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87―05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设立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现行刑法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综观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缺陷
1 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性质认识及归类不准确
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体种类进行编排的。我国刑法将绝大多数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归入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就表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但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犯罪来看,大部分都不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这种规定并未真正反映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按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会出现定罪不准、量刑不足的问题。它让人觉得国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为了维护管理制度才对此类犯罪进行制裁的,从而降低了国家惩治环境犯罪包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价值和地位。
2 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狭窄
从罪名的设定上看,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主要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将需要法律进行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这就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不能被定罪处罚,非常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确保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从外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许多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我国刑法也应规定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扩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3 罪名设置和规范结构不科学
一是罪名设置不科学。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中,绝大多数犯罪没有明确犯罪对象到底是纯粹野生的,还是包括人工养殖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给刑事诉讼中行为人行为的性质认定增加了难度,很可能直接影响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罪名设置的不科学直接导致了犯罪对象的不统一,这无形中为执法者和守法者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司法认定的准确性以及司法的效率和公平。刑事立法在修改时,应当从法律的系统性、协调性出发,将罪名间所体现的犯罪对象的矛盾之处予以修改。
此外,非法狩猎罪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两罪客观上都是非法狩猎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两罪的侵害对象却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后者以陆生和水生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动物则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范畴。笔者认为,以侵害的对象是否属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不尽合理,易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二是规范结构不科学。1997年刑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绝大部分是采用空白罪状的形式,这就使所参照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和立法质量直接左右相关罪名的认定难度。实践中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要参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等诸多法律法规,操作上的不便和烦琐显而易见。另外,随着1997年新刑法的实施以及相关刑法修正案的出台,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与现行刑法严重脱节,影响了刑法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属于越权解释,并且对水生野生动物未作规定,无疑给执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 对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部分行为没有进行刑法规制
一是《刑法》遗漏了对破坏自然保护区、草原等行为的刑法规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稀有动物和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的毁灭会造成生物种群灭绝,因此,我国刑法典有必要专门设立破坏自然保护区这方面犯罪的规定。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地。我国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坏,草原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遭到掠夺性的乱捕乱挖,造成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碱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剧扩展,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然而,对此类问题的刑事处罚却无具体刑法条文可依,在刑法中急需设置破坏草原罪的罪名。
二是我国刑法在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和杀害两种行为。该罪的规定不包括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并未像西方大多数国家那样单独设立专门的罪刑条款来惩治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正是由于刑法没有将伤害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才导致刘海洋案件出现后发生争论不休的状况。
5 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不科学
一是刑罚过轻。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刑罚过轻,普遍轻于近似的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有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规定。如刑法规定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林木的生态价值远非实物能比。再者,对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对单位要判处罚金。那么,对单位犯罪与单位违法哪个应处重罚?理论上讲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单位违法。事实上单位所受行政
处罚中消灭法人的处罚远比对单位所受刑罚要重,这就造成刑法威慑力的减弱。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实行的是轻刑化,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也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对生态效益考虑的欠缺。
二是刑罚种类过少。在我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事立法当中,主要有自由刑和财产刑两种刑罚,这样的刑罚种类过于单一,尤其是对单位犯罪来讲更是如此。如前所述,单位犯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的,对单位要处罚金。但是,罚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仅仅是附加刑,这无形中降低了对单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否定性评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对此类的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处罚方式,这本身就造成了刑罚力度的弱小和刑罚方式的单一。应该在刑罚措施之外,扩大非刑罚措施的适用范围,将多种刑罚措施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综观国外环境犯罪,普遍规定了多种刑罚手段,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第二十六章“生态犯罪”里共规定了七种刑罚:剥夺自由;限制自由;劳动改造;拘役;罚金;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仅在第256条“非法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罪”中就规定了五种刑罚。对这样多种刑罚手段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完善
1 增设“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并在其中设置“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专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
笔者认为,破坏环境资源罪除了侵犯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侵犯公民的环境权,并间接导致生命、健康或财物的危险或损害。因此,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环境权是主要客体。不应该将破坏环境资源罪所保护的价值及其所体现的特殊社会关系简单地归入一般经济秩序或其他一般犯罪客体。将主要侵犯环境权的破坏环境资源罪单列为一章,既符合刑法分则犯罪的分类理论和规则,又使对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制裁更多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觉地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破坏环境资源罪中专设“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一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有利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体系的完整以及罪与罪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和打击。
2 扩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法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象和内容规定得过于单一、片面。笔者认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对刑法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做出重新界定,确保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从我国刑法目前的规定看,其出发点是肯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利用的,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特殊保护。但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各物种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并且各物种间具有相互的制约作用,一种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若干物种在一个地区的消失,各物种的数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法律难以预料具体哪一类物种才是迫切需要保护的,而且法律规定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需植根于内心,尤其是刑法,急需建立环境刑法的内在合理性。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野生动植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在对其刑法保护上有清醒的认识,从野生动植物的自身价值来确定刑法保护问题,勿要以人之好恶,将一个物种推到不公平的境地。在扩大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把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野生动植物同样重要的高度。
3 罪名罪状的设置上应当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现行刑法中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犯罪对象模糊不清的情况,应当从保持刑法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角度出发,对相关条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确定较为科学和便于司法操作的罪名。
一是明确犯罪对象。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具体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到底属于野生动物还是驯养动物,或者既可以是野生动物也可以是驯养动物,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出来,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笔者认为,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应明确规定为野生的水产品。如果行为人非法捕捞人工繁殖的水产品,则应按盗窃罪或破坏生产经营罪等犯罪论处。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犯罪对象明确规定包括人工繁殖的珍贵、濒危动物。同时,为了保持此类罪内部的协调统一,将这些罪名相应地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及走私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
二是将非法狩猎罪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罪。做这样的修改有三个目的:一是使之区分于上文提及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突出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并同时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便于保护其他野生动物;二是取消非法狩猎罪的规定,可以消除公民认为在非“禁猎区、禁猎期”进行狩猎为法律允许的误解;三是这样立法既减少了过多的法条竞合罪名,又使刑事立法跟随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三是修改并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使之与刑法相衔接。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即保持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体系内的协调。协调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与现行刑法关系的关键,就是要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准确适用刑法典。为此,首先应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责任的条款,并根据刑法中新增加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增加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其次,以决定、补充规定的立法方式对相关环境法和资源保护法中援引新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环境资源刑事立法方式,对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有罪行罪名的刑事责任条款,而新刑法中又无相关罪行罪名刑罚的犯罪,作出具体刑罚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不完整的刑法规范变成完整的刑法规范。
4 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等新罪名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
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
一是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网络,使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的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60%的高等植物和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得到了较好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效不能说不显著,但是,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种源地的行为在各地仍不时发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在刑法上找不到相应的条文进行惩治。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在刑法上设置一个破坏自然保护区罪非常必要。
二是增设破坏草原罪。我国草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为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加剧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不合理开垦、工业污染、鼠害和虫害等对草原的破坏,三是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的破坏已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而草原的作用又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增设破坏草原罪,以改变惩处破坏草原的行为仅在2002年修订的《草原法》上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而在刑法上却无相应罪名的局面。
三是增设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使野生动物身体残缺,进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与捕杀行为无异。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将之规定为犯罪,且扩大到一般的动物,如《法国刑法典》第五卷全一章为“对动物的严重虐待或残忍行为”,规定“公开或非公开地对家养、驯养或捕获的动物实行严重虐待或施以残忍行为的,处2年监禁并科30000欧元罚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伤害、虐待一般动物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尚不现实,但处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规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的罪状及其法定刑,以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避免再出现类似刘海洋案的尴尬立法境地。此外,还有一些新罪名也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发展而建立起来。
5 改革和完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及刑罚制度
根据刑法科学化的要求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和刑罚制度乃是我国刑法改革和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
第一,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其惩罚与补偿作用。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行为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符合刑罚目的。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财产刑运用得当,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工程落实一部分资金,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我国现行刑法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罚金刑处罚数额偏低,这不利于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我国现存刑罚体系中的财产刑应当成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控制对策中广泛适用的刑罚手段,并适当提高其地位。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2
我们常说的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甘油三酯,动物油、植物油均是如此。而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因其化学结构上有一个或多个“非共轭反式双键”而得名。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有两个来源,即天然食物和加工来源。天然食物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油脂的部分氢化及植物油的精炼脱臭,另外,烹调时油温过高(>220℃)也可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
2010年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反式脂肪酸存在很大的健康风险,称“反式脂肪酸是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引起业内和公众的极大震动和相关部门的很大关注。鉴于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了了解我国居民日常膳食摄入的状况,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回应公众疑问,并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我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定为2011年优先评估项目。
两年来,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对我国五大城市加工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调查,以及对北京、广州3岁及以上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参照WHO提出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小于1%的建议,开展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的风险评估。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食物消费量数据显示,全国总人群反式脂肪酸(TFA)的平均供能比为0.16%,其中城市居民摄入水平高于农村,大城市居民高于中小城市。
本次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广州两城市全人群的反式脂肪酸(TFA)供能比为0.34%,均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摄入限量1%,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由此可见,之前媒体的报道大大夸大了反式脂肪酸对当前中国居民的健康风险。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工食品是两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TFA)的主要来源,占反式脂肪酸(TFA)总摄入量的71.2%,其中植物油的贡献率最高,约为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均不足5%,市面上多数品牌的咖啡伴侣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很低。天然来源反式脂肪酸(TFA)占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TFA)总摄入水平的28.8%,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乳类和生鲜牛羊肉及制品。同时,现有资料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与早期生长发育、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虽然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总体较低,但调查发现约0.4%的城市居民摄入量超过WHO的建议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消费量还会有所增加,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因此业界、政府、科学界和消费者都应当给予适当关注,不能认为“太平无事”。
在控制食品反式脂肪酸含量方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多项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婴儿食品中不得使用氢化油。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明确规定,使用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要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
实际上,保证健康的基础应该是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以及适量的运动。作为消费者,要学会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威化饼干、夹心饼干、奶油蛋糕、派等焙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不要每天吃。同时,不应忽视食物中饱和脂肪对健康的影响,如果因为害怕氢化植物油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而更多食用动物油脂。从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现状来看,其饱和脂肪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加需要关注。
如何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今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也进入了新时代,野生动物制品走私被世界范围内经验老到的团伙操控,因此动物保护也要全球合作,并执行强制性法律。在这方面,海洋动物的保护尤其值得一提。我们知道,鱼类等海洋物种能够游得很远,在世界范围内迁移,很多时候涉及多个国家的领海,所以保护海洋动物只有多国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陆地上的动物如北极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一物种正面临气候变暖栖息地缩小带来的个体数量减少,制定禁止买卖北极熊的法律将大有帮助。刚刚在泰国曼谷结束的第16届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大会(CITES)上,关于北极熊的议案被激烈讨论。这是因为北极熊的分布横跨5个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和格陵兰,并非每个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完全停止有关北极熊的商业买卖。
至于犀牛,这10年来偷猎问题已经十分危急。动物保护专家们预计,过去三年内仅仅在南非一个国家就有大约1500头犀牛因为取角被猎杀。在本届CITES上,禁止犀牛角及相关制品贸易成为热点。
犀牛之所以受到过度捕杀,不仅在于犀牛角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在一些国家还有治病的传统。比如,在越南,犀牛角被认为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人们把它磨成粉末,用水或酒冲服。而富人更是得了普通小病也用犀牛角治疗。
这样旺盛的需求,催化了犀牛角的非法交易,也导致非洲犀牛遭到大量猎杀,偷猎者杀死的犀牛数量屡创新高。在黑市上,100克犀牛角甚至能被炒到5000美元。为了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采取了“捣毁行动”,旨在调查贩卖濒危动物犀牛牛角黑市,没收超过40个犀牛角,价值上百万美元。
除了犀牛,在今年美国其他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行动中,超过12人被捕并接受审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再不制止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它们中的很多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事实上,这也正是CITES的主旨。
很多时候,美国希望在野生动物保护中担负更多的责任。这是因为尽管美国只是 CITES 178个签约成员国之一,但是世界上有关野生动、植物的交易很多都是美国消费者驱动的。此外,每年美国都有大批观光客到亚洲、非洲旅游,买卖被保护物种,如大象、豹子等,并带回国。
基于此,我们需要保证美国人在交易这些动物或动物制品时,遵循他国的法律和CITES条约。此外,我们还要提供适当的援助,以便让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备足够的执法能力和管理能力来进行野生动物保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国合作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认为乌龟和淡水龟的保护是个良好的范例。为了保护这类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中、美双方一直在密切配合,并且会长期合作下去。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3
苏门答腊是一座青翠欲滴的绿岛,各类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到处生机盎然。苏门答腊岛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岛上仅仅哺乳类动物就有176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易碎”原因:该遗址因偷猎、非法采伐、农业侵占用地,以及修建穿越遗产地的公路而面临威胁。
2.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洪都拉斯)
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占地总面积为50万公顷。这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180多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39种哺乳动物、377种鸟类。
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还是玛雅文化的重要遗址,保护区内的白色城市——布兰卡城,是最重要的玛雅文化考古遗址之一。这里有重要考古意义的遗址约有200余处。2000多位土著居民沿袭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此生存。
“易碎”原因:过度农垦现象缩减了圈地内的雨林面积;珍贵的木材被大量盗取;对野生动物的商业狩猎活动也不受限制地展开;外来物种的侵入也威胁并破坏着保留地内的综合生态系统。
3.巴格拉特大教堂及格拉特修道院(格鲁吉亚)
巴格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位于格鲁吉亚西部的库塔伊西。
巴格拉特大教堂是巴格拉特三世在公元11世纪初建造的,由3个半圆形的宏大建筑组成。教堂内墙用马赛克装饰,外壁有精美的浮雕。
格拉特修道院是大卫四世时代建造的。1130年,格拉特修道院及其附属学校的创立仪式在此举行。直到公元14世纪,格拉特修道院仍是国家教育中心。这里的绘画非常有名。另外,格拉特修道院还以制作精美的金银手工艺品而闻名。
“易碎”原因:目前涉及这一遗产地的一项改建工程将会破坏其完整性,世界遗产大会强烈建议停止该工程。
4. 阿钦安阿纳雨林(马达加斯加)
阿钦安阿纳雨林由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6个国家公园组成。这片残余的雨林对维持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生态环境极为重要,而此处的生物多样性反映出该岛的地质历史。自从在6000万年前与大陆分离后,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动植物一直在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演化,雨林内生活的动植物有80%~90%为此地独有的物种。
阿钦安阿纳雨林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马达加斯加前任及现任政府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马国当局已于2011年3月颁布法令,禁止红木与黑檀木的砍伐和出口,但其继续为非法开采的木材商颁发出口许可证的行为,无疑使禁令成为一纸空文。
“易碎”原因:乱砍滥伐,这导致生活在其中的狐猴等70多种濒危动物受到威胁。
5. 卡苏比王陵(乌干达)
布干达王国是乌干达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卡苏比王陵是布干达国王的陵墓,一直被布干达人视为圣地。陵内安葬着布干达王朝最后4任国王的遗体,还存着布干达君主们的个人用品——长矛、铜器、铁器、羚羊皮、乐器等,以及穆特萨一世、王后道迪、克瓦和儿子穆特萨二世的照片。
这座皇陵的屋顶由棕榈树叶编织而成。支撑着整个皇陵的是一根根粗壮的原木柱子,所有柱子均用当地一种树皮包裹着,每根柱子都代表着王国的一个家族。一根根柱子纵横交错,不用一个钉子,不用一条钢筋,交叉处全用柔韧的藤条捆扎,历经数十年,牢固如初。
“易碎”原因:2010年3月,卡苏比王陵失火,王陵内主建筑物在火灾中严重受损。失火受损的王陵将被重建。
6.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美国)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建于1974年,现在面积已达850万亩。它位于佛罗里达州南部尖角位置,15厘米深、161里宽的淡水河缓缓流过广袤的平原,因而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大沼泽地环境。辽阔的沼泽地、壮观的松树林和星罗棋布的红树林,为无数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居之地。这里是美国最大的亚热带野生动物保护地。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曾两次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易碎”原因:台风灾害和城市发展等因素,使公园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出现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7. 科托尔自然、文化和历史保护区(前南斯拉夫)
位于前南斯拉夫的科托尔(现属黑山)是一座港口城市,城内以12世纪的罗马式建筑圣特里芬教堂为主,大部分建筑具有欧洲文艺复兴风格。
1979年的一次地震,对城市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当年召开的第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应当时的南斯拉夫政府的请求,将科托尔自然、文化和历史保护区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生效以来,第一个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
“易碎”原因:地震。
8. 耶路撒冷古城和城墙
耶路撒冷古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古城是不规则的四边形,现今的城墙是400年前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代重建的,最主要的城门有4个,即雅法门、大马士革门、锡安门和狮子门,它们按罗盘针所指的4个方位建造,分别通向国内的4座主要城市。
城内的街道至今大都保持其当年的罗马式布局。古城内现存的主要著名古迹有:犹太教希律圣殿的西墙(即“哭墙”);圣岩清真寺和艾格萨清真寺;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受难之路,又称多洛罗萨路,据说耶稣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的。
“易碎”原因:特殊的宗教地位,使其长期处于冲突之中。而且城市无序发展、大量观光客涌入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维护,导致城市建筑老化。
9.巴米扬山谷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阿富汗)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是拥有众多佛教洞窟和伊斯兰时期防御建筑的古遗址群,其见证了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
“易碎”原因:2001年3月受到武装冲突的威胁。
10.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观(伊朗)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德育;初中英语教学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初中生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中坚群体,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存在着道德标准的选择和道德价值的判断模糊化的特点,这正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予以认真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任务,还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结合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它既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特点
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范围很广,其中大量的内容是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代世界热点的问题,这些材料的呈现都突显了德育的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了德育的生活化和科学性,极大的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思维的过程,增进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参与社会服务。
(三)侧重文化交流,通过语言,文化传递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说过:“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因此,外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强烈的人品意识和文化意识,利用这些英语教学材料,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把正确的人生哲理渗透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引发心理结构上的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二、渗透德育的英语教学实践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新标准英语》教材的内容,就地取材,让英语教学成为德语的载体。笔者实践尝试如下:
(一)利用英语对话渗透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社会意识
新标准英语教材突出强调了听说技能,每个模块的第一单元都是对话,其中有许多的材料是引导学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如:“Excuse me ”. “Thanks”.“It doesn’t matter”. “That’s kind of you .“Would you like-----?”. “Can I help you?”课堂上让学生在操练这些技能的同时用心体悟,并使用于课内课外其他的学习生活环节,潜移默化,文明行为成自然。
九年级上册Module 5第一单元的对话是关于博物馆规则的内容:No shouting!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y! 等禁令标语让学生清楚了在公共场合做一个文明人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列举一些校园的不文明行为,然后商定学校以及班级公约,在学生分析总结后,文明的行为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不文明行为予以指正,这些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二)仔细钻研课文,联系背景知识,挖掘思想内涵,弘扬中外传统道德的精髓
新标准英语教材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都是课文,里面蕴涵德育的素材不少。八年级上册Module 9是有关濒危动物故事,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现在很多的动物面临灭绝的状态,提问:“Why do so many animals have no place to live?” “How can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分组讨论得出:环境的恶化,人为的屠杀是动物濒危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我做起,人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制止大肆屠杀,才能解救濒危动物,最终也就解救了我们人类。随着分析的层层深入,学生公民责任道德意识得到了升华。
(三)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行课后的延伸,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
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应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样德育渗透会更有实效性。
例如,学生在学了打招呼时,为了带动学生张口说,我早晨见到学生,主动对他们说:“Good morning,--”Hello,--“刚开始,学生们也羞于张口,日久天长,我的行动感染了他们,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用英语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的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当学生看到需要援助的时候会主动提供帮助“Can I help you?”学生在文明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得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课后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应用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做可以发挥课内发挥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渗透更加深入。
为了了解三年来初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对学生们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我做了一份所教班级问卷调查,收回来自110位我校在校生的反馈:95%的学生认为入学后他们思想品德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不明显的只占5%, 87%认为英语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有一定帮助。由此可见,通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结语
总之, 实践表明,利用英语课堂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所含的思想性, 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能喧宾夺主)这样,德育便很自然地融入英语课堂教育之中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就很自然的达到了。
参考文献:
[1]葛琦.简析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8—50.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森林文化
1.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概念
森林景观资源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及其所附属动植物自然环境的总称。森林公园就是通过开发森林景观资源获得经济效益。构成森林景观的林地及附属设施伴生的植物人文资源等,共同构成了森林景观资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可以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
2.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特征
2.1优质的生态环境
森林景观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林地构成,大多地理位置较为偏辟、清幽,远离城镇,交通相对落后,在历史上很少有人为破坏或很早就有人对其进行管理,原生态系统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或恢复。
2.2丰富的生物资源
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森林景观的又一特征,在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环境下,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奇花异草等生物呈现多样性,生态环境具有多功能性。植物的颜色、结构、性状各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其中往往有许多古树名木,对科研、科普、探险、旅游等都有较高的适用价值。
2.3丰富的动物资源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种类给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育环境,尤其是许多珍奇鸟类对森林树木依赖性较大,离开森林就难以生存。许多珍稀濒危动物或鸟类会在植物丰富、树木繁茂的森林中得以存活下来,森林保护了动物,动物也为森林景观增添了活力和情调。
2.4独到的自然地貌和气象资源
缺少层次感的森林景观往往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观赏价值较高的森林景观大多位于山体之间,多数森林景观都伴有奇石、陡峰、决壁、深谷、壕穴、溪流、瀑布、湖泊等地质资源,尤其是在已开发的森林公园中,在森林景观中常建有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和辅助设施,便于游人观赏。很多森林景观所处的位置地理条件独特,常有不寻常的日月星光和风雨雷电现象,这些由自然现象形成的奇观往往独树一帜极具观赏价值。比如林海雪原、长白雾凇、兴安岭冰挂等都是游人乐见的森林景观。
2.5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森林景观中会伴有很多人文景观,僧佛道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刹古寺、碑塔洞窟、民俗风情等都可能为森林景观添上神秘色彩,人们往往借助自然来表现和放大自己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
2.6森林景观的资产属性和特点
森林景观是具有社会性、不可移动性和无形溢价性的资产。森林景观的价值多在于它的观赏性,相对传统的木材具有更多的溢出价值。这种溢价是无形的,是通过对观赏者的“身心满足”、“身心愉悦”、“心悦诚服”体现出来。开发森林景观资产会带来人口流动,刺激旅游、交通、商业等社会第三产业的繁荣,只要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资源且适当开发,合理保护,对森林进行无害消耗,就会为地方经济带来许多益处。
3.森林景观的经营与森林文化
森林景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是为人类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然空间和优美环境,并为其拥有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人类进步到生态文明,森林θ死嗟墓毕滓巡皇羌虻サ奶峁静模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生态环境、靓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
3.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树立文化经营理念
我国传统森林经营是追求木材的产出效益,不够重视森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随着人们重视环境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颠覆了传统的只强调自然技术和经济收益的观念,在经营森林景观时要从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利益出发,构筑现代经营理念。
3.2发展森林文化,开发森林景观
所有森林景观都不同程度地的承载着森林文化,森林文化依附于森林景观而存在,森林景观因承载文化而名声远播。森林文化消费不同于森林的一次性消耗,只要森林文化依附的森林存在着就可以反复消费,有文化的森林是不灭的森林,其价值不可估量。我国还有很多待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发挥承载森林文化的功能,转变传统观念,赋予森林景观生态和文化价值。我们要坚持走出一条集科学、美学、艺术于一道的森林景观开发之路。
保护濒危动物的建议范文6
2.海莉在5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帮助了一位流浪汉。她很同情这些流浪者,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于是,她开始在自家的菜园里种蔬菜,“四年里,她每个星期都会给流浪者送蔬菜”。除了食物,她还计划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亲手建造12座流动房子,“每个人都应该有可以住的地方”。在家人的帮助下,9岁的她已经能熟练使用钉枪、电钻之类的工具了!“海莉是个很棒的榜样,她让人们知道,再微小的善举,都能够改变世界!”《赫芬顿邮报》这样说。
3.@环球时报:维龙加是非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和世界遗产地,同时也是濒危动物山地大猩猩的栖息地。但当地常年不断的战火,导致山地大猩猩数量骤减。比利时王子Emmanuel de Merode是一名自然资源保护者,他从1992年起开始在国家公园工作,每天与盗猎者和当地武装周旋。他组建了自己的护林队,在去年的一场冲突中险些丧命。他说:“假如我们放弃了,那么其余的国度公园、掩护区将随着沦亡。”对于自己的王子身份,Merode认为并不重要,他之所以选择刚果,是“只因为我适合这里”。
英国著名牧师约翰・卫斯理,五十年里足迹遍及英伦三岛,行程25万英里,讲道超过4万次,在此期间还出版了233本著作。对此质疑的人很多:一天吃喝拉撒还得睡觉,可能吗?所幸他的日记揭开了谜底。83岁时,他写道:眼睛不争气,写作时间每天不足10小时,真气人;87岁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他写道,可恨的家伙,近期赖床不起的倾向有所增加,几乎每天都要赖到早晨5点半才肯起床――时间不会说谎,且异常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