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4-0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构建良好文明的班级文化。一般而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属于深层次的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师生在校园范围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等方面。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是对校园文化的微观反应[1]。一般班级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与校园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支架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目标缺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核心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班级缺乏凝聚力。在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到活动的本质,无法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仅仅只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导致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流于形式,难以对班级管理产生映射作用。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无法自觉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全面开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难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将自身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合理设计和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基础,而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学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明确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从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文化建设的方案,并以班级特色文化为依据,制定出共同的文化建设目标,有效开展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针对班级卫生较差的情况,可以以此为建设目标,开展相关的卫生活动。当然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具有明确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以及科学的评价效果、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等,导致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高。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完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2
本文主要研究在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学分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对四川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立足整个高校的学分制现状,提出在学分制下如何利用高校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教学管理;学分制
一、学分制与班级文化关系概述
(一) 高校班级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引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学分制概念的界定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要根据学分制的含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情,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的计算原则是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
(三) 高校班级文化与学分制的关系
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今后对社会的适应性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学分制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班级文化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提出在学分制下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思路,可见学分制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班级概念弱化、班级建设松散化等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年制逐渐向学分制、学年学分制转变,班级概念日趋弱化,这将不利于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因此四川各高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四川各高校学分制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分制的现状,得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原因分析。
高校学分制状况调查的基本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四川部分高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对象为学生 。
2、调查内容
通过《关于学分制下的高校班级文化状况的调查问卷》[3],从了解程度、课程目标、选课问题、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设计,共计14小题,均为单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调查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1)班级概念弱化,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表(一)
对学分制的了解 基本了解(52.53%) 有所了解(33.46%) 不了解(14.01%)
学分制下学业状况 优秀(10.33%) 良好(65.66%) 中等及以下(24.01%)
如何看待班级与个人的关系 相互联系(43.54%) 关系不大(45.98%) 分离(10.48%)
表(一)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学业状况为良好的居多,可见自主学习 、自主选课的体制及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大多是定向学习和盲目跟从。从表中可以看出,班级与个人的关系中关系不大占了2/3。可见学分制下,班级观念弱化、集体观念淡化。
(2)课程质量不高,课程具有自由性,班级建设松散
表(二)
必须课的必要性 都有必要(28.3%) 大部分有必要(64.2%) 大部分没有必要(7.5%)
选修课与专业
的联系 紧密联系(70%) 有联系,但不大(18.3%) 没联系(11.7%)
逃课原因 授课质量低(39.21%) 自学能力强(20.42%) 娱乐玩耍等(40.37%)
表(二)表明,开设的必修课中,64.2%的人认为大部分有必要,少部分没开设的必要,但大部分与专业联系紧密,少部分离自己专业太远。在回答逃课理由时,授课质量低达到了39.21%,课程要求具有自由性。可见,学分制下提高课程质量与选修课质量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乏的。
此外,学分制下,同学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导致班级缺乏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班风、学分、校风建设松散化。因此,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愈发艰难。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跨学校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因此学分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以上实例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学分制后,给了学生学习的自,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过去学年制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因而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新管理制度。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弥补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自由性、学业重视程度等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三、 学分制下学生在缺乏良好班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体系组成,其中班级是最基础、关键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弱化,链条松散,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缺少实施载体,极易造成各种学生思想问题。学分制实行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学习进程,存在着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级的现象,因此会逐步淡化班级的概念,也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缺少一种直接联系的固定纽带,教学管理存在困难,最终不利于学生学业进步。
(二) 班级建设松散,学生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班级建设是指辅导员、班干部、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班风、学风、班级文化诸方面的探讨、研究、落实等行为,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由于学分制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产生了不同的听课群,形成了课程班级或教学班级。课上课下流动性强,面对不同的选课老师,同学们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探讨,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少,班级如同一团散沙,进而导致学业重视程度下降。
(三) 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无法开展班级管理
实行学分制,许多高校采取辅导员带领为主,学生上课也是采用专业为主,大群体的教育与授课;班级在学院构成方面也仅仅起着一个结构群体的作用,而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建设主题,同学之间也缺乏了解和沟通,出现班集体随着公寓社会化,学生住宿相对分散,使得同一班级、专业间相互交往减少,组织活动困难,最终出现班集体意识弱化,同学友情淡化,班级管理开展困难等问题。学生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集体,与过去行政班的班级管理相比,由于没有一个督促、竞争的集体的推动,学生学业存在众多问题。
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探索
新形势下,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学分制的实行,班级不再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自然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降低。四川各高校纷纷进行了学分制的改革,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通过班级党团组织、干部,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针对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教学管理困难重重的问题,班级高校应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业水平。
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如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班级班干部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使班集体风气严谨活泼,团结向上。通过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经贸协会、管理协会,心联、书画摄影社等,举行了商务礼仪大赛、素质扩展大赛、速算大赛等特色活动,此类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其合作、创新等意识,由原来全寝室看韩剧、打游戏到积极参与活动,带动学习氛围,促进学院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巩固学生学业。
(二) 通过良好“班风、学风和舍风”的建设,促进学业进步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可以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入学之初安排“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主题班会,为每个人更好地把握大学四年奠定基础。期中考试前一周各班安排 “诚信考试”为主题的班会,警示大家“作弊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诚信”,杜绝考试作弊。期中考试后,针对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而对上课失去兴趣的情况,各班针对学风建设展开了讨论班会,之后建立起了“学习小组互助制度”,督促每位同学去好好上课好好学习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关于舍风,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我们还有固定的宿舍,所以如何利用好宿舍这个固定场所,将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到宿舍中去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寝室可以通过组织一起学习进步等方式,以及室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
(三) 建立小组、学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
学分制下,采取辅导员带班级,大班上课为主,由于一个班级的选课不同,具有分散性。各高校可以采取建立课程兴趣小组为主,选取组长等班级建设,时刻使组员团结在一起,共讨论、共奋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制度等,弥补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班级有效管理,上课的考勤,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干部的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校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针对以上状况,班级也可以组织统一上自习,小组监督,对于选课不同,老师不同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展开交流,分享所学,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学风的形成,推动学业进步。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学生学业的发展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通过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来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丽华,普雁翔,包函可;学分制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27期.
[2] 李小玲,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西南大学》 2012年.
[3] 刘华丽,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 2009年35期.
[4] 杜秋虹,钟志,梁玉晖;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成人学生学业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佳龙,张红梅,王菁,李军;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6]周祥龙,学分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开学,2009(3).
[7] 陈坤华,谭千保,刘成伟;大学生学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作者简介: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文化 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转贴于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真诚、接受、理解是建设班级的条件和保证
真诚,是人格特征的核心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表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诚,出现在学生后面的是信任,包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自然真诚地感受,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接受”,“理解”是在“真诚”之后的两个重要行动准则。“接受”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以大海般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做的事情和吐出来的语言。理解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也包括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最高的境界是彼此在灵魂上得到安慰,共同拥有一片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家园”。
在班级中,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学生就会把老师和同学当做真正的成长伙伴和共勉的朋友,彼此的“隐私”才可以向对方倾吐;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才可能由班主任的“主动”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家园,学生就可以从班主任那里获得认知的方向、情感的方向,行动的方向,那么学生对班主任就有了信任感,同时班主任就融进了班级文化之中,因此就有了适时引导教育的机会。
三、 爱心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
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基础。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念,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语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四、学生的参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五、科学的教育内容、和谐的人性化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教育者,应该把握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设计科学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是学业的发展前景(中考,高考等),更主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看问题要理性化?如何引导学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6
一、定位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既指教室墙上的字画、展示学生风采的作品、凝聚班级力量的班训班规等“显性文化”,又指班级成员的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属于班级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文化”。图书角是显性的,但“绿色图书角”可以集显性与隐性文化于一体。就“一班一品”而言,“一”强调的是文化建设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品”强调的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因此,既可创别人所未有,又可创别人所未及。图书角虽未能创别人所未有,但“绿色心情图书角”可以创别人所未及,从而打造图书角中的品牌。
二、整合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柔性的战略管理手段,班级文化必须为实现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服务。它的特定性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做班主任的七(2)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狭窄,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仅局限于看看作文选、应付应付摘抄,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喜动不喜静,课间、午休时喜欢追逐打闹、闲聊说笑,少有独坐一隅捧书静读之风景。从家访、闲聊、问卷中了解到,学生课余闲暇大量的美好时光,多在电视、电脑、娱乐杂志、无所事事中消磨与虚度。为此,我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阅读,让生活更美好!”旨在通过班级图书角的建立,让阅读成为每位学生的第一需要,构建书香班级、书香文化,达成“培养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开启阅读人生”的教育目的。我还启发学生充分理解“绿色”的象征意义,教育他们做一个纯洁的人、纯真的人、纯粹的人,倡导师生合力共建无人监考的绿色教室、无人抄袭的绿色教室。阅读文化的建构、书香教室的建设不仅可以整合做人、认知、审美这几大功能,而且可以充分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我们班的“绿色心情图书角”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宁静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书香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旨在培养学生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注重积淀,学会欣赏,厚积薄发,读书养气;旨在倡导一种“阅读,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倡导一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生活方式。阅读文化是流动的活水,是流动的音符,是流动的风景,如春风拂面,如春雨润物,是生命润泽生命的事业。
三、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级图书角是显性的物质的班级文化,如何让它同时具有更深层的更宽泛的精神文化,需要教师在构建时进行巧妙的文化的整合与精心的设计。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内容的设想要以切实有效、可操作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讲求一定的艺术性,从而更有效地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为此,我在方案设计的最初反复酝酿,呈现给学生的活动雏形就颇具诱惑力――“绿色心情”品牌名的清新脱俗;班主任用考核奖励的200元作为第一笔购书款的身先士卒;每人捐书两本的力所能及;“绿色心情”图书印章与书签征集对好奇心、创造力的刺激挑战;《阅读型家庭构建倡议书》的推波助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呈之以物的“一班一品”方案设计研讨会开局顺利,接下来的集思广益金点子征集与渐次实施开展得有序有效有惊喜:陆敏洁负责完成了主题墙设计;回收到的《阅读型家庭构建倡议书》家长支持率100%;学生自行设计的“个性书签”精彩纷呈;邀请专家篆刻的印章,让我班每册图书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标记;由赵琦倩命名、周静设计封面的“阅读贴吧”、“阅读博客”闪亮登场;阅读格言征集、优秀摘抄展示、阅读小报设计评比、经典诗歌朗诵会等专场紧锣密鼓有声有色;“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家长会拓宽了我们班级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走进我们七(2)班的教室,不用深深呼吸,你就能嗅到一缕缕清香,那是我们的“绿色心情图书角”所散发出来的特有气息:书香墨韵伴着叶绿花红,绿色植物与好书佳作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植物自然的呼吸与书籍文化的呼吸相融合。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我们的视线变得葱茏起来了,我们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变得绿色起来了,我们的呼吸变得芬芳起来了,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