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意识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意识培养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1

论文关键词:口译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 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 afarbutfarfrom beautifulonceyou 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人”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2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

英语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语言不同那肯定是会影响交际的,而现实是,很多情况下,交际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以英语为例,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技能都不错或者说是非常好,但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去和他人沟通交际。对于这样的学习者,与其说他们的交际存在语言障碍,不如说是存在与交际对方有文化障碍。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1.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或者“I am glad to hear that.”这在英语单项选择题时常会以情景对话的题型出现,所以,在教学“Thank you very 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以称赞,所以,在教学gift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而且,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英汉文化空缺导致词汇空缺

所谓空缺,是指有些表达方式只有中国有而英文里并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出来。如“Mr.Potato Head”中文中直译为“土豆头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那英语学习者势必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意思。这种词语使用上的空缺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如,汉语中的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英语中没有“三伏”和“三九”的对应词,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 fu 和 three nine,相信听的人会莫名其妙。此时译成英语要对其意义加以解释,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3.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那肯定就会答错。所以,我在讲解星期的时候会告知他们一些西方的文化和习俗,例如,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春节”时都会祝愿人们新的一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些文化故事,不仅使教材变得鲜活起来,还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而在引智培训中也从外教那里学到了如何布置教室,于是我借鉴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手抄报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却是无限的。于是,我就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张贴一些有趣的英文小故事,宣传栏里张贴学生自己制作的英文小谜语,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英语学习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黄清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

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内容的教学,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前提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责无旁贷” [1 ]。因而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汉语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理解力和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的成功率。

一、课堂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主要场所,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要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方式技巧等方面就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灵活多样地进行文化推广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数量庞大,词义丰富,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并不多,其中有的是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如“龙凤”“中秋”“虎符”“四书五经”等,而更多的词语是间接反映文化内涵的,比如:熟语(绿帽子、二百五、愚公移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象征词语(梅兰竹菊)、颜色词语(黄色、走红、白事)、委婉词语(长眠、有喜、失足)、典籍文化词语(红娘、鸡肋、折桂)等等,这类词汇仅凭字面含义、脱离隐藏其后的文化意义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这类词语的教学往往是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要在讲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还要介绍其非理性义,使学生从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留学生在学习某一词语时常常会拿母语中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或直译,然而两种或几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的两个词语常常是不对称、非等值的,可能在概括范围、感彩、搭配关系、联想信息等方面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是文化在词义上的反映。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除了适时适量介绍中国文化,还要提高学生对汉语和母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就更能增强其跨文化的比较意识。综上所述,从词汇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文化渗透,有目的地培养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有利于他们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的。

再比如报刊阅读课,报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最理想的书面材料。进行报刊阅读课教学,首先是筛选材料,一是要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选择那些具有社会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的新闻作材料,二是应选择能激活跨文化意识、迎合学生的阅读倾向、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其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材料中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常常既宽泛又复杂,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小到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启发或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跨文化思考的意识习惯;另外,在报刊材料中蕴藏着大量有特色的词语,包括古语词、外来词、成语、专有名词、民间俗语,而这些词语在其他课型中很少能集中大量呈现,它们体现了中国社会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教师可选择性地适当介绍。报刊阅读课可以使留学生在了解了大量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能自然地比较自己本国当前相关方面的情况,从而理解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现代文化方面的相似相异之处。

开设中国文学课也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美学和人文精神,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性格、风土人情、思想观念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一个从小就未受到耳濡目染的外国人要跨越文化障碍通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是很艰难的。所以,首先可选取典范的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经典段落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在授课时一般需要先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次,涉及文学史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涉及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则以学生感悟为主;再者,教学形式的设计可多种多样,教师可先设置一些有关文化层面的问题,请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或主题讨论,也可通过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鲜活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请学生将自己对作品中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写成读后感相互交流。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对作品中文化现象的兴趣或敏感度,留学生与教师之间、各国学生之间的多种文化碰撞、交流和理解使他们切实感悟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文化共鸣。

二、语言实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同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一样,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课堂外的语言实践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加以辅助,即“语言实践” 环节。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语言实践中,留学生既能将课内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灵活运用,又能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设语言实践课,二是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课”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而开设的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特殊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同,语言实践课形式灵活,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倡和开设的语言实践课不是强调单纯的汉语技能训练,而是要将文化要素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其中。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节日、民族风俗、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所以在中国开设文化实践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做的是把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点摘取出来,同时根据这些文化点的特点及教学要点设计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创造最佳的第二语言、文化学习环境” [2 ]。文化实践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那些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

“语言实践活动”是在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在校园内举办各类竞赛和表演、办学习园地、组织辩论会、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在校外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城市街道、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品味中国美食、体验节日气氛等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在许多语言实践活动中留学生真实地进入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汉语环境里,他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所隐含的文化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预料和难以模拟的,这有利于培养和加深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锻炼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可是,如果教师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计划和准备不够,开展时把握和操控也不足,再加上活动中遇到“文化冲突”,结果就可能导致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热闹,甚至产生“文化反感”。所以,学校和教师在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做好周全的准备和计划,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化解个别学生出现的文化不适应症。

因此,跨文化意识不是靠机械地学习文化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使外国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 [3 ] ,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各种语言交际障碍时都可轻松应对了。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57.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4

基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5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规则教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的国家文化,着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途径的摸索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阐释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给予说明,此举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诊释就到哪里。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2.融合法。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在4月1日这一天,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善意的谎言(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诉他们节日的目的是彼此开心而不是恶作剧。在讲述Thanksgiving Day有关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感恩节内容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对比理解;然后,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Christmas Day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得以兴致勃勃地重温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在进行模拟表演时,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的招呼语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国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也了解到英语国家视年龄、婚姻、收人等状况为个人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还有,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5.专门讲解法。在讲授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针对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的刻画以及性格的分析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准确把握相关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一系列讲座,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讲座,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讲座。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专题。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对相关事物和现象的领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英国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相关图片资料应该不难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国最普及的夏季运动,18世纪初就有人玩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运动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介绍此项运动是如何风靡全国的,等等。

8.信息资源利用法。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电脑网络,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国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相关异域文化内容。譬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结论

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垢病,主要原因正像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究竟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文化意识培养范文6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英语影视

一、引言

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是在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意识是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在外语学习中,文化意识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历史背景、、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以及文学艺术等的态度和看法。文化意识给予外语影视作品其价值,主要指影片“在话语事件中。参与者所共有的有关社会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目的语文化,外语教学中引进由目的语国家引进的影视材料,从而使学习者的言谈举止更接近目的语文化,进而达到良好的外语学习效果。英语影视欣赏为英语学习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集声音、图像、文化于一体的语言交流“现场”,不仅帮助学习者体悟语境,而且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的转化也很有帮助。此外,当外国文学名著被置入英文影视作品,学习者在欣赏由外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时,从片中会了解到该语言社团的文化风貌,使语言与语境直接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甚至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英语影视欣赏使学习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加深文化意识,为将英语纳入文化语境框架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中国学生对英语语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的语言技能,经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学生已经从原来的语法至上的外语学习观改变为由阅读和听力占主导的外语学习观。虽然有所改变,但英语的综合能力仍然不是很理想,而且多数学生实际语言交流能力也很弱;虽然很愿意和外国人做朋友,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同外国人交往,而且有时还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出错。按照学过的语法知识虽然可以组合成任何自己想要表达的句子,但是当文化语境有所改变时,表达思想的语言也随之变化,而由于许多学生缺少文化意识,不能将英语学习与文化相联系,因此在交际时产生问题。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没有文化的语言是无生命的“死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将消失。“文化所涵盖的大量信息是促使语言鲜活、推动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词汇的文化内涵。”即使对于目的语掌握再精准,但如果不了解目的语背后的文化,也会使该语言的表达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产生误解和矛盾,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死”的单词、语法、句式等,它还应该向学生传授“活”的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应遵循这一原则,最终达到语言与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使外语知识的运用做到灵活、恰当、得体。

三、英语影视欣赏在培养文化意识中的优势

电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大众传媒之一,也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全球文化。世界影视艺术的经典作品经久不衰,被一次又一次地选人各种英语教学的材料库中,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简・爱》《乱世佳人》《美丽心灵》等。“外语影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表现着目标语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和具体生动的形象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外语的综合掌握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英语影视欣赏为传统教材增添了“活的血液”,把原来由讲解单词、课文、习题的教材模式变成了鲜活的视觉与感官的体验,使学生对语言的模仿在不经意中实现。选择与教材中所讲课文题目相似的英语影片作为影视欣赏的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对所讲课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中相关外语词汇及其表达句式的记忆。目前,已有些教材随书附带与各单元相关的影视片段。片段长一般为2―3分钟,有利于教师在对课文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和简要的讲解,而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基础上补看完整影片,可以使学生在最大限度上吸收所学单元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口头教学所传授给学生的文化内容是极为有限的,其涉及的方面也较少,其表现力和震撼力也较影视媒介相对弱些,学生只能在脑海中假设相关语境,对文化意境理解不深;而外文电影的内容、人物、语言以及文化语境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使文化和语言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并且文化含量也较大,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内心感悟等方面大大胜过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包罗万象的文化细节也能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乐此不疲,印象深刻。教师辅之以对影片进一步讲解和评述,更容易使学生在文化理解上产生共鸣。

四、英语影视欣赏课的设置

英语影视欣赏课可以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是一个非常有效地增强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方法,同时更将语言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之中,学生外语语言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耳濡目染、摆脱了以本民族为中心的狭隘的思想,对异国文化更加宽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实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使用的语言能力。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单个语言知识点,也包括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正确的交际能力,而文化意识的获得也是一种习得过程,需要外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尽量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为学生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创造有利环境。在教师采用一切手段来增加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的可理解性的过程中,英语电影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但同时,英语影视欣赏又一定要为外语教学大纲服务,因此,如何将影视欣赏、外国文化与英语教学完美结合,成为众多教师、学者、教学管理者和广大英语学习者感兴趣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英语影片的选材

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的外语水平,尽可能地选择较标准的英式发音或美式发音、语言难度适宜、没有污秽语言和词汇的影片。英语影片主题内容应尽量与所讲单元的主题相接近,或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内涵。影片的长度由教学课时安排而定。由于电影欣赏是为英语教学服务,并按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予以教学内容以有益的补充,所以通常选择某部英语电影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片段,片段的长短可以根据其影片内容的连贯性以及所涉及文化内涵的比例等进行剪辑。

(二)英语影片与英语文化课的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外语课堂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外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文化修养,即要求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细心准确地体悟、分析、总结和不断地积累。教师可以在影片播放前或播放后给学生提出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以便提高授课效率。在英语影片观赏过程中遇到语言难点或背景难点时,教师可以适当中断影片,给学生进行难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影片的主题内容,然后再次播放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若课堂时间有限,而影片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多,则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整个影片的欣赏,最后总结该片中的文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