术教育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语言和节奏应该相结合,因为语言本身就蕴含着韵律和节奏。[5]钢琴课程在学前英语教育人才“一专多能”培养模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美育常常通过艺术教育来完成。以钢琴基础课的教学与训练为例,钢琴基础课能使学生系统掌握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修养,如在欣赏和学习奥地利著名民歌《雪绒花》(Edelwise)这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英文歌曲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美妙且脍炙人口的英文歌词,而且让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宁静、美好以及温馨的乡村生活。《Edelwise》通过对这种美丽国花的歌颂,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发自内心的、质朴的爱乡之情。在感受、体会、欣赏的同时加入即兴伴奏课程,使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伴奏技能,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治情操,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艺术教育具有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学习情境的作用
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主要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专业特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板书的艺术,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的艺术等,也必须具备绘画、书法、唱歌、指挥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以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营造愉悦的英语学习情境。[6]以学习英语儿歌的演唱为例,英语儿歌是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重要载体和活动形式。其内容广泛,描述的对象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渗透着情感教育,在学习歌谣的过程中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与教育。通过儿歌的学习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音、语调,巩固与扩大词汇和增强节奏感与语感,而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很多英语儿歌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内容与其风俗文化紧密相联,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化与风俗,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祝你圣诞快乐)。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Glad tidings we bring
To you and your kin;
Glad tidings for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学生也可通过钢琴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入自己设计的伴奏,创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三)艺术教育具有启迪和感受美,激发学生创造美,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其着眼于情,关乎于美,直抵人的五官感觉;其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在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善良美好的情感。[7]如组织学生观看欣赏《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美的存在。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音乐之声》的题材来自生活,却又将之升华,使之高于生活。其中几首流传最广的经典乐曲使学生记忆深刻,有的学生从《音乐之声》乐曲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陶醉于自然的美景中,并产生要保护好自然的决心;有的学生从《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和《哆唻咪》(Do—Re—Mi)轻快跳跃的乐曲中感受到美的情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美的快乐;有的学生从《晚安,再见!》(Good night,Good bye)乐曲中体验孩提时代的活泼可爱、俏皮的童真,从而更易于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教育教学规律。这些家喻户晓、至今仍为大家广泛传唱的经典乐曲,经过细细品味,学生可以挖掘出隐藏在音乐背后的博大而深沉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提升和净化。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8]创意人皆有之,关键在于早期开发和后期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提高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绘画能力及创编故事、儿歌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使自己的艺术视野得到开阔,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如唱歌、舞蹈、体操等艺术表演中,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可组织学生创编舞台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制定创编主题、为音乐匹配故事画面、选择道具、创编故事,最后合作表演。这种艺术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协商、评价与合作,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重要的角色。通过合作创编、演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懂得合作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其中每一个音符都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只有音符间密切合作,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综上所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英语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其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9]艺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特殊教育手段,在学前英语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为促进学前英语教育,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做出一份贡献。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五维互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522101)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J].北京大学学报,2010(5).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学文.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
[4][9]阮文秀.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J].时代英语报,2012(12).
[5]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刘满堂.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
[7]李铅林.论现代社会与艺术教育//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李淑梅,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7-01
一、职业学校艺术教学的紧迫性
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法,合作能力是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通过一些以集体活动开展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协作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统一认识和共同情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每个个体会自愿的为了整个团队而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艺术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比如一些服装设计和表演专业、计算机网络制作以及动漫制作等,这些都是需要具备很好的额审美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切实综合的发展学生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个体参与到以后的社会工作竞争中。
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培养综合人才和育人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艺术教育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们本土的一种具备地域性质但是皆具世界通性的一种教育。由于我国职业学校众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1、意识不够强。办学者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招生、就业、学校规模等这些事上,却忽视了学校内涵的建设、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以及提高学生素质这些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力度明显欠缺,殊不知这些软实力正是构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学生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学生人才,学校才会具有竞争的实力。2、师资不够。老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导人员,目前职业学校在艺术类教育方面的老师配备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而造成的,从而使得艺术老师在学校教学中专注力不够,能力素质好的基本都会寻找更好的出路,导致了职业学校艺术老师不仅师资不够同时教师的质量也参差不齐。3、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由于目前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一贯风格,使得学校重视技能以及就业方面的氛围营造,而缺乏对于文化、艺术等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更多的艺术给养,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导致学生艺术素养不高。
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及改革
1、转变观念,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管理。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的数量以及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老师数量,如果老师的数量太少,根本难以维持正常的学校授课,如果过多,则会造成师资的极大浪费,所以合理的配备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组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确定。对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基本可以配备一名音乐老师和一名舞蹈老师,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学校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而对于艺术类学校或是有艺术专业的职业学校,则要增加艺术老师的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并且确保艺术教学的质量。
2、合理设置学分机制。要切实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开设足够的艺术课这是很必要的,同时也必须的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经的模式。学校需要对专业学生开设一门或是多门的艺术课程,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将艺术课的学分纳入到学生的学分制中,成绩合格的课程可获得一个学分,这样从某些层面来讲可确保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同时还要每周固定安排时间上课,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取得1学分。通过上述的这些改革,学生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也能通过艺术课来弥补文化课或是专业课所缺的学分。
3、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校招收艺术专长的学生进入学校组成艺术团体来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种方法,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但这些活动的受益范围有限,一般只是参加表演的人员可从中受益,但对于表演能力不强但酷爱艺术的其他学生来讲,也同样充满了对于艺术的渴望,所以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同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养和能力,做到均衡发展。
4、提高教师素养。老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授课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老师的道德、世界观、教学态度、行为举止和治学精神具有极大的敏感度,并受其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艺术老师在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充分了解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自身为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5
王前新教授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即:“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与职业或岗位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与职业或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并达到中高级以上的操作水平;所在职业或岗位相关领域内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评价、吸收和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能力。”①这四个方面同样是服装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现今服装专业人才大概可分为这样几类:设计型、营销型、生产型、管理型、研究型等。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其中设计型、研究型只占非常少的份额,绝大多数是偏重某一专长的“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专业人才”,②这正是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中间技术型人才,将服装效果图通过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实践解决实用和欣赏两者的矛盾,或将成品推向市场交付顾客手中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服装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具有一定的服装设计能力并能理解服装设计师的意图,熟悉服装成衣工艺的制作,制作出结构上合理的纸样;同时还要根据流行时尚正确把握服装结构变化,保证制作出来的成品不走样。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方
面的特长但并非一定是全才。
二、针对学生与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高职的生源主要两类:一类是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一类是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前一类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美术功底较为薄弱。后一类大多与前一类恰恰相反。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共同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首先是分类开班;其次是分开设置课程。分三个阶段,但第一阶段不同,职业对口升学学生课程设置侧重于提高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服装美术(时装画、服装色彩、服装图案等)功底等课程。而普通高中学生课程设置侧重于提高服装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科技素养等课程。第二三个阶段相同,先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到最后是以实际运用为主。
在课程前阶段,要尽量增加课程数,减少单个课程的节数,争取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如将时装画由四周压为两周,但不减少内容,可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这样就缩短了学习周期、节约了人力资源。在二三阶段,逐步加大实际运用的训练时间,可由开始的(理论与实践比)5∶5过渡到3∶7、2∶8、1∶9,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发展创新与创造能力。
三、调整思路与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样衣编号——根据市场或订单确定生产数量——采购原料——下单——生产——销售——售后反馈。我们要以企业的生产流程作为实际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在课程的第二三阶段,要调整思路,真正由教、学、做过渡到产、学、研,讲究课程的实用性,做到教学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1.进行实践教学的先期指导
根据企业岗位有设计、打版、制衣、生产管理、销售等不同类型,在教学中可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专业兴趣小组,教师根据小组分别指导,加强理论基础并突出他们的某一专长。如对有设计天赋和兴趣的学生,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使他们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2.联系相关场地进行实践教学
进行实践教学的场地有校内、校外两类,如校内对外服务的服装工作室、校外的实习企业、服装市场等,或是运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具体的成衣及面、辅料市场,了解企业的高新设备、技术以及生产流程,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后期则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3.总结进行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
对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衔接这个问题,我们要根据学生和生产实际进行灵活把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技术为主体”的实用性服装技术人才为目标,或是先讲部分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或是先理论后实践,或是边理论边实践。
夸美纽斯说:“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③服装专业是一门很强的技术性学科,教师适当讲授理论知识,要多点拨,学生应通过大量的实践去领会、总结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又能顺应将来的发展。
注释:
①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28.
②王玉莲.对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7(02):58.
③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9.
艺术素养及专长培养范文6
我园作为区幼儿艺术教育特色园,多年来,以“艺术启蒙、快乐学玩、开启智慧、个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注重幼儿“感受、表现、创造”的艺术课程为基点,以音乐、舞蹈、美术、京剧、童话剧、相声等多元化内容为载体,积极探索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艺术特色教育之路,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幼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艺术环境美――开放的环境,满足儿童艺术感知的需求
温馨典雅、别具一格的现代化艺术教育环境是浸润幼儿心灵的源泉。我园积极创设“开放、多元、美好”的艺术环境,追求每一方空间、每个角落,都融进舒展身心的艺术滋味,细节的臻熟积蕴着园所对品质的追求和理念的传递。跳动的琴键在绿色的怀抱里弹奏,欢快悠扬;京韵儿十足的壁画、挂件和幼儿作品装点着楼道,传承着京剧文化;走廊上悬挂着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挂饰,将环保意识深深根植于幼儿的心灵;将熟悉的明星剧照挂上墙,一起感受艺术的闪耀光芒。
1.艺术环境的创设要以儿童的需要和快乐为根本。建立多元化的艺术环境,要以儿童的需要和快乐为根本。不仅要关注室内的环境创设,还要注重室外的绿化以及游戏场地的设置,每个班级要有专门的规划区域。环境的布局要美观、合理,可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加强环境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在内容上要注重不同题材的混合呈现,例如:绘画艺术、语言艺术、音乐艺术可以综合在一起展现,让环境成为孩子们的教师。
2.提供幼儿创意展示区。幼儿创意展示区是一个宣传的平台,我园开设了“魔术大舞台”“京剧创意坊”“造形变变变”“拓印乐”等形式多样的展示区。展示区里除了有幼儿的创意作品,还有创作者的照片与资料,方便向家长介绍园内孩子们艺术教育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们艺术创作的方向。创意展示区内展示的作品有美术、剪纸、手工、泥塑等,既反映幼儿学习的过程,也展示幼儿进步的程度。以这种展示区的方式积极鼓励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让他们与同伴交流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素养美――多元的教研,促进教师艺术修养的提升
质量要提升,师资是关键。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艺术素养,解决教师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幼儿园引领教师树立既符合本园教育特色,又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艺术素养提高的艺术教学理念。以学习落实《指南》为主线,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重心,积极创新园本教研,多种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实践引领,帮助适应期新教师熟悉教学工作。我园开展了“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师徒结对活动,结对的师傅认真进行了一日活动组织的示范和指导,徒弟定期汇报和及时请教。成立了“音悦”小组、“绿色风”美术行动组、“咿咿呀呀”京剧组等,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结合、自主参与,相互支持,合作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及困惑。
2.特色研究,帮助发展期教师锁定发展方向。我园重点引领发展期教师通过个人特色教学研究,实现“以特色促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支持有业务专长的教师参加上海、山东、浙江等外省市的音乐、美术、戏曲等特色观摩培训,同时鼓励她们积极在市、区各学科组开研讨课,在园内特色分享活动中担当主角,目前我园发展期的老师已经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她们良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
3.突破自我,帮助成熟期教师实现超越。我园还巧借区音乐教研基地的优势,通过区优青展示活动、远航杯赛课、省优质开放活动、园内外专题讲座、教研工作调研、参加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活动平台,进一步唤醒成熟期教师的职业激情和动力,邀请马舜琴等多位省市幼教专家、知名园长来园给她们进行一对一的撰写论文、案例、备课和演讲的专业指导,为她们的进一步突破自我提供一切条件和保障。
三、艺术特色美――多样的机会,激扬儿童艺术表现的天性
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幼儿独特又丰富的艺术潜质,倾听并尊重幼儿的艺术表达和创作,关注活动中艺术精神和品质的培养。
1.美在音乐中飞翔。幼儿园将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有机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自由、自主、愉悦地体验着成长的美好与灵动。孩子们的入园晨检、午餐准备、起床等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然有序地进行。在晨间韵律时间,我们给孩子欣赏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很多作品都是孩子自己推荐的。孩子们会随着音乐而表现,肢体语言丰富尽兴,动作舒展,或安静、或嬉笑、或陶醉、或兴奋……让音乐作品生动活泼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并形成量的堆积,让音乐生动有趣、自然无形地流淌,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习惯。音乐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绪体验,是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园内,时时能听到在教师娴熟的钢琴伴奏下,幼儿稚嫩动听的歌声;在舞台上,每位幼儿都是最自信最闪亮的明星。
2.美在手指间流淌。孩子眼里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色彩,他们乐于用真实的笔触表现自己的感受,用稚嫩的双手塑造内心的愿望。幼儿园坚持“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针对每个孩子个性发展和兴趣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思维,通过画、涂、贴、粘等方式来塑造美术作品,线描画、水墨画、颜料画、版画形式多变;瓶瓶罐罐、纸盒纸板,材料丰富,孩子们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一幅幅作品,创意无限。
3.美在童话中畅想。童话剧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门艺术种类,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幼儿天生喜爱假扮和幻想,他们身上潜在的喜剧天性需要一种理想的教育去呵护、激发。幼儿园童话剧表演就是让幼儿在相互合作中得到知识,丰富情感,成为自信、开朗和善于表达的人。在活动中,幼儿园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突出了幼儿主体地位,为每个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创造条件,给他们均衡发展的机会。如在童话剧《三只小猪》活动中,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其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担任导演、演员、道具师、票务员等不同的角色。道具制作我们不追求精致高档,而是尊重孩子的自主发挥和创造,鼓励他们以物代物。如小木棍可以当做麦克风,可以当做手枪,也可以当做演奏家的长笛……舞台上,孩子们认真投入、落落大方,用稚嫩的童音向台下的观众传递着优美的童话故事。
4.美在京剧中绽放。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为了让京剧艺术瑰宝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得以传承,幼儿园充分利用、挖掘社区及身边的优秀资源,在2013年成功申报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京剧名段欣赏主题活动构建的研究》,组织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欣赏京剧名段、尝试表演、听取专家讲座、现场化妆等多种形式,在京腔京韵的熏染中学唱名段,在错落有致的鼓点声中练走台步,一招一式有模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