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1
《护理学基础》(以下简称护基)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习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前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使学生掌握护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运用于护理实践,满足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基础护理的质量优劣,不仅与护士的基础护理技能水平有关,还与护士的伦理道德、职业倌念、思想境界、人文素养等密切相关,具备良好的素质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五年,是国家承认的专科层次的高职。该类学生由于年龄、文化基础等方面原因,人文素质相对欠缺,因此在护基课程的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融人到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和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生的综合素质。
1 五年制高职护生的特点
1.1 年龄普遍较小,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不强:年龄普遍在15-17岁之间,尚未成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入学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独立住校,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沟通能力较差,在护理操作中不能与病人良好地沟通。行为处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护理行为缺乏’受伤意识”。
1.2 文化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期待他人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中学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因中考失败,就读高中无望而选择五年制高职就读。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步入高职后所学的医学知识跨度较大,难以跟上学习的步伐。同时,这些学生一直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差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当他们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便会选择其它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如女生化浓妆、着奇装异服,男生戴耳环、染头发等,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他人的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1.3 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强: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专业的性质及工作内涵并不了解,多是出于家长的意见,父母“要我学”是因为护理好找工作,而不是“我要学”。由于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意愿或热爱护理而报考护理专业,加上护生尚未接触,临床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不强,因此上课开小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屡发生。
2 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2.1 加强专业教育,稳定专业思想:在护基教材中,涉及到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的光荣事迹,对这部分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缺少直观性、学生兴趣不高且较为枯燥,因此笔者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观后分组进行主题讨论‘我看南丁格尔”,并书写观后感。通过影片的方式介绍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追求和贡献,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从而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稳定了专业思想,并且意识到自己今后所从事的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事业,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信心和爱。
2.2 “表扬”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小学到中学,五年制高职学生一直被冠以“差生”的名义,很多学生“破罐子破摔”,习惯了老师、家长的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关心、爱护、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并关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辅导员介绍该生经常旷课,经老师、家长教育后,仍然我行我素。凡涉及到护基操作的内容,上新课前笔者都会请学生对上次课的技能操作进行回示,然后教师点评。评价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如“xx同学在灌肠操作中动作轻稳、关心病人”,“xx同学导尿过程中注意到保护病人的隐私”,“xx同学在输液前询问病人是否需要上厕所,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等。在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上。五年制护生或许会有所欠缺,但教师从细微处的表扬却能帮助护生发现自己在护基操作中的优点与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 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较小,独生子女居多。长期处在父母的关爱下而缺少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在护基操作中,操作对象大多是模型人,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有些学生上操作课或操作练习时,在模型人上乱写乱画、故意拍打模型人、搬运模型人时动作粗暴等。针对这种不尊重、不爱护“病人”的现象,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躺在这里的病人,护士对你这样做,你是怎样的心情呢”。同时告诉学生,虽然操作的对象只是模型人,并非真正的病人,但“习惯成自然”,在校期间就应当培养自己关心、爱护病人的思想和意识。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2
中职护生生源地偏僻,基础知识薄弱,许多护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造成护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但参与意识强烈,容易对新鲜、有趣的刺激产生兴奋,对新事物、新观念易接受智力素质并不差。护理专业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护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护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端正学习动机和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激光视盘机等多种现代媒体来实现集体教学的。其优点是: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强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护理学基础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本人讲授的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班级及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2009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等其他教学形式完全相同。
1.2研究方法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对成绩资料采用双侧检验。
1.3统计分析见表1。
1.4结果对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如表1,从平均成绩来看,2009级稍高于2008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9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8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对表1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双侧Z检验,计算如下:
Z=84.26-82.446.66÷57=2.0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的条件是|Z|
2实训课应用分组练习、课堂操作考核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是带教教师课前为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上课采取教师示教,分组练习的模式。实训课相比理论课来说,学生易表现出到课率低,学习不认真,操作不重视,练习不刻苦等问题,为了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原有的教学的模式中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操作考核,由于课堂上马上面临操作考核,学生往往很重视教师示教,并增加练习操作的次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升。
2.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班及2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各有60人,每班按学号分为12组,每小组5人。学生学习基础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研究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小组课堂操作考核。
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以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为例,实验组学生在练习完后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考其中一名学生,她的成绩代表小组成员所有成绩。而对照组学生不需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分别记录每位学生完成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所需的时间,统计结果见表2。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高职护理;中职护理;期中考试成绩
2010年4月下旬,我校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期中考试。笔者对2009级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1 研究对象
我校0901~0904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97人,0910~0915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89人。
2 结果对比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表1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经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对2份试卷进行了比较,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因为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学生均以通过护士执业考试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10个方面着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问题的选项为封闭式,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学生在“是”、“一般”、“否”中只能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7%。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动机不甚明确,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任课教师授课的语速、方式、与临床联系是否紧密及课堂的互动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学生的因素
4.1.1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对于护理学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和部分中职学生比较有兴趣,经过教师对护理学基础的介绍、操作技能的练习和上一届同学的经验,学生能逐渐适应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兴趣高。
4.1.2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4.1.3课前预习:调查结果显示,预习程度不高是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起点为初中毕业,他们学习习惯欠佳,中职护理专业仅有8.07%能做到课前预习,高职护理专业16.41%的学生能做到。
4.1.4听讲情况:调查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听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说话和开小差,还有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4.1.5实验课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自己可以动手,有新鲜感。部分操作步骤复杂,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加上练习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1.6课后复习:结果显示,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而有些学生则根本不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2教师的因素
4.2.1上课时能否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调整讲课的速度:学生喜欢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其不会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课堂效果相对好;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和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学习效率降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4.2.2教学方式: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先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升华为理性思考。实践教学中融入案例、演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感受病房的氛围和患者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每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2.3上课时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相对就好。上课时照本宣科的教师,自然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4.2.4课堂与临床联系的程度:上课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护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临床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尤其是与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关的临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
5 讨论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充分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掌握护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态度。
再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积极聆听学生对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征,顾平,孙国珍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53-254.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4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实训教学;关怀能力;人文关怀;综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4-02
护理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医院实施人文医疗护理的服务理念,将关爱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之中,也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近年来,我国护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护士和护生的关怀行为和关怀能力, 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护士缺乏关怀理论方面的培训, 关怀知识和关怀能力比较欠缺。因此, 对护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4]。《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起始课程和主干课程,对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积极情感,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了解高职护生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护生建立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作一综述。
1 影响高职护生关爱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专业态度 护生专业态度是影响护理关爱行为的一个因素[5]。心理学家研究了态度与行为的联系,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态度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国外学者凯尔曼[6]有关态度与行动的研究强调:态度与行动之间是密切的、动态的相互关系,随着行动的过程,态度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他认为,态度既是应变量,也是自变量。国内学者李红等[7]认为在护理专业领域,专业满意度高、自信心高的护生对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能较快地掌握临床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高职护生年龄普遍偏小,专业态度不稳定,尤其对于勉强听从家人意愿就读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关爱意识比较低。因此,对护生专业态度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是培养护生关爱理念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
1.2 课堂教学环境 马芳等[8]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护生的关爱意识和对关爱行为的学习尚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形成职业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3 自身、家庭及社会因素影响 影响护生关爱行为的因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关爱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9]。所以,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对关爱行为均有影响作用等[10]。
2 在基础护理中融入关怀教育的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护理教育观念需重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体现了护士是融知识、技能和人文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工作者的角色。
2.2发挥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诺丁斯[11]认为从关爱伦理角度出发,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于关爱教育则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则是以教师本人的关爱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关爱关系,让学生体验关爱,并在教育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关爱,鼓励学生学习关爱,最终成为有关爱能力的人。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高职护生能够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在提高在实训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意识。
2.3.1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张永春等[12]研究表明采取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让护生亲身体验作为“病人或者家属”的心理感受,从而将人文关怀意识潜入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体验,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病人的心理感受、能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促使关爱能力的形成。
2.3.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说明病人在接受实施了人文关怀的技术操作后的感受,使护生深刻认识到在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懂得该从哪方面呵护病人,如何关爱病人等等。
2.3.3 加大真人操作实训项目 刘航等[13]研究认为护理学基础真人操作实验能够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将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向实践,培养了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人操作实验时,护生互为操作对象,同时体会“护士”和“患者”两种角色。切实的感受到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真实感觉,不管是操作前的评估和解释,还是询问患者操作时的感受,或是了解患者操作后的反应、进行健康教育,都必须与患者交流,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与实施心理护理的能力。通过真人实验操作,护生深刻地认识到护理操作的严肃性,加强自身责任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2.4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对护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作用,同时使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一定限制[14] 。“重技能、轻人文”的操作过程训练和评价亦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考核标准应侧重于对病人的人性化护理,适当增加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分值,并且把 “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贯穿到操作中,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以此来督促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和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
3 小结
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和试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能力。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技能操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护理工作者,才能全面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霞,力.本科护生关爱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3):84-87.
[2] 娟,义兰.关爱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9):2271-2273
[3] 李俊玲.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泰勒斯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4] 庞华琼.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16-17.
[5] 王雪霞,王力,常爽. 实习护生护理关爱行为及影响冈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7A):8-11.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一107.
[7] 李红,沈宁,李峥.护理本科毕业生专业行为表现与专业态度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06,3(3):99-101.
[8]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706-709.
[9] 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4:90-91.
[10] 马芳,朱丹.护理中的人文关爱[J].护理学杂志,2006,21(6):78-80
[11]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88.
[12] 张永春,江智霞,袁晓丽. 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
实验课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4):1025-1026.
护理基础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整体护理干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胃大部切除术;急诊
本文将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此类患儿的临床效果,为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患儿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35±1.17)岁。按照抽签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措施,热情询问患儿需求并尽量满足,为患儿及其家属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将要实施的治疗措施,使患儿及家属消除紧张、恐惧心理。②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疾病自信心,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儿治疗,使患儿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③术前指导患儿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以便顺利完成手术。④术后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手术情况,消除其由于过度担心治疗效果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⑤术后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护理人员立于患儿左侧,手伸展后放于患儿腹部右下方,以顺结肠方向上下按摩推揉,待腹部肌肉放松后交替按压,目的在于促进患儿腹部内肠容物流通,2次/d。⑥术后足部按摩,将患儿双脚浸泡于温水中并持续按摩其双足底部小肠、、结肠等反射区,促进上述反射区血液循环,最终达到促进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等目的,水温以39~42℃为宜。⑦为患儿及家属讲解良好生活习惯重要性,使其改正以往不良生活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患儿大多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1]。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
研究显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患儿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胃功能将受到一定抑制,因此患儿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关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等肠麻痹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还可表现为恶心、烦躁、呕吐、易怒等,不利于其术后尽快恢复健康。因此,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对患儿术后减少并发症以及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研究可知,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后,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发生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不利于患儿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因此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此类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过程中,加入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将显著缩短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有利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最终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整体干预措施,可使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临床疗效及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萍.小儿十二指肠溃疡误诊1例.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23):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