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1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城南实验

小学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2

关键词:幼儿时期;游戏;思维

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孩子在游戏中能获得经验知识,促进认识、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游戏更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本文通过对幼儿教师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分析,具体阐述了游戏对孩子的思维养成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一、思维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一直作为幼儿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而游戏也一直被孩子所喜爱。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更能让孩子接受,并让孩子很快地融入游戏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受到影响。思维游戏带来的不仅有快乐,同时也有让孩子在游戏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思维游戏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会去观察、去思考、去实施。同时游戏中的规则也会对孩子有一个约束的作用,让孩子在游戏中,根据规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或者心态,当孩子面对困难或者其他的一些情况时要怎么办,这对考验孩子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思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自己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行动。游戏化教学不仅需要幼儿的配合,同时也需要教师在中间进行调节,当孩子间出现矛盾,教师要进行调节。思维游戏的应用,更多的是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不仅对事物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还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使孩子在不断的学习中越来越成熟。

二、思维游戏的特点

思维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思维游戏在幼儿教学中会考虑到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和思想的多元化,因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地方和相对薄弱的地方,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思维方面的锻炼时,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思维变通能力以及每个孩子的进步空间,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等。这样才能达到思维游戏教学的目的。

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考虑,要想到孩子提高的方面,比如对孩子对图形的认知,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对一些突发的情况等等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无压力、自由的,所以教师在游戏中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三、思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创新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也要进行创新,使游戏更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同时也要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思维游戏进行创新,使游戏能与孩子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课堂气氛的把握对游戏的进行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也要注意将课堂气氛烘托得轻松活泼一些,有效的思维游戏创新对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

1.交互式游戏

幼儿刚开展游戏的时候,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对于一些事物的分类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为了让孩子更快更好地分辨事物类别,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师在活动前准备一些关于不同性质的物品的卡片,例如水果类、蔬菜类、家电类、交通工具等等。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将这些卡片分给小朋友,当教师说“我现在想吃水果”,然后就要让拿着水果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回答错的小朋友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然后教师再让所有小朋友将自己的卡片和别的小朋友的进行交换,这样,在不断的游戏中,会让幼儿对不同种类的事物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分类和认知。从简单的小游戏中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分类总结,会让孩子对这些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记忆。

2.观察式游戏

随着孩子观察分辨能力的提高,不同的游戏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考虑到游戏之间的不同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思维游戏的应用,更多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将游戏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是为了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将一些静态事物,放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中,以动态的形式让学生去观察,例如以动画片的形式,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准备一段一两分钟的动画视频,让孩子仔细认真地进行观察,结束后,问孩子里面出现了几个小动物,然后孩子就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然后教师再让孩子看一次视频,孩子就会知道答案,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效的。

3.合作式游戏

孩子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思维反应得更快更准确才行,教师在活动中,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不仅要锻炼孩子的个人反应能力,同时也要考验孩子集体的合作能力,这对孩子的锻炼会更加全面。例如,教师可以将孩子两两分组,教师在前面喊口号,当教师说出“四只脚一只手”时,孩子就要按照教师规定的标准完成地上有四只脚和一只高举的小手,游戏过程中孩子就要快速地思考并进行设想和实践,这个游戏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孩子们之间相互合作,也能够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发生一些矛盾,也会锻炼孩子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对提高幼儿的智商和情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会使教师的教学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特性。

参考文献:

[1]白雪梅.游戏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方法交流,2013(08).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3

一、“玩”中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

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客观事件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映。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学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强烈起来。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主动的需求、表现自我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团结合作的需求和对爱的需求。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世界也不总是阳光灿烂,他们也有不顺心的时候,“玩”可以使孩子忘掉烦恼和不快。在和孩子一起“玩”时双方都感受了爱,享受了快乐,这种“玩”增进了双方的情感,满足孩子对唉的需求。

二、“玩”中发展智慧

“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提高了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玩”中,他们能接受到听觉、视觉等多方位信息的刺激,能探索和尝试各种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这为孩子发展感知觉、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中国式教育一直都是填鸭式的,一般教师总会把课堂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寓玩于教的教学模式对孩子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伴随着这种边玩,边交流,孩子们的语言水平也得到了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体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与人之间并无多少智能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方面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枯燥的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而是通过边玩变学习,尤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起来,以提高孩子的各种多元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它采用不同模式的多元课程,运用不同的途径,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到除数学以外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适应上,促进孩子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同时鼓励发挥其独特智能,或把不同智能组合,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玩”中提升能力

孩子在“玩”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与他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意识相联系,因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人的智能五要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其他四种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又包括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判断及抽象的能力。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最能锻炼思维能力的。如让孩子自己收集数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习题;让孩子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应用等。针对不同的孩子,提供有争论性的学习内容,扩大研究的范围,都有利于扩展孩子的知识与思维视野。

有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主要主张教师与孩子的学习互动,使他们在参与中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通常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想象力,解决问题具有自己的独创见解,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孩子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自己编制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一般说来,问题的现实性与开放性越强,对孩子挑战性也越大,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发明”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这都是由孩子的创新精神得到的。

合作学习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不仅能学习到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里的环境,对某一课题进行统计调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孩子的亲力亲为,而并非教师或活动组织者的包办代替,注重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活动效果与孩子的主动投入和合作意识有关。积极实践并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数据,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锻炼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4

先用洗洁精和清水把案板洗净,然后在上面撒上适量的盐并且涂抹均匀。

用保鲜膜将案板密封。这样可提高除菌的效果。放置30分钟。

用洗碗海绵蘸一点儿水后,反复擦拭案板的表面,最后用清水冲净即可。

白醋来帮忙

将白醋和水以1∶2的比例调好装入喷壶中,

将白醋溶液喷在案板表面,喷完之后把案板放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即可。

淘米水或姜可快速去除案板的异味儿

用淘米水洗案板可以很好地去除上面的异味儿。每次切完鱼或虾后,可以用几片生姜来回擦拭案板,姜可以很好地去除鱼虾留在案板上的腥味儿。

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如果他在健康、快乐的前提下能既聪明又爱学习,就是家长更期望的了。其实,培养孩子的“乐知、乐学”精神,把握成长关键期最重要。本期“乐知舟教育”就与各位家长来分享一下孩子启蒙阶段的几个关键期。

3岁:注重左右脑开发训练、计数能力开始萌芽、注意力重点培养

俗话说,3岁定一生。孩子在3~6岁时大脑的发育比较迅速,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孩子的左右脑开发训练,给予他各种丰富有趣的刺激,可以激发其脑细胞的成长,为孩子奠定一生的用脑基础!

同时,从两岁半开始,孩子就已进入计数能力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要让他多接触数字,使他对数字敏感。当孩子3岁左右时,注意力也开始发展,将注意力及计数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达到高效训练结果的方法,莫过于学习珠心算了。

“乐知舟教育”的“乐知心算”课程正是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前提下自主研发的一项特色教育课程,课程以具有科学结构的算盘为教具,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经过训练,使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算盘的影像,通过拨弄头脑中的“算盘”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计算,最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及其他各项综合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岁: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识字量大量积累、不断激发创造力

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斯区”,4~12岁是这个区域的敏感期,此时被存储的语言会被大脑认为是“母语”,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孩子学到的语言就像我们的“母语”一样,可以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教育学家把4~12岁称为语言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里,学习语言的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同样,3~6岁也是孩子识字的黄金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认字最快、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孩子早识字就能更早地把识字优势变成阅读优势,阅读是每个人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可以大大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另外,4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且迅速发展的时期,他更乐于用绘画的形式将丰富的创意、想象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自由表现,就决定了他的创造性。

因此,“乐知舟教育”特别引进了“多乐宝创意绘画”课程,以独有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想象空间,用颜料及丰富的表现形式引领孩子走进艺术世界,用完善成熟的教学体系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保护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感觉与创意能力,让孩子不断获得表达的经验,同时更善于表达、敢于表达,开启每个孩子的想象与创造之门!

5岁: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数学思维能力开始形成

数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包括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分类与排序、规律及数量守恒等诸多概念。

这个阶段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需要尽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生动形象、可操作的手工制作及游戏,让孩子在涂色、分类、连线、粘贴等各种操作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感知和接受数学概念。

有数学专家表示,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影响到孩子未来学习物理、化学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的魅力所在。

6岁左右:掌握词语、综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5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

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