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造成了孤僻、厌学、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处于心理健康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关爱以及引导时,不易养成责任意识,不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隔代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满足,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但内心又很脆弱,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乱发脾气,甚至误解他人的意思,产生暴力倾向。

(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缺乏丰富的课余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在课堂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再加上其自身的性格差异及心理缺陷,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困难。此外,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其情绪得不到宣泄,让孩子更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焦躁的性格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由于隔代抚养,孩子在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不能及时解决,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减低、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感觉学业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由于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把精力放在了玩乐上,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孩子则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群,学会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不和谐,造成孤僻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教育疏导,父母只是在经济条件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了孩子出现浪费金钱的行为和自控能力差等现象[1]。此外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孩子容易产生偏激、易暴躁的负面情绪。

(二)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社会良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课余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农村普遍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民在闲暇时多是打牌,忽略了文化教育,而留守儿童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2]。由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使得一些庸俗的网络文化进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产生自我封闭、情感认知与心理错位等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

目前,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很少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得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受心理问题长期压抑,使他们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此外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所持观点不同,就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样不利于和学生之间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途径[3]。父母的引导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外出打工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最好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照看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此外,经常和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家长还应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

(二)改善相关教育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一些农村的学校还秉承旧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就可以代替心理课程,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社会教育,完善社会关爱体系

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积极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行动[4]。同时完善关爱体系、教师资源配置和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环境、清理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谢兰,毛厌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途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16-3517

[2]陈君利.简析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1):292-292

[3]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策略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学校、社会给予许多的厚望,在成长过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报道: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五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学生呢?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2)学校环境,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影视剧中黑帮称王称霸的镜头,游戏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留下不良记录,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上容易冲动,紧张事件的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来看,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据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适应等问题也在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是先决条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谛。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要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让学生心中多一份阳光,多一份驱走心灵黑暗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笔者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因此愿扬两者之长,把握学生的心理,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存在强烈的厌学情绪

很多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是因为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对学习没兴趣。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系统形成,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的厌学之情,缘由并非自愿读书,而是受命于家长,才来校混毕业证书,完成家长分派的“任务”。所以学生自然不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

(二)自卑、缺乏自信

从学生的经历和家庭条件来看:他们大多有升学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际遇。加之社会上文凭之风益盛,对职校生的偏见与歧视并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停的冲击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在心理上,他们自惭形秽,十分自卑,缺乏自信;在现实中,束手无策,望难生畏,浑浑噩噩。其原因是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多少有着破罐子破摔的荒谬想法。

(三)叛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中职生一般14岁至18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学上是非常“危险”和关键的时期,危险在于,青春期的孩子普遍都情绪高昂对家长、学校都充满了逆反心理;但是,青春期是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

进入青春期,学生们容易抵触家长、抵触学校、抵触教师,对于家长的苦口婆心,他们往往会感到厌恶、烦躁、罗嗦;对于教师的语重心长,他们通常是置若罔闻、不屑一顾。他们往往会固执己见,男生在这个时期会迷上抽烟、喝酒、打游戏、赌博;女生则会进入一个爱美甚于爱自己的时期,为了漂亮不惜一切的装扮自己,以期获得异性的青睐,满足内心的虚荣。

(四)心理偏差,人格不健全

人格的形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我们孩提时期就在潜移默化的形成着,只是在孩提时期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人格的教育不仅要从小学开始,应该要更早,从出生开始就应该有意的引导。从孩子有意识开始就应该注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小的细节或者小的问题都不要忽视掉,不要给任何不健康或者不健全人格的可趁之机。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由于人格的缺陷造成的悲剧,人格的健康或健全与否将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健康的人格会将其带入幸福的天堂;反之不健全的人格会给人带去无尽的灾难或是痛苦。

有些家庭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如家长的赌博成性,孩子便会耳濡目染,也嗜好赌博。另外父母间感情不和,经常争吵、打骂,长此下去,充满暴戾恣睢的生活环境也容易让孩子染上暴力情绪,在学校就体现好争执,争执不下,就斗殴解决。这些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至为重要。但学校往往是爱莫能助与无能为力。

二、中职学校亟待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基于目前中职学生心理状况的现实,所以中职学校借助德育教育的平台,体现了职教特色,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具体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引起学生的重视

心理问题大部分的人都有,只是平时疏于有关知识的了解,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对这方面关注得就更少了。正因为如此,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关心自己的心理成长。

(二)在教学或是生活方面,教师应做到亦庄亦谐

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考虑问题,难免缺乏深入的思考。老师一定要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事件中,深刻分析错误的原因,一定要分析透彻,彻底摧毁学生心中形成的错误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大道理和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才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着针对学生厌学教育的成败。

(三)学校可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演讲比赛

利用比赛来吸引师生的眼球,比赛面向全校师生们员工。学生通过参加演讲比赛,为自己的演讲准备详细的资料,这不仅锻炼了搜集资料、创作的能力,客观上也让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四)可在校报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栏。由心理学专家、学校老师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当然对来访者的资料是完全保密的),增加阅读兴趣。

(五)在学校校网上,可开办心理咨询的版块,让学生们在上面注册,向专家提问。也可设置为专家在线解答和给专家留言。

(六)每个月可选定一天作为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呼吁师生放慢学习、工作的节奏,给自己心灵放一个假,关心、问候我们的心灵。现在每年的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个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组织比赛,召开主题的晚会,搞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甚至可以是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课比赛。

(七)定期开办讲座

学校应向重视学生们的学习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办讲座,可邀请学校的这方面的权威人士、其他院校的心理学教授或者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心理学专家,一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二则可以方便老师们学术交流。

(八)体现学科特点,以活动课为主,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P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38

一、前言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身心开始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开始猛烈增强,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同学的竞争,社会的期盼,以及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三观以及知识体系,甚至心理健康。因此,班级管理者更应加强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养成习惯和人格的重要阶段,但对于外界太多的不良因素,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抵抗力却不强,需要班主任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当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解决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难处与困惑。这样,教师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会更愿意与教师交心。

3. 有助于班集体的团结

由于现今这一代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心旁人或者与他人沟通,不愿意进行团队活动作业。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要抓住任何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关爱他人,以己度人,拥有集体荣誉感,这样才有利于班集体变得团结互爱。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但对心理疾病治疗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疾病也常常被误认为是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不清,过于课程化、医学化还有片面化,并且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相对较薄弱,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患者不敢也不懂如何求诊,更甚者都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以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有教学本身以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不够,存在讨厌教师讨厌上课,最后连学校都不想去的现象。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缺失,个性孤僻,不愿意和他人相处与沟通,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畸形心理。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了,所以这类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

四、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 提高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知识能力

要想教育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中也必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时间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模式以及方法,并且自身时刻保持心理健康的心态。试想,若教育者自己都每天愁眉苦脸的,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需要处理各种琐事以及应对各种事件,还要解决学生学习和情绪等问题,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若班主任将这种沮丧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便会再次影响学生的情绪,混乱学生的价值观;若教师每天都神采飞扬,自然可以带动学生积极自信的情绪,充满正能量。

2. 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平时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切不可盲目主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及时地知道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获取班级一些隐藏的信息,进而能够更加方便地管理班级。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来对待解决。正如笔者上次和班里的王同学交谈,王同学说已经好几天没见过赵同学出现在食堂了,笔者马上找到赵同学与他沟通,他才肯说是因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父亲受了伤,医药费都付不起更别说供他伙食费了,笔者马上给他买了点吃的,然后经过他同意后通过学校为他募捐到了五万多块钱。赵同学感激的眼神笔者至今难忘,自那以后他便拼了命地学习,同时也乐观了许多。

3. 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开展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中整理当时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厌学的问题,若是什么都不去了解就下定论,有些班主任就会认为学生只是懒性犯了,想偷懒而已,其实不然。经过上周的班会讨论到这个问题,笔者才知道原来许多学生是因为不久前的一场期中考没有考好,而科任教师就片面地批评了他们,导致学生信心缺失,总是带着沮丧的心情来上课,原本压力就大的中考生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平等的讨论才让问题根源和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厌学的方法,最后再由班主任进行总结对学生问题正确地分析和引导,带着理解的角度与学生交流,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

4. 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协作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强调全员、全面地进行教育和解决,如果有任何同学或者科任教师发现学生有不寻常的表现都应报告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经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清是青春期的叛逆问题还是遭到外界干扰才有的表现,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

五、总结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那么,如何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的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利用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聋校中,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严重。比如,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流方式。所以,我们应经常为他们树立其身边的聋哑学生榜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熟悉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三、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因而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和表情,通过各种形式来向聋生表达爱。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但却确确实实地表达了教师对聋生的爱和关注。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聋校的教师更应尊重我们的聋生。首先,对聋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对于缺乏自信、自尊心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其次,尊重是教师走进聋生心灵的前提。只有尊重聋生,才能与聋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四、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往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现在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便可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教师应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3)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在课外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聋生,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甚至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

七、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八、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浅析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由于农村教育形势守旧,学生又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而老师只是为小学生进行了文化课教育,导致了小学生厌学、缺乏正常的兴趣爱好、情感脆弱、个性化得不到健康发展等诸多心理问题。

2.缺乏师资力量。部分小学虽然在课程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是由于个地方经济、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老师缺少,相关资源不足,导致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偏离教学目标。资料表明,虽然农村小学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专业老师,虽然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可是面对现实的学生时却一脸茫然,加之学生对老师的角色看待,更是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3.工作过于形式化。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存在走过场、应付差事,过于形式化。

二、家庭环境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出外务工,小学生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亲的关心,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爷爷奶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帮助完成一些相关作业,甚至沟通有阻碍。

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食粮,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影响了将来的生活和个人感情的正常发展。

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行为的成长。小学生在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可以大胆、轻松地将自己的感情倾泻出来,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群体里有责任感,也能使家长更细致地观察到他们需要什么。

父母的教育文化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 转贴于

三、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现在的家长大多都只重视文化课程的成绩,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的优异,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私和不平衡,在与同学相处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家长的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的特点。

在当今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传媒让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直接影响着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需要,也不愿意帮助别人,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

四、小学生自身的修养

目前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基本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缺乏自己动手的能力,叛逆心理较强。因此,要在教育上多方面、多层次地探求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

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让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使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充足的业余生活和交流平台。学校或班级应经常开展体育、美术、音乐等多种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情况,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学生从小就能在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其次,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老师的责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关注、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动都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蔼可亲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