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政策效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1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49-01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对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组织流通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及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通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两条渠道,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外有四种配合模式:
(一)以增加供给为宗旨的“双松”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位单纯选择在供给方,一般需要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松”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拔低就高,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扩张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求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均衡。
(二)以压缩需求为目的的“双紧”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整的方位选择在需求方,一般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紧”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压高就低、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紧缩来压缩社会购买力,降低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均衡。
(三)调整消费需求偏旺而投资需求不足的“松货币,紧财政”的组合模式
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鼓励投资,而紧的财政政策能够限制公共和个人消费。财政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实施其紧缩政策,其结果是使国民收入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必须依靠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以刺激投资。
(四)调整投资需求偏旺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松财政,紧货币”的组合模式
当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就成为政府调节的主要目标。这时应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配合模式,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为了不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需要财政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政策,缓解滞胀现象的产生。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改革开放后历年来实施的政策组合工具实践来看,两种政策组合运用后拥有了更多的优势,但在深层次的配合和高水平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我国在两大政策运用之前,政府在两大政策的区分和界定上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标准,导致两种政策在调控时在调控重点及调控方式上出现了模糊不清、相混干扰的现象,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秩序紊乱,宏观调控失效。
第二,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上并不明确,财政投资融资的体制不完善,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功能界定不清,分工不明确致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未起到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导致我国的产业调整过于缓慢,致使最终宏观调控失效。
第三,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力,社会资金总量和资金规模极速增大的同时,资金结构严重失衡,资金盲目流动,致使整个资金结构失衡。
四、强化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政策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国家财政规模GDP占比较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常常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在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调节功能,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
(二)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分工
在政策分工上,财政政策一般侧重于经济“过冷”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则一半适用于经济“过热”的情况。在控制通胀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货币总量被控制住了,就可以大体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了。但当经济处于萧条的时期,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货币政策侧重于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应该以价格的稳定为主,而财政政策则应该以控制实际经济目标为主。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2
关键词:财政政策;消费需求;增长
可以说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从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加快税制改革步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及提升农村消费市场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完善。
一、提升劳动报酬中的分配比重
对于改善我国劳动报酬中分配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在满足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背景下,来对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次,需要保证当前我国内部各个类型的企业中的工资具有协商制度,保证公民收入平衡的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效益。最后,还可以从改革垄断行业的体制入手,进一步对现阶段我国垄断行业中员工的工资水平,尽可能的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从税收方面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通过税收改革,可以提升当前居民的消费倾向,本文主要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以及消费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所得税是根据工资的多少而收取的,而现有的所得税扣除标准不但提现不出公平的效果,还会造成穷人更穷的局面。那么对此,我国政府应该形成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模式,并且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应该是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以及家庭负担情况来进行制定,同时还需要当时的物价上升情况来对个人所得税进行适当的收取。
(二)财产税的影响
首先值得分析的是开征物业税,认为可以将现阶段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统一归纳到物业税当中,并且这种开征物业税的方式已经在个别城市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次,可以适当的推出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制定,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进而我国产生了很多大量的千万富翁,那么可以说尽早的开通遗产税和赠与税对于保证我国居民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三)消费税的影响
对于消费税的改革趋势,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扩大当前消费税的税收范围,特别是针对于一些高端消费品和消费行为都可以归纳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当中,例如现阶段的夜总会和酒吧等娱乐场所,高尔夫、赛马以及射箭等运动项目应该在征收营业税的同时额外征收一些消费税。除此之外,将消费税的征收体制改为价外税还可以更好的突出消费税在调节中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减少企业的生产负担,最终保证居民经济的公平性。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对于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定,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制定: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发展教育的理念,尽可能的在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经费,在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将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扩展到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在提升当地居民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保证低收入的群体也可以与正常居民受到平等的待遇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可以鼓励私人或者企业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的模式进行助学,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在地区之间可以均衡发展。其次,可以从我国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面入手,在增加政府与医疗保险方面投入的过程中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责,在扩大农村与城镇医疗保障范围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居民在卫生方面的总支出,进而有利于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然后,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控制炒房的力度,保证当地的房价保持在一个平稳的限度之内。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例如对低收入家庭居住公租房、中等收入家庭居住私租房或买中小面积商品房、高收入家庭自行买房的住房格局进行建设,保证低收入家庭有家可归。最后,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需要扩大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尽快的完善。在实现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在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问题的同时,有可能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的方式来保证资金的充足。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基本进入小康时代,进而农村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对此首先需要加强惠农政策,农业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属于弱质产业,因此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范围等方式来提升对农业的补贴,在提升农民务农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其次,可以改善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加快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放农业户口在城市中的落户,进而达到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目标,进而在落户后就可实现与城镇居民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最后,需要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扶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我国财政政策可以加强对农村的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进行帮助,例如对农村电网、沼气、安全饮水工程、道路等进行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保障性、发展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完善对家电、以及其他消费品的下乡价格补贴入手,在扩大补贴范围的同时,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我国的消费状况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于国内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总之,消费需求的提升一定程度的改善了我国的民生与科学发展观。(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姚林香. 居民收入差距与财政政策的关联度[J]. 改革. 2011(03)
[2]李亚琴.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0)
[3]李冬晓. 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河南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3
内容摘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假定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认为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放开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分析了国际资本完全流动、国际资本流动敏感、国际资本流动不敏感及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四种情形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效果
理论基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假设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分别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结果显示,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国际资本完全流动,但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资本并非完全流动,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划分为四种类型:资本完全流动、资本流动敏感、资本流动不敏感及资本完全不流动。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不同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式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理论扩展
(一)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敏感性的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也随之降低。当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时,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见图1)。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固定汇率制下,无论资本流动情况如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见图2)。
(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无效的,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敏感性的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也随之增加。当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见图3)。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浮动汇率制下,无论资本流动情况如何,货币政策始终都是有效的(见图4)。
现实应用
(一)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我国实施了外汇体制改革。改变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的核心是“管理”和“浮动”,即政府的管理和市场的浮动兼而有之。
(二)我国的资本流动情况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利差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他学者如Branson(1968)在Markowitz (1952)和Tobin(1958)的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由进出口、利率和汇率等因素决定,而长期资本流动则由国内的收入水平、利率以及国外利率水平等因素决定。另外,新古典理论认为穷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远高于富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由此会导致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Lucas(1990)发现资本并没有大规模的从富国流向穷国(被称为Lucas Parado x 或者卢卡斯之谜),为了解释这一现象,Lucas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即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在中国逐渐展开。刘立达(2007)对1982-2004年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统计描述,并构建其决定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资本流动对短期利率变化不敏感。王世华、何帆(2007)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利差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都是影响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尤为突出。陈学彬等(2007)通过协整方程考察了利差、通胀、汇率预期和股票市场发展等因素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外利差对短期资本也有一定的影响。宋勃、高波(2007)重点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 非因果性检验方法,对我国1999-2006年度实际利用外资和房地产价格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房地产价格上涨吸引了外资的流入。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汇率及资本收益率反应敏感。而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敏感度较弱,对汇率和资产价格反应较敏感。
(三)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建议
由于我国是实行盯住制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政府的管理与汇率的浮动并存)。同时,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因此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FE的曲线是陡峭的。所以,在汇率及资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
本文仍然以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分析: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政府买入本币卖出外币进行管理,管理的结果使得LM曲线左移;同时,本币的贬值带来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因此,IS和FE曲线右移。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有效,且其效果由于汇率的浮动而有所加强(见图5)。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政府买入本币卖出外币进行管理,管理的结果使得LM曲线左移;同时,本币的贬值带来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因此,IS和FE曲线右移。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但其效果由于政府的管理而有所削弱(见图6)。
因此,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增大汇率的浮动。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7(1)
2.James Tobin.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s Risk[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8,25(1)
3.Robert A.Mundell.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 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 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29(4)
4. Robert E.Lucas.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80(2)
5.Thomas A.pugel.International Finan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3)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4
关键词:农业财政政策;绩效;目标定位
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财政政策是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物质基础。我国的农业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对于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农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国民收入的总体分配来看,农村和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低洼地带。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所以目前有必要提高农业财政政策绩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绩效不高
由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收入与农业财政资金总量的对比关系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绩效并不理想。1998年前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农业财政政策,农业财政资金投入增长较快,1996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农业财政支出由1011.82亿元增加到1456.73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5. 77%。,但这5年间,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却与财政资金投入反差强烈,从1996年的1193元到2001年的1165元,整体来看,不升反降。所以说,我国近年来的农业财政政策绩效不高,在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政策绩效不高的根源,对症下药,切实增加名农民收入。
二、我国农业财政绩效不高的浅层次原因分析
首先,现阶段国家用于农业的资金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比重相对较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结构与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比例息息相关,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村救济费是农民直接受益的三项财政支出,农林水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农民受益较少的财政支出。援引1990年到2001年的数据,前三项支出的比重由47. 88% 下降到30. 80%,而后者比重由52. 12% 上升到69. 20%。由此可见,农民直接受益较多的资金投入呈下降趋势,受益较多的资金投入却呈上升趋势,这种资金结构的不合理直接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其次,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也限制了农民受益。从1996年到2001年间,国家每年用于农产品流通的补贴在300亿元到800亿元之间,补贴数额确实很大,但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却不高。
再次,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取决于资金管理体制,当前农业财政资金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方面。其中,涉农部门过多导致了农业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分散,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同时,下拨的农业财政资金要跨越很多政府部门,在下拨过程中被各级政府占用较多,致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另外,财政支农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不够合理,应由中央政府投资的项目和应由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没有明确界定,这是由现行的不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导致的。地方政府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制定财政投入比例,农业一直以来都是财政收入贡献率较低的弱质产业,所以地方政府便相对减少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逐年下降,1991年占地方财政支出的9.6%,1995年下降为7.9%,2000年下降为6.6%。在产粮大省,这种情况尤为严重。现行的粮食风险金实行中央和地方按1: 1.5 比例配套,主产区粮食的大量调出将导致地方配套的那部分资金转移流失,地方投入农业的资金越多,流失的利益越高,所以地方就会相对削减农业财政支出,以减少利益流失。由于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业,中央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财政支持,降低地方政府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提高农业财政绩效。
三、目标定位不合理是我国农业财政绩效不高的根源
在传统财政政策条件下,通过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就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投入与农民增收基本上是一种间接投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一直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国家通过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就会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我国的主要农产品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农产品总量的基本平衡,并且向丰年有余的方向转变。大背景的改变令过去一直贯彻的农业财政政策明显不再适应,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已经很难再提高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取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开始下降。这就要求及时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而不能再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间接提高农民收入。
四、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财政绩效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财政绩效不高的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调整现有农业财政政策中不合理的部分,以提高农业财政绩效,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应削减农口的事业费用,优化农业财政资金结构。合并分工繁杂的农口单位,如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等,成立统一的农业部门,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于支援农村、农业生产的支出,促进农民增收。其次,针对农业财政资金管理体制问题,改变当前不同的农业财政资金由不同部门负责的状况,实行由一个部门统一调度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口事业费、粮棉油价格补贴等项财政资金。在使用上,要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其次,要提高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效率,将间接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通过削减税收的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调整财政政策,支持农民转向非农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史兆冉. 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5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监督政策;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86-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从总体上来看是在平稳运行,也初步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其资金的收付当时也越来越规范,效率也有了更加显著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财政监督制度,但在实践中的违规操作和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也还是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与发生,凸显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的监管急需加强,也急切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对策,对财政资金的安全和高校运行有了充足的保证,对财政资金的支付风险也有了充足的防范和控制。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被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目前,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资金收付的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就是对资金在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整个过程中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就是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的账户,各个单位的预算资金在这个账户下,通过设立分类账户来进行集中管理。而预算资金就不再拨付给各个单位去进行分散保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被批准的预算资金内决定资金的运用,但是最终要由财政部门进行支付款项。除了一些较为特殊的用途之外,所有的资金都需要通过国库来进行支付。
这个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收付,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掌握总体上财政资金的流向。不仅增强了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有效加强了对财政的监管力度,使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安全和有效。
2目前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动,根据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是明显增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财政资金的截留实现了有效的减少。其次是使公共资金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对预算单位的资金支付过程得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对资金的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实现了有效遏制。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资金的支付效率。使用资金计划审批之后,财政部门借助于网络给银行下达数据,大大缩短资金流通环节,也利于预算单位用款。最后是大幅度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从传统的简单粗放的人工管理模式,走向了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在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
①预算编制执行脱节。在同级人大会对财政部门的预算指标进行批准之前,单位都没有预算指标可以利用。
②程序效率较低。过多的财政资金用款计划的审批环节,导致资金支付过于复杂,流程烦冗,对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对到账的及时查询等较难。
③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不够。目前来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信息系统还存在很多不妥之处,需要手工操作的业务还依然存在。尤其是与跨级核算的财务信息系统不能有效衔接,更增大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④银行服务质量较差。银行目前尚无代垫资金,与国库清算时间在下午,然后就不再办理单位的集中支付业务,仅半天办理单位集中支付业务,造成了各单位的不便。另外,也不能如实的对预算单位的当天经济业务进行反映,更加容易使票据丢失。
⑤财务人员素质较低。现阶段,财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对制度的理解存在问题,执行中也难免会存在偏差,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涉及的部门较多,如财政、预算单位及银行等,部门较多存在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相关工作也处于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磨合和进步。导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预算的批复时间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衔接。预算的批复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第一季度末到第二季度初。在这之前,对于一些必要开支,以及一些有时限的经常性经费,在没有通过批复事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没有其可用指标,也不能进行之处或者垫付,使单位延迟支付,或者是混用预算项目资金现象出现。
②审批流程烦冗,影响了业务效率。当预算资金的指标下达之后,单位的用款计划需要等到财政部门、国库等部门的审批,并且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对于一些及时用款不能有效得到解决。由银行垫付资金支付,银行再与国库进行账户请款,这样一来,授权支付的清算经零余额账户过度,中间环节会对支付效率产生影响。
③信息系统建设脱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预算的支付、资金申请和监管等,都要依靠信息系统操作平台来实现。会计核算与国库集中制度运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操作系统,对于支付数据要经过几次的录入计算才能得以核实,这样一来,不仅不便于预算控制,增加了重复劳动和工作量。会计核算记账凭证信息不能从国库集中支付中自动生成,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
④效益低,工作量大,挫伤银行积极性。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是先支付,再清算。每天营业结束前,银行与国库会进行单一账户的资金清算,错过此清算时间,财政资金需银行去垫付。国库的大量支付、清算和提供信息等工作,也都需银行去进行承担,这样一来造成了成本高,手续费低的结果,银行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挫伤。
⑤队伍的业务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执行力。国库集中制制度的实行,使分散支付转变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较大改变了账务处理形式。各个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于其素质水平不一,财务人员变动较大,加之新手基础差、水平低,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较大偏差。
3如何建立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对公共财政的正常有序发展提供保障。无疑,这是一项复杂且繁重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1)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供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良好条件。国库集中制制度的改革,在国库预算执行环节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变革。深化部门改革需要对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克服,与国库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将部门预算的改革看成是确保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先行条件,这样在推进过程中就会将其放在重要部分。编制预算时,对预算执行的需要要进行全面考虑,如科目、细化以及一级预算单位的确定。要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看成是巩固部门预算改革的保障机制。部门预算的形成,能作为预算执行的依据,依靠用款计划来控制。
(2)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发达国家,任何新改革的实施都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出台作为保障,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中,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建设,在实施中已明显滞后。现阶段,急需完善和修改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法规等。
(3)对一些财政管理信息等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和建立,为改革提供技术保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显示出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管理对科学及现代化技术的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软件和网络技术等,需要匹配到财政国库管理中,摒弃传统的手工操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操作,或者以国内其他领域的改革作为学习榜样,对科学合理、操作便利和功能强大的安全可靠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先进方法;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手段;为提高收支透明度和过程化提供途径。
(4)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监督和约束的机制。虽然经过了改革之后,财政资金的监控和防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财政监督预算单位的力度加大,财政的权利也增大,而对财政的监督却遭到了忽视;国库集中支付对铺张浪费的行为很可能会起到助长的作用。过去,财政资金支付,资金划到预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单位内部资金,单位省了“自己” 的钱,在具体的建设和经营上就会进行精打细算。现在,失去了支付权,只确定工程和项目。这样一来,预算单位会产生“花国家钱,干自己事”的心理,一旦失去健全的监督和约束的机制,预算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中就会出现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现象。由此,改革之后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迫在眉睫,急需给予资金运作安全性的有效保障。
(5)加大力度支持并推进政府采购的制度。政府采购在国库集中支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对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的“合谋”行为进行有效防范。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如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部门独立性的缺乏,以及地方的保护主义较为严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对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政府采购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严格控制和监管招投标机制,有机地将国库集中制制度的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结合,增加支出的透明度,使资金的使用率得以提高。
(6)加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领导力量。从试点工作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统一思想和加强领导工作是促使改革试点工作成功的必要环节。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国库集中制制度改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将思想觉悟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决策上,积极克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然后,加强改革工作中的领导力量,将改革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做好各项配套工作。财政部门与此同时也要与试点部门保持联系,经常性地主动听取各部门的相关意见,积极解决各种困难,促进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书红.浅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J].当代经济,2010:(1).
[2]魏芳.谈谈长清区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J].财经界,2010(1).
财政政策效果范文6
关键词:居民消费 财税政策 收入分配
一、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我国的居民消费依旧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67.5%,1991年下降到48.5%,2005年达到38.2%,2006年继续降至36%左右。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资料,中国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全世界平均数61%低13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水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我国人均GDP为1879元,2006年增加到16084元,平均每年增长947元;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1991年为932元,2006年增加到6111元,平均每年增长345元。可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慢于人均GDP的增长,说明我国广大居民依旧不能充分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水平的同步提高。
(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1991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9241.6亿元,1995年底达到29662.3亿元,5年增长了20000亿元。为此。我国政府在1996―2002年间曾8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减少居民储蓄、增加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居民储蓄增势不减。2003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4年末为11.96万亿元,2005年末为14.11万亿元,2006年末达到16.16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居民拥有很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只是目前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居民消费不足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居民消费不足制约了消费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使投资的增长失去了终端消费需求的支撑,制约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居民消费不足使大量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使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再次。居民消费不足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制约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原因分析
(一)税收政策方面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调节个人收入作用有限,不利于促进居民消费。首先,我国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入占总收入的近6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则以所得税为主体。所得税不仅反映国家税收的增长,还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购买力拉动消费:流转税则不考虑公民收入高低、企业盈利多少,如果流转税增长而企业亏损、个人收入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消费。其次。现行税种设计不够合理,许多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税种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尚未开征,而土地增值税等抑制居民住房消费的税种尚未停征,这对拉动居民消费极其不利。再次,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存在不利于消费的因素。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而非综合所得,免征额过低、扣除范围不明确等,使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主流,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降低了其消费水平:消费税在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的调整方面不够及时,不能体现国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倾斜;营业税对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规定的税率较高,没有体现政府对消费热点的支持,不利于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
(二)收入分配政策方面
消费是收入函数,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如果分配比例向消费倾斜。居民收入和消费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建国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一贯注重积累而轻视消费,因而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行为极为普遍,中低收入者反而成了纳税主体,低收入阶层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难以获得有效援助。此外,再分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逆向调节”现象,有些分配政策向高收入者倾斜。突出表现是住房、医疗等福利分配体制。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了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张。对此,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短缺、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致使居民必须考虑自己下岗、失业、生病、老年以后的生活,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不敢或不能大胆进行即期消费。另外,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依然突出。再加上子女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
三、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
(一)调整税收政策,强化调控功能
配合新一轮税制改革,重视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综合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消费税等不同税种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对个人所得税制,可在目前分类所得税制的基础上,改为混合所得税制,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将个人所得税调节重点放在高收入阶层,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为鼓励消费,可以考虑将纳税人在教育、房屋、汽车等方面的支出在税前扣除。对消费税和营业税等进行改革,调减小汽车、非含铅汽油、柴油等的消费税率,促进汽车消费;调低部分行业(如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的营业税率,体现国家对消费热点的支持;改革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相关的税收。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减征契税和印花税,以促进房地产开发和交易。刺激住房消费。此外,开征遗产税与赠予税,引导居民进行消费。特别是使财产向低收入者流动,形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二)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
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状况。就我国目前来看,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采取收入增长政策,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使分配比例向消费倾斜。通过逐步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只有人力资源资本化。收入预期稳定,消费者才能理性地按“生命周期”来配置其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收入的分割稳定化,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要建立起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物价水平的增长速度。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对农民来说,政府应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和建设小城镇,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其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收入调节政策。通过税制改革,综合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消费税等不同税种的相互协调配合,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