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1

一、统一思想,全面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的需要

对项目正确分析与判断是项目引进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区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平台条件逐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和在谈项目不断增多,让我们有了选择外资的底气,我区正逐步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的新阶段。我们有能力、更有必要转入招商选资,适当提高外资或“内资”进入“门槛”,将那些高污染、低层次的项目拒于门外。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要素瓶颈制约、融资难、招工难问题也更趋明显,项目用地保障压力、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因此以通过项目评估促进我区招商项目转型升级越来越有必要。

(二)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需要

通过项目评估,引导各镇、开发区根据产业规划和产业导向的要求,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区域产业特色,不断提升各平台的产业层次。同时,对于因产业规划或投资强度原因不适宜在开发区或某一镇落户的项目,可根据项目异地落户办法,引导项目向其他镇转移,促使项目最大限度落户我区。

(三)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

为切实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除了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狠抓“开源”之外,更要在项目建设的各环节牢固树立“集约”理念,把节约集约的要求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要在立项、规划上、供地、批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坚持从严抓集约。项目评估是抓集约的第一环节。通过项目评估,千方百计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项目的亩产效益。

二、科学论证,确保评估工作的原则性

评估论证要突出科学性、原则性。招商项目评估论证,是项目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项目的实际评估论证工作中,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产业导向、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能源消耗、选址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一)要进行产业导向评估。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我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集聚区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重点扶持类、鼓励类项目要求;是否符合产业高增长性和高成长空间要求,并有利于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否符合我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等。对外资项目还要评估是否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二)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评估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预期单位土地销售产出率、单位土地税收产出率等。进集聚区工业投资项目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中国家、省级开发区、园区行业规定标准的125%及以上;进工业功能区工业投资项目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规定标准的110%及以上。容积率必须达到《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开发区标准基础上提高0.2;进区工业项目达产后单位用地销售收入产出指标按照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1:1.8执行,进集聚区项目亩均税收达到20万/亩;进工业功能区项目达到15万/亩。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集聚区内必须达到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指标要求,非集聚区范围内参照执行。

各镇、开发区要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进入门槛,以规划定位置,以项目定用地,以投入产出定用地规模。投资强度要根据用地指标、项目数量和质量,适时进行调整。

(三)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项目是否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生产工艺是否达到污染最低化,产业项目废水、废气、固废排放是否达到国家省、市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四)要进行能源消耗评估。评估项目单位增加值是否低于全区平均单位能耗,是否能通过省、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项目综合能耗、水耗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五)要进行其他评估。评估项目地块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主体产业园区规划、水系规划、电力布局规划等。

三、注重导向,提高评估结果的实效性

预评估意见是各镇、开发区和项目业主谈判并引进入地的重要依据,是各部门项目许可的提前介入依据,也是各项资源要素保障依据,对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商纪要作为各部门简化手续办理行政许可的依据和不能准入的依据,也是业主对所提指标承诺的依据;各镇、开发区要对经评估准入的项目所在地块必须承诺好征地拆迁和项目开、竣工的时间。对于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一律不得引进。对评估准入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满意服务。

四、按需而为、坚持评估工作的责任性

为有效开展项目评估,区政府成立了区项目评估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我和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区监察、政法委、发改经贸、科技、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林、外经贸、安监、环保、国土、工商、规划、国地税、电力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经贸局。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PPP模式;市政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一、PPP 模式的分类

(一)外包类PPP项目

通常都是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私人部门将整个项目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承包下来,例如,只对工程建设负责,或者受政府的委托对设施进行管理维护或者提供部分公共服务,并且在政府付费的基础上,使收益得以实现。

(二)特许经营类项目

需要私人参与部分或者全部投资,并且在一定合作机制的前提下,与公共部门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与项目的世纪收益情况相结合,公共部门可能会向特许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者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这就需要将私人部门的利润和项目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平衡协调好,这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私有化类PPP项目

需要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全部投资,在政府的监管下,向用户收取费用,收回投资实现利润。因为私有化类PPP项目的所有权归属于私人所有,并且不存在有限追索的特性,所以,私人部门在这类PPP项目中承担最大的风险。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

2009年,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全国平均水平指标和联合国人居城市奖获得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指标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每一项指标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环卫类指标差距更加大,其中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较落后。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水平不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不能相互符合,而这样的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

(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协调区域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高于很多;从城市规模等级上看,超大、特大型城市设施水平要比其他规模的城市好很多;从城乡发展上看,这种不平衡更加突显,例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乡镇基本上都没有这样类型的设施。

(三)投资主体单一

传统计划经济还存在于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投资主体上并没有将企业、社会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已经开始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而言之,资金数量较少,主要资金来源还属于政府投资。政府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的主体,没有明确的投资重点、方向以及范围,没有规范的投资行为,没有合理的价格机制,再加上市场收益比较少,对于社会资本的进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融资渠道上,对政府资金过于依赖,单一的财政投资模式,很容易造成投资出现低效和腐败的现象,很多有市场、有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却不能得到资金投入,就算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也不能实现精打细算,所以,出现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市政基础设施在引进多元融资体制受到严重的阻碍。

三、实现PPP模式在我国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企关系科学化

在PPP模式逐步在我国落实的基础上,政府不应该仅仅是走一下审批手续、缩减市场转入监察流程,而是应该将清晰的政府监管标准和科学的补贴政策创建起来,从而使基础设施自身盈利能力得以提升。

(二)政府监管机构专职化

当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交通部、建设部等基础设施部门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监管文件和建设标准,每一个部门之间的PPP合作程序混乱,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已经设有独立的PPP政府监管机构。我国政府应确立专职 PPP 监管与问询机构,负责分析公共项目预期需求、核算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及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等系统性工作。另外,根据各省具体建设情况,下设省级分支机构,灵活调整项目建设要求与细则。

(三)项目评估体系国际化

目前,PPP 模式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所采用的项目评估方法主要以物有所值定量分析法为基础。其中以英国为典型,采用三阶段评估法,即项目前评估、项目过程评估、采购评估。在项目前期,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进行初步预算审核,对其筹资、建设、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项目过程评估作为整个 PPP 评估体系最重要的环节,是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数量的系统全面性评估,根据评估状况拟定下一时期对私人部门的补贴额度; 采购评估则是最后的风险评估及采购流程的绩效评价。相比之下,我国 PPP 项目评估体系较为落后,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提及绩效指标、绩效定性分析等概念。

(四)运营管理制度化

我国目前在实行 PPP 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审批制度缺失。在全国很多省市,对于民营资本审批更是缺乏规范、透明、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不仅使得民营资本投资需要较长的审批时间和复杂的审批手续,而且还易滋生、等社会现象。尽管政府自2002 年起就表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但对各类非公有资本的具体准入制度却含糊其辞,导致民营资本参与 PPP 项目时面临政策、政府观念方面的困惑或阻碍。因此,制定科学的 PPP 模式管理制度是保证我国公共建设有序有效发展的制度基础。

参考资料: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3

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InvestmentBank,简称EIB)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卢森堡,是欧盟成员国家根据“欧盟罗马条约”成立的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旨在通过成员国家认缴股本金和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进行中长期投资,助推欧盟目标。其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由欧盟12个成员国财政部长组成,负责制订总体政策;常设、非驻留的决策机构“理事会”的成员由董事会任命,负责贷款、担保、借贷的决策;常设执行机构“管理委员会”由理事会提议,董事会任命,负责日常业务。EIB的主要业务是向欧盟成员国公共部门和企业提供项目贷款和担保,但从1964年起逐渐扩大到与欧盟关系较密切或签署有合作协定的非欧盟“合作伙伴国家”,现多达130多个。2009年,EIB共发放贷款791亿欧元,其中欧盟国家705亿欧元(89•1%),“合作伙伴国家”86亿欧元(10•9%)[1]。EIB的项目贷款采用固定或浮动利率,浮动利率参考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基准水平,不收承诺费和贷款手续费,还款期根据项目需求长至20年或更多,最高资助项目总投资的50%。EIB从上世纪末开始进入中国从事贷款业务,但迄今项目数量和金额有限。1995年平湖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贷款5500万欧元是第1个EIB资助的中国项目。截至2008年,EIB在华总承诺贷款金额6•34亿欧元,仅相当于世界银行同期对华贷款总额的大约2•2%,或亚洲开发银行对华贷款总额的大约4•8%[2]。2007年12月,EIB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欧元贷款,以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特别是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的各项工作。根据中方和EIB的有关协议,在实施期间,以上框架贷款优先资助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潜力产生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碳信用额、能够与其他国际/双边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合作的项目。据此,地方林业部门在国家、当地方政府的指导协调下积极遴选,已由EIB批准了3个林业项目,分别是四川省森林和水库恢复重建项目1•6亿欧元,内蒙古旱区碳汇造林项目、江西省造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发展项目各0•25亿欧元。这些项目目前处在最终准备和初期实施阶段。

2项目评估政策的运用

EIB项目以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发展为基础[3],程序为根据框架协议提交项目建议项目评估管理委员会审查董事会批准谈判签约监测管理后评估,一般可在1年内完成项目准备评估。而世界银行的程序为列入“3年计划”认定概念审批准备安全保障审议预评估评估谈判执行董事会批准实施督查竣工总结后评估,需要2~3年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4]。由于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实施调整和计划变更,EIB项目单位需要对整个项目的时间表心中有数,增强预见性,对事关整个项目的重大问题,包括实施期间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早与外方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2•1合格性审查EIB的项目评估称作合格性(eligibility)审查,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采购等环节。EIB项目管理部门在接到项目建议后,认为基本可行即派出由工程师、经济学家、财务分析师等组成的项目组,与项目提议单位(promoter,在我国指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一道对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考察报告通过EIB管理委员提交理事会审议,由理事会根据该项目与欧盟优先目标的一致性和项目的整体质量最终做出是否给予资助的决定。项目的质量标准包括8个方面(表1)。

2•2环境评价是项目单位不太容易把握的方面,主要有3个原因:1)国家层面对林业项目并不要求实施详细的环境评价(提交环境评价报告),但对于EIB来说这是个标准要求;2)林业项目的环境评价需要具体评价什么内容不太明确;3)国际项目,包括EIB项目一般都把社会评价(SA)作为环境评价的组成部分,这与国内的理解有差异,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事实上,根据已经批准的3个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准备的经验,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点是:1)转变观念。传统观点是林业项目特别是造林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环境,不像工业、交通等类别的项目那样有环境风险,因此不需要实施环境评价。但这种认识已不符合国际实践。大型林业项目由于投资较大,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技术措施涵盖遗传改良、物种扩散、农药使用、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等多个环境敏感领域,加上这些问题与项目整体组织方式和公众及业益相关,因此需要进行保障性的先期规划以确保项目能趋利避害,产生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结果。国外贷款造林项目的环境评价内容大同小异,我国林业部门外资贷款项目的环境评价始于世界银行贷款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SFDP,2003?2009),主要在省级层面进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供EIB林业项目参考借鉴。2)了解EIB的环境评价政策。EIB在项目环境评价问题上遵循“预防性原则”和“分类原则”。前者是指对所资助的项目采取预防而不是救治措施,使环境破坏在源头得到治理,污染者付费,环境问题在EIB项目周期的所有阶段得到考虑。分类原则是指根据“欧盟环境影响评价指令”把EIB资助的项目分为4个类分别管理,即A类(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评价)、B类(由合适的权威机构根据指定标准确定是否需要实施环境评价)、C类(根据有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实施有限的环境评价)、D类(不要求环境评价)。目前我国的林业项目为B或C类,需要由具有国家环保部门认可资质的环境评价单位开展环境评价。EIB项目环境评价侧重对自然栖息地、水资源、气候友好性的评价,根据对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影响筛选项目,对涉及温室气体、能源效率、气候适应、水资源、废旧物处理的项目,要求确保环境效益最大化、环境成本最小化。3)遵循有关法律规定。这包括相关的欧盟法律标准、公认的国际良好实践、所在国家和欧盟作为成员的多边国际环境协议。EIB的《环境和社会实践手册》(2010)和《环境与社会原则和标准:背景注释》(2008),规定了贷款项目的环评要求(表2)。环境评价要求提交合格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R)并制定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管理与监测计划(ESMMP)。EIR根据由EIB项目组提供的工作大纲(TOR)准备,应反映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要求、措施和结果,实际操作中,可把ESMMP作为EIR的一个章节或附件。关于社会评价,EIB要求位于欧洲以外的项目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发展中国家基于联合国“千年环球发展目标(MDGs)”进行。社会评价主要强调劳动标准、社区健康、安全保障、流动人口(包括非自愿搬迁问题)、少数民族权益(包括土著居民、妇女和弱势群体)、公众磋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环境评价过程应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尤其是权益相关方的监督。

2•3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目前欧盟和EIB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最重要的优先政策,从减缓、适应、研发创新、技术转移与合作、碳市场五个方面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主要是指促进替代性的和可再生的能源并提高所有项目的能源使用效率,适应是指促进有关项目采取实质措施,保证高气候风险的计划具有气候弹性。另外,EIB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致力于与国际、国家金融机构建立碳合作基金。EIB没有把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单独的项目类型,而是将其融入现有各部门业务要求,包括对所有项目都进行碳信用生产能力评估。EIB认为,林业具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减灾、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它成为成本和风险较低、值得信赖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类型和应不断增加支持的行业领域。30年前EIB开始向欧盟和其他国家提供资金实施造林和再造林活动,迄今资助约25笔林业直接投资贷款,涉及造林和再造林、速生丰产林、森林防火、林业基金、产业发展、科学研究等领域,另外有大量的农业、水利、能源、环境等部门项目的林业活动得到间接资助[5]。从当前项目评估实践上看,EIB对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用的评价和资助支持体现在生物质能源产业[6]、森林认证等可持续森林经营实践[7]以及碳汇贸易等方面。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4

一、商业项目会审

建立商业项目联合会审制度,由区经委牵头,通过各职能部门联合会审,加强对商贸服务业业态调控。

(一)会审原则

1、根据《区商贸服务业“”规划》及各街镇(工业区)的商贸服务业专业规划,对大型商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进行会审,控制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布局。

2、新建大型居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会审。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既要集中配置便利店、室内菜市场、大众化餐饮(早点)、大众化理发、书报店、药店、洗衣店、维修回收站等必备性商贸服务业业态,又要控制延街小商铺建设。

3、重点商业圈和主要商业街的设计方案必须进行会审。使我区主要商贸服务业设施体现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

4、对新城和各镇的商贸业规划进行会审,以达到对商业面积的“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目的。

(二)会审范围

1、新建、增建大型商贸服务业态方案。

2、新建住宅小区的商业设施配套方案。

3、新、改、扩建商业用房的设计方案和业态布局。

4、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三产项目(不需新建商业用房)的项目论证。

5、重点商业圈、主要商业街、新建住宅小区、旅游开发区、工业区的商业布局方案。

(三)会审主体

1、设立区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会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环保局、招商局(区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工商分局。

2、由各街镇(工业区)牵头所在地市政、环境、土地、工商等组建商贸服务业投资项目评估小组。

(四)会审方法

1、各街镇(工业区)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由街镇(工业区)预评估小组直接对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区商贸业规划布局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区属公司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由区属公司和项目所在街镇(工业区)预评估小组进行沟通,共同对项目进行预评估。通过各街镇(工业区)及区属公司预评估筛选出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向区经委申报。

2、对各街镇(工业区)及区属公司申报的商贸服务业项目,由区经委牵头,组织联席会议单位召开区商业项目联合评审会议,对项目内容进行评估,并确定该项目能否准入。

3、区经委代表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会审联席会议出具业态认可意见,分送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环保局、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职能部门按照业态认定意见办理相关手续。

二、立项审批

(一)商贸服务业项目立项审批

按照《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经委<关于完善和加强工商领域投资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通知》金府办[2006]4号要求,区经委与区发展改革委协商一致,对商业项目的立项作如下界定:

区发展改革委审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及六类经营性投资项目。

区经委对现有商贸业服务业用房的改、扩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新开设的商业设施(不需新建商业用房),从业态布局出发,进行审核立项。

(二)立项审批受理

在区审批中心受理服务窗口受理商贸服务业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受理通过项目会审的商贸服务业审批项目,由区发展改革委和区经委按职责负责立项审批。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5

政府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是整个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政府的重要一环,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由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单一、封闭,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第一,参与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公众往往处于被动听从安排,执行决定的地位,导致公众忽视了自己的参与权与表达权,参与意识薄弱;第二,公众参与知识不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不愿或疏于向公众公布有关交通决策的相关信息,加之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导致其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准备并提出有效的意见;第三,公众参与渠道不足。近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通了问卷调查、投诉热线、微博互动等公众参与渠道,然而由于相关法律缺失,管理部门回应缓慢等影响,导致公众参与渠道形同虚设;第四,公众参与影响力不够。公众参与只是停留在提意见的阶段,交通管理部门往往采用有利于自己的意见,导致公众参与影响力不足,甚至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1.2公众参与范围受限,参与渠道不畅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作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作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公众参与监督增加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压力。所以,交通管理部门为防止公众过度干预交通管理事务,只是允许公众参与交通服务运营商的监管及对使用交通运输产品的社会公众违法违规情况的监管,而交通项目招标、交通处罚及交通罚款等核心流程却不对公众开放,公众监管范围的受限,使得公众参与监管机制形同虚设。而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公众在参与监督渠道多样化的前提下,却遭遇无人接待,举报电话无人接听,上访遭拦截、部门相互踢皮球的尴尬,参与渠道有待疏通。

1.3公众参与的组织性弱,参与过程失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监督,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参与范围、参与渠道受限等影响,公众虽然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却不知道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只能不断的抱怨、发泄不满。目前,公众参与多以个人的形式,团队与组织参与的较少,导致在与管理部门交涉的过程中,力量过于薄弱,影响力不足。公众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监督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由于管理部门习惯与独揽大权,独自决定,导致公众仅仅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公布行政命令或出现交通事故后进行监管,事前及事中监管缺位。

1.4公众参与效能评估过程公开反馈偏失在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导致公众在参与交通项目评估中,由于对交通部门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不清楚,评估主观色彩较强,而使得评估科学性受到质疑。另外,交通管理干部对于公众参与评估的结果反馈不及时“,“”暗箱操作“”皆大欢喜”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打击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引导公众科学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策略

根据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下:

2.1增强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拓宽参与渠道长期以来,公众认为交通运输决策规划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忽视了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导致其参与决策的意识不强,现阶段首先需要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中来;其次,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信息透明度使公众可以事前了解交通规划项目,做好知识储备,已提出科学的建议;再次,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在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础上,保障公众参与渠道畅通,并及时与公众互动,拉近官民距离,提高决策效率;最后,鼓励公众以团队或组织的形式参与到交通管理工作中,深层次参与政府交通管理决策,增强其在与政府交涉中的影响力,同时加大对交通管理部门违法干预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的惩治力度。

2.2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升参与监管效率公众参与监管的范围直接决定公众参与监管的权限。要全面扩大公众参与监管的范围,让公众参与到交通运输违法处罚、基础设施建设的行政审批、交通管理监督及问责中来,让公众参与贯彻整个交通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同时,创新公众监管方式,广泛利用微博、电视、论坛等数字化平台,加快监管信息的公布与更新,提高公众参与监管效率,并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防止责任推诿的现象出现,实现官民良性互动。

2.3促进监管力量集聚,稳定公众监管地位要转变公众参与以个体为主的局面,首先,需要在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集聚审计、法律、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热衷于交通管理监督工作的广大民众抱团成具有极大力量的公众团体,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各取所长,增加在与政府交涉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充分利用百度贴吧、微博、电视等媒介,加强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在保证监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加大其影响力;其次,从国家立法层面明确公众的监管地位,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并将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纳入交通管理部门行政绩效考核当中,以稳定公众监管地位,同时,规范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相关流程,完善监管公众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及人身安全,解决公众参与的后顾之忧。

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ERP

一、引言

项目管理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应用于国防和军工项目。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可以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企业ERP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ERP项目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管理和监控,进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这个过程需要对项目涉及到的时间、成本、产品、服务细节的需求和相互间可能发生的矛盾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平衡和协调,通过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和风险管理机制,达到提高ERP系统实施成功率的目担RP系统的引入和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企业ERP项目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管理和监控,进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项目管理就是指在一定资源的约束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效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严格控制项目进度,以满足用户及有关方面需求的管理工作的总称。具体而言,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需求。

项目的实施是有规律的,首先需要定义好一个项目并且确定项目的关键点;其次要确定项目中各方面的角色,比如项目经理、赞助商、核心成员、客户等,并且让大家充分了解项目的目标和要素,并且形成坚定的向心力;再次,确立项目阶段;最后,进行项目的可行性检查,在此阶段,项目组织者必须同时分析项目的驱动力和项目阻力,制定出合理的激励和管理政策。

三、力成电气集团公司ERP项目实施分析

1.企业环境分析

力成电气集团公司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机电一体化配电设备生产企业。目前,公司开发生产的电气产品共有高、中、低压三大类、28个型号、2000多种规格。企业处在日新月异的市场机遇、价格和服务水平等的挑战环境中,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往仅仅关注于企业内部流程的改善,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的提高,这些已经不足以面对当前多变的市场环境。

通过对公司相关业务的进一步分析和对外部软件市场的调研分析,最终确定以外购商品化软件的形式来实施公司的ERP项目。通过外购商品化ERP软件,不仅减少了系统建设风险,缩短了开发周期,也有利于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并能享有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和对软件的升级与技术支持等。

2.项目实施过程分析

由于企业ERP项目涉及面广,实施内容复杂,通过充分的分析和调研,结合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项目启动。项目开始阶段主要针对企业ERP项目的需求、范围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项目的总体安排计划,并以“项目合同”的方式由企业与ERP软件公司确定项目责任和授权。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化人才,所以前期的工作项目启动工作委托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协助完成。

(2)项目计划。在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需求后,系统选择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我们选择了用友ERP-U8(V8.61)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产品,从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等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应用和实施。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系统选择的风险控制,在综合评测的基础上考察,合理匹配系统功能和自身需求,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产品功能和价格、技术支持及服务能力等因素,避免在系统选型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项目计划阶段是ERP项目进入系统实施的启动阶段,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确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范围、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评估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计划、成本和预算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

(3)项目执行。项目执行阶段是实施过程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贯穿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实施的成败与该阶段项目管理进行的好坏直接相关。在项目执行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计划的执行、时间和成本的控制、实施文档管理、项目进度汇报、项目例会和纪要等内容。

(4)项目控制。项目控制阶段的核心是项目监控,就是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来衡量和更新项目任务。项目评估同样贯穿于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项目评估主要侧重阶段性评估、项目里程碑的鉴定和验收、实施质量的检验等。

(5)项目完成。项目完成阶段是整个实施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工作接近尾声,已经取得了项目实施成果。在这一最后阶段,主要包括双方验收、项目总结、经验交流、正式移交等。

四、结束语

企业ERP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财务管理规范化,同时在生产部门实现了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达到了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ERP项目的实施,使企业业务流程更趋于合理化、效绩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思想的正确运用是分不开的。我们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和的方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栾跃:软件开发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2]甘仞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

[3]李青:信息化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