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象力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想象力培训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1

Abstract: Using exemplification, from childre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aspec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non-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rt education for children. From there you can see arts education exists problems of emphasizing skills, despising feeling, and strangling the personalities of children. That shows art education can not go agains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hildren, we must strengthen emotional and creative non-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关键词: 幼儿艺术教育;儿童画;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艺术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非技术性特质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for children;painting of children;childre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the way of art education for children;evaluation standard;non-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12-01

0引言

近年来,如果哪个小孩在升学时能拿出一摞获奖证书,是一件让别的家长羡慕的事,所以说让孩子进个培训班,参加比赛拿奖成了家长们的心愿。一到寒暑假家长就拖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艺术班,导致了艺术培训市场的火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评奖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各种名目的奖项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这种繁荣的景象背后,有一些现象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这就是少儿艺术作品或表演缺少童真和想象力。出现这种问题令人焦虑,究其原因是功利性在作怪,评委的口味和评价标准成了培训班老师追逐的目标,这是巨大的利益驱使的结果。许多培训班针对评奖的标准,制定相关的训练指标,总结出一些套路和程式,让孩子按照这些套路和程式训练。对于技术以外的东西,培训机构不予重视,评奖机构的评奖标准也存在着片面强调艺术技巧和画面效果的趋势,导致幼儿艺术教育走入一个千人一面的怪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以技术为主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儿童画为例从教学阶段、教与学的过程和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幼儿艺术教育的非技术性特质。

1幼儿思维的非技术性特质

艺术教育是要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以儿童画为例,儿童的年龄段决定了以表象思维为主,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且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感性经验的特点,形象理解能力强于抽象理解能力。绘画技术的训练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理性的提高,到了成人阶段对的绘画技巧的要求就相对要高一些,为了掌握和熟悉写实技巧就要长期地、重复地训练,如对着模特和静物写生。儿童画是儿童的知觉与情感的外化,他们不在意技术的高低,只要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就行了。所以说在儿童阶段学习绘画是排斥技术性的。

2教与学的非技术性特质

从这个角度看对儿童的艺术教学活动应该在玩和游戏中进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许多东西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想象力。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艺术活动就是对自己世界的描述。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他们拉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那样他们会失去童趣,也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魅力。以美术课为例教学场所不一定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室外任何一个地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比在教室里一本正经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采取一种跟随性的教学方式。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中应该保持孩子身上的“差异”,不要搞人为的“整齐划一”,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创造力。老师不要作太多的示范,因为不管老师怎么去模仿儿童画,都不能完全体会到儿童的心态,总是带有成人化的因素,如果在儿童画中成人化的东西太多,把儿童看到的世界世俗化、现实化和理性化,就会把他们原本美好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空间象气球一样戳破,当他们再审视自己的世界时,就会是一种早熟的心态,画出的画自然是“伪儿童画”了。让孩子自由地行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他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鼓励他们,赞扬他们,引导其通过想像和体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形象,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教学中可以鼓励他们一边画一边和语言动作相结合,在技术不到的地方用其他方式补充出来。教与学是一体的,以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为主导,老师的“教育技术”隐藏在小孩玩的背后,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这就是非技术性特质的一种体现。

3评价标准的非技术性特质

参加比赛或平时教学老师都会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评价,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不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当然是消极的。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评价呢?以儿童画为例:①在评价儿童画中不以技巧的高低作为好坏的标准。尽管从技巧出发比较方便,但对儿童却不适宜,因为儿童感性的东西更多一些,技术训练容易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把儿童画引到套路化和程式化的道路上去。②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美术活动分成几类如:有趣的、有益的和消极的三类。对于有趣的、有益的积极鼓励;对于消极的想办法避免;其中是否有趣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核心,以趣味性作为孩子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发挥。③评委和老师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的,不能盲从。

4结语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反对以培养学生技巧为主的教学方法,技术教育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远离功利,遵循科学的方法,提倡真正的素质教育。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感染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人格完善;在创作中激活幼儿的思路,让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能感受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边霞.试论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早期教育,2004,(07).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儿童绘画;模仿;临摹;艺术家作品

随80后的一代开始陆续建立自己的家庭同时,人们对教育的广度以及深度的认识都有所提升,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也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选择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如美术教育。这说明,艺术教育已经开始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学习成绩不在作为评价孩子唯一标准,一个孩子的出众往往多才多艺才叫出众。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差,被迫将学习艺术当做上大学的一条通道。于是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结果:良莠不齐的美术培训班遍地开花。本来家长送孩子去学习艺术的初衷本是让他们陶冶情操,学习绘画的知识,而很多培训班教师却为了盲目让孩子提高绘画技能,显示其“优良的教学成果”,草率的教其临摹一些简笔画或随便拣一些市面上粗制滥造的书让其临摹,亦或单纯效仿某一种绘画方法。更有不少家长急于迅速看到孩子“较好的绘画效果”而不考虑班级的优劣,盲目报班,不但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还使孩子失去了学习艺术的快乐,这是学习艺术的大忌。

那么,什么是模仿?什么是临摹?儿童是否能学习模仿艺术家的画?

模仿是个人在学习任何事物的一个必然过程,儿童可以进行模仿教学。在模仿的过程中有利于拓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儿童与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相似之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它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它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大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而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模仿的作用在于:⑴它是学习的基础;⑵具有社会适应作用;⑶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那什么是临摹呢?临摹,就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临摹分两方面,侧重临摹的过程是为学习技法。侧重临摹的结果则是为保存、修复、展览、出售而取得复制品,。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概括为:模仿是个体学习他人的一种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对被模仿者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而临摹是个体复制他人的一种研究方法,更侧重于对技法的研究。

以下是儿童模仿艺术家绘画作品的两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状态的分类

幼儿以及学前阶段的儿童,虽然有一定的感官能力,但其认知系统还很不完善,当他看到一幅他认为比较好看的画的时候,会想到用自我尝试来体验思考过程以及完成作品的,这时,无意识模仿的比例就偏重一些;而到了小学以及中学阶段的儿童时期,他们会有意识的去模仿,有时还会增加自己的一些符号性的元素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所带给他们的感触,那么有意识模仿的比例就相对较重了,为了能够完善画面,他会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临摹成分,使作品与原作更加“像”。

因此,模仿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必然的,而临摹只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需要才能够进行临摹学习,它从属于模仿。

上文提到,模仿是学习的必然,它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一种过程,那么,如果被模仿的作品质量高,就会大大提高模仿者的眼界和水平,反之,就会对模仿者造成不不良的后果。那么,哪种作品的质量较高呢?那么,儿童是否具有接受艺术作品的能力呢?如果进行模仿教学,儿童是否能够理解得到呢?本文将逐一探讨

儿童具备初步接受艺术作品的能力

每一幅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家深思熟虑的精华,无论从形式,构成,以及画面关系上,都是艺术家精心构思而成,是具有很大感染力的;其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其经历、感受与他的自身的知识相结合,创作出艺术作品主体,而欣赏和审美客体在欣赏和审美的过程中与艺术作品主体进行感官交流,从而形成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可以说,任何艺术的形成,都是靠艺术作品这一“符号”来完成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符号或者说是符号的组合,儿童所看到的艺术作品在他的大脑中最初都是以符号形式的存在而记忆的。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符号是从幼儿出生的第二年,即感知――运动阶段的结束期(十八个月到两周岁)。最早表现为幼儿的“延迟模仿”的行为模式。如,当一个小孩看到一位同伴发脾气顿脚,在这个同伴离去后几小时,他也模仿这种样子来逗自己笑,这种延迟模仿构成表象的开端,而模仿的的动作也就成为符号运用的开端了;真正形成符号功能,是从两到五岁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出现在心理表象和言语表现出现以后①。由此不难看出,儿童在五岁左右就或多或少的具备接受艺术作品的条件,只是他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因此,当儿童接触艺术家的画的时候,一些符号元素就会与儿童自己本身的符号信息对应起来,这种符号记忆一旦存在,就储存在他的头脑中,当碰到合适的思想触碰,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

隐喻和想象力

在4~5岁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儿童对于已经生存的环境早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感知的对象,但这时候刚刚开始发展的语言库存量少之又少,以致只能借用已经掌握的现成名称来命名陌生事物,这就产生了隐喻思维。隐喻,就是通过类比和联想,用已知来替换未知。可现实问题是,儿童确实常常分辨不清两种事物的区别,而且,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如此。例如,一个三岁的孩子把卷曲的土豆片叫做“牛仔帽”,两岁的孩子因患结膜炎,把眼睫上的分泌物叫做“眼睛的鼻屎”,这就是隐喻思维发展下的前逻辑。区别两种有某些相似的不同事物的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则伴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同时发展,然而,随语言的逐步发展,当越来越能理解别人隐喻中的真正含义时,他自己的隐喻能力反而衰退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儿童4、5岁时,他的想象力容易达到高峰期的部分主要原因。

前面说过,隐喻,就是在现有的经验中,通过类比和联想,用已知来替换未知,而要产生一个隐喻,就是要在异质不同的事物间,建立起相似性的联系。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思考就是要为主体创造一种精神性的同一过程中进行一种远距离的隐喻和大胆的想象力的跨越。瑞恰兹说:“当我们用突然地,惊人的方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时,最重要的东西是意识努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正因为缺乏清晰陈述的中间环节,我们解读时就必须放进关系,这就是诗的力量之主要来源。”② 隐喻以他的距离向想象力提出了挑战,所以隐喻的距离跨度,也可以当做衡量想象力大胆程度的一个标尺。可以说,一个人的隐喻思维发展的越好,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丰富。因此,模仿艺术家作品并不是在盲目的模仿,只要教师抓住符号和隐喻这两个特征,创造性的模仿和临摹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儿童绘画的刺激和绘画动机

当艺术大师的作品的符号和思想以及作品的形式以不自觉的方式注入到儿童的头脑中,投射为艺术符号的心理表象或意向元素在创造的当时,并不在主体的意识层面中,而是出于儿童的意识域以下,也就是潜意识中。因此,儿童在幼年时期接触或者模仿更优秀的作品,对其将来的发展会产生无意识的作用。这种早期的艺术教育,使儿童成长的文化结构的建构过程中,烙上最初优势作用的刻印,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在培育艺术人才,更是对于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但是一个人过去接触艺术的经历,会在他以后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高尔基的外祖母给他们讲民间故事,鲁迅在私塾上偷读小说和野史,郭沫若在母亲的鼓励下背古典诗词……这种启蒙教育本身对于训练他们的艺术思维和确定其智能的定向发展都影响巨大,尽管他们都是潜在的。

现代艺术家的绘画与儿童绘画有相似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根植于自然主义的西方艺术传统进行摒弃,虽然各个艺术家与他们所代表的运动并不一致,但是现代艺术家的绘画与儿童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反映在他们对儿童艺术的兴趣以及熟悉程度上,人们期望回归到极为简单与直接的方式来体验世界,并用真实和清新的风格来表征世界,而这真挚和清新的风格则被认为是儿童艺术作品的象征。诸如马克・夏加尔、安德烈・德兰、瓦西里・康定斯基、胡安・米罗、之类的艺术家们,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内都明显的受到了儿童绘画风格的影响。③儿童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重要性和强度具有相似性,他们不具有反思性,不关注艺术传统或习俗,不强调知觉与绘画表征之间关系的本质令人回想起成人艺术家的作品,除此,史学家发现,追溯艺术家的儿时作品,他们在风格、主题和精细程度上具有可见的连续性。④因此,当儿童看到这类艺术家的画时,他们虽然不能理解艺术家真实的用意,但是其中的童趣以及符号性元素是可以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

结论:模仿不是临摹,模仿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而临摹则过多的偏重技法的高度,过量临摹和在不适当的阶段对儿童进行临摹教学会限制孩子的思维,甚至因儿童的肢体发育不全,导致技法不成熟使儿童失去绘画的信心,不利于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虎 《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学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美)H・加登纳,兰金仁译:《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3]南希・雷・史密斯 等著,贾茜茜译:《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教孩子画画》,2008年8月第1版。

[4]林箐菁:《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黄梅:《德国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6](美)克莱尔・格罗姆 著,石梦磊、俞涛、邹丹译,李审校 《心理学家看儿童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月第1版。

[7](美)阿瑟・艾夫兰 著,邢莉、常宁生译,滕守尧主编《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9](美)芭芭拉・荷伯豪斯/李汉森 著,邓琪颖译,《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0].王珂平、杨平、李中泽、黄水婴 著,滕守尧主编《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注释:

①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学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05页。

②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学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45页。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4

临翔区(原临沧县)文化馆常年举办少儿美术书法培训,我作为辅导教师,对教学中传统美术教育方法与素质教育的问题进行过反复思考。我不赞成“重技能而轻创造”的传统少儿美术教育模式,而主张加强少儿美术中的素质教育。现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少儿美术素质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培育自信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表达情感、陶冶心灵的载体。少儿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也不是通常说的“有点兴趣,学点特长丰富课外生活”,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去想象、去创造,使孩子们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

一般说来,12岁以前是孩子们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少儿绘画往往超越现实和时空,造型独特,色彩奔放自由,艺术趣味很强,但有时他们的画面会出现表象怪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家长看了不顺眼,读不懂,但我看来,这是一种极好的现象,是孩子想象力和独立的创造力得到超常规发挥的表现。

孩子们喜欢画自由画,为此,我设计的美术课中,每天都有二节自由创作课时,在这段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格外的高兴,嘴里唱着歌,手里舞着笔,同学之间还时不时互相讨论。记得有一节课,题目为《圆的联想》,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问大家:“这象什么”?同学们抢着回答:“象太阳”、“象盘子”、“象车轮”、“象盆”、 “灯泡”、“汽球”、“太空”、“象星球”…等,通过提问,同学们的大脑里出现许多个圆的造型,这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一幅自由创作画,大家的兴趣可高了,在他们的画笔下,出现了圆圆的脸面、圆圆的蛋糕、圆圆的太阳和圆头圆眼的小鸟,有一位同学还画了一个圆形大奖杯,把自己圆圆的小脸画在上面,睡在小床上,正做《冠军梦》。另一位年仅5岁的同学,用彩色笔画了许许多多的圆,我问他:“你画的是什么?”他告诉我“老师,我画的是水波,是我爸爸用石头打起的水波……”多好的学生啊!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因材施教。

我以前不太赞成孩子们画卡通画,觉得卡通画变形太大,对儿童的基础造型训练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后来我发现80%以上的儿童喜欢卡通画,于是我重新调整自己的认识,努力去探索卡通画的艺术性,结果表明 “学生是对的”,卡通画物体的变形夸张使画面达到比较生动完美的境界,于是我增加这项新的课题本文由收集整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的市场上出售许多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玩具,如塑料恐龙、皮卡球、太空人、喷火马等,这些玩具能给儿童认识事物提供形象依据,于是我在美术课中让大家都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玩具进教室,然后让他们展示玩具作为描绘对象,进行写生和创作,并特别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改变对象的形状和神态,这样一来形体各异的形体跃然于学生的画上,这些作品,出自孩子的手,形象稚拙而生动,一些作品确实成了独一无二的杰作。

三、进行必要的技法训练

每个星期日,我安排两节技法训练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传统的理念对成人学习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儿童美术教育,只能进行适量的借鉴, 技法训练对于儿童来说,最好是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要直接体验生活,借助实物形象进行技法传授。例如用中国画的方法画鱼,我不要求学生画得形似,只要

掌握中国画用笔和用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即可,我还让学生把多类画种溶合在一张画面上,例如一位同学就把底版画成重彩,再用浓墨画几条小鱼,形象很是生动。

四、通过展示成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连续多年订购优秀期刊《少几美术》让大家传阅,这份刊物内容丰富多彩,童趣十足,学生十分喜欢看。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儿童的头像,我把他的嘴巴画得很大,同学们大呼:“老师,嘴巴太大了……”,我好象没听到,继续给大嘴巴画牙齿、舌头,最后画了两条形状恐怖的牙虫叮在牙齿上。画完之后,我问大家:“现在要怎么消灭大牙虫”,一位同学大声说:“画把大牙刷,把牙虫杀死。于是我请他上台,画了一把比例特大的牙刷,牙刷毛变成剽枪直刺牙虫,形象很是生动,成为师生共同创作的成功作品。我班的一位小朋友,擅长人物场景画,她创作了一幅《妈妈给小朋友打针》,画面中一排小朋友勇敢地伸出胳膊,挽起衣袖,等待着……这时,不远的地方传来哭声,有一个怕打针的小朋友被她妈妈拖来了。画面上所有人物的目光都集中在嚎哭的小朋友身上,她那又怕又羞的神态被描绘得很到位…。我让大家传阅这一幅画,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鼓励学生多画写生画,提高造型能力。

写生是通向绘画成功的必由之路,许多绘画大师都以写生伴随绘画生涯。少儿多画写生画,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

六、多启发,让学生大胆的画。

激发儿童自身潜在的美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少数学生想画某种物体但又无从下笔之时,往往大声叫嚷:“老师,我画不出来” ,这时候,我一般不直接动手作示范,而是给他一起讨论这个物体的大致特征和一些和画面有关的环境,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欲望就被动激发出来。例如有一次我让同学们画各种不同的

鱼,一位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想画一条最大的鱼,但我不知什么鱼最大”?。我告诉他:“鲸鱼最大,比我们的教室还大,鲸鱼是灰黑色的,有许多美丽的花纹”。于是他就在纸上画了一条肥胖的大鱼,鱼身上还画了许多花、成了一条美丽的大花鱼。实践证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多启发和多讲解,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让他们大胆的画。

七、尽量让儿童多了解一些画种对少儿来讲,各类画种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少儿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某段时间内专注地学习一定的内容。为此,我在设计课程时,采取循环式的教学,每个星期至少安排两类以上的画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去发挥。在进行必要的技法传授后,我让同学们自由地选择他们喜爱的画种,喜欢重彩技法的同学,我就让她在重彩画面中多用装饰线条以增强表现力,让喜欢单线平涂的同学在用色时有意识增强素描关系。

八、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全面 发展 培养 师德 要求

一、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是人生启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体学构建的发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基础,其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幼儿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我们要引导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认识事物,培养情感,促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完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此外,家庭、幼儿园、社区和社会构成的大环境是一种大体系,对幼儿进行教育必须依赖于这种大体系,而且在这种大体系中,幼儿园和其它两者之间发生着交换和融合,幼儿园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

二、幼儿教育,首先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中国幼儿教育特别强调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智力因素的培养仅仅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水下的冰悬。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奋。”美国幼儿教育从小就特别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 发挥其天性,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

1、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比如观察大公鸡,可先引导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答。这样就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3、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眼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不能将幼儿的一些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4、注意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

自主是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幼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心理调节和精神鼓励的强大动力,也是幼儿的一种权利。在自主活动中幼儿有着最真实的表现。幼儿教育新理念告诉我们,在自主活动中,应让幼儿自由参加与活动,而不是教师在操纵幼儿。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他们能自然发展、创造自我、展示自我。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这样的环境,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将自主活动拓展、延伸,而且要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5、注意合理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由于幼儿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正确评价自身言行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从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对自己做事情充满自信,鼓励幼儿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完,教师一定要通过暗示性语言“试试看”“你肯定行”等帮助幼儿,使幼儿感受成功,对学习充满信心。由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所以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积极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日常教育中多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让幼儿接受积极地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学会客观、如实地评价自己。

三、进行幼儿教育,要重视加强教师的道德与专业教育

1、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补偿教育

幼师中有些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采用边工作边培训的方法,使其逐步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对幼师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2、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正掀起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我国幼儿教育正处在改革的过程中,近几年,国家教委与有关部门了一系列重要行政法规和文件,这些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需及时传授,使在职幼儿教师的思想、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得到补充与更新,形成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这是继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职能。

3、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提高教育

曾受过职前专业教育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将会遇到新问题,为了适应幼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他们要求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增加新学问,获取新信息,以自己不断流动更新的知识体系,面对幼儿。这种,将职前一次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6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一门艺术。幼儿在音乐表演中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幼儿园实施五大领域的任意领域的活动中都少不了音乐,幼儿的生活中更少不了音乐,音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使幼儿多方面得到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学的不仅仅是音乐,强调并且训练音乐智能,将同时促进幼儿其他智能的成长。

一、音乐能培养幼儿的直觉思维和想象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的思维,要求孩子快速反应。想好了再说是逻辑思维常用的方法,而一看就说却是直觉思维倡导的,强调时间、强调快速反应、寻找第一感觉都是直觉思维所要求的。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培训幼儿的逻辑思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思维基础是逻辑思维,但创新往往来自于直觉思维。生活中追求有中求新,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创新的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从6岁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正是因为这样,爱因斯坦说:“我的很多发现都是受到音乐世界的第六感的启发”。因为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感的最有效手段。

想象在儿童的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音乐活动中,组织幼儿欣赏古典音乐,鼓励幼儿用语言、肢体、图画等不同形式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想象力的训练。

二、音乐可以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非凡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最快的时期,而5-8岁是人一生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根据递减的法则,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就应该在这个价段训练他们,在这个关键期训练幼儿,可使他们的记忆力最少高于同龄人4-8倍。人的记忆非常重要,无论人的各种思维还是想法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人有记忆才会有经验,因为有经验,才能不断的前进。人的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没有谁天生记忆就是好,都是经过后天的培养,靠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储藏记忆的持续时间,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通过音乐欣赏,首先教会孩子们理解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如此反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要知道,音乐对孩子在关键期的记忆训练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