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宏观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03-02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
(一)从宏观全局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必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及发展,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局面日益增强。但是我国城乡之间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良性发展的局面,城乡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统筹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对于社会的稳定不利,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光体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让大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上,全体公民之间对于公平的感知上。因此,要想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而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具有全局性的关键意义。
(二)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概括说来,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中需要明确以下职责:一是制度支持。政府应该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逐渐消除对于农民的歧视,真正做到全体公平的平等。二是政策导向。政府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农村的倾向力度,使得农业的发展有政策的支持,有政策的保障。三是强化投入。政府应该更大力气,更多的投入到农业中去,使得农业的发展有资金的支持,有技术的支持,有人才的支持。
二、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凸显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的劳动力。而就业结构的矛盾又体现在,大量的人才不愿意去从事第一产业,导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的过剩。同样,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正是因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这种不协调,才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不断凸显。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真正融入,我的理解,不光是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这种主观的融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融入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不再需要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客观的融入,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入,以及城市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产品供给对于所有居民的一视同仁。但是客观说来,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存在很多的矛盾,我国的城市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而是一种表面上的城市化,是一种不成熟的城市化。
(二)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总理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同样,任何一个很大的数字除以13亿也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因此经济总量上的成绩固然可喜,也不值得我们骄傲。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了。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使得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反映不平衡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位置,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一方面不利于促进农民的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同样的,我国现在经济转型,原先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要向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经济模式转变,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就离不开农村这一庞大的市场。从我国家电下乡政策推出后家电业的第二春的场景可以看出,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显然是不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不利于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
(三)城乡社会发展诸方面存在重大差距
1.关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教育基础设施差别很大。教育的开展,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基础设施投入。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在资金、技术以及教育的投入方面的差别,使得城乡之间的教育基础设施差别很大。这种城乡之间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差异,不仅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的统筹,都是十分不利的。
2.关于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现在的医疗保险可以说是实现了全民覆盖。在城市,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都是医疗保险,但是二者在报销比例、所缴数额、财政支持方面还是存在有较大的差距。
三、我国城乡关系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分配政策有失偏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首先就是政府支持农业的资金总量不足。政府财力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财政支持的方方面面也很多,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要用的钱也很多,有些也确实是迫切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的,但是也正因为此,让国家在很多时候忽略到了农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作为基础,是需要长期的,可持续的财政支持的。其次就是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增长不理想。最后是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财政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在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则在上升。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发展区域农业、新型农业、特色农业,还有家庭农场主农业这些新型的模式上,这固然是个好事,但是为了招商引资而带来的事业型费用,为了单纯的政绩而带来的盲目成本,却给本应该好好发展的基础农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二)县乡财政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保障
现在很多的县乡,虽然建有豪华办公楼,公务接待费用惊人,但是那往往都是腐败的原因。事实上,在我国的很多县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其财政问题是重重的,财政困难经常发生。
(三)城乡分治格局并未改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得以固化
我国自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这种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固化,使我国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要向农村倾斜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配合。国家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农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加大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农村地区的路修宽了、灯点亮了、通信信号变顺畅了、河道里的淤泥清干净了,我想,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把农村反贫困行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劳动和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要适当偏向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其次,要继续增加国家的扶贫开发投入。一是要合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增加要与政府职能、国家财力、贫困发生率及扶贫开发需要相适应。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都有责任增加扶贫投入。二是继续保持并逐步增加信贷扶贫资金规模。最后,要特别注意宏观收入分配的平衡,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加宽广的投资渠道和获取报酬的方式,应该鼓励和引导乡镇经济的发展,鼓励乡镇经济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调动农民的消费热情,进一步挖掘农村市场巨大的潜力。
(三)调整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
着力调整中央和省级教育的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整体基础教育投入比重,改变现行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的不合理状况。此外,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央和省对下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保证农村的孩子不光有学上,而且是在安全的校舍中上课,有整齐的课桌椅,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逐步配套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让农村的孩子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四)切实加强国家对于农村的卫生投入
农村卫生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农村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卫生投入至为关键。国家应该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方便快捷性方面再投入力度,保证农民生了病可以快捷方便的实现报销。同时,国家应该致力于在农村建立一批水平较高的医院,免去农村看大病要去城市的尴尬困境,切实解决农民的负担。还有,国家在为农村培养医务工作者时,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医科类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投入到基层医疗单位,投入到农村医疗中去,投入到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去。
参考文献
[1] 袁云,冯江红.调整城乡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
(4).
[2] 陈晓红.统筹城乡研究动态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 韩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J].红旗文稿,2003,
(12).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节能减排;新发展
1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低碳经济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和企业需要在我国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通过运用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和更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生产,从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交易的产品成本,导致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不高,从而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会降低我国的就业率,延缓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推行,能够有效地督促相关产业和企业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地提升,而低碳经济的影响是长远的,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以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需求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低碳经济路线。1.2低碳贸易壁垒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的准入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家以低碳经济为手段,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导致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出现,从短期发展来看,低碳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以此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贸易,推动国家经济进步的手段,而且这种情况也会催生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我国能够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那么,就能够应对低碳贸易壁垒。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达国家所设置的市场准入条件实际上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我国以恰当的手段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能为以后应对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积累经验。同时,低碳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长久生存有着远大意义的发展政策,我们应当以积极的目光来看待,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1.3低碳经济影响国际贸易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科学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多是以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商品为主,一旦实行低碳经济,那些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必然会遥遥领先,而我国的出口商品生产则将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却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并且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低碳经济符合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性转变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更快的结构优化,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2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调整,更能够保障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贸易的新发展不仅仅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整个行业的调整。为此,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发展我们也需要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来进行:2.1低碳经济下的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低碳经济为前提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我国应当明确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配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当意识到,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政策的时候,就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在发展经济和贸易的过程中,坚决摒弃以往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路线,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国际贸易与节能减排相协调。另一方面,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更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以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增加我国的碳汇储备。要保障这一政策的顺利施行,就必须要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对我国的相关产业进行引导和调整,督促相关产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为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制定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中,也要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首先,我国应当从经济结构的调整入手。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措施来控制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的增长速度,对其进行整改。其次,可以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的发展进行灵活的调节,为那些积极配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和奖励。对那些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降低碳排放量。三是,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体系。首先,对于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具体的用途,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不同部门有分歧的时候,应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环保放在第一位,第二才是发展经济。其次,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我国政府、相关企业和社会大众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全民低碳经济,从而推动整个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前提之下,还要颁布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从各个细节上,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2.2低碳经济下的行业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是,大力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为了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推动我国的制造业通过科学及时的提升实现升级转型,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我国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二是,不断优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现如今,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出口商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虽然这些商品给我国带来了近期的经济收益,但却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碳,如果碳排放超标,那么就使得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风险。为了消除这一风险,就必须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转型,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更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高商品的利润空间,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三是,改变能源结构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当前我国企业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多数使用的都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能源结构。一方面,在现有的能源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来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研发,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投入到生产中,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3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低碳经济创新性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企业必须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才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一席之位。首先,企业应当从先进国家引进高端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并不断地吸引专业型人才,采取低消耗低排放的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还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节能减排生产方式的研发,实现企业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步入国际贸易出口商品先进行列。另一方面,争取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产品的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地寻求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上的探索和经验上的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进步,从而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商品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更为有效地节能减排,让我国的出口商品能够符合国际贸易的要求,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准入条件。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3
有关研究认为,如果预期未来2~3年世界经济可能再次触底,由政府出面采取措施限制产能过剩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而应当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目前过剩的产能自然消化。过剩虽然不好,但如果没有过剩就没有市场竞争的动力,企业也不会有活力和效率。因此,2010年经济政策调控应注意限制各地政府主导的国有部门投资,对民间投资则应更多给予鼓励。
应当认识到,非公经济已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巨大组成部分,以至于几乎所有经济政策都必须为其着想,必须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促进其发展。而凡是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都一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最终也一定经不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及其客观规律的检验,要么废弃,要么修改(增加政策修补成本)。这就是说,无论制定什么经济政策,事实上,是否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参数之一,并作为一种政策思维贯彻于执政实践之中。
要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研究并客观评判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间接政策机制。所谓当期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通常是跨年度的,例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下半年以来,国家七次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商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政策效应的显现必然跨年度。又如从2008年9月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2009年1月起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合计每年减免金额约360亿元。各地区也对本地区出台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轻了企业负担。充分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有助于我们培养和确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使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具有尽可能完备无遗的系统性。
2010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也依然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为此,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将是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步转好以及国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梳理,相应出台新的政策及措施,包括对已有政策及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也就是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亦应在预期之内。因此,“均衡”与“微调”,很可能将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两个关键词。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重大决策部署,对非公经济而言,都意味着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政策法规
1 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1】
低碳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一种未来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实质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一次根本性的创新和转变。由于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将必不可少,那么低碳金融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所谓低碳金融就是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在把碳排放当作有价商品进行现货、期货买卖的基础上,关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资等相关的金融活动。由于低碳金融服务的低碳经济领域需要对人们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因此用强制性的力量来管理和规范低碳金融的发展势在必行,以促进低碳金融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力量。由于低碳金融在我国属于新兴概念,相关高位阶立法较少,多为性质较为灵活的政策法规所规制,遂本文以探讨政策法规建设为题。
2我国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现状
2.1部分领域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些领域,我们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立法和相关政策,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等,这些立法和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和一些开展低碳经济研究较早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以及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能源单行法律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空白,需要进一步的立法和完善。由于低碳经济领域政策法规空白的存在,使得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在配套上也存在空白,金融手段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支持保障不足。
2.2一些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我国参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在低碳金融方面,参照和遵循“赤道原则”以及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用来规范我国低碳金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和法规。以上政策法规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励金融机构参与,但由于涉及低碳金融核心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导致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金融企业在规避风险和逐利思想的驱使下,缺乏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动力,进而影响了我国低碳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低碳金融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是三大主体,要想使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金融机构改变现有的投融资模式,在生产和投融资过程中自觉的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并从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度做出立足长远的正确决策,仅仅靠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监督机制的作用,督促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强制性的履行社会义务,同时对低碳金融资金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管理,保障低碳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现有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大都还处在指导性阶段,还没有专门专业的机构监督实施低碳金融政策,使得一些政策法规难以落实或不当落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完善我国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3.1健全完善低碳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要尽快梳理完善我国低碳经济现有的政策法规制度,并以碳交易的核定和规范为核心,借鉴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出台碳排放总量控制以及特种能源等单行政策法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清晰、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使低碳金融政策法规有的放矢,形成于低碳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杠杆调节作用,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将低碳金融的相关环节法制化、具体化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金融业的低碳服务理念,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具体政策拓展低碳金融产品,通过积极开发低碳信贷、低碳保险、低碳证券等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同时还要为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金融帮助。出台低碳交易的各级市场的具体政策法规,引导商业银行应争取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联合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众多金融机构参与排放权的交易与投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间接或直接地持有低碳资产,并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积极拓展低碳金融业务模式。
3.3完善低碳金融政策法规监管机制
低碳金融牵涉社会公众利益,关乎金融系统安全,因此离不开严格的金融监管。【2】完善的政策法规监管机制是保障低碳金融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帮助金融企业分析、评估、规避项目和交易风险,并监督金融企业低碳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保障低碳金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2010(8)
[2]谭正航.低碳经济与我国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J].唯实,2011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5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为了确保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旅游产业保驾护航。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且游客需求也不同,旅游公共政策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促进旅游产业演进。因此加强对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且能够为旅游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一、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概述
旅游产业演进建立在人类主观需求基础之上,与人为性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旅游产业相似性、差异性特点日渐突出,并逐渐渗透至其他领域。从旅游产业演进时间层面上来看,旅游产业演进按照产生、成长及进化等过程进行,是一项长期过程。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并规范旅游产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总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特征、公共管理方向等影响因素。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涉及到的相关型、服务型供给等发生了变化,影响政府理性目标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形成了双重演进格局。目前,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财务、价格及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二、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1)旅游产业演进是先决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产业收益与游客数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特点,整个旅游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特点,但是旅游格局当中,与经济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出现阶段性波动等现象。旅游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旅游经济的刺激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阻碍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产业演进与相关政策关系分析可知,旅游产业演进是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旅游公共政策内容设置。同时,政策能够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法律保障,创建良好、有序的旅游发展环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引导和鼓励旅游产业立足于自身存在的不足,重视对自身调整和优化,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2)旅游公共政策是保障基础
国外发达国家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取得了成功。经过分析能够发现,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由于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1]。如解放初期,二者目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性特点,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经济性成为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旅游产业演进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政策的管理方式、内容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对策
经过上文研究我们已经明确,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政策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1)建立跨省区域性政策组合
由于我国旅游区域具有多元化特点,针对各省区来说,可以采取区域性差异化发展战略,促使不同区域能够在产业定位、市场战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特色。提出跨省区区域性政策的组合,能够协调产业演进进程,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过度追求统一、一致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等,要坚持弹性原则,从而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更多制度支持。
(2)确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为了缩小各省市旅游产业不平衡,需要公共政策要兼顾统一与差异双重原则,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区域协调性方向发展。如针对旅游产业演进处于弱势区的地区,可以选择两条道路[2]。一方面,采取强势的政策,促使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紧随经济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借助其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采取多元政策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单纯依靠上述措施远远不够,应积极、主动构建多层次旅游公共政策体系。一是构建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协调机构,增设常设机构,以此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从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考虑旅游部门要求,整合建设、计划及铁路等各项要素;二是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级别,促使其能够享有更公平的权力,落实旅游业发展改革等重要任务;三是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针对性政策。
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范文6
【关键词】宏观政策 结构 风险 预调微调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放缓态势,季度GDP增速持续回落。由于去库存压力和企业利润下滑,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下滑,与经济增速高度相关的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也保持持续下滑趋势。从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当季GDP增速因疲弱的外需和内外,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创下了三年来我国GDP季度增速最低值。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8%,从对GDP 拉动看,上半年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拉动分别为3.9、4.5、-0.6个百分点。
一、上半年宏观政策回顾
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宏观政策主动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环境的影响下,经济增速延续2011年以来的趋势。为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货币政策,加强市场流动性,促进投资、消费的增长,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如节能减排政策、扩大基础投资政策和放开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等,从不同程度推动经济的发展。具体措施有:
(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贷款利息,释放流动性
中央人民银行于2月份和5月份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按当期月末存款余额粗略计算,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释放约8000亿元资金,扩大市场流动性。此外,央行于6月份和7月份,在时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下调银行贷款利息,表明政府对经济下行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局对“稳增长”的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二)出台节能补贴政策,促进绿色家电消费
5月份,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研究确定促进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广期限暂定一年。会议决定安排财政363亿元补贴政策,包括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节能灯等家电,以及支持推广部分节能汽车高效电机。此外,财政部日前宣布,今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尤其是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政府决定加快重大项目的审批和启动,尤其加快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其中,优先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并且继续资金支持在建续建项目。5月份,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进度明显加快,仅5月前两周就审批225个项目,与4月份审批总量相当,审批项目达2200多亿元,大大推进了基础建设投资进程。
(四)打破行业垄断地位,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等领域建设。政府将会进一步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以减轻服务行业税负,并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减税;通过产业调整的指导作用,对重点支持行业进行信贷倾斜;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
二、上半年政策效果分析
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着眼于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的任务相结合,增强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当前政策措施不仅有助于阻止当前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风险,更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等,以实现“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
(一)短期效应而言,有效减缓了经济下行的冲击
在外需疲弱情形下,已出台政策重点在于鼓励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增长。特别是支持投资加快的有关政策,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于拉动社会需求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加大对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增加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供给等,不仅有利于钢铁、建筑材料、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库存化”,也有利于银行信贷需求增长,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在提升消费方面,直接采用消费补贴政策,有利于在短期内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对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经济下行风险,避免经济大幅回落。
(二)中长期来看,相关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新出台政策不仅着眼于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坚持了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投资方面,相关政策虽然鼓励加快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但并非单纯扩大投资和产能规模。例如,发改委新核准的广西防城港、广东湛江、首钢迁钢三大钢铁项目,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面,国家财政补贴的重点是节能环保领域产品,预计节能消费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此轮扩内需和促消费的重点。产业方面,国务院最新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20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新一轮投资主题。因此,相关政策在发挥稳增长作用的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