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1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做法往往都很矛盾,一方面在要求孩子对待生活中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孩子能力有限,不能很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避免麻烦,就直接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只要孩子遇到问题,不是喊爸爸就是喊妈妈帮忙,而父母也总是乐于去“帮助”孩子。殊不知,父母的这种行为让孩子意识到,只要自己一开口,立即可以获得现成的结果,于是他们慢慢地就养成惰性,遇事不思考,有困难就找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惰性会逐渐延伸到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从而导致她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差,进而影响她们一生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她们凡事都比较依赖父母,尤其是母亲。当遇到问题时,她们会习惯性地向母亲寻求帮助,所以像“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这个怎么办”“妈妈,帮帮我”这种话,在生活中很常见。

当面对这种情况时,父母对待孩子的请求要有耐心,克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正确答案或直接帮助其解决问题,而应该通过语言、眼神或动作的暗示给孩子提供一些线索,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尽量给孩子留下探索与讨论的空间,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孩子多问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的新奇事物太多了。所以每看到一件新鲜事物,孩子不是问为什么这啊,就为什么那啊。有时问得家长心烦,索性对孩子的提问不给予理会。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孩子提问行为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表现,所提问题的质量更能体现孩子思维发展水平。

当孩子提问时,父母首先应对于孩子提问的行为进行表扬,肯定孩子所提问题,以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大胆的发问。其次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所提出问题。另外,在生活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让孩子在问题中学会思考。

鼓励孩子多谈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在生活中,家长应注意选取一些贴近孩子生活以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进行讨论。这些话题可以是孩子爱看的绘本上或爱听的故事中的,也可以是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例如“彩虹色的花把花瓣都送出去了,到了冬天她怎么办”“为什么说大卫做的事都不可以”“小区门口摆摊的老奶奶的牙齿哪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有兴趣的事物,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

在谈论过程中,父母应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孩子的观点及时的回应,以此鼓励孩子继续往下说。在此期间,只要孩子不犯原则性的错误,父母就不必去打断孩子的谈论。长此以往,孩子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会越来越清晰,逻辑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对孩子的问题最好的反应方式是与他们一起去探索。如果他想了解蜜蜂住在什么地方,便说:“让我们瞧一瞧,也许我们能看到它飞到何处去了。”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可选择这样开头:“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假如孩子回答错误,父母要有耐心,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再问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孩子。

温馨提示

父母需要注意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孩子在开始思考问题时,常常找不到方向,这时不要告诉孩子怎样思考,而应该给时间让他去思考。

跟孩子玩思维游戏

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因多果、一物多变、一题多法等游戏来训练孩子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孩子思维的逻辑性特别有帮助。例如,父母可以通过问“小鱼在水里游,还有什么在水里游?”“什么东西变大了一点更好,什么东西变小了一点更漂亮”“让热水变冷有哪些方法”等问题,让孩子快速说出答案,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想要增加难度,也可以给孩子限定回答时间。在家庭中开展思维游戏,既可以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又可以加深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温馨提示

父母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应注意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及由浅入深。没有孩子不喜欢游戏的,只要父母选材适度合理,孩子很快就能融入游戏中。

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孩子亲身经历的东西远比父母或其他成人直接口头传授的会更加深刻。

如果孩子想知道,蛋糕是怎么做的,与其向他们描述做法,不如让孩子亲自做一次;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2

关键词:生态;练习;设计;展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8-02

一、缘起

课堂练习,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练习单调、重复和机械。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孩子反复多做,类似“题海战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课时缺乏递进性和关联性的规划设计。原因是教师就做题而就做题,单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缺乏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

2、书面练习多,实践性练习较少。原因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单一,对学生的书面练习比较多。对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的意识薄弱。而且受时空的限制,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机会也少。

3、教师对练习的设计点状化,缺乏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原因是由于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仔细分析,对某一类知识,它属于哪个领域、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年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在这个年段要达成的目标等,然后规划可以采用哪些形式的练习,练习要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上达到哪种程度,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4、重问题解决,轻思维激发,轻思想感悟。好多老师现在走入一个误区,都觉得练习课就是找点题目,让孩子做做,孩子都会做了,能就说明他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练习,不是光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让孩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感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力量,从而会用这样的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当前数学课中练习的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有效练习设计和展开的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使思维得到灵动发展。

二、思考

1、让孩子在练习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以孩子策略的指导。在我们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颗算珠。这道题目是要孩子用指定数量的珠子来表示三位数,以加深对数的理解。经过调查,孩子们大多数会写出几个三位数,但是不全面、无序,而且通过这样的解题过程,在数学思维上对孩子的提升不大。基于这样一个对教材和学生的考虑,我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的设计和展开:

(1)经历练习联想的思考过程。做题不是就题而论,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所以然,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问题想起,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让孩子先从简单的1颗算珠想起,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发现只有一种方法。然后再用2颗珠子表示一个三位数,这个时候,我教会孩子先确定百位,然后剩下的一颗珠子再放在十位和个位,发现共有3种。完了后,我问学生:你会用3颗珠子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吗?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探索。最后交流用4颗珠子、5颗算珠表示三位数。

(2)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特意呈现三角形状的板书:

500;

401、410;

320、311、302;

221、212、230、203;

132、123、113、131、104、140

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规律。我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找出方法,让孩子感悟到,原来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难,而且还有规律呢。这样的方法也真好,由易到难,孩子能够掌握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方法。

(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形成策略。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做题,引导孩子回顾,不断反思。引导孩子发现,可以从简单的问题想起,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方法结构;在思考的过程中,做到有序思考,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实践活动――提升操作思维能力

有些教学,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这样,就可能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动手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综合能力。比如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帮助。教材先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基于课堂学习的基础,我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综合的练习设计,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的练习,即为巩固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设计的练习,为一些深化概念、拓展性的练习;第三课时的练习,是让学生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练习。学生利用七块板,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非常有创意。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七巧板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相应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3、整体关联设计――帮助学生思维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由以前的“双基”发展成了“四基”,说明学生获得仅仅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发展孩子的思维,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解教材,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教师不能就练习而论,而要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深度剖析。例如,线段的教学。在认识线段这节课完了后,书上“想想做做”里有这样的3个题目,分别过平面上2个点、3个点和4个点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我们对其仔细剖析,第1题是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是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2、3题,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个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深度挖掘了这道题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培养。

(2)拓展教材练习,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既然我们挖掘了背后的育人价值,我们的课堂练习,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发展。所以在练习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还要设计类型多而丰富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我进行纵向拓展,让孩子画画5个点,6个点等,引导孩子发现规律,进行纵向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进行横向沟通,如握手问题、数线段问题、车票种类问题等。原来各种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发散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方法结构。

4、数学思想引导――提升数学学习素养

通过设计各种练习,不仅有书面练习,还有各种实践性活动的练习。不仅有课堂上学习新知的练习,还有课后巩固知识的练习。还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学会了有顺序思考、从简单问题入手和图形结合等。他们在以后的碰到的问题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运用思考方法,变显性的解决问题为隐性的思想的引导,其实这就是练习的价值。解决问题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方法的存在,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1)引发儿童的需要。做练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完成作业也不是老师压着去完成的,而是儿童的一种自身的需要,为了学习巩固新知、巩固新知、用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经历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方法、策略,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才有深切体会,题目只是过渡阶段,只有让孩子亲手经历了才有自己的理解和重新。

(3)感受思想的价值。经历了过程,分析、回顾、反思、总结,才能感受到思想的价值。

(4)强化、形成内化。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领悟了、掌握了,如果能积极地、主动地去运用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存在了。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时,可以有意识的再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不断地渗透、不断地强化,让孩子形成内化。这样,就是练习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三、后记

练习是学生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真正掌握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些常用思考方式方法的必要训练平台。在练习中,学生自然会摆出自己经过课堂交流后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新知识建构内容,孩子的思考方法才能在练习中慢慢得到强化,思维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但由于本人的经验有限和知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我研究的小学数学生态式课堂练习设计还比较粗浅,例如,拓展训练、开放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探讨,影响基本技能的巩固;不同的课型,还要形成不同课型的练习模式等等,这些都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3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4

晚上好!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的家长会。借此机会,我就数学方面的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现在要求孩子预习了,那就要学会读数学书。语文书是读出来的,数学也是读出来的。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数学书里的每一句话,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孩子仔细去品读,读通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知识点,读清每一个数量关系,那么一定能学会、学好。

主要是指导学生从4个方面去读数学书:

①读例题。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读例题,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

②读插图。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

③读算式。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意义;

④读结语。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读书时可以大声读,可以边读边讲自己联想到什么,可以家长提出问题再让孩子读,也可以孩子读完后家长提问孩子。方法很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选择。

二年级的数学学习同一年级相比,抽象知识增多,难度加大。有些孩子难以适应,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跟家长交流:

一、关于课堂:

数学课堂四十分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数学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注重方法和思维,课堂上学懂了,就会一通百通,课后稍加练习巩固即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在课堂上肯定是积极认真地参与学习,手脑并用。我们班上的情况也是这样,我注意留心观察过,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往往是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同学。课堂上需要老师的再三提醒,我想在家里您能督促一下效果会更好。

1)要指导孩子会听老师的话,注意听老师每一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

2)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

3)注意听老师对关键字词的理解,

4)注意听老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分析。

二、关于作业:

1、对于作业,请您更多的关注孩子作业的认真程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份作业的认真程度,就说明孩子在做作业时的专心程度。孩子的作业认真,说明孩子在写作业时,是用心的,是专注的,那么作业所能达到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好,起到了巩固提高的作用。如果孩子的作业非常潦草,说明孩子写作业时,是漫不经心的,是三心二意的,那么,这样的作业就算是写10遍,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如果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写作业,请务必监督孩子重新认真完成。

例如计算题,总有孩子出错,看错数字、抄错数字、得数漏写等等。态度要端正、方法要得当,具体说就是要“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即看清题目,有那些数和运算符号。

二想,即想好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算,即分清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并仔细计算。

四查,即做到计算时及时检查,有没有抄错和遗漏的。

2、对于订正作业,有的同学的习惯相当好,能非常快的改完交上来,因为学习就是一个理解知识,改正错误,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没有改错,可以说学生就没有提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非常的磨蹭、拖拉、相对来说,学生的错题都不是太多,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改完,没有改完多是因为拖沓。我们的数学作业也不多,所以,您觉得您的孩子有特别拖拉的坏习惯,请您在晚上回家多关注一下,叮嘱他把前面作业的错题尽早改完。

3、提优训练:对于一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对于他们,做一些数学书上的题目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我建议各位家长能够选择一本提高拓展的数学练习对他们进行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思维更活跃,成绩更提高一些,那思维的训练十分有必要。当然,要考虑孩子本人的兴趣,不能太强求。

三、对家长的一些建议:

下面请允许我冒昧地给家长提几点要求。

一、监督孩子做作业

家长监督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建议每位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个专门记作业的小本子,确保孩子能准确地记下每天的作业。

2、监督孩子专心完成作业。杜绝边写边玩的现象,作业效率很重要。

3、监督孩子认真书写,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

二、检查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

建议每位家长每天能拿出二分钟时间来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以及前面的作业是否及时改错。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对他的关注,也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在某一天,被孩子的作业或者考试分数吓一大跳。

三、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题意

读不懂题目要求,是低年级学生的一大的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读题,读出声,看他是否会连贯地把题目读通顺。有的孩子认字太少,有的不会断句,题目没读懂,肯定很容易出错。多练习读题能力就会有进步,最终要做到会在心里默读题目,找准题中关键词,弄懂题意。

本班孩子的特点是比较活,好动的孩子比较多,当然也很聪明。这样的孩子更要注重好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好习惯一旦养成,便会一直坚持下去。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志。孩子小,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长应严格要求并经常提醒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听讲,聚精会神,不要作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回到家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认真细致。孩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而有不能草率马虎。这就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等方面。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4.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提问,要善于培养孩子勤思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对孩子接触的事物家长要多讲,多启发诱导,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一个数是78,比另一个数少2,另一个数是多少?很多孩子认为比一个数少几,就应该减几。而实则应该是:78加2等于80,另一个数应该是80。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实例帮助孩子去理解和认识,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5.培养周期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周期,培养孩子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样的周期学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先说这么多,今后还会和大家常交流。也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于计算

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

1分钟10到15题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5

一、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问。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平等、和谐,学生间相互协作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和主动权,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在讲授过程中举手提问,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现一点问题时,便急不可待,手敲着桌子,甚至站起来 “我来,我来……” “我,我……”地高喊着。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甚至失去自信。因此,这时老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静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2、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问。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与恰如其分的处理,是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教师的热情鼓励,犹如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需要正确对待,做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同时也要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对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示范法、提示法、激励法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提问。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经过多次练习,学生也就掌握了提问方法,知道了从怎样的角度去提问,以后出现类似内容,学生的提问也就更有针对性。

二、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很有必要

懂得如何思考,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思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具有严密性和纪律性。我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呢?

提高孩子思维的训练范文6

一、小学生“形状缺失”的原因

1.年龄差异

卢梭提出了“每个年龄都有它自己的动力。”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开始知觉到空间的结构,观察力逐渐提高,注意到对象的细节,比较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并且能够发现绘画作品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每个年龄段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形状缺失”的情况,低段学生在对人物绘画时出现“形状缺失”的比例高、缺失形象多,越往高段此现象呈现逐步降低状况。

2.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在生活与学习中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但观察时往往比较笼统,不够关注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小学生对客观事物观察无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绘画时,儿童总是倾向于夸张生活中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方面,那些被认为重要的,被赋予情感的观念或物体总是被表现出来,所以在人物绘画时,学生对能看见事物的“眼睛”,可以品尝食物和表达言语的“嘴巴”,表现出足够的关注,而眉毛、耳朵、脖子等形象往往容易被忽略。有目的的观察能减少“形状缺失”现象。

3.思维定势

简笔画以抽象概括地用线条的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供孩子摹仿学习,看似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实际上简笔画训练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学生进一步的绘画发展。同样是同学正面的写生表现,学过简笔画的孩子习惯用几个规范的几何图形画人,模式化倾向明显,并有30%的学生缺失了人物的眉毛或耳朵。而没有接触过简笔画的学生却能用生动的线条来表现,形象完整。学生用笔描绘时受到了记忆中存在的表象的干扰,所画的更多是记忆中的人,如果学生绘画中对眉毛、耳朵等部件的缺失形成惯性,便很难改变。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能用笔记录下自己眼睛看到的真实形象。

二、解决方法与策略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发现“形状缺失”现象与学生的年龄、观察方法及思维定势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学生会在绘画表现上裹足不前,到了中高年级绘画的状况还停滞在“涂鸦期”,久而失去自信并影响对绘画的兴趣。解决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有:

1.调整指导方法,关注绘画过程

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思维的过程,所以对过程的关注更为重要。孩子所表现的对象与自己的经验有关,画面中缺失的部分正是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不够的部分。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老师如发现“形状缺失”现象,可以通过提示加强学生的“相关经验”。如:人物画上缺少了眉毛。老师就可以提示他:请你摸一摸眼睛上面长的是什么?人物缺失了脖子就可以通过请他“转动下自己的脑袋”的方法来体会脖子转动带来的身体感受。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自己画面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缺失的部件添加上去。通过这种适时的引导,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并形成形象的记忆,改善“形状缺失”状况。

2.培养观察能力,感受对象细节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人美版第七册《猜猜我是谁》一课是线描写生同学背面的形象,我引导孩子这样来观察:首先看一看头部外形、发型、着装等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等方法去观察。接着进一步引导细致观察:找找你观察的对象有什么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发型、头饰、衣服上的图案、耳朵的轮廓……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头发的走向、服装的质感、耳廓的结构等。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线条记录下这些生动的形象。通过这样的观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性,并促使将这些细节在学生记忆中形成概念,对细节的关注提高了,“形状缺失”现象就会随之减少。

3.提升鉴赏视野,建构多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