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1

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地区经济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基石,给文化构建供应物质基础与保障,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当地文化的构建和出现具有支持的影响。而且,地域文化条件对地区经济运作也会造成较大的能动性,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整体会表现各个类别地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的构建在地区经济运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价值。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发展

因为具体方位、气候、资源等要素的作用与约束,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架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各个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文化运作具有支持的影响,对地域文化运作程度、运作架构、类别与特性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的运作存在他们自身的独立特征,不但会遭受经济要素的作用,也会遭受历史传承、文化演绎等众多要素的作用。某一区域之前的经济较好,但由于众多因素使得经济出现滞后,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力也会由于历史运作的原因存续较长的一个时期。例如,现在西安或者关中,经济运作条件尽管赶不上东南部沿海,然而他们的科技与教育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依旧位居国家前列。但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时期,通常会存在文化匮乏与知识不名一文的情况。现在,基于整体视角考察发达企业,如广东文化的时候,就会看到其表现为二元并存的架构,存在经济较为放开但意识形态层面较为保守的情况。这一二元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在文化领域的直接推动影响,让地域文化显著的滞后于经济水平。

2、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现在,经济与文化表现为一体化态势,文化力逐渐变成地域经济运作的巨大推动因素,在总体经济和社会运作层面具有主要的影响。地域经济的运作情况在地区文化构建和运作阶段具有支持与基石的价值,各个差异化的地区经济与特征可以形成差异化的地域文化。此外,某一区域的原有地域文化历经人们的共同挑选之后,最后出现在这一区域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一区域民众特征与民族性质的文化秉性。这一秉性比较巨大且较为平稳,一定能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运作形成较大的推动影响。所以,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常常表现为遭受各个类别地区文化作用的社会痕迹,形成晋商、浙商、台商、徽商、粤商、闽商、港商等类别的地区角度。新制度经济学者指出,意识领域与文化理念于削弱市场费用支出、推动经济进步、确保社会平稳等层面存在重要的影响。经济进步会给文化全方位兴起打下前提,文化的繁荣也会推动经济不断飞速进步。

二、地域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地域文化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先导

现在,全球经济逐渐迈向基于创造要素促进的新的发展时期,创造变成促进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因素,于地域经济运作与创造行为中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创造的理论基础在于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域经济文化,其对创造的影响是很直接与具有本质作用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形成公司管理者这一人群,使得各个创造方式持续存现。经济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对经济运作具有决定性影响且比较关键的是创造精神。和创造精神存在紧密关联且具有差异性的界定为创业认知。创造和创业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创业认知是一类企业家精神,其主要力量为企业家,但企业家精神实质或说较为关键的层面即为创造。创造为企业家的基础功能。硅谷为基于创造促进经济进步获得顺利发展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基于高级科技创造作为其先驱,对其给予一定的机制创造给予辅助,如股票期权激励、市场开放、资本风险投入等。硅谷创造方式将创业与创造联系起来,这为企业家创业品质不断提升的表现。

2、地域文化创新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2

作为中部崛起的代表,湖南近年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初显成效,一批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邵东打火机等;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群也逐步形成规模。但区域品牌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创建一批区域名牌任重而道远。

1.产业集群规划不完善,发展不成熟:目前全省有76个工业园区,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的极少,大部分的产业集群仍处于扎堆和成长的初级阶段,真正处于成熟形态的少。综其原因,一是过分崇尚权力,造成地方封锁,部门割据,给产业集群吸引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带来巨大的阻力;二是对产业集群认识有误区,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对集群缺乏有力引导;三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受局部利益和行业利益驱动,设置樊篱阻碍产业集群,各自画地为牢限制产业集群,各地都办工业园,但都难以发展壮大。

2.产业集群的规模较小,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不少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个人自主文化观念使得企业间相互合作较难,产业集群规模难以壮大。集群内存在比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区域品牌是集群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属性激发了不少中小企业“搭便车”的念头,即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利用区域品牌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不愿意投资创立或提升区域品牌。另外,有些企业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利用区域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大大地损伤了区域品牌的形象。

3.地域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没有形成区域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包含了品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品牌文化是品牌形象中最有价值、无法模仿和替代的部分,也是品牌元素中最能吸引消费者并引发共鸣的部分,因此,品牌文化对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南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但湖湘文化在区域品牌的建设中,目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品牌观念和品牌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经营者简单地将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资产,绝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产品的显性特征,如产品的外观和包装等,而对于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和品牌的文化内涵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3]。比如,浏阳花炮、攸县香干、醴陵陶瓷,大部分企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产品观念的层面,尚未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停留在物质的显性层面,即品牌的设计和包装等,对品牌的文化缺乏理解和重视,因此也不能将地域文化与区域品牌进行合理的融合。

4.区域品牌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品牌的构成要素较多,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所以对品牌的设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对品牌的设计和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区域品牌设计时,首先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然后开展商标的精心设计和注册工作。区域品牌的设计不仅要表达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同时要强化对区域文化内涵的反映。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湖南许多区域品牌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产业行业的代表性。因而,该品牌在运用过程中,随着该产业行业的纵深发展而表现出产品属性表达的模糊性,使得消费者对该品牌所涉及到的相关产品缺乏认同感,从而降低了品牌的市场价值[4]。

5.区域品牌宣传不到位:湖南区域品牌的宣传不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湖南出现了不少区域品牌,但大部分的销售范围和知名度都停留在湖南省甚至本区域范围内,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湖南区域品牌宣传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是宣传的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鉴于区域品牌的公共性,很少看到企业宣传区域品牌的形象,同时鉴于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也很难在高端媒体看到湖南区域品牌中的企业或产品广告,主流的广告形式是本区域的墙体广告,宣传的范围和效果都非常有限。

二、湖南区域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区域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前期产业集群的引导,到技术的引进,区域品牌的设计及整合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品牌的发展和未来。根据湖南区域品牌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到企业,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湖南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1.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在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搭建培训教育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品牌展示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政策扶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维护区域形象的品牌战略。安排专门机构管理,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采取资金注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促进当地企业发展生产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企业发展必需的良好外部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5]。

2.优化工业园软硬环境:首先打破权力封锁,政府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吸引外来企业加入工业园。其次是企业自身改变传统观念,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竞争是对既定市场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市场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企业自身加大技术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加大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3.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区域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提升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消费者依靠鲜明而丰富的品牌文化来区别同类产品,形成心理认同。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如果将地域文化与品牌进行合理地融合,将会给品牌文化带来独特的个性和神秘感。因此,以湖湘文化为区域品牌文化建设的内核,以长株潭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不断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也是提升湖南区域品牌的人气和凝聚力的良措之一。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区域央行文化;组织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1-0030-05

区域央行(本文指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中心支行)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央行各分支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展开对区域央行文化的研究,并有了一定积累。但是,在理论研究领域,置于学理层面进行区域央行文化研究比较少,理论研究整体相当薄弱;在实践领域,对区域央行文化的塑造缺乏整体性,许多央行分支机构仅凭着自己的经验创建央行文化。深入开展区域央行文化建设,首先要准确定位区域央行文化,明确区域央行文化体系,有的放矢开展文化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组织文化理论及央行文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文化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定义,国外学者并没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在学界影响比较的大的主要有沙因、罗宾斯的组织文化理论。

沙因在《组织文化与管理》(1985)中认为组织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这个模式运行良好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式。组织文化分为三个由表及里的层次:人为事物(artifacts)、价值观、基本假设。[1]

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成员拥有的共同感知,是共享意义的系统。组织文化具有7个主要特征:创新和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人本导向、团队导向、侵略性、稳定性。组织文化有5大功能:界别作用;向组织成员传达认知、认同感;促进承诺的产生;提高组织系统的稳定性;作为意义产生和控制系统,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2]

受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从企业文化入手深入开展组织文化研究,对组织文化的定义也多借鉴国外学者观点。如,企业文化是―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3]

央行文化的研究也是深受国内外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研究的影响。宋辅良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央行文化是“央行从业人员和相关基面在履行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责任过程中形成共同认知并遵循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行为规则、制度规范、管理风格和形象标识等诸多方面的总和”。[4]但从目前可见诸的公开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央行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1)央行文化概念等研究分歧不大;(2)缺乏学理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3)实务性显著;(4)研究方式单一,多为策论式。

二、区域央行文化的定位

(一)区域央行文化与央行文化、金融文化关系

1.区域央行文化与央行文化。综合国内外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央行文化概念研究,笔者认为央行文化是央行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履职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央行员工所遵守的特定的价值体系、制度规范、行为习惯、形象标识等的总和。

按照央行的组织结构,区域央行作为中央银行总行派出机构,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反馈者、金融稳定的维护者、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与央行总行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因此,区域央行文化的特征、功能具有央行文化的特征、功能,区域央行文化作为子文化隶属于母文化,即央行文化。

2.区域央行文化与金融文化。从行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区域央行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文化,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金融机构(企业)文化,而后者构成了金融行业文化的主体。这主要由区域央行组织的职能所确定。区域央行作为政府组织不同于商业金融机构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区域央行与商业金融机构是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区域央行的社会意义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商业金融机构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区域央行以国家、公众利益为价值导向,商业金融机构主要以企业利润为价值导向。

(二)区域央行文化特征和内涵

根据组织文化理论,区域央行文化具有典型的机械性组织结构的文化特征。区域央行文化因为央行的部分金融行业属性以及经济金融相关业务而具有金融企业文化色彩,因为政府行政组织性质也具有行政文化色彩,但区域央行文化明显不同于一般行政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以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为核心价值体系。相比企业的利润导向价值体系,区域央行作为公共政府组织,以公共管理服务为价值本位,其以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为核心价值体系,这也不同于一般政府部门的普通公共管理职能。以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为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区域央行履职行为的国家、社会、公众导向,区域央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的信贷、征信等各种政策,提供的支付清算、货币发行、经理国库等金融服务的组织行为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2.服务型和管理型文化交融。执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政策、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区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和经理国库、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信贷征信等业务生成了区域央行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管理中寓含服务,服务中也含有管理,管理型和服务型文化交融。相比较而言,一般政府部门主要以管理职能为核心,服务项目少且服务理念缺位,而区域央行具有的职能之一就是法定的“提供金融服务”。

3.创新性和时代性。表现为区域央行组织目标、组织行为的与时俱进、创新的品质。中国人民银行从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先后在职能和组织结构上分离出了保险、证券、银行监管职能,这段时期的区域央行文化是随着央行职能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创新的。同时,近年来央行干部队伍建设的“五型”干部方向,央行新“三定”方案增加了央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等新职能,都反映了央行文化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折射出各个时期经济金融的新动向、新变化、新发展,由此而不断丰富区域央行文化的新观念、新思想。

4.区域性。基于央行的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决策命令执行的区域化,区域央行的组织核心价值体系与央行总行保持一致,但在目标任务的落实上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征,也就是结合本地实际将更高层级的组织目标具体化,以促进总行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主要表现在区域央行针对地方经济金融以及社会公众需求等制定的政策规定,如制定区域信贷指导政策、构建区域信用体系和支付清算服务体系等,以及基于区域央行内部管理与业务发展需求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基于组织文化的外部适应功能,区域央行文化的语言、实物符号、礼仪等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如、广东等地央行对地方企业等开展现场调查,可能会使用藏语、粤语等地域化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区域央行组织文化是一些有关央行基本假设构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区域央行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任务中形成的,根植于央行员工思想中相对稳定并被认同和践行的共同愿景、价值体系、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管理思想和物质环境的总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区域央行组织效能最优。

(三)区域央行文化功能

1.界别功能。宏观调控、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等职能作为央行核心价值体系将区域央行组织与其他政府部门、企业等鲜明地界别开来,央行干部职工的形象、行为也因信奉、实践这种核心价值体系而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员工鲜明地界别开来。

2.导向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环境中的个体是有限理性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个体认知的有限性都将导致个体产生背离组织预期的行为,进而提高交易成本。而明确性的制度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种问题,区域央行组织文化发挥的就是这种导向作用。区域央行文化通过导向功能将央行的价值观渗透到个人中去,即在使员工偏好改变的基础上实现其价值观的内化。[5]例如,区域央行制度使干部职工掌握工作程序,严谨的制度文化使干部职工自觉恪守工作制度。

3.激励功能。区域央行组织文化组织内的激励契约,无论是货币性报酬激励、职务晋升性报酬激励,还是纯粹精神性报酬激励,以及组织成员的宽容信任文化,都在提升央行组织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如个体完成工作任务成效显著,良好的组织氛围中的组织成员对此予以褒奖认可;个体完成任务失败,组织成员对此予以理解、鼓励,这些都会提升个体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个体有效完成下一工作任务。

4.凝聚功能。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央行文化通过明确央行价值目标,引导央行干部职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团结协作、努力进取。央行文化的凝聚功能通过促进员工建立归宿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不仅提高了组织行为的效用,使组织决策到执行到取得成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还能够减少组织冲突,如减少决策争执、执行推诿、案件等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稳定性,

5.控制功能。区域央行文化作为意义产生和控制系统,能够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区域央行组织文化带来了无形的、非正式的和许多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员工们自觉接受文化的规范相约束,时时刻刻心甘情愿地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这种自我管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依靠硬约束带来的不足与偏颇。

四、当前区域央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规范化和非系统化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具有多层次、较为规范、系统的结构,这说明区域央行组织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和系统建设的。部分区域央行文化建设缺乏规划,没有真正形成体系,仅建立一些标语、口号,开展一些读书、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和技能比赛,而一些组织领导和干部职工对区域央行文化的目标及其体系多无清晰认识,开展区域央行文化建设像附庸风雅式的赶时髦,没有予以系统地规划。

(二)知行背离

有些区域央行组织成员未能按照“共识”如规章制度兑现承诺,言行不一,打制度的“球”,并为游走在制度边界上的个体行为辩解,影响了组织文化的导向预期和组织凝聚力,进而生成文化混乱。一些单位的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所形成的制度文化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倡导的价值观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制度和行动上,形成“理念在水上漂,行为在地上爬”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问题。

(三)文化界别特征模糊

在文化实质的界定上,将区域央行文化理解为金融文化、企业文化,操作成文体活动、思想政治活动,区域央行文化缺乏鲜明的文化识别点和组织界别特征。这不但影响到员工的身份、工作界别,而且影响到社会认知。如很多社会公众分不清“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人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更谈不上对人行职能的认识。[6]

(四)缺乏竞争性

央行的政府组织性质、科层体制结构,制约了人才方针和竞争激励机制;尽管央行提出“五型”干部理念,但是一些央行分支机构存在的、平均主义学习环境消解了人才激励精神,制约了员工主动性和工作创新;奖惩机制尚未完善;尤其是基层央行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的老化,组织与个人学习能力的匮乏使执行央行职责的能度、效度大打折扣。

(五)组织凝聚力有待增强

一些干部职工缺乏大局观,未能将个人价值目标和区域央行价值目标协调一致,在工作中过多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同事之间包容性不强,团队协作性不高,造成工作责任推诿、效能低下。部分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个别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定,心态不平衡,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五、新时期区域央行文化的发展策略选择

利用组织文化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与效率是现代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发挥央行文化的正向作用促进组织效能提升、顺利完成履职目标是新时期区域央行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领导,为区域央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1.区域央行主要领导予以倡导并身体力行。高层管理(top management)是组织保持生机(alive)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对组织文化有着主要影响。尤其是在严格的科层体制结构的区域央行中,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亲自倡导、践行不仅决定着区域央行文化建设的走向,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央行干部职工对单位奉行的价值观、组织目标、制度执行力、心理契约等质素的认知。

2.建立健全构建区域央行文化组织机制。建立区域央行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工会或宣传群工部等部门牵头负责区域央行文化建设,避免多头管理;制定区域央行文化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和系统建设思路。央行系统中西安分行、济南分行在区域央行文化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也取得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二)以人本导向为基点,构建区域央行制度文化

组织文化的最初形态就是制度,制度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7]区域央行的制度安排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其中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的设置刚性较强,业务性管理制度弹性较小,内部管理制度的自主操作空间则相对较大,也最直接地影响到央行履职效能,管理方针、风险控制、人才方针、创新方针、激励方针等构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人本导向”是组织文化核心特征之一。因此,区域央行制度的制定,具体而言是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注重人本导向。一是以发展员工的主体性、促进员工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员工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确立制定制度的根本宗旨。二是通过民主管理渠道,让干部职工参与制度建设,实现从被约束对象到制度制定者的角色转化,进而提高对制度的认知程度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尤其是涉及员工重大利益如工资制度改革等制度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县市支行撤并、调整,应取得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三是把硬要求和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一些刚性的管理手段,代之以尊重、宽容、激励、对话、帮助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这也是防止央行组织中潜在无形的文化(如圈子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和谐制度环境的客观需要。

(三)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构建区域央行精神文化

组织文化的首要功能是界别功能,即异于其他组织,成员共同持有使他们异于他人的意义体系,所以央行精神层面文化建设,核心是确立央行价值意义体系。构建精神层面央行文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确立共同目标,缔结共同愿景。一是区域央行与总行工作目标协调一致,即有效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及构建金融生态;二是区域央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三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组织文化的功能之一是促使承诺的产生,使个人置组织利益为优先。可通过让员工参与区域央行管理和决策,以规定、培训、活动等形式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央行目标融合在一起,激发员工的主人公责任感,将个人发展愿望寓于央行发展规划之中,进而达到全体员工对央行共同目标的高度认同,通过确立共同目标,激励员工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发奋努力。

2.树立崇高价值理念,塑造共同价值观。就央行的职能而言,央行价值理念应将国家利益、宏观利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而不是将本行业、本单位的局部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结合国家理想信念教育,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谐理念等,对区域央行干部职工加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强化央行价值观。

3.构建行为方针体系,形成共同行为理念。行为方针是组织愿景、目标和价值体系的反映,直接指导着组织行为的应用。区域央行行为方针主要包含服务方针、质量方针、人才方针、管理方针、团队方针、创新方针、执行方针、激励方针等,区域央行要依据目标、环境、习惯、组织结构等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各具体方针,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分析、归纳、提炼,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并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成为全体行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方针体系,并最终内化为共同的行为理念。

(四)以塑造良好形象为指向,构建区域央行形象文化

区域央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化载体是组织形象。央行组织形象可以引进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理论进行设计,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等子系统。[8]通过形象建设形成意义制定与控制机制,强化形象文化的独特的识别性(传导认同感和界别功能),发挥央行文化“春雨润物细无声”软性管理之效。

区域央行理念识别是区域央行核心价值体系,实质是发挥精神文化意义体系的界别功能,确立区域央行有别于其他政府组织、金融机构、企业的独特个性。由于以三大职能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区域央行的发展过程中已成型确立,并以法规的形式存在,所以不需要重新塑造,但应向区域央行员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行为识别包括行员行为、公共关系、宣传方式、服务手段。加强行为识别系统建设,核心是强化区域央行执行力,应建立五种机制:目标机制,制定执行的目标、内容、计划;责任机制,明确执行目标的具体岗位、责任人及其权责;监督机制,相对独立的部门(如办公室)督办执行进程并及时向上级反馈、提出意见或建议;评估机制,内审、监察等部门全面客观评价执行目标、过程、结果、效果,并提出激励意见;激励机制,人事、工会部门针对评估结果按照激励标准予以正向或负向激励。

视觉识别是指将区域央行的可视事物或服务进行统一的视觉识别表现和标准化、专有化,将区域央行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强化视觉识别,应加强以下两个系统建设:(1)基础系统,包括央行行名、标准字体、印刷字体、标准图形、标准色彩等要素;(2)应用系统,主要是在提供央行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行徽、行服、广告设施和视听资料(如政务公开信息)、指示标识和路牌等等。通过塑造良好的形象文化,进一步强化区域央行员工的关于“我是央行人”的身份认同意识,提高区域央行员工在实施对外提供金融服务、公务检查、内部管理中的自觉程度,通过影响员工个体行为达到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由此提升区域央行履职效能的目的。

(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构建区域央行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区域央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是创建和谐区域央行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构建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控制功能方面与央行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由于大多数干部职工党、团员政治身份的特殊性,通过开展党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维护组织目标和组织稳定、提升组织凝聚力、提高共识、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为央行履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文化,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创建和谐人际关系。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环境舆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风雨同舟观念、荣辱与共意识、精诚团结精神、克已奉公思想、大局为重胸怀,树立温良恭俭、和睦相处、多一点宽容理解、少一点抱怨攀比的美德,共同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人文氛围。

2.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创“青年文明号”,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支部”等活动,对在区域央行履职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鼓励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行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积极氛围。

3.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营造和谐文化生活。面向广大干部职工的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应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如进一步加强区域央行图书馆、“职工之家”、文体俱乐部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其次要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结合区域央行工作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干部职工参与度高的各种文体活动,在节日开展演讲、歌咏、摄影、球类等比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创新”、“献爱心”等主题活动,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精神生活的同时,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热爱集体、热爱国家、团结协作的热情,增强干部职工活力和凝聚力,为和谐文化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埃德加 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9.

[2]Stephen P.Robbins. 0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行为学》第9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注目央行文化[N].金融时报.2005-11-25.

[5]曾康霖,蒙宇.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郑才林.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构建特色央行文化[J].海南金融,2007(6).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4

发展面临的困难

随着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天府新区战略的实施,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效果不明显。

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难以摆脱行政区划管理的束缚。成都经济区不是一个行政区概念,但在行政权力指挥棒的魔力驱使下,8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利益,这使他们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与发展出现割裂与差异,区域内文化发展失衡。成都经济区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一城市的发展,而是关乎整个地区乃至全省前途的发展。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必须有一个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抛在脑后,把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上升到一个关乎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上升到一个国家级战略层面来解决。第二,必须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文化治理优势,超越行政体制的藩篱。相对政府而言,民间文化社团可以打破区域文化的隐性壁垒,促进成都经济区文化相融;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类协会能更好地协调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机制。

成都经济区文化互动发展多是自发的、民间的、局部的。一些节庆活动,比如非遗节、文化节等都会邀请周边市县来进行文化交流和展演;涪江双城诗会,绵阳、遂宁两地诗人聚首研讨共同推动涪江流域文化发展,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跨越了行政体制分割,推动了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但都不是政府主动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努力。

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化流动的方向看,成都经济区文化发展大多是单行道。城市单向影响农村,发达地区单向影响欠发达地区,少有后者影响前者,这样不利于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比如成都报刊在周边城市均有发行,这有助于成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但其他城市的报刊在成都鲜有影响。这不及金融市场跨区域开放,成都街头早有德阳银行、南充银行的支行和网点。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互相吸引,质量小的总是被质量大的吸附。目前看来,成都经济区还没有哪个城市具备吸附成都而不是被成都吸附的能力,文化流动的单向性特征显著。

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没有一个共同发展思路,没有一个合作发展的机制,没有一个协同发展平台。现实中,文化旅游景点也是对本地人优惠,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也不是从全域角度作出的布局。俗话说,吃得亏才打得堆,那种利己性、排他性的机制是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发展的模式预设

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不是各个城市一样化,也不是各个地方平均化、同质化,而应是在相对独立的成都经济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合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具有广泛基础的非遗项目,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协同推进城际文化、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内文化的共同繁荣。

――文化资源共享化。各地文化资源存在差异性,但差异产生互补。这是文化资源产生在空间上共享的前提。在成都经济区所有的文化资源应打破行政藩篱与部门的分割,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效干预,做到为我所用,区域共享,缩小区域之间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

――文化消费同城化。由于购买力和消费水准的差异,区域内文化消费差别较大。在政策设计上,把那些只针对本地人的消费刺激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区,打破户籍限制和城乡对立,区域内文化消费降价、打折,特别是文化惠民项目等政策成都经济区各个城市应享受同城均等待遇。

――公共文化全域化。成都经济区既有特大型中心城市,又有广袤的农村腹地;既有成都平原,又有川中丘陵,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做到打破城乡二元,全域范围内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半径,既有从全域着眼的质的规定性,又有从量保证的城乡文化基本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文化产业协同化。根据文化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分工、产业布局,按不同定位发展异质的特色产业,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产城一体。打破行政壁垒,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捐助、个人投资等形式建立文化产业区域公共资助体系,为纯艺术类文化产品、创意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文化产品提供资金扶持及免税、退税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发展应处理好4种关系

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其实就是区域内城市群的文化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和改造过程,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为实现成都经济区文化发展的上述“四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的关系。文化一体化是城乡文化互动发展,以城带乡,以乡辅城,实现城乡文化循环流动、循环发展。先进的城市文化与优秀的传统农村文化都是成都经济区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虽然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诞生的新媒体文化对农村文化带来很大影响,但优秀的传统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它的稀缺性更是弥足珍贵。同时,在农民工进城、农产品进城中,在城里人到古镇古村的文化旅游体验中,农村文化也在反过来影响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特色化与区域文化一体化的关系。从国际经济发展看,全球化和本土化都在向前发展。从国内经济发展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不同区域特质化发展也并肩行进。地域文化特色化是文化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标识,区域文化一体化并不是削减特色,保持整齐划一。孟子曾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语言、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和而不同”的古训,用在这里也恰如其分。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域文化 电视传播 原生态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区别范文6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所属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的地域文化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把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域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要使得地域文化如何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企业文化本土化发展是必经之路。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其次简要的介绍了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