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1
老年性骨质疏松:补充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是必须的。但对那些骨量显著下降且有明显骨痛或骨关节炎的老人,降钙素和双磷酸盐都十分有效。
男性骨质疏松:研究发现,雄激素仅对睾酮水平低下的男性骨质疏松有效。临床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以双磷酸盐、活性维生素D和降钙素为多。
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病的治疗是前提,但同时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磷酸盐或降钙素,对防治继发性骨质疏松也很重要。
骨质疏松伴骨性关节炎: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不仅能治疗骨质疏松,同时对软骨损伤修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双磷酸盐既可治疗骨质疏松,又能抑制过度的骨质增生,故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双磷酸盐,是骨质疏松伴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的选择。
以提高骨量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严重的骨质疏松如需迅速提高骨量,可选用甲状旁腺激素(1~34)或双磷酸盐,但卧床患者慎用双磷酸盐。
以缓解骨痛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应选择降钙素,过敏者可考虑双磷酸盐治疗。但无论降钙素还是双磷酸盐,都不是止痛剂,缓解疼痛的作用要逐渐产生,所以治疗早期可有目的地短期联合应用非甾体镇痛药物,以确保止痛疗效,提高患者顺应性。
以提高肌力为目的的骨质疏松治疗:肌力下降是骨质疏松另一个重要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是活性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的优势和特点,激素替代疗法也能部分改善肌力。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2
【关键词】脾胃;骨质疏松;健脾益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5-01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未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几率。祖国医学认为,骨折疏松属于“骨痹”、“骨萎”等的范畴,并提出“肾主骨”的理论[1]。可见,该疾病于肾脏功能受损存在直接一定的关系。本综述主要探讨了脾胃功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骨质疏松概述
基于骨质疏松症状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骨蚀”、“骨痹”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开始。《千金要方》提出,随着人们的身体机能受损的严重化,脾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症状,从而影响蛋白质等的症状吸收,一定程度上讲,会造成骨骼受损症状。由此可见,脾胃受损是诱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2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岳美中等学者认为,脾、胃、肾三者与人们机能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中精气充足,则人们则“神清气爽”,而精气衰竭会造成其周围肾脏组织也出现受损症状,进而使得其出现衰老症状[2]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舌质呈白色、关节酸痛、夜不能寐、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存在肾气亏损的现象。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了,脾胃受损,则阳气缺损、营养失调,会造成疾病滋生,进而累积周围器官[3]。岳美中提出,元气充足则滋养脾胃,进而促使人们不断成长,当阳气不足,则提示肾气不足,进而外邪入侵。基于“肾主骨”的基础上,当人们出现肾气虚亏症状时,往往会造成骨骼的正常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状。《素问》中对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脾主身之肌肉”。由此可见。脾胃强健才能生血、活血,保证机体内精气充足,保证骨折、器官等能够得到营养物质的滋养。若肾气虚亏,脾胃受损,气血之运行必然受到阻碍,脾胃之气的对骨骼的滋养不足,容易造成肌肉萎缩,骨骼性质发生改变。可见,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着骨折疏松的发生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中老年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性人群。中医学者对其病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均存在肾气虚亏的现象,其骨骼性质也逐渐发生转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出现骨折现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脾胃功能受损,则营卫之气不生,筋骨肌肉呈无力状态,《灵枢.决气》中提出,当机体内的精气不足以滋养筋骨骨骼时,其往往会呈受损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肢体长期得不到滋养,很容易出现萎缩的现象。临床研究表明,脾、胃等器官与身体的其他机能的正常运作存在直接关系,当脾胃受到外邪入侵时,与脾、胃等器官相关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排毒系统等功能均会处于异常状态[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状不仅与脾胃功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还属于全身性疾病。有学者指出,当脾胃功能受损异常时,其对钙质、蛋白质等正常吸收,从而抑制了机体了正常生长。
随着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状的研究深入,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认为骨质疏松主要包括四种证型,即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脾胃状况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联系。有学者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脾胃亏虚是诱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脾胃论》中提出了随着脾胃受损,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病率也岁随之提高。李跃华等学者提出有脾胃虚弱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90%。
3 治疗原则
中医学家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的出现肾虚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取药物治疗期间,应以健脾益胃作为治疗原则[5]。然而,有学者单纯取健脾益胃药物治疗期间,发现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该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骨质疏松患者因筋骨等受损,患肢存在血液循环异常的现象。因此,治疗期间应取活血药物配伍治疗。有学者研究,健脾法在骨质疏松中应用效果时,发现取健脾药物治疗期间,大鼠的骨骼受损症状明显缓解。李涯松等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期间依照中医辩证法,取健脾中药物配伍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即行健脾益胃法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化解脾胃受损症状。李冬冬等学者在健脾的基础上家用益胃、活血等药物配伍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取黄芪、羊藿等益气等药物治疗,发现患者的病情呈明显好转趋势,且临床不适症状也逐渐消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属于临床常见的补气中药,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黄芪在治疗骨质疏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有学者提出,治疗骨质疏松的方药非常多,但是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作为基础疗法,否则很难控制疾病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脾胃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虚弱是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取药物配伍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为基础,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均,徐蕾,吴宇峰等.浅谈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3(12):2464-2465.
[2]何青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盛彤,谢培凤,王新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论治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07):1922-1926.
[4]梁祖建.补肾调肝法治疗高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3
研究表明,有多种激素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尤其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和降钙素水平关系最为密切。
雌激素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对维持女性的正常生理特征起重要作用的激素之一。它能增加降钙素分泌,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活动,从而抑制骨钙融出,且可增强骨细胞活动。此外,雌激素能帮助活性维生素D在肾内合成,有利于钙在肠内的吸收。妇女在绝经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产生减少,直接降低了成骨细胞的活性,骨基质形成减少,同时还可使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增加,使骨吸收加快而升高血钙水平,使肠钙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降低,尿钙排出增加。雌激素缺乏,使降钙素分泌进一步降低,骨钙大量释放入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减少或减慢,导致骨重建单位内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失调,最终骨质变薄,骨量减少,骨质变稀疏,骨密度、骨强度、骨钙含量均下降,使骨组织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
降钙素CT 降钙素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它能够与破骨细胞中的降钙素受体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同时,降钙素又能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的活性,降低血钙浓度,促进钙的重吸收。当妇女绝经或卵巢切除后,雌激素分泌明显降低,从而对外源性CT的反应性降低,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如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提高机体对外源性CT的敏感性,对防治骨质疏松有利。研究发现任何年龄组的男性CT水平均高于女性,加之高龄妇女CT分泌的贮备能力甚小,这是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较男性多见的原因之一。
营养状态
构成骨骼的营养成分包括钙、磷、镁、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它们是影响骨代谢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些物质的缺乏或比例失调是导致营养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成分,99%的钙储存在骨组织中。钙不仅是骨矿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机体的细胞有重大作用和影响。老年患者钙的缺乏,导致血钙水平的下降,使PTH分泌增多,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并超过骨形成,骨钙排除增多,从而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
导致钙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饮食摄入钙量的不足,其原因主要是食物单调和结构不合理。二是摄入钙的吸收不良。如老年患者肠胃功能低下,另外食欲下降或者含钙食品摄入不足都会引发钙摄入的问题。
免疫功能改变
免疫功能降低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和骨髓的关系上。骨髓位于骨的中心部分,骨髓中的系列细胞按比例增生的情况和细胞形态、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骨骼的坚实程度。随着年龄增加,骨髓内脂肪组织增加,老年人70~80岁以后骨髓增生能力普遍减弱,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减少,这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另外,骨髓中免疫细胞的活跃程度也与骨形成有关。骨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过各自新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共同发挥着骨髓与骨之间彼此关联的机能,保障骨钙平衡,支持骨形成和骨重建,一旦平衡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减少,将发生骨质疏松。免疫机能老化,导致机体结合组织,如构成骨、软骨、皮肤、肌肉血管壁等全身器官的支架和包膜的胶原纤维、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老化而致骨质疏松。
物理因素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4
【关键词】骨质疏松 生物力学 推拿 针灸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应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范畴。其特点是骨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含松质骨成分较多的脊柱、股骨颈和长骨端。形态学改变为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中医学认为主要病因是肾虚,其次是脾虚和痰瘀。西医学多认为是激素代谢和钙吸收不良所致。
肾虚导致骨质疏松引起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改变。骨量减少是OP的特征,骨的力学强度下降是OP的本质。腰椎椎体高度下降,且以楔形变为主,说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较后缘为重。由于人体重力或受到屈曲应力,使脊柱椎体前侧遭至压应力,其前部受载荷随之增加,向前弯矩增加可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前窄后宽的楔形改变。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和骨软化)是退变性腰椎侧弯、挺直的主要原因,因此腰椎前突的恢复比侧弯的矫正更重要。另外椎间盘的退化,使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和前凸指数明显减小,为了脊柱自身的稳定,造成骨质增生的发生,椎体内的骨小梁变得稀疏。
重建骨骼的生物力学平衡,单纯靠补充钙制剂、激素,或者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疗法补骨生髓,目前通过临床观察疗效均不理想,与期望疗效相差较多,所以目前针对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没有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性疗法。
中医治疗体现在整体观念、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对于综合治疗骨质疏松,从肾论治、针药结合、中西结合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原则。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电针、灸法对维持骨的力学性能都是有一定的作用。骨质疏松临床长期治疗的目的是减缓骨质量的减少,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患者由于主观的原因往往难于坚持。
而短期治疗目的,应以缓解由于骨量减少造成的腰痛为最直接的目的,往往受到患者的欢迎。腰椎间盘软骨、椎间关节、韧带及肌肉等与腰痛发病密切相关。在腰椎构成组织中,椎间盘软骨和椎间关节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性,成为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同时,由于疼痛限制了机体的活动,从而引起椎间关节挛缩、腰椎构成组织萎缩及变性,形成了疼痛的恶性循环。骨质疏松症进展后易发生骨折,出现脊柱变弯、驼背后必然伴有腰背部痛,按压棘突后可诱发疼痛。这是由于增加棘间韧带张力和骨折部位附着的韧带发生炎症所致。再有因脊柱变弯、驼背后当背部伸展时,肌肉常呈过伸状态,可同时发生疲劳性腰痛及缺血性腰痛。这种腰痛的特征是向后弯腰或取胸膝位时,可减少背部肌肉张力和肌肉内压,使肌肉血流量增加,腰痛减轻或消失。对老年功能性腰痛患者施行腰背肌训练之后(加强腰背肌特别是背肌的训练)腰痛确有改善。因此对于缓解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腰痛,除了必要的药物疗法以外,还应实施增强腰背肌的运动疗法。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针对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内部微骨折及骨质量减少,笔者认为应发挥传统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以针灸补肾为本,结合推拿按摩调整腰椎力学结构,加强腰背肌的力量,缓解腰痛为标,内外兼治,动静结合,远针近推来达到对骨质疏松的整体治疗。针灸补肾多采用背腧穴和原穴,经临床观察取得了由于单纯口服钙制剂的效果。应用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能够温经补肾,益气固精,疏经止痛。
由于骨的代谢周期较长,一般而言,整个骨重建过程持续约3~4个月,且只有70%的骨基质矿化,完全矿化还须4个月左右时间,故整个针灸疗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采用针刺远端委中穴和太溪穴,并用温针灸上述穴位,同时在患者腰部推拿的方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运用远针近推疗法动静结合,补肾壮腰止痛,使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患者疼痛缓解,运动功能改善。我们通过观察腰椎CR影像学、血液生化学各项指标和疼痛视觉评分VAS的变化规律,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短期以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像学改变为参照,以临床患者对疼痛的评价为基础,判断疗效;远期以血液生化学指标为评价标准,远期与近期疗效相统一,从根本上抑制骨质量的减少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临床由于分科的限制及其对于针灸与推拿学科认识的局限,一方面将类似于本病治疗分属于两个科别进行治疗;同时不能将针刺与推拿有机结合应用于同一病人。本方法将针刺与推拿同时应用于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疾病,为中医治疗痛症提供了新思路。
现今对于骨质疏松或针刺,或推拿之治疗与研究,基本上是分而为之,方法学上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能同时发挥两种治法优势的结合点。综合疗法是现代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中医针灸推拿疗法简便、安全、有效、经济,易于中老年患者接受。
参 考 文 献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5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医院广东广州510540)【摘要】目的 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的分布规律进行揭示,为临床提供可利用的一些客观依据,使骨科医生能够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随机抽取过去一段时间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病例112例,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一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 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骨折病史、体重、绝经年龄、孕产次数、性别、常饮浓茶等几个方面。结论 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是骨密度相对较低、曾经有过骨折病史、体重指数相对较低、经常饮用浓茶、绝经的年龄相对较低、孕产次数多、性别为女性等。【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危险因素;骨密度【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57-01 目前所说的骨质疏松症在其疾病转归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严重的,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会遭受到骨折的折磨,在这其中女性患者约占70%,男性患者约占31%左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呈现出上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脊柱骨折。目前在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于50岁的女性中几乎有61%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且骨折人数目前与年龄呈现出正比的关系,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折人数也在急剧上升。在我国因为人口数量巨大,可以说是世界上具有最多的老年人口的国家,所以,实际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人数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因此,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考虑什么角度都值得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予以高度的重视[1]。在本次研究中,随机抽取过去一段时间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病例112例,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一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行总结。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上常用的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1月份至2011年10月这一段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病例112例,所抽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和女性患者78例,患者的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9岁左右。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并,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应用。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1.2 方法:随机抽取过去一段时间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病例112例,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一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行总结。1.3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 结果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骨折病史、体重、绝经年龄、孕产次数、性别、常饮浓茶等几个方面。见表1.表1 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统计结果3 讨论
经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中骨密度低以及曾经有骨折病史这两项因素占有主要地位,是使增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易感性的主要原因。骨密度低同正常骨密度相比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风险要高许多,几乎呈现倍数关系。曾有骨折病史对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因素能够使一些其他脊椎骨折以及髓骨骨折的风险均有显著的增加,对无病史的女性患者及其他类型的骨折这两项因素同样也会使脊椎骨折以及髓骨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2]。绝经年龄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妇女绝经年龄越早,也就是说绝经时间越长,就会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情况是由于卵巢功能发生了衰退,妇女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迅速的降低。绝经后雌激素会出现缺乏的现象,造成骨基质的生成有所减少。同时还会使骨对甲状旁腺的敏感性增加,使骨吸收得到促进[3]。然而对于绝经晚的妇女来说其体内的雌激素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得到了延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经常饮用浓茶也是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茶中的咖啡因会使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以及增加尿中钙的排出受到明显遏制,造成体内缺钙进而诱发骨中钙质发生流失,时间久了就会发生骨质疏松症,很容易引起骨折[4]。
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与多孕产的女性相比,没有生育的女性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更高些,同时还会经常出现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现象。导致多孕产的妇女容易引起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多次妊娠分娩,妇女的体质消耗过大造成的;而且生育后的妇女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卧床,很少进行活动。母乳喂养也会对钙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了骨代谢。是在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中女性是其危险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种。在49岁左右女性就会迎来随绝经期的到来,会出现雌激素水平降低的现象,会导致松质骨的骨量快速丢失,而对于男性而言则是呈现缓慢的失骨过程[5]。
综上所述,在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有绝大多数,骨密度和骨折病史这两项因素也是导致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因素,目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率正处在不断升高的状态,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参考文献[1]国英,王洪复,王莉华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易发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0(2):172-174.[2]朱敏嘉,王风,颜晓东等.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4):249-250.[3]肖越勇,孙纲,华伯勋等.定量测量正常人椎骨骨密度的增龄变化对预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5(6):201-202.[4]沈霖,谢晶,杨艳萍等.武汉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初步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9(5):104-105.[5]陈友华,颜晓东,陈远华等.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发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17(11):812-814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范文6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症;老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纤维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和骨密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61~82岁,平均72.4岁。病程1~15年。并设立对照组100例患者,男42例,女58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经骨密度仪检查存在骨质疏松,骨密度低于健康年轻同性均值2.5个标准差;②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前屈后仰痛,翻身痛和负重痛,夜间和晨起时明显,有的已出现身长缩短或驼背;③全部对象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影响钙磷代谢疾病;④所有患者均能合作评价疼痛程度。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鲑鱼降钙素(商品名为密钙息,北京诺华制药生产,50IUP支)50IU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后改为隔日1次,连续使用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钙剂(钙尔奇D),600mg1次/d;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钙尔奇D600mg,1次/d,连续使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骨密度(BMD)的测量;②临床症状观察:骨痛程度;③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治疗前后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观察组接受治疗第6天即有疼痛缓解,14d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能力有所恢复;对照组治疗14d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时有复发,有些患者需联合服用非甾类抗炎镇痛药。骨密度均值在治疗后3个月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无显著差异。生活能力疗效评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