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1

关键词: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关于《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国经典教材为范本,其中以(美)罗宾斯、贾奇的《组织行为学(第12版)》、(美)海瑞格尔的《组织行为学(第11版)》、(美)谢默霍恩(Schermerhorn,J.R.),(美)享特(Hunt,J.G.),(美)奥斯本(Osborn,R.N.) 的《组织行为学(第八版)》为主要代表,美国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主要特点在于在深刻把握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一改以往组织行为学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印象,展现的是生动的心理活动描述和鲜活的工作、生活体验,由此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和对现实的融会贯通。此外,国外还有很多有关《组织行为学》的案例教材,在有效讲解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往往比较注重的是通过案例和课堂练习或游戏的方式展开辅助式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具体理论的现实运用和吸收转化。

在国内,相关的经过中国本土化改造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也有很多,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也已经出现了案例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尝试。《组织行为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如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教学案例材料不够结合中国实际、双语教学内容编排上不够科学等等。为此,在结合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以《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为例,旨在有效探索出一条有关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运作的合理思路与做法。

二、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为了促进《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运作”,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探索:

(1) 教学素材库建设

它主要涉及教学案例库、多媒体教学影音资料、相关行为和心理测试量表、课堂习题和游戏等方面的教学素材收集与汇编。它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辅助部分,强调在讲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通过融入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相关行为或心理量表测试,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自我心理认识前提下,进而了解人的行为规律,并最终有效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提升管理技巧和水平;通过课堂的行为或心理游戏、课后的拓展式习题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认识。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不仅能极大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有效促进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创新与升级。

(2) 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设计

第一,进一步加快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建设步伐。基于《组织行为学》教材本造的前期成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德主编的《组织行为学》(第三版)为主要蓝本,结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美)罗宾斯、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第13版)》(清华MBA核心课程英文版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美)希特(Hitt,M.A.) 等著的《组织行为学(英文版)》,形成《组织行为学》新型双语教材。在双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主张采用嵌入式的双语教学方法:即中文教学材料与英文教学材料互补的方式,中文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课程知识体系与框架的介绍,英文教学内容则侧重于对于围绕某个经典理论或前沿问题的剖析和研讨,从而形成中、英文教学内容编排上的互补格局。嵌入式双语教材一方面能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兼顾学生对该课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把握,促进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一体化运作。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还考虑到配合案例教学与实验或情景模拟教学方式的开展:在个体行为理论部分,注重一些人格、气质方面的心理测试题或习题的编排;在群体行为理论部分,要配合团队实验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编排具体内容;在组织行为理论部分,重在编排一些案例分析。

(3) 新型教学电子课件的研发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与重构前提下,还要开发出与之相配套的电子教学课件。此教学课件的研制,除了要与双语教学开展适应之外,还要融入一定的案例,促进案例教学方式的开展,也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开展打造基础。在课件制作阶段,除了将基本中、英文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体系进行呈现之外,还要兼容相关案例或焦点的视频材料、图表,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有效盘活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

(4) 教学网站建设与运行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2

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新民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教育教学计划和师校教研工作需要为指导,以提高我校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立足本校教研,以研促教,以教代研,通过教研工作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树立责任意识,自觉参与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2.通过教研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三、工作思路与重点

1.强化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以教研为主线,立足校本教研。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四、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

1.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业务学习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双周学习一次,学习内容有三种:一是教导处下发资料;二是教研组根据本组的特点去学习相关内容;三是自学与本科相关的知识,在学习中把重点放在当前教学理念代更新,对新课标正确理解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每次学习要继好学习笔记,组长每月检查一次。教导处统一检查两次。

2.继续完成培训工作

(1)校本培训,通过三个不同层次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增大培训。范围。即指导层面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普及层面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以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为主,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正确应用。力争在期末80%的教师能熟练操作,50%教师能够熟练制作课件。

(2)外出培训,继续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走出去,进行校际之间的听评课、研讨、观摩优秀课参加各种学习、聆听专家报告及讲评等,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填好学习记录和外出学习报告单上交教导处存档并及时在组内传达所学内容和学习体会。

(二)加强备课研究

1.集体备课要以教研组或同科为单位,集体备课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确定上,导课的创新上和联系设计上。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在组内讨论后形成框架性教案,教案应体现“四统一”原则,即统一学习目标,学结构,统一课件,统一联系的设计。

3.个教研组组长对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在教研活动记录上。

(三)在教研中,以研促教

1.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教师可结合各年级教学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条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

2.加强课堂教学指导,教导处经常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听课,及时反馈、共同研究、改进方法、促进教学。主管教学副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教导主任不少于5节。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本学期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1.组内汇报课活动。时间为三月下旬至四月末,每人一节汇报课,要求尽量在“四室”上,教导处统一安排,课后把汇报课教案上交存档。

2听评课活动。本学期每位教师完成组内及校组织的听评课任务,要有听评课记录。

3主题研究活动,每位教师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写出主题研究方案,要在备课上体现主题,在教学中实施主题研究方案,期末写出主题研究报告。

4.示范课活动。在五月中旬学出两名骨干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个上一节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5.本学期在各教研组广泛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除研究组的教研主题外,学校认真做好沈阳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和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研究的验收工作及小学英语“四位一体”的实验工作。

(六)认真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继续教育各项任务。

(七)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各教研组要制定好计划,做好以下工作:

1.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

2.组内汇报课和听评课工作。

3.记好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内容有:教研计划、三项专题研究、四次集体备课、所有汇报课、两次质量分析等等。

4.组织好组员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3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实践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8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我国教学改革所研究的领域,逐渐被学者和专家开始大量研究,而在之前,我国只是少量地引进或者翻译国外的教学研究成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了,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然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着重讲述我国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将最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减少一些地理教学旧方法的使用,避免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解决了高校地理教学的问题,因此,高校地理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实现最新教学目标,教师的地理教学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实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授的内容,并学以致用。

二、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

地理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构成,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理论原理,将会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实践功能,在明确各个因素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地理教学设计过程,即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理性与感性的认知感。通常来说,学生对陈述性以及实记性的地理教学比较认可,但对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比较陌生,而且不易接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认知上,需要从学生兴趣着手来设计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认可的目标。

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课堂学生们对教学的反应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基本都是传承以往教学模式或者根据教学经验,人文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理教学中一大特色,人文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性去协调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而地理这门学科又是各事物相互联系的学科,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便是空间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要考虑的,即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性的认知感。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等,将这些事件拿到课堂案例上讲解,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概念知识,通过案例的讲解,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案例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案例教学设置的情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思考,并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是基于维果茨基思想,并借助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来作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所构成的一种概念框架。支架式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背景支架与直观支架,学生在这两种支架作用下,学生可以避免在没有背景知识下,可以从容应对知识框架结构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准备性学习能力;而在地理教学实践设计时,我们教师常常没有直观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因为地理学科上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抽象性的概念以及难以理解的图表来表征的,因此,学生就很难将地理知识学“活”,而使用支架式地理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情况,让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支撑起来,构成一个个支架,于是,地理学科在学生脑里便有了一个导向性学习的框架。

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走向讲台,感受一下授课情形以及讲解自己所理解到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分类”时,可以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在课堂上讨论,并就课本上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知识上台讲解,在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对这几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授课方式的不足以及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地理教学方法,学生与老师的亲切认知感也会相应增加,并且老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将会增多,这便反馈给老师一些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总之,参与式地理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做老师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3]黄莉敏.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5).

[4]李家清.论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木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5]彭淡清.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1(10).

[6]赫兴无,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实践与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促进着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英语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各种全新教学理念的运用,对于语法教学也同样如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语法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也无法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极大地限制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成效。因此为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更好的发展,必须从以往机械死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并运用在实际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促进初中英语教学事业的腾飞。那么笔者将浅谈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一、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认识

1.缺乏语法理解力。在现阶段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初中生理解语法的能力偏低。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语法知识较简单,全凭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自然就没形成理解语法知识的思维模式。于是进入初中的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难度大大提升,死记硬背已经无法适用了,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来形成理解。那么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将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突破点。

2.缺乏体系教学。对于英语语法知识来说,它是一个十分系统的体系,然而现阶段教学总是把许多知识分为多个单玉,却又缺乏有效连接,使之知识体系不够健全。那么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掌握一定的要领,由难到易、由繁琐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语法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更加系统地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缺乏深刻研究。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漏洞,是广大教学同仁都能认识到的,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研究太少,以至于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往往花费大量时间钻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缺乏对有效教学模式形成深刻认识。

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

1.加强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对待英语语法教学不能像词汇教学一样,单纯地凭借记忆能力来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这也不是初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知道各成分在句子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并且如何排列组合才是正确的。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写出的句子总是牛头不对马嘴、千奇百怪,那就不难看出学生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法思维,不明白怎样的句子排列才是符合语法规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帮助学生英语语法思维的养成就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法教学的内容,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进行造句、写作练习,加强使用训练,使学生在多次联系中磨合出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转换模式,并且达到对语法知识正确运用的效果。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笔者在前文有提到当前教学中,一个严重阻碍英语语法教学的因素就是目前的教学方式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十分零散,不利于语法体系的整体性学习。那么教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教学大纲与教材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计划的要点就是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对类似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理解,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网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从句知识时,教师可以分章节分别传授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把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总结教学,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并且在主干知识的教学中填充细小知识丰满内容,比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将引导词which与that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计划将形成一个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细节知识为填充的知识网络。

3.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教学课堂总是讯息万变的,学生的个人情况也是不尽相同,任何方法策略都不可能具备普适性,在今后的教学中问题也必将层出不穷。所以要实现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本质,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群体的主要特征,从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好比一架飞机,如果需要长时间长距离的飞行,必须要有一个负责的科研团队保驾护航。那么教师团队也同样如此,组建一个教学科研小组是相当的必要,当出现教学问题时可以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且可以针对优秀案例分析其中可以借鉴的智慧。比如说,科研小组每周可以定期举行例会,针对个人的工作做好汇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共商良策。同时组内可以进行互相的课程观摩,针对课程中优缺点进行总结,帮助团队中的教师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英语的适用范围在全球来说是十分广泛的,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英语作为一门贯穿学生终身教育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而语法是一门语言的灵魂与骨架,教师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效率,毕竟学法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能极大地帮助今后的学习,实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5

Beauty Professional Human Anatomy

450064 Zheng zhou Shu qing Medical College HenanZhengzhou

Hou Xiao liPeng Guo WenZhang Jia liangLiu ChaoLiu XueZhang Ling Ling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美容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建设向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好方式、改革考核方法等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human anatomy of the main problems, surrounding beau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ptimiz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way, reforming examination methods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discus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plore beauty professional human anatomy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Beauty Professional; human anatomy; teaching reform;

高职高专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等,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系统、局部解剖两部分。目前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多,复杂抽象,学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本着适当、适度、符合专业特色的原则,本研究从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依据专业特色,制订教学方案

不同专业所针对的工作岗位不同,而不同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就业服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客观事实,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制定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案。而且每年随着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岗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订,使其与专业教学目标相适应,形成一个具有高职美容专业特色的纵向平行、极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案体系。

二、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在当前课时缩短,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等同于医学类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授课方法,保留系统解剖学中各章节内容的主线和框架,以够用为原则,删减了高深和繁琐的内容,课堂学时分配尽量向运动系统中的头面部骨骼和肌肉等相关章节倾斜。针对美容专业实践性强、操作范围表浅的特点,美容局部解剖学中头面部、胸部等等应作重点讲解。

三、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大量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不但省去了占用的课堂讲授时间,而且更直观、生动的展示了知识内容,从而弥补了教学学时相对不足的现状,增加了课堂知识含量,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的连续性

充分考虑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的连续性,将系统解剖学安排在第一学期,美容局部解剖学提前到第二学期进行。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同一学年度完成,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好地连续性和系统性。强化了学生对系统解剖学知识的记忆,避免了学生解剖操作的盲目性,减少了教师过多的重复性教学,增加了学生解剖操作的时间。

五、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为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以理论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做法,将学生的实践评价计入期末总成绩,占30%,实践评价又分每次实验课的操作分、实验报告分和最终的标本考试成绩,标本考试的方法是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卡片后给予2~3min时间思考,然后根据卡片上的问题在标本上指认相关结构,教师视回答准确度给予打分。

六、模拟美容手术,进行尸体解剖

美容局部解剖学与美容外科手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前者是手术操作的基础,后者是局解知识的运用,模拟美容外科手术进行尸体解剖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容外科手术为主题,设计模拟美容外科手术的实验,如眼睑、鼻部、女性的解剖等,要求学生按照美容手术的操作步骤、运用层次解剖的方法进行相关局部解剖,把尸体解剖和美容外科手术操作结合起来。

七、改革考核方式,课程测试过程化

充分响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进行考核方法改革,以过程化测试代替终结式测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将日常作业、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按比例赋予分值,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最终成绩,做到对学生全方位的考察与检验。过程测试使学生更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不断自觉地巩固所学知识,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

总之,高职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应当按照专业和基础相结合、建设和社会相结合、服务和科研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以传统的解剖学为基础,又要结合美容专业特点有所创新,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让学生懂得学、学得懂、学得快,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向义.美容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宋宇,张立忠.解剖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长春医学,2008.

[3]汤桂成,艾寿坤.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2005: 56-74.

[4]赵士杰,许向亮.局解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71-72.

作者简介:

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范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专业[1]。由于其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动态性。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不同学校该专业的办学背景不同,教学侧重点差别大,导致课程体系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统一”体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旨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一种思路,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相关的研究的队伍中来。

1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2],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3]。虽然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有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导向3种模式[1],课程体系方面有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课程重点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课程重点在于情报学、信息学等基础课程;以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4]。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与课程体系其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提出一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2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科学性、专业性与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和动态性为原则[5],课程设置坚持“基础为先,重在主干,突出特色”的导向。从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学生知识结构、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2)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3)体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风貌和要求;(4)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的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无论何时,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在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信息分析、服务于管理决策、实现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6]。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社会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推导知识模块,在由知识模块决定开设课程,构建一个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3.1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系统开发、设计知识、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和信息化管理知识七大模块,分类于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底层是上一层的基础,上一层是对底层知识的应用。

(1) 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有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文档、办公及通讯工作的能力。

(2) 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模块。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体系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能自主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会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和维护,具有对实用软件和硬件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系统工程知识模块。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懂得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此引导学生加深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4) 系统开发、设计知识模块。这一知识模块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至少会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小型系统的开发设计,并将所学管理融合到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5) 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模块。在对信息系统有全面认识和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能将小型系统集成起来,并加以应用,同时能系统进行整体的维护。

(6) 信息化管理知识模块。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借助计算机或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

3.2专业方向设置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要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社会的竞争能力,仅有知识面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某一方向的专业能力。为此,在第4学年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本专业的学生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来进行培养,开设不同侧重的课程。前者注重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方向的设置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3知识模块与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思路和原则,将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计算机技能类课程、技术与管理融合类课程、信息管理类课程五大类型。知识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群,课程所属类型和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

3.4课程开设建议

第1学年: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具有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管理工作的能力。针对这一目标,可在本学年第1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第2学期开设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和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第2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存储、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存储与检索。

第3学年: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简单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第2学期开设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综合型实验课)。

第4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能有效进行信息组织与管理,并能解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使用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本学年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系统方向)进行选修。信息系统方向可开设计算机应用新技术、IT项目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Web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系统开发实践等;信息管理方向可开设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原理与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案例等。

4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技术由于其发展变化快,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累加和课程增加,而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实时构建面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2]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3]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4(22):507-512.

[4] 翟丹妮,黄卫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5] 张劲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 情报杂志,2008(11):102-106.

[6] 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5-29.

The Design on Computer Class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V Yong-lin,SHI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