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1

一、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的意义主要包括:个人心理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团队合作训练以及现实社会意义。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拓展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培训,进行自我挑战。

二、高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可行性分析

1.高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力量

拓展训练课和体育常规课程在教学目的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体育教师长期进行体育教学工作,都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长时间的体育课程教育中,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只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一般的教师都能达到担任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2.高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的学生接受能力

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注意力和理解力也大幅度提高,同时高中生的记忆能力、联想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已经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就整体而言,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在看待问题上还不具备全面性。

3.拓展训练场地、设施和器材

相比较其他两种拓展训练,场地项目对场地设施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很多项目的进行只需要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空间就可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户外拓展训练。

4.拓展训练的安全因素

拓展训练,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安全。因为拓展训练的户外活动,大多都是高空、攀岩等项目。训练的安全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保证。曾经对拓展训练进行过安全调查,结果发现安全性达到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2

关键词: 服装表演 形体教学 体形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产业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已新兴了很多学科,服装表演专业就是其中之一。服装表演专业的产生响应了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为服装展示与服装设计输送了所需的新型综合性人才。培育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了服装展示的能力和技巧,而且具备了服装设计制作的综合性知识,更能在服装行业甚至时尚产业从事服装营销、策划及形象设计等工作。所以说,现代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是极具综合性特征的一门学科,当然在本专业之中,最为根本的是具有服装的展示能力。服装的展示能力必然需要有良好的乐感和表现力,更需要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体态才能驾驭服装,将服装的美感发挥到极致,因而在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中,形体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

1.1形体训练课程的定义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主要是以人体运动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练习,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改变个体形体动作、身形不合理的原始状态,提高身体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姿态和节奏感,增强学生的可塑性和表现力的一门课程。整体课程体系采用多种形体训练方式进行,从体态、减脂塑形、呼吸法则到整体气质的提升与改变是课程主要围绕的训练方向,这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2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体系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时代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促使社会的变革,人类的审美观也在一次次艺术的革命中洗礼,不断地改变和提升,因此,服装表演艺术的需求变得更为犀利,对于表演者的要求随之更为严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秉承着塑造有内涵有体态的综合型人才的理念培育着艺术的人才,形体课程也就成为最基本最基础的绝对必要的课程之一,从根本上训练处符合服装表演专业标准的人体衣架。这种具有良好身材和气质的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更能赋予服装新的生命,利用肢体的语言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服装的灵魂。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除了响应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之外,更能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观。

1.3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体系的教学特点

高校中服装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或社会上的形体训练的教学,相比而言,高校中的此课程格外严谨和系统化,在配合饮食、舞蹈课程等多方面的结合下训练课程更显成效。形体课程因其以肢体语言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教学手法主要采取的是示范性教学为主语言讲解为辅,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动作的形态和要求。例如训练中讲求站立的时候要“气成丹田”,语言的表达甚至肢体的动作示范都不一定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理解以完成正确的动作,很多学生在站立时对于呼吸位置和身体用力位置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类学生的错误动作以“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协疏导和纠正。除此之外,每个人体的骨骼、肌肉块、脂肪含量都有所不同,所以课程训练重视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之后,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特征进行局部的训练量的调整,制订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和课后作业,以达到快速的良好的塑形效果。

2.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主要从柔韧性、减脂、塑形、增肌、综合调整等方面多个学期进行系统化教学。

2.1基础拉伸训练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后的第一学年着重训练的学生的柔韧度和气质,所以多采用芭蕾基础训练作为支撑,多种拉伸训练、组合训练为辅。芭蕾的基础训练有助于拉伸肢体的韧带、拉长肌肉的线条、增加肌肉力量,是提升人体挺拔度和整体气质的最有效的方法。长期的基本功训练会使身体原本不合理的状态得到改善,本专业学生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且年龄段已是成年人,尤其是男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韧带相对较紧,所以课程的训练是从基本的把杆拉伸、芭蕾基本手位脚位到跳跃等脱把的地面动作,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使零基础的学生能够适应训练强度。由于是零基础,因此基础拉伸训练的教学时间较长,贯穿了本专业授课的整个第一学年,围绕着“开、绷、直、立”为核心训练,学生由此逐渐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并使之学会意念上、肢体语言的空间延伸感增加人体的修长感,增强人体线条的美感,可以在今后的服装展示中利用其自身的气质更好地演绎服装的内涵。

2.2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

有氧训练是采用中小强度的以有氧代谢供给为基础的长时间的运动,例如跑步、跳绳、骑自行车、跳操等都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有氧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人体的心肺功能,并有着良好的减脂作用,在形体训练的课程中安排了一学年的韵律有氧操和搏击操的有氧训练课程。采用韵律有氧操和搏击操的有氧训练,是较为年轻有活力的训练课程,可以在减脂塑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同时跳操时快节奏的音乐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韵律有氧操的强度相对较弱,安排在前,以持续性、节奏训练为主,训练肢体的灵活度;搏击操的强度相对较大,对于四肢肌肉力量的训练和肢体爆发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两者一柔一刚相结合相对比,增添了学习乐趣,快速地将个体体内的脂肪转化为糖类供给整个训练活动,以达到快速减脂、减重、塑形的效果。

有氧运动可以快速地消除脂肪,但是现今的服装表演不仅需要的是骨瘦如柴的衣架子,更重要的是具有修长柔和的肌肉线条才能撑得起衣服,驾驭得了时尚,这就需要无氧运动来帮助训练个体的肌肉线条。无氧运动是在氧气摄入量非常低的时候进行的速度多快爆发力过猛的运动,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给,且无氧运动在短时间内能够消耗掉人体巨大的能量是很好的代谢途径。但是无氧训练主要是增强肌肉的耐力,促进肌肉的生成,增加肌肉和脂肪的比率,增强皮肤的弹性,使人体的体制转化为不易发胖的个体,运动量过大时易造成肌肉的损伤和加酸的产生造成身体酸痛的训练后果,所以无氧运动的训练量在整个形体教学的过程中的每次训练量较之其他相对较少,但是训练的持续周期时间安排得较长,以此避免运动的损伤。无氧训练在课程的教学中辅助于有氧运动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局部肌肉线条,由于服装表演的需要要求表演者的躯干和肌肉线条相对修长,在教学的训练中以训练修长的肌肉块为教学目标,无氧训练的力度与强度在课程的教学中受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以免学生形成圆形肌肉显得人较为粗犷矮胖,走入追求壮硕大肌肉块的训练误区。

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相结合是塑造形体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前者重在减少多余脂肪,后者能够塑造肌肉线条,在教学中将两者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已达到减脂塑形的教学效果。

2.3内环境训练

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最后一个学年中选用瑜伽进行形体训练的教学内容,因其具有调整人体内环境身体体系、控制呼吸、提升身体柔韧度、强化肢体力度、促进内分泌平衡和洁净人的身心等功效。瑜伽的训练能够练习如何控制呼吸,呼吸的调整能够很好地改善紧张烦躁的心理状态,在服装表演和比赛的过程中也是对临场的发挥有益的。瑜伽的训练能促进身体内脏器官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人体各部位的机能,教学的过程中配合安逸缥缈的音乐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情绪得到舒缓,同时音乐配以流动的姿势拉伸身体的各个部位、唤醒身体的意识、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激活深层的肌肉、塑造完美的身材。所以说最后一部分内环境的训练即瑜伽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较为综合的课程,学生从身体柔韧度、控制力、力量、平衡能力到呼吸、体内内脏整体环境都得到了有机的锻炼。

3.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形体训练课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训练过程,整体课程历时三个学年不免枯燥乏味,在课程的体系设计中已考虑到这点,势必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这样不但顺应了训练课程的需要,更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长期训练的应付、倦怠之感。其次,从课后生活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配合饮食习惯的养成,可以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增强学生训练的主动性,训练有成效之后良好的训练效果优美的身形更是能增加学生自我的信心和训练学习上进心。例如学生的饮食范围有合理的界定,以“低热量、多纤维、少淀粉”为基本的健康饮食为原则,学生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记录每天的饮食记录,教师采取查看饮食记录对体形有走样的学生进行饮食结构的针对性调整,这种按照个人喜好的合理餐食可减少避免学生对于塑形产生厌倦,而且将课程结合到生活中,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热爱度。再如,在有氧训练的教学中,运用让学生自我编排有氧操的方式触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合创造新的动作顺序结合音乐的选择彻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学生也可就自我的个体特征编排局部锻炼强度较大的个性化有氧操,这样将被动的“教”与“学”转化为主动“学”,不但能起到有效的塑形作用,更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提升了其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失为提高学生兴趣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4.结语

以上是对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中日日积累不断改善形成的一个课程体系的一些拙见,力求在结合健康的饮食的基础之下,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形姿态、优雅的气质、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节奏感以及强健的体魄,为现代高校培育具有良好外形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已显而易见,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断增加,高校对于美育的发展更应提升到一个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吴勇.浅谈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重要性[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2]粱雪霜.浅谈形体美与形体教学和训练[J].琼州大学学报,2004.05.

[3]张臻.高校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体验浅谈[J].华章,2013.02.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3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基础技能写生训练的现况进行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基础技能写生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研究和阐述,进一步肯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基础技能 写生训练

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计算机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当下教学的主流。因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并削减。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实际上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有重要而深远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是不应该被弱化的。当下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主要通过素描和色彩两大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通常在大学第一学年完成。现在国内部分学校将素描写生课程更替为设计素描课程,色彩写生课程更替为设计色彩课程,并大幅度缩短课程时间,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取消了色彩课程的开设。从长远来看,弱化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偏重计算机数码技术训练的教学行为并不可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基础技能写生课程在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当下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在不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体现不同。当下常规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技能写生训练主要通过室内素描写生、室内色彩写生、风景速写和风景色彩写生四大版块体现。室内素描写生和室内色彩写生的主体是静物和人物,风景速写和风景色彩的主体是自然坏境,写生训练能表现主体物在写实、归纳和抽象多个方面的艺术效果。在近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很重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静物写生入手,训练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和人造物象进行深入观察、描绘和分析,再现客观现实的同时感受常见物象在不同视角情况的心理情感反映,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横向思维的延展;在风景写生基础训练教学中,锻炼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的观察能力,体会自然环境对美学的影响。通过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锻炼了学生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能力和再现能力,其次对客观物象进行手绘的艺术加工和修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写生训练课程通常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并与之后的后续课程关联紧密。基础技能写生训练首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绘画能力,在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手绘的艺术表现力独特且无可替代,艺术设计中很多部分都需要通过手绘的方式完成或者辅助完成。如今计算机数码技术已经在设计行业的普及,设计师的手绘能力被弱化了,设计作品中的偶发性和感性部分同时也被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掩盖,这并不利于设计师的个体情感表达,良好的手绘能力对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始终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锻炼手绘能力也是训练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最重要的手段,基础技能写生训练正好是锻炼学生手绘能力的最佳途径。其次,循序渐进的写生训练能帮助学生观察物象,收集资料,通过写生训练的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自然物象的整体和细节,引发其真情实感,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基础技能写生能唤起学生尊重自然和热爱生活的能力。再次,基础技能写生训练对艺术设计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永远离不开线条和颜色的搭配,线条和颜色的训练只有通过基础技能写生课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基础技能的缺失成为部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受阻的原因,如,学生在完成室内设计或者平面设计作品时缺乏驾驭色彩的能力,无法适当调配颜色,并利用色彩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等。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4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60)

作者简介: 许建和(1978-),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E-mail)。

摘要: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加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22-04 构成思维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当前,课程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从艺术类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教学计划的调整,传统课程教学方案已不适应当前学生课程学习要求[1]。近6年的课程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主要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如色彩构成的课时量偏大,教学未能体现专业特点;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与专业特点结合度不高,未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视形象教育和体验的课程,需要多种信息媒体的配合。传统的课程教学历来强调口、手相传,但由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一门融合构成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课程,综合性较强,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传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受到来自学科知识结构发展的挑战;其次随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其课程教学自身也在不断拓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给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同时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教学、研究工具。对刚跨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素养整体偏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对传统的以经验传授和基本功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充实与再思考,进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一体化探索与改革,以此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明确教学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省属院校特点探索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与创新模式;三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调研,并参与学术交流。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与资源库文件。其次,在完成基本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小范围试验,吸取经验教训,随之对相关教学方法作调整。最后,制定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加以应用,并跟踪调查教学情况,及时了解教学改革效果,以便不断补充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专业设计基础与设计系列课程推广具体构架如图1。

图1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构图

(二)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思考

预期实现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表1。

三、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预期实现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如表2。表1 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表2 两种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特点思考

思考一: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手脑协动[3](图2)。

图2 立体构成模型(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图3)。

图3 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渐次转化(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改变当前课程大部分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板书式课件,开发互动型与启发型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4]。

思考四:制作课程图形图像数据资源库,改变纯图书纸制课程资料现状,利用虚拟技术设计、制作课程图形图像及建筑空间展示文件,并集结成库。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思考

思考一:结合建筑学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统筹设计,明确教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之间的横向联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构成设计中能正确立意,创造性构思,并掌握全面扎实的构成知识和表现技能[5]。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该渐进、深化过程分课题、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重点所在。

思考二:采用“平台式+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定位。对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基础课程“大平台+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其一,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阶段的建筑教育以引导学生向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共性的基本要求。其二,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分析,从而寻找适宜现代个性化构成思维的落脚点,即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此种复合式定位突破了以往对学生的限制与障碍,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和自我拓展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及主动的创作意识[6]。

五、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结合草图与模型制作过程,开展全年级开放式讨论评图活动,以互动研讨的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行此方法后,教师倾听了学生的构成设计表达陈述,更能捕捉学生的构成设计亮点,更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构思与表达能力、模型辅助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评图的热情很高。学生参与评图也成为激发学生设计创作兴趣的一个亮点。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立体构成课题作业中,尝试构成设计工作组制度。以教师为组织者构成设计团队,采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构成设计教学体系,每组不超过3名学生,实行教师与学生开放式双向选择制。构成设计题目依托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方向并且多数来源于经典建筑。近年来所做的构成设计题目主要有:户外展览空间构成、经典建筑构成分析、城市肌理构成认识等。同年级多专业联合教学是构成设计工作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工作组都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和导师一起进行构成设计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学习,获得共赢。

参考文献:

[1]严钧,李苏旻,钟炯光.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浩钰,李洪.从“Drawing”到“Design”——新时期建筑学专业CAD教学初探,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10(10):1-4.

[5]戴俭,窦强,张勇.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建筑学报,2010(10):29-31.

[6]韩冬青.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J].建筑师,2007(2):5-7.

Teaching reform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for architecture majors

XU Jianhe, SONG Sheng, YAN 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职;口才训练;课程改革;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出实用型人才,普遍开设了口才训练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口才训练课程往往因为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多课时少、方法单一、手段单调、考核方式单一等原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获益不大。为扭转这种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思路,采取有效措施,重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机制,拓宽课程的训练方法和学习模式,真正把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重置教学内容

口才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为主,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从改革和重置教学内容这个根本出发,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大体上可以重置基础训练和专门训练两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训练部分的内容包含基础知识的学习、普通话及朗读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口语能力和技巧。在掌握基本知识后,进行心理训练、态势语训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后期进行演讲、辩论、会谈等社交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专门训练部分内容包括解说、服务、营销等专项口语训练,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比如,导游和会展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解说口语”方面的内容,主要掌握解说口才的技巧;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管理口语”的内容,主要学习管理工作的用语技巧;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营销口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销售表达能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使所学内容更加符合当今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围绕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现场摄像三个方面进行。

1.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复杂、枯燥、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比如,直观地展示辅音和元音的解剖部位的课件,在动态演示口腔和舌头的情况下,让学生准确了解发音的方法,使抽象的语音理论变得有趣,教学更加生动。

2.观看教学视频

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一些演讲、阅读、辩论和社交的教学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态势语言的运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更直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

3.现场摄像

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进行现场摄像,然后根据回放录像进行点评、互评、分析和调整,直观地反映学生在口语训练过程中的优缺点,比如普通话发音是否标准,语调、语速、语气是否得当,肢体语言运用是否自然等,切实达到提高口语训练效果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口语课堂训练,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课上按小组开展活动,课下按小组准备。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学生自如地表达和应对,形成全员参与、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

2.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尽量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赞许的目光,满意的微笑,热烈的掌声都可以帮学生树立自信,这种体验使学生更乐于表现和交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话题讨论法

教学中发动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组织学生分析现象,指出不合乎口语交际规范的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开口,消除心理障碍。学生发言不限时间,以表达流畅、自信镇定为标准,以充分调动学生语言交际的积极性,增强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

4.专题教学法

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专题教学内容。如 “如何克服紧张心理”“如何说服别人”“如何控制谈话场面”“如何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如何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等。专题教学法侧重于专题,重点训练与口才相关的各方面,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突破。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案例素材的可以是音像资料,也可以是普通职场案例或现实生活的案例。这种方法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思考如何说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6.情景模拟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充当一定的角色,模拟一些社会活动。如请学生模拟解决顾客投诉,劝阻在公众场合吸烟的人,动员路人参与募捐等;也可以针对职业需求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模拟求职面试、推销、主持、接待等工作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为其以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口才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以往的教学模式多半以讲授理论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提供给学生多说多练的机会。当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全院范围开展与口才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如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在比赛前可以由相关专业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比赛结束后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逐一点评,从而使师生角色重新定位,为学生搭建起全面掌握口才技能,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平台。

五、改革考核方式

口才训练考核方式改革,既是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的基本途径与形式,也是实现口才训练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往的口才训练课程是按照传统教学的评价形式进行考核的,通常主要以考试结果为标准,而这种考试方式脱离了语言自身的交际功能特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其考核、评价结果既不客观,也不科学。所以应淡化标准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尝试并优化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五个结合”。

1.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核或检测,主要强调语言基础;技能考核或检测,重点强调技巧运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偏废。

2.坚持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理论考核主要采取笔试方式,技能考核采用口试形式,口试可用抽签方式决定要说的话题,考察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选择自主内容进行检测,在考核中充分展现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3.坚持平时与期末相结合

这是一种将考核、检测过程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既强调结果考核又注重阶段考核的改革思路与方法。只有将考核总成绩与平时练习密切结合,提高平时练习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激励学生多参加平时的课堂练习,才能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4.坚持标准化考核与个性化考核相结合

淡化考核标准,探索摒弃整齐划一的静态模式,依据学生口语表达基础,分层制定检测标准。如自我介绍检测,对于口语基础好、善于交谈的学生,要求其进行3分钟的自我介绍;对于口语基础薄弱、害怕与人交谈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进行30秒的自我介绍。

5.坚持重点考核与全方位考核相结合

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可将考核方式及评分体系调整为:平时成绩占70%,目的是加大平时口语表达环节的训练,重点是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这种以出勤率、课堂表现、测试、考试分数综合评价学生的考核方式,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构建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注重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当开展课外活动,将高职口语教学改革深入、有序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亚红.培养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战略主题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优化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践教育战略主题之核心的根本保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天津市汇森中学的人才观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未来社会的成功者。学校秉承“求真、至善、尚美”的育人原则,以多元生命教育为核心特色,坚持为课程融入斑斓的“多元”成分,让创新的课程建设凸显生命的魅力。

“给每一个青春生命注入成功的密码,让每一个青春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是汇森中学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我们把生命教育定义为“全人教育”。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使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通过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和发展个体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与幸福,实现生命价值。我们把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内化到教育行为中,以课程建设为根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依据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以国学教育、艺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科技教育、思维训练、生涯规划等组成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对应达成陶养生命、美丽生命、多元生命、创意生命、护航生命、绽放生命等多元生命教育目标,逐步形成了具有汇森中学特色的多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多元生命课程,优化育人模式

教育不是单纯的升学率,更不应是对生命鲜活的无视。生命的意义在于充满无限的创造,而创造的活水就在于激荡生命智慧的波澜。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我校多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汇森中学的多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由“基础系列”“拓展系列”和“成功系列”三大系列构成。

基础系列课程由“智慧生命”“尊重生命”“陶养生命”“润泽生命”和“护航生命”五个模块构成。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生活实践原则,由点至线连成脉络,主要包含国家课程和涉及安全教育、国学教育、道德与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基础系列课程旨在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生存、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拓展系列课程由“美丽生命”“创意生命”和“绽放生命”三个模块构成。依照学生的个性、能力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由线到面形成阶梯,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科技课程”“机器人课程”“注意力训练课程”“思维拓展训练课程”等内容。拓展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成功系列课程由“经营生命”和“多元生命”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包括“领导力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智能课程”等内容。通过多元的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形成多元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培养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在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幸福。

二、实施多元生命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创新是生命力的象征, 更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汇森中学的生命教育,就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建构的教育模式,我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点带面的思路,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为根本,以特色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为主干,以学生社团的创意建设为枝叶,将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深深熔铸于学校课程的文化内涵中。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艺术课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将国家课程中的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四个学科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提升国家课程的选择性和兴趣性。授课采用“1+1”模式,即1节选项课 + 1节必修课。所谓选项课,即为学校统一在学科原有课时中,规划出部分课时,发挥教师特长,结合学生兴趣,开设不同项目的学科选项课。按照年级进行分段选项,涉及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踢踏舞、合唱、工笔花卉技法、陶艺设计与制作等。学生走班上课,进行小班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选项课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为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特色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

创新素养是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综合体现。我们开发的特色思维训练课程,充分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其中的“机器人课程”能够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的综合性、先进性和自我更新性,综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思维拓展训练课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注意力训练课程”是利用脑反馈训练技术,提高大脑利用效率和注意力水平,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潜能,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质量的目的。

3.学生社团的创意建设。

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是我校实施多元生命教育课程的又一个维度。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创造能量。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 艺术教育就是创新教育,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也需要艺术的表达,“晨曦艺术团”“晨曦广播站”“书法轩”等艺术社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更是唤醒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它们发掘了学生潜能,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增强了自信。“Ipad音乐制作”“陶艺坊”“手绘墙”等社团则以“创意”为切入点,突出创造性和实践性,既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又实现了创新教育之目的。

三、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着力生命习惯的改变

在多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创新素养,使其生命价值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