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社会责任; 企业价值; 社会责任评分; 社会贡献率
一、引言
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国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2008年1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向各上市公司发出《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纳入到“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为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试点。与此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也要求所有纳入“深圳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从理论上看,公司公开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无疑向社会传递企业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的信号,由此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公司公开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吗?为此,本文以沪深交易所公开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本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透明度,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乃至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CSR)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存在以下观点:
(一)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保护,使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从而提升企业价值。Waddock和Graves(1997)、Berman等(1999)、Hillman和Keim(2001)等通过大样本的回归分析表明,总体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互为因果。Johnson(2003)提出,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并对该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企业的价值,不合法的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会对企业的财务表现产生负效应。姚海鑫等(2007)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股东财富的结论。
(二)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企业价值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价值。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发生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价值降低。例如,Aupperle等(1985)指出,CSR将浪费资本和其他资源,与那些不从事CSR活动的公司相比,承担CSR的公司将处于竞争劣势。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托宾Q值衡量企业价值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朱雅琴、姚海鑫(2010)利用1 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数据,以每股收益(EPS)衡量企业价值,研究发现,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无关
Berman(1999)研究了社会责任审计所涵盖的几个方面与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社区利益、环保等方面与财务表现和企业价值无直接关系。陈玉清和马丽丽(2005)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企业价值没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有差异。朱雅琴、姚海鑫(2010)研究发现,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可能是公司社会责任项目和企业特征的差异影响所致,还可能是研究方法的差异所致,实证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的衡量、企业价值的衡量以及样本选择这三个方面。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了社会责任报告的466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了ST类公司4家(*ST三农、ST贤成、*ST钒钛、*ST北人股份),理由是其财务状况已经恶化,与其他正常公司不具有可比性。剔除了29家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信托公司,原因是其业务经营、会计处理具有特殊性,由此得到了433家样本公司。研究所需要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巨潮网站、和讯网站和国泰安数据库,具体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得分来自于和讯网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有限公司对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得分,股权结构相关数据来自巨潮网站的上市公司年报,以上数据经手工收集而得;其余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度量
目前,公司社会责任的衡量方法常用的是声誉指数法和内容分析法。声誉指数法,是指由专家学者(甚至MBA学生)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主观评价后得出排序结果。内容分析法,是对企业的文件或者报告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企业文件中披露的CSR活动的字数、行数、页数或者按照企业从事CSR活动的小类进行指数赋值等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数量。
本文采用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对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性评价得分作为衡量社会责任的非财务指标(idcsr)。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开展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采用MCT_2010_1.1评价体系,该体系是根据GRI3.0报告编制国际指南和Sustain Ability报告评价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开发而成的,并遵循独立性原则和非委托性原则,由3名及以上具备3年以上专业从业经历且与被评价企业无利益关联的评价专家,分别从整体性、内容性、技术性3个零级指标,16个一级指标,70个二级指标对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内容性评价指标有6个一级指标和45个二级指标,其中涉及环境类(污染控制、环境恢复、节约能源或废旧原料回收、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其他环境披露)、员工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培训员工、员工的业绩考核、员工其他福利)、社会类(纳税、公益或其他捐赠)、消费者类(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反映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因此本文选择内容性评价得分作为衡量社会责任的非财务指标。
另外,本文采用社会贡献率作为衡量社会责任的替代财务指标。社会贡献具体又分为四方面的贡献:政府所得贡献率、职工所得贡献率、投资者所得贡献率和社会所得贡献率。以上四个指标中的支付的各项税费、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股东的现金股利和支付给债权人的现金利息支出这四项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现金流量表;环保支出来自于社会责任报告;捐赠支出、赞助费来自于年度报告中会计报表附注的说明项目,在此假设环保支出和捐赠、赞助支出在发生当期已用现金支付。
(三)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本文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测试变量,企业价值作为因变量,把国有股比率、公司规模、资本结构、控制股权结构、资产负债率、成长性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已有的实证研究在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衡量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市场指标(如企业价值用托宾Q值表示,社会责任采用声誉指数法和内容分析法获得评分)研究;另一种是采用财务指标(如用每股收益表示企业价值,用社会贡献率表示社会责任)研究。本文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进行计量。由此,采用市场指标设计了模型1,采用财务指标模式设计了模型2。根据国内外以往的研究文献,企业从事CSR活动受到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前一年度的盈利能力、是否为重污染行业、公司治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同样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创造,这就会产生内生变量的问题,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而应当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因此对模型1分解为模型1-1和模型1-2,对模型1-1进行回归,得出idcsri,t的估计值,代入模型1-2,作为idcsri,t的工具变量,这样就剥离了资产规模、公司治理因素(是否国有股控股)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借鉴了李正(2006)在研究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关系时使用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模型1-1:idcsri,t=β0+β1roei,t-1+β2owneri,t+β3lnasseti,t
+β4debti,t+β5zhongwui,t+ε
模型1-2:TobinQi,t=β0+β1idcsri,t+β2owneri,t+β3lnasseti,t
+β4(ld/asset)i,t+β5top1i,t+β6top2to5i,t+β7top6to10i,t+ε
模型2:epsi,t=β0+β1gri,t+β2iri,t+β3wri,t+β4sri,t+β5lnasseti,t+β6growi,t+β7debti,t+β8owneri,t+ε
其中:βi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i代表第i个样本公司,t代表2009年。变量定义及计量见表1。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模型1-1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1-1的相关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社会责任评分与国有股比率、企业规模、是否为重污染行业因素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4、表5)表明,模型1-1中的自变量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的总体解释度达20.4%,模型的F值在1%的程度上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2,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企业规模、是否为重污染行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的正向影响程度很显著;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有显著负向影响。以上结果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声誉,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比其他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负债率越高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越低。
(二)模型1-2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将模型1-1计算出来的idcsr估计值代到模型1-2中。对模型1-2中的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表明,TobinQ与社会责任评分、国有股比率、企业规模、资本结构因素显著负相关,其中Top1和Top6-10两个变量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大于0.5,为了消除两个高度相关的变量对模型1-2研究结果的影响,将Top6-10从模型中剔除。将调整后的模型1-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表8、表9)表明,模型1-2中的自变量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的总体解释度达21.2%,模型的F值在1%的程度上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2,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企业规模、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程度很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和负债率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在单因素分析中,社会责任评分变量与TobinQ是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多因素分析中,社会责任评分变量对TobinQ的影响程度不显著,且系数为正值,说明在本模型使用的计量方法下,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确实扑朔迷离,两者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但单因素的分析结果至少说明了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能提升企业价值。
(三)模型2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模型2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0)表明,每股收益与企业规模、成长性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1、表12、表13)表明,模型2中的自变量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的总体解释度为11.5%,模型的F值在1%的程度上显著。因此,模型的整体线性拟合显著,但因为调整的R2不大,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还有许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其他因素。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2,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政府所得贡献率、企业规模、成长性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程度很显著,资产负债率和国有股比率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程度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的贡献越大,越能得到政府的关注,政府会为企业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价值;公司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的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低;国有股占的比重越大会阻碍企业价值的提升。
(四)两个模型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模型1和模型2是分别采用市场指标和财务指标对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进行研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企业规模对TobinQ的影响是显著负相关,而企业规模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却是显著正相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股市还是“政策市”,用股价来反映企业价值和采用每股收益反映企业价值必然不会得到一致的结果。2.在模型2中,政府所得贡献率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是显著正相关的;而模型1-2中,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两者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而且在相关分析中TobinQ与社会责任评分在1%水平上负相关,显示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能提升企业价值。以上背离的检验结果,说明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不同计量方法确实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承担社会责任是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和职工贡献越大,企业的每股收益越大;社会责任报告评分越高,企业每股收益越大。因此企业与政府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就能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同时企业适当增加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各项保障支出,提高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履行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树立职工的主人翁精神,职工处处为企业的发展着想,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研究还发现,企业负债沉重有损企业价值,因此应加速债券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对偿还贷款具有紧迫感,尽早还款,以降低债务成本,提升企业信誉,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
在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研发、投资时,除了追求经济效益,还必须关注其社会绩效,任何有损于社会公众的措施和决策失误,都会给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可以沟通企业与各方的利益和非利益关系,保证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情况有充分的知情权,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构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企业按照准则要求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及时、规范的披露,才能确保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的良性运转。
(三)加强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机理的理论研究
在本文的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不一致的结果,甚至在一种方法中也得到了不同结论的情形。笔者认为,研究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的计量,变量的选择、研究方法等原因造成的。虽然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大部分学者从理论上论证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社会责任的价值驱动因素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与罚金减少、企业形象与声誉、员工归属感与激励、顾客认可与忠诚、降低利益相关者对生产的抵制、节约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等等。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获得许多货币价值和非货币价值,从而改善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价值。加强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机理的理论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中找寻对企业价值创造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从而设计出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和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程度的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76-811.
[2]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3]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36-431.
[4] 姚海鑫,陆智强,李红玉.企业社会责任对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15-320.
[5]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 2007(3):9-161.
[6] 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8-621.
[7] 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2007(3):4-91.
[8]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9] 朱雅琴,姚海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102-106.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背景
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发展迅速。直辖以来每年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35%以上,其中制造业是全市工业的主体,其产出贡献率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占到80%以上。尽管制造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拥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而言,绝对规模和人均产值仍然非常低,重庆制造业要保持竞争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承接东部产业的“热土”,就必须将管理重心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移,从而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和服务的稳定提升。现代物流业作为从流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型服务业,天然具有衔接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的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业联动”也是物流业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
1、重庆制造业基本情况。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长江上游工业重镇和中国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重庆工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性较强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2009年全市有工业企业6,412个,比2008年增长293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8个,内资企业6,124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7个,外商投资企业181个;从企业规模来看,2009年重庆有大型工业企业67个,中型工业企业600个,小型工业企业5,745个。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7,729,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工业增加值21,893,934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560,249万元,利税总额7,105,030万元。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重庆有产品生产的行业达到38个,生产门类齐全率达到97.4%,初步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医疗、机械、建材等行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2、重庆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一圈两翼差异较大。重庆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根据2010年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地域分布情况,2010年末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771户,其中大型企业72户,中型企业699户。主城九区大中型企业数量为399户,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8%,主城九区中分布最多的是渝北区97户,其次为九龙坡区70户,南岸区和沙坪坝区同为50户。其余分布相对较多的区县为:江津、永川、万州、涪陵等,具体区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1)
重庆制造业企业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一圈两翼”落差较大。据统计,2004~2008年渝东南、渝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1%和40.6%,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个和12.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仅为2.9%和7.4%。1小时经济圈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89.7%,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区,随着主城区进入外环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重庆制造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
三、重庆制造业物流需求满足状况
制造业物流需求有其特殊性,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造业通过多种形式的物流外包与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大大提高制造业物流需求的满足情况。然而,调查显示,重庆制造业物流外包程度较低,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制造业物流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
1、重庆制造业仍然较多采取自营物流,物流需求满足效率低。现阶段,重庆制造企业物流模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自营物流运作模式,绝大部分的制造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设备,包括运输车辆、仓库和叉车等。这些物流设施设备的存在导致制造企业在外包物流业务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退出成本而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由于自身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物流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如车辆空驶率高、仓库空置率高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制造企业物流需求满足效率;重庆物流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能够提供一体化增长服务的大型物流企业缺失也是导致制造企业不愿意外包物流业务、物流需求满足效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2、重庆制造业物流外包需求缺乏有效整合。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庆制造企业物流活动仍然处于分散管理阶段,物流活动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选择将运输外包,55%的企业选择对仓储作业外包。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运输成本过高、交通条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未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职能分散外包这种简单交易性质的合作方式难以达到两业联动发展的双赢效果。如果不对重庆制造业物流需求进行有效整合,对所有物流环节进行统一管理,物流企业将难以融入制造企业为其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整体物流成本降低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3、重庆物流业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重庆制造业经济发展迅速,外贸进出口总量保持大幅度增长,2010年重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出货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97.3%,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出口总额达到74.9亿美元,同比增长75%。重庆机电产业如微型车、摩托车等行业规模日益扩大,产销量迅速提高,为保证大宗商品进出口销售畅通,必将对物流专门化提出要求,原有的“细小”物流渠道已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要求,不管是进项物流还是出项物流,不管是水运、陆运还是空运等物流运输方式,目前都远远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需要。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业需要突破现有模式,发展壮大物流企业,创新联动路径,努力探索新的物流通道,找出适应制造业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发展道路。
四、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偏差导致两业联动过程中协调困难。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使得重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难以认识到现代物流发展对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作用,对物流资源失去控制和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心也使得制造企业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社会化的物流运作方式。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是首要原因,大部分制造企业选择与物流业联动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帮助其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然而,现阶段重庆的很多制造企业仍然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和仓储,物流成本就是运输和仓储成本,而不是关注总成本的下降。两业联动过程中,制造企业往往要求物流企业降低运输费用而忽略总成本的降低,导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过程中协调困难。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物流企业、不合作、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损害物流企业利益等情况。
2、制造业物流管理滞后导致重庆两业联动开展困难重重。重庆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分散,两业联动发展受到限制。调查显示,重庆仅有20%制造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了整合,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业务仍然分散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导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无形中提高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交易成本,打消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其次是体制制约,制造企业拥有自营物流设施,如运输车辆和仓库等,投入成本较高。导致许多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过程中由于自营物流设施退出成本较高,从而打消对企业物流外包的愿望。
3、物流企业能力不足降低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信任。重庆物流企业尽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然而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严重。物流企业盈利空间小,竞争激烈无序、服务意识淡薄、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以及有点无网、规模效益差等问题导致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企业物流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给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信任度降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另外,重庆大型龙头物流企业的缺失也使得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两业联动的高水平发展。
4、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合作冲突。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组织架构、文化背景导致企业在决策、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带来困难。如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认识还存在偏差,对联动的核心和价值追求目标认识不一,使得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产生冲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个长期融合发展的过程,需要双方在联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受、认可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可需要长期的磨合,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因素。
五、结束语
没有现代物流业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加快重庆制造业物流整合,促进物流外包;支持重庆物流业做大做强、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适应重庆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趋势,有利于带动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万青.产业集群视域下的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问题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业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2009年,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浙江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1.1 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是物流成本很高
近年来,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物流业市场已经拥有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且这个规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全面提速。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2550亿元,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7.0%。但是,2010年全省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之比为17.6%,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10%的水平。所以说,物流成本还相当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1.2 物流企业成长迅速,但是功能单一
物流企业成长迅速,企业队伍也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直到2011年,全省已经拥有物流企业1.3万家,并且这中间涌现出了一批全国龙头企业,3A以上物流企业139家,占全国总数的11%。
虽然说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从单一的仓储运输向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转变,但是由于小型企业占很大比重,他们大多从事传统的装卸、仓储、运输服务,功能相对还比较单一。
1.3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但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铁路、高速、内河航道、沿海港口、空港建设进展顺利。相继建立了传化物流基地、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绍兴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他们在全省甚至全国的物流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发展滞后。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一个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来沟通,企业间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制造业物流的现状
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成功转变,迫切需要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自己在行业中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的内涵认识得还不够到位,没有能够把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上来。同时,部分企业对物流社会化还存在心理障碍,担心物流外包出去会使自己过分依赖物流企业从而丧失主动权。(2)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传统自营物流观念根深蒂固。目前,绝大多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传统制造企业大多原先实行自营物流,他们对物流外包存在抵触情绪。
3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制造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的时效性对于企业的发展相当重要。
3.1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在当今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由于制造企业的产品需求减少,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在保持和提高竞争力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引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加强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会降低企业的库存,加快企业的现金周转周期,从而提高资金效率。 浙江省是经济大省,轻纺、皮革、电器、小商品等制造业在全国走在前列,通过和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降低企业的成本对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当有必要。
3.2 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可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对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制造业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下、环节多、控制低等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制造业也亟待发展和转型。此时,引入产业联动,适当地外包部分功能,如物流系统等,可以有助于利用第三方企业的优势来为制造业企业降低相应的管理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在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同时,帮助制造业节约更多的成本和人力资源拓宽市场、开发产品。因此,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产业联动则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浙江省中小企业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浙江省实现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3.3 联动发展可以促进物流企业专业化
近年来,国内物流业的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能进行多方位合作、共同发展的专业物流企业,但是由于很多物流企业的规模比较有限,专业化水平和物流服务水平都与制造企业所期望的差距较大,物流企业很难提供优质长期的服务。通过与制造企业实施联动发展,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
3.4 联动发展可以提升物流业竞争力
在生产业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实现联动发展,才能提高各自的竞争实力。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业界间的普遍共识,物流企业希望通过两业联动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浙江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发达省份,在物流业和制造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如此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物流,提高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浙江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Taylor,Colleen.Infineon combine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in fab-lite shift [J].Electronic News,2007.
[2] 李亦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需要澄清的认识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
[3] 计东亚.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
[4] 刘萍.关于我国制造业物流改革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7.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征着手分析,揭示了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指出了只有进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配置和整合,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才有生命力;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知识经济知识型制造业知识型制造企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当今新型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要素。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条件。而国际互联网络在以年增百万用户的高速度,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本文围绕着知识型制造业问题进行探讨,对文章结构作了这样的安排:首先重新阐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特点、定位与作用,之后,指出了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最后,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再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点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基础。据统计,OECD成员国GDP中有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8年,OECD国家的科研经费中,有2/3用于高技术产业,而且制造业中的高技术行业的薪酬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低于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40%以上;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将到达80%以上。
知识型制造业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中心展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的增长超过了10%。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国家在1992至1993年按20%的增长速度向半导体工业投入资本,到了1994、1995年度,这个速度达到34%以上。
知识向制造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入。一方面知识因素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深的参与程度介入经济活动之中,并且,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运用、传播的知识经济,不仅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消费方式,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具体地说,其一,知识大大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其二,知识含量增大,产值趋于轻型化。经济要素中的物质生产要素越来越少,无形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大,知识要素使得其他生产要素呈生产效用递增。例如,现代用光纤取代了铜线,以数码产品替代了模拟产品。最后,制造业的知识化程度不断加深,知识型员工的比例逐步增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取向增强,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趋势。另外,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由生产制造领域大量转向服务领域,而西方发达国家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总成本的80%,制造业工人已下降到雇员的10%左右,知识工人(注意:不是技术工人)正在成为劳动力队伍的主体。
制造业的定位与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存在似乎被人们淡化了。尤其是伴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虚拟企业,使人们有一段时间对虚拟形态的企业趋之若鹜。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在工业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人数在逐年下降,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制造业仍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据估计,工业化国家70%至80%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制造业。80年代以来,美国增大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在90年代制定了“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制造业发展伙伴关系计划”等重大规划,使得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促使美国经济后来连续100多个月的增长。美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20%,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超过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动经济增长率40%。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使日本从以重化工业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低能耗为主的机械、电子等制造业,使“日本制造”走遍全球。日本产业界认为制造业有“三大贡献”:对世界技术进步的贡献、对世界经济运行的贡献和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贡献。德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国1100万人在制造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1/3。而且,德国认为其就业机会、收入来源、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型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
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应作的选择
据报导,在过去十年里,高新技术在OECD成员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业中所占份额已经增长了两倍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讯和信息部门增长更快。而用于研究的支出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3%,教育平均占了OECD政府支出的12%。可以说,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
制造业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清醒认识这个时代的特点。具体地说,首先,是企业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信息化带来的考验。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速度,缩短了客户和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情况经济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各种资源组织生产,并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甚至于进行售后服务。有统计显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15%到30%的新产品开发成本,缩短30%到60%的研究开发周期。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使世界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或销售产品,其中,80%以上是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展了“企业再造工程”,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改造成为网络型组织结构。对此,我国企业应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条件,建立起有效的制造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是一大课题。
其次,制造型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也面临着改造。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预测:20年以后,企业的管理层次将比今天的企业减少一半以上,管理人员将不会超过今天的三分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只有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企业才能占领市场,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必须由过去的集权的、单一的组织结构向分权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转变。
知识型制造业的特征及构建
本文认为知识型制造企业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制造业生产要素的知识化
它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不断增加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提高技术消化、研究、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逐步更替和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大生产资料的知识比重;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培养和开发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制造业中从业人员的知识化
最主要的指标是制造业中蓝领、白领、金领的数量和比例。美国是一个典型例子。蓝领工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达到顶峰,之后不断下降,1995年占产业工人的20%,预计再过10年,蓝领工人占美国劳动力的10%,甚至于更少。与此同时,知识型从业人员例如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等要扩大到70%左右。
制造业资源中知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过去制造业的生产要素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制造业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而且,这三大要素仍然发挥着重要重要。但是,知识及其附产品在现在和将来的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第四个生产要素。
制造业生产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
例如,智能型电冰箱可以“告知”人们何时除霜;家庭恒温器能够感应室内的温度并自动加热或降温。固特异公司开发出装有集成电路的“智能轮胎”,它可以收集、分析轮胎压力数据,并在仪表台上显示该信息。这些既是知识型制造业的表现特征,也是知识型制造业的结果。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造业要想不断更新和提高制造业知识竞争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尽快实现知识化管理及运作。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变革制造业组织结构,增设或强化知识管理。其一是使得制造业组织分立化,办法之一是将一些有潜力的产品从原企业分离出来,选派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去经营,即横向分立;另一种是将同一产品的上下游工序分离,增强专业化程度,即纵向分立。其二是导入柔性化组织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企业的僵硬的部门之别,等级之别,形成跨部门、无等级的工作团队、项目攻关小组等灵活的组织形式。其三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全员市场管理”(TMM)的组织结构,形成市场内部化的机制,增强上下工序间、部门间、分公司之间的客户服务意识,突破传统企业的职能结构或矩阵结构的条条框框,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其四是由传统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哑铃”式结构,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信息在中间环节的传递失真或缓慢情况,不但减少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次,而且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使得商品、信息、技术、服务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它们的生产者,消费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过程,这样,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距离缩短了。
第二,必须进行制造型企业再造。制造业企业经历了从企业内部再造到组织之间再造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保留和加强企业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增值(Value-added)活动,构建起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客户在内的全新网络,企业因而更富有弹性和快捷。
第三,加强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营造学习的气氛。制造业组织内部必须形成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和要求企业成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从而增大企业内部知识含量,产生知识和团队的整合效应。
最后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和尊重人力资本产权与知识产权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创新以及作为知识结晶的“智能产品”都是从人的大脑产生的,说到底,是以“人”为载体的。因此,“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建立起公正、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显得尤其重要。
不夸张地说,对知识的投入是知识型制造业的核心,知识已经超越了资金、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当今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知识的运用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给企业创造了竞争力,最终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它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对而言,知识本身的稀缺和知识生产能力的不足日益成为制约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对知识的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他一切预期的前提,而知识生产本身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形态、社会生活结构方式,甚至于人的价值原则,即知识观,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总之,制造业的知识化,或者说,构建知识型制造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
1.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中国工业经济》[J],2001,(11)
2.李寿生,《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中国工业经济》[J],2001,(9)
3.练元坚,《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作用与方向》,《政策与管理》[J],1998(9)
4.屈贤明、张鸿博,《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制造业》,《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J],1998(6)
5.潘凤湖,《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机电一体化》[J],2001(5)
6.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商务出版社,1997
7.陈佳贵主编,《学习型企业: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8.王守安、于海江、王洪革编著,《知识经济与企业变革》[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1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
一、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制造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新型制造企业的出现,使得部分制造业企业资源、市场被抢占,给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本管理是支持制造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运营的有效方式,科学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制造企业面临的风险,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整体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有一定的影响,成本管理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得到上升。成本管理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将采购降成本和研发工艺改进降成本的方法运用到成本管理中,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增加,同时也表明了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制造业的成本管理与财务管理同样重要,不过其管理的重点不相同,成本管理的管理方向倾向于生产的资金投入,通过成本管理严格把控资金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换的条件下,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实现稳定发展。
二、制造业成本管理的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充分有部分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管理者认为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成本就会随之减少,最终得到的利润也会增加。制造业企业为了实现增加收益的目的,一味地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持销售数量不发生变化,虽然低成本反映了企业的高效率,但是并不能借此来说明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好,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将目光着重放在降低成本上,忽视销售经营等问题,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凭借得到的成本信息进行决策。制造业企业的员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都是根据管理人员下发的相关指示来进行成本控制,对于成本管理缺少自己的理解,导致员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内容不全面目前制造业企业使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仅仅通过财务人员对账目的核对来进行成本管控,通常都是在生产结束之后进行核对,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多数制造企业对于成本管理不重视,内部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过程中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的管理需求。成本管理只重视生产过程,将管理目标放在减少生产材料成本和人员支出成本上,更有甚者,小部分企业一味地减少生产成本反而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无疑对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起到了反向作用,从而降低企业在制造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1]。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管理内部不全面,使得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问题,其真实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三)成本管理计划不合理制造业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计划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企业未能结合当下现状制定成本管理计划,对于企业以往的成本计划数据未能进行充分利用,制造企业往往都是参考企业规划的收益目标来制定成本管理计划,负责制定计划的工作人员在计划中添加过多的主观思想,使得成本计划的可行性降低。在成本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对当前现状的分析,导致成本管理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问题。
(四)成本管理信息滞后制造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信息、销售信息、设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存在滞后性,使得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缺少可靠的数据信息,成本管理的切入点很难得到确认。制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成本信息并未进行有机融合,成本信息过于片面,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实现内部信息共享,使得这些信息数据得不到利用。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很难进行成本预算工作,成本管控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目前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五)成本管理权责分配不明,绩效考核作用不明显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往往最为重视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对于成本管理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大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针对成本管理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成本控制组织体系不健全,对于参与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权责分配不明,对于成本包含的内容缺少分析,不利于展开成本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对于成本管理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而且绩效考核标准较为模糊,考核结果不能反映成本管理的效果。
三、解决制造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节省生产成本方面,它需要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结合,企业要积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改变企业的成本管控思想。在企业内部要针对员工展开定期培训,或者邀请成本管理专业人士进企业宣讲,使得成本管理概念能够被员工深刻理解,增强成本管理意识[2]。制造业企业需要对生产环节以及之后的销售等环节进行成本预算工作,同时实行责任制,产生成本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对应的负责人,一旦成本超出预算,则需要立
即追究负责人的责任。企业员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也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员工进行,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二)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完善成本管理内容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结合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成本管理,改进成本管理方法需要从以下两点进行,成本预算和成本决算。成本预算工作通常都是根据制造业企业之前的财务数据,在经过一定的预测方式来估计成本,它是在成本目标已经被确定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方法来进行成本管控,经过全方位的预测分析,制定出最佳的成本管理方式。成本预测中主要有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两个内容,成本计划是为成本管理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成本核算是对成本资金进行分配。现在许多制造企业都开始使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改善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企业成本管理内容除了生产环节之外,还需要再进一步扩大范围,制造业企业成本支出中材料购置成本的开销是最大的,制造业需要在生产开始之前就进行成本预算工作,按照本年度的生产计划,来预算采购材料所需的资金,并且要提前采购,避免后期采购价格上升。
(三)结合实际制定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的制定要保证计划内容要符合当下制造企业的现状,有效防范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在成本管理计划制定之前,需要详细调查行业环境、企业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参考企业之前的成本管理计划数据,制造企业的各个部门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计划制定中,并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为成本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意见。在成本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需要企业的全部员工积极参与计划的执行落实。
(四)加快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制造业企业要将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到成本管理中,建设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的各个部门能够及时将部门的成本信息上传到系统,成本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成本管理人员根据分析之后的数据以及制造业企业的现状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合理的制定成本管理计划,展开成本管理工作。加快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企业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制造业企业需要引入先进的软件系统,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或者组建一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团队,这针对成本管理开发系统平台,保证系统的功能可以满足成本管理工作的需求[3]。同时还需要重视后期对系统的维护以及更新,系统功能更新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对成本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训,保证其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成本管理工作。
(五)合理进行权责分配,完善绩效考核制造业企业要根据成本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专门的机构部门,全面负责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管理、考核等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要重视成本预算工作,根据制造企业的经济情况,提前进行资金规划,按照预算内容使用资金。制造企业将成本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将成本管理目标的落实结果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一方面加快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提升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六)通过全面预算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解决制造业成本管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覆盖了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认识成本管理,改进和完善管理成本方法及内容,在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计划,配合实际责、权、利的有效绩效考核闭环。全面预算在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各环节的衔接作用。制造业企业根据生产的产品,以及对预计能够得到的效益进行预算编制。成本管理需要和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合,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编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促进成本预算编制的落实。将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项目的各个环节,通过预算管理,发现各个环节的成本风险,及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保证成本管理的时效性。
四、结束语
制造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提高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业的影响非常大,成本管理并不是独属于财务管理,它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体现。制造业需要更新成本管理思想,根据企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变化,不断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完善成本管理内容,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加强企业员工的素质建设,让其能够通过自身强硬的实力为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借助信息技术为成本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模式,紧跟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制造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型,提升竞争实力,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雯文,包苏日古嘎.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制造业企业为例[J].纳税,2018(7):104-105.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6
中国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一直偏低
《蓝皮书》课题组对比近20年的综合数据分析后指出,制造业品牌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发展初期占比较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制造业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例如,美国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从20%左右下降到15%左右,日本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从36%左右下降到26%左右,德国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从30%左右下降到26%左右,但这种品牌贡献值的下降相对缓慢而且接近触底,下降速度正在放缓,但中国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一直偏低,就是在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其制造业品牌贡献值仅仅是17%左右,而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的制造业品牌贡献值稳定在30%左右。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制造业对品牌强国的重大影响,例如在战后德国经济的全面复兴中,“奔驰”“宝马”“西门子”成为德国的代名词;美国随着军事和外交的全球化,一批代表如“IBM”“微软”等美国文化的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在日本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丰田”“松下”“索尼”所向披靡;在“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代,以“三星”“现代”为代表的韩国制造业品牌快速发展,其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从1995年的41.76%到2010年的45.62%再到2014年的79.73%,通过制造业实现品牌强国的走势非常明显。
顶层设计的缺失和产业层面的重视不足导致发展走偏
课题组认为,顶层设计的缺失和产业层面的重视不足,必然导致企业层面发展走偏甚至出现畸形发展。
通过与品牌强国的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品牌的发展战略已经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而国内品牌却还停留在防伪打假的阶段;国外企业侧重经营有方和技术领先打造品牌形象,而国内企业还停留在传播、宣传、公关等方式上;国外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开始潜心挖掘品牌的内在价值,强调品牌价值在产品多元化和并购中的作用,以品牌无形资产获取更高的溢价收益,而国内企业直到今天对品牌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的标记、象征上,对品牌自身的价值无心衡量;国外企业对知名品牌的固是以保护质量和维护声誉为基本观念,而国内企业则把利用品牌授权实现资金快速回笼视为品牌最大的价值。
客观分析,虽然这些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品牌发展初期共性的问题,但是单独靠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来改变已经很难有较大的改观,亟须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一套推进品牌战略的基本体系,形成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品牌战略推进机制。需要结合其他国家的品牌战略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品牌战略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的总结。比如,美国的做法是通过金融杠杆的支持,鼓励企业在科研创新上下功夫,以技术进步促进品牌的发展;日本2003年以后出台“日本品牌”战略,提出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高品质、高美誉度的国家品牌;韩国则更现实地采取了分类指导的方式,投入力量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大力助推民族品牌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品牌战略在宏观上既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在微观上要提高企业与政策接轨的能力,获取和善用政策支持。
中国品牌发展正在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