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思考

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但普遍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艺术教学管理方面展开讨论。

1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1)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除一部分部属高校,如清华、北大、川大等将艺术课程设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如重庆大学,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有的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门类较少。

(2)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目前,大学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情况。各大高校举办了艺术社团、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3)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与中小学相比,高校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材差异较大,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艺术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

(4)高校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注重科研,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中。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艺术教育关注较少,所投入的经费有限,造成教学设备的短缺和设备的落后。

(5)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结果反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就业机会上有所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艺术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由于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获得毕业文凭没有必然的关系,以及艺术专业就业的局限性,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明确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好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在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的价值观指引下,在一定范围内自我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断地以高尚的情操修正自己的行为,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在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上,要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2)构建人性化的艺术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理念的基础,艺术教学管理首先要从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出发。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的氛围中,良好的管理应当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明确艺术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这一目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做到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而不是“压人”“卡人”“整人”。要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艺术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创新。

(3)提高高校艺术师资水平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双面素材,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通高校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活跃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普通高校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例如,成立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绘画展等活动,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的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7119.

[2] 孟抗美.关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 周剑.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C].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2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 个性特点 管理对策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一)行为散漫,纪律性差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成绩差而选择的艺术专业这条道路,同时艺术类高校的授课方式相对高中而言更加的灵活多变,并且许多课程是在户外,如摄影,写生等。因而,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较普遍的存在行为散漫、纪律性差的问题。他们渴求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逆反心理基础之上的,生活中的他们一般有着较好的物质条件,追求高消费,缺乏计划和控制的意识。在学校具体表现为,时间观念差,早退、旷课、迟到情况普遍。

(二)自我意识强,个性特点鲜明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特长教育,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十分突出,希望自己能够主宰和决定自己的一切,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抑郁接受,自我意识强,众多时候还会强调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穿衣打扮中,我们就能够发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非常具有个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三)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知识基础差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就是专业特长,并大多对自己的专业特长非常的热爱,他们大多时间也就花在了专业学习上。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有了专业特长为护身符,认为专业技能强才是重点,所以对专业课程认真学习,但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则为无所谓的态度。文化知识基础差表现为知识面较窄,对问题的考虑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思辨性较弱。

(四)理想信念淡薄,未来定位不明确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家境经济情况良好,对于他们而言,现实生活的中众多需要都是能够得到满足的,也就不需要有理想与信念的存在。由于理想信念淡薄,他们对于未来的定位也是非常的不明确的,部分学生或许具有远大的志向,一定的未来目标,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规划,以及明确的方向设定。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主动性差,但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会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充满憧憬与希望,并喜欢追求时尚,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是别具新意,但对标准的课堂形式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逆反心理。学校可以通过不断的将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内容丰富化,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去设置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不仅仅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还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组建多种类的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建多种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有特色、有影响的交流活动,如通过组建街舞社团,开展街舞比赛等类似的问题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广泛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并从学校走向社会,调动学生的业余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认同感。

(三)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法治德治并行

针对艺术类学生浪漫、散漫、随意性大、情绪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注意在教育故那里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坚持采用制度管理,强调规范化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坚持做到既要对学生的管理有所力度,又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宽度,不至于将学生管得过死过严,让学生在学校没用充分的自由,还能够保持艺术类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的特点。

(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艺术类学生从小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自尊心强,一进入艺术类高职后,发现身边的人个个都是有所特长的,那种优越感就会明显降低,还会产生如过渡焦虑、自卑等一系列的心里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己在心理辅导方面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心里问题,完成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学生自我定位

在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如何推销自己的学生,如何与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院校深思的问题。[2]艺术类高职院校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但也导致学生就业面较窄的问题。而学生们对于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也就更应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清楚知道自己在未来可以做什么工作,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自己还需要学一些什么。

参考文献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音乐艺术;教育

1 民办高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注重专业学习、道德等方面,而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却不重视,认为这只是音乐专业生的任务,虽然艺术类学生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则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其次,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程度,而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程度本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学校会开设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无法实现。最后,民办高校的资金链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无法花费一大笔的资金为非艺术类学生聘请一批既具有高音乐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又具有创新意识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专业教师来授课,造成师资力量的缺乏和薄弱,以至于民办高校中抓音乐艺术教育,就存在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无招”的现象。

2 加强民办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措施

2.1 丰富文体活动,拓宽艺术社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发现,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于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整场演出活动就仅由学校主设的艺术团一手包办,其他院系学生根本就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校的活动失去了创新,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积极性。民办高校应鼓励学生创建音乐艺术方面的社团,如舞蹈团、合唱组、乐队组合等社团,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兄弟院校、班级之间的音乐艺术比赛或联欢活动,以达到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目的。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只要节目足够创新、精彩,不管你是那一类学生都能到学校或学校以外的平台施展才华。

2.2 完善音乐艺术教学及活动场所设施

民办高校对音乐艺术教学和活动场所设施投入力度还不够,在民办高校工作这几年发现,音乐艺术专业学生有专用的舞动室、钢琴室可供练习,为保护相关设施、设备,管理部门不准非专业学生进入,非专业学生想开展活动和排练没有可供给的场所,并且经费支持有限,这样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应建设大学生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固定场所,并且给予一些师资指导和经费支持,以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

2.3 开设音乐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民办高校很少开设音乐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程,首先,可能是因为教学场所有限,再者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所导致。据笔者所知,民办高校其实有许多音乐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一到两门的音乐鉴赏、音乐常识、音乐史和简单舞蹈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资上的困难,同时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3 如何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结合

3.1 音乐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特有的产物,它是创造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能诉说出人类情感的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如果用音乐来表达是不是会更好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事情。那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要能有效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带着思想去欣赏、去聆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通过音乐艺术的陶冶教育,提升人的思想情操。

3.2 音乐艺术教育能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通过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他们缺乏受挫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学习倦怠,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信心,依赖性强,生活没有方向感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时,运用音乐艺术教育能有效调解净化学生的心灵。音乐艺术以独特的音符、优美的旋律,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紧张的心理,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进而让学生以健康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音乐艺术教育能缓解人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改善人的情绪,对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3.3 音乐艺术教育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存在缺乏责任心、自私,想法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能顾好自己便可以。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艺术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创新,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有重要的帮助。而当前是一个讲究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社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活动中的人员合作,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创造音乐艺术团队活动机会,将音乐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3.4 音乐艺术教育能增进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情感升华

众所周知,学生对教育管理者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隔阂与抵触,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是一样,对待自己的辅导员他们不可能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做到无话不谈,有些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敢去请求辅导员的帮助,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存在的怪异心态。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艺术相关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其中,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团结协作完成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用心和关心。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大大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对于以后与学生的学习与相处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浅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6.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4

一、“谁的课堂谁负责”,教师对于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及时通知班主任。

二、体育教师上体育课要将学生限定在操场上、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活动,教育学生按老师规定的项目进行规范训练。

三、教师办公室要保持洁净,物品摆放要整齐。

(1)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办公室,无人时要锁门,以防丢失物品。

(2)办公室严禁私拉电线,严禁使用学校规定以外的电器。

四、严禁任课教师将学生赶出教室。

五、教师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六、上自习课时,教师要认真核对人数,下课后,督促学生尽快回家。要在校门口值班护送学生放学,确保学生安全。

七、全体教师要掌握有关安全知识。要学会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

八、教师要了解并掌握学校的《安全工作管理实施方案》。

九、针对上课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如生病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教师要及时作出处理,并组织好学生,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十、维护好学生秩序,避免出现起哄、拥挤等现象,不得让学生随意离开课堂。确有特殊情况的,要及时向学校汇报。

十一、要维护好课堂秩序,防止出现打架斗殴等伤害学生人身安全的事故。

十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以上各项属全员责任,所有教师凡是在校期间学生出现的责任事故实行教师全员责任制,特别是上课期间出现的安全责任事故实行“首问制”,任课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5

【摘要】教师归属感是教师对学校态度的综合反映。教师归属感的缺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同时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民校教师归属感的缺失与民校管理密切相关,民校需从管理思想、文化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心理契约方面进行反思。提升民校教师归属感对民校管理而言需建立:合作意识治校策略、人事制度优化策略、报酬机制科学策略以及校园文化凝聚策略。

【关键词】民校教师;归属感;学校管理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ir Teachers

Liao Weihua

【Abstract】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could lead to negative thinking and passive behavior, meanwhile it could br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bear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schools so that the private schools need to reflect on the management thought, cultural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some strategies could be taken:managing schools by cooperation, optimizing the personnel system, rewarding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concentrating on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1 教师归属感的含义

教师归属感是指教师一定的需要从学校得到满足和学校的价值观得到教师的认同后,教师乐意被学校接纳并在学校安心乐业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蕴含着教师的理智感、满足感、安全感和责任感、成就感,是教师对学校态度的综合反映。而教师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某些需要是否能从学校得到满足。

归属感具有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对学校物质、精神生活的认识、认同和认定;情感成分是教师对工作、对学生、对同事等的热爱和留恋态度;行为成分是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

教师归属感的强弱或高低可从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满意度、亲切度、忠诚度、敬业度五个方面加以考量。

2 教师归属感缺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1 心理表现

(1)过渡心理。出于无奈而选择民校,“人在朝廷心在汉”,没有扎根民校的意向,把民校当作暂时的栖息地或通往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这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年轻教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或公办教师就足以说明了这种心理的存在。

(2)焦虑心理。没有归属感的教师就像没有家的孩子,居无定所,行无定向,四处漂泊,因而其内心焦虑不安。许多民办教师常常因为寻找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民校而黯然神伤,又常常担心自己随时被解雇而寝食难安,整天在焦虑中苦度光阴。

(3)自卑心理。许多民校教师认为,职责上自己虽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地位上就是一个“打工仔”——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居住不稳定。与公办教师相比他们觉得各方面都低人一等,因而纯民校教师(有别于公办教师退休后到民校“发挥余热”的教师)的自卑情结在所难免。

2.2 行为表现

(1)应付行为。教师被动履行工作职责,表现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性态度,没有工作快乐,创新内驱力和成就感很弱。在民办高校中,注重课时量不注重课质量、注重教学不注重教研、注重任务完成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教师大有人在,不少教师上课甚至成了无教案、无讲义、无作业批改的“三无”课堂。

(2)抑郁行为。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心境不佳,情绪低落,轻视社交,其行为往往折射出人生无寄托、生活无信心、工作无精力、交往无兴趣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又恰恰是无归属感的表现。近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发现,归属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抑郁症的最好预测剂,归属感低落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标。[1]

(3)逃避行为。表现在民师身上,一是逃避自己所在的民校而试图选择新的较优秀的民校;二是另辟新的就业途径,设法捧上“铁饭碗”;三是去向虽未确定,但愿意舍弃自己现在民校应得的报酬,干脆不辞而别,重返人才市场。2008年浙江省一项针对民师的问卷调查表明:近50%的教师“经常考虑换个工作”。[2]可见,民师归属感的缺失所引发的“逃避行为”多么严重!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范文6

【摘要】 针对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总结了在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以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而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特别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既然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就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地增加,医科院校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不同,其学习目标和态度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该课 程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很大差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研究的背景

自1995年国家教委立项研究“面向21世纪非数学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对于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国内数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地区差异、师资力量、生源优劣都相去甚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加快,这些差距到21世纪更加凸显,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必然是大学数学教学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分层次教学,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分层次教学,充分满足各专业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3]。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中考虑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医学院校,早期的概率统计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并未针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课程结束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等教育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本质上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但是由于扩招,新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我校,在校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差异、层次差异也很明显,即具有层次性。而分层次教学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层次划分

3.1.1 按专业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各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类别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目前我们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强化理论,增加实例,适当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随机思维能力和提高统计素养,为今后解决一些涉及概率知识的医学工程随机模型打好基础;面向药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第二军医大学主编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提出“淡化理论,增加实例,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了统计知识的学习,重在统计方法的讲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数据分析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高原医学、核医学等专业我们开设《军事医学统计学》,教材由我校统计学教研室主编,教学过程中强调统计的“适用性”,重在要求学生军队卫生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名词概念,能正确区分资料类型;而面对其余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趣味概率论》选修课,旨在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概率论基础知识以及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1.2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划分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数学的成绩,按程度将同一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由于目前受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要求教师在同一班次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在授课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多下功夫。

A层次:此类学生学习勤奋,喜欢数学,数学基础扎实,智商和情商均很高,爱动脑、勤动手,自学能力强,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看成一门“我要学”的课程,自我约束能力强,成绩优秀。

B层次:此类学生智商较高,对数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将其看成一门“要我学”,只是需要被考核的课程来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中等。

C层次: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不喜欢数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

3.2 分层次教学

3.2.1 教学过程 根据各教学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实施分层次考核,根据分层次教学大纲,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概率统计课程尽量被安排在相同的时间上课,这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进度、切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直观、生动,尽量多的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

A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5%,根据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理论知识,培养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知识应用的拓展。

B层次:约占总人数的75%,针对该类学生,教师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C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0%,对此类经常无法跟上教学任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后,我们安排辅导教师统一进行习题讲评,采取课后答疑、网上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每次课后均有作业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作业分三个内容:一是基础类(C层次),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二是综合类(B层次),含基础类和综合性作业;三是提高类(A层次),主要为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3.2.2 考核形式 由于学生分为3个不同层次,为达到更大程度挖掘优生潜力,激励中等生,鼓励差生,我们对该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其中卷面成绩占70%,3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控制,根据作业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由于授课时数有限,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而希望课后能与教师做更多的互动,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辅助:

3.3.1 开设专业学科网站 为搭建起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于2002年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数学教学网站,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建模提供平台,运行良好。所有的课程均上传于FTP以及本网站的教学专区,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并建有留言交流,帮助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含专业软件,如Matlab7.0、Matlab2007、Lingo8.0、Lindo6.0和SPSS13.0, 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效果显著。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门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等。同时增加有关概率统计应用方面的网页链接,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搭建桥梁。

3.3.2 建立试题库 为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程度,达到最终掌握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我们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试题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调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试题库中的试题数量大(授课学时50学时,试题库含1500道题),题型多样(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分析等题型),试题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按难度系数从0.1到0.9划分为9个等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考试命题。题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的设置保证考卷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每次考试试卷均进行难度、可信度等分析。通过对多班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考试的效果好,可信度较高。

3.3.3 建设网络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们于2008年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板块:课程配置和教学组织。课程配置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材、视频;教学组织中包含网上作业、教师解答、学生通过自行组卷、老师批改等进行自主练习。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让A类学生学得更深、更精,B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知识的C类学生可以再次学习,更好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自我评价

通过5年来的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施行分层次教学法已经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分层次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本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一个教学班次分3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挑战,需要针对本班次各层次制定教课的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其次,通过分层次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与督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得到发展。近3年来我校共组织113队(本科生337人)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47项,二等奖16项的优异成绩,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全国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赛区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认为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举措,我们对加强大学数学课群的整体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为今后全面提高概率统计,以及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关于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数学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黎,等.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5:48~50.

3 郭斯,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高校探索,2004,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