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政策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1
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是货币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范畴。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揭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规律性,分析其有效性,可以从中找出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有效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利率政策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做了大量研究。赵伟,朱永行和王宇雯(2013)认为,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开放,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传导并不是十分有效,当前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高山,黄杨和王超(2015)认为,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操作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是这一变动很难促成市场利率的有效变动,这降低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效应,进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根据已有的研究来看,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较多的证明,但对于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争议较多,本文将主要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2 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由于央行管制的存贷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看,其变动特点是非连续的、阶梯状的波动,利用管制利率进行回归分析将导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变量进行检验。本文根据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
2.1?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模型构建及检验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有房屋新开工面积、出口额、进口额、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本文选取的政策指标有M1、M2、财政支出、货币市场利率(即SHIBOR)。
2.1.1货币利率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认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SHIBOR只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除了对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货币市场利率SHIBOR对其它实体经济变量没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说明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是一个对货币市场利率比较敏感的实体经济变量。同时实证结果也说明了货币供给量M2的预测能力较强,优于M1,也优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
在典型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在笔者的实证检验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比利率对实际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货币供给量影响着消费、产出和利率的波动,是宏观经济变量运动的源动力之一,这说明直到现在,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变量的核心因素仍然是货币供给量,而不是市场利率。显而易见,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货币供给影响投资无须借助于利率,传导机制的链条在利率上并不顺畅。
2.1.2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影响
除了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外,我们还要分析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除了SHIBOR以外,我们还加入了其它货币市场利率指标,包括3个月国债、1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等。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CPI显著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很有限。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之所以是CPI显著的格兰杰原因可能是因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较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引导通胀预期。
2.2实证检验的结论
实证检验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至少是局部有效的。在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上,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的影响不显著。依托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M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出色。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调控宏观经济;而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解释能力相对较低。但是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利率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较强,并且作为M2调控的传递渠道,说明利率在宏观调控中表现出传导机制的作用。此外,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上,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很显著,长期利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很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
3 结论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2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走完了最关键一步,也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逐渐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变成量价并存且以价为主的调控模式。对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不论是采用利率走廊模式,亦或是基准利率模式,都需要一??目标政策利率,但是中央银行应该锚定一个怎样的政策利率水平从而引导市场利率的形成?这是一个关键。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测算自然利率,为货币政策调控寻找基准利率。
文献方面,关于自然利率(均衡利率)的估算。Bomfnn(1997)采用MPS模型,计算出了美国经济中联邦基金利率的值,认为实际利率和均衡利率间的偏差对于先行模拟宏观经济而言,是一个较有价值的指标。Laubach和Williams(2003)构建了状态空间模型,对美国经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均衡利率进行了测算。国内学者金中夏(2012)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估算了1999-2011年我国的均衡利率。以上文献是当前测算自然利率的三种基本方法。
本文将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对自然利率进行估计,考虑到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更加符合我国的贷款利率实际情况,因此采用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对自然利率进行估算,并结合估算结果提出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
二、自然利率估计
Wicksell最早提出自然利率,他认为自然利率是资源实现理想分配即价格实现一般均衡时所达到的利率。这一定义隐含着价格弹性,应理解为长期自然利率。美国学者Laubach和Williams考虑到短期价格粘性,定义了短期自然利率,即是在不存在暂时性冲击时,与产出缺口为零和稳定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实际短期贷款利率。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估计自然利率有助于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并可作为评价货币政策的“基准”,为使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的同时实现价格稳定,中央银行所设定的政策利率应当与自然利率相符。
考虑到短期价格粘性,且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常为短期利率,因此本文估计短期自然利率。在估计方法上,参照Laubach和Williams(2003)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2008-2016年间的均衡利率进行估算。
1.模型设定
Laubach和Williams(2003)构建的模型框架为:
该式为模型的IS曲线。其中: 为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对数之差,r 和r 分别为实际利率与短期自然利率,A (L)和A (L)为系数向量,L表示滞后算子,ε 是随机误差,其不存在相关性。
该式为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其中,π 为通货膨胀率,x 表示相对价格冲击, B (L)、B (L)、B (L)为系数向量,是一个序列不相关的随机误差。
由于上面方程中潜在产出、短期自然利率为不可观测变量,因此选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联合估计。
模型进一步表述为:
其中:y -y 为GDP偏移率,r -r 为实际利率缺口。
其中:x 是相对价格冲击。
其中:g 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假定潜在产出水平以潜在增长率增长,潜在增长率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需求冲击也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则有:
上面的(3)-(8)式构成了本文的状态空间模型,其中(3)和(4)为信号方程,(5)-(8)为状态方程。
2.变量与数据
(1)变量选择:
①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为100)来计算。
②通货膨胀率指标: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季度变化率来表示,计算公式为π = 。(本文中所选取的是季度样本数据,为保持数据频度一致,需要将月度数据转化为季度数据。)
③相对价格冲击(x ):描述引起通货膨胀的除产出之外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来表示:x = 。
④实际利率(r):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8年第3季度-2016年第1季度,数据来源Wind和国家统计局网站。考虑到变量为季度数据,需要对实际、通货膨胀率进行季节调整。另外还需要判断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2)单位根、协整检验
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实际产出和实际利率为一阶单整序列,通货膨胀率和相对价格冲击为平稳序列。对于两个单整序列,可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以观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通过表3的协整检验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实际产出和实际利率两个单整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3.估计结果
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对上述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三、自然利率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启示
(一)自然利率测算得到的主要结论
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自然利率水平在2.5%-4%的区间内缓慢下降,这主要是受到潜在产出下降的影响。2008年底到2009年初一度出现了负自然利率情况,这一方面是受大规模货币投放的影响,因为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加和货币需求的暂时不变,使得潜在的货币均衡利率急速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劳动生产率下降,潜在产出水平降低,于是潜在的货币需求下降,也使得货币均衡利率下降。
二是2011年之后,实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利率一直高于自然利率近2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存贷款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实际贷款利率高于资本的均衡利率。这一方面保护了我国的银行机构,增强了银行机构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水平,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均衡利率,抑制了各类经济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个人的信贷可获得性。2009年-2011年贷款加权利率和自然利率基本持平,这主要是在金融危机初期,受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信贷市场利率出现下降。
从图6来看,2011年之后,货币市场利率大体上高于自然利率近1个百分点,但是二者已经逐步接近。这主要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货币的供需情况。这也侧面说明目前的实际产出同潜在产出缺口较小。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3
在中国,由于对人民币利率与国内物价上涨的关系过于关注,伴随美联储的每一次加 息,理论界总要掀起一轮关于我们要否跟随加息的争论。然而,在我们看来,美联储的 加息步调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固然值得关注,其加息的动因以及所依据的货币政策理念却 是更应当认真探究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美联储为何不断调高其联邦基金利率 ,则不仅难以理解其货币政策的真实含义,从而难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确定我们的适当 对策(例如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而且,它还会对我们的货币政策产生误导。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本文将在回顾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潜藏在 其后的货币政策理念及其转变。
一、调整利率水平为的是恢复货币中性
美联储在每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之后,都会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这一看似 平常而简短的声明,恰恰是我们理解其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入手处。例如, 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后,就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相信,即使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的松紧仍然是适度 的,加之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地上升,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尽管早些 时候受到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出依旧以适宜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在 继续逐渐改善。通货膨胀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委员会认为,在未来几个季度里,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价格稳定方面出现好坏两种情况 的可能性大致相当。由于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比较低,委员会相信,宽松的货币政 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但是,委员会将因应经济前景的变化而做出政策调整,以兑 现自己保持价格稳定的承诺。(注:federalreserve.gov“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decided today to raise its target for the feleral funeral funeral funds rate by 25 basis points to2-1/4 percent.)
从以上简短的声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要点:其一,目标利率水平所以需要提 高,并不是因为通货膨胀在加剧,亦非因为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强,而是因为“通货膨胀 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其二,未来目标利率水平依然可能上调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那也不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在提高,而同 样是因为:“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较低”。简言之,自从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 的利率所以逐步提高,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通货膨胀率在逐步提高和通货膨胀预期在逐步 加强,相反,恰恰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和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已经趋于稳定。显然,如果坚 守我们习惯多年的“逆风向而动”的货币政策理念,美联储的加息举措是难以理解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全部的问题在于:如今的美国货币政策操作,早已脱离开传统的“逆 风向而动”的轨道,转而在追求某种“中性”的货币环境。这里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 简单地说,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不会引致 人们改变其在全部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在剑桥方程式中,即保持“K”的 稳定)的状态。换言之,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 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 策。
二、从中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到中性的利率政策
在历史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素来就有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传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钉住利率”(钉住政府国库券利率)甚至是联储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1951年联储和财政部的历史性协议之后,联储虽然从钉住国库券利率的羁绊中解放出 来,但仍然以调整联邦基金(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利率为主要政策手段。直 至70年代货币主义兴起,以及货币主义者沃尔克入主联储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 在货币主义者看来,如果货币需求在长期是稳定的,则长期货币增长率将确定一个长期 的名义GDP的增长率。所以,设定一个长期的货币增长率并努力实现之,事实上就是在 实现货币政策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因而,货币政策应该实行一个确定的货币供应 增长率的“单一规则”。在货币主义影响主导下的联储看来,货币增长率就是一个有用 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一定意义上,确定并实施一个并非主观臆定的“单一规则”,也就 是在实现某种程度的“货币中性”。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货币理论的影响下,在其后 的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被美联储奉为圭皋并被世界各国纷纷效法。
经过近十多年的实践之后,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遇到了越来 越大的挑战,其关键在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了。这种状 况逐步发展,以致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3年7月22日在参议院作证时出人意料地宣 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 ,改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促使美国货币政策转变的主 要原因在于,70年代以来美国人投资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而这些资金没有被、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因此,如果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 作为判断、指导经济增长的准则,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误。而改用实际利率作为政策 工具,则可以将金融市场上的所有资金流动统统覆盖在内。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1994年2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又一次出人意料地指 出: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来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 币政策。(注:Federal Reserve Board,Federal Reserve Speech,1994 Speeches,2/22 /94.)根据他的解释,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使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 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下持久稳定地增长。基于这一 原则,美联储将其作为确定和调整实际利率的主要依据转向了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他们 认为,美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约为1.5%,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约为1%。因此,美国潜在的 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5%左右。据此,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 长率基本稳定在2.5%左右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上,这样就可以同时达到稳定物价和保证经 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90年代联储的改弦易辙,并非对传统利率规则的简单恢复。这其中,除了货币主义的 政策主张在实践中的尴尬、格林斯潘对货币政策操作理论和操作框架的重新审视之外, 货币政策理论上的一个新发现——“泰勒规则”(Taylor Rule)对于推动美联储货币政 策操作理念的调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泰勒通过对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货币政策实绩的细致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 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 相关关系的变量。有鉴于此,他认为,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 式。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4
要问题,为我国宏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
近年来,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状况中,我国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当然,这种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这里,笔者谨就利率传导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在这方面更好的解决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依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通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使企业和居民不断得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平衡的作用过程。
凯恩斯(1936)提出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代表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条件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环节,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该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流动性效应,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凯恩斯认为,前者大,后者少,故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作用不大。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现状。在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处于经济转轨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使我国的利率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管制状态。由此原因引出了我国利率传导中的诸多问题:
1.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我国,基准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样我国就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倒挂机制,即存款利率充当了基准利率,并且决定了货币的市场利率。
2.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对企业来说,我国公布的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成本,直接造成了投资利率弹性偏低。对居民来说,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且波动幅度小频率低,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
3.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利率处于管制状态下。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扩张并不能推动利率的下行,从而必然造成通胀的压力增大和信贷的过度扩张。同样,在经济紧缩时期,信贷紧缩也不能推动利率的上升,从而形成过度的信贷紧缩。
(二)原因。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和放宽了多种利率管理工具。但我国利率体制仍然处于人民银行利率管制制度下。事实上,我国面对各种经济形势做出利率调整时是被动的且决策时间很长。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进行利率调整,这制约了利率发挥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从而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这样就不能发挥利率工具的信贷资金供需调节作用,还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通。并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和居民的消费价格预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如果企业和居民的价格预期下降,那么即使利率下降了,增加即期投资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将来的投资和消费价格会更低。所以,在我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尽管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物价会继续上涨,企业和居民己经形成了物价上涨的价格预期,通货膨胀会相应的抵消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当人民银行下调利率时,也会面临相同的状况。
三、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出,利率管制制度是我国的利率政策不能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原因。被管制的利率误导了人们对利率水平的预期,这使得各方面对利率的判断变的不敏感,也就导致消费利率弹性和投资利率弹性非常低。又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之间利率的渠道不通畅,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这三方面的利率不能有效联动,严重降低了利率传导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
(一)要努力营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完善同业拆借的市场业务是当前应该首先完成的。再者要加强货币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逐步开放短期利率以及国债利率.最后,为真正反映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达成市场基准利率。
(二)适当放大商业银行各种利率的增减幅度。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在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以浮动。
(三)完善资本市场。首先要规范证券市场,发展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其次,为增强利率的引导作用,应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且疏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
(四)在实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监管。从现实情况来看,还要提高中央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各种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各项程序操作,以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总结
为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更加有效,对调节我国的经济状况起到更明显的作用。我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利率市场化。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就宏观经济处于扩张的时期来讲,总需求扩张,大多数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上升,贷款的风险相应降低,于是商业银行将原来安排在其它资产的资金转而用于增加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在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贷款发放的扩张会导致利率的降低,利率的降低增大了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抑制资金的供给,促使信贷资金市场达到新的均衡。在经济收缩时期同理。
参考文献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5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3年底至今,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法规和条例,同时频频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从中不难看出中央银行对市场的把握动向。此时,对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先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然后逐步实现存款利率控制上限,贷款利率控制下限,最后实现银行利率随市场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而波动。自1979年4月至今,我国政府已经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多数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国资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已逐步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攻坚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引起实际产出量的变化过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以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数量型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等。长期以来我国更偏重于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值得指出的是,多选择几个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果可能更大一些,调控也更灵活一些,但多个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或者失衡的情况。比如,从我国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一次引起了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无论怎样,过快的投资增长对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央行有关公开市场操作和政策的制定引起了加息的预期。在这种预期中我们通过分析能够得出,利率杠杆对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过热无能为力,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结论。在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之前,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更多的发放贷款,对冲货币收缩的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加息还会进一步打压有效需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利率是个相当关键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面临挑战
目前,不像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利率尚未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稳定汇率的难度增加,利率改革滞后不利于提高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现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利率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整,在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之后,也应当加强利用利率杠杆。
(二)中央银行干预作用减弱
为了扩大需求,中央银行连续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但指导意见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中央银行应及时寻求其他有效的干预手段。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好比是大脑与神经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全局达到和谐与统一。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坚定“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和3000万元以上、五年期以上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已由市场决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对中小企业和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幅度扩大到50%。现阶段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最低点,是加快利率改革的好时机。
(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实现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到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中长期利率,传导通畅的间接调控体系(具体见图1)。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必然途径
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率中的作用。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博弈决定的,政府不再对利率的形成做出行政性命令。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高层次、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使货币市场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窗口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
货币政策利率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