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贸 商务环境 跨文化沟通
前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有的民族在文化习惯上甚至有着尖锐的冲突,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克服这些不利影响需要我们平等对待,,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双方的文化习俗。
一、跨文化沟通在国际经贸与商务发展中的意义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张遍布全球的经济和贸易网络渐渐铺开,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增加。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逐渐融入了国际经贸体系之中。短短数年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面对跨文化沟通现象的剧增,我们需要立刻调整战略,对跨文化交流进行深入探究。
据相关报道统计,美国每年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畅就要承担几十亿美元的损失。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直是以文化包容著称。美国尚且如此,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与美国不遑多让,因此而承担的损失恐怕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已经不仅仅是文化隔阂的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利益的重大课题。对跨文化沟通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经济贸易的成本,提高我们的贸易竞争力[1]。
对于贸易的主体和个人,掌握各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提升职业高度的必备因素。在对外商贸中,你的合作伙伴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如果不能对对方的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就容易造成沟通不畅,甚至以为误会而导致谈判破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是商业活动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
二、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文字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最主要的障碍,不能仅仅依靠翻译来解决。不同的语言承载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不了解就可能造成误会。比如我国的某个“航友宾馆”,英文译名写作“Hang You Hotel”,成了吊死你宾馆,外国人见了还以为是黑店[2]。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在交往中也会造成误会和隔阂,不同的民族在谈判时往往习惯和逻辑都不同。中国人在谈判时往往要先确立一个原则,之后再把细节一一落实;而美国人则往往喜欢直接谈细节和程序;德国人则更重视过程的条理性。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可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拥有比较好的契约精神和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中国人在谈判时往往倾向于互相让步和谅解,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办事要考虑人情[3]。
(四)法律规范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有的国家法律健全,有的国家还在发展当中。还有的国际基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法律条文。中国由于是统一的大国,对于法律的一致性有天然的权威感。而在美国,各州之间的法律都不同,对法律差异的理解早已印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五)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往往会造成生活中的摩擦。比如在就餐时,切不可为穆斯林点猪肉,也不能为印度教徒点牛肉。在开始谈判前,要先调查好对方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犯禁忌。
三、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一)在交往中树立平等观念
在交往中要首先树立起平等的观念,没有哪个民族高人一等,也没有哪个民族低人一等。尤其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古代世界通讯不发达的产物,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中心主义。在新的时代仍然坚持中心主义,轻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视其他民族为蛮夷,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表现[4]。
(二)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语言是天然的交流障碍,如果无法掌握对方的语言,在经贸交流之中就难免碍手碍脚。不仅在谈判时离不开翻译,而且即使是水平再高的翻译也难以把对方的意思妥善表达。从事对外经贸的人员要加强外语水平,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尽量做到理解对方的水平。
(三)坚持的原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想要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需要我们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不能用我们文化的评判标准去评价对方的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价值观念都要保持应有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四)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与不同民族的人进行贸易,可以利用对方的风俗习惯来博取对方的好感,从而建立友谊,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比如在阿拉伯国家,需要寻找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来安排见面。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不能在圣诞节前后安排商业活动。
(五)尽量适应当地文化
所谓入乡随俗,在其他国家进行商业活动要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来消除隔阂。比如卖西式快餐的麦当劳在进入中国之后开始卖中式早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这就是文化融入最好的案例。
(六)在交往中诚信为本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初入世界贸易网络,种种不诚信的事件降低了中国商人的美誉度。在对外交往时,要秉承着诚信的原则,着眼于未来,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失诚信和声誉,为未来的商业活动平添障碍。
结论: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联系必然会更加紧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将继续保持世界前列。妥善的处理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在贸易活动中减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介绍了跨文化沟通在国际经贸与商务发展中的意义,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瞳.面向铁路产品采购项目的中澳跨文化沟通谈判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
[2]王园园.跨国公司内部知识国际转移的民族文化差异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2
关键词:张骞;西域;中外陶瓷;文化交流;贡献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92-02
张骞通西域,乃中华民族的壮举之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是中国历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打开国门、从外国引进大量物种的科学家,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是有着巨大的贡献的。其中陶瓷文化交流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就称之为张骞在崇山峻中开辟出一条“陶瓷之路”!
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陶瓷之路”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印度,还是欧洲,十分便利。然而,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们在西行时,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都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及海上通道,这就是除著名的“丝绸之路”之外的“陶瓷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和几个随从一路上经过了几个中亚国家,听到了张骞的描述,这些国家的国王们被东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为东方的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所倾倒。他们都表示很乐意与汉朝通商。
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出现,中外商人不怕长途跋涉和艰难险阻,“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和改善的。“陶瓷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那个时代的世界,只有中国能够用陶瓷这种独特艺术文化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陶瓷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陶瓷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了一个名字—— “陶瓷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国船舶可到马来半岛、印度、斯里兰卡。“陶瓷之路”的基本走向是随同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陶瓷之路的基本干道。除了陆上陶瓷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
在世界各地出土和保存的中国陶瓷器,主要有唐代越窑、长沙窑、青瓷、三彩陶器;宋代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的青白瓷、青瓷、黑釉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和彩瓷等。这些新资料,充分反映了“陶瓷之路”四通八达和陶瓷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汉人第一次到达中亚各国,打通了汉朝直接通往中亚的道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中亚各国的直接联系,双方使者往来不断,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张骞所在的汉代陶瓷艺术风格及陶瓷发展情况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无论是制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还是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扩大,在当时的陶业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盛,更由于两汉近四百年的政治统一和文化的积累,制陶手工业表现了卓越的创造性。终于在东汉中、晚期,原始瓷发展为瓷器,取得了我国陶瓷生产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完成了陶瓷工艺的一大飞跃。
西汉早期陶俑,塑造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汉出陶俑的塑造,在继承秦俑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汉代陶瓷雕塑,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西汉中后期,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塑造人物注重总的精神,整体感强,取大势,去繁缛,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
三、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没有达到最初预定的目的,但其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经过我国新疆地区到达西亚的交通要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人民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玉器、陶瓷等传入西方,而西域的物产如葡萄、胡桃、石榴、大蒜等以及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鸵鸟等相继传入中国,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对当时各方面之影响:
1. 经济方面:中过之丝绸、漆器、铁器等大量远销西方;西域之马匹、宝石、香料、胡爪、葡萄等亦输入中国,令中西贸易得以拓展。
2. 艺术方面:罗马、波斯、印度及西域等地之音乐、睢刻、建筑、绘画等艺术相继东传,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
3. 宗教方面: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西域僧人等相继东来,翻译佛经,加速佛教的传播。
4. 交通方面:中交使节和商队络绎不绝。开辟了西域道。
5. 政治方面:奠定汉经营西域基础,汉朝印綬。
我在此主要阐述一下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谓的影响更重要的就是,他的贡献对后来中国陶瓷文化对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如:对朝韩、日本、东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陶瓷生产的影响,而国外的独特工艺也使得中国陶瓷得到进一步发展,使陶瓷文化走向世界。
《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这本书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以陶瓷这种中国特有的商品向周边国家地区和西亚北非输出的概貌,并论述了这种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作者最后还得出了古代中国曾经在经济和文化上对西域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结论。
中国陶瓷对世界文化艺术有着促进作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人民保持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美的中国陶瓷是巫术上的高级供品,东南亚居民认为漂亮的陶瓷可以媚神,清脆的声音可以通神,中国的陶瓷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陶瓷艺术创造了适应人类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品,具有工艺美术独立、完整的文化特质,方便、美化人类的生活。从历史的时间跨度和分布的地域跨度来看,陶瓷艺术的历史较之其他工艺美术就显得更为久远、丰厚。因此,陶瓷产品也更容易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陶瓷艺术风格。中国是陶瓷之国,“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对世界的陶瓷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的生产有着推动作用。中国越窑、龙泉窑青瓷,刑窑、定窑、德化白瓷,景德镇窑青白瓷、青花瓷、彩瓷,建阳、吉州窑黑瓷,对朝鲜、日本、越南、泰国、伊朗、土耳其、埃及、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英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陶瓷被视为神秘的工艺品,引起了海外诸国的共同探索和效仿。由东亚到西亚,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又经欧洲传入美洲,在世界各国开花结果。
随着中国陶瓷销往世界各地,各国文化相互影响,陶瓷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是中国陶瓷文化传入国外,同样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文化,其中国外颜料和工艺对中国陶瓷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及国外宗教与中国陶瓷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在詹嘉所著的《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此外,我还认为,研究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必须从其时代、地域、民族、宗教和生活习尚诸方面去全面考察、分析陶瓷历史,研究陶瓷的证据,不只是陶瓷本身,证据来自不同的类型和途径,关键在人的勤奋博学与合作精神——理解陶瓷历史。只有通过现在才能正确地重构早已逝去的历史。并对古代工艺技术作出真正的科学评价——接近陶瓷的真正历史。我国古代,陶瓷曾通过著名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走向世界。当代,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水平早已把我们抛在后边。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振兴,中国陶瓷正在重新走向世界,有信心重振陶瓷的历史雄风。
本文试图从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中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出发,作一阐述。因为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容后再对这一点作更详细、更深层次阐释吧。文中有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詹嘉著.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3]周世荣,魏止戈著.海外珍瓷与海底瓷都.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版.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3
关键词: 国际商务 专业定位与建设 综合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1998年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院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2010年我国开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目前已有78所高校获得了招生资格。然而作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2011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却被划为经济学门类。本科与硕士的学科归属不一致,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探讨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
1.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林关征(2012)认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应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刘志娟(2010)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人才难寻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现象,提出应当从专业能力素养、创新应职能力、技能水平、通用能力等方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杨丽华(2011)从高校扩张后就业问题越加凸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方向和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并提出了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李龙(2011)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着主管领导不重视、投资不够、师资不优、课程不科学、素质教育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此专业教育的主要对策是改革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吴建功、周庭芳(2010)研究了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模式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姜军(2011)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杨丽华(2012)认为二本院校应当根据资源禀赋的特征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区别,以“企业走向世界”及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管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钟娟(2012)建议从跨文化管理、科学课课程、实践能力三方面打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邱璐轶(2011)认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与独立学习等软实力的培养。施锦芳(2012)从国际化培养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与应用性,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这一认识不利于我国培养真正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及专业建设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设立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从80年末开始,众多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开设学校最多的经济类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贸人才。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主体。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加快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扩大国际投资的规模。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三位。因此,我国对涉外商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需要精通国际市场、了解跨文化的差异、懂得国际企业经验管理、贸易与投资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从90年代开设设立国际商务专业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好的商务沟通能力的学生将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商务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以适应跨国公司的需求。但我国院校多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国语学院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以至于我们目前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精通外语,而在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较弱。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
(1)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大多是将国际商务人才按照外贸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强化,例如单证、报关、报检等。这种将国际商务等同于国际贸易的建设思路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非常狭窄。
(2)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较少,目前我国只有4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国际商务专业,招生数量不到所有本科招生的1%。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也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语类专业为基础的,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偏向于经济或外语,真正按照教育部归属的管理类进行培养的寥寥无几。
(3)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商务专门人才为目标。目前招生高校也都以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适当改变部分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仍然有较大差距。尽管78所高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的资格,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招生,已招生的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有限,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生规模偏小。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目标定位上几乎无差异;本科与专科的专业定位较为相似;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未能明显拉开层次。这些都说明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仍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偏多,课程设置上以经济类课程居多,国际市场分析、国际法律法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对缺乏,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相比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明确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需要,适应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而设立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专业建设的定位必须围绕“国际化”,但不应该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应当面向全球市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所培养的涉外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外贸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投资与融资、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拥有商务分析、商务沟通和商务管理的能力。
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经济与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国际投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考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跨文化交流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课程以外,还有必要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供应链、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广告学等课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人才而言,外语能力尤为重要。在加强英文综合能力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有助于学生跨国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点
1.课程应当强化综合性和应用性。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这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构架和多样化的选择。(1)分方向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每一类模块课程可包含6~8门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例如,从强化商务应用能力的角度开设商务管理模块,包括电子商务、国际供应链、国际商务环境、跨文化管理、国际广告与媒介、物流管理等课程。(2)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设置学科拓展类、就业创业类选修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辅修课程,提升复合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1)强化小班讨论课程。讨论课与理论课相结合是应用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并思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小班化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2)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3)使用综合实训与模拟训练。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和模拟训练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可以使用ERP沙盘进行模拟;进出口业务可以使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金融交易中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期货交易、贵金属交易都有相应的模拟软件;国际商法可以模拟法庭,熟悉处理国际企业纠纷的流程与相应的法律法规。(4)走出教室,参加实习与实践。除了企业实习这一常规途径外,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主题市场调研,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活动并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这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提高市场分析能力。这些活动也可以跟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联合举办,既能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5)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国内外专业、实务界人事都可以为主讲嘉宾,内容可以涵盖国际商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打造合适的教学队伍,提高师资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综合应用能力普遍不足。为此,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需要丰富师资来源,并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为可行的做法包括:(1)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主讲教师,可以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与校内教师开设拼盘课程,或者举办主题系列讲座。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业界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跟学生分享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2)鼓励专职教师去企业兼职,开展各类横向科研。通过企业实习或者担任企业顾问等形式,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丰富实务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并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4.开拓国际化培养思路,利用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针对学生的交换生、2+2、3+1、3+1+1项目,针对教师的访问学者、短期访学、客座教授、科研合作等项目。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体会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师资交流,引入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新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授课模式。国际化培养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关征.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6-49.
[2]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128-129.
[3]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9-202.
[4]姜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0-32.
[5]杨丽华.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所需技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1.
[6]吴建功,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94-96.
[7]李龙.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1.
[8]钟娟.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J].河南教育(中旬),2012(6):48-49.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4
关键词:新疆;对外出版;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14-02
新疆有着丰富的出版资源,尤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特别是新疆解放50多年社会经济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外界所希望了解的。2010年5月,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为新疆新闻出版向国内外展示新疆“开放、自信、和谐、进步”的新形象提供了非常好的对外宣传和出版物“走出去”的机会。新疆现有13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社,每年以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语言文字生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对外出版物主要以反映新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风俗人情、文学艺术、旅游等图书为主。
一、新疆对外出版现状
(一)新疆出版物“走出去”发展较快,但版权贸易数量仍然较少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扩大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新疆出版物“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2001~2009年中国的版权引进项目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输出项目则在近几年来大大上升。2007年全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0255种,输出出版物版权2571种,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约为3.99U1,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版权贸易逆差正在逐年缩小。2009年全国引进图书版权12914种,输出图书版权3103种;而2008年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5776种和2440种。2009年,引进版权品种数量是输出数量的3.3倍。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3.3U1(2002年为15U1,2008年为6.5U1 )[2]。
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成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特邀成员单位,从而使得新疆生产的对外出版物可以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推荐目录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站和英文《中国新书》杂志进行对外宣传推广。
(二)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做好出版物“走出去”
出版物“走出去”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新疆出版把“走出去”工作与构建新疆大外宣格局结合起来,与生产精品出版物结合起来,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疆的一切对外文化交流机会和国内国际书展、博览会,编辑出版具有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出版物,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对外影响力。
2004年8月18~22日,哈萨克斯坦“新世纪新新疆”文化周在阿拉木图开展,自治区各出版社参展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近300种。2004年9月2~6日,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新疆展台展出了12家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394种、音像制品30种、电子出版界的出版商(社)达成4种版权贸易输出意向和235种版权贸易输入意向。
2007年,新疆首次以整体形象参加了三大国际书展,代表团有了专门的展位,并展出了自己的出版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新疆的出版物,也让新疆的出版物有了“走出去”的平台。在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新疆12家出版社共认购了10个展位,展出近400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011年5月新疆第五次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展图书和音像制品、期刊共120种,内容反映新疆风光、民俗、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新疆历史、少儿读物、新疆发展现状等各个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差、底子薄、水平低,存在很大差距
新闻出版业基础薄弱、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能力、出版质量和效益有待于提高。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10年7月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指出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普遍薄弱。东部(13个省市)、中部(6个省份)和西部(12个省区)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76.1%、13.6%和10.3%,增加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75.4%、13.5%和11.2%,资产总额所占比重分别为75.3%、12.8%和11.9%,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76.2%、13.5%和10.3%[2]。从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新闻出版的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实力较弱,仍然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市场和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出版物结构单一。原创精品出版物、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更少。对外出版受资金不足和传播渠道少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经常性的传播渠道还是一个问题。“走出去”出版物还不能接近国际出版物市场的需求,版权贸易数量少。
(二)新疆版权输出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主要是资金问题、缺少洽谈版权贸易的经验,缺乏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造成翻译质量上的问题,影响了新疆的对外形象。新疆的出版社的资本规模与内地无法相比,数量少,没有对外出版传播人才,都是请外教来看书稿,借助外来力量,翻译费用、编校费用都很高。国家新闻出版署、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给予新疆出版物“走出去”一定的出版财政补贴,为各出版社“走出去”出版物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资金还远远不够。2009年的19种出版物是新疆在国外正式出版发行的纯外文版图书,国家采取配套补贴的方式资助,但是由于外请翻译费、设计费用都较大,而印数又较少,现有补贴明显不足。
(三)现行出版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出版资源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内容生产能力不高。新闻出版单位长期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竞争力不强的面貌。经营管理及资本运作水平不高。运行机制落后,经营理念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分配机制和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求,需要深化改革。
三、对 策
(一)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整合新疆出版资源,组建新疆出版集团
建立版权贸易机制,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新闻出版援疆工作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加大对新闻出版事业更大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新疆新闻出版发展条件。新疆对外出版资源丰厚,但目前利用水平不高,需要深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对外出版传播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提高新闻出版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成立新疆出版集团,对人才、资金、设备等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合力,降低成本,从而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发原创精品,提升出版物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对国际出版市场和国外读者阅读消费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确定出版物选题,把外国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出版重点,运用符合国外受众习惯的语言符号和编辑手法出版精品。立足新疆新闻出版的实际,突出特色,依托新疆的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对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新疆出版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要以真实、权威的内容客观反映当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使国外受众乐于接受。出版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积累、传承和交流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歌颂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示新疆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形象。
(三)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对外文化经济交流,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对外影响力
利用新疆与周边国家语言、习俗、宗教相近的有利条件,依托国家“出版物对外推广工程”,鼓励新疆出版走向中亚文化市场,拓展渠道,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推广、销售工作,输出我国优秀民文出版物,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宣传推介新疆;开展版权贸易,扩大版权输出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新疆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使新疆出版物版权贸易逐年增加,扩大版权输出数量。将对外出版纳入新疆文化经济交流体系。利用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年”活动,利用新疆海外文化交流“文化周”活动,借助国内外出版物展示平台,利用多种有效对外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输出结构,保持和发扬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努力提高“走出去”出版物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让更多的新疆出版物走出国门,宣传和介绍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为宣传中国文化,增强新疆对外宣传中的话语权作出努力,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提高和加强
对外出版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建设一支爱业敬业、外语水平高、精通国际出版、发行规则的人才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定长期的对外出版人才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才培养、开发、使用和吸引工作,形成梯队,为新疆对外出版打牢人才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国际运作水平
积极寻找最佳输出和合作途径,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和企业的力量,发挥他们在品牌、影响力、资金、发行渠道、发行经验上的优势。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领域,在出版项目合作方面,可以进行许多项目由双方共同设计,共同投入,共同出版发行的方式,共同获益。在实体建设方面,可在印刷、发行和数字出版、创意等领域,多进行合资合作。在平台建设方面,共同参与合办图书交易会、书展等,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推介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的版权贸易与合作出版项目。
参考文献: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5
一、两岸图书版权贸易的主体结构分析
根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经过笔者统计整理,大陆2004年-2010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台湾地区、英国、日本、韩国(参见1)。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图书版权引进和贸易总量方面,美国排在首位,台湾地区紧随其后。而在图书版权的输出上,台湾地区高居榜首,韩国次之,且输往台湾地区的总量相当于其他四个国家(地区)的总量之和。台湾地区的图书版权引进则以美国和日本为主,输出以大陆为主。通过2010年台湾诚品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及2011年1月份台湾地区虚构类畅销书的排行榜,我们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台湾《2011出版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诚品去年排名前十位的畅销书中,国外图书占了一半,并以美国的图书居多。而在台湾地区2011年1月份的畅销书排行榜中,除了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几米的《世界别为我担心》三本书的作者为台湾人外,其余七本畅销书的作者全为外国人。
通过以上的分析,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两岸的图书版权贸易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欧美图书版权的引进占据着绝对优势,引进数量可观。对于这种共同现象,我们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的话,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解读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图书的版权输出,实施文化扩张的战略。它们企图利用其强势的文化,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推销兜售其文化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让受其文化影响的大众不自觉地认同和接受。这样就能达到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实现“西化”的目的。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跨国引进图书版权我们也可以解读为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鲁迅先生就认为,对于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拿来主义”,他说:“总之,我们要拿来。……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④鲁迅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英美等国家的科技、经济相对比我们国家发达,大量引进这些方面的图书,是出于学习的需要,对我们有益。我们引进国外图书版权,不是用别人的文化来替代自己的文化,而是在保护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拿来为我所用。
二、日益繁荣的两岸图书版权贸易
图书版权贸易是两岸出版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合作方式。大陆长期以来都是台湾地区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的重镇,是台湾地区图书贸易的重要伙伴。
1图书版权引进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2006年,由于受台湾经济不景气大环境的影响,大陆引进台湾地区的版权数量呈逐年减少的现象,年增长保持负增长。到2007年以后开始回升,2008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之际,大陆引进台湾地区图书版权数量达到最高峰,2009年以后回归常态。尽管大陆在引进台湾地区版权数量上波动起伏,但从整体来看,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依据大陆引进台湾地区图书版权数量的变化,从文化的层面上,笔者认为可以作出如下解读。(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构成上,两岸文化具有共同的根基,“台湾虽历经社会变迁,但它依然保持了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的特质,从语言、文字到传统道德,从民间风俗到思维方式,都保持了中国式的风貌,延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⑤正是基于这种相同的文化背景,任何一个身处中华文化圈内的人,他的心底都会隐隐怀着对中国文化独特而普遍的认同情愫,很容易为之触动产生共鸣。所以大陆大量引进台湾地区历史类、文化励志类的图书,民众不但不会有陌生感,而且乐于接受,这些文化产品也是维系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2)对台湾地区表层文化的吸纳。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西方、日本等外来文化的内容,其中的某些文化相对比较多元。以台湾的企业文化经营为例,台湾的企业在经营自己企业文化时,既坚持东方文化和谐、中庸的思想精髓,又采用西方理性的运营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科技,达到了东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把这种企业价值观的引入大陆,不但给大陆的企业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台湾的文化艺术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等亦纷至沓来,呈现了新的景观,这也是台湾地区经管类、文艺类图书在大陆畅销的原因之一。
2图书版权输出
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6
国际文化贸易是对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当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新兴贸易领域。目前,学届对于国家文化贸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在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文化贸易的研究是以对国际间贸易研究为平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上个世纪末,萨谬尔•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不再以意识形态阵营化线,而是“文明的冲突”。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统治全球的权利除了“硬权利”之外,还有一种“软权力”即美国的文化和美国式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全球化使文化更直接与联结起来,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
国内对于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始于21世纪初,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一书,是国内关于国际文化贸易最早的专著,此后有关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现状及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如李怀亮、闫玉刚(2005)在《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中对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对外文化贸易国及我国的贸易现状也有关注其文化贸易政策及逆差原因;随着文化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集中在战略对策以及国际化路线。陈重文(2007)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以及龚瑜(2007)在《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中对我国现行的文化贸易中的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蒋晓梅(2007)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文献中,从文化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战略分析;李怀亮(2007)在《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路线》一文中,对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国际路线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对于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趋向于将其细化,如汪俊昌(2008)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中对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做出了加大开放力度等的一些与浙江省特点相结合的建议;姜红(2009)在《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中对于浙江省文化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同时,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2008)在《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中对于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
目前关于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正在逐步发展起来,这与多年来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是分不开的,国外的研究方面,学者的观点大部分都是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讨论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因为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因此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做出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开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有关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大环境与政策之下,学者们也提出,以地方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带动整体进步的战略。
学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李怀亮(2007)指出,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前三位,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货物比例约为10:1,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还非常低。
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贸易逆差的现状,学者们也分别指出了其原因所在,陈重文(2007)指出,思想观念滞后,束缚了文化贸易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文化商品和服务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市场开发能力较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环境的有待完善;文化消费吸纳力和有效文化供应力的严重不足影响文化外贸的效果。针对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我省的文化“走出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1.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2.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偏小、文化逆差大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增强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学者们也纷纷提出整改措施。在政策方面,陈重文(2007)指出,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1)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2)设立各种形式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3)提供出口信用保险。(4)大力扶植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项目。针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要重点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2.实施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3.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4.建设文化出口渠道和交易平台5.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
三.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如今,学者们的在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单纯地分析现状、原因转向政策、战略及国际化路线方面的研究。并且,针对各个省份的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也开始暂露头角。
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下,各方学者都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重文从政策方面指出,要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蒋晓梅从人才方面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与管理人才。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也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与本省对外贸易出口的现状相结合,对于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政策法规、文化产品与服务、渠道与交易平台、文化企业与交流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要重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四.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众多学者也着重从中国整体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对策对其进行研究,但限于从文化层面的对文化贸易本身研究,较少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贸易,对入世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和政策也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并且也较少有针对各个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做出具体分析,而这些分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指出一条新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47.
[2]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J].今日浙江.2008.1
[3]姜红.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7
[4]汪俊昌.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龚瑜.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6]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路线[J].中国经贸,2007.5.
[7]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5.
[8]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2005.11
[9]马淑琴、周乐秀.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浙江经济,2007.
[10]刘慧、陈晓华.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9.
[11]闫玉刚.“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
[12]陈重文.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
[13]李翠琳.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AllenJ.Scott.Theculturaleconomyofcities[M].SagePublications,2000: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