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1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2

[关键词]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3、关心为主,活动为辅。高校学生大多为住读生,远离家庭和亲人,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更应提倡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润物于无声处。同时,还要以活动为辅。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团体活动,有利于身心的调节、同学的团结,同时可以培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细胞。使他们融入大学的团体生活中来。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3

关键词:自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应用

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或者“个人媒体”,是指更加私人化、普遍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随着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平台向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的信息。在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第一时间报道、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弥足珍贵。但是由于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传统媒体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而对于自媒体来说,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能随身携带的工具随时随地的报道信息,更加的便利快捷。自媒体的特点使得它在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更具优势。

一、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具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能够更加及时的捕捉信息。生活中,有些新闻信息稍纵即逝,这时,自媒体就凸显出优势来了。自媒体能够迅速的捕捉信息,并且及时的报道出来。传统媒体甚至还需要根据自媒体提供的信息来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做出更加深入详细的报道。

二、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信息来源更加的广泛

自媒体的信息来源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1)、来源于新闻人职业的敏感性。从事于新闻工作的人对于一些事件都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这更能及时的发现极具价值的新闻。2)、从一些相关部门、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等的文件或者材料中获得新闻信息。3)、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时候大家看到什么稀奇的事件都会想着通过一些平台发出去,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时候,微信、贴吧、微博,这些公众的平台就会被广大民众利用起来,去传播信息。因为自媒体更加平民化的特点,它会更加的关注这些平台,从而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自媒体可以通过文字、视频、音频或图片的形式来。当然,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来新闻。但是,由于自媒体是个人制作,因此个人色彩比较浓厚,会让观众觉得更加的新颖,因此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而且,有些视频的形式是在传统媒体中不会出现的,比如直播的形式。

四、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更能贴近生活

特别是在一些关于民众生活方面的新闻。这是咱们老百姓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但是,传统媒体可能只会报道这些事件的大致走向。而自媒体更加能够抓住这些事件的小细节,更能详细解答老百姓更想知道的事情。

五、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更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性

自媒体的信息都是随时捕捉随时的,而且信息的形式、渠道全部都有者个人意愿决定,都是根据者的所见所闻直接发声。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还有非专业性,还由于信息时省略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取舍和编辑,这都使得自媒体的信息更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性。

六、在自媒体的报道中,民众的参与性更强

由于自媒体新闻的平台的大众化,民众更容易参与进来。比如在微博、微信、贴吧上,民众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很快地就参与到事件的报道中。

但是,自媒体在新闻的报道方面也存在一些的不足。(1)信息虚假。由于自媒体的消息都是个人化的,不会得到专业的审核,因此会造成一些人为了博得关注而传播虚假的信息。(2)信息不良。比如关于地震火灾之类的不良报道,这些不良的信息都是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的。(3)信息传播迅速,难以控制。特别是遇到传播虚假信息的时候,信息的传播需要得到及时的控制。但是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就很难去控制信息的传播。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起全社会的恐慌。虽然自媒体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并不能够取消自媒体。自媒体的存在更有利于民众的发声,也是民众言论自由化的体现。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都是各有利弊。自媒体确实发展的很好,但是,自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终结者。想要使正确的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就需要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相结合。发掘一条新的消息的时候,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来评判其真实性,然后通过自媒体广泛的平台进行传播。同时,还需要自媒体自身加强管理,自己做好自己的把关人,只传播正确的信息。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结合下,相信民众能得到更多准确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朱述超.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变革――以雅安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13(06).

[2]陈邦华,奚伟.广播如何运用全媒体报道好突发事件――以武汉交通广播为例[J].新闻前哨.2016(10).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4

一要注重时间效应。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短时间内甚至是瞬间,处于不可预知的情态下。而事物、环境和人发生的急剧变化,较强的现场观察和描述能力,可以为听众呈现生动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变化,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记录下来,并选择事件现场的最佳观察点,为描绘事件现场提供有利保障。在做现场连线报道时,要快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它要求语言要准确、简练、清晰,描述事件现场要层次分明、表达流畅,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描述,就可以唤起听众的联想思维,形成强烈的现场感,达到满足听众既获取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

二要掌握好广播新闻报道的分寸。在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而对于有些社会事件,虽有新闻价值,但价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现场报道。有些事件有新闻价值,但受政策、法规等影响,也不宜做现场报道。社会中的突发事件能否报道、怎样报道,需要记者进行考量甄别,依据平时对方针政策、新闻分量的掌握程度去选择确定。

三要有驾驭广播新闻的能力。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提炼出主题、是否有启示作用,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大事多留心,小事不放过的习惯,凡事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想一下这其中是否有新闻线索,信息是否有新闻价值,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报道,否则就会贻误时机。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5

[关键词]城市交通 突发事件 应急系统 宁波

城市交通是由机动车辆及各种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城市道路网上,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的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交通通行能力下降,引起社会连锁反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损失的事件,较为常见的有交通事故和非周期通拥挤。

尽管近年来,一些城市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通行能力,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私人汽车大增,给城市土地资源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首都变成了“首堵”。道路基础设施不可能无限制扩容,城市交通的复杂局面仍然将长期存在。依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的交通管理虽然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件的发生几率,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是政府交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

1 发生的不确定性

虽然部分突发事件有发生征兆或预告,但是确切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其发展轨迹。最初仅仅是道路上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如果处理不及时,最后却有可能导致交通严重堵塞,进而可能出现城市的局部混乱。这就是其中的“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

2 处置的高难度性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上相对车流量大,交通比较拥挤。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往往使得救援力量无法或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到现场后,又往往局限于地形环境因素,大型设备施展空间有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路面人车混杂,还使得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3 后果的广泛社会性

城市道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城市主干道,其影响面会迅速扩大,产生“涟漪”效应。可能导致城市交通进入危机状态。

二、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处理系统现状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交通部组织编制了公路、水运和水上搜救部综合应急预案和部分预案。宁波市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维护正常的出租汽车营运秩序,及时化解行业内存在的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宁波市交通局出台了《宁波市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将突发性出租汽车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并列出不同的处置方法。预案要求市公管处建立监测网络,及时将一般性以上的出租汽车突发性事件信息报送局里。

为促进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三防”工作能力,保障在台风、洪水、潮汛等自然灾害面前,车辆、船舶、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应急预案》。

为有效防范和处置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升级、后果扩大,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处预案》。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安全疏运,保证应急求援行动顺利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宁波市交通局制定了《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行动方案》。

近年来,宁波市应急反应机制初步建立,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现有机制总体看应急指挥系统还缺乏标准、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地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增强城市交通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政府交通部门以及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

三、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思考

1 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1世纪的交通将是智能化的交通。智能交通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决策和指挥调度,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表明智能交通在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环境、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宁波初步建立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了包括交通信息综合业务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智能卡口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交通管理应用系统。在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方面,重点加强了五大系统的建设,即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一期、二期项目)、道路实时交通信息(事件)采集、监测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智能化、高科技化交通管理系统为宁波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建立应对交通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映灵敏、保障有力的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结合宁波实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宁波城市应该建立预警联动总中心,在该中心下,建立交通突发灾害预警联动分中心。

(1)实现在“总中心”下的资源共享

将城市电力部门、排水部门、气象部门、地质部门、消防部门、治安部门、道路管理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等等各部门都纳动中心,各部门建立预警子系统,通过联动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中心必须将会影响交通系统运营的预警信息及时传入城市交通灾害预警子系统中,便于该子系统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2)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

目前,110、119、122,120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因此必须将各类不同的社会服务号码,如交警96122报警,医疗122急救,高速路政、高速拯救、业主管理处指挥中心、

FM93电台收入交通信息导航等等多报警系统的联动,可以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或者使各个信号台之间相互沟通,无论是哪个信号台收到报警信息,都有责任将其信号转传给正确的信号台,确保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报警信息,同时向多个部门同时发出指令,立即展开抢险、排险、救护、疏导、保卫、侦察等工作,势必会极大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统一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应急工作

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设立值班电话,健全应急反应网络。其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事故的破坏;领导和协调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其主要任务包括: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人员培训、处置演练、消防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各类紧急事件;给予下属机构在处置紧急事件时所需人员、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预案是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补救措施。应急预案分总预案与专项预案。总预案是指对突发事故(件)进行应急处置的原则、组织、程序,以及有效控制的对策、措施等总体要求。专项预案是按照突发事故(件)的类别,组织指挥各单位,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的具体对策、措施。公管处、航管处、公路局等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并针对实施中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各级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1)完善交通管理和疏导的联动应急预案

宁波是个台风、暴雨多发区,有关部门须制定和完善非正常天气状况下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应急预案。交管部门应与气象、水电、市政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通报天气变化情况。如台风来临后,交管部门要派出警车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必要时断绝社会交通,确保交通安全。交管部门还要重点加强环路、桥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维护疏导,根据情况,适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分流主路车辆走辅路。还要建立救援车辆绿色通道,凡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等,一律派出警车开道,确保特种救援车辆快速通行。

(2)完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如要求学习驾车者首先须参加急救培训班并取得证书后,才有资格考驾照:要求司机在车里预备急救箱等等。我国作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的国家,宁波作为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大城市,有必要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除了培训驾驶员、交通部门管理人员等,同时在各级急救中心设立交通事故急救队,保证一定的人员数量、装备和技术,并建立急救培训系统。这些预案和制度的出台会很大程度上杜绝或缓解交通堵塞等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慧艳: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辽宁交通科技[J]2005(11):23-25

[2]朱嘉: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5):65-67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范文6

(鄂州职业大学体育系,湖北 鄂州 436000)

【摘要】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相结合,寓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于体育教育之中,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崭新模式。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等,并阐述了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设计;能力

0 前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以健康教育为主旨的教育,健康教育的前提是生命安全。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育在实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强化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应急避险能力融于健康教育之中。同时,职业院校强化以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设置课程,高职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注重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本文从职业岗位的视域出发,以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需求特征的剖析为例,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载体及路径设计。

1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的目的分析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并逐步养成安全第一的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的积极行为,以体现“生命无价”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让学生通过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从中学会自救与救他及逃生避险的本领,从而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一种敬畏生命的生活态度,一种扶助他人的公益精神。

(3)在重视各种逃生避险、事故防范、急救技能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与发展有氧耐力、肌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与健康有关的素质,体现出教育的健康性。

(4)使学生懂得应急避险、事故防范、急救互救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使他们终身受益,体现应急避险教学的教育性。

(5)使学生能够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体适能,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环境和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险境或变故,体现出教育的现实性及实用性。

(6)教学内容应为实用的应急救护技术、逃生及各种灾难事故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和情境体验中学习,体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严肃性;体现出教育的公众性、公益性。

2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思路

2.1 公共体育基础课的应急避险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岗位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为导向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应顺应高职院校“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课程构建理念,积极推动公共基础体育课服务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实用体育是近年来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构建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建设。笔者是从应急避险的角度来构建职业实用体育,主要针对岗位突发事件比较突出,职业安全特征比较鲜明的专业群来实施。本文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列举我校医学院和建工学院两个重点院系来进行分析,构建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模块。

2.2 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各类突发事件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不少工作岗位已将职业岗位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作为“准职业人”的培养地,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职业岗位中应急避险能力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设置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职业岗位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来组织安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实用性最大化。

2.3 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

依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我们可将突发事件分为公众类和职业类。相对应的应急避险能力即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公众类指的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火灾、交通意外等。职业类指的是某种或某类职业特别容易遇到而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不容易碰到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公共类、公众类是属于通识类,个体类、职业类是属于专门类。职业类岗位应急避险能力特征分析是对岗位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伤害情况、应急处理加以分析,并将所得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其基本思路是从职业岗位角度出发,通过对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岗位事故等职业特征的分析,预测其比较容易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和措施。

3 高职院校应急避险能力养成教育的路径设计

应急避险能力系统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仅通过日常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达到应急避险能力的各项要求。为了使应急避险能力培养获得最大的实效性,需要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来进行。以课内教学为主体,通过应急避险职业实用体育课、应急避险选修课、应急避险专业基础课等教学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以课外教学为辅助,通过组织学生安全教育社团、安全教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围绕课内应急避险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教师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应急避险知识竞赛或技能演练比赛,以竞赛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目前具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以网络教学为补充,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信息平台,在学院网站中建立应急避险网页。以视频、图片、文字讲解、案例分析等为网页主要内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性、广泛性、有效性、全面性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使网络技术真正为学生需求服务,满足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需求,普及学生应急避险常识。

4 结束语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唯一的,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回避。但许多如花似玉的生命,尚未扬起人生的风帆,还未体验生活的真谛,便骤然凋零于突降的灾难,不能不令人惋惜。在学生中开展应急避险为目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现实性、公众性、公益性,是素质教育中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教师应肩负责任,将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展现生命活力的新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果断准确地为自救避险、应急救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闵彬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2]程娟.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2007(22):186-187.

[3]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