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可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高度。在新形势下,传统德育亟需创新,亟需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为德育创新的抓手。

一、从个案说起:道德问题?心理问题?

北京某著名小学二年级男生强强(化名),放学后爸爸来学校接他回家,哭着闹着不走,非要他的年轻女班主任一起回家不可,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娶班主任当妻子。爸爸严厉训斥孩子,孩子更是大哭大闹,爸爸说:你小小年纪,班主任比你大很多,怎能有娶班主任的怪想法?好说歹说,强强妥协,但坚持要爸爸娶班主任做妻子。这下惹火了爸爸,“再胡说八道,打你屁股!”,可强强就是坚决要求,弄得爸爸束手无策,班主任也面红耳赤,挺不好意思。从此,强强道德败坏、是个小流氓的名声传开了……传统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强强有道德问题或有心理问题。果真如此吗?

否!强强为什么自己想娶女班主任做妻子?愿望不成退而让爸爸娶女班主任做妻子?详细了解后才知,原来强强非常喜欢班主任,也非常喜欢班主任上课,自己想娶班主任或让爸爸娶班主任都无任何恶意,只不过是情感的自然表达,想让班主任长期给自己生活在一起而已。这本来是一个积极情感的苗头,应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正确引导,而不应简单粗暴地归于道德问题或心理问题――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

二、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的教育活动。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虽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在教育哲学基础、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方式与过程、效果与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区别(详见表1)。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优越?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看到了传统的“问题式、诊断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但并不排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解决。而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传统实践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的同时,依然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发现与积极干预,体现了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目标明确地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 “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突破在于:从一开始就秉承根植于实践,服务实践的第一宗旨。教育理念的验证、教育内容的确定、测评工具的研发都是来自于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数据支持。理念的成熟与工具研发几乎是同步展开,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立足于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培训的实际。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一经创立就直接立足实践、指向实践。

四、如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这是确保实效的根本所在。如何开展实验与推广工作,怎样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层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炼出了60字要诀。

(一)领导重视,课题引领,校本导向

任何教育实践都表现出周期长、内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效果很少能够立竿见影,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常抓不懈才能使优势得以体现(根据我们的实验经验,要想见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明显改观则需要一个学年的坚持努力)。这就需要得到领导的充分重视,能够高瞻远瞩,鼓舞士气,乃至政策倾斜,从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对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人们在听取报告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是回到现实中却很少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先进理念转为实践操作并不是一件简单过渡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线老师而言,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这就是课题引领。

在以课题为引领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己制宜”,即对课题参与学校而言,要坚持“校本导向”,要使课题适合学校实际,能够满足学生发展最为迫切的需要。

(二)骨干带头,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要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骨干带头作用。通过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的参与对象包括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老师、学校上下领导、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当前我们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中的中小学阶段,今后将逐步向两端延伸,向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展,继而扩展到全民参与,普遍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素质。

“全面渗透”指的是在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局限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分层设计,分类指导,体验参与

“分层设计”指的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遵循“总课题组―实验区―实验校”三级设计模式,逐层落实,层层深入。这样分工合作,责任明确,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分类指导”是根据参与对象的层次、类别和需求,分别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比如:

从学段分:包括学前段、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或中职段)、大学段。

从性质分:实验校可分为重点实验校、一般实验校、培育实验校。

从职务分:对象包括领导、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任课教师等。

从职能分: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其他(教辅、家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推崇“活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对课题而言,主要指“先体验,后参与”、“边参与,边体验”、“透彻体验,深度参与”的实验与推广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为抓手,试图以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全面参与和体验为检验实践成效的唯一准绳。

(四)行动研究,整合资源,抓点带面

“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推器。

在行动研究中,要整合各方资源,为课题服务。所谓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金、人力和社会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整合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以校长为带头人,以专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能够实质性参与的学校管理者、德育处、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美育老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为学校课题组成员的人才队伍。

“抓点带面”,就是集中优势树立典型,打造样板,以榜样带到大面积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五)螺旋提升,区域推进,全程跟踪

行动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总结完善,然后再重新投入研究的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质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域推进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模式相对统一的实验与推广,比如目前所设置的实验区,就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实验单元;二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实验区可以形成和推广不同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和教育模式,形成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推进局面。

全程跟踪就是定期的测量与评价,实时进行效果跟踪。我们已经开发出“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网络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教育效果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最大程度地为一线教师提供对策和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程序:首先,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测评,我们已经开发出“中国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网络测评系统”工具包,并建起全国常模和数据库,从6大维度,检测出学生各项发展水平,并与全国常模对比,明确努力方向,建立个人积极心理品质成长电子档案;然后根据测评结果,设计群体和个性化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选取培训内容,利用心理课、主题班会、综合课、团队活动或课外活动等开展团体辅导,我们已经开发出适合各年级的各种活动电子工具包,供各校选用;同时,各科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切实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要时,请家长配合。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或一学年,可以开展形成性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规划提供依据。

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何卓有成效

学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的主方向,偏离了学校的主目标,自然得不到校长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幸福有成”,“幸福”体现“育人”的境界,“有成”标志“教书”的追求,具体讲就是:使教师爱教、会教、教会,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有效克服厌教厌学,使全体师生减负增效,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与工作,愉悦地收获成功,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比如:北京19中余晓灵校长,与我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合作两年,使百年老校焕发青春,升学率和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海淀区5所特色高中之一;河北邢台5中刘计敏校长带领全校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起成长,从3千多学生的一般学校迅速发展到近万名师生大校,一举跨入全省重点中学,初中质量全市第一,高考升学也名列前茅;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林培玲校长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全校开展“空中英语”实验,不仅整体提升全校师生英语水平,还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成长,推出的英语示范课获得全省一等奖;吉林市舒兰职业高中催志武校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唤醒教育”,升学率达80%以上,就业率大幅提升,学生辍学、违纪违规率大幅下降。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卓有成效,主要可以归结为三条主要原因:

1.领导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中央教科所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成为心理研究中心的发展重点;袁振国所长百忙之中为拙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题序,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中央教科所又专门立项给予科研公积金资助,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强劲的动力。

2.学界认可:2006年,“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2008年出版了第一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在全国教育类最权威杂志《教育研究》发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4]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5]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还有各级各类教育界同仁发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文章[6-9];这些都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

3.实践欢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问世以来,其思想已经得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既有以行政号召或学会组织等形式大面积、大规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教师个体自愿开展的活动,实践欢迎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有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章已经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呈现出重点突破、区域推进、点面结合、大规模、有组织等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官群,孟万金,等,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9(4).

[1]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6] 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7] 余晓灵,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个别座谈,了解症结

小学生因为生长环境、交往范围等种种因素的不同导致每个孩子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并在辅导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座谈的方式去了解症结,从而解决有特别情绪的学生的问题。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们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时,我要求学生们上台讲解自己认识到的安全问题。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表现自己。但是一些学生平常表现优秀,但是在台上讲话的时候非常紧张。因此,班会结束后我分别找了这些学生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这些学生大多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缺乏在大家面前表演或讲话的勇气,我为他们设计了具体的方案,帮助其解决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与各科老师进行了沟通,各科老师在课堂上都会让这些同学多多发言。学生们习惯在班级内发言之后,我又为学生们安排了班会主持人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在人前展示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这些同学慢慢地变得非常开朗,与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了。

由此可见,采用个别座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学生能够更信任教师,将自己的秘密与教师分享。以此循环,最终高效地解决学生们的难题,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二、组织实践,悄然渗透

实践是落实理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被运用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例如,在学生们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后,我对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非常熟练。于是,我要求学生们结合讲座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去调查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在这个调查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实践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突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陌生感,使得学生们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从而使得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高效完成。

三、家校合作,立w建构

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教师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促使学校与家庭观念能够保持一致,从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常常会显得非常没有精神,缺乏现阶段该有的朝气。于是我借着期末考试后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流后我发现,学校和家庭给予孩子的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导致学生们整日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而忽略了日常的娱乐。基于孩子们出现的这种状况,我与家长达成了共识: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和老师都要在确保孩子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多陪孩子做游戏或运动从而舒缓孩子的学习压力,还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之后,学生的情绪和状态有了好的转变,更乐于加入到游戏和运动中,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双方对孩子的影响作用都是非常大的,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方式对于家长也会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一、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推移,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明显增加,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规范和促进其发展。教育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图寻找最佳的措施对高校学生进行适当积极的引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还是不能摆脱传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很多教育内容局限在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中,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性格的完善效果不佳,同时在教育与被教育的模式中,学生易产生紧张压迫感,没有办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那么教师就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他的个性特点,从而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健康发展。综合来看,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进行改善,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1]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或者群体的积极面,对高校学生的过去的经历或者是现在这个在经历的事情进行剖析,了解其面对这些事情的发生时的心态以及应对的措施,通过这些行为判断高校学生是否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高校学生的潜能的发觉与培养,对于高校学生的评估包括学生有价值的情绪行为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变化等方面的因素,评价的目标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发觉自己积极的个性与态度,创造适合的环境对其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与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2]

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扩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发展,这样的心理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首先要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其放松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只是的洗礼,感受自己身心的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逐步走向成熟。

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变革

积极心理学在老师的教学课状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老师要想发展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进行不同的授课教育,吸引学生的心理,使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吸收知识。通过学校课堂的轻松氛围有目的挺有层次的开展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一定干预与引导,促进其不断的对自身进行认识与发展,提升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高校学生积极的心态。

4.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改善

通过积极心理学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老师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双方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和谐,学生被重视,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研究问题,使高校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重要性,加强其对老师以及相关的教育的喜爱程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社会关系,突出强调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满意度,为学校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心理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由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引发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理性的对待传统和积极心理学教育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教育对于高校心理学教育有很大影响,消极的教育却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关教育部门和研究人员应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是不能够理性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心理学教育模式,就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其理念,鼓励通过积极的心理学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兼顾到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方法,综合两者的优点,真正意义上的去解决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发展。

2.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

积极的心理学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与适当的引导,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断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与能力。采取相关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自己有新的认识与进步。只有深刻的自我体验,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加以改正,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

3.对于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要想进行良好的心理教学,就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更要注重人性化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的发展空间与适当的发展条件。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才能适当的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互恰当融合,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才能更加深入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模式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教学氛围的变化,更可促进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善一些高校学生内向或者不善言辞的个性,对于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利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矫正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发展其积极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与竞争力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 继续教育研究,2009,02:90-9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赛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曾撰文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的消极心理学长期以来对心理疾病成因、治疗方法等主题的专注,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就能带来个体生活的改变,幸福感的获得。但事实却是,随着心理疾病研究的深入,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却日渐增多,这一现象似乎是与心理学的研究初衷背道而驰,作为一股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制度。它以普通大众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心理学要重视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Seligman曾概述了人类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力量,包括(1)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热爱学习、正确观察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勇气:英勇、勇敢、坚持、风趣、热情;(3)博爱和仁慈:和气、热爱、社会智力;(4)正义:公平、谦逊、忠诚、平等;(5)节制:自我调节、谨慎、考虑周到;(6)卓越:对优秀和美丽的欣赏、希望、感激、幽默、信仰。这些美德和品质对于健康人格地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人格品质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引入积极心理学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视角,为学生积极情绪和个性品质的升华提供方向。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其他的学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这些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乐而有希望吗?这些就不得而知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所有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以及潜力发挥的关注,能从理论上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当下以少数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

(二)引入积极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爱、开放思维、乐观、希望、坚忍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和缓冲作用。对这些品质的挖掘培养,将积极预防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理预防。自我效能理论曾提出四种增强自我效能的途径:个人直接的经验、他人的替代经验、言语说服以及环境。这四种方式在积极情绪和人格品质的培养中同样适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挖掘他自身的积极品质,引导他去发现这些积极品质是如何形成的,他人身上有哪些积极品质是值得他学习借鉴的。当学生拥有相对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个性品质之后,其抗压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会自然提升,从而达到积极预防的目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ng Li

【Abstract】Tradition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s the guidance, focusing on students' negative psychological level, ignor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sitive quality education effect is poor. Positive psychology from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human itself, through constantly inspire internal positive force and excellent quality, to help people to discover their maximum potential. To guide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will inject new vigor and vitality.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1. 引言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最强。因此,在该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问题为导向,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教育效果欠佳(陆小峰,2012)。积极心理学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发展为导向,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和力量,挖掘人类的潜能,以促进个体更好地生活与发展(宋玉冰&张海燕,2011)。这种崭新的心理学思潮必将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方向。

2.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而“积极心理学”思想的首次定位是在1997年,完成这项伟大使命的心理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博士。2000年,Seligman及其同事Csikszentmihalyi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形成。

积极心理学在顺应时展趋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吸取了人本主义、后现代建构主义的精华,确立了自身的三大研究领域: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研究,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智慧和灵性等;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研究,包括研究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3.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是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需要。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第二,这是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之不谋而合。

第三,这是化解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需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人性恶”为哲学基础,关注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极易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旨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塑造人的积极品质,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2]。这种教育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加积极,它必将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4. 用积极心理学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以心理问题为导向,意在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成为无心理问题或者无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个体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福乐、希望)等积极体验以及个体积极的人格才是心理健康最为关键的指标。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三大主要研究内容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此为蓝本。在积极的主观体验板块,着力探究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对生活的乐观与忠诚到底是什么,它们将如何获得,如何维系;在积极的人格特质板块,重点发展中学生的智慧与灵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意志力、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宽容能力等;在积极的组织系统板块,综合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充分发挥三者合力,促进中学生美好品质的内生与发展。

(三)变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认知讲授、咨询辅导为主。在教育者看来,似乎只要将基本的知识、理论讲了,学生就能明白并能灵活运用。实则不然,这主要是由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不足和活泼好动的天性所决定的。积极心理学

在仔细考量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力图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集体演讲、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朋辈积极教育、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都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良好手段。

(四)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重新审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树立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理念。就教师而言,他们积极影响学生,也受学生的积极影响。就学生而言,他们不但接受教师的积极影响,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优秀、积极的品质对教师施加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二者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部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当中,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心理教育思潮,具备完善的实验方法和心理问题测量手段,其实践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心理咨询,即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在该种认知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并无关联。同时,该种认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即部分学生认为其参与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自身有心理疾病,且无法自愈。在这该种认知条件下,学生无法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本身的功能无法发挥。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分学科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于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普及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化辅导。另外,课程的教育内容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调学生需要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但不应该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总体课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确定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未进行准确定义。但是从现有心理学研究观点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健全心理人格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积极适应健康人格以及主动发展健康人格两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有效消除消极人格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进而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将其确定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2.明确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品质和力量的形成能够提高个人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着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上的愉悦,进而转换其看待周围环境、他人以及自身的眼光,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其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关系。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开发。3.丰富大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心理测验,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利用体验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4.建立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单纯注重病理学评估的方式,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为目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高校利用动态性的教育评价结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弱化心理问题的甄别功能,以积极的心理评价标准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从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即利用阶段性评价、调查问卷和方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的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正确认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体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转变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挥,针对性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转换原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过上有意义且丰富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