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1
一、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组建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导师制”背景下的县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的建设,成为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建设高素质导师团队的重点在于遴选出好的导师,导师是保证“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开展和良好运行的核心人员。在导师的遴选上,四个项目县共同遵循一个遴选原则:依据本县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专兼结合,整合全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采取学校或个人推荐申报、县项目办考核选拔的方式,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善于沟通、对该项工作有热情的学科骨干教师及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遴选进入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
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成员由来自县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师培和中小学一线各学科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省市县三级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组成,对符合上述条件和要求的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让其优先进入团队。县级导师培训者队伍人数一般在20~50人。例如,四川省苍溪县根据导师遴选条件,在全县通过层层推荐、条件审核和领导审批,项目启动之初确定25名教师成为正式导师,其中学科类导师21人,学校管理类导师
2人,教育科研类导师2人。这25名导师中,有特级教师3人,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市骨干教师10人,在全县均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
项目县在组建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后,会根据工作需要,相继遴选和组建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和校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例如,甘肃省崆峒县将政府督学遴选进入区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将培训、指导与督导三项职能纳入区级导师团队。该县教育局根据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再次发文建立乡级及校级导师团队,形成紧密相连的县(区)、乡、校三级导师培训者团队,共同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是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
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四个项目县分别成立以县教育局局长担任小组长、副局长担任小组副组长,由教育局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教研室、项目执行办公室、项目学校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由项目领导小组直接管理的项目执行办公室,一般由本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直接管理和处理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的日常事务与考核评估工作。
2. 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县级导师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制定有关政策支持文件,如《青川县导师工作职责》《青川县导师考核制度》《西和县导师基本要求》等。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制定8条县级导师制度:一是县教育人事股统一掌握导师使用权,导师所在单位服从人事股的派调;二是制定导师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三是县项目办提早规划导师下校计划;四是导师小组定时交流研讨制度;五是建立导师团队学习培训制度;六是推荐导师成员参与各种工作室活动;七是适当提高导师津贴,用师培费予以补贴;八是实施导师工作激励制度。
3. 统筹规划项目推进实施进度
县项目办根据本县项目学校数量和分布区域特点、导师数量、项目启动时间和结束时间,对导师在全县范围项目学校的指导推进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合理划分。例如,四川省青川县从该县县域特点出发,根据全县37所中心校(含九年制学校)、
7所村小、4所幼儿园分布在八个行政片区的情况,将全县的县级导师按学科比例均衡搭配,24位县级导师被分成几个导师小组,以行政片区的中心校为“原点”支持学校,逐个向中心校周围的村小辐射,采取“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方式,充分发挥中心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引领示范职能,突出片区中心校的“中心”职能。在时间规划上,采取一年时间打基础,两年时间全覆盖,再用一年时间实施导师制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第一年,在全县行政片区项目学校中,选择20所项目学校进行支持;第二年,在兼顾指导第一批学校的基础上,重点走访6所项目学校,同时走访支持第二批24所项目学校。又如,甘肃省崆峒县,有县级(区级)导师团队成员20人,还遴选出乡级、校级导师团队成员11人。该县通过导师团队支持崆峒区16个乡镇的中心校,以中心校为活动支点,向周边学校辐射。按照崆峒区的地理状况和服务区域划片,建立2~4个活动基地集中指导,对活动辐射片区内的171所学校,坚持“送培、送法、送研、送督”到校的做法,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分级分层培训是确保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成功的重要条件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要有适应这个职责的专项能力。如果导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或者不能使用这些理念、方法和手段指导和帮助教师,很难为基层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1. 导师角色认识的培训
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促进遴选出来的准导师逐渐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教师。第一,通过培训认识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导师的多重角色:需求评估者,能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分析教师需求和制订指导计划。第二,通过培训,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适切的通识性培训、专题培训和个别指导的新型培训者;能在教师中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学校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成为能给乡村教师提供和推荐相关资源的资源提供者;善于发现乡村学校人力资源,调动学校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和学科引领;善于发现优秀教学案例,组织和调动教师进行优秀教学案例的模仿教学和案例的加工改造。
2. 导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
导师应掌握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全纳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导师制基本理论等,明确导师的职责及任务。此外,也要对导师进行专业实践知识的补充培训,包括了解参与式培训的特点、教师需求调研工具的开发、教师需求分析技能、课堂观察与课堂评价能力、演示和讲解能力、培训能力、教育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及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的能力等。
国家级培训重在引领省级专家、县级导师认识项目特点,明确项目目标,理清省、县两级工作思路,学习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四川和甘肃两省的省级培训,按照国家级培训的要求,瞄准项目目标,紧扣县级导师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项目规范性培训与当地需要灵活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项目现场工作经验交流平台和县级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平台,进行典型示范和典型引路的培训,让省级专家团队成为项目有力的直接推动者。
此外,形成有效的分级分层培训模式:国家级专家培训省级专家和县级导师―省级专家依据本省实际再培训县级导师―县级导师培训本县域内乡、校导师及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与此同时,国家级、省级专家巡回跟踪指导县级导师,县、乡、校导师采取三条途径直接支持服务于乡村学校的师生。第一,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即时的、现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第二,提供适合儿童需要的图书、体育器材和教具。第三,举行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教育。
四、分组包片包乡,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定期到校,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保障
1. 分组包片包乡
四川和甘肃两省的县项目办将导师团队成员进行分组包片(或分组包乡),每组负责3~4个片区或学区内所辖的学校。导师小组在每学年年初,统筹做好到每所学校开展工作的计划,报县项目办,由县项目办发文至每所学校。一方面,提醒导师所在学校提前调整好导师在本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项目学校提前将校内校本教研活动等与导师到校开展工作相衔接,达到与项目学校的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基本同步。同时,县级导师结合导师小组分组分片包乡区开展项目工作特点,搭建联片校本教研平台,指导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
2. 定点定人定时到校
除导师小组定点到校外,四川省苍溪县的导师个人定点负责1~2所学校开展工作,这些导师能适时引领其他学科的导师来校共同解决教师需求问题。项目县还要求导师所在单位,须每周给出导师两天时间保证到项目学校开展工作。
3. 定点到校定内容
第一,导师团队每次到项目学校,须借助随行车辆载上图书包、教具包、音乐包、体育包、游戏包和上网本等教育资源到校,导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包带领项目学校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第二,导师要背上培训资源包,包括教师需求菜单包、导师专题讲座包、教材分析包、教学设计包和课例视频包。第三,导师到校工作基本流程为:与校长教师沟通、现场听课、课堂示范、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师生精神面貌、巡查安全卫生、巡查学生读书活动和文艺活动等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活动。第四,填写好开展工作的各项记录,撰写当日反思笔记,做好收集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研究。
各省项目县县级导师团队在这一环节中,分别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程。例如,甘肃省西和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计划安排―目标设计―进校指导―进班听课―观察记录―交流反馈;甘肃省崆峒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现场观察―问卷与档案分析,深度访谈,现场听课―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调研真实需求―认真研究,商量对策―返校解决问题―跟踪调查,检测解决效果;四川省苍溪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三个一”行动:一次到多校解决同一问题,一次下校导师进行一次小结,一次下校带回一个问题;四川省青川县导师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七个一”规定动作:每到一校,同该校校长或中层管理干部座谈交流,相互沟通信息;看教师一份教案;听教师一堂课;评教师一堂课;上一堂示范课;评一张试卷;结对帮扶1~2名本学科教师。
五、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模式,是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通过导师5年时间持续地跟进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各地县级导师团队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形成本土化的、操作性强和实效性高的工作模式,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青川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西和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崆峒县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和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等。
1.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在工作中探索创新总结的“教师培训四大策略”“导师‘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教师专业成长五步提升目标”“四途径”培训工作模式,在导师的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是操作性强且支持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重点介绍苍溪县导师培训者团队的“‘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苍溪县导师通过入校指导实践、经验交流和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苍溪县导师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第一环节导师门诊,第二环节团队会诊,第三环节导师引领,第四环节实践提升及第五环节持续跟踪。
在第一环节,导师到校后,首先是门诊导师的角色,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观察”“听”“问”“查”“访谈”等方式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归因分析,确定解决方案。在第二环节,门诊导师对教师和学校的重难点问题,采取导师团队会诊制度,即小组门诊导师向导师团队介绍本组成员发现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拟解决方案,经导师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分析和发表建议后,团队最后提出几种最佳解决方案。实行团队会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可得到准确诊治,防止门诊导师误诊,让解决问题不走或少走弯路。在第三环节,导师引领。门诊导师带着具体实施会诊方案再次深入学校,采取讲座、示范、互动研讨和提供资源等各种不同方法,使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导师下校引领的过程,是对门诊方案和会诊方案的运用与检验,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在第四环节,教师按照导师的会诊方案,在导师的引领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最终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让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第五环节,持续跟踪。门诊导师持续跟踪学校教师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对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教师调整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同时导师也应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最后,导师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情况形成报告,及时反馈到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作为新一轮诊断式培训的起点和依据。
苍溪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五环节’问题诊断模式”,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是“循环―提高―再循环―再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螺旋式循环中逐渐提升,会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2. 甘肃省西和县县级导师培训者团队支持模式
西和县采取“1+2>3”的示范引领方式,即一名导师带领、培养两名学区骨干教师,两名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在学区和学校之间进行课堂比赛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活动,扩大项目活动的覆盖面。此外,该县建立学科沙龙,由县级导师、学区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三级导师分别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学科沙龙活动,探讨教学心得、教法设计、案例收集,并总结经验。此种方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各学科和各层级教师交流学习的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至今,西和县全县已形成百花奇放、各具特色的学科沙龙链。
3. 导师制背景下的行动研究模式
项目县的县级导师在经过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对行动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的培训后,分别指导项目学校组建行动研究小组,同时适时引导教师以行动研究为抓手,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例如,四川省苍溪县元坝小学立足于有效课堂的“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已在村级小学推广。“七步法”校本教研模式包括: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设计预案―初次上课,实验预案―说课评课,修改预案―再次上课,验证方案―归纳总结,完成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实践,参与研究小组的教师共同认为,行动研究对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同时促进教师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
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2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宜昌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及时部署安排,及早组织施工,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掀起了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水利工作先进单位;被宜昌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去年10月,宜昌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做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现将我市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目标任务。投入资金4.6亿元,投工380万个,完成土石方420万方,修复水毁工程4350处;维修清淤渠道1260公里;清淤、改造堰塘9500口;改善、恢复、新增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350万方。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省发改委、水利厅下达的1.28万农村居民和11所农村学校6000名师生共1.8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完成坝陵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建设项目和玉阳、玉泉东风三干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设。三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型水库官道河和16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四是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启动百里长渠治理工程建设。五是水毁修复工程。重点修复沮漳河、人工河堤防险工险段、灌区渠系、建筑物等水毁工程。六是“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的整治维修和新建。
2、工程进展。我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完成大部分计划任务,六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安全饮水已完成年度计划;小农水重点县已完成计划任务的50%;官道河水库除险加固已基本完成水下部施工,汛前可完成输水管、闸门、大坝迎水面护坡、溢洪道施工;16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可在汛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水下部分施工任务;百里长渠治理工程即将开工,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全面掀起了以挖堰塘、清沟渠、整堤防为重点的水毁工程修复。
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4.2亿元,投入劳力26万个,机械11340台套,完成渠道清淤1120公里、末级渠道硬化83公里,堰塘整治8642口,水库除险加固27座,堤防整治3.6公里,小型泵站整治维修173处,完成土石方391万方,标工353万个,占计划任务的93%。
二、汛前检查及水工程执法检查情况
从2月19日开始,我们用一周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汛前检查及水工程执法检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度汛安全。
1、及时传达各级精神,切实做到三个到位。2月19日上午,我市及时召开了由局党组成员、科室负责人、市直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镇处水利站、在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水库安全紧急会议。通报了新疆、黑龙江、山西3起水库垮坝事故,针对失事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市水库安全管理的重点、要点。全文学习了《水利部关于切实加强水库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加强水库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小型水库蓄水管理的紧急通知》、《湖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库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对全市水库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名单位要把水库安全检查和整改当作压倒一切的工作狠抓落实,做到认识、排查、整改“三个到位”,充分认识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强化对水库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切实落实管护人员、经费,完善管理设施。严格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水库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从2月19日起,由水利局党组成员带领4个检查督导专班,对全市10个镇(办事处)及市直管理的126座大中小型水库逐一检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登记在册,建立台帐。针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确保整改见实效。
2、拟定排查实施方案,明确排查具体要求。印发了《关于开展水库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当水文〔2013〕10号),一是明确了开展水库安全大检查的目的意义、组织领导、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确保水库安全大排查活动的及时、有序、有效开展;二是明确排查内容。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库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安全监管,及施工、设计、监理等参建各方的安全责任落实情况;水库的坝顶、坝坡、坝脚、溢洪道、输水洞、闸门、电站等重点部位隐患情况;水库看护人员在岗值守及每日至少一次对水库进行巡查制度落实情况;水库安全监测系统、通讯报讯、水库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及落实情况等;三是排查分组。全市分为四个排查组,由党组成员任组长,相关科室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实行分片负责制,逐库进行全面排查;四是统一排查标准。各排查组应根据排查的内容,逐项、逐库进行排查,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分类登记造册,提出整改意见,完成《水库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汇总表》、《水库安全隐患排查逐库登记表》、《水库蓄水安全检查表》、《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专项检查表》等表格填写汇总,签字盖章,并对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建立档案。
3、全面实施隐患排查,登记造册建立台帐。自2月19日始,四个排查组分头行动,历时三 天对全市126座水库、堤防、泵站等水工程进行排查。一是建立隐患台帐。根据排查情况认真填写《水工程安全隐患排查逐库登记表》。对查找出来的各类安全隐患,按工程名称、隐患名称、隐患部位、危险程度、已采取措施、处理建议等内容分门别类地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实行隐患销号制,隐患一日不除,一日不得从台帐上销号;二是制定整改措施。针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各排查组、管理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后要达到的效果等内容,确保整改见实效。
4、落实措施加强整改,专班督查确保安全。2月25日,局召开排查组碰头会,通报水工程排查情况和安排后续督办工作。一是分组报告片区排查情况。各排查组通报了片区排查存在的问题,拟定的整改措施。重点通报隐患大、问题突出的水工程及整改措施。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分类拟定整改方案。三是成立了督办专班,由分管水库副局长任组长,办公室、工管科、农水科、水政科、质量与安全监督站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组成,负责督办水工程整改措施的落实到位,实行排查隐患销号制。四是统一在建工程、三类坝水库控制运用标准。官道河、古眼当、石马槽、天河、红林、朱冲、印河、共青、先烈、谭冲、松堰湾、大当、叶冲、西岗、团结、俞冲、东升等17座在建水库,实行输水管导流,来多少泄多少,控制死水位运用。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措施的通知》,要求跑马、金沙、共青等63座水库按汛期控制水位运用。
通过对水利工程安全大排查,我市堤防、泵站等水利工程安全隐患相对较小,水库安全隐患相对突出,如部分水库大坝存在散浸、渗漏。部分水库大坝波浪多年淘蚀,浪坎严重。部分水库剅闸漏水、老化失修,启闭失灵。部分水库大坝杂草、灌木丛生,存在白蚁危害。部分水库违章运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赵湖水库溢洪道私建1.5米高的滚水坝,水库水位已平滚水坝顶,至使水库超标准运行。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已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措施,责令责任人限期整改到位,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3
(一)抓好环保警示教育,从思想上提升队伍环保意识。召开专题学习会,通过学习环保相关知识,县局干部职工一致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红线是决不能逾越的“雷池”,生态环境保护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与司法行政工作的关系,自觉做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积极参与环境纠纷调解工作,以钉钉子精神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纳入“七五”普法规划,持续推进环保宣传进程。
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纳入“七五”规划,通过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在“七五”普法期间,全县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晓率、覆盖率得到有效提升。
2.抓牢“法律七进”载体,有声有色开展环保宣传。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县“法律七进”的工作实际,制定了《县以“法律七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工作方案》,将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工作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寺庙”中进行细化,促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七进”中有抓手,有内容。
二是更新专题宣传栏。将位于人流量集中的人民路一段(县人民医院对面)宣传栏内容更新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列举群众身边常见的噪音污染、烧烤油烟、污水排放、乱扔垃圾、焚烧秸秆纸钱、使用塑料袋等环境污染行为,倡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引了广大群众驻足观看,同时各基层司法所也将乡镇法制宣传栏更新为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在“三月法制宣传月”、“6.5”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行法治讲座等各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知识。2017年,结合“6.5环境保护日”等宣传节点,全县累计开展环保集中宣传30次,发放环保宣传资料3.5万余份。
(三)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一是探索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衔接机制,定期通报环境违法案件受理、调查的线索及移送环境犯罪案件的办理情况,研究制定预防和查处环境违反犯罪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等。目前,召开联席会议3次,通报曝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典型案例11件51人。二是分17个片区实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一级网格由环保成员单位分片监管,主要监管重点源、风险污染源单位5个;二级网格由乡(镇)监管,主要监管辖区内各类企业;三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设立网格监管员,主要负责村(社区)环境管理的日常巡查,发现环境隐患问题及时上报。目前,开展日常巡查34次,上报环境隐患线索3条。三是发挥人民调解优势,及时化解环保纠纷。及时将《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涉及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雅调办〔2017〕11号)下发至各基层司法所,把环境保护作为近期调解重点领域开展排查化解。2017第三季度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纠纷9件,调解成功9件,调解成功率100%。
(四)健全环境治理制度。一是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行政执法部门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会前学法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短信等方式开展宣传。二是深化法律顾问制度,提升环保法律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推荐律师26人次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在项目环评、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法治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取得的成效,公布一批联动执法典型案例,打赢“环境保护大会战”。目前,开展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36次,发放环保宣传资料4万余份,刊播环保宣传标语70余条,推送环保短信1万余条。
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4
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学校改进计划,并推广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后又演变为“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后译作“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全体利益相关者(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上级部门等)为应对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挑战,在系统地诊断学校原有发展基础、深刻剖析学校文化的前提下,着眼于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性地确立学校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挖掘自身潜在资源,制订相应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充分予以落实、积极完善和修正,持续保障学校改进的动态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是目标导引领导方法的系统性实践,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更是持续推进学校改进的行动过程。从行为过程的整体构架上来看,可以将规划分为DPDE四个环节,即:diagnose(诊断)、plan(设计)、do(执行)、estimate(评估)。其中,诊断是基础,设计是关键,执行是重点,评估是保障。四个环节共同组成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系统过程,学校的持续发展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实践连续。本文主要谈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校发展规划设计的过程,主要是规划文本的形成过程,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构架中,意义重大,直接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时机把握、共谋愿景、文化战略。
1.时机把握
古语道:“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在学校发展上,“谋”始终是校长领导学校的首要使命,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思考过程。但是,何时正式启动程序来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却需要准确把握时机。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时机都是比较合适的。学校新建或者搬迁、合并、升格、降格等重大变动;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发生变化,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不满足目前地位和处境,希望改变自己当前的处境和状况;学校内部发生重大人动、办学思想调整、面临新的问题亟需解决;完成了一个几年发展规划之后,准备再进入下一个“几年规划”。
这些时机,有些是自然出现的时间节点,有些则是需要校长有目的地营造氛围,带领全体教职工不断明确学校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集体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通过长时间的“造势”来酝酿出一个合适的设计时机。一旦东风来临、时机来到,立即高效率、高质量地展开规划设计工作,针对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重大决策制定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
2.共谋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1]。学校的发展愿景,准确地反映学校的核心价值,说明一个学校存在的目的和理由,为学校发展建立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它明确了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位,把学校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具有高度的独特性、超前的前瞻性。
愿景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灵魂,是发自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远大景象,是愿在心中的景,包括组织存在的价值、使命和目标、组织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共同愿景把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结为一体,激发个人对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学校发展规划其实要回答的问题正是共同愿景的建立需要面对的三个关键问题,即“追寻什么”、“为何追寻”、“如何追寻”。
共同愿景必须是全体教职工大家共同拥有的,绝不可以是校长个人独享的;必须是全体教职工“共谋”出来的,而不是小部分管理者“独谋”的产物。领导者要学会“抛砖引玉”或者“抛玉引砖”,组织思想交流会,要舍得将自己的思想巧妙地呈递给同僚、属下,让大家都有“思想”,通过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深入研讨,最大限度地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此举的最大益处在于使得发展规划的每一个相关者都觉得:“这是我亲自参与设计的规划,我必须用心呵护它。”那些没有经过全体教师员工积极参与讨论而确立的发展目标,由于缺乏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很难成为愿景。在某些名校长所领导的学校,时常出现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上的不合拍:校长高瞻远瞩、思维创新,奈何曲高和寡,不能够被广大教职工所认同,导致学校发展规划高高地悬于空中,难以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来。这种管理现象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着的高度警觉和深入思考。
3.文化战略
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哲学的直接体现,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学校领导者必须将共谋的共同愿景凝炼为一种学校文化,并将之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的学校文化,是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前景、一种发展的精神力量、一种发展的健康环境。学校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有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给师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校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所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应当把建设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健康的学校文化作为重要内容。
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可以具体落实到学校各部门、一线教职工,可以分解为阶段性的实施目标,使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合理衔接,在学校的各种目标之间建立合理关系,使长远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目标之间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完整的学校发展目标树。
三、设计的基本要求
1.过程要民主
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必须要重视校内民主。学校总是期望借助发展规划,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然而,要想让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思想真正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思想,校长就必须充分注重校内教育民主。民主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在发展规划的设计中不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的独特性,就无法实现学校的“包容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只有广大教职工充分参与研究设计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案,才能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期盼的发展愿景,使目标成为教师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使措施成为教师希望采取的措施,才是切实可行的设计文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下互动之后编制而成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案,更能够成为教师愿意接受和积极执行的文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职工才能够积极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发展规划的执行中去。
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也需要重视校外民主。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过程,也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过程。规划是指导学校发展的蓝图,不仅要得到校内教职工的广泛认同,也必须在理论上得到教育专家的认可,在谋划上得到上级部门的广泛认同和大力帮助,在发展方向上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充分了解和积极支持。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设计的校外民主实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办学品质的提升过程、办学品牌的亮化过程。
2.诊断要准确
现状分析中抽象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经常看到规划中类似的提法。
“学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因为分片招生,学校所在地区学生人数不足,外来务工的子女占很大比例,本地区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欠佳,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表面上看找不出什么问题。但所谓“生源不乐观”,大多数学校都会遇到,比较抽象。到底是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知识基础不扎实?学生自我期望不高?如果是学生自我期望不高,可以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来解决。如果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可以通过教学上的补救来解决。如果学生学习习惯有问题,可以通过养成教育来解决。只有问题具体化,把问题背后的东西找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现状分析中学校面临的问题要转化为学校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先分析一下学校存在的问题,看看学校能够解决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揭示出来,揭示出来之后,往往会越来越泄气,会降低工作成就感。编制规划既要分析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找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此,问题虚化、问题抽象都是不对的。
3.目标要适合
全面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也就是确定学校“希望到达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一定要“适合”。
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述,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学校发展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确定。而办学理念的提炼、形成过程,一般有两条基本路径可供参考:一是从已有的学校传统文化中导出;二是从社会对教育的主流价值规划中导出。不管从哪条路径进入,都必须聚焦在对学校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会有任何生命力。办学理念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反对一份规划一个提法,也不提倡一任校长一个提法。办学理念的与时俱进主要通过丰富理念的内涵来表达。
不少学校根据办学理念,提炼出朗朗上口的校训、校风,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朴素易懂而且琅琅上口,值得学习和借鉴。至于校风、教风、学风等等一大串“风”,可以因校而异,不必“一窝风”,精炼为宜。
一般来说,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学校发展总目标、阶段(年度、学年度)目标两大类。
学校发展总目标,包括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办学目标应是具体的、可以达到的、可以衡量的,不要定得大而无当,不要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培养目标应从实际出发,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具有学校个性特色。
阶段(年度、学年度)目标,可以根据目标的性质、目标达成时顺序和难易程度,分配在各学年度实施,形成学年度具体目标。这就构成了规划的阶段目标。
4.措施要明确
(1)措施要实在。找到问题的载体与抓手是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问题是抽象的,不能解决;目标是远大的,不着边际;举措是闪亮的,不可落实。这些错误都要纠正。学校都希望各项举措不落俗套,有新意,有亮点。但亮点不能只是口号,亮点要在实践中落实,要靓更要实。
例如,某校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活力德育、和谐课堂、生态课程和激情文化”的目标,这些概念都很有新意。但是,什么是活力德育,活力德育与现在德育有什么区别,怎样去落实活力德育等等,都没有定义或客观描述,在现实中也就很难落实。
(2)措施要明确。没有战略举措,目标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是实现不了的。某校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一个分析: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并校开始才六年。90%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学识,但缺少些体验,缺少些磨练,缺少一线的实践经验。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打造一支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看看他们的具体措施:①教师个人发展规划;②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和教师论坛;③定期举办优秀课展示活动和教学大赛;④经常性的专家讲座;⑤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向骨干教师倾斜,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中,这样的分析和措施已经比较明确,但是,要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通过校内分工,明确各条措施的相应责任人,并由责任人拿出更为具体的、可以评估成效的实施计划。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制定,才是万里迈开了第一步。
四、学校发展的目标确定
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需要深入思考目前阻碍(限制)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成效,需要反复斟酌学校已有办学特色及今后优势发展项目。发展目标的确定应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学校发展水平的期待、达成目标的时间的预设。
1.学校发展水平的期待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来看,确定学校发展的特色。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特色是立足于本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具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从本质上说,学校特色化就是学校个性化。二是从区域内学校发展的横向比较来看,确定学校发展状况的定位。学校发展程度的定位,指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如品牌学校,可追求成为全国的领先校,乃至世界一流名校;也可追求成为全省、全市同类学校中的首席;还可追求成为本学片区同类学校中的首席。关键是根据校情,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合理设定学校发展水平。
2.达成目标的时间预设
学校是一个社会系统,系统内的事情千头万绪,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的事情,所以,学校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宜注重时间管理,必须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精选对学校目标实现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
行动计划要把重心放在优先发展项目上。围绕优先发展项目,统筹各部门的行动计划,系统设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中的每一项目标和行动都应包括清晰的成功标准。标准可以是学期的标准和年度的标准,也可以是整个三至五年规划时期的标准;标准尽可能是可考核、可衡量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可以实现适当明确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应该在什么范围、什么时间内进行,应该如何估量目标成效。具体的目标应该具有达成的标识(或成功的标志),有测评点,有测评标准,有达成度的测评办法,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有明确的责任人。
确定目标达成的时间限制是规划的关键要素。
五、设计的文案框架
文案设计的框架主要应把握一个核心、三个部分、四个方面。
1.一个核心,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核心
学校的一切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在这个核心周围,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规划都是苍白无用的。许多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学生和学生的发展被众多的其他内容淹没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没有被作为战略要素放在规划的核心地位,也没有围绕着对学生状况的分析展开规划的编制,更没有将学生的质量与健康成长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从战略角度进行系统的描述。学校发展规划成了没有学生和没有学习或缺乏学生和学习的发展规划,这是学校发展规划编制的严重问题,它导致了学校中心的旁落、学校工作的形式化。
2.三个部分,指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的三个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总体发展规划决定着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要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又影响着总体发展规划;校园规划一般要围绕和配合总体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去进行,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四个方面,指学校现状诊断分析、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系统
现状诊断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面梳理,明确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现有的优势、劣势;学校发展目标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指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学校;发展任务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选择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领域;保障系统就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措施,尤其重要的是各部门必须认真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这些措施常常以附件形式成为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重要支撑文件,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六、文案设计的流程
实践中,人们常常将规划狭隘地理解为文案自身。其实,文案设计仅仅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部分,但是,文案是整个系统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至关重要。其设计的通常程序大致如下:
1.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
一般由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有时也邀请上级领导或教育专家参与,根据学校需要分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拟定规划编制日程表
可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开展工作,也可以掌握工作节奏,减少疲劳感和厌烦情绪。
3.培训编制小组成员
培训骨干,保障后续工作的有效展开。
4.发动群众分析校情
只有全面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才能立足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需求,寻找新的生长点,制定出一份对学校发展有价值的规划。如果不是首次制订规划,分析校情时要重视对原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编制小组认真梳理和归纳群众认定的问题,便于进入新一轮时讨论。
5.全校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按照问题类型,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改进措施。编制小组确定改进方案和时间表。学校各部门拟定相应的部门规划。
6.提出规划初稿
编制小组汇总各方面意见后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初稿,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意见。同时,认真听取教育专家和上级部门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7.提出规划修改稿
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修改稿要注意认真研究不同的意见,完善规划初稿。初稿修改后,再次分别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完善设计的文案。
8.提交教代会审议
编制小组向教代会汇报编制工作的全过程,规划初稿提请教代会审议批准。
9.形成正式文案予以公布
教代会批准后形成正式文案,予以公布。
规划设计过程比规划文案本身更重要,这不仅是对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能力的一种考察,也是对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意识的一种提升。整个设计过程中,校长必须亲力亲为,充分发扬民主,上下结合,内外相应,将文案的设计过程变成凝聚人心、共图发展的谋划过程。
学校分片区管理的方案范文5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 多层次职业培训 改革对策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改革大背景:当前,改革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勾绘出新一轮体育改革的逻辑体系,也给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扩充了机遇。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原有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方式行不通了。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难是竞技体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所以,在新的改革大潮中一定要花气力研究破解这个难题。
1 改革基础
1.1 社会市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在着矛盾。我们用哲学观点看待社会问题,就会开阔明朗,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工作分配安排、大专院校学生包分配、退役运动员就包安排。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包分配安置就业的方式行不通了,这种矛盾的产生是发展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体育全球化和职业化的影响,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体育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市场急待建立一种基于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协作、责任共担的国家体育治理体制。
1.2 法律政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法治建设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现行有效体育法规及目录”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总数为147件。其中,法律1件即《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它行政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46件[1]。
近年来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0――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2],将会推进“依法治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能给改革治理增强发展活力和催生新生事物。
2 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必要性与培训意义
2.1 是适应社会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举国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原有的体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越来越难适应中国体育发展出现的新态势,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体育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由之路。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是最为直接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安置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行不通了,因此,研究如何促进退役运动员实施多层次化职业培训,既是解决就业安置的最佳途径,也是社会转型期主动适应社会改革与治理的必然选择[3]。
2.2 是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关键和宽广出路
职业培训是提高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职业培训的主要目标。一是要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特有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平台,帮助运动员获得与运动项目相关的符合退役运动员与人特长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退役运动员继续在体育行业发挥特长创造条件,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二是要针对退役运动员的特点和专长,培养能胜任社会需求的某种或多种职业岗位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率。
2.3 社会岗位的细化是培训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每个公民职业分工将不断细化,几乎所有职业岗位都会逐渐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一个没有职业资格的公民从业是很难的,按照“先培训,获证后上岗”的职业准入制度,只要从业,必然接受职业资格培训,所以,退役运动员必然要融入社会大环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是社会职业岗位细化对从业者的必然要求。
3 退役\动员职业培训的特点
3.1 与岗位对接的实用性
退役运动员已到了职业培训的突击期,培训的目标具有与市场就业岗位直接对接的实用性。以服务两个需求为宗旨,一是社会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实际;二是针对退役运动员运动技能、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意向,在基本符合双方需求的情况下再确定培训的内容与时间的安排,尽力帮助退役运动员把体育技能的优势转化为职业优势,把退役运动员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适用型人才[4]。
3.2 项目层次的多样性
退役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项目类别多、项目差别大、文化水平表面(获证)与实际水平差别大、运动成绩与待遇差别大,故此,多层化职业转换的多样性培训符合普通退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3.3 与体育行业的相关联性
根据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课题2015年对160个专业运动员(包括退役运动员)对职业认识与期望的调查结果统计,有95%的选择了参加就业前职业培训,只是选择培训的时间有所区别,选择培训时间为1个月的占50%,选择3个月和半年的各占25%。选择参加体育行业的占87.5%,非体育行业的仅占12.5%,这说明了职业培训的目标就是就业岗位的实用性,同时也说明了运动员对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有相当大的依恋和关联。
3.4 不同地域的分散性
退役运动员是籍贯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的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有的来自于城镇,退役后分散性强,给集中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分片区举办了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的思路已形成,并且实施于行动。培训前的组织宣传很重要,要把分散的退役运动员的培训意向搞清楚并组织好,具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具体落实。
4 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现实困境
4.1 管理体制困境
一直以来,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管理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由各省市体育局的人事部门统筹管理,负责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就业、上学、培训等工作。同时,业务管理部门(体育局下属的各运动管理中心)也对退役运动员进行附带管理,由于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在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导致了对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就业管理的缺失,从访谈的专家认为,到退役运动员的调查问卷反馈中都有相同的认为:没有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设置专门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最大的困境。
4.2 培训体系困境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负责的各省市体育职业培训中心与鉴定站,其大部门挂靠在高等体育职业院校,负责对退役运动员开展职业培训与认证。还没有构建适合于普通退役运动员全员培训的培训机构与培训体系,没有科学完备的培训方案,所以,急待构建培训体系并逐步加以完善。
5 多层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1)通识教育培训。通识教育培训是多层次化培训的基础与前提,是每个退役运动员首先要参加的基础性培训。通识教育培训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等级培训、心理调整、与心理健康培训、生活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人际关系正确交往培训等。培训方式一般为课程教学、团队辅导、个体咨询、行业资深人员讲座、网络学习、企业参观、职业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尊重个性差异。
(2)多层次化的学历培训。退役运动员根据自己求职岗位的学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可选择各类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就读,尽可能享受政策优惠,通过免试入学、单招、委培等多种形式入校学习并取得文凭。
(3)职业技能+职业证书+学历的职教内容与方式。
(4)多层次化的职业技能对口选择与培训考证。大专和本科层次的退役运动员可选择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证、学历较高、运动技能水平较强的可选择教练员或裁判员的培训与等级考证培训。学历较低可选择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5)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利用大数据、云计划、慕课、移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培训与学习。国家体育总局应尽力整合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开通网络教育平台,做到全民共享。
(6)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家庭――院校――企业――社会通力合作。要统筹社会资源,切实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将职业技能训练与就业紧密结合,推进找岗――培训获证――上岗就业的一体化模式,探索深化“定单”、“定向”、“储备”、“委培”等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对接,以需求量培训,以输出带培训。随着体育产业及相关业态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多规格人才。如体育营销、体育传媒、户外运动指导、运动器械装备、运动服装等各个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对市场的了解和分析要具有一定准确的预见性与前瞻性,结合退役运动员的实际,把他们培养打造成符合体育产业多种业态需要的多规格人才。既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又能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面。
(7)加大培训实践力度与过程,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观看优秀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展示、参与职业技能比赛、到实地见习、由优秀的行业楷模指导上岗实习等方式,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给予充足的时间,指导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6 改革治理的主要对策
6.1 健全法律法规作保障
要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与运动员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与运动员职业教育保障体系[5],要依法保障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促其获得一项或多项就业的职业资格。同时还应针对运动员的职业特性,即意外伤害的多发性、就业能力的单一性和生活保障的薄弱性,制定针对性强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法律,促其得到基本权利和特殊权益的法律保护。
6.2 构建管理机构保运行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现有环境下,首先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目标专一的管理机构。还要有自上而下的具体实施、培训行动的运行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常规培训。现在,改革已涉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仅靠政府由上至下的推动成效有限,因此,要⒄府主导、企事业、社会组织以及各用人单位共同驱动,个人积极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凝聚成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的强大力量,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协同合作,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6],长期联合行动,达到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最优化对接。随着我国体育治理的不断深入发展,最终要形成政府、社会、企事业、市场的多元化主导、构建一种规范理性的权力分享、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和职业培训与就业对接格局。
6.3 职业教育贯穿全程
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从运动员入队开始就应高度重视其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根据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课题组2015年对160名退役运动员的调查问卷显示,有87.5%的退役运动员认为运动员的职业培训应在在训期间就开始,到退役后一年内基本贯穿全程。要制造和利用机会,组织运动员参加职业供需见面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职业培训、职业供需见面会等活动,增强现役运动员的就业意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提升运动员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本人特点,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能力。体育职能部门应根据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空隙,适时适当安排体育职业资格培训等相关职业培训活动,运动员自身要积极主动参与,争取在在训期间取得一项或多项职业资格证,这样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在退役就业时路子就会宽广,就业率必然会得到提升。
6.4 夯实文化教育,打通职教、普教升学通道
文化教育对运动员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运动员运动生涯相对来说是短暂的,而其文化知识则会在人的一生中发光发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文化学习的主体性,运动技能训练的业余性。要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职教、成教到普教上下贯通、严谨规范的教学与升学机制。要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取“长学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制度,针对不同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采取自学、补课、插班、教师随队辅导等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保证学习质量,使一部分优秀队员能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一条龙”的通道上畅通到头。一部分普通运动员能进入高职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通过单招和特招等途径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总之,要使所有的运动员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都能达到高职本科和普高本科水平,能得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5 拓展拓宽多层次就业门路
对于普通退役运动员来说,首先必须端正心态,放下手段,从低处着眼,从职就业多方位,多渠道。对一部分学历低、年纪轻的退役运动员可选读中、高职院校就业率高的专业,一般毕业难度小、就业快。在拳击、摔跤、举重等安保上有优势的退役运动员可选择参与“协警”、“专职保安”的培训后直接上岗。在就业方面有困难的退役运动员都可以考虑安保系列的工作,因为社区、医院、银行、超市、学校以及各种场馆需要的安保员数量大,培训上岗快。二是退役运动员在体质体能方面都有这方面的优势。还有一些运动项目是社会冷门的运动员,可选择快递员工作,在当地物业部门的短期培训下可直接上岗。对于学历较高的退役运动员,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下,可选择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还有学历较高、运动技能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可选择适应自己项目的各各类教练员或裁判员系列,从低起点干起,逐步向高一级层次挺进。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营销、体育传媒、户外运动指导、运动器械装备、运动服装等领域岗位都是就业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白光斌,王晓伟,高鹏飞.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体育法治问题与国家治理――以国家治理能力为理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4):88-93.
[2]刘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改革的逻辑、目标、动力及路径[J].体育科学,2015(10):10-16.
[3]许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教育与培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5):116-119.
[4]李华.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多层次化的实践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6):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