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医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医学课程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2

《超声诊断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职业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改进超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几年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教学上要考虑综合性,可扩展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系统掌握超声诊断学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基础上,同时要具有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丰富阅片、综合分析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应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课程顺序,教学重点放在熟练规范的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像诊断的原则是:“熟悉正常,发现异常,结合临床,综合分折,做出结论”。

以工作中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指导病人处于正确的检查;②调节机器至最适宜的状态。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手法全面地扫查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肝脏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以肋间扇扫加旋转及肋下斜切的扫查手法全面扫查一遍,防止遗漏。

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具体分析,如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分布、边界、回声强弱等。

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2.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两种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或咨询。咨询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善于咨询,掌握咨询的渠道(教师,同学,网络,书籍等),是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应具备的自学能力。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超声诊断中的解剖学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要通过自主性学习熟悉超声切面图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器官的超声图像客观地反映该器官结构和功能表现,将这些表现与正常的相对比,判断该器官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采用学生相互之间作为诊断对象,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一类,是过程性经验性知识,需要学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而且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病变组织因为不同的病理结构而显示不同的超声图像是经验性知识,因此掌握不同病理结构所对应的特征性超声图像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建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超声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所建立的教学模式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采用人与部分典型动物病例(狗)模型来进行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主动追踪一些特征性声像图的病例,看看最终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在反过来思考一下声像图,这样理解和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3.评价

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1)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和举措。拉上围帘3%;女性患者腹部适度暴露3%;病情保密(不当患者面议论病情,只作客观描述)4%。

(2)检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申请单,了解并报告简要病史和拟检查项目5%;与患者保持沟通,主动询问病史5%。

(3)检查过程。扫查切面规范、标准、完全无遗漏(从左叶开始扫查,横切面和纵切面;右侧肋缘下横切面完整暴露肝右后叶;右侧肋间切面重叠扫查)20%;完整显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工字形结构5%;合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并能够测定各自的流速10%;发现阳性病灶并准确定位和描述其超声声像特征20%。

(4)回答提问。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超声表现进行简要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15%;在5~8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5%;临床专家提问(侧重肝癌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8%;超声专家提问(侧重仪器设备的合理、灵活与正确使用)12%。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形成多个,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实践的难度在增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它不是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适应职业工作,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3

【摘要】 通过对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在超声医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说明提高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超声医学; 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

超声医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以电子工程技术为手段,将超生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诊断的一门新兴科学。从1954年B超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超声诊断学已经获得了惊人的进展,它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该门课程设置在大二进行,相关的专业课设置在大四,两者不能有机的结合,往往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明确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在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

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好该门课程的必要性。

2认清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在临床图像诊断中的地位

声阻抗Z是描述介质声学性质的一个物理量,也是超声成像及读片的基本物理依据。人体组织中的高声阻(骨骼)及低声阻(气体)部分不能用来成像,只有中等声阻的液体和软组织的声阻相差不大,声速大致相等,可以利用不同类组织间的声阻抗造成的声波反射、散射来识别不同软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和性质[1]。超声波的入射、反射定律是超声诊断的基础。目前超声显像仪绝大多数都利用反射法成像,当超声波垂直入射到两种声阻抗不同的介质界面上时,其声强反射系数 r1 和声强透射系数t1可分别用公式:r1 = Z2 -Z1Z2 +Z1 2 t1 = 4Z1 Z2(Z1 +Z2 )2 来描述。只要两种介质的声阻抗相差0.1%,即可接收到反射回波,通过一定的主式使其以不同的亮度等级在显像屏上显示。掌握超声波的产生、传播规律、超声场的分布是选择正确方式成功诊断的前提。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越大,分辨率越高,成像质量越好。但由于探查深度与频率成反比,高频超声成像质量高是以牺牲探测深度为代价的。只有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才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患病部位,选择正确的诊断方式。通常用于眼、乳腺等浅表部位的疾病探查的超声频率为十几至几十兆赫兹,而用于腹部疾病探查频率为5兆赫兹左右。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可以防止错误操作,保护探头,提高成像质量。探头又称为超声换能器,医用超声换能器目前多数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的压电振子。通常压电晶体的居里点并不高,如锆钛酸铅大约在300~380℃,碳酸钡为120℃左右,因此检查后不能采用加热法消毒,亦不可用消毒液消毒,防止腐蚀探头,通常用湿软纱布清洁探头。在探头与皮肤之间涂耦合剂,其目的是排除探头与皮肤之间的空气,防止全反射现象的发生。选择耦合剂时要考虑到与探头及人体软组织的声阻抗匹配问题,同时要具有对皮肤无刺激,对探头无损伤的特点,便于检查后的清除。除耦合剂外,不能随便在探头表面附加其它物质。临床上常见为防止交叉感染,在探头外加安全套的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像质量。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区别于其它仪器的本质是接收回波不同。在医用超声多普勒技术中,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固定,由人体内运动目标,如运动界面和血流中的血细胞等产生多普勒频移,利用频移信号确定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及其在断层上的分布。

3医用物理学是学好超声成像物理基础的前提

学生难以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关联,要成功地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老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学好超声成像物理基础的前提是掌握好医用物理学的相关内容,主要知识点有:① 振动和波是学习圆活塞超声场轴线上声压分布规律的基础。② 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散射在超声成像中的作用。③ 示波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示波原理在超声成像中的应用。④ 利用多普勒效应,从回波频率的变化来获取人体组织器官的运动和结构信息。如一维多普勒连续波可测高速血流,但不能检测血流深度、位置;脉冲波能确定目标的深度、位置,但可测最高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等。

4物理知识是解释超声伪像的根本,同时可指导人们正确地利用伪像诊断及采取正确方法消除伪像

超声图像的质量评价包括伪像及形成原因。就其成因而言,除成像系统原理上的不足、技术上的限制、方法上的不全、诊断上的主观推断等因素外,伪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声学意义。教材上对伪像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相关的声像图却几乎没有。为了让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声像图有机地相结合,教学中注重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引入典型伪像声像图[2,3],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超声伪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超声图像失真造成的伪像的物理实质不外手两种形式:形状位置失真(如透镜效应伪像)和亮度失真(如声影)。而由于换能器的不良特性引起的旁瓣效应伪像在使用相控阵探头时较为突出,几乎随时都可能出现,必须熟悉其声像图特征,才能鉴别清楚[4]。总之,只有明确伪像产生的物理机制,才能正确地加以识别和利用。

5设计相关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A型超声波诊断仪使用方便、显示直观、易于操作的特点,设计相关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1对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的研究 主要验证反射与透射定律,同时说明强反射与全反射的本质区别。

5.2对超声场分布的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圆活塞探头形成的超声场的近场长度、半扩散角等重要参数。

5.3对伪像的形成机制及现象的研究通过人为设置伪像的产生条件,模拟多重反射伪像、声影、后方回声增强、折射声影、声速失真、多途径反射伪像、透镜效应伪像等多种伪像的产生条件及现象。实验的可操作性强,成功率大,相关实验在其它院校也见开设[5,6]。超声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基础课程的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变化却不大,但新技术的诞生都对应一定的物理基础,都有一定的物理依据。因此,必须提高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调整教学计划,使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相连

根据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在超声医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将原计划中在大二第四学期开设调整为大三第六学期开设,使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密切相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们为提高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必然随之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步,以期为培养合格的超声诊断医师打下牢固的物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波宝.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2 曹海根,等.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98.

3 钱蕴秋.超声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7.

4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6.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临床 实训基地 示范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林斯文,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北海 536000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超声医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 高职 医学 影像物理学 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