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1
现就我院内二科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组的划分:按60~65岁、66~70岁、70岁以上分3个年龄组,其分布情况见表1。
常见心理特征发生率见表2。
表中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得出:60~65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其恐惧焦虑和失落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时间的延长,患者已逐渐适应,进入稳定期所致。
悲观失望和孤独感各年龄组差异与无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中男女比较悲观失望差异无显著性(%P>0.05),恐惧焦虑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较男性胆小。失落感和孤独感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
角色行为的变化:退休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次变动,特别是离休干部,因多年从事领导工作角色的改变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从紧张的工作环境转向安静的小家庭,对新的生活模式在短期内不能适应,由此而感到陌生、空虚、无所事事、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急躁、烦乱的心理,因而导致心情压抑,存在忧郁感、孤独感、老而不中用感。
社会因素的影响:离退休后失去了工作或原有的权力、地位,缺少领导的关心、爱护,经济收入降低,门庭冷落,使他们更易产生失落感而觉得人情淡薄,对生活失去乐趣,而感到孤独、寂寞。一些丧偶或子女不孝、久病不愈的病人,在无亲人看望和照顾时,便产生悲观失望、心情沉闷、怕被别人遗弃不管,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愿望。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病人入院后对医院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特别是初次住院的病人,易产生恐惧、紧张、忧虑等心理特征。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以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状态,在执行各项护理流程中与患者进行沟通,决不能把护士与病人的关系看成是单纯的工作关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院工作的一宗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伦理道德上讲,也应该视病人如亲人。在护理过程中,应该把同志间的友谊、兄弟姐妹间的亲密,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放在首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解病人之所忧,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
做好生活护理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老年人大多生活自理能力差,特别是生病时,有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有陪护者,应对陪护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无陪护者特别是生病时,有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有陪护者,应对陪护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无陪护者特别是孤寡老人,对他们要赋予同情和温暖,每班护士轮流到老人床边做好必要的生活护理,使他们真正感到护士的亲切,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2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如何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也为我国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有100万,实际需要约为1300万;与此同时,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笔者培训之余的调查随访发现,多数在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愿望强烈,愿意接受分阶段、分层次的养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现将具体培训需求分析介绍如下:
一、无证人员职业资格培训
参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目前,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1]。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要加快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养老机构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力度,提高持证上岗率。
二、有证人员职业水平培训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部分护理人员为持证上岗,但是证书获取方式不一,导致职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有证人员高水平、高素质便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养老机构有证在职人员培训需求大致如下:
1.心理护理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关注、干预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2013年,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纵火案导致11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天津市社科院教授、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说,我国在政策上一直非常重视养老院的硬件安全,细致到如楼层高度等要求,此次事件当引起最大的反思还是在“软件”方面,“养老更须养心”,“必须重视掌握老人的心理动态。”鉴于我国当前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设置心理干预岗位的现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水平便成为大势所趋。
2.急救知识培训: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救助有:心跳呼吸骤停、噎食、外伤出血等。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当老年人因意外受到伤害,存在生命危险时,养老护理员作为现场人员,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若能为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基本救助,有助于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维护。
以心跳呼吸骤停培训为例,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比例远高于普通成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使生存率提高2-3倍。据报道,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的国民达到5000万人口,即4人中有1人,每年有大约900万人接受心肺复苏操作训练。我国虽然今年来一直在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力度,但仍显不足。中国的医疗机构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康复出院比例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仍然非常显著。
从笔者接触的培训人员来看,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相比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显著不足,有急切的培训需求。而且此类培训不可一劳永逸,应定期审核掌握现状,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免疫水平低下,存在多种慢性病并存,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特点。因此,作为养老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助于用更加科学的护理方式为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照护。限于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现状,从业人员可能通过短期培训获取了执业证书,但是对于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到位,这就可能为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因此,不能忽视对于有证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是某些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变、癌症、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知识必须定期更新强化相关知识。
4.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一个有道德的公民,应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发展、社会良好风尚形成的基础和保证;而法律法规是养老服务的依据,是自身行为的准则,还是维护服务对象和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因此,加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有助于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培训,虽然也设置相关课程,但大多数培训机构或单位都是草草了事或者一笔带过,有些甚至直接掠过不讲,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3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产生阻力,血压升高,世卫组织确定成年人在安静休息时正常血压应<140/90mmHg,150~159/90~99mmHg为轻度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为重度高血压,当患者确诊为高血压时,需要根据血压值及并发症合理调整治疗药物。
老年人高血压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且常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等部位的并发症。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并发症率及死亡率较高,因而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依据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有助于患者疗效的提高。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并发症,产生满意的效果。
资 料
2008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60~80 岁,平均67.3±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
心理、生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古怪、易怒、不近人情。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1],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热情中添几分平静的表情来接待他们,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感;尊重患者,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自己被尊重。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忌讳用高频率、高声调的声音说话,应做到语速稍慢,声音高低适中,目的是让老人既能听清又不感到护士是在对其喊叫。老年患者精力不足,行走不便,要集中时间安排好其治疗检查,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痛苦,使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孤独、忧虑、恐惧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详细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外出检查时应有护士陪同,以消除其忧虑恐惧心理;同时多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对于急躁易怒者,以温暖的情感和语言化解患者的情绪,多巡视、关心他们,及时解决患者具体困难,满足其合理要求。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临床护理:药物应用及观察: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降压药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利尿剂使用于颅压增高者,大剂量时可产生低钾,糖耐量降低,小剂量利尿剂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血压,多数患者都能很好耐受,有个别患者常出现持续性咳嗽,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老年人高血压在治疗时[2],所有降压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此后在调整剂量时也应该缓慢。某种降压药物一旦从小剂量开始后,即使效果欠佳也应应等待1周再缓慢增加剂量,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所有反应机制均较缓慢之故。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患者,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瘀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晕厥。用药期间指导患者起床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头晕加重;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外伤[3]。护理工作中熟悉常用药作用机制及常见并发症,有利于观察患者用药疗效。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结 果
依据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80例患者的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含珍,徐晓露.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335.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4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与护理;思路研究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老年人如果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会使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可能给患者留下难以治愈的残疾,给患者精神方面带来极大的创伤,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你身边发现有老年人患上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一定要及时把他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把握住脑梗塞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好时机。本文就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效的康复和护理策略。
1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梗塞。脑梗塞患者多表现为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为了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可以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2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
2.1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瘫痪肢体的脑梗塞患者,由于他们的生活无法自理,所以要由护理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早期训练,帮助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摆放好患者肢位的位置,然后对患者肢体进行运动,一般是先活动大关节,然后再活动小关节,从肢体健康的一侧运动到患病的一侧,运动的幅度也要从小到大,确保对肢体的每个部位都运动到。对于那些由于活动有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经常为他们翻身,变换他们的卧位置,每次在变动患者的以后,应该及时的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还要时常给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侧进行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以此来使他们的肌肉得以放松,减轻其肌肉痉挛性收缩情况。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态度和蔼亲切,要主动关心患者,鼓励他们平时积极进行训练,让他们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康复的。
2.2对患者进行坐、站、走、位训练 对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长期卧在床上,要积极的走下床,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指导他们翻身或移动身体时要利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卧位,所以全身状态不佳,如果突然坐起可能会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所以为了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患者在坐起时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都要逐渐增加,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当患者进行了坐位练习以后,接下来就要训练站立了,站立时患者先用健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然后肩部向前倾,抬头坐起,挺直躯干,中心移至臀部,护士应该站在患者的患侧来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在向站立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住身体,然后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慢慢的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基本上站稳以后,就可以进行步行训练了,训练时可以利用步行辅助器进行训练步行,患者要扶着支撑物站立,多次重复以后,让患者尝试不扶支撑物,徒手进行站立,刚开始步行时,患者先原地踏步,然后再进行行走,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
2.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确保康复护理真正落实 作为一名护理护士要熟练掌握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知识,积极指导与陪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患者致残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脑梗塞的患者都伴有言语障碍,对于言语不利的患者他们的情绪时常不稳,内心比较抑郁、痛苦,对说话带有恐惧感,害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患者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医护人员要积极通过自学、讲座、进修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自爱、自尊、自强、自重,恪守职业道德,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注意: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阶段:从入院的健康指导到出院的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情况与学习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加以重复,以便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康复与护理服务。
3结论
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行动不方便,护理人员一定要提供最优质的康复护理工作,对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活动程度应该从小到大,并且逐渐增加,帮助他们进行卧、坐、站立、走等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能够尽早康复[1-4]。
参考文献:
[1]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
[2]谭琼,高用知.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5(05).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发病高峰期;调查;卫生宣教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810-01
现代的社区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研究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由于这类群体对于健康的意识相对薄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时缺乏锻炼致体质较弱,各种不适相继而生,而且我国很多老年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逐渐形成了难以治疗病根, 初春深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冷暖多变,许多老人很难适应气候的变化,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社区老年人中98%都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疾病,50%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为了避免这种非流行性的患病上升趋势,减少发病率,对好发季节易患疾病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及指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每年的初春深秋季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就医人数明显超出平时几倍或数倍,在此期间,随机收集患者400例,其中男性184例,占46%,女性216例,占54%;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1岁;春秋季患病居前三位:出现不同程度头晕眼花、头痛、神疲、全身酸痛乏力、发热、咽喉肿痛等上感症状病人占38%,出现腹痛或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人占29%,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胸闷、乏力、占18%。
1.2 方法
对就医高峰期的病人采用面对面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春秋季患病起因、患病的种类以及患病老年人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回收率98%。被调查者意识清楚,可用语言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配合调查。
1.3 调查工具 参考文献自行设计社区老年人春秋季患病的调查问卷,对老年人高峰期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本调查问卷由二部分组成:老年人的一般资料、老年人高峰期患病情况,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结果
在一年四季老年人患病中,如感冒:春和秋季约占78%、夏和冬季约22%,如胃肠道疾病:春和秋季占88%,老慢支:春和秋季约占84%,哮喘:春和秋季约占71%,肺炎:春和秋季约占82%,中风:占78%,心梗:占55%。见下表:
2 对策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患病高峰期病人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侧重对易患疾病者进行及时地、全面地开展面对面的卫生宣教,,设立橱窗栏指导老年人做好自我调护,提高保健意识,重视良好的生活习惯、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在春秋易患病季节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2.1 警惕易发疾病 春、秋季是多种疾病的好发季节,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减退,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更易发病。特别是多病之人更应适时增衣, 以防寒邪外侵、着凉感冒或腹泻。心血管疾病患者, 在突然降温后往往会诱发中风或心肌梗塞; 风湿病人、慢性支气管炎、喘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都要倍加注意, 谨防春季气温变化无常、秋季气温骤降时旧病复发以免给身体带来麻烦。
2.2 提高耐寒防感冒,春、秋季, 温差变化较大, 气温偏低, 风寒邪气极易伤人, 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 尤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心病, 甚至发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有条件的可坚持用冷水洗脸、擦鼻, 甚至冷浴, 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2.3 注意调节饮食 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渐变弱,肠胃薄弱,如果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势必伤胃犯病。因此,春、秋季老年人应少吃多餐,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另外,先吃主食: 主食是种“天然消化药”。粗粮是主食首选,它富含纤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还能让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由于秋季气候干燥,易犯津伤秋燥症,因此,在食物选择上应以甘平润燥、养肺生津之品为主。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可多食[2]。
2.4 加强锻炼, 适应“ 秋冻春悟”: 春秋季的气候变化较大, 早晚温差悬殊, 老年人抵抗力较弱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 宜逐渐增衣, 切不可顿增顿减, 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 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如:散步,边散步边揉肚子: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饭后散步20~30分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如自觉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指导病人遵医嘱、定时合理服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注意配合饮食、情志的调理,是防止病变的关,键健康教育是促进健康恢复、预防疾病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有效法[3]。
参考文献:
[1] 郑夏 .健康宣教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1012,(4):186.
[2] 黄治琼.老年人秋季如何养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11):68.
[3] 张晓妮等 .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J]. 东南国防医药, 2006,(5):29.
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6
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老年内科患者124例,男68例,女56例,年龄61~89岁,平均77.3岁,高血压病28例,脑梗死21例,冠心病19例,支气管哮喘15例,糖尿病14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例,胰腺炎2例,肠麻痹2例,帕金森氏病1例。患者发生护理安全的原因:误吸2例,药物副作用3例,输液反应3例,晕厥3例,自行拔除尿管3例,管道脱落14例,烫伤1例,坠床2例,跌伤3例。
2发生护理安全原因分析
2.1患者因素
2.1.1病情变化快,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差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老化,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减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各脏器功能降低,平衡功能出现失调,因而病情变化快。
2.1.2药物不良反应大
老年患者体质较弱,脏器功能衰退与多种慢性病并存,使用多种药物且互相干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患者记忆力较差,不能正确按时按剂量服药,容易发生用药意外。
2.1.3老年病理性原因
高龄的患者多有其他合并的慢性病,如很多老年人都合并有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从而导致感觉迟钝、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因治疗疾病需要,常使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物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和麻醉镇静药,这些药物均会增加患者摔倒的危险。
2.1.4易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出现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其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这对疾病会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些高龄患者不认为自己是老年人,其过于自强,有事情也不告知护理人员帮助。还有一些患者应为对疾病的治疗没有信心,故不想继续治疗,出现了轻生的想法,其会自动拔出导管或不配合治疗。
2.2护理人员因素
2.2.1责任心不强,未按相关流程操作
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不及时准确,未确保用药安全等问题,造成患者不信任,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
2.2.2护理人员缺乏耐心
在护理岗位上,未将主要精力放在护理工作中,工作中马马虎虎,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漠不关心,态度不好,对病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从而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
2.2.3护理人员理论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技能差
有的护理人员对药物性能、剂量、作用及其毒副作用不了解,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准确的作出判断,从而不能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2.3环境因素
走廊、病房无扶手,病房灯光亮度不足,或刺眼;地面积水;病室障碍物过多,不够宽敞;病床过高,不易上下床;鞋滑或穿鞋难;厕所设门槛没有扶手。
3护理对策
3.1细心、耐心、全面及时观察病情,有针对性的生活指导和安全教育
熟悉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细心的观察患者的一切细微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2加强用药护理,减少或避免用药的毒副作用及意外情况发生
密切观察老年人用药后的反应、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老年患者不典型症状;静脉输液时按要求控制滴速,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3.3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缓解和消除患者心理障碍,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关心体贴患者,降低其焦虑程度,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及正确的态度,消除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4增强责任心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基础护理,掌握老年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