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1

关键词:复杂网络环境;舆情;危机;新兴媒体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无线设备的迅猛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设备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赋予了媒体更加强大的传播功能,即具备了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快速的传播速度。新兴媒体屏蔽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上网更加拓宽了媒体传播的途径。但是,新兴媒体多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网络环境下,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多媒体信息丰富以及交互性极强的特性。现代企业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这种复杂网络极其可能成为危机的放大器。因此,本文研究在新兴媒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环境下,提高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的方法,并为企业如何在舆论引导下化解危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对策,能够从具体的方案、理论以及实践方面为企业的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方面进行借鉴与指导。

二、复杂网络环境的企业危机特征及影响

企业危机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宏观大环境的突然变化(如国家标准、行业问题的暴露)以及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生产运营,未达到客户的要求都会引发的一系列危害企业的行为。企业危机发生时,要采取特殊的错失加以应对这种紧急的状态。企业危机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都具备突发性的特征。企业危机经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企业危机的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一些细小而不为人察觉的事件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的,是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企业危机发生后,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假如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事态将会更加恶化,使得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在复杂网络环境下针对企业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一)信息过滤性差,危机发生率高

当前,各种新兴媒体的多元化特征导致了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媒体的一个特征是,热衷于追逐一些具有新颖性、代表性、话题性的公众热点事件。而企业极易成为公众的焦点,成为被媒体挖掘的信息客体。由于无线设备的社交软件的丰富,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使得网络环境更为复杂。企业逐渐遭到个人、社会群体的舆论攻击和指责,使得企业危机爆发的概率更高、传播的速度更快以及范围更大。另外,企业危机可能因为一点失误造成网络上无限的放大,从而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二)信息的重复性强,危机时间加长

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存储能力强、传播性强。网络的信息被重复转载,信息被大众共同保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网络用户有了表达观点以及情绪的场所。由于网络监管的不善,对恶意的观点、谣言的散布控制不严格,网络上针对企业不利的言论容易积累很快。这些不负责任、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观点,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因此,信息的重复性会造成公众加深人们对企业负面信息的记忆强度以及理解。另一方面,信息的重复性造成了企业网络舆情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退。

三、企业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针对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特征以及影响,本文针对企业危机的潜伏期、征兆期、发生期建立有效的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策略。

(一)企业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舆情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通过实践证明,在复杂网络环境下,能够影响企业的形象的经常是通过新兴媒体传播的微小消息,但是通过人为的可以放大、篡改,从局部扩散到整体快速成为危害较大的事件,甚至发展成社会公共热点事件。由新兴媒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充满了不可预测性,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预测网络的舆情情况。为了应对企业舆情危机的传播,企业应该组成由专家组成的预警团队,使用专门的系统手机网络信息以及舆情传播特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从而能够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在危机发生之前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危机发生期的应对机制

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性,能够有效减弱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企业预期的目的。另外,在企业危机发生期,企业可以选择民众参与度较高的新兴媒体平台进行非官方的信息交流,来扩大两双向对话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网络上不受限制的交流。这种方式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搜索引擎进行优化检索。检索危机发生时与企业负面信息相关的文字、网页链接、视频以及新闻进行搜索,并对其进行排序,准备的把握危机的发展态势,用引导的方法分步骤化解危机。其次,要发挥企业网站公关的功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如危机发生时,企业要在网站上给出相关声明以及应对危机的方案,同时要更新危机处理信息,给公众透明的信息态度,从而为解决危机打下基础。

(三)企业危机处理期的媒体整合机制

企业危机处理期,应对舆情可以采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时效性以及便捷性,并且发挥传统媒体对公众心中给的信任性。应该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企业一定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因主观的判断因素而导致的信息失实。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使其成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整体,从而建立完善机制。

四、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特征以及对企业的影响。从信息过滤性差、危机发生率高和信息的重复性强、危机时间加长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文章从企业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企业危机发生期的应对机制、企业危机处理期的媒体整合机制三个层次详细探讨了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以及舆情应对,为企业如何在舆论引导下化解危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对策。企业危机以及舆情应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借鉴、参考国外的成功大型企业的经验,直到最终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日常经营中。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企业危机处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企业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34-35.

[2] 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J].军事记者,2007(07):125-126.

[3] 张新民.危机管理的信息视角――评罗贤春博士《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0):148-149.

[4] 侯长红.企业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策略[J].档案管理,2011(04):334-335.

[5] 赵围,张铁男.面向企业危机管理的情报交流系统的构建[J].情报杂志,2010(05):111-113.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2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信息特征识别;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119-02

1 引言

网络舆情研判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1]。当前,信息处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网络舆情研判,它具有非常深远的实用价值。分类挖掘技术作为研究互联网信息研究的一种新兴统计学习理论,它能够有效的从互联网中获取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分析后,最终达到监控和预警的目的,对监管部门管理和处置互联网中的涉警舆情提供帮助[2-4]。本文将在计算动词理论聚类算法中引入支持向量机技术,通过分析计算动词决策树的趋势后,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分类和挖掘,实现网络中的舆情侦测、继而探索舆情源头、网络舆情的接收者及特征,最终得到舆情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并对舆情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研判。

3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信息动词决策树的趋势分析

在互联网分析中引入聚类分析,就是对互联网数据进行归类、分组、汇总,得出群体的聚类特征并形成属性知识。而趋势分析则是对前面会联网数据聚类分析后所得到的属性知识为研究对象,接着设计出解决此问题的决策树,以揭示出问题发展的趋势,为预测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帮助。计算动词决策树的过程是:首先从研究对象属性类型的根点选取,其次选取根节点的下一个叶子节点N,接着找到此节点N的最佳决策属性,然后通过计算动词增益和计算动词熵来训练节点,最后判断是否把训练样本进行了最佳分类,得到就结束,否则继续找最佳决策属性。

4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

(1)在支持向量机技术的支持下,对新闻、论坛/BBS、博客、即时通信软件等渠道传播的网络舆情进行采集,运用聚类分析、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定向分析技术,可以得出网络舆情传播者的感情、想法、观点、立场和意图等主观的特征表现。最终实现用关键字布控、语义分析来达到识别敏感话题的目的。(2)热点话题、敏感话题瞄准与追踪。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了文本聚类技术――文本关键字词作为文本特征,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热点或敏感主题相同,并对发表的话题和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研究发现当前的网络舆情的研判和预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全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舆情预警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当前用户所期望的需求;此外各大厂商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及研判技术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除市场环境及用户需求没有边界等特殊因素外,怎样将计算技术与处理内容结合,怎样设计具体的分析引擎和自动信息采集,怎样构建舆情分析库、属性知识储备库,怎样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与判断、筛选和预处理形成格式化信息,怎样加强专家与系统结合、人机结合来提升舆情判断的准确性等到都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环节。

5 结语

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它作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依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中,在解决模式分类问题上具有近似最优,而且在没有问题域相关知识属性时所设计的机器依然具有较好的性能。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具有突出的小样本学习方法,借助它强大的泛化能力,实现了高效的从训练样本到预报样本的“转导推理”,在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即较低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这都充分表明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对网络舆情研判处理及相关问题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03):74-79.

[3]周黎明,邱均平.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J].情报学报,2005(05):594-599.

[4]赵曙光.提高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12(15):22-24.

[5]Vapnik V著,张学工译.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3

〔关键词〕网络舆情;AHP;模型构建;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171-06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及民众网络参与度的提高,如何去应对影响日益增大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虽然企业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相对于政府类网络舆情,其研究进展不但相对落后,且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同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或者直接套用政府类舆情的理论,这也造成了虽然开发出不少企业舆情监控软件,但其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本文则是通过对企业舆情信息的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企业网络舆情评估体系,构建系统化的评估模型,进而实现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

1企业网络舆情指标层次结构

该体系按照企业网络舆情的特点,分为传播扩散、信息特质二个评估维度[2]。每个维度都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衡量维度层,每层包含不同的衡量因子。评估体系采用不同分层,不但脉络清晰,能很好的体现出每层之间的关系,而且每层因子均可量化。因此该模型相较于已有研究,不仅构建相对完善,而且能够为进一步评估模型的建立和测度提供数据支持[3]。

1.1传播扩散维度

作为评估体系的第一个维度,传播扩散衡量的是与企业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媒介和受众反应方面的发展规律。包含传播媒介、受众反应和扩散强度3个二级维度。

1.1.1传播媒介

传播路径指的是企业网络舆情信息通过何种渠道在网络体现和传播。作为舆情信息的载体,不同的渠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的重要性各不相同,而对重要性的衡量则是判断舆情信息是否值得应对及如何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网络舆情信息的特点,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1)相关的官方、非官方组织网络信息平台,如12315消费者网。(2)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雅虎等。(3)传统媒体性网站,如人民网等。(4)大型网络社区,如天涯、猫扑、百度贴吧等。(5)个体性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客等[4]。

1.1.2受众关注度

受众关注度刻画一定时期内网民对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包含累计发帖数量、累计跟帖数量、累计点击数量、累计转载数量4个四级指标。通过对4个四级指标的衡量可以判断网民对某舆情信息的兴趣度、关注点,跟踪并研究该舆情信息的扩散和发展规律。

1.1.3受众诉求

由舆情的概念可以看出,其体现的就是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它反映了受众对某一舆情信息的态度倾向,是衡量舆情信息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受众对某一舆情信息存在支持、中立、反对、模糊等观点,各种观点也会在网络中产生讨论和碰撞。而通过对受众舆情观点的监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某舆情信息的受众总体态度倾向,为进一步的舆情分析提供支持。

1.2信息特质纬度

对舆情信息自身的特征的衡量也是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纬度包含信息敏感度、信息主题类型和动机3个二级维度。

1.2.1信息敏感度

企业网络舆情信息敏感度指的是某一特定舆情信息内容可能对企业产生危害的程度,该指标的衡量主要凭借评估者的主观判断。一般而言,可以将舆情信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相关舆情信息密切关乎时下社会热点、相关信息能引起受众一定程度关注、相关信息对受众触动不大等。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4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政府;商业化;网媒;演化博弈;前景理论;政媒合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03―06

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容易演化升级并蔓延到现实生活,影响社会稳定并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已有研究表明,网络舆情的治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危机的发生、发展、冲突到解决的过程,网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政府需要协同网媒等多元治理主体,充分发挥网媒对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运用媒体的资源,快速并有效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及公众的态度。中国社会化商业资讯(CIC)从企业商业运营的角度,将社会化媒体概括为论坛社区、微博、社交网站等,事实上以门户网站、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危机事件、舆论的主要来源地,网媒以其技术特性,使信息传播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商业化性质的网媒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面临追逐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矛盾,为了吸纳人气、提高点击率与影响力,获取经济利益,以消息人士的口吻传播不确定的信息,或者以虚假新闻作为噱头,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散播暴力、媚俗信息。

为了研究网络舆情相关主体问的利益冲突,已有学者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原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吴峰从博弈视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机制进行研究,认为突发事件舆论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包括传统媒体内部的博弈、新媒体内部的博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之间的博弈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间的博弈。宋余超等在τ咔橹魈饫啾鸹分的基础上,进行舆情主题与不同的参与主体组合的匹配,然后构建对应的三方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的思想求解不同情境下各个参与主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刘人境等将地方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的策略互动和行为演化融入到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用于模拟舆论的扩散和收敛过程。周飞从网络舆情参与方的角度出发,根据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的做出策略选择,建立网民、政府及网媒博弈场,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赵静娴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伪舆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治理网络伪舆情中各要素间的博弈关系。刘锦德以演化博弈为基础,建立对称博弈矩阵,引入个体的记忆长度,根据设定的交互规则更新观点,表明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羊群效应,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宋彪针对网络舆情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群体性特点,应用群体动力学和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构建网络舆情疏导模型,并指出一些新闻媒体在网络上新闻,标新立异夸大事实必须落实到政府的日常管理。

上述研究成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并没有充分考量以门户网站(新浪、今日头条)、微博等商业化网媒作为盈利主体的性质及其影响力,对政府充分发挥网媒对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的研究有所不足。大量的应急处置实践证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既有管理成分又有博弈成分,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造成了一定的互耗,影响了对的处置。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两者的立场和地位演变,探讨建立政府与网络媒体的积极合作关系,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结合前景理论,建立博弈支付的前景价值矩阵,分析在决策者不完全理性的条件下,商业化的网媒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的策略选择,分析商业化网媒以负责任态度进行传播的约束条件,并进一步考虑政府和网媒之间利益相关性,探究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

1政府和网媒行为的演化博弈

1.1模型假设与构建

网络舆情是突发事件的衍生产物之一,网络舆情的传播反过来又会加大原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网媒作为观点、舆论交流传播的平台提供方,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政府的舆情监管部门和以微博、论坛等为代表的商业化运作网媒之间策略选择的博弈,下文简称政府和网媒。

已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世界的大范围讨论,从博弈的角度,网民的策略选择是(参与、不参与),事实上,商业性质网媒从盈利的角度,更希望有大量网民能参与到话题讨论,网民的不完全理性、跟风的特征、隐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使得虚假言论更容易传播,而商业性质网媒以不负责任态度进行传播时,往往更容易造成“轰动效应”。因此,出于本文研究侧重点的考虑,不再将网民假设为博弈主体。

假设1:博弈主体为政府和网媒,均为不完全理性,因此博弈主体对策略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对策略支付值的心理预期,并非策略本身的直接损益。Kahneman和Tversk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前景理论,是心理学方面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改进,认为人们对价值的感知并非价值本身,而是较之某一参照点的相对值,本文以此来衡量博弈主体的损益,将政府和网媒双方对博弈支付值的心理感受定为前景价值V,由价值函数.f(x)和权重函数x(p)组成:

假设2:网络舆情随着事件不路⒔停影响扩大,网媒获得人气提升带来的效益,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网媒不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引导,并且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为追求优先报道,以消息人士等口吻片面化的言论,放任平台内极端、片面、虚假言论肆意传播。若网媒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及时监测舆情的发展情况,对片面极端、虚假言论进行有效的管控,联系相关主体辟谣,制定相应策略,则需要付出人气流失、网民关注度降低等损失。网络舆情的演化结果会直接影响社会福利进而影响政府收益,网媒的议题设置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具有重大影响,从政府和网媒博弈的角度,政府有两种策略选择,即对网媒进行积极管控或消极管控,所以政府的策略集合为{积极管控A1,消极管控A2};网媒也有两种策略选择:{负责B1,不负责B2}。

假设3:网络舆情的演化可能会加大原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产生一系列衍生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网络舆情失控致危机事件发生,博弈双方均将承担其策略选择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假定博弈双方分别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线性相关,如果网络舆情失控事件发生后的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为G,则网络媒体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为δG,其中δ为责任成本的传递系数。

假设4: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协同效应,当政府采取策略A1,网媒采取策略B1,网络舆情失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本文假设此情景下,网络舆情演化升级引发危机事件的概率为零;当且仅有一方采积极策略时,即策略组合为{A1,B2}或{A2,B1},网络舆情失控发生的概率会增大,当策略组合为{A2,B2},网络舆情失控并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

假设5:模型中,政府消极态度无论是否导致网络舆情的失控,都会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且成本G已设定为可变函数,故将政府G2假设为常数,且C1》C2。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不完全信息下网络舆情危机防治过程中政府和网媒之间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关于模型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通过模型参数及博弈策略组合确认政府和网媒之间博弈支付的感知价值,如表2所示:

1.3模型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同时满足式(10)所述的条件时,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最低:网媒负责任时付出的成本不能大于被政府处罚风险的感知价值及政府积极管控的情景下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风险传递成本之和,且不能大于策略组合为{A1,B1},为网媒带来的传递的外部性安全效益的感知r值;政府积极管控时付出的成本的感知价值,不能大于惩处网媒获得收入的感知价值、消极管控付出的成本的感知价值与实施积极管控带来的安全效益的感知价值之和,且不能大于消极管控成本的感知价值与在网媒积极管理时可能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风险感知价值之和。

第二,根据前景理论可知,不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往往并不是依据期望效用理论进行判断,往往是获得收益时倾向于风险厌恶,面对损失时却倾向于是风险偏好。网媒采取负责任策略时需要付出确定性费用及点击量下降导致的净损失B,而选择不负责任的策略时,有一定的概率付出惩罚损失D和舆情危机传递损失犯。此时,网媒的风险偏好使其不愿意承担确定性成本,愿意承担风险选择不负责策略;而政府同样受到风险偏好影响,不愿意承担确定性的成本,尽量减少积极管控所需支付的成本。

第三,博弈主体的风险偏好会妨碍系统模型正常的稳定性演化,致使网络舆情演化失控导致危机发生,其原因可能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导致π(p)和G被低估,即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被低估,且网络舆情治理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法规的(脱节),以及博弈主体对既得利益的偏好,积极管控、负责需付出成本的前景价值(C1,B)被高估.问责机制的失范导致政府消极管控成本C2的前景价值被低估。

本文尝试引入与网媒具有责任感时付出的成本B、网络舆情危机风险成本G等相关的变量,政媒合作为网媒带来的收益H,分析网媒在政媒合作条件下的价值感受及收益H对网媒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解释网媒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研究政府激励网媒发挥主动性的管控模式。

2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

2.1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模型

网络舆情的治理可以借鉴“公共服务多元化”的理论精髓,充分发挥网媒对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

假定6:网媒作为不负责传播者时,可以获得人气提升带来收益r,网络舆情的影响面越大,网媒的收益r越高,若网络舆情演化失控导致危机发生则政府的善后成本c12越大,所假定G是r的单调函数,即G=ψ(r),说明政府有意愿开展政媒合作共同治理网络舆情。

3结语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对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和网媒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考虑到博弈主体不完全理性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引入前景理论构建博弈的感知价值矩阵,更能切实反映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与网媒之间的博弈情境。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范文6

【关键词】高校危机 网络传播有效管理

一、研究背景

网络很多时候直接导致危机事件发生,而高校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形象、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人们心中拥有较高的被尊重度。高校危机发生后,危机舆论在网络上广泛快速的传播,使高校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

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的发生传播阶段分析

在百度指数输入关键词“河北大学”和“李刚”。16日晚到18日掀起舆论。截止1 8日已有多家网媒转载新闻570篇;关注度最高峰值为3732的日期21日,媒体新闻的数量已达2690篇。而河北大学卷入抄袭门事件的时间是22日,正好与李刚门事件第一个高峰的时间衔接。

1.危机蛰伏阶段

根据图示,高校危机在爆发以前,A至B都可以看成是危机蛰伏阶段,没有任何明显特征表象。本阶段我们认为是“无倾向的事实和转载”阶段。在这个阶段,网络的相关言论刚进行和少量的转载,暂未引起全体网民的关注,暂未形成意见倾向的集聚。

2.危机征兆阶段

将B到c的过程定义成危机的征兆阶段,在这个阶段,是危机舆论酝酿、不断积蓄和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不一定,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小时,但征兆期内时间均较短。如下图所示。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引发谣言、误解、诽谤。

3.危机爆发阶段

本阶段,网络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声讨力量,表现是所有的网站显眼部位都是危机事件内容、所有网民都自发转发该事件、讨论并发表意见。下图是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爆发阶段的表现形式。

按“河北大学”和“李刚”关键词搜索,统计如下。18日危机爆发,随后趋势减弱,接着到22日又返回关注度高峰值,这个表象和上面的图表一致,E到G可看成是反复阶段。此阶段,危机舆论态势强劲,反复时间也较短,3~5天左右,主要是由于牵连事件的发生或对处理结果的大讨论。

5.危机渐弱阶段

本阶段为G至I,在这个阶段,由于管理者的适时介入和有效干预、控制,网络危机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和干预,因此网络危机舆论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所阐述,相关危机舆论逐渐减少,网络危机得到有效控制。

6.危机修复阶段

本阶段即以后的曲线。这个阶段网络继续回复到各自为营的状态,网民继续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获取,网络环境的表现开始趋于平淡,沟通交流开始转移话题。高校和当事人,也陆续以正面形象或以公正处理结果来对自己的形象进行修复和重新的塑造。

三、高校危机发生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1.危机蛰伏期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构。建立健全机构,是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成立舆情信息管理部门,有专门的部门、人员、经费、场所等;合署办公,将工作机构挂靠相关部门,专职人员专门从事相关工作;增加职能,不成立新工作机构,只是在相关处室增加职能;委托方式,将工作委托给一定专业能力的单位,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机构等。

(2)建立多级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高校可组建三级纵向横向相互贯通的舆情信息管理网络:校级舆情信息管理机构,由校领导负责,成员包括办公室、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级舆情信息管理机构,由院领导负责,成员包括党支部书记、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学生管理机构,由学生骨干、学生党员、班干部等组成。

(3)完善相关网络舆情制度、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完备的工作制度,可保证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各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建立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分析制度、通报制度、重大舆情分析制度、应急制度、责任追究问责制度等等。同时,经费是推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高效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