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1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数学思维

香 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2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 有效性 提高策略

要实现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动手实践,探索数学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一定的数学感性认识与逻辑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1.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概述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可以反映出自我中心与直观形象。幼儿园孩子的抽象思维处于萌芽时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多次实践才可以真正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获得数学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数学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可以获得初步数学知识与技能。

2.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现状分析

数学操作活动包括验证性操作与探索性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验证性操作,忽略了探索性操作,使得孩子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思维培养训练不足。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操作活动中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性,偏重操作结果,没有为孩子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紧密联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操作语言表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一定会存在差异,教师并没有重视孩子差异,而按照同一要求开展数学操作活动教学,无法满足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认知需要。虽然幼儿时期的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教师的数学操作活动比较单一,没有注重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很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3.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3.1调动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授课,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开展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长方形纸来对折,折叠出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孩子们觉得惊奇的时候,开口问孩子们是否想要参与。这个时候,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幼儿自然会想要参与到教师为他们示范的有趣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的示范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使得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特征进行良好的感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

数学操作活动是实践的过程,可以对理论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验证与探索。教师应该为数学教学难点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比如桌上有15个苹果,小明拿走5个,那么桌上还有几个苹果?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对题目的了解列出数学式:15-5,这一数学式的结果是多少,其算理该如何理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课题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苹果形状的小纸张代替苹果,放在课桌上,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互相交流,探索创设情境的答案。教师在孩子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孩子对小纸张的摆法,了解孩子各自的独特思维,以便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3.3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

针对教师重视操作活动结果而忽视操作活动过程的现状,必须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操作活动的相关要求对这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让孩子参与有序的数学活动操作。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操作形式,比如个人操作与小组操作等。教师应该确保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符合要求,有分工、活动与交流,实现操作活动的全面优化。教师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纠正孩子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关注操作活动反映的孩子的思维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操作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不但要为孩子们展示结果,加深他们的理解,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一种物质形式,教师应该将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机结合,将动手操作、思考问题与语言表述等有机结合,丰富孩子们的感知,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化,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学习效果。

3.4通过操作活动巩固知识与内化新知识

数学操作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将动手操作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在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对操作结果进行认真总结与归纳,使得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师在操作活动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启迪,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比如教师可以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还想不想认识其他分数呢?在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纸片将自己想要知道的分数表达出来,有利于他们自主对新知识进行内化。

4.结语

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园孩子可以慢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真正达到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孟超. 浅析幼儿园数学操作方法[J]. 考试周刊,2012,43:194-195.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3

关键词 自发 日常生活 数学知识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21-02

中班的许多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有些虽然认识了简单的1-10数字,但是,对于数字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有的孩子,当老师抽出一个数字,却不知道这个数字是谁?在一节数操活动《爬楼梯》中比较哪段阶梯多,哪段阶梯少,大部分孩子能够较快区别谁多谁少?但小部分孩子却浑然不知。个别的还出现的数错现象!事后,联系了这些孩子的家长,家长们均表示在家有教育孩子学数学。

一、数学对幼儿存在的价值

1.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数字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这一时代对个人的数学认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在各行各业的工作技能中日益重要。

2.数学学习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逻辑关系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紧密相连。数学是思维的工具,同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运用数学的逻辑和语言来认识周围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队思维进行加工、整理和训练的过程,具体形象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但5-6岁也是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数学学习与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和发展密切相关,它对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为进入小学的学习做准备

尽管人类的数学能力自婴儿期就开始发展,在学前阶段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堵塞感性数学知识和经验,但要把这些感性经验和自发的概念上升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还离不开成人有意识的影响。因此在学前阶段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姜维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中数学学习常见的误区

1.幼儿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认为幼儿可以通过语言的模仿和记忆来理解数或数量的关系,比如,幼儿会数到50,许多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理解这些数的意义,但事实上,口头的模仿和记忆较容易,对于这些数以及数量关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许多家长觉得学习数学就是做加减运算的习题练习。所以,还没等孩子理解数的意义,早已在教孩子“1+1=2”或者“2比1多多少”等,这些机械的数学学习,导致孩子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惧怕,最终失去信心和兴趣。

3.家长直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无法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家长缺乏一些随机教育敏感度,无法把握及时的教育契机。

4.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自然会学到不少数学知识,所以家长在家对于孩子的数的学习及引导几乎是0,孩子进入学校后,数学敏感度逐渐扩大差异,层次分明,导致个别孩子对于数避而远之。

三、理解“生活化”数学教育,助力家庭教育

“生活化”的数学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当学习内容和幼儿主席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生活化”下的幼儿数学教学对幼儿数学的认知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若在生活中不好好把握数学教育,那么,孩子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可想而知。

四、开阔视野,在生活中感悟数字

1.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字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比如,今天你吃了几碗饭?今天家里有几个人吃饭?你吃了几颗葡萄?等等,这些数都是隐藏的,分散的,作为家长,可以在、通过自己适时的引导,在不经意中让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心,激发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孩子对数的敏感。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确立整合的教育观,根据孩子生成问题中的求知解惑、学习及发展等需要,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与其他教学领域、与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2.利用生活素材让孩子积累数学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指的是孩子对于知识一些简单的印象,比如说桌子是方的,轮子是圆的,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空间方位的认识,日常的时间与事件的联系,如起床后应该先刷牙后洗脸,上公交车需要排队,公交车上的车牌号代表的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各种各样的数字。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3.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引导孩子理解数概念

孩子们的学习,总是在游戏中慢慢积累经验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游戏,无形中发展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许多孩子很喜欢骰子,特别喜欢摆弄,趁此机会,家长就可以慢慢的教会孩子骰子上的数,逐渐的可以比较大小,谁大,谁就可以抓小的痒痒,孩子们很喜欢。扑克牌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工具,上面的数字清晰,还有和数字匹配的方块等形状,所以更加让孩子容易接受,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找相同”“比大小”等,只要家长们有心,生活中任何东西,将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契机。从而逐渐培养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五、把学到的数学巧妙地运用在生活中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的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育不仅要联系儿童生活,还要引导儿童用数学。让儿童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可以为儿童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

1.晚饭后到户外散步时,可以让幼儿数一路边有多少棵树,数一数楼梯有几层台阶。

2.在乘电梯时,电梯的运行方向和电梯的数字可以引导 “10以人呈和倒数”。

3.学习了分类,在家庭生活申请幼儿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并能对家长表述自己是怎么整理的;请家长带幼儿去超市购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超市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4.认识了数字,去电影院看电影或乘坐火车时,可以让幼儿根据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的位置;上街购物时,辨认自己要乘坐的几路公共汽车或根据车牌找到爸爸的车子等。

5.学了等分。当有小朋友在班上开生日会时,让幼儿懂得一个大蛋糕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小朋友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6.学会了看时钟就应该有时间观念,懂得自己掌握时间,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去幼儿园等。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些数学能力,但是,我们却能为孩子铺设一条学习数学之路,而这条数学之路不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它是活的,隐身的,在不经意间的。要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4

一、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其阅读也包括了学前学后的预习复习阅读。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这些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用自己的思维理解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会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似乎限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其实数学也同样要教会学生阅读数学的方法,这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孩子阅读书本内容,组内交流,组间质疑。数学书是新课程教材编委在充分考虑孩子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升孩子阅读数学课本以及数学题的意识。

2.引导孩子阅读课辅资料,学会表达思维过程与结果。除了课本,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数学课辅材料,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自己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5

一、在游戏中感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新和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时,可创设这样的游戏:运用儿歌记忆左右,首先由我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我收回双手来。接着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身上的左和右。最后我说口令,让孩子们做动作。举右手,举左手,拍拍左肩,拍拍右肩,跺跺右脚,跺跺左脚……结果,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二、在操作中探究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在讲解算理时,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到底该怎样算,而是当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结果时,我要求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结果,有的孩子发现十几减9,从几里面减9,小棒不够,于是想到了从一捆里面减9,这样一来,孩子们轻轻松松理解了破10减的算理。还有的孩子发现从几里面减9,没有减够,于是还要从一捆里面再减几个,这样孩子们又理解了连减的算理。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理,而且从操作活动中感悟了数学。这样从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实现了《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帮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在体验中应用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头脑创建的数学活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活动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来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后,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次模拟购物的活动:“小小的超市摆放了有价格的各种文具,请同学们按自己的需要购买商品,当然也有售货员。”由于该活动再现了学生生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购买的同学说出应付的钱数,并从样币中拿出合适的钱数。如果有差价,售货员就找零,其余同学进行评价。还有的同学虽然购买同样的物品,却给出了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的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亲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范文6

奥数的学习要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换言之就是奥数是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学习的知识。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在没有分析自己家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下就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去学习奥数知识,这样不但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而且会物极必反。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学习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厌恶数学,讨厌学习数学,对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地影响。

奥数学习是一把双刃剑,选择对了就会使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错了,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我们想要让奥数知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服务,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正确地看待奥数。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不要把是否学习奥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当很多家长和教师听到某家的孩子在学习奥数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并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就夸奖这个孩子学习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家长、教师以及孩子在脑海里形成错误的观点——只要是学习奥数的学生都是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在这样错误的观点下,学生及家长就很容易盲目地选择学习奥数。而很多孩子也就因此扭曲了学习奥数的实际目的,用奥数学习这件事来显示自己的优异。

在我的学生中就有诸多这样的孩子,当我课下和他们交谈时,不难发现他们会用自己的奥数学习达到了哪个级别来显示自己学习的优异程度,而不去用平时考试成绩和表现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分不清楚学习的主次程度。在颠倒了主次之后,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例如:在很多试题中,很多学习奥数的孩子确实能列出解答的式子,但是却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缺乏计算能力而计算不出结果。

鉴于如此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把奥数学习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奥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使非奥数学习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奥数学习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到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学完大数的除法和简便运算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能够简算,但是又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运算律就能达到简算目的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习题的规律或是教师给出解题实例,经过思考和对比得出习题的答案。例如,在学完“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条性质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600÷25=(600×4)÷(25×4)=2400÷100=24,并找出相应的规律,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得到的规律,最后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其规律: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00,这样再除就很简单了。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奥数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摆正对奥数的态度

近几年,很多考试都是100+10分制,在100分的基础知识测试后会有10分的奥数培优题。它的出现也使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奥数学习更加重视。当然,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相当好的同学来说,学习奥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学生因在乎那附加的10分去盲目地学习奥数。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叮嘱和教导学生,100+10分重头在前边基础知识的100分上,而奥数部分只是附加的10分,两者比起来还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基础知识和奥数培优好比一棵大树,基础知识是树根,奥数培优题好比是繁枝茂叶,如果大树的根须不旺盛牢固,枝叶再怎么旺盛微风轻轻一吹也会被吹掉。只有我们有了坚固牢靠的根须,才能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

例如,四年级学生用尝试法解决奥数培优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120,求出这三个数?解答过程:第一步:假设这三个数是2、3、4,则2×3×4=24,24

四、巧用数学广角,渗透奥数思想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新增了“数学广角”版块。本人认为这个板块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广角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奥数培优思想的传授,使学生在普通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奥数的解题思维。

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问题”,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对于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成握手的游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2+1=3次;4个人握手的次数3+2+1=6次;5个人握手的次数4+3+2+1=10次,6个人握手的次数……以此类推,得出多个人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通过这个握手游戏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奥数培优中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奥数培优与课本内容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