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1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2
1.1研究对象
抽取本院2011级专科护理实习生8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45名)和对照组(43名),两组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实验前成绩及授课学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首先对带教教师进行CBL教学方法培训,同一带教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对所带教的实习生随机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和CBL教学法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实习周数、实习内容相同,轮转科室相同。1.2.1.1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式带教。1.2.1.2观察组采用以CBL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带教,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选择典型案例。教师根据实习要求选择若干典型临床案例并进行设计,将实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拟定实习提纲。(2)根据典型案例提出问题。教师以临床案例为线索,精心设置,提出几个核心问题。如:在实习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提出该病例为什么诊断为心肌梗死?其临床特点有哪些?怎样为患者做好心电监护?如何识别常见心律失常?该病例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并根据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汇报材料。(3)学生汇报病例学习成果。教师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相互点评。(4)带教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并指导学生完成护理病历书写。1.2.2评价方法1.2.2.1成绩评价实习结束后统一命题,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2个方面。以两组平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1.2.2.2带教方法评价实习结束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带教方法的评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回收,发出问卷88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经CBL教学法带教,观察组学生理论和技能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各自采用的带教方法的评价比较
观察组95.6%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88.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C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77.8%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5]。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6]。典型案例与问题结合,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根据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不断交流、查阅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能发现自己在制订、书写护理计划中存在的诊断不规范、目标陈述错误、护理措施含糊、不具体等缺陷,在经过教师指导和查阅资料后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补充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实习中带教教师利用典型案例,从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收集患者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与患者、家属、医生、教师沟通,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所在的小组就是一个团体,需要考验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7];学生根据教师提出问题查阅资料,通过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3有利于整体护理观的培养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3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3.1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4.1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4.2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4.3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4.5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4
血液标本的采集(动、静脉采血)及运送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密切相关。目前,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主要由护士操作,而护理管理体系未按检验质量管理要求对这一质量进行规范化管理,采集及运送的血液标本有时存在一定的质量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相吻合,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 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溶血、抗凝血标本有凝块、血液标本稀释、标本量少、药物因素等,主要影响项目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等。
1.1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1.1.1 标本溶血 标本溶血[1]是指在采集、运送、分离或保存血液标本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在体外破裂,红细胞的破裂会造成大量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以及血清被稀释。常见的体外溶血原因有:(1)穿刺前:静脉穿刺处的消毒液未干;采血针头过细;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紧密,导致采血时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等。(2)穿刺中:抽血困难;使用真空采血管时,由于负压过大,血液撞击试管壁造成红细胞破裂等。(3)穿刺后:用力将血液从注射器推至试管时产生气泡;混匀血标本时用力震荡试管;采血量不足等。
1.1.2 抗凝血标本凝固 抗凝血标本凝固是指需要抗凝的血液标本离体后,在与抗凝剂混匀前,由于自身凝血因子的作用形成血液凝集。常见的体外凝血原因有[2]:(1)标本注入试管前:①采血时止血带扎得太紧,抽血不顺利,采血时间过长,血液已经在注射器内凝固;②试管过多,最后注入抗凝管,造成血液在注射器里已经凝固。(2)标本注入试管后:①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使部分血液凝集;②摇匀时间不够,使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也不要猛摇,以防溶血);③注入血液标本量过多而抗凝剂相对不足。
1.1.3 血液标本稀释 血液标本稀释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标本中血液与血细胞的比例超过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血浆与血细胞的比例。血液标本稀释主要由输液、大量饮水、有抗凝剂的标本由于血标本量少而抗凝剂相对多等因素造成。输液时采血会造成输入的液体成分在血浆中浓度的一过性增高,同时血液稀释也使其他需要检验的成分被稀释,造成检验值偏低。
1.1.4 其他质量问题 错用试管、血液标本量少、脂血、血液标本标识不清楚、药物因素等,也是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的问题。
1.2 血液标本存放及运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标本存放时间 采血后,血细胞因代谢需要,要消耗部分营养成分,同时细胞也易发生损坏和破坏,活性物质变性、失活和分解,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实际上,大多数住院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安排在大夜班,有时安排在凌晨6:00开始,放置到8:00,再送到检验科将血标本离心,血标本要放置3h左右才得以检验。有学者对采集超过2h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其中的血钾、血糖、血乳酸、血常规等,与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1.2.2 标本运送时存在的问题 标本留取后,需要专业人员将标本运送到检验科,此过程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溶血: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被摇晃、震荡或试管破裂、延时送检等,都可能导致标本溶血。(2)血气分析标本进空气。
2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护理质量控制对策
2.1 建立与检验科互联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检验科对这一环节质量已经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不合格的标本有详细的记录和反馈意见。检验科可将不合格的标本信息反馈到科室,科室对必须重新采集的血液标本尽快与患者沟通,重新采集,尽量减少这一环节对患者诊断与治疗的影响。
2.2 加强对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不能只依靠检验科的质量反馈控制,必须同时实现护理质量的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才能提高。加强对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2.3 对血液标本运送环节的监控和管理 对运送血液标本的护理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对其工作进行适当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避免血液标本在这一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综上所述,血液标本采集属于护理操作,由于护理技术质量控制和相关理论的欠缺,使这一环节质量成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这一环节终将会受到关注,因为检验是为客户提供健康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它的结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5
【关键词】肿瘤 心理问题 护理对策
泌尿系统各部位均可发生肿瘤,大多数为恶性,最常见的是膀胱癌,其次是肾癌。泌尿肿瘤大多会出现血尿,患者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恐惧,绝望,焦虑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护理中,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现对2007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32例泌尿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质料
本组32例,其中男性26例,占81.2%,女性6例,占18.8%。疾病种类肾癌11例,膀胱癌21例。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病理学确诊。
2 临床心理问题分析
2.1 恐惧与焦虑心理 : 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坐卧不宁、失眠多梦。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时日不多,存在惧怕,排斥的心理。
2.2 否认心理 : 在明确诊断的初期,患者否认,怀疑医生的诊断及检查结果。反复找医生咨询,去多家医院做检查,想诊断结果。
2.3 悲观绝望心理 : 确诊后患者丧失希望,对疾病及生活失去信心,抱怨自己、他人、社会,意志消沉,使自身抵抗力进一步下降,身体状况日趋恶化,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4 开朗稳定心理: 此类患者为少数,他们有着机强的心理素质及文化素养,能够积极配合并参与治疗、护理的工作。
3 护理对策
3.1 鼓励与支持 : 肿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悲观,医护人员的鼓励、支持尤为重要。耐心做患者的心理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泌尿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信息,介绍由于健康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成功病例。并可介绍患者相互认识,使他们便于沟通,相互鼓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 2 尊重与理解: 泌尿肿瘤患者可能会采取输尿管皮肤造口,切除等手术。我们要尊重患者,不歧视病人,以认真的服务态度多问候,多关心,多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取得病人的信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使其心情舒畅。 3.3 争取配合 : 在疾病的治疗中,除了病人的配合,家属、朋友、同事的配合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人群的配合,可以使患者尽快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增强机体抵抗力。
3.4 做好健康教育 : 肿瘤患者的治疗是长期的,不仅要在住院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必不可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与家属介绍术后的饮食、活动、预防、定期复查、自我护理等知识。指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发挥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4 护理体会
常见的护理诊断与问题范文6
关键词:胃肠减压;留置胃管;常见问题护理对策;文献综述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吸引装置,通过导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其可解除或缓解机械性肠梗阻所致急性胃肠道扩张症状,缓解肠麻痹或肠痉挛所致的肠梗阻;消化道及腹部较大的手术做术前准备,可以减少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后吸出胃肠内气体和胃内容物,可降低压力,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促进切口愈合,并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1]胃肠减压过程中留置胃管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8月~20l4年06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胰腺炎患者、肠梗阻患者以及各种需要放置胃管手术的患者88例,其中胰腺炎患者22例,肠梗阻患者42例,手术患者2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5 d~30 d,平均12 d。患者在留置胃管时均采用李俊峰主编的《疾病诊断护理常规--临床手术科室护理分册》中《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的操作方法。材料采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16F胃管。
1.3 方法 ① 评估患者;② 核对患者,向患者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方法、有何不适及需要配合的事项;③ 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④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操作中:①检查鼻腔有无畸形,并清洁鼻腔;②置胃管,测量胃管长度,成人一般45~55cm,胃管,患者取仰卧位,将胃管自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至15 cm(会厌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昏迷患者,至会厌部时,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同时将胃管继续插入。插入不畅时,检查是否盘在口中,若出现恶心,暂停片刻,嘱患者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然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若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情况,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③确定胃管插入胃内;④连接好负压装置;⑤ 妥善固定。操作后:①观察减压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②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
2 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在留置胃管过程中有许多常见问题,包括胃管插入困难、引流不畅、胃管脱出等,影响患者的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针对留置胃管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2.1 胃管插入困难
2.1.1 原因 ①护士操作因素;② 患者本身因素:鼻腔畸形或患者心理紧张不能有效配合;③ 胃管不够:剂不足
2.1.2 护理对策 ①平时加强护士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训,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做到熟练准确,轻柔迅速,提高护士的责任心;②插管前,认真评估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做好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检查并询问患者有无鼻腔畸形,选择插管,切勿盲目插入;③充分胃管,胃管后及时插入。
2.2 胃管脱出及意外拔管
2.2.1 原因 ①插管后胃管固定不牢固;②患者插入胃管后咽部不适,自行拔出;③患者翻身或搬动患者时,不小心脱出。④护理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及时或巡视效果差。
2.2.2 护理对策 ① 插管后妥善固定,如面部不清洁,要在插管前给予清洗.我们采用将"Y"型胶布整端从鼻根至鼻尖粘贴于鼻梁上,撕开的2条胶布分别按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向下螺旋绕贴于胃管上的方法,具有固定牢固、美观等优点[3];②部分患者插人后感到咽部不适,要向患者耐心解释,做好心理护理,取得配合。及时巡视病房,发现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及时制止,并做好解释工作;③ 向患者指导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放置"小心滑脱"标识。避免突然改变而牵拉胃管,保持胃管引流通畅,避免扭曲、反折、受压[4]。加强巡视,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2.3 引流不畅
2.3.1 原因 ①胃内打折;②侧孔贴紧胃壁;③胃内残渣堵塞;④置入深度不够;⑤负压压力不对。
2.3.2护理对策 胃管的深度、通畅度、及合适的负压等是保持有效胃肠减压的重要保证。①深度:插入长度55~68cm,胃管头端插至胃窦部,侧孔全部在胃内,插入足够深度不仅使患者在翻身、呕吐、口腔护理时不易脱管,且能提高胃肠减压的效果,引流出较多的胃内容物,使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明显。②适当加强翻身、活动。③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④每天胃管注入液体石蜡30mL[5]在肠道不被消化和吸收,且阻止肠壁对水分的吸收,软化粪便,保持排便通畅,胃管,使胃内的碎块稀释,便于吸出,防止胃管头部吸附胃黏膜,造成出血。⑤用负压瓶,不能全部挤瘪,只要挤瘪球3/4或者2/3,这样临床效果好。严密观察病情,多到患者床前看一看,减压过程中加强巡视,重点交班,建立交接班本记录,每2h一次,随时听取患者主诉,尤其在夜间患者睡眠时更应防止脱管,以免发生意外。如果引流不通畅,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一系列症状,不仅给患者身心增加了痛苦,还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有效的负压。胃管妥善固定,衔接牢固防止打折、受压、扭曲,胃肠减压器的放置应低于胃,这样才有助于液体引流。
3 结果
影响胃肠减压护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操作者的技术问题以外,患者的配合极为重要。注重对患者心理护理,明确操作的重要性和步骤,鼓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插管的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4 讨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分析,我们体会到对留置鼻胃管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正确有效地处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中针对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认真分析,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患者的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保证了治疗效果,有效率达90%以上。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叫 E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9.
[2] 李俊峰.疾病诊断护理常规-- 临床手术科室护理分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4.
[3] 孙玲,龚素勤,张玉双.450例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5,(1):l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