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1
一、虚拟资本及其历史发展
1.虚拟资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概念最早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马克思认为,“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每个确定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的”。由此,人们把股票、债券等能够带来确定的、有规则货币收入的所有权证书虚拟化为资本,它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第一,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第二,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第三,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它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第四,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权的证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能兑换不能增值,有价证券能增值。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交易方式也日益多样化,有价证券无纸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因此,马克思在特定年代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无法涵盖具有虚拟资本特征的各种资本凭证,而虚拟资本概念在国内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界定,但可以理解为,虚拟资本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又同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并且有相对独立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
2.虚拟资本历史发展。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并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纵观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虚拟资本的产生阶段。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出现标志着虚拟资本的真正产生,一方面银行信用为虚拟资本的产生提供了货币制度基础,因为银行信用的货币创造功能使货币数量实现了成倍增长,这种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中现实货币的增长,因而使得货币的虚拟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使借贷资本多倍于现实资本并多次参与现实资本增值的分割,使财富向银行业集中,从而使虚拟资本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与发展。
虚拟资本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单一银行信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形式应运而生,并加速了虚拟资本向虚拟经济的转化进程。这种过程表现在,一方面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的产生催生了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有价证券的市场化使社会经济逐步走向虚拟化。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虚拟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虚拟资本的快速膨胀阶段。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ABS)的出现标志着虚拟资本的快速扩张阶段正式开始。各种抵押贷款(住房、汽车等)、银行和企业各类应收账款等一切稳定的收入流都可以被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其流动性。由于这些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本身就是虚拟资本,因此证券化产品不仅扩展了虚拟资本的种类,也使经济的虚拟化程度更高。随后风行全球的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其保证金交易制度使衍生品市场交易具有多倍的放大效应,即杠杆效应,使虚拟经济不仅从增长速度也从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
3.虚拟资本的效应评价。虚拟资本的发展有其正面效应也有不容乎视的负面效应。就其正面效应来说,可以扩大货币资本的积累,促进资本的集中,加速资本的周转。但其极易成为投机的工具,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随着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发展,生息的货币资本不仅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而且自我扩张,导致生息资本与现实资本供求出现明显差别,生息资本的过剩或不足,不反映或不完全反映现实资本的过剩或不足,增大了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
二、虚拟资本积累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围绕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四个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货币政策终极目标仅仅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却没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数量依据,因此,为了在运用货币政策过程中能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预测政策目标能否实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确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将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终极目标能否实现。其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可控性。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地控制该中间目标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第二,相关性。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密切的连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第三,可测性。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中央银行能迅速、准确地收集到相关指标的数据资料,并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第四,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使货币政策能在干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调节作用。
遵循以上原则,不同经济学家对到底应该选取何种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出不同的看法。一是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的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他们认为利率对投资、总支出、收入等国民经济过程起着关键作用,而利率可以由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调节,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利率是理想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另一方面,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主张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各国的实际运作实践来看,目前多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受到的冲击分析。随着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许多国家外源融资由过去的以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为主转向以证券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为主,加之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使得传统的较为理想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方面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量的范围难以界定。到目前为止,各国货币当局是以流动性的强弱来界定货币范围的。然而,虚拟资本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增强了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替代性和避险功能使得各类资产在流动性上趋于相似,改变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资产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的构成,从而使得货币当局难以清晰地区分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由于对货币的界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受到较大冲击。
其次,货币供应相对量和绝对量的改变。由于不同资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替代关系,货币供应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比如股票和存款这两类资产,当股票的收益率较高时,存款就会离开银行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于是 下降;反之,当股票收益率下降或投资者获益后,又会将新增收入存进银行,使得 上升。这种货币供应量的经常变化,为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者,实际货币供应量与名义货币供应量不一致。以股票发行和交易为例,股票作为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取得了两重的存在,即股票发行筹措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各个部门,形成现实的资本,遵循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着价值增值。而股票一旦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则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并不直接相关。一般来说,股票市场越发达,市场交易越活跃,股票市场值越高,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总成本减去一级市场的融资总额而形成的资本漏出额就越大。由于漏出的货币并未转化为对经济发展起支持作用的货币资金,从而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货币供应量之间出现不一致,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货币量应该是实际货币供应量,否则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打破了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虚拟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一定的物价稳定目标来确定货币的供应规模及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因为货币只有在商品市场上被吸收。而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是可自由转换的,不同市场间的收益差成为引导货币流动的指挥棒。当居民对商品市场产生较为悲观的预期,而资本市场具有稳定的收益时,中央银行稳定物价希望进入商品劳务市场的资金会转而进入资本市场,此时会使中央银行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失效。为使物价从低谷中走出来,中央银行就须加大货币投放。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可能永久繁荣,一旦某种因素导致市场反转,货币又会从资本市场大量流出,其中的一部分会推动物价上涨。因此,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稳定之间没有经验可谈。
2.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受到的冲击分析。高度发达的虚拟资本市场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增大了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可预期性。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而中央银行具有改变官方利率的能力则因为它是“高能货币”的垄断供给者。
官方利率变动的效应通常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传递:一是货币市场。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货币市场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化进一步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如果市场预期长期利率也会下降,投资必然增加,使实体经济的产出水平扩张。二是资本市场。根据股息贴现定价模型,官方利率的下降最终会促使虚拟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涨,并通过财富效应刺激居民消费,促使企业投资的扩张和银行放贷能力的增强。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会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
然而从各个国家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并不那么简单,突出表现为利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利率对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倒在加强。以中国为例,以前央行调息对股市的影响为利率上调,股价通常大跌;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利率上调,股价不跌反而上涨。
之所以出现这种与理论分析相反的情况,主要是投资者对利率变动本身的关注在下降,反而将利率的变动视为判断经济景气状况的信号:利率上调意味着经济具有增长趋势,而利率下调则意味着经济出现衰退。
显然,在利率变动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价格产生相反影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效果能否实现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虚拟资本的虚拟性使得其与实体经济又不断发生偏离,这种偏离通常表现为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危害的严重性使得政府不能不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利率,但提高利率能否有效地制止泡沫的生长,则取决于利率的提升幅度能否改变资本市场上的收益预期。只要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包括预期收益)超过短期利率水平,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就无法抑制资金继续流入资本市场。而如果短期利率高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收益,又会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产生悲观预期,投资者将不断离开资本市场,由于预期的自我强化效应,这种资产价格的下降通常以暴跌的形式出现,对实体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可见,无论是资本市场处于暴跌阶段还是处于暴涨阶段,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都十分有限。
三、货币政策面对虚拟资本积累的改革建议
以金融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虚拟资本积累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降低,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当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充分重视社会公众对市场的反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以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间目标。
参考文献: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2
关键词:虚拟货币;风险防范;监管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97-02
一、我国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货币存在的形式更加虚拟化,出现了摆脱任何事物形态,只以电子信号形式存在的虚拟货币。虚拟货币的起源就是为了电子商务,便利、速度、几乎没有成本以及数字品质不变等网络特性为货币带来最大的革命。从实质市场、电子商务,到Amazon、Yahoo、eBay 、阿里巴巴等成功企业的例子,网络创业、网络购物创造许许多多网络货币。狭义虚拟货币是指网络世界中使用的虚拟金钱,用于计算用户购买IT产品或使用网站各种增值服务的种类、数量和时间等的一种计代码。本文所研究的虚拟货币指狭义虚拟货币。
国内虚拟货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但其发展速度之快,种类之多,发行数量之多,丝毫不逊色于国外。当前国内虚拟货币有十几种,例如Q币、新浪U币、百度币、网易PoPo等。虚拟货币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加。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仅网络游戏玩家就有3 000多万,正在互联网上流通虚拟货币已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规模,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其发展势头迅猛。实际上,目前虚拟世界的网络交易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设想,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庞大网上交易市场。而且,产生了专门从事“打币”的打工一族,他们把自己从游戏中得到的免费“金币”,卖给需要这种金币的玩家;也出现了专门兑换各种游戏币的兑换店,以及倒买、倒卖游戏币的职业“倒爷”;更可怕的还有诈骗和偷盗虚拟货币的骗子和盗贼。因此,总结虚拟货币发展现状,研究虚拟货币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监管迫在眉睫。
二、我国虚拟货币带来的风险剖析
对虚拟货币风险的分析是防范虚拟货币风险、设计虚拟货币规范制度的前提。虚拟货币会给发行人和公司带来安全、信誉及通货膨胀等风险,虚拟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铸币税收入造成影响,容易导致洗钱和其他犯罪活动,虚拟货币给虚拟货币安全带来风险。具体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
1.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和铸币税收入的风险
虚拟货币的发行对中央银行利益产生巨大威胁。中央银行收入的主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从资产与负债的利息差中获利,即铸币税收入。若虚拟货币的竞争性发行机制得以确立,央行所发行的货币被明显取代,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将大幅减少,从而使其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现金使用的范围广泛,管理成本较高,将会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虚拟货币可能产生突然的需求剧增,而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不可能保持用于赎回虚拟货币的等额的传统货币准备,这就会导致中央银行业务服务机构货币发行权丧失。哈耶克指出,建立微观经济主体有权自由发行货币的货币制度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随着虚拟货币的迅速发展,哈耶克预言的“货币非国有化”和“自由货币”的精辟观点可能会变为成现实。
2.容易导致洗钱和其他犯罪活动
与虚拟货币安全性相关的特性,会影响其对洗钱和其他犯罪活动吸引力。它对这类意图的作用会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虚拟货币余额能够在无须同系统运营者交互的情况下进行转账,虚拟货币设施中所能保存的最大额度和保持记录的能力,跨国转移虚拟货币的便利程度。如果能很快地将来源于非法活动的钱转账到那些在法律上对洗钱限制较为薄弱的国家去,那么允许虚拟货币通过计算机网络方式进行跨国支付就会对罪犯非常具有吸引力。
与传统洗钱手段相比,虚拟货币洗钱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成为某些不法分子洗钱的首选。其手段一般以其数额大小而不同。数额相对较小的,不法分子只需将需要转移的赃款兑换成虚拟货币,收款人在另一地点将此账户中的虚拟货币卖出,兑换成实际货币,完成黑钱的跨区域流动,而且其来源还可以被网络收益所掩盖。洗钱金额较大的,不法分子则以投资的形式同虚拟货币发行公司相勾结,而后将犯罪所得收益通过分散购买或后台操作的形式转化成虚拟货币,税后的这些收入便成为该网络公司的合法收入,不法分子只需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分成,便可冠冕堂皇地将数巨额“黑钱”洗白。
3.虚拟货币的安全风险
虚拟货币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的可能性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的利益,因为任何损失都将由发行者和系统经营者承担。侵害安全的情况会发生在消费者层、商家层或发行者层。偷窃消费者或商家设备,在设备上修改存储的数据或包含在被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制造与真实信息一样能被接受的假的设备或报文,或修改产品的软件功能等,都是虚拟货币的安全风险。攻击安全最可能是为取得钱财,也可能企图造成系统瘫痪。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ISP信用认证欠缺。由于用户在网上无法确认服务提供商的信用状况,Internet上可能发生严重的诈骗行为,所以合法银行的危险是这些诈骗者建立的看似合法的网站。其二,不严密的防范措施。银行系统和网络被攻击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用了过期维修好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第二个原因是配置参数时缺乏一定的规则,有些安全系统在配置时需要特别小心。其三,用户保密标准欠缺。诚实的人在Web 站点开展业务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滥用用户隐私。对此,银行应制定相应的用户保密标准。例如,在网站上解释清楚保护隐私政策;为了与用户沟通,主动提供多样化通信方法;非常清晰地告诉用户哪些交来的资料是保密的。
三、虚拟货币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建议
虚拟货币纳入法律监管的必要性与积极作用。对虚拟货币的法律监管实现了中央银行对虚拟货币的授权、监管和调控,有助于网络秩序的规范与虚拟货币的管理并确保网络交易安全。虽然,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只局限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但虚拟货币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的。只有现实社会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虚拟货币机制,才能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对虚拟货币的风险进行防范,对虚拟货币进行有效监管。
1.建立管理、监督、惩罚机制
虚拟货币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虚拟货币的建立到汇率的制订,还有各种交易平台的管理,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这套管理机制的制定者应该也必须是手中握有国家机器的政府。因为任何公司在做工作时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此势必不公平。只有政府这个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机构,才能保证管理机制制订过程中的绝对公平、公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在管理机制建立的同时,监督机制也应该及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机制的合理、有序,及时打击投机分子。同时还需要政府来建立和实行惩罚机制。发行虚拟货币的公司是一个类似于银行性质的盈利性的金融机构,这其中非常容易产生贪污、受贿等腐败的行为,运行中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而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表现形式,当某些人在虚拟世界犯的错误太过严重或者已经严重威胁到现实的安定时,通过惩罚机制对其进行监管、约束甚至制裁,符合虚拟货币发展的整体趋势。
2.严格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范围和兑换
虚拟货币交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有经济行为。但我国在虚拟货币交易涉及的税收征管、货币流量监控、法律监督等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护,对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缺乏管制。一些网络购物平台以及论坛上的私下交易现在还普遍存在。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双向互兑构成虚拟货币推出机制,由于技术和政策漏洞而可能产生虚拟货币滥造及洗钱行为,一旦这种私下交易达到一定额度,必然使实际货币需求产生波动,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因此,应从加强对虚拟货币发行、交易、兑换的监管入手,对、传播销售虚拟货币信息的非官方网站、论坛进行处罚;非法销售虚拟货币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目前我国对虚拟货币有一定规制,但是这只停留在有关部门规定层面,效力太低,约束作用太小,还应该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明确各个网络运营商、消费者、中介机构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3.构建专门应用于虚拟货币的新型交易平台
新型交易平台是面向网络消费者的终端系统,是在允许各种合法虚拟货币共存的基础上由国家依托第三方机构建立的“货币认证系统”,专门应用于虚拟货币交易。该平台主要由一个专门的电子公告牌系统组成,行使对虚拟货币的认证和监管两大功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布交易实时报告,披露合法虚拟货币的名称、计量单位及发行商等认证结果。同时,新型交易平台也使合法的网络经营商得到保护,使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二是公布各种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换算时价,统一计量不同虚拟货币之间的汇率,促进各种虚拟货币之间的流通。同时,合法虚拟货币的发行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其通货膨胀。三是通过披露发行公司信息,加强该系统的权威性,限制各虚拟货币发行量。四是建立监管投诉平台,严禁倒卖虚拟货币。只有有效地引导虚拟货币流通走向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才是保障我国虚拟货币市场有序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丽平.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 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货币[J].电子商务,2007,(1).
[3] 张浩.我国虚拟货币市场的规范和监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3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展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巨大危害。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而形成经济泡沫时,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进而危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股票指数、金融相关率、GDP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情况,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适度关系,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相关率
1. 问题的提出:经济虚拟化的普遍化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这种虚拟化逐渐出现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态势,即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虚拟经济已经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在经济中渐居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GDP不再主要由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创造。
在50~6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传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为40%~50%,其中,制造业创造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25%~27%,金融与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1%~14%。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职业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比不过为14%~19%。7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经济份额逐步下降,虚拟经济的份额逐渐上升,一路上涨。到2009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总GDP比例已经下降到26.87%,制造业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总GDP的1/3(33.58%)。美国经济不再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了,而是靠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来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国从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关率指标从0.89上升到1.8。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我国现行的统计数据情况,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采用M2与GDP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度。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用GDP指标衡量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是在90年代初进入逐步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所以本文采集了从1991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1991——2011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M2和GDP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货币供给量增长量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上证指数总体趋势上升,但其波动程度与GDP增长率出现严重的背离。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这三个阶段,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明显上升,而上证指数出现大幅下降。
(2)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有大起大落现象。上证指数变动率均值为22.66%,M2增长率均值为20.25%,GDP增长率均值为10.41%。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调整,所以,该指标1997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间,M2增长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长率从1991年——2011年的21年里,最高是14.2%,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证指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几年分别是:1992年上涨了166.57%、1996年上涨了65.15%、2000年上涨51.73%、2006年上涨130.43%、2007年上涨96.66%、2009年上涨79.98%;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别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别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长率最低是7.6%。三个指标的方差分别为:3436.22、41.79、4.32。可见,虚拟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3)虚拟经济(上证指数)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涨9.6%,而上证指数下跌65.39%,同期广义货币供给增加17.82%。2011年GDP上涨9.3%,居世界前列,而上证指数下降21.68%,全球倒数第二。2009年,GDP上涨9.2%,与其他年份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当年的上证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涨了79.98%。金融市场对经济反映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
(4)货币供给系数(金融相关率)过高,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货币需求的单项挂钩理论,我国的M2增长率变化较大,只对比1997年调整之后的数据,2009年最高达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对所有样本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货币供应系数达到1.99,即GDP每增长1%,广义货币供给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国的货币供应系数(前文的金融相关率)平均约1.1。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金融相关率这一指标的高低,直接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货币供应系数高,表明经济中的虚拟经济程度高,经济中可能蕴含着较高的泡沫及危机的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经呈现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为其带来收益、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有隐藏着巨大泡沫、带来危机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确定涵盖衡量虚拟经济指标的政策目标。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往仅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必须扩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之中,这样菜啊能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考虑将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纳入中央银行的统计和调控指标内。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浮动范围。根据前面的分析,金融相关率应当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的指标,要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做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使金融相关率指标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凌岚,王学鸿.虚拟经济视野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2]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4
股票市场是沟通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重要平台,研究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关系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资产价格渠道依附的平台是否存在;股票市场的波动直接与企业的市场业绩相关,因此股票市场使货币政策作用于企业市场业绩有了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起到重要作用,Mishkin(2003)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通过投资渠道、财富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流动性渠道沟通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投资渠道的理论基础就是TobinQ理论,股票价格上扬时,企业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TobinQ值会随之增加,促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企业对新设备的投资也将增加,最终使总产出增加;财富效应理论的首创者Modigliani认为股票价格上涨使微观主体财富增加,刺激消费者的当期与未来消费,进而促进经济体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理论认为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净财富提升,带动企业可抵押资产价值上升,外部融资溢价降低,从而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产出增加;流动性渠道认为股票价格上涨增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流动资产比例,对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预期降低,于是将增加固定资产等的配置,从而拉动了总需求与总产出。然而,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是否有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如何定性这一问题,研究者对之莫衷一是。Levine and Zervos(1996)证明了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Harris(1997)对此观点并不赞同,其经验证据表明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他还指出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致使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不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当弱,而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活跃程度确实解释了人均GDP的增长率。
对于是否应该将股票市场纳入货币政策制定的视野中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争议。B. Friedman(2000)利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对美国股票价格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股价对通货膨胀与产出并不产生显著影响,所以股价不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传递有效的信息。Rigobon and Sack(2003)的研究却认为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经济,标普500指数上升5%,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会使居民部门所持财富增加5780亿美元,假设股票市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4%,则总消费将相应增加230亿美元,带动GDP增长2.3‰,足以显示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因此美联储应将股票价格波动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反过来,货币政策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Rigobon and Sack(2002)利用美国公司数据检验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指数与货币政策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短期利率上升25个百分点,会引起标普500下降1.9个百分点。同时Brown and Ball(1967)认为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不仅能从其波动中得到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变化,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会计业绩。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发展程度分属不同的层次,所以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与国外研究也存在不同,吕江林、朱怀镇(2004)用实证方法研究了股票市场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资产价格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他们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用。
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的结论与国外也存在差异,王一萱、屈文洲 (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两个市场的资金和价格变动无法相互影响,这项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贺京同(2002)对此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一级市场上,虚拟资本会显著影响经济活动的运行,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在一级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不可避免的造成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致使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效力相对减弱;同时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为保证获取资本利得与避免资本缩水,不断地增持或者减持虚拟资本,使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转移,股票价格因为资本市场上资金存量的变动而波动,而货币政策的转变不断调节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存量,虚拟资本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递链条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虚拟资本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裴平、熊鹏(2003)提出了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负面反制作用的观点,也即股票市场的“漏斗”效应,他们将宽松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宽松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大量货币供给“渗漏”到股票市场,而不是作用于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使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进一步他们认为出现货币供给在股票市场“渗漏”的原因是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以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学者对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没有达成一致观点,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有关,但是他们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条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再到微观企业的研究通道。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若干挑战: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受到挑战,股票价格的变动已经开始对一般商品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加复杂,他们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但不能把它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些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国家,股票价格确实具有一定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并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方向尚不明确。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存在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搭建了联结纽带,但就股票市场来说,其风险大、易波动,如果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联系确实存在,那么股票市场的波动必然会带动实体经济波动,所以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波动。
主要参考文献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5
(一)比特币方案
比特币是由日本程序员中本聪(化名)在2009年设计和创造,是当前最成功也最具有争议的网络货币。比特币方案基于P2P网络构架产生,现已在全球范围中运作,可用于各类虚拟和真实的商品服务交易。1.货币供给模式。每一个比特币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数字签名链,其发行实际上由所谓的“挖矿”活动决定。“挖矿”指使用计算能力验证交易来找到有效的区块(即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比特币方案中创造新货币的唯一方式。验证交易的系统通常是比特币网络中运算速度非常快的计算机,被称作“矿工”。用户基于自愿原则利用系统进行“挖矿”活动。最初,找到解决方案的“矿工”会得到50比特币奖励,但随着“矿工”数量增加,为获得新货币而进行的“挖矿”活动会越来越困难(需要更多的电脑资源)。比特币的发行速率事先预定,开始4年在全球以每10分钟发行50个比特币的速率进行,每4年递减一半,到2140年左右,比特币将无限接近2100万枚的上限。自此,矿工只能通过交易费用来获取收入。若比特币发行速度滞后于用户对其需求的增加,或将导致通缩。2.比特币的特性。(1)去中心化。在一个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系统中,比特币不仅没有中央结算所,也没有任何金融或非金融机构涉及其中。P2P的分布式特性与不存在中央管理机制的设计确保了没有任何结构可以操纵比特币的价值。(2)总量有限。按其设计,比特币网络通过发行量每4年减半的方式,缓慢而持续地增加货币供给,到最后将无限接近2100万枚的上限。(3)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全球已出现了多个比特币交易平台,其中Mt.Gox作为当前最广泛使用的平台之一,已实现了比特币与美元的相互兑换。比特币不与真实世界的任何货币挂钩,其汇率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4)可用于各类虚拟和真实的商品服务交易。3.比特币相关负面报道。比特币从产生起就饱受争议。由于其高度匿名性,公众担心其可能成为交易和洗钱的工具。一些有关黑客入侵电脑盗走私人比特币的报道也时有见报。2011年6月19日发生的网络盗窃及黑客攻击Mt.Gox的事件,导致成千用户的信息、密码泄露,当天的比特币币值也在短时间内从17.5美元跌至0.01美元。此后,其他比特币交易中心也发生了类似黑客攻击行为。2013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局赢得法院许可,冻结对Mt.Gox拥有的两个银行账户,这意味着美国监管当局对这种网络货币迈出实质性一步。部分人认为比特币方案是一场庞氏骗局。用户通过购买此币进入其体系,但只能在有新用户参与并且愿意购买它时,前期用户方可收回资金。该系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已被证实。另外,此币的创立者刻意隐瞒真实姓名的行为也不利于进一步增强该体系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林登币方案
林登币是3D网络游戏“第二人生”里的虚拟游戏币,始发于2006年,可与美元进行相互兑换。该游戏完全模拟了真实世界,用户可以在游戏中相互交流、从事日常任务和活动,诸如约会、交友、举办派对等,还可以进行诸如买车、买房的商业活动。1.货币供应管理。林登实验室在供应林登币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货币政策。林登币流通总量取决于三个要素:(1)林登实验室在Lindex上向用户卖出林登币的净销量,这类似于央行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2)林登实验室通过向居民销售、租赁岛屿和土地的林登币收入。(3)林登实验室向高级会员发放的林登币。2.林登币的特性。(1)存在管理中心。林登实验室可被看做“第二人生”中的货币发行方,对林登币进行监管和调控。(2)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挂钩。林登币可转换成真实的货币,且其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约为260林登币=1美元。随着需求增加,林登实验室试图通过注入新的林登币来控制汇率波动。因此,可以说林登币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挂钩。(3)原则上不可直接用于真实商品和服务交易。在购买“第二人生”中虚拟商品和服务前,需要先通过林登实验室的货币中介LindeXCurrencyExchang或其他第三方货币兑换平台购买林登币。另外,真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买卖在原则上并不接受林登币。3.林登币面临的风险。(1)货币供应情况对虚拟社区内部经济及相关用户产生影响。有观点认为,林登实验室通过发行新的林登币提供资金、解决赤字过程中人为地膨胀了货币供应量,可促进“第二人生”经济繁荣。但若林登实验室被迫收紧货币供应量,或导致经济衰退,引发林登币失去信任、突然贬值等,用户将遭受损失。但这只会对虚拟社区内部及其用户产生不利影响,并不会蔓延到实体经济。(2)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来看,“第二人生”虚拟社区与真实世界可产生联系。虽然“第二人生”经济只在网上存在,销售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公司却可赚取实实在在的利润;一些公司也已经有了用其环境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另外,存在部分用户承担极高的风险,在其金融交易中获得大量真实的财富或蒙受损失。在过去,一些“第二人生”银行提供非常高的存款利率,促使许多用户用真实货币购买林登币,并将其存放在这些银行中,风险极高。例如:GinkoFinancial银行的存款利率曾达到69.7%年率,该银行于2007年8月破产,给部分用户造成约75万美元损失。自其崩溃后,林登实验室制定规则,要求在无政府登记声明或金融机构许可证的情况下,禁止用户在“第二人生”中提供利息或任何直接的投资回报。(3)法律依据和监管缺位风险。作为“第二人生”唯一的权威机构和管理者,林登实验室可自主制定新规、实施新的税收政策或消除特定的业务等,并对可能发生在“第二人生”中的任何运营问题完全免责。另外,由于缺乏适当监管及高度匿名性,易滋生诈骗、恐怖活动、洗钱等犯罪活动。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现实风险分析
(一)价格稳定风险
理论上讲,如果网络货币的存在影响到了对央行负债的需求,进而干扰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行为,就将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价格稳定产生影响。但从实际看,网络货币影响价格稳定的前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从对货币数量的影响分析,虽然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分析网络货币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创造货币。然而,大多数网络货币系统以预付费模式运作,即在换入真实货币时发行网络货币,在换出真实货币时回笼货币,其带来的影响有限。在著名的网络货币方案中,货币供应处于稳定状态且供应量不大,但仍需警惕其是否能确保货币供应将在长期保持稳定水平,以及网络货币与真实货币兑换率变化带来的影响。(2)从对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使用、货币统计的影响分析,目前网络货币方案带来的技术革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尚不明确。作为一个网络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跃的网络货币方案用户数量。若网络货币被广泛接受,将会对央行真实货币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减少交易中的现金使用。在此情况下,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将缩减,其影响短期利率的能力也将被削弱。央行将需要通过对网络货币计提最低准备金等方式对抗风险。替代效应将加剧货币统计难度,并将影响货币统计量与通胀间的关系,不利于实现中长期价格稳定。另外,网络货币在央行以外发行且虚拟信用可扩张,将对央行利率决定在经济中传导产生影响,削弱央行货币控制权。(3)从网络货币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情况分析,网络货币可充当真实商品交易媒介,对真实GDP产生影响。网络货币对真实货币供应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对真实经济的替代效应;二是网络货币对真实货币的挤出效应,即:随着网络货币总量增加,公众在现实生活中持有现金量减少,导致现金/存款比下降,货币乘数上升。从现实看,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现阶段并不会对价格稳定带来影响,货币流动速度在中短期内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然而,网络货币和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二)金融稳定风险
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银行体系外运作,最主要的金融不稳定因素在于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即兑换汇率及汇兑市场。很明显,封闭的网络货币方案和单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不受影响,应重点关注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的价值取决于汇兑市场上货币供给及需求水平。网络货币与真实货币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网络货币方案并不以国家或货币区域为依托,虚拟经济强度、贸易或产能对其汇率影响有限。虚拟货币价格及其波动取决于5大因素:(1)货币供应情况及货币发行人采取的其他行动。例如:通过干预市场实现固定或半固定的汇率。(2)网络货币方案显现出网络外部性,其货币价值依赖于参与的用户和商户数量。随着消费者和商家数量增加,其货币价值将相应提升。另外,交易量小的网络货币汇率波动更大。(3)拥有清晰透明政策以及先进安全措施的虚拟社区更易提振信心,货币也更强劲。(4)网络货币发行人在履行承诺方面的信誉。虚拟社区并不存在任何“最后贷款人”,发行人获得的信任对网络货币汇率至关重要。(5)对网络货币未来价值的投机活动及虚拟社区受网络攻击的情况。由于系统不成熟、交易低迷、投机活动及网络攻击等因素,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目前这些网络货币成交量小且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低,金融体系的稳定系不会受影响。然而,若今后网络货币成为了传统货币的替代品,将会给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会扭曲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网络货币系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跃用户数量、愿意接受虚拟货币进行真实交易的商户数量。另外,虚拟货币只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通常网络货币不以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为基础,且没有央行信用做支撑。目前,这些网络货币系统并不允许借出或贷入资金,所以尚不能对金融系统稳定构成威胁,但应密切关注其发展,若未来发生改变,无疑将对金融系统造成影响。
(三)支付系统稳定性风险
1.难以规避与支付系统相关的典型风险。在特定的虚拟社区,虚拟货币支付活动已演变为“真正的”支付系统,面临着与支付系统相关的典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及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的性质、规模及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设计或流动性匮乏的程度,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很难规避或控制这些风险。从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重要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CP)来看,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并不符合CP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时也不属于系统性重要支付系统。所以,并不会在全球金融系统引发或传递冲击。从目前情况下,网络货币系统在这些虚拟社区外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2.缺乏相应监督和保护机制。在现实经济中,央行充当着最后贷款人角色且不存在违约风险,可以在出现支付危机或无法预知的流动性短缺情况下采取行动,以避免连锁反应。而网络虚拟货币方案中,以网络货币为结算资产并不能做到这些。由于网络货币简单地依赖于发行人信誉,并不能保证被广泛接受用作支付手段,网络货币不能被视作安全的货币。另外,商业银行按要求接受审慎监管,降低了违约可能性,商业银行账户中的钱安全度高于网络货币。网络货币的一个根本性风险体现在:网络货币方案结算机构并不受任何监管,没有任何机构对其行为负责,同时也不具备任何投资者/存款人保护机制,导致用户自身承担所有的风险。
(四)监管缺位风险
通常来讲,监管滞后于科技发展。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但直到2006年,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才着手分析这些方案。由于监管缺位,加之其交易有匿名、不可见、难追踪等特点,网络虚拟货币方案极易被恐怖活动、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利用。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在考虑是否承认或使这些虚拟方案合法化,并将其纳入监管范畴,从而达到支持货币和支付形式创新、保护消费者权益及金融稳定,同时抑制利用虚拟货币方案从事犯罪活动的目的。目前虚拟货币方案法律地位不确定性也可能对政府当局带来挑战。
(五)货币当局声誉风险
货币当局(央行)的声誉是决定其各项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公众对法定货币的信任程度与央行形象密切相关,央行十分关注其声誉。欧央行将声誉风险定义为声誉、信用或公共形象恶化的风险。由于网络货币方案与货币和支付相关,大众普遍认为属于央行职责范畴,需警惕其可能给央行带来的声誉风险。虽然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网络货币方案失败带来的影响有限,但其高度波动和不稳定性也加剧了失败的可能性,并吸引媒体广泛报道。若任由网络货币持续发展而不进行管制,中央银行可能被认为失职而影响其声誉。
(六)投资者损失风险
相对于交换价值而言,公众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投资价值认可度更高,也正是基于投资的交易才加速了虚拟货币市场形成。与其他投资市场一样,虚拟货币市场的参与者也将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以比特币为例:2009到2010年初,比特币毫无价值;2010年夏天比特币交易开始进入黄金时期,由于供给远小于需求,网上交易价值开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币在29美分处沉寂多日后窜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比特币继续升值,其与美元的兑换率达到了1:1;2013年,比特币价格实现“大爆炸”式增长,并在2013年11月29日触及1242美元,超过同期黄金1241.98美元/盎司价格。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市场参与者面临着巨大的投机风险。不同于股票、债券等成熟资本市场,比特币市场深度不足,且目前主要持有在大户手中,分散化程度低,比特币价格很容易受到大户买卖行为影响,也容易被投机者操控。同时,各国对比特币态度不一,德美等国持开放支持态度,泰国、巴西等国将比特币相关活动视为非法。各个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及采取的应对措施都将对比特币价格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在短期内造成其价格急剧波动。
三、相关政策建议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全世界的网络货币的总量还不算大,公众接受度也相对有限,对现实货币体系产生冲击的可能性很低。但基于对前文所提各类风险的预防和公众虚拟财产权益保护等目的,针对当前网络货币市场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监管实践仍然是必要的。
(一)逐步建立完善网络货币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目前相关制度缺位的现实情况,应在国家层面及时出台关于网络货币监督管理的政策法规,界定网络货币概念的法定含义,明确网络货币持有人的法定权益,确立网络货币市场的主管部门和相应监督机制,规范网络货币的发行、兑换、交易、回收流程,制定统一的网络货币交易系统技术标准,构建网络货币交易纠纷的仲裁机制等。
(二)加强对网络货币发行主体的准入管理
为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货币体系的各类风险,应对不同类型网络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封闭的网络货币发行者,可采取事后(业务上线后一定工作日内)备案的方式给予管理;对于单向流动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应采取事前备案的管理方式,并要求其在备案时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材料;对于双向流动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应作为监管的重点,采取事前审批的监管方式,对其资产规模、业务模式、技术实力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此外,还须明确,所有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必须有自己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否则不予批准。
(三)有重点地对网络货币流通环节进行监控
应将双向流动网络货币作为重点,建立及时信息收集机制,加强对其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一是要求货币发行者严格用户的资格审查,必要的话可采取实名制认证方式;二是严格规定公众每次兑付网络货币的最大限额,增加非法资金规避现实金融体系监管,通过网络货币系统进行藏匿、转移、漂白的难度和成本;三是对真实货币与网络货币间的兑换率进行监控,防止货币发行者人为操作兑换率,使网络货币成为投机套利工具;四是加强货币发行者兑付能力管理,可考虑要求货币的发行者在银行开立专门的兑付准备金账户,按网络货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定期提取兑付准备金。
(四)强化宣传引导,构建科学的网络货币文化
虚拟货币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制度 外汇占款 出口 充分就业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从一般的货币国际化的理论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不断地成为政府、公众和学术届讨论的话题。中央政府也以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逐步渐次地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乃至国际化的实质性步伐。2008年10月,中俄两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双方有将近2000亿美元的20年石油采购合同;2008年12月与韩国签订了金额约为27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而在东盟诸国,中国与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都有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签订了200亿元人民币兑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使得人民币参与国际贸易结算从周边拓展到欧洲。200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共同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官方令人目不暇接的政策推动下走向了实质性步骤。
显然,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成功,能够成为像美元那样的国际上清算货币、储备货币,将会重新确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影响到各国央行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并得到铸币税利益,不仅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中国的经济以及国际政治地位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推出是否适宜?在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的条件下,在中国现有的要素禀赋和大量人口存量失业的硬约束下,在巨量的外汇占款面前,在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贸然地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挑战美元霸权是否是明智的?而作为人民币迈出了周边化、区域化乃至国际化的实质性步伐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实施的政策效果又是否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贸易额的增长呢?本文试就以上疑问作出分析,并辅以实证检验来佐证分析结论。
文章的结构如下:首先实证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然后结合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最后总结了结论:人民币国际化在现在过早地实施还缺乏现实的基础。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从央行和财政部的政策意图上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帮助进出口企业节约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优化汇率风险管理,减少货币错配。据估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会为企业降低2%~3%的换汇成本,那么如果这一政策果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有力地提振中国的出口额。而在考虑《办法》对出口的影响时,必须将实际有效汇率的因素剔除。此外,判断实际有效汇率(以贬值为例)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还需要注意“时滞”问题。
二、数据描述和回归估计模型
本文使用2009年1月份至2010年6月份的月度数据。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回归模型式为
其中是出口额,是迟滞一期的出口额。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
为了研究政策实施对出口的影响,加入了虚拟变量,它以《办法》实施的2009年7月为界限,2009年7月前虚拟变量值为0,之后为1。是实际有效汇率和虚拟变量的交叉项。
如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实施显著地促进了出口,那么虚拟变量的系数将显著地异于0。
三、实证结果
下表给出了OLS的回归结果
***表示在1%的置信度下显著异于0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前的系数值符号为正(1.18),显著异于0。这表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会大大地促进出口贸易额。
下面着重关注虚拟变量前的系数。虚拟变量前的系数表明的是政策的实施会多大程度上刺激出口额。检验的零假设是。实证检验表明,虽然该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135082.6),但t检验值只有1.135459,比较小,即使在10%的置信度下依然不能拒绝零假设(拒绝的概率是0.2784),即在统计上不显著异于0。即,政策的实施对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
交叉项前的系数在统计上也是不显著异于0的,交叉项对出口的影响也不是显著的。
四、结论
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实施并没有像政策制定者希望的那样,显著地提振出口。可能的原因是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较低,在东南亚虽有“小美元”之称,但毕竟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对人民币的不偏好抵销了一部分汇兑成本降低带来的正面作用。另外,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降低了汇兑成本和风险,降低多少,成本降低的正面影响是否足够大,这些都值得商榷。比如香港的进口商进口大多是为了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反而转接了汇率风险,增加了汇兑成本。
参考文献:
[1]Kristin J. Forbes,Why do foreigners inv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
[2]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金融与经济.2009
[3]郑鸣等.汇率稳定.货币市场均衡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009
[4]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金融.2008
[5]华民,刘佳.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和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情况.2008
[6]华民.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其治理的方法.世界经济情况.2008
[7]华民.从越南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学到点什么?世界经济情况.2008
[8]华民.美国基于美元霸权的金融核战略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情况.2008
[9]蒋云明,张爱武.外汇占款的流动性过剩效应.一个基于交易方程式的度量方法.财贸经济,2008
[10]华民.应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开放战略.学术界.2007
[11]何慧刚.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财经研究.2007
[12]李治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结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13]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经济评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