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术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学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学术研究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

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学生自主活动与人际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相互团结、友好关系,有利于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地猜想、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

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生成的保证

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互动生成营造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指的是这样一种关系: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交流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信任,构成民主、平等、自由的相互关系;个体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获得了人格与精神上的成长与发展,使得师生关系本身具有了教育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一些名师在进行公开示范课时,都很注重利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简短、诙谐的课前交流,这其实是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氛围。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虽然不可能每次都有课前谈话,但情感的准备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老师一上课就先“算账”,专门评价前一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批评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一种惧怕心理,那么情感的准备就绝对到不了位了,这是一种教学氛围的自我破坏。正确的做法是,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有效地使用好上课前的三分钟,使学生对今天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学习活动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需要精雕细刻,需要推陈出新,积极有效的互动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妙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善待学生的问题差错,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才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这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让每位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到有效交流的“快乐”。

4 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电子书包;互动课堂;案例研究;IFI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9―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5

一 电子书包概述

电子书包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媒体。电子书包集优秀师资、优质教学、优质海量教学资源于一体,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使用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课堂学习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伴随电子书包进入教育领域,移动终端、海量资源、多元智能学具使人们所期待的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探究、协作等新兴学习方式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无疑是促进教育改革、加快信息化发展、实现更高层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人才的重要工具,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力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均开展了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验,各学者对电子书包的研究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门学科。

二 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Analysis System,FI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互动分析技术。FIAS是教室中师生教学互动行为观察系统,是一种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事件的分析系统。FIAS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发生在教室互动情境中事件的影响,帮助教师了解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FIAS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客观呈现事实,避免了传统的质性课堂评价的直观性和随意性,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FIAS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所以研究者无法真实并详细地了解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且有些类别表达的情形可能是不同的(如“沉寂”是老师的“沉寂”还是学生的“沉寂”?是混乱后的“沉寂”还是学生做练习的“沉寂”?还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沉寂”?),但FIAS将其归为一类无法区分真实的情形,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师生产生丰富的交互活动,但FIAS中也无法反映出这一类的互动。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了改进,增加了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改进后的弗兰德斯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包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等四大类18种编码。

三 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是2014年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的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黄志峰老师的《数学广角一一烙饼问题》,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现将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师生互动的情况作如下分析:

1 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课主要教学过程的描述如表l所示。

2 利用ITIAS分析并形成矩阵

FIAS对记录编码的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研究者对教学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按照ITIAS系统的规定作了完整的观察记录,采用3秒的时间间隔抽样,共取得835个编码,834个编码组合,并利用分析矩阵进行了分析,生成的互动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1)课堂情感气氛

表2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是积极整合格,从表中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1.22%,说明在情感交流上没有隔阂。矩阵中8~9行与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0.73%,说明情感气氛相对融洽。由此说明,教师利用语言行为有效地构建了一种和谐共振的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2)课堂结构

由表2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如表3所示。

从表3所示的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可以得出本案例课堂的构成结构。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4大类行为比率分别约为30.77%、24.30%、28.57%和16.36%。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中,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例约为1:0.8,充分说明了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言语权,有意识地将更多的言语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言语参与度很高。课堂沉寂比率28.57%,深入分析可知,沉寂中学生做练习和思考的比率分别为85.47%和5.98%,所以整个课堂教学实践利用效率非常高,无效语言或混乱很少。另外,大部分(65.67%)的学生在操作技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比率为9.04%,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但学生互相讨论的却比较少。

(3)语言教学风格

IFIAS将教师的语言分为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两大类。本案例中,教师间接语言行为共89频次,直接语言行为共163频次,二者比例约为l:2,表明该教师的间接言语行为明显少于直接言语行为。进一步分析各个编码在矩阵(表2)中出现的分布,可以看出,6-6格有密集分布,由于IFIAS中给数字“6”赋予的意义是“讲授”,因此表明教师持续讲授时间较长。由此可见,这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属于直接教学风格,不太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语言积极影响共35频次,消极语言影响共78频次,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约为0.45:1,表明教师倾向于消极强化。

(4)师生互动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有9.52%的时间用来提出问题,继续分析可知其中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率分别为19.23%和50.00%,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较多。从视频中可以观察出,多种教学活动都是由问题来引导的,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中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态特性曲线分析

为了更为系统、直观地观察到各种主要参数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一分钟为单位,对IFIAS的主要参数分别作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了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使用百分比动态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我们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语言、学生语言以及使用技术的起伏波动和节奏。从教师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教师语言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从学生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学生语言同样表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一些时段内学生语言比率非常高,甚至高达85%,而在学生语言高峰之前和之后,有8次完全没有学生的讲话,但时间都不超过3分钟,而且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言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技术做课堂练习。

从技术使用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技术始终贯穿在本案例中,但并不是每一分钟都有使用技术,技术贯穿在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中。

从三条曲线此起彼伏的交错中,我们可以得出本案例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关系表现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交错出现,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练习(其中教师深入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技术贯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此,“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给予实时引导”这样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这堂课的基本过程。

四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研究者总结出,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气氛融洽

该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表扬、鼓励等,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与教师、学生、技术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2)良好的互动环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多种教学媒体,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电子双板),电子书包等,为课堂教学及其互动增添了多种类型。本案例中,授课教师很好地结合了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如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仿真实验软件,再将其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呈现出来;利用电子书包的拍照功能,实时地将学生的作业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等,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自然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另外,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把脑海中关于问题的多种思考付诸于实践,最终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答案。这种对话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只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而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互动不只限于这些互动形式,还包括教师与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及学生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等。因此,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综合运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多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且还扩展了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4)提问技巧较高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点拨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技巧高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以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身上的愉悦和享受。课堂中,教师有必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才能让学生真正完成对于知识的建构。本案例中,教师首先以学生探索“妈妈如何烙饼的”开始,最后又以“某餐厅的上菜顺序是怎样的”结束,这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技术作为学习要素融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作为知识呈现工具,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在本案例中,被教师作为一种学习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各种工具,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一系列的有效学习。整个课堂,技术的使用比较合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很自然,真正将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作为学习要素融入了课堂教学中。

2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能阅读,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又说:“教,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说得很明确,它的终极目标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养成上,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离开了师生间融洽的“互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本案例中,整堂课的互动整体看起来是很频繁的,但大多互动止于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学生与技术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较少,比率仅为9.04%。而且,学生与电子书包的互动大部分限于与技术的互动,而不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深度互动。

(2)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较少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是指师生情感的互动。这种情感的相融能够调动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本案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教师没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所以在本案例中,没有感受到师生表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

(3)协作学习的设计不足

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该案例中,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功能体现的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任务设计比较简单,学生的探究延伸空间较窄。没有真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权益。

(4)部分技术使用不当

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等,但课堂教学中,技术的使用要恰当,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纸上记录实验的结果,然后用拍照功能上传,但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上直接绘制表格,填入实验结果,直接上传即可。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3

【关键词】外伤;血管损伤;围手术期;护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6-02

外伤性血管损伤在创伤外科十分常见,血管损伤,是骨关节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损伤类型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常伴有其他组织的严重损伤。因此外伤性血管损伤能否正确诊断和及时修复,不仅是关系伤肢存活和功能恢复的关键,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四肢大血管损伤患者102例,经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02例,男69例,女33例,年龄19-62岁,平均(35.8±8.6)岁。开放性损伤63例,闭合性损伤3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29例,高处坠落损伤24例,骨折脱位与切割伤(含手术误伤)17例,爆炸伤13例,挤压伤9例,机器绞轧伤6例,火器伤4例;致伤部位:上肢血管损伤46例:肱动脉损伤21例,尺桡动脉损伤17例,锁骨下动脉5例,腋动脉3例;下肢血管损伤49例:动脉损伤13例,股动、静脉损伤11例,股深动脉损伤9例,胫前、后动脉损伤7例,髂总动脉损伤6例、髂内、外动脉损伤2例、臀下动脉损伤1例;颈部血管损伤7例:颈静脉损伤3例、颈外动脉损伤2例;血管损伤类型:动脉完全断裂29例,不完全断裂24例,动脉缺损18例,动脉血栓形成14例,假性动脉瘤11例、感染性动脉损伤6例。本组病例均合并肢体骨折,伴行静脉损伤5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36例,并发感染31例,神经损伤28例,骨折脱位26例,神经损伤22例,其他脏器损伤16例。

1.2方法在全麻下行血管吻合51例,对血管部分横断及完全横断缝合无张力者,采用端端吻合直接修补缝合32例,对血管损伤缺损较大,直接缝合困难者,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ePTFE血管移植修复[1]14例,血管结扎5例,切开取栓子5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用钢板、交锁髓内针、外固定器固定。

2结果

手术时间3-12.5h,平均为(5.6±2.8)h,术中出血量约2500-6400mL,平均出血量(3400±550),输血量平均3700ml,输液量平均8300mL。手术成功修复95例,其中肢体功能优良75例,中等修复14例,差7例,负重行走3例,死亡3例,1例为锁骨下动脉损伤至胸腔内出血,1例为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为股动脉失血过多,入院时已死亡。

3护理对策

外伤患者入院后,多因大血管损伤,失血量大,而病情十分危急凶险,随时会发生失血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判断患者伤势情况,检查有无其他部位损伤及脏病损伤或破裂,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

3.1术前护理

3.1.1迅速止血迅速包扎损伤血管,控制血管出血。活动性出血部位有条件者应选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力度以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功能为宜,避免继发性损伤血管神经。无条件者可就近取材,选用止血带、领带或把衣服扯成布条进行包扎。包括部位应尽量靠近伤口、阻断动脉出血即可。不能用止血钳夹出血血管,以免夹断血管或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并发骨折者,应用夹板或树枝妥善固定骨折部位,防止骨折处移位脱位,加大血管神经的损伤,使出血加重,增加患者疼痛。

3.1.2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静脉通道选择原则应尽量远离损伤部位,禁止在损伤肢体远端建立静脉通道,应以健侧肢体或伤肢对侧的静脉为宜,以利于迅速补充血容量,并方便手术和抢救工作迅速进行。立即建立两条或以上静脉通道,给予补充血容量,如平稀盐溶液、代血浆或血制品。迅速验配血型,通知血库备血,备足血源,为抢救赢得最佳时机[2]。

3.1.3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发生外伤后,在控制出血的同时,应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情况,快速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如血压下降过快,提示出血量增大,有发生休克危险,应迅速通知医生。严密监测心律、心率情况。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主要体征之一,对病情较重者应15-30分钟观察一次。如出现两例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则是有脑受压及脑疝;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为脑干损伤特征;侧瞳孔突然散大固定,对光反射双消失,为临终前表现[3]。

3.1.4抗休克治疗四肢血管损伤发生失血性休克率较高,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给予镇痛镇静药物,迅速纠正休克症状,降低休克发生率,并迅速将病人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本组患者有13例发生休克症状,经积极抢救治疗,12例患者脱离危险,1例抢救无效死亡。

3.1.5保持呼吸道通畅大血管损伤患者多伴有多发性损伤或复合伤,常伴有呼吸道梗阻,应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加压吸氧,严重者可应用呼吸机或行气管切开插管。本组2例颈外动脉损伤,血肿压迫气管,患者出现极度呼吸困难,经迅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1例缓解,1例发生呼吸衰竭死亡。

3.1.6加强伤肢观察加强外伤肢体的观察,如发现肢体受伤部位趾(指)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伤动性出血,出现血肿或搏动性血肿,肢体远端有缺血征象,扪及震颤或闻及杂音,此时提示有血管损伤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4]。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大血管部位的穿透性损伤以及闭合性损伤患者,应24h内连续密切观察,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防发生血管损伤。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周,室内保持通风干燥,温度在20-25°为宜。室温过低者,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患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伤血管愈合;为避免增加吻合口张力,促进吻合口愈合,应禁止患者活动,必要时可行肢体制动,时间2-3周。上肢血管损伤者,使患者双臂外展70°,用石膏或夹板给予固定;下肢血管损伤时,可用石膏托固定,抬高患肢30o,既防止肢体缺血,又有利于肢体静脉血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每2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按摩局部皮肤,骨突出部位可用红花酒按摩,以防长时间压迫发生褥疮。

3.2.2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外伤导致大血管损伤,病人及家属心理都难免十分恐慌、焦虑,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烦躁,极大地影响了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心态,并介绍成功病例,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耐心做好与家属沟通工作,告诫他们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不安情绪,在精神上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与焦躁,卸掉心理包袱,愉快接受和配合治疗。

3.2.3患肢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如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吻合远端血管搏动轻弱等。一旦出现血管危象,需及时查明原因。发现患肢远端肿胀或充血等情况,应立即拆除敷料,用温热0.9%Nacl擦洗肢体远端(手指/脚趾),必要时肌肉注射罂粟碱20-35mg,妥拉苏林15-25mg后可好转[5]。

3.2.4预防伤口感染和出血注意局部有无肿胀、渗血,严密观察伤口敷料,如有渗血、渗液现象,应及时予以更换,保持敷料干燥,渗血严重者,或局部出现严重肿胀,伴疼痛剧烈,皮肤红肿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术中应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d内每日换药一次,3d可隔日一次。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2.5防止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若皮肤苍白或事浅灰色,皮肢温度过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弱,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或发生动脉栓塞;若肢体肿胀明显,皮肤患肢远端皮肤呈紫红或深红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疑为出现静脉栓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切开探查。如果术后肢体呈进行性肿胀,患者疼痛加剧、肢体麻木,皮肤出现水泡、变硬、肌肉僵,活动障碍,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6]。

3.2.6康复指导术后3-4周可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管修复。但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应避免再交损伤患肢。并做好家属的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工作。

4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而且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在伤后1小时的“黄金时间”内,正确判断病情,保护脏器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危重症,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环节[7]。一般认为缺血4-6h为缺血安全期。骨骼肌对缺血的耐受时间为6-8h,皮肤12-24h,神经4-6h,故应争取时间及早重建血液循环[8]。超过12h则失去重建能力,必须截肢。临床上需动态观察受伤部位情况、肢体远端血运变化,合并休克者应排除全身情况干扰,早期控制出血,挽救生命,恢复肢体血运。临床怀疑有大血管损伤应马上手术探查,尽量缩短肢体缺血时间,以免延误时机[9]。护理人员应迅速判断病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与神志瞳孔变化,立即给予止血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血容量,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加强术后护理,严防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郝清斌,刘建夏,钱海鑫.外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29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185-186.

[2]蒋玲芳.15例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2):175-176.

[3]王菲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中外健康,2011,8(31):211.

[4]刘清梅.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4):377-378.

[5]周晓凤,郭庆山.四肢大血管损伤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学杂志,2004,19(4):36-37.

[6]韦正超,蔡道章.四肢血管损伤的治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3):215-216.

[7]向国春,严重创伤急救与护理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5):338.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基础护理技术; 实验教学; 现状; 影响因素;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84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强,是培养与整体护理理念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重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关乎到未来护理岗位独立工作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中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文章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学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能合理有效地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更好的满足患者及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

1 《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影响因素

1.1 师资队伍不强

近年来,高职教育由以前的规模扩张型不断向内涵提升型转变,这已经是高职教育无可争议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而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因考虑学费收入问题,规模依然处在扩张和保持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迅速适应转型,只注重专业建设、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而往往勿视了师资队伍建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其表现为新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由以前听课的学生骤然走上讲台,成为授课的老师,其授课方法基本就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基础[1]。一些高职院校没有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外出学习、下企业锻炼培训流于形式,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老师教起来缺乏底气,学生学起来没有信心。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机制不全、投入不大,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造成了力量上的薄弱。

1.2 实验课教学形式过于机械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处于被“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地位,尽管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家普遍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落后性,并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但事实上,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模式改革与具体操作形成两张皮,实验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仍然以实验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不知道如何具体从方法上进行突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实验而实验,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不能灵活运用。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就造成学生沟通、创新、应变能力不强的后果[2]。

1.3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发现以往所教、所学与实际不符,有的所学内容用不上,有的甚至已经过时,所学与所用的差距较大。比如现阶段的临床护理文件规定的导尿术强调必须使用一次性导尿包;医院吸氧大多数是中心输氧装置,这些都不同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文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统的操作方式、临床护理文件等为依据的。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临床脱节的现象。

1.4 实验条件有限、管理不规范

在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对确保教学成果、质量等方面有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存在实验空间不足,仪器设备缺乏且陈旧的现象,经常是多个学生共同使用一套实验设备,练习机会少。此外,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实验课时较少,从而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缺乏模拟人体实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在临床实习知识迁移困难,面对真实患者时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的现象。

2 干预对策

2.1 强化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水平

要根据学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师引进制度,既要招聘护理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又要从临床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护士、医生担任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不断优化护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要制定和执行教师培养计划,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以老带新”,根据实际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定期坚持下企业锻炼,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三下乡”和社区服务活动,分批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开展国内外考察、培训、访学学习等,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要坚持长期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2 适应形势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教育需求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成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真正将教学重点放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加强对学生个性及实践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其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学习等目标[3]。

2.3 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为此,首先要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抓好电子讲义即“MOOT”课程、微课程或“MOOC”及“翻转课堂”建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师生在资源共享中教学相长,互动提高。其次是要继续实行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给患者进行床上换单、口腔护理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既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相关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还能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进行培养[4]。再次是要在医教结合中实施“院中办班”、“课程发包”、“床旁教学”。对已在校完成基础课程之后的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医教结合,将其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院中办班”的形式到医院进行,由临床护理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实行“服务对象进课堂”,让学生提前体验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2.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也应随着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变革。一是要强化教学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强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随时将临床实际融入教学。二是深化医校合作,与医院共同制定护理技术标准,使临床新知识、新标准随时得到补充调整,进入教学内容。三是重视见习实习。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5]。抓住学生实习返校机会,广泛征求意见,收集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与临床的先进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2.5 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硬件建设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实验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实验室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投身到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尤其在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制定、修改和正式形成,都必须让学生参与讨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此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对确保护理实验室的设备正常使用、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不断加大实验室的投入。要将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列入学校每年的预算,形成硬性制度,及时添置、维修各种设备,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环境,要通过增加实验设备的台(套)数,确保充足的实验用物,使学生在相同的课时内练习次数增多,确保实验效果和教学质量[6]。(3)强化业余开放。要科学制定业余开放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对实验室实行全方位开放,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实验室使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管理方式及学习技巧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创新创造等能力[7]。

基础护理技术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不断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强化师资,严格管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巧力,曹迎凤,徐志钦,等.分段考核法在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3(28):78-80.

[2]杨凤玲.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4(23):90-92.

[3]杨翠华.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4]张少羽.高职高专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建设[J].中华护理教育,2011,3(7):67-69.

[5]郭金凤.刍议《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以安徽省某医学专科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3,4(6):167-169.

[6]李泽.改革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J].全科护理,2013,8(7):67-68.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首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生产亲切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习主动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转贴于

四、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

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节中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愿意自我表现。如教师要善于利用章头图和“读一读”等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信息反馈,优化教学过程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于2002年秋季开始,先后在六个教学班进行了教法改革的试验、探索.通过对这一教法的实验,以及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我认为该教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热情洋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以自身的多种学习形式充当主角,充分发挥主动性,教师不再充当一言堂角色,而是着力于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

护理学术研究范文6

关键词:预防性维护;备件管理;联合优化;可靠性优化

Abstrac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needs a certain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ventory. If the spare parts inventory less tha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required, so before the unavailable items arrival, the system will undergo unnecessary downtime, bring unnecessary production losses. In addition, if the spare parts inventory is greater tha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required, will lead to unnecessary spare parts inventory costs. Spare parts inventory quantity equaling to the required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is ideal. However, fault (maintenance) is a random variable; make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xact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and the existing model, using the update function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 study how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ventory at the start of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eriod, then get the whole cycle minimum total cost. And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minimum loss preventive maintenance system.

Key Words: Preventive Maintenance, Spare-parts Management, Joint Optimization,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1 引言

库存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把它和维护策略相联合研究已经受到国际维护领域极大关注,单从21世纪初的五年中,接连有十余篇国际著名期刊(例如 IEEE Transactions,IIE Transactions等)报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联合研究首先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而不像局部最优。另外,研究表明,联合研究往往会较大地节约成本,减少费用。

2003年,Brezavscek & Hudoklin[1]建立了库存备件和设备零件批量更换联合优化策略之解析形式数学模型,其中决策变量为成批更换周期和最大库存量。该模型将订货提前期固定,对周期维护和库存备件联合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联合模型的解析形式,提供了一个解决维护联合优化问题的新途径,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欧洲电气火车部件维护和库存联合管理上。

流程型生产系统的可靠度在颇大程度上受其结构、材料质量及其构成零部件的可靠度影响,但系统之可用度除受以上因素影响外,在某些程度上还与有效的预防性维修和检测密不可分[2,3]。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进行预防性维修策略优化模型研究,在故障时间分布基础上也许存在一个最优的PM,或者基于维修成本最最优、或者基于综合成本最优,或称最小停机时间模型。预防性维修是在提前确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这些时间间隔是基于历史数据、系统故障时间分布、经济模型或可用度模型来估计的。本文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研究如何确定最优的PM时间间隔,使得停机时间最小,继而停机损失最小。

2 预防性维修与备品备件数量优化模型研究

2.1 数学基础[4,5]

单位时间内总费用表达式:

式中和分别是预防性更换的费用和故障更换的费用。为更新函数,可以通过积分更新方程与故障时间分布F(t)求得。

基本更新方程:

更新密度 是的导数:

即:

或:

式中是时间段 内发生一次更新的概率。对于泊松过程来说更新密度就是泊松比λ。

2.2 优化模型研究

设代表在周期内因故障引起的更换次数,则每个预防性维护周期需要的备件数量为。假设初始备件库存为L 个,当时,当预防性维护周期结束时,库存费用恰为零;否则会产生备件储存或备件缺乏费用(库存中没有需要的备件造成的损失)。定义为随偏离0逐渐递增之惩罚函数(Penalty Function)[6]。据Taguchi、Elsayed, Hsiang给出的损失函数及Murthy函数[7],且设每个多余备件的存储费用=每个备件的短缺费用(实际情况可能不同),可将判决函数g写为:

因为 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判决函数的预计值:

式中pn是的概率。总费用是两部分的和:单位时间系统平均费用及与备件数量相关之惩罚费用(Penalty Cost)。所以,总费用表达式为:

其中a是一个比例因子,当a=0时,无惩罚费用,a值越大,就意味着因备件短缺和过剩引起的惩罚费用越高。明显,最优预防维护周期tp是a的函数,最优值和可以通过对tp和L求解TC最小值求得。

可写为:

式中 且 是的方差。所以,

预防维修周期开始时,其最优备件数量可以通过令求得。

即:

由此表明在预防性维修周期内,最优备件数量须等于预计维修(故障)数。

同理,对于给定的a,最优预防维修周期长度可以通过令求解。

式中 ,求解上式可得最优值 。

2.3 应用举例引入优化模型

在制药及食品行业中,对卫生等级要求非常高,一些公用设施例如纯水机组、无油压缩机组等都地非常关键的设备,因为此类公用设施停机会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厂停产,生产损失会造成很高费用。高速压缩机的异形双旋齿叶轮会产生疲劳裂纹。叶轮疲劳寿命可以通过振动疲劳实验中振幅与频率的乘积(AF值)来评估。若一个叶轮表现出非常低的AF值,那么应当更换叶轮以避免裂纹扩展。因为周期性开展疲劳实验费用昂贵,所以维修人员通常根据预防性维修计划中的时间更换叶轮。当预防性维修周期结束时更换叶轮的费用是$250,而在期中更换的费用是$1000。相邻故障之间隔时间用参数λ=0.005的二阶Erlang分布来表达。设a=0.8,使得总费用最小之最优备件数量及预防性维修周期。利用模型来求解:

二阶Erlang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

预防维修周期tp中的预计故障数:

故障数的方差依据Cox(1962)[81]所讨论结果获得

将以上两式代入

可得

代入数值得

求得: (h)

对应预防维修周期内之预计故障数是0.163。所以,最优备件数量为1.163,这个数值代表每个运行单元的备件数量。

此模型运算的困难是预防性维修周期tp内,其预计故障数方差的估计。Cox(1962)[8]给出此方差的渐进解,此解是关于故障时间分布均值和标准差的一个函数,表达式如下:

3 基于最小停产损失的预防性维护体系优化模型研究

对于流水线生产系统,某些企业因为停机导致产量损失,相比较维修费用而言产量损失更加重要,通常采用周期性检测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维护方法,检测能够及时地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此类情况下,检测是周期性地进行的。当检测到部件故障时,对其进行即时维修或安排预防性更换。假如在检测期间没有检测到部件故障,那么检测期间的停机将导致产量损失费用(相比产量损失检测费用可忽略)。显然,频繁检测可以减少故障损失费用但会增加非故障停机损失,继而影响总费用。因此需要一个检测计划,使得检测到故障时其预计费用最小,并且,假设检测到故障时要更换部件,也应使费用最少。

3.1 优化模型研究

试考虑一系统,通过周期性检测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同时在必要之情况下对其进行预防性维修。假设在检测后,组件和检测前比寿命相同之概率为p,和新组件寿命相同之概率为q(Nakagawa,1984)[9]。需要估计该部件的故障前工作时间及故障前预计检测次数,需要估计总预计费用及检测到故障时的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还需要求解使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次数。

假设被检测之系统在t=0时刻开始运行,在时刻kT(k=1.2…)进行检测,其中T为常数且是之前确定好的。系统之累积故障时间分布函数为,均值有限且为。故障只能通过检测发现,与连续两次检测之间时间长度相比,检测时间可以忽略(运算中)。根据Nakagawa的研究(1984),通过以下式估计系统之平均故障前工作时间:

式中,式中第一项表示至系统故障时第次与第j次之间的平均时间,第二项表示系统第j次检查后进行更新之平均时间,在此之后系统便故障。通过对上式求解可得:

假如,则在每次检测后,系统都如新,且有

相反,如果,则在每次检测后,系统寿命不变,则:

由此,故障前之预计检测次数可以通过下式获得

当时,

当时,

假设c1为每次检测需费用而c2为未检测到故障所造成费用,即与单位时间内故障间隔和检测相关的费用。检测到故障时需总费用可通过下式表达:

将和代入上式可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表明其存在一有限的最优值使得总预计费用最小。Nakagawa(1984)给出:

因此

当检测到故障时,使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此种情况下,由可得:

的极限为且。结合上式及一个给定的T值,对递增型故障率来说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是p的增函数。

3.2 优化模型应用举例

在制药及食品行业中,对卫生等级要求非常高,一些公用设施例如纯水机组、无油压缩机组等都地非常关键的设备,因为此类公用设施停机会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厂停产,生产损失人造成很高费用,所以需要对机组进行深度检测;具体地说,以AtlasCopco压缩机为例将检测异形双旋齿高速轮轴的潜在裂纹。轮轴的故障时间服从故障率为0.0005/h的指数分布。每次检测费用为$120,未检测到故障所造成损失为$80,利用模型进行求解:

(1) 使检测到故障时,总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

(2) 使检测到故障时,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

因为故障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则,对于p的任何值,可简化为:

可简化为:

使检测到故障时,总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是使最小的值,即

求得 。

利用可求得使检测到故障时候,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的最优检测时间间隔为

可求得 。

因此,应该以固定的77 h为周期,定期对双旋齿轮轴进行检测。

4 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设备维护与备件库存整合优化策略和模型中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丰富并发展了设备维护优化的内涵和外延。备件库存和传统维护策略的集成优化研究,其中维护涉及到定期维护(成批更换维护策略)和事后维护(故障后更换策略)。分析了订货提前期确定的Brezavscek联合维护策略和模型,以一个制药企业空压设备双旋齿叶轮失效实例说明模型应用,最后基于最小停产损失的预防性维护体系优化模型研究,并实例说明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1] A.Brezavscek and A.Hudoklin . “Joint Optimization of Block・Replacement and Periodic―Review Spare―Provisioning Policy” 1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v01.52,PP.112-117.2003.

[2] Charles E. Ebeling. An introduction to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engineering.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C2008

[3] 查尔斯 埃贝林著 康锐[等]译. 《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概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 Elsayed A. Elsayed著 杨舟译.《可靠性工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2)

[5] Michael G. Pecht . 康锐等译. 《可靠性工程基础》.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 岳勇 杨宏伟 白勇 刘艺. 一种基于云模型和惩罚函数的多属性评价方法.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2 年 第1 期 92-98

[7] T. Zhang. Statistical behavior and consistency of classifi cation methods based on convex risk minimization.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 2004,32: 56~85

[8] Cox , D. R., Solomon , P. J. Components of variance. Boca Raton, Fla: Chapman & Hall/CRC, c2003.

[9] Toshio Nakagawa. Maintenance Theory of Reliability. London : Springer London Press,20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