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1

为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营造和谐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开展第三届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要求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工作要求

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狠抓班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三、主要内容

(一)、营造良好教室环境

良好的教室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学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环境育人的功效。如教室卫生干净,桌椅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等

(二)、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状况,结合班级组织建构,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工作,助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可持续发展。如班级例会制度、量化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心理健康档案等。

(三)、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

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文化的最终目标。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积极健康的心态,团结一致的向心力,相对趋同的价值追求,良好的学习态度,严明的课堂纪律,优良的学习成绩,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鼓励各班级依据专业、个人发展需要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塑造良好的班级软实力

要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性格、特长以及班级发展目标,凝练班级格言、班级活动口号、班徽、班歌、班训、班级日志、班级座右铭等,各班级要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活动,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博客评比等;鼓励以班级为整体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三、组织实施

(一)宣传动员(2013年11月)

各学院接到通知后,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特色”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找准各年级、各班级、各专业特点和班级特色,做好详细活动计划。加强宣传,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组织实施(2013年12月)

各学院班级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主线,在特色和内涵上下功夫,认真加强班级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和班级特色。要分阶段对班级所开展的班级文化创建活动进行检查、指导、落实。

(三)验收评比(2014年3月)

各学院按照学校要求推荐不超过15%优秀班级,通过网站宣传栏、板报总结汇编资料等进行展示,学生处将对班级文化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经过师生评议,推荐出优秀班级参加校级答辩。答辩班级应及时准备好简单精炼答辩文字材料、PPT或Flash;确定由班长、团支部书记、同学代表组成的三人答辩小组。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2

一、举办单位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二、征文内容

(一)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

1.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

2.装备文化与行业文化的逻辑联系;

3.行业文化建设在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功能、作用;

4.教育装备行业文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策略探析;

5.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6.政策、法律环境对教育装备文化形成的影响;

7.教育装备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8.中外教育装备行业文化比较研究。

(二)教育装备国际交流:

1.教育装备机构、行业协会、装备企业对外交流工作实践研究;

2.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历史与发展;

3.教育装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研究;

4.国外教育装备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建

设、管理发展观察;

5.国外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征文要求

1.主题明确,论述规范;

2.注重历史与现实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关注研究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工作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注重微观层面实践研究;

3.文稿形式可根据选题需要灵活设定,可以是理、专业性研究,也可以是回顾性、总结性文章;

4.文章以4000~6000字为宜,征文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5.为便于联系,请在文章最末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四、评价激励

(一)评选程序:活动组委会将在征文截止后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将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网站、《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公布。

(二)奖项设置。

活动奖项: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

名,优秀奖若干名,组织奖若干名。

活动激励:上述奖项均有证书,并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给予稿酬奖励。

五、其他事项

1.征文时间截至2017年5月10日;

2.获奖部分文稿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7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公开发表;

3.征文内容如有研究价值,可列入下年度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课题。

六、联系方式

1.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王瀛

电话:010-59893195 传真:010-59893200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班级文化 存在问题 策略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主要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价值观念、物质环境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具有凝聚、约束、引导、教育、激励等功能。其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下面笔者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实践活动为例,从问题入手,就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职教育自身特点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还是使用普通高校的思想教育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特色,基本是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按照学校工作要求,顺势而为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而缺乏对班级文化规律性和学生主体需求的了解,仅仅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看成一项班级管理工作,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文化渗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班级文化呈活动化倾向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不少人会将班级文化理解成为开展各种活动,加大对班级行为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班级物质文化的投入。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特色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种班级氛围,但是却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未能深层次地去开发和挖掘班级精神文化,使班级文化失去了“灵魂”。

(三)班级学生难以形成集体合力

高职院校学生各方面素质差异较大,他们较多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较差,从而影响了班级文化,尤其是班风、学风、舍风等方面的建设,进而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缺乏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总结近几年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我发现班级文化建设目标非常重要,有效而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对于班集体成员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现今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却缺少目标的设定,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内涵都未从一个较高的认识高度去思考,没有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学生成员的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创建特色品牌班级

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先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讨、协商、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确定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创建品牌班级,并在此基础之上,制订各班级各阶段、各学期的目标。班级目标不仅是为了反映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也要符合班集体的目标,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

(二)创新文化形式,开展各类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是学生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情感。每个学期我们都应开展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各项比赛等,从而在活动中锤炼学生的思想。

(三)加强指导,提高职业认同感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促成职业的认同感。高职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应注重学生职业情感的培植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规范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四)完善班级制度,实现民主管理方式

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在班级建立之初,结合学校有关制度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制定出适合本班级的班规规划。班级规划是班级的有效法律文件,需要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抓好落实和执行,并且要在班级内长期坚持,而不能将班级规划变成一纸空文。

(五)以活动为载体,逐步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指班级所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精神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正确地、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在班级成立之初,我们就应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等,从而形成健康的班级精神文化。

总之,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各专业的特色,建立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不断探索与实践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进而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委.浅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2]赵东新.以学生为本,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4]何绚.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教文汇,2009(7).

[5]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2).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文化是教师和班级学生共建的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发展氛围,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远的影响;班级文化的组成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有班训、班风、班级目标等。班级物质文化一般由班级的硬环境和班级的软环境组成。班级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应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放在班级建设的重要位置,运用科学原理的指导,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本文试对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最小的组成单位――班级形成的一种文化,他深刻地影响着所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或好的或不好的,或轻的或重的。因此,班主任如何高效地建设最适合的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激活班级管理

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的开展,树立鲜明的班级文化,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凝聚成班级发展合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集体智慧。

2.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设者,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也可以丰富班主任的知识内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智能,提高教学机智和协调能力。

3.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设科学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班级文化要求的行为习惯、思维和观念,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问题分析

班主任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之深远之重大;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对班级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够,过分强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形式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欠缺

没有弄清楚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到底该做什么,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室布置,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班主任不能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浪费时间、影响学校,往往布置教室也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忽视了班级文化中非物质的、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级舆论、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很多班主任都往往忽视或无视这些方面的管理与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民主程度低,班级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导致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言堂”的现象:班干部的任命由班主任选,班级活动由班主任组织诸如此类现象,尤其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年级越高,参加班级活动、建设的热情就越低,一是课业压力的增大,二是周围人常常灌输的思想,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形式僵化,主题、内容没有新意

班级文化本应是最能体现班级特色、精神面貌的,但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班级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力,无法形成班级的独特魅力。班级文化要符合本班师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别的班级的班级文化,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班主任怠于思考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学生缺乏积极性,以致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

三、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整个校园体系中的班级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日常性、基础性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特殊教育力量。下面,我将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上一节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效率的对策,希望有益于实践。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内涵。作为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负有班级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主导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在作出班级基本情况判断的基础上,尽快抓住班级的学生、师资各方面特点,针对其个性和共性,反复权衡利弊,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梳理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以营造良好的班级软、硬件条件为依归,实现较为丰富的班级物质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有内核、有思想的班级精神文化。

硬件方面:一个班级的基本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比如,教室的设置、布置或班徽的设计、确定,这些实体的呈现方式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整个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让学生不自觉地认同和融入一个班集体,并持续地形成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基本物质文化建设的方式,其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班级形成的过程,不失为一种班级文化建设的优良途径。

软件方面: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即班干部的选任两大部分。在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选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班集体的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做到全班参与、自由民主。班主任要极力构建班级文化中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让班级成员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应真正学会放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班级文化真正属于“班级”。同时,允许班级中“小众文化”的存在,善于发现和利用非正式群体文化的价值。而在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惩罚分明、严格有序,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让牵涉其中的师生都能明确接收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图,让所有人感受到班规面前大家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建设,进而实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的影响力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威信、优秀的班主任将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推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塑造成型,必定有益于班级文化建设。

另外,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从班级基本情况出发,扎根于学生群体之中,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建设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到班级活动的开展,从班干部的选拔到班级氛围的塑造成型,都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一些能够作为班级特色和标志性的事务上,如班徽、班训、班旗、班歌的确定和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制定,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越广泛和持久,班级精神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就越丰厚,作为个体的学生就越能在不断的争论、合作、争论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也就更能形成独特的、有性格的班级精神文化。当然,班主任自身也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学习心,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型的榜样,不墨守成规,敢于表现与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5

文化是一个极富人文意义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文化做了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对于班级来讲,这种班级文化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综合。“硬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教室内的文化墙、标语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然而大学的班级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强调的是“软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观念文化则包括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认识、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员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进。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学多以专业为准划分班级,所以班级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敏感度及思想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班级观念文化的体现。那么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在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总的来说,这种大学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性格”,它内化于大学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中,外显于班级的规范体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上。它不仅代表着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是使班级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石。这种“班级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响便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而是迁移到成员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养。然而作为引领学生价值观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今天的大学集体精神已经不那么清晰,这种破碎的集体找不出属于集体的独特文化、独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体的形式,却没有集体的内在精 神[1]。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也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教育时代客观上带给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重视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更多体现为规模的扩张。在这种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和大学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强硬件建设,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2]。再加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潜在性,更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本该积极挑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德育工作的重担,可事实却是一些辅导员试图借助网络媒体取代现实班级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网络传达,缺少了实在的行为与后果。建立的大学虚拟班级文化仅仅是拇指与文字上的文化,没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员对班级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成员对班级归属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丧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学生对班级的间离感愈来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级缺少集体行动的机会。班级成员常以个人身份参照个人兴趣自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通常没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被他们当作形式上的存在。这种“班级意识”的不稳定性给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对班级归属感的削弱。大学的班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成员在宗教、兴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三是时代原因带来的挑战。自2016年9月开始,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再加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在“集体意识”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学和及时的引导。

3.班级的感召力下降

班级的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4]。

这种班级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与班级相关机制不健全相关。班级活动内容以及形式如果无法满足更多成员的期待,那么班级的感召力便会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

4.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如果班级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对成员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是学校没有建立起班级评价的多样化机制,班级活动缺乏自。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者对班级自身属性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在基于对全体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发掘出班级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与班级核心成员的影响力有关。班级中一个富有感染力、个性突出的人,会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冲击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班级作用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没有给老师赋予学生人格成长引导者的角色,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教学过程,其权威性也遭到极大的冲击[5]。

三、加强大学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虽然问题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现实与挑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新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更要加强大学文化功能的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大学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大学的文化建设,依法落实大学自,让大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扭转目前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重视不够和主动性不足等现象[6]。同时学校也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多样化监督体系和评估机制。

2.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这就要求一方面及时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不断强化班级意识,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只会使成员对班级的隔离感越来越深。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不断赋予班级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让班级精神发扬光大,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

3.加强集体意识教育,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学分制、选课制、“互联网+”教育带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使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必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弘扬主旋律,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应注重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对班级进行生命化提升与改造[7],充分创造条件发展人,关注“班级边缘人”的成长。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双管齐下,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4.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多方面把握班级特色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级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如果不对班级网络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那么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将成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班级管理者和核心成员应明确内部分工,共同协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成员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网络公约。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聊规范等,打造特色的线上交流平台,作为辅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从而把线上线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总之,在这个充满现实与挑战碰撞的时代,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值得大家多加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学只是学生成长阶段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真正有灵魂的班级对人的影响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冲击,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吴秀霞.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6]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曲建辉,路西昆.基于文化学角度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陆 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伴随新课标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价值观、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注重品德修养也被提到了日程中来。班级这种主体,力量的组合体,也引导了学生发展模式。为此,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极为必要。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班级管理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初中班级缺乏创新性,管理方式传统,陈旧,分为低沉,直接导致双方面学习交流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

2.班级文化意识薄弱,认识片面

调查研究可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并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分标准,造成了学生压力增大。家长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薄弱,许多家长禁止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认为参与班级建设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引导了孩子思想转变,从而造成了孩子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抵触心理。

3.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38%的学生主动学习,且具备乐观的学习态度;47%属于被动学习,将会一半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并直接抵制了班级建设得进程。且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而部分中学没有开启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尚未针对学生厌学事在心理上沟通辅导,导致了“传染性”厌学现状的发生。从而引发了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的现状发生。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1.心理学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核心

在班级建设之中,就是需要满足学生的安全和生理需求,并提供一种集体的归属感,统称为爱。但这是不够的,假如单纯的让学生融入其中,具有了归属感,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互助,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诸多方面入手,满足学生自尊心,建构学生责任感,拓展学生思维的外延,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并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追求的统一,最终实现心理学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文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价值,其中包含了教育,艺术,文学等。而道德也成为了文化的最实质体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一个独立人格,客观来说,它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而他的这所呈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就依靠他所在集体的准则,熏陶,制约。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依靠师生共同凝合起来的价值体系认证,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三、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1.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在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班级文化的时效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教育观。以观念的更新引导方法的转变,强调人的潜能发展,焕发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生活质量。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学会生存,发展,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只提高全面发展之余,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班级文化实效性。

2.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

2.1重视环境熏陶,建设物质文化

班机物质文化,是一种可摸,可看,有形的文化,可以在环境,作为,板报,墙壁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发展。

(1)编排合适的座椅。

针对座椅的编排可以影响班级的管理,应做到动静搭配,男女搭配,优差搭配。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矫正性格缺陷,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铸就文明生活好习惯,实现先进带后劲,促进班级共同进步。

(2)创新墙饰,发挥标语育人教育

针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极强,创新力极强,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墙饰,独立“开垦”墙壁。并还可以针对班级黑板报设定,力求学生自主实践,从文字编辑,到新闻采集,从版面设计到图文搭配,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掘取知识的力量。

2.2加强规范管理,建设班级制度

在班级集体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以一种全民共同许可的行为准则来制约班级发展,并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竞争,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2.3关注精神生活,创建班级文化精神

抓住班级文化精神,就是创建班级建设的主体。创建班级文化精神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建立优良的班风,倡导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因势利导的认知。

3.建立和谐班级评价体系

创造学生展示自我机遇,塑造和谐班级评价体系,追求真诚性,激励性,宽容性,差异性。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化,人性化,科学化,幽默化。

4.重视行为文化 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以开展行为文化方式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以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方法,寓教于活动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潮,展现学生才华,增强自信,树立典型,培养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劳动观点,服务思想,从而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5.建设有特色的中学班级文化

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我特色,彰显班级文化。借助学校优良传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发展源泉:借助教师自我特性,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立足点;借助学生主体个性,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基点。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特色形成,引导班级文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通过对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必须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心理认知、人文认知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生,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