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1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应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宽度;深度;精度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涌现了洪战辉、徐本禹等优秀大学生,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深度,细化精度,着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

2.1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有效的文本(教材)或课堂教学囿于篇目、时间,未能道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背诵古诗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学而生厌,其结果收效甚微。鉴于此,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学校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再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一场活动牵涉到这么多领域,从各个领域的角度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宽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他们明白这一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使教育具有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的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它的魅力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兴起的传统文化解读热不正是教育良机么?于丹教授讲解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种文化有否魅力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青少年,传统文化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2.2.3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更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实践活动。文本传授变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中秋赏月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育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3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2

一、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构建可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且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由于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族问题,所以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维系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从文化角度而言,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或精神品格,从而有力地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有效地激发经济活力,拓展区域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最后,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认同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构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有助于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作用的发挥。

二、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缺失的表现

由于市场经济导致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疏离。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缺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个性。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疏离。一个国家和社会要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团结。民族凝聚力则来自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信仰。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数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是凝聚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而当代青少年学生确实存在但又不易觉察甚至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失落或疏离。对于“看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世人追求利益而丧失,你有什么看法”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没感觉”的有23人,竟占了7.8%;认为“无意见”的也有17人,占5.8%。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素质培养可有可无”的占了近5%,认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竟然占2.8%。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信仰的疏离,意味着社会稳固的道德基础的破坏。而民族文化信仰危机一旦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由此导致的必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危机。

其二,对传统民俗文化认同的淡化。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渗透。现在,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淡化了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是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会精心地装点圣诞树,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西方的话题,一味地追求西方节日的“前卫”。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对于“您的家庭还会参加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吗”,选择“会”的仅占22.7%,“偶尔会”的占47.4%,“不会”的占29.9%。对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对于您来说的意义”中,认为“传统节日意义重大”的占32%,“单纯的假期,与其他假期没有什么区别”的占21%,“没有节日气氛,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占44%,“一种形式,忙于应酬,又累又烦”的占3%。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都淡忘了传统节日,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也就很淡,我们的民族精神又如何弘扬和传承下去呢?

其三,缺乏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肯定。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但在多元文化构成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充斥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品洋味,而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对于“你觉得本民族的服装、文学、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你会积极地去学习吗”的调查中,选择“会”的占37.5%,选择“偶尔会”的占50.2%,选择“不会”的占9.6%,选择“没意思”的占2%。民族文学、民族服装、民族艺术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以致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被埋没,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民族文化在边缘化中消失。

三、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途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植根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多元,是指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所谓一体,是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的统一整体。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加快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形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看作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对全国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掌握情况后分类进行保护。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做法和体制机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环境对民族文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微妙的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一定的生存环境。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必须恢复或保护民族地区正常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才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化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原因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目前一些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培训,形成一支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第三,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渠道。学校应增设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既然是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应该是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不应该以考核的形式来审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挫伤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广泛,可以涵盖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歌舞、乐器、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努力做到使选修课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窗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效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四,举办讲座与文化节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邀请一些资深的民族文化教育学者,定时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讲座。通过此举,让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感知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进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另外,每逢传统文化节日,学校可以在校园内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利用这个机会,在传统节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吸引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由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节日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熏陶,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五,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学校应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大力加强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已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品质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来传播民族文化。网站定位于民族文化传播的公益性网站,以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传递民族信息为宗旨,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手工艺品、饮食文化、服装、艺术等,有效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引发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解。

第六,组织社会实践,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存在,所以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营造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社会实践,目的是让青少年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社会实践除了能够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唤起大家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吸收更多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家乡的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是每个青少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要大家都能切实行动起来,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定能绽放出其独特而熠熠夺目的光彩!

总之,构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读经运动”;“育新经典”

当前,青少年“读经运动”背后关联着颇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面对再次刮起的“风潮”,如何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做到既不全盘接受又不完全抹杀和否定,既要重视其教育意义和价值又要斟酌其内容与方法,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要放眼世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是青少年“读经运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笔者以“育新经典”为例,谈谈对青少年“读经运动”的认识。

一、青少年“读经运动”的发展历程与持续升温的背景

在中国,儿童诵读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自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轰然摧毁后,我们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与复杂的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强、传承和吸收等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并非出自中国文化内部,而是在与西方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失利及其对失利后所谓“根源”的探索中产生的。改革开放后,过去的“怀疑”甚至“否定”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自豪感开始催生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传统文化被作为弱势文化、批判对象猝然退出了历史主流舞台,但其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情感却不可能就此断灭,它们始终作为一种潜藏的力量维持着自我肯定。”[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股青少年读经之风开始由台湾吹向大陆,其发起人就是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1994年伴随“小朋友,跟我读”的六字读经法,由王财贵发起和倡导的的青少年读经运动再次兴盛。1995年九位全国政协委员把《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提交到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之上,呼吁国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中国文化长河出现断流的危险。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式启动,号召全国青少年进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活动。全国性的青少年读经热潮滚滚而来。官方的支持与民间力量的响应,青少年读经活动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读经热”兴起之日就在学术界出现激烈的争论,但无论是官方青少年教材中的古典文化教育还是民间各种自发的读经团体,青少年“读经运动”从未停止。当前国内青少年“读经热”从大的讲,它是以延续中华文明为旨向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讲,青少年读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反应和响应。当中国的国力再次提升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必然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读经运动”自然顺理成章。从国际竞争力上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读经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国家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延续,高考中语文比重的增加和外语比重的降低就是明证。最后,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读经运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和途径。

二、青少年“读经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少年“读经运动”的发起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关于“读经运动”的学术研究与争论一直在持续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研究者多以历史的、实证的和个案的方法,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文化学角度来解读青少年“读经运动”。实践中,除了官方的大型诵读和学习推广活动以及电视和网络媒体企划的有关汉字、诗文等活动外,地方的各种经典“导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咨询中心”、“推广机构”、“私塾”、“学堂”等民间机构和团体众多,自发的读经小团体更是多不胜数。“育新经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育心经典”是国内著名的儿童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专家、“累积式教育法”的创始人赖国全先生编写出版的一套儿童读经教材。每本教材都是大字注音、简繁对照并有配套的童音跟读语音光盘。整套教材几乎涵盖了青少年“读经运动”中的所有经典内容。而整套经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由赖国全先生提出的“累积式教育法”。该读经方法又称作“137学习法”――“1”是读经次数,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不超过七遍,时间控制在十分种之内;“3”是指每天读至少三本经典著作,最多不超过七本;“7”就是每七天一个来复。诵读的要求是跟读和指读,而且要求坐正和大声朗读。“累积式教育法”是赖国全先生无意中看到台湾王财贵教授的一个演讲录像,从王财贵‘跟我读’的古文学习方法里获得启发,并为自己的女儿制定的诵读计划。整套图书与光盘可以通过淘宝等网络平台选购,在QQ群、微信、YY语音等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孩子家长可以共同学习,分享读经的经验与体会。“育新经典”的读经沙龙多是以民间组织为主,读经家长和孩子自发进行实施。同城相约、合适的公共活动空间、确定的诵读内容、冥想宣誓领读的仪式、才艺展示和亲子互动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读经沙龙”。

“育新经典”除去其独特的“累积式教育法”外,就是一套“丛书”。所以,对其质疑最多的,往往是所谓合法性的问题,即是正常的销售还是非法传销?毕竟网络推广和售书就会给人以营销之嫌,关键整套图书价格不菲。以选购最多的基础套装来说,27本书和28盘配套CD的售价为1587元,而最贵的是“1+2全家福全套装”售价为8503元每套。青少年读经运动中关于读经的意义即有没有读经的必要,对青少年是有益还是无益?关于读经内容的选择上是儒家经典还是所有中外优秀的作品?选择经典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哪些是“国糟国粕”?关于读经的方法,无论是“小朋友,跟我读”的教学方法、“素读”法还是“累积式教育法”基本上都属于“填鸭式”、“填牛式”的硬背方法,难道不是旧式教育的回归――“中国旧式教育的病灶,那就是这种教育脱离儿童生动的生活,因而便反过来压迫儿童。”[2]这种传统的“记诵”与“反刍”方法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和本能真的就是百害而无一益?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真的无法调和吗?青少年”读经运动”的争论放在“育新经典”上就是,选择的内容合理吗?“累积式教育法”作为在自己女儿身上成功验证的学习方法能否推广到其他少年儿童?“育新经典”所倡导的读经方法和形式特别依赖家长的参与。家长出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初衷和儿童一道诵读经典。这不单单是儿童有没有耐心诵读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考验家长有没有精力、时间和毅力陪孩子坚持下去的问题,以及整个家庭能不能配合并创造良好的读经氛围的问题。

三、对青少年“读经运动”的思考

亲子共同读经活动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没有必要全民推广,应该让青少年“读经运动”成为家长的自主选择。而对于一些打着读经的幌子,进行卖书和收费办班等完全商业化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严把资质门槛必不可少。事实上,关于青少年“读经运动”在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具体争论已不再十分重要,简单的二元对立与折中只停留在学术舞台。“读经运动”与传统文化间的关联不容置疑,从这一点上来讲,青少年读经的价值和意义必然指涉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青少年“读经运动”在民间仍将持续存在,我们应该适应当前的形势,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不以“续接”、“弘扬”而读,应以“传承”为主,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现实与思维方式,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民间青少年读经热潮,也反应出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至少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因此,青少年“读经运动”与其说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不如说是中国人民族文化自尊的障显,是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因此,化解少儿读经争议与正确看待‘国学热’、‘汉语热’等现象,就要对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地位与走向有正确的估计,要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怀有真正的热诚。”[3]

对青少年“读经运动”不能人为的拨高和过度解读。一些国学大师将青少年“读经运动”看作是“中国文化断层重塑工程”,希望通过全国性的青少年读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续接与重塑。但文化建构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的青少年读经活动并不能恢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生”与“再兴”。如今,教育体制内的学习经典与民间自发式的读经活动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不失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举措。所以,对青少年“读经运动“不应过度夸大和解读,其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但绝不能简单拔高到“重塑”、“复兴”的文化高度,否则只会招来更多的质疑甚至否定。

[参考文献]

[1]江净帆.“读经”运动: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兼与蒋庆先生商榷[J].南华大学学报,2006,7(5):70.

[2]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4(5):67.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4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5

根据街道关工委20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结合新华社区实际,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

一、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孩子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细致地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组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清理身边白色垃圾为主题,大力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使孩子们在度过新年的同时增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二、配合街道关工委、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为提高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知识,社区为孩子们准备了“以案说法”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于海同志进行法律教育课,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

三、结合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重大节和纪念日,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孩子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学习民族英雄事迹,发扬爱家、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

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智慧熏陶孩子们。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价值极高的精神文化宝藏,是驱动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孩子们制定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以丰富传统教育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五、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到辖区内“夕阳红”养老院慰问演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们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增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意识,提高全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意识。

六、大力开展赞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的活动。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赞改革、颂成就、爱祖国、思党恩”的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以xx大知识手抄报制作的形式学习xx大精神;组织参观辖区内企业,提高孩子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切身认识。

社区XX年寒假工作计划(二)

根据街道关工委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为使广大社区青少年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武定新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社区精心组织寒假青少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

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6

落实“十”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培养少年儿童友善、谦让、诚信、忍耐、忠孝等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实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解决学生人格缺陷问题的客观要求。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健康人格培养,是历史和现实需要。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人格与校本课程构建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塑造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可行性和可能达成度。

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式、方法。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内容

1.课前――蒙学诵读

每班发放一份诵读材料,贴到班里合适的位置。学生要自行准备诵读材料,做到人手一份。每班选出一名古文领读员,通过培训后带领本班学生进行诵读。

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诵读分为四个阶段: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分章节,逐段朗读背诵。连段成篇全文背诵。可以跨年级背诵篇目。

2.课上――书法教育

面向全体,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加强书法教育科研力度。成立“研究组―年级教研组―全校师生”三级研究网络。

落实书法教学内容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一二年级,练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三四年级,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五六年级,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逐步提高临摹能力。

3.节日――诗歌创作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个传统节日,开展以《春日物语》《夏日欢歌》《秋日雅曲》《冬日清韵》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大自然,看自己所爱看、想自己所乐想、写自己所愿写。

五、研究的结论

1.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拓宽了国家课程的广度。

2.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加深了学生的精神积淀。

3.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4.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