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1
【关键词】胰腺癌;糖尿病;高血糖;护理干预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不仅是胰腺癌的症状,还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本文结合近年来我科收治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糖监测情况,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1月~2014年7月,共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71例,其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3]。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3 治疗和护理
1.3.1 手术
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8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
1.3.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
1.3.3 血糖监测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6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1.1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在7~11.1mmol/L时每4h测血糖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3.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如果术后长期高血糖,需考虑术后漏或腹腔感染可能,应及时查明原因。
1.3.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应根据血糖波动情况来调整胰岛素量。
1.3.6 肠外营养的使用
术后血糖高者,应选用对血糖无影响的肠外营养液,并定时监测血糖。
1.3.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
2 结果
2.1 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占37.5%。其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12.5%,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25.0%。
2.2 术后感染并发症
分析71例胰腺癌患者的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感染的情况。无血糖异常的35例,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2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糖尿病的7例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
2.3 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
3 讨论
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胰腺手术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此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数量不足,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的调控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部分患者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血糖在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术后新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总之,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早发现糖尿病,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4]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5]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3):184.
[6]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J].中国医刊,2003,38 (7):23-25.
[7]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N Engl J Med, 2001,345 (19):1359-1367.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2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预防性护理。结果 经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
[关键词] 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 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 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 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 mg。
1.2.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 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 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 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 162-163.
[2]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
[3] 胡丽玲.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4):160-162.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3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0.4%,老年2型糖尿病占90%~95%。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心脑并发症多,老年患者在夜间易发生低血糖,很容易诱发急性心脑疾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可因抢救处理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对收治的350例老年2型糖尿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人并发低血糖患者350例,均符合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3~17 年,男221例,女129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7.5岁;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113例、眼底改变71例、脑梗塞51例、肝功能异常25例、肾病17例、心力衰竭16例。血糖低于
2 并发低血糖处理
2.1低血糖症状:①饥饿感、虚汗、脑晕、软弱无力、手足发麻、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眼冒金花、头晕、心慌、脉快、肢体颤抖等。②精神激动、烦躁、说话含糊不清、定向障碍、恐惧、性格改变、癫痫发作、幻觉、惊厥、抽搐、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2.2低血糖的治疗:①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②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注[2]。③调整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根据病人血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预防及护理
3.1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用药时间久,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要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主动诚恳地解释病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并发低血糖是可控的,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调整情绪。安排患者参加病房活动,使患者心情舒畅,避免病理心理导致病理生理,树立抗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检测血糖
为了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血糖监测是维持血糖正常范围的必要手段,治疗计划的有效性和药物的调整都必须以血糖指标为依据,及时监测发现高血糖升高,还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作血糖自我监测,护理人员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血糖的自我监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病情的特点,来选择具有适合自我监测优势血糖仪,以达到患者随时了解自身血糖指标的目的。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掌握基本的低血糖识别和护理知识,嘱患者及家属每周应该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低血糖进行全面的监测2~4次,进而不断地调整治疗剂量。
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病情变化,应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老年人起病隐匿,反应差,夜间感觉不到低血糖的发生即出现低血糖,或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因此夜间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十分重要,一般夜间1~2小时巡视病房一次,对高危患者每30分钟巡视一次,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睡眠质量、肤色、肢体温度、出汗情况及不良反应,定时测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尿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置。
3.4饮食指导
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控制总热量,以维持理想体重或标准体重为原则。摄入的主要三大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糖比例要合理,不可片面增多蛋白质,尤其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老年患者,易引起患者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加重糖尿病肾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要避免进盐过多,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引起高血压,如有合并高血压,钠盐应每日少于2g。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高纤维素食品中的纤维素能明显改善高血糖,减少胰岛素和口服药剂量,减慢糖的吸收,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保持大便通畅。老年人因消化功能退化,2型糖尿病老人应少食多餐,增加餐次,可降低餐后的血糖高峰值,对高血糖控制极为有利,通过分餐即可控制病情。没周测量体重一次,体重的增减是限制饮食减轻体重、反应病情的指标,理想的体重有利于病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3.5健康教育
让糖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可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相互交流治疗心得,增强治疗信心,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型糖尿病老人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可在餐后散步,先慢后快,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防止体弱的老人注意防滑、防摔。
4结果
本组350例老年2型糖尿并发低血糖患者经及时处理,给予饮用糖水,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多能缓解不适症状。严重者发生神志改变,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或胰高血糖素1mg肌注,病人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未留后遗症。
5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偏高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因血糖水平下降较快或下降幅度较大而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中重点是避免低血糖发生,而非强化控制血糖。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仔细掌握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低血糖症状,及时监测血糖,可以避免低血糖引发的并发症,提高老年糖尿病者生患活质量。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4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健康教育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科收治28例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低血糖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60~74岁,平均64.6岁。病程5~19年,平均12.7年。合并高血压15例,动脉硬化8例,冠心病4例,肺部感染4例。其中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1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11例。本文中28例患者均符合低血糖症Whippl三联征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
2 结果
本组32例出现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发作时均快速用强生血糖仪测定血糖,同时采静脉血行血浆血糖测定为0.8~2.8 mmol/L。其中有25例出现饥饿、出冷汗及乏力症状,进食后症状缓解;3例无症状,但在常测血糖中发现其低血糖,经加餐后血糖正常;4例出现低血糖昏迷,其中1例伴有抽搐症状,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5 min后患者清醒。
3 诱因
3.1 心理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常害怕高血糖,担心血糖高会引起糖尿病的并发症,追求完全正常的血糖目标,故经常出现低血糖。
3.2 生理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器官退行性改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肝肾功能不全及合并有各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激素调节能力差,低血糖时调节血糖激素不能及时分泌[2],容易引起低血糖。
3.3 药物因素 低血糖反应是应用降糖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文献 报道占46.15%。如胰岛素用量过大,注射胰岛素同时口服降糖药,运动后血液循环加速,注射胰岛素吸收增快,可引起低血糖。在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中,患者因腹泻、消化不良导致胃排空延迟也可引起低血糖。
3.4 饮食因素 进食不及时,进餐量不足,用降糖药后与进食时间不匹配均可引起低血糖。
3.5 运动因素 空腹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可诱发低血糖。
4 预防及护理
4.1 心理护理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发作前又无警告症状,甚至成昏迷状态,这种突发性意识障碍在患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抑郁,并给家属增加了负担。所以在护理中,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心理状态予以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应急准备对出现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应给50%葡萄糖液40~60 ml静脉注射,酌情重复应用。再给予10%葡萄糖液500~1 000 ml调节滴速维持血糖水平在6~10 mmol/L,直到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同时给予胰高血糖素治疗。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4.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调整药物剂量。特别应重视夜间血糖变化,因夜间低血糖发作可表现为次晨空腹高血糖,若继续降糖易造成严重后果。对肝肾功能不全及体弱消瘦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年龄过大者要高度警惕以上情况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甚至死亡。
4.4 健康指导指导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糖果、饼干,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时应适量加餐。因故延迟进食或伴有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呕吐者应减量用药或停药。体力活动增加、运动量增大时需及时加餐,注射胰岛素30 min时必须按时就餐。外出时,携带卡片、写明患者姓名、地址、联系人、急救中心电话及所患疾病名称等以备急用。
因此,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不宜过分强调片面控制饮食,遇到不能进食或进食减少时,应注意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经常监测血糖的变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严禁患者随意增减降糖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对血糖的影响[3],熟悉低血糖的表现及低血糖的危害,掌握了有关预防低血糖的措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后果。
参 考 文 献
[1] 丁雷,吴吉萍,李中男.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航空航天医药,2005,16(4):205206.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36例冠心病患者全部为我科2005年5月―2009年12月因妇科手术而住院的患者。年龄45~71岁,平均53岁,宫颈CIN5例,子宫腺肌瘤20例,子宫肌瘤3 例,子宫内膜病变8例,合并卵巢囊肿12例,合并张力性尿失禁13例。均有手术适应证。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CHD诊断成立。其中有心绞痛型5例,心肌梗塞型1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30 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1例,合并糖尿病17例 。
2护理
2.1 术前准备及护理
2.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与不安情绪,增加与患者的亲切感。合理安排膳食。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如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可选用血脂调节剂,力劝吸烟者戒烟。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这些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易诱发再梗死。
2.1.2 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对麻醉及手术了解不充分,往往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从而产生高血压,心率和行为等异常,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恢复,易诱发心梗。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分别给予正确的指导,简单介绍麻醉方式和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和处理对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和一切不利因素,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手术,积极主动配合医疗护理 。
2.1.3 术前常规准备 首先正确评估病情,严格手术指征,能否耐受手术及麻醉刺激。积极治疗和控制伴随疾病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给抗凝、括冠脉、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监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就CHD相关知识进行宣教,依监测结果指导患者及时调整调酯、降压药用量,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10―140/80― 90mmhg之间。心脏病患者治疗期间要特别注意休息,稳定心率,并有必要的监护措施。糖尿病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8―6.72mmol/L,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特别重视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并记录。
2.1.4 完善术前检查,为了避免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术前必须完成血常规,血生化 ,胸片,心电图,超声等必要的检查,并对结果要全面了解,必要时检查患者心,肺,肝,内分泌等功能,拟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如患者高度紧张,可给镇静剂。术前1日备皮,沐浴更衣,术前一日晚进流质饮食,术晨禁食,术前一日晚、术晨各用2%肥皂水500~1000ml灌肠,排空肠道。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麻醉及手术刺激容易引起伴随疾病的恶化,术后给予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一次并准确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神情,当患者出现诸如心悸、胸闷、胸前不适、大汗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建议随时做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
2.2.2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温度适宜,静脉输
液通畅。 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易受室温的影响,因此术后要注意保暖,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防止坠床。协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以防褥疮发生,病情平稳后,12 h后可取半卧位。
2.2.3伤口护理;注意了解切口有无渗血,注意敷料的干燥与清洁,腹腔引流管内容物的性质及量。术后常规留置尿管,同时观察并记录引流尿量,颜色等,置管期间,常规消毒尿道口,留置尿管大于3天以上者,应膀胱冲洗。观察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观察阴道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及有无异味。
2.2.4 饮食与排便:禁食水12 h后可适量给予患者饮白萝卜汤、米汤、少食多餐,促进肠蠕动 。术后2日进流质饮食,禁甜食、牛奶。排气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碳水化合物 ,低脂饮食,无机盐半流质的食物,增加新鲜的粗纤维蔬菜和水果。术后活动应由起初的床上翻身,坐起,下床站立,到逐渐离床行走逐渐进行,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变化过快会引起血压波动导致脑血管意外,应作为护理重点。
2.2.5并发症的护理: 1)肺部感染:术后切口疼痛,呼吸运动受限,尤其老年患者肺功能减退,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一旦发生也会影响心脏,诱导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发生。因此要积极预防,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其深呼吸,咳嗽排痰,若痰液粘稠可雾化吸入。(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粘度高,术后卧床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此要注意早期按摩,活动双侧肢体。(3)尿潴留及肠梗阻: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差,膀胱逼尿肌功能减退。麻醉后上述表现更加突出,必要时予以足三里,三阴交维生素BI封闭处理。
2.2.6出院指导:术后1周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保持大便稀软、1个月后复查,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调节膳食结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院外要积极有效的治疗所谓冠心病二级预防,首先要有明确的冠心病,然后预防他再得冠心病,这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的二级预防,有冠心病的不能再得心梗,得了一次心梗不能再得二次心梗。
3 结果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心肌梗死 1例死亡, 肺部感染2例,腹壁脂肪液化3例。 35 例全部治愈。
4 讨论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引发冠心病的病因很多,但目前国内外均认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是主要因素。这些原因都与饮食及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DM)重要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大量流行病学[1]研究显示DM的前期表现如IGR也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显著上升。控制高血糖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周围血管病变、心衰均减少, DM是CHD的直接危险因素之一, 资料[2]提示高血糖是心衰、休克等发病率高的直接因素之一。
护理对策:研究结果[2]认为当CHD出现时对冠脉的危害就已经存在。为此,应指导那些超重、有高血糖、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尽早注意调节饮食,以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植物纤维为宜,戒烟,限酒,增加每日运动量。对DM患者更应该采取严格措施,务必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同时辅以调酯降压等治疗,消除CHD易患因素,阻止其发生发展。因此要重视术前指导患者接受抗凝、抗自由基、稳定内皮细胞等治疗,对术后患者出现诸如心悸、胸闷、胸前不适、大汗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嘱其就地卧床休息,及时做心动图等检查。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熟练掌握有关心衰、休克的一些早期临床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综上所述,做到行为与药物结合的干预措施,同时兼顾血脂、血压,以减少CHD等疾病发生发展。作为妇产科护士,从已有的手术病例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努力掌握熟练的现代医学护理技术,积累系统的护理措施,树立正确的护患关系,加强对患者的理解和护理,从而使患者在手术护理中获优质的服务,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和护理范文6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由胆源性和非胆源性等病因引起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和坏死的炎症反应[1],常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胰腺组织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高血糖症状,而高血糖既是病情危重的指标,又可加重SAP病情,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预后[2]。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科收住SAP 20例,均伴有高血糖、呼吸窘迫症状,入住ICU后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18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2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SAP伴发高血糖、呼吸窘迫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岁,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由于呼吸窘迫转入ICU,转入时测空腹血糖12.6~30.4mmol/L,呼吸28―45次/分,PaO2 45~70mmHg,PaCO2 正常,经无创机械通气、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酶、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等综合性治疗,1~2天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3~5天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4.4~6.1 mmol/L,大部分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 ml:400 U)50U+生理盐水50 ml,每1 ml溶液含胰岛素1 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 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如有血糖值波动可加测血糖,动态监测血糖值。
1.3结果
18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正常,呼吸功能恢复转至病房,2例病人病情加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护理干预
2.1一般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保持舒适卧位,做好各导管及呼吸道护理,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呼吸及咳嗽咳痰方法;患者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告知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及禁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正确配合治疗与护理。
2.2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在含糖溶液及肠外营养液中按葡萄糖:胰岛素以4~6g:1U标准加入,同时予胰岛素微量泵维持,严格控制输入速度,使得血糖迅速而稳定下降,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密切观察药效,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药物,胰岛素选用单一通道给药,避免推注药物及加快输液,导致剂量不准确引起血糖波动。
2.3血糖监测
胰岛素使用的关键是要及时监测血糖变化,合理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强调血糖和胰岛素的同步变化。我科使用强生、罗氏公司生产的快速血糖测量仪,采集手指或足趾末梢血,5~10秒测出结果,测量时正确执行操作规范,避免造成血糖值误差。当血糖值不稳定或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加测血糖次数,以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内,严格交接测量血糖的时间,准确记录结果。每日检验肝功能及血生化,对比快速末梢血糖与静脉血标本中血糖值之间的差距,为临床治疗提供保证。
2.4防治低血糖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皮肤温湿度、低血糖的表现等,特别是老年病人反应性差,对胰岛素敏感,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如患者有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立即测量血糖,确实为低血糖时立即停用胰岛素泵,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 ml,必要时可用10%葡萄糖静脉输注。加强监护和血糖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
2.5特殊治疗护理
患者有呼吸窘迫症状,查血气分析低氧血症明确,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护理后逐渐好转;有15例病人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清除炎性介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内环境和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这种特殊治疗方法的应激刺激,造成病人血糖值不同程度升高,我科调整透析液中葡萄糖加入量,同时配合胰岛素泵的使用,有效控制血糖。
3讨论
SAP治疗原则要求严格禁食,能量来源主要是肠外营养输注,但是这类病人由于内分泌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存在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而且有个体差异,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按标准配制后,病人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发生高血糖及低血糖反应。我科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持续给药,进入体内的胰岛素量均衡,根据测出的血糖值精确的调整剂量,较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更好,血糖控制理想,低血糖发生率低,更适用于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段的生理需要。
SAP常伴严重的代谢紊乱,主要包括高代谢、高分解、高血糖等,其中高血糖的发生高达40~90%[3]。血糖增高,是反应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重要指标,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对生命体重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4]。研究发现,SAP患者血糖在3.6~6.4mmol/L时,胰腺无坏死表现或只有少量点状坏死灶;血糖在6.4~11.1mmol/L,则可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血糖≥16.7mmol/L时死亡率明显上升[5]。故有效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的范围之内,对病情控制、疾病治疗有重要作用。胰岛素微量泵使用,单一静脉通路给药,避免与其他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无静脉推注及输液滴速快慢对进入体内胰岛素剂量的影响,保证体内胰岛素量均衡,预防低血糖反应,根据测出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更具有科学性,达到最大用药效果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Chiang DT、Anozie A、Flening WR,et parative study on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ment[J].ANZ j Surg,2004,74(4):218-221.
[2]陶少宇、李宛霞.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63.
[3]李维勤、李宁、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J].肝胆外科杂志,2003,2(11):8-9.
[4]Mentula P、Kylanpaa ML、Kenppainen E ,et la.Early prediction of organ failure by combined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Br J Surg ,2005,92(1):68-75.
[5]杨传永、朱焕明.血糖变化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J].腹部外科,1999,1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