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1
1、“匠”与“师”的对比,后劲更足
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专科院校注重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匠”。我们以“广告设计师”、“品牌设计师”作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当然“师”的概念不是空谈,为此在培养方案的编写上,需要特别注重思维的训练。比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结合市场在前期投标所要求的创意,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开了专项创意训练模块,致力培养学生在方案前期的快速思维表达能力,着眼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思维和方法的基础研究。通过学习该模块,丰富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如何将发散思维统一在系统化应用实际设计中,为后续课程及专业设计提供全方位的思维训练及设计方法。实际上,概念设计课题的研究最现实的意义是目前在设计界出现的“工匠型”设计人员的有效解决途径。盲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是当今浮燥毕业生的一种普遍问题。
2、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优化提前导入
重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注重对课程与设计市场的连接,特色课程需要聘请业界资深人士为客座教授进行讲座形式的实践型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主导去进行社会实践,关注周边情感事件,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对行业的发展判断及批评能力,尽可能走向时代和行业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强调基础专业知识的牢和创新型专业知识的意,课程结构相互承接,呼应、影响,使每一门课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链中产生作用,并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境界。在大学一年级分为两个专业设计方向(广告,品牌),专业方向与学生的兴趣点一致,从入学即决定其发展方向,使基础阶段的学习更好地与专业关联,有目的性的编排基础课程,否则课程的设置缺少特点,训练的指向性不明确,使基础课程变得空泛无力。
3、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优化、与市场实际逐步接轨
将部分课程细化,在行业发展日趋成熟,设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粗线条的课程结构已不适应今天的设计教学,更专业成为当今设计教学特点。主要的做法是将原主干课的综合课程分解,增加教学深度,加强单元案例练习,同时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增加专业理论课程,使学生具有更好的专业后劲。在规范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保证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课程,注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与特点,注意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心,老师之间应相互交流教学计划与并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教案与课件互相交换传阅,必要时进行集体讨论,形成整体的基础构架。传统的各专业课程分开单独教学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模式中,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教师则相应的形成课程教学组,教学组为全院各专业相关的课程提供教学服务。
4、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实践教学贯穿全课程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确定在校外实训实习的为户外写生、艺术考察、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在校内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及设计工作训练的项目为项目实训、毕业设计与展览等,各种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系列,全面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元化地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造型艺术重在个性灵感,个人的天分尤其重要,设计艺术相对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性成分,注重设计教学的理性特征,在教学组织,课程要求,设置上采取先紧后松的模式,首先必须规范行为方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强调扎实功底上的自由个性发挥。
5、设计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课程的设计是关键起的一环,必须做到严格而科学,充分调动与挖掘学生的潜质,为专业学习作好充分的辅垫,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是个系统,从二维到三维,从创意到实际思维再到视觉设计,基础理论与设计哲学,在基础学习阶段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形成一个大基础与开放的知识结构。设计基础教学应与设计基础理论互动。在目前这种大规模的艺术设计教育格局下,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有品味的人,即算是学生今后不从事具体的设计艺术实践,也使其受益终身,更深一层,当代设计艺术与现代艺术密切相关,基础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来源于艺术探索的成果,与美术史设计史等产生必然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认识的深度,进而促进学养的积累与基础的进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另外,设计批评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判断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区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创新 应用
一、引言
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已成为衡量设计师自身素养和设计水准的新标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顺应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始同步跟进和调整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迅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需要结合“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时研究和调整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文化特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
当代艺术设计正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专业间的交叉、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中国设计的前进方向也将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展现“东方设计学”风貌,是中国现代设计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本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璀璨多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蕴丰厚,形态多样,是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在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探索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让区域文化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构建“东方设计学”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根据区域特色在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加强课程设置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以及多样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与本地区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互补发展,减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复设置,注重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交叉专业建设发展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适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的利于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能有效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发展,是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区域文化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和完善,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把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之中,建设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将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并通过与区域相关特色企业的接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丰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之中。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来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专门人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出适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的元素,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之中,探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一直是笔者所研究和关注的教学改革探索方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包装设计》为例,对桂林区域文化特色在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桂林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民族融合区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及相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与桂林旅游相关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切实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一)竹制材料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竹子生长茂盛。竹子质地可塑性强,易于雕刻,使得竹材料在桂林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中得到大量的使用。根据这一特色,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竹制材料的桂林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作为课程作业的具体设计对象,引导学生们在对桂林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实践。
设计效果展示在一次《包装设计》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桂林区域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大量文人墨客的聚集,使得桂林地区饮茶和饮酒盛行,而竹制器具正是桂林当地常被使用的盛茶、盛酒用具,也是作为馈赠和旅游纪念的不错选择之一。进而以竹制茶具、酒具作为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结合桂林特色文化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提炼出可供拓展的元素来进行竹制茶具或酒具的包装设计实践。如图1和图2的包装设计作品――“竹韵”茶具系列包装设计,是为一套竹制茶具所设计的包装,包括有茶壶、茶杯、茶匙等竹制茶具的内外包装。设计者从竹制产品的原生态这一特色出发,选用了桂林当地的土麻布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以纯手工进行缝制和制作。桂林土麻布可以选择的颜色相对单一,所以设计者加以南印花布作为点缀,并将这一套茶具包装的外包装盒盖参考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设计处理。
(二)特色食品包装设计
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桂花树。秋天走在街道上,一阵一阵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由桂花所制成的各种食品健康味美,也和“桂林三宝”一样是受到旅游者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包装设计也是融合桂林区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桂”食品包装设计(D3)就是学生根据桂林区域特色所设计的一套桂花食品系列的包装设计。设计者从桂花食品的选料天然和桂林争创绿色环保旅游城市这两个立足点出发,选用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绿色作为整体包装设计的基调,并将桂林传统南糖包装所常用的牛皮纸、麻绳运用于包装之中,设计出来的“桂”食品礼盒包装桂林地方特色浓郁。
山水文化、藩王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运河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桂林地区还有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更好地将桂林区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区域特色文化应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在桂林地区的一种探索。
四、结语
区域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财富。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在传承和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为不同区域院校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利用元素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的拓展空间。将区域特色文化合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地契合了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走在行业尖端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也是“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志[E].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陈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革与思考[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008(12).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信息时代 视觉传达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逐渐步入非物质社会,即所谓的信息时代,一切将以信息为王,这对于相关的设计学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1世纪是信息设计的时代,同时也将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时代。之前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印刷业为基础静态图像的信息传达,而由于信息时代的影响,视觉传达将会更加注重动态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与此同时,又诞生了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新兴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拥有一套新式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新的人才需求,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通过教育部出版的本科专业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程仍然主要以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为主干学科,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媒体等学科及其缺乏。为了寻找出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还是从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入手。
一、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观念落后。目前许多国内的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仍然延续传统装潢设计、装饰类学科的学科观念,专业主流仍然偏向平面化,没有发展与时代并行的影视、动画、网页等相关的课程。
2.学科体系不完善。虽然一部分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数字化艺术纳入到自己的学科体系当中,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与其他设计类课程很好地融合与接轨,更没有利用自身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专业特长来构建自我特色的创新数字课程。
3.对于专业具体需求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行业造成冲击,改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印刷行业也逐渐转向电子出版业,但是高校的课程仍然以传统书籍设计和书籍排版软件为主,很明显没有了解专业的最新需求,在社会需求出现新的变化之前,就很难培养出能够适应新需求的学生。
早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就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新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1.依据学院与学校的特色,适应大环境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观念改善,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专业,建立新的学科特色。
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将侧重于娱乐游戏产业和新媒体艺术等人才的培养,因此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广告、书籍、包装等传统行业的需求,又要满足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对于数字化新媒体设计的新需求。
2.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德才兼修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学习新的知识,还应注重培养思维方法、思想道德、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对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注重学科的交叉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的明显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会,跨界交流,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既要在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有所突破,还要努力将边缘学科、相近学科的知识巧妙为本专业所用,达到融合创新,为本专业开拓新的领域。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更需要的是新型的课程体系和创新的数字化课程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新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1.首先应当以传统课程为基础,逐步增加数字类艺术课程,拓展信息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完成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夯实的基础。
例如可在原来广告设计中增加互联网广告和影视广告等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新型课程,与此同时由于虚拟现实和立体光影秀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可增加Maya和3dsmax等三维软件课程,使视觉传达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了解三维空间的虚拟现实现象。
UI设计师是信息设计浪潮诞生出的一个新兴方向,主要从事软件的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UI设计师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而UI设计师最主要的来源应当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因为国内很多院校没开设相关的课程,而使众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胜任其工作。因此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应当紧跟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建立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2.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变革的重要方面。
因此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有学术性,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专业的具体实践和项目实施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建立能够与企业等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或公司能够承担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的基地,再根据学生的良性反馈来及时调整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3注重不断创新,形成创新的人才成长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新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注重对于技法的传授,还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地培养与训练。课堂上定要注重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时间,注意将学生往课外方向进行引导,留下问题,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索,自行解决。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将传统的思维技巧与方法巧妙运用到互联网时代,与新兴的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4.注重相近学科的联系与融合。
应当根据本学院的学科优势,提取其他设计类课程的长处,嫁接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课程当中。例如动画专业的许多优秀课程如“影视合成”、“摄影技术”等都可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形成以本专业的必须课程为核心,且拥有多层次的纵向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的培养模式仍然以过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完善,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和推广,不断更新,不断去适应新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4
视觉营销理论通常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或其它文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而艺术设计学科对于这门理论则鲜有开设。视觉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早期常被运用于服饰行业终端卖场,而现在则越来越被其他行业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很重要促销手段运用在品牌的终端卖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商品的陈列与展示并配合销售终端的品牌广告促销活动,在视觉上对目标销售群体形成吸引力,并实现互动与交流,以传达商品的相关信息和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如今的激烈市场的竞争中,视觉营销逐渐成为品牌推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视觉营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正是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领域,下面我们将分析视觉营销与艺术设计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以阐述这门理论的开设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
二、视觉营销理论与艺术设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两位美国的识别管理学专家西蒙森和施密特在对品牌塑造与识别进行新的研究时侯,提出了对于企业如何利用视觉传达设计创造市场竞争优势的指导性理论。他们提出消费群体的某些知觉是直接的,而其他知觉则会受到认知支配,企业或品牌的感官体验式营销手段能够为商品品牌的识别与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了这种效果产生于三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商品造型设计、品牌的传播和展示空间设计。这一理论科学地表述了视觉形象设计对于创造优势品牌所起到的作用。因而,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视觉营销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西蒙森和施密特两位学者所研究的品牌形象塑造和视觉识别的新方法,对于研究视觉营销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视觉营销手段是在市场营销理论和消费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将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运用于终端促销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品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和卖场展示空间设计领域,以此对目标消费者形成视觉上的吸引力,在心理层面产生购买欲,进而达到商家销售商品的目的。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是其理论上的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则它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艺术设计领域的几个重要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都是视觉营销的实现方式,是视觉营销手段的核心层面的内容。因此,营销学中的视觉营销理论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结语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5
一、以明确的培养方向形成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有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企业与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具备较强的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能力,以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适应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以二维、三维空间的图文信息传达为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既要满足书籍、广告、包装、品牌形象等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当下数字多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需求。
二、以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重点
针对当前社会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拓展了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艺术与技术等高度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培养出具有多维知识结构、综合交叉应用才能,能够适应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综合能力、人文素质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适应时代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以必修课程为核心,构建多层次、交叉性的选修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课程群建设。在普遍执行的以“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为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适时增加具有融合性、交叉性的课程,以扩展主干专业课程群的结构体系。如在广告设计课程群中,我们适时增加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以满足网络信息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更高需求。针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群,增加了“信息可视化设计、环境视觉设计、公共艺术媒介、交互设计”等课程,以满足动态视觉传达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影视编辑方面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动漫设计”、“影视编辑”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多维立体空间及动态影视的制作与表现技能。
四、深入社会,与企业合作
走出课堂,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对设计开发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调研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设计项目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如何形成本专业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改革创新,专业课题选择要得到充分重视,可以借鉴上海德稻教学模式,借鉴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课题存在于教学中的形式可以是真实的设计项目,或者是非实际的项目练习,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核心就是课题。课题内容的选择关乎到设计教学的最终成果,同时也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与责任心,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有效做出课题选择,指导教学。课题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内容:
1.不能脱离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拟定课题选择范围,课题中涵盖的内容与完成难易程度要符合本学期教学计划范围要求,为保证课题选择的时效性,专业负责人要参与课题选择并审核其中教学内容。
2.艺术设计评价标准课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艺术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依照明确的标准制定设计目标,进而确定设计努力方向,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来说是非常直观有效的。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的建立要符合设计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精神,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全方位、认真明确的考核。
3.目的性、可行性、趣味性课题设计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课题目的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那些项目问题,能够有效分辨问题处于形态与材料、语义、功能等哪几个教学计划方面,其次是课题选择中设计的项目联系要与实际生活接轨,或者应用实际生活中未解决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为课题的可行性提高效率保障。
4.创新性、时代性响应新形势下新课程对教育改革的要求,艺术专业课题设计要具有创新性、时代性。课题选择要依据当下时代的审美标准做创新与变革。课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解决当下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关注环保、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等都是有待开发的艺术设计课题。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生活,以敏锐的眼光觉察到社会形态的变化,善于发现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不要一味将教科书中的参考设计内容照搬给学生。在具体的改革思路上要充分重视设计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把课堂教育与设计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进行应用推广,进而达到实用性的目的。在实用性的原则基础上尽量能够和行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视觉设计和技术工艺的专业知识。
五、结束语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范文6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动态的、交互性的方式来传播图文信息,各种创新性的信息传播理念、技术和手段正不断日新月异,而在传统信息传播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高校设计专业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其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因此也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学科和专业体系,不同专业之间根据一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院系,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和教学单位,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学科合作和学术交流较少[1]。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只有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画或视觉传达等专业才会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很少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反过来,大多数工学领域专业则主要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很少开设艺术设计课程,这样一来,无论是艺术设计的学生,还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单学科性质的,学生的视域狭隘,由于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被割裂,因此也就常常缺乏创造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高校也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有的高校将社会实践引入教学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并为企业开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运用能力,取得了积极有益的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1)构建融合科学和艺术的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交叉性、开放性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要求[2]。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艺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搞好专业课程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管理课程和案例课程。
2)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我被教”为“我要学”。高校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因此高校的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主动、选择式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和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谈论、启发、探究等,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我被教”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3]。
3)重视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建设一支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并非简单的科学课程和艺术课程的比例和模块的结构搭配,更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交叉融合上,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和实践中运用于某一具体设计任务和项目中,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过程中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素养于一身[4]。
4)开展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高等教学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即“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前一些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引入工作室,通过具体任务或项目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学生一般前两年时间用来学习艺术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则通过工作室的项目设计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要完善这种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的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学工交替”,即要求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理论在指导实践设计,同时通过实践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过程[5];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创新思考。
三、结论
培养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高校应该顺应时展要求,构建交叉性、开放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在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搭建起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作者:刘一峰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38-39.
[2]刘超英,高浩其,徐挺,车金如.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7):45-47.
[3]丁继军,杨小军,饶美庆,凌霓.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90-91.
[4]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