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志愿者活动;实践

自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迄今十余年间,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各地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渐向规范化、规模化、正规化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 积极响应号召,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精神文明风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一、志愿者管理的涵义

志愿者,就是志愿活动的践行者。“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这是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我国志愿者协会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志愿者分别称为义工和志工。可以看出,志愿者是具有奉献精神、主动服务社会、不计劳动报酬的人。

志愿者管理是为提高志愿活动效果、达到志愿服务活动目的而对志愿者进行的管理。有人认为,一方面,志愿者做志愿活动是自愿的,是做好事的,思想境界很高,组织纪律很强,根本不需要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再进行管理会引起志愿者的反感。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必须以最好的方式来管理,因为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作为非政府组织组成部分的志愿者,同样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从志愿者组织角度来说,志愿者是不领取劳动报酬的,志愿者的工作更有社会意义,志愿者管理更严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从志愿者本身来说,在管理严格的志愿者组织里,自身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更好地体现,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落后

一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认识不深。学校只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略了志愿实践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的学校认为,志愿者活动完全是自愿参加的,没有必要进行管理,对大学生志愿者置之不管,加上大学生没有完全成长成熟,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效益低下。二是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支持有限,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行为没有相应的鼓励和足够的支持。表现在活动经费、学生评优等方面,都没有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予一定的倾斜。

2.2志愿者活动制度建设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使得活动开展不顺利。一是选拔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部门对来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照单全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大学生到底能不能胜任工作,也一无所知。二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志愿活动专业队伍十分缺乏。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或者专业培训力度不大。三是物质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志愿活动经费大多由学校行政划拨,通过社会募集得来的经费较少,使得志愿活动经费缺乏、物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志愿活动的发展,也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四是奖励制度不健全。高校的奖励制度并不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其在大学生的评优中占的比例非常少,这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五是大学生权益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高校没有为大学生提供人身、医疗等保险,也没有详细的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制度。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明确的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赔偿条款。一旦发生意外,大学生就无处维权、束手无策,高校也无法可依,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2.3缺乏志愿者管理的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反映的是对象的性质,定量研究反映的是对象的量度,定量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仅仅用语言文字。定量研究能够精确地反映对象的各种关系,更准确地说明问题。目前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定性研究已经深入开展,但是定量研究还是比较少,对志愿者管理问题存在的普遍程度、志愿者管理问题对大学生积极性的影响程度等缺乏量化精确的了解。

三、对大学生志愿者改进的一些办法

3.1加强志愿者活动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制度发挥效应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是建立完善的招聘选拔制度和志愿者档案制度。根据志愿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应聘大学生的档案信息,选出能够胜任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同时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库,

与社会志愿者信息库联网,只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且表现良好的,都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终身拥有“志愿者”身份。二是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第一,选拔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二,进行分类培训。对专业志愿者和非专业志愿者进行不同层次、切合情况的培训,对具体项目进行针对性培训。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开展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服务、医疗卫生等单元培训。三是完善物质保障制度。建立捐赠制度、拨款制度、专项基金制度、活动物资管理制度等,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如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接受企业的赞助和捐款,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专项基金”。四是完善奖励制度。

3.2开展志愿者活动定量研究,促进自身发展

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定量研究,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调查研究的水平,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较为准确地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对志愿者管理活动有量化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促进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效果的提高,进而可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又能够指导新的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力文化校园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力释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及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经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独特的精神力,它主要体现为大学所拥有的理念、管理、制度、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同时它又是一种良好教育氛围,为学校自身和师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第一,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2]它化身为大学校园文化力。也就是说大学校园文化更体现为其本身所产生的"力量",对大学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引领力、推动力、凝聚力、整合力和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感染力、辐射力甚至征服力。

第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人文濡化力(育人力)。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美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是教育学生爱护美好事物,做善良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无法替代的。[4]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有形的物质实体为大学人提供物质基础,是大学不竭的资源力;另一方面,校园所承载的物质世界的内涵丰富,它对人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施于影响,是无形的育人力。

第三,它是大学"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是大学的精神领路者,是弘扬一所大学的主旋律;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能够引导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良好的校园文化更是学校的一种个性,一种气质,一种形象,一种特色。大学文化尤其是作为大学核心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目标意识,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活力不足问题分析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只有对问题进行追踪,我们才能够知道下一步必须做什么以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5]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现实中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集中体现为:

1.校园文化自身的育人力弱化。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教育人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体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在社会实现自身活动力最为鲜明的表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作为大学文化育人力的表现力之一,已逐渐弱化。

2.校园文化自身的引领力低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缺乏自觉力。当前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校园中弥散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校园的氛围已变得躁动不安,无法静雅深思。不但不能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坚持自身的作为高等文化组织的个性品格,而且无法发挥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致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举步维艰。

3.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力不足。在现实中,大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劲头日渐萎靡,学术造假、学术研究力逐渐弱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作业糊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日渐普遍致使大学校园的学风稀薄;大学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态度不正,教学行为不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力,降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力。

三、激发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相关路径

客观、理性地对导致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寻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的可行路径,正成为每一位关心大学问题,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

(一)树立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理念,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所谓理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根本认识。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保持自主发展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是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是决定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是大学能否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因此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自主发展力,树立大学校园文化理念应当:

1.培育与提炼大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6]它体现出大学巨大的整体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所有方面,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全力建设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第二,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文化。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学生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增进师生真诚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在真实的体验中亲身体验见证精神情感的力量。

2.检视与佐证大学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7]大学价值观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大学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识自身本质和功能,勇于担当深层启蒙的重担。在现实中,大学应重视对自身的审视,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纠正思想中失当、偏颇的育人观、社会观、发展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对自身进行正确地定位,找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现实中去。

(二)打造具有时代、地域、人文特色的大学园区,提升校园整体形象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教育 健康 休闲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校园休闲治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休闲治理,就是从休闲的角度来梳理、分析、研究、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而所谓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就是规范大学生活与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基础性教育治理,它以休闲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应用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等对大学校园软硬件及其管理进行综合的治理。它的基本要义是:鼓励大学生采取健康、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正确的休闲动机和观念,培养有益的休闲类型和技能,构建良好的休闲氛围和环境,让大学生学会自由、创造、欣赏、乐观积极地生活。总之,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通过发掘出自身的潜能培养个人的爱好、才能与个性,以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大学校园综合质量的一种治理。

调查表明,对比我国普通民众而言,大学生是一个拥有较多闲暇时间的群体,与他们的同龄非大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同时,较于社会开放性的一般市区与社区而言,大学校园无疑是人们的理想休闲之地。但事实上,我国现今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大学生休闲生活缺乏组织性、被严重忽视。其次,大学校园休闲治理还不存在。再次,大学校园建筑设施不能满足休闲需要。最后,大学校园治理模式的不合理。由此,当前大学生尚未拥有充实健康的休闲生活。正当、健康的大学休闲生活应能够使学生放松过分紧张的情绪,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雅的德行,增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和各种技能,发掘出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并且还能够调节学生身心的平衡。

2大学校园休闲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2.1大力推广休闲体育与休闲艺术的普及

做好大学的休闲治理,就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多多丰富休闲学科种类,加强休闲学科建设。在大学校园和师生中间普遍推广休闲的理念和认识,普及一系列学科的休闲教育,如体育、美术、音乐等,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常规的专业学习课程外,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首先要重视体育休闲建设。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中从事的有益于身心愉悦健康的体育活动。休闲与非竞技的体育活动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休闲是体育活动的前提,体育活动是休闲的重要形式,休闲体育是心灵与身体、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是人生品位的升华。休闲体育具有调节身心、磨炼意志、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因此,休闲体育很有必要高校大力加强。总体看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为大学生休闲体育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要创办完善休闲体育机构。再次,要提供学生接受休闲体育的课程或项目。另外,大学校园的休闲治理还要重视艺术休闲建设。

2.2加强休闲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休闲场所

我国新建设的校园建筑具有多功能化、综合利用等优点,其中也注意了休闲观念的贯彻。例如建设的文体活动中心,大多可以满足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会议、演出等各种活动的需要,购物中心也可以具有商场、超市、餐饮、书店、综合修理、酒吧、咖啡馆等服务功能,图文信息中心也具有书刊资料藏阅、数字信息管理、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会展设施等条件与功能。但是,这还不够,高校管理针对学校师生的休闲需要,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建立免费高校休闲俱乐部。其次,完备交通设施,提供公共乘车服务。再次,合理管理现有设施,充分满足学生休闲需要。

2.3加强图书馆休闲建设,提倡知识休闲

大学校园还应尽量有优质服务的图书馆和开放书吧等,营造大学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创建高雅的休闲环境,完善休闲教育的硬件基础。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深厚的精神内涵、安静幽雅的环境等特点,高校图书馆提供休闲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还被各种课堂教学所束缚,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去完善宁静心灵,而高校图书馆却能提供这样的条件。由此,高校图书馆在休闲教育方面可以加强以下两点:一是对图书馆硬件设施进行休闲建设与管理。二是在图书馆管理中加强休闲观念的贯彻。

2.4注重校园绿地的休闲治理

大学校园的绿地占据学校土地面积的很大一部分,除了教学楼、公寓、食堂、主道之外,草坪、树木、河湖以及河岸湖岸、小径和路两旁、护墙、家属区绿化地等都属于校园绿地。对校园绿地进行的休闲治理是高校开展休闲治理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校园的景点是校园精神和文化的语言符号,是学校悠久历史积淀的外在体现。在鸟语花香的湖边看书、意气风发地走在林荫路上、在傍晚后坐在亭台下棋娱乐,不仅是大学校园的学生生活,而且是大学休闲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从休闲角度对校园绿地进行休闲规划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校园绿地休闲治理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等原则。大学校园绿地的休闲景区规划应该“以面为主、点线结合”,既要考虑大面积绿地的休闲性综合使用,又考虑配置合理的亭楼、道路、高低错落与疏密有致的树木植物去体现自然美和意境美,同时满足学生的休闲需要,如:晨读、晨练、交谈私事、娱乐、恋爱等。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河北省休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02004,刘邦凡)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12BJY005,刘邦凡)。

参考文献

[1] 刘邦凡,王金华,周海娟.试论我国城市河湖的休闲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0(4).

[2] 刘邦凡.论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2).

[3] 刘邦凡,刘丽波.从休闲文化看人的全面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10).

[4] 杜鹏.浅析高校休闲教育[J].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2009(10).

[5] 王镜.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与休闲教育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6] 尹惠,蔡阿雄.大学生休闲与休闲教育的思考[J].高校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10(5).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规律

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定位、办学模式、发展方向等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观念认识,正是这些认识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形成一定的风格特点,大学校园人逐步对学校产生情感,并产生向上的动力,即对学校的依恋感、自尊自豪感、责任使命感等。这些心理和意识经过提炼升华,逐步形成了大学校园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选择,它是大学具有特殊意义、具体化了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大学的风貌和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融合、不断积淀凝聚的结果。包括办学理念的确立、学术氛围的营造、治学风格的形成、学校传统的传承等等方面。大学校园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其次,大学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确立目标和任务,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再者,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校传统中不断积淀的过程。最后,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民族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体现并决定一个社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了立足之基。大学继承、弘扬民族精神,进而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民族危难时期还是国运昌盛时期,民族精神对大学的影响都是普遍的和深远的。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热爱祖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始终指引激励着大学的发展。

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力量对推动大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民族精神的引导下,大学人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形成爱国爱校的理想信念、积极热情的工作学习态度、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这些态度和情感上的倾向逐渐升华为自觉的意志,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人自觉的行动力量,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大学校园精神就是在这种力量中逐渐形成演化而来的。而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除了对优秀民族精神的汲取,还要对它进行凝炼、升华和创新,才能逐渐发展和稳定起来。它往往深藏于深厚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学校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披沙拣金,演化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它可以浸透和附着在大学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激越和升腾出来的各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号召力。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精神等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人不断追求进步,主动诉求的过程

1 大学人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校园精神是由身处其中的人培育形成的。大学人包括大学教师和学生、大学管理者以及大学校园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管理者(包括著名教授学者)奠定了一所大学的风格、定位、精神、发展方略,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办学理念。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高等教育的崇高价值和精神追求,展现高等教育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善人的创造品质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一个好的校长可以缔造一所大学,也塑造、维护并发扬已经确立的大学校园精神,他们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例如北大没有就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就不会有北大精神;讲到清华精神,就不能不提到梅贻琦;南开精神没有张伯苓也很难以形成并获得长足发展。

此外大学知名教授学者的学术风范、人格魅力,大学师生的先进工作学习事迹、精神也对其他人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感召着师生们,进而促进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

2 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是大学校园精神的不竭源泉。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既是哲学形成的根本前提,又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参加到自然界物质运动中的过程,通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大学校园精神是在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稳固和发展。大学校园精神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调整。没有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就不可能付诸行动,成为现实。大学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在校园精神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大学校园精神产生的基础,又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要完成这些目标,大学必须产生一个灵魂,那就是校园精神。大学校园精神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体现大学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学校园精神在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积淀升华,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行为方式等,成为大学的灵魂与核心。它引领大学的发展,同时又在大学的不断实践中,继续融入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三、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变革中学校传统不断积淀的过程

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身处一定的社会之中,有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其发展过程以社会的中心任务为任务,以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主题。大学所体现出的校园精神是在承担自身和社会的历史使命过程中而表现出的精神始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故大学校园精神不能偏离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精神的引导功能、辐射功能等体现在大学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在引领时展的同时推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过程,是大学师生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理想信念。所谓积淀,一般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历史在人的心理深层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功能结构。文化积淀是大

学校园精神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文化的积淀为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创新储备了不竭资源。一所大学的历史就是思想、精神发展史,一个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

大学校园精神作为一种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铸造成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又对全体成员产生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学发展过程各时期出现的优秀人物事迹、传说以及他们的成就和精神,很可能会是将来的大学校园精神的雏形或其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记录着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激励着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和繁荣而不断努力。

四、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的肥沃土壤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J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30-01

一、前言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二、和谐校园建设下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难以适应角色的转换

作为一名新入学的大学生,将面临着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等,许多新生往往表现出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困惑的心理情绪。

(二)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了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也随之拉大。在学校中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与贫困的学生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造成那些贫困学生的心理失衡。

(三)感情困惑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谈恋爱的大学生日益增多,恋爱的动机和目的也日趋复杂,而且感情往往比较脆弱。许多大学生一旦遭遇恋爱的挫折,感情就会一落千丈,甚至有的因感到绝望而产生报复的心理。

(四)不良的人际交往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都不善于与人交往,从而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容易产生心理紧张、情感压抑和孤独等心理问题。

三、和谐校园建设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和谐校园建设下,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多变。但总体可分为外界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而外界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两方面。

(一)社会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从而导致人们感到工作压力大、精神压抑以及身心疲惫。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心理矛盾,加上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缺乏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产生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化解就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外部因素

从中学进入到大学,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要求大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独立自理自己的生活。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往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产生寂寞孤独和焦虑。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给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带了诸多心理上的压力。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进入大学生之后,许多大学生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让许多大学生难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陷入痛苦的旋涡中。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心理扭曲,从而产生偏激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内部因素。

大学校园管理问题范文6

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出发点依然是学生成绩至上,在大多数的学校艺术教育还没有达到其真正的地位和水准,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因此在当今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问题。

1.1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参与校园文化并受其教育、熏陶和感染是学生完成社会文化的个体转化,换句话说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学生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当中,和其它常规的教育相比,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更好挖掘校园文化和利用好这个宝贵的教育资源,了解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特定地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的校园教育课程中,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艺术教育考试不纳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考评,或者是学校不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因此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于艺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漫不经心,随意性很强。

1.2艺术教育教师资源不足

教师是教育的推进者和引导者,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推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开展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学校而言,在引进和培养教师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依然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师,教师资源的配备上也是优先考虑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上。而对于艺术教育相关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具有艺术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是很低的。

1.3艺术教育硬件设施极度缺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数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艺术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而言,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艺术教育场馆建设的教学设施的购置一般需要较大的投入,而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很难负担起如此高额的费用。

1.4艺术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误差

校园文化建设激发人们从文化意义上去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从诞生开始就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效,使生活在其中的两大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2如何完善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

关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中,艺术教育仅仅是属于“课外活动”或者是“第二课堂”,是学校文化课教育的附属。在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比不上可以出成绩的文化课和专业课,使得艺术教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鸡肋”似的尴尬位置。以上是笔者就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总结。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的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2.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

学校的领导层要积极转变观念,要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程度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坚决杜绝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做到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协调进步,共同发展。

2.2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课程安排的常规化

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艺术教育师资资源与硬件设施资源,将艺术教育从“第二课堂”搬进“第一课堂”;要确保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学习的基本学时和艺术教育课程所需场所、设施的保障。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主办的艺术展示和表演类的活动,为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3完善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

作为学校而言,对于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资,不能单纯的以应对考评为目标。考评内容有什么就添置什么,没有的就直接忽略。关于艺术教育的投入要制度化,对于硬件设施的更新,维修和保养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2.4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工作的考评与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