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财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近的财税政策

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1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明确了近期的重点任务:⒈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⒉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⒊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城市政府要合理安排动态库存,保障应急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⒋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建立鲜活农产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行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⒌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有效解决批发市场重复建设与零售网点不足并存等问题。

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据新华社)

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最高涨9元

据国家发改委最近的消息,2012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7元、9元和9元。

“此次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再次提高,幅度明显加大,这也是国家出于继续支撑小麦价格稳步上涨的考虑。”中华粮网分析师张智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

2010年10月,国家曾上调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其中,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

“国家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幅度在加大。”张智先表示,不过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小麦价格今年的涨幅并不明显。“相比于小麦,玉米价格年初至今的涨幅在20%以上。”张智先认为,收益率将决定农民的种植面积,因此提高收购价格显然能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据新华社)

家电下乡退出时间表确定

最近,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2011年11月30日,山东、四川、河南、青岛三省一市家电下乡政策如期结束。自2011年12月1日起,户口所在地为三省一市的原补贴对象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含地方自主增加品种),不再享受财政补贴政策。

其他省市也将按照执行4年的计划分阶段结束,后续推广的省市自治区按计划最后的结束时间为2013年1月底。这是三部委首次明晰了家电下乡政策的退出时间表。(据财政部网)

发改委财政部下调动物检疫费以降低肉价

最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降低牛羊等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多项种类降幅都达30%以上。此举旨在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下调肉类价格。

根据通知,猪、牛、羊等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由原来从率征收改为按定额征收,并大幅降低检疫收费标准。猪、牛、羊、犬、鸡、鸭等畜禽的检疫收费标准降幅都在30%以上。

同时,为鼓励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对成批出栏和规模屠宰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实行更为优惠的收费标准。各省在不超过国家规定收费标准上限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标准。

此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开具和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以及使用检疫标志、诊疗许可证、官方兽医证、执法文书、牲畜耳标等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不得收取工本费;对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采样、留验、抽检,不得重复检疫收费;对饭店、餐饮等单位和个人消费的动物产品不得收取检疫费。

同时,通知要求各地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清理涉及生猪饲养、流通环节的各项收费,严禁收取商业定点屠宰办管理费、商业监督管理费等不合法、不合理的费用,切实降低生猪等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据农博网)

乡村游有望成国内游主战场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近日表示,我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乡村旅游作为当前发展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有望成为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业态多元,是除世界遗产、名胜风景区等以外满足巨大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最主要途径。(据人民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项财税措施支持微小型企业

国务院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会议强调,商业银行需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贷款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小型微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按照会议要求,商业银行被允许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在财税政策方面,国务院为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将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

此外,为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国家将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据新华社)

农业部:“十二五”继续执行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

中国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最近印发《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执行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等税收扶持政策,把养殖场散料储运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推广“厂场对接”低成本产销模式。

规划还提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优质饲料原料、新型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坚持玉米优先满足饲料工业需要,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增加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投入,加大对基层饲料安全监管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信贷扶持和金融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饲料工业,支持饲料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和推进产业化经营。(据农业部网)

教育部:组织城镇幼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支教

最近,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教育部将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城市优质幼儿园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全面提高骨干教师教育水平、专业能力和培训能力,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幼儿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种子”,促进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据了解,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据人民网)

三部委:让农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最近,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及西南、西北12个省、市、自治区领导和专家将莅临重庆市九龙坡区,对九龙坡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进行验收,并召开推进会。

农业和农村档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行政村在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村民自治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农业、农村档案是党和国家制定农业、农村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是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在全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过程中,九龙坡区秉持“整镇推进,建档为民”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村级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切实改善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愿望。(据农博网)

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2

“一部风险投资在华史就是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不少互联网大腕曾引用过这句精准名言,因为他们从创业的第一步开始,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与风险投资交融的历史。

当1996年张朝阳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对国外互联网公司的简单模仿融来的18.5万美元来到中国创办谁都听不懂的互联网公司时,人们明白了商业计划书可以换来创业资金的简单道理。

对于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的作用,曾有人这样评价,虽然现实给热情的风险资本泼了大大的一瓢凉水,但至少教会了很多人上网,也培育了很多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也使得中国互联网在2003年以后的重新崛起。最重要的是,网络泡沫破灭才真正的驱逐了风险投资中的鸟枪炒家,迎来了真正的VC正规军。

近几年,风险投资在中国风生水起,创投家们看好的不仅仅是中国这个市场,更是那些具有爆发力的企业和即将兴起的新兴企业。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红杉资本、摩根士丹利这些知名的国际创司早已被我们熟知,而属于我们本土的创司却是屈指可数。

在第十二届高交会上,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胡祖六在会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转型的条件,未来应当建设强有力的软环境,并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就要推动更多的人民币储蓄和民间财富进入风险投资。

这一观点与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孟宪棠不谋而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创业家峰会上,孟宪棠透露,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将设立专项基金和完善财税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下一步还将推动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夹层融资

对于前期研发投入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与战略资本、股权资本相比,更需要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融资方式,胡祖六称它为“夹层融资”。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是前期研发投入高、产出少,投入的前几年几乎都是赔本的买卖。一旦具备生产能力后,销售收入成倍甚至呈几何级的增长。

但是许多企业都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创立之初面临融资困难,主要靠股东投入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行。在具备生产能力后,销售收入达到可以覆盖资金需求,形势大好时,金融机构趋之若鹜。但此时企业已不需要融资,金融机构此时进驻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理财或者根据指令划拨资金,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在现行信贷体制下,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始终无法跳出足额担保、第三方增信的旧框框,而这两项正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软肋。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内涵价值是应用型研发能力、无形资产拥有量及研发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但这种价值按照目前金融体系的审贷要求,都不足以转换成企业的融资保障。以深圳市高新技术协会的统计为例,93.50%的科技经费是靠企业自筹,而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仅占2.41%。

尽管中国现有股票资本市场和债券资本市场总体发展规模很大,发展迅速,但因其“体制僵化”、“融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漫长,给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金融环境支持带来了很大的不合理性。”

从美国、台湾、以色列、印度的经验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有密切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有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支持,而是跟美国高收益的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度。创业板的推出应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向前跨越了一步,成为了目前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但胡祖六称其推出时间尚短,缺乏一定的制度监管,目前还不好评说。

蓄势待发的民间力量

过去10年来,很多企业都是由海外的VC扶持发展起来。而此时,中国的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已经位居全球前列,光靠海外的VC和PE来扶持中国的高科技的发展远远不够,国内VC和PE行业整体上说还处在早期的萌芽发展阶段,怎样使中国国内的人民币储蓄和财富能够进入VC和PE的行列,就成了很大的课题。这也是那些怀揣“梦想”的老板们所思考的。

温州商人一直被视为中国“草根经济”的代表,他们的投资力度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民间资本的“晴雨表”。在遭遇撤出山西煤矿开发和楼市调控的背景下,雄厚的温州民间资本把目光投向了风险投资。

“我有两亿资金闲置着,无处可去,最近加入了深圳东方富海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该基金要求资金分批拨入,我巴不得一次性全进入,钱放在银行是个浪费啊!”一位30多岁的温州老板这样云淡风清地描述他最近的投资动向。

5月中旬,由温州市政府联手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举办的“2010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吸引了一个个腰缠万贯的温州老板的目光。据了解,在温州, 2007年就有不少人开始关注股权投资市场,并将手头的民间资本转向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领域的风险投资群体,已经浮出水面。据有关资料显示,温州民间流动性资本达到6000亿元。

如此强大的民间资本力量进入哪个行业想必都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显然,此刻他们更想从纯粹的制造业脱了出来,去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进行有效的结合。问题是以何种形式能更好的进入风险投资?

温州市政府的嗅觉同样也是敏锐的。当温州民间资本的热情空前高涨时,市政府已在着手组建以民间资本为基础的风险投资母基金,以引导巨量的温州民间游资有序、专业化地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研究院有关人士介绍说,他们对加入的民间资本的引导、运作,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引入到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建立产业整合引导基金,通过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使温州服装、汽摩配、低压电器等传统产业得到更快整合;另一个方向就是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将从全国挑选20-50家优秀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3

一、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举世瞩目。但就在经济不断腾飞的背景下,的许多乡镇政府却在近些年来陷入了越来越的财政危机。最近的许多统计和调查都表明,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如据对较早进行农村改革的安徽省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省乡镇政府债务总额为59.23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303.91万元。该省宿州市甬桥区的资料表明,29个乡镇中有25个负债,负债面达86。到20__年税费改革前,该省太和县仅一县乡镇累计负债就高达2.2亿元。另据湖南省农办、省财政厅的调查,全省1000多个乡镇共负债85.4亿元,负债面高达88.2,一些负债比较严重的乡镇甚至在1999年就吃完了20__年的财政预算。该省芷江县1998年全县29个乡镇负债总额2431万元,乡镇平均负债84万元,负债面100。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调查研究表明,四川省近几年乡镇负债呈急剧上升趋势,多数乡镇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据该省仁寿县财政局对110个乡镇1997-1999三年负债情况的清理,仁寿县乡镇负债总额由1997年的18028万元上升到1999年的29178万元,增长速度高达61.8,至1999年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65万元。另据对四川省100个乡镇的调查,平均每个乡镇负债由1995年的126.47万元上升到1999年的461.77万元,增长了265.1。据陕西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30个乡镇的调查,不少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已不足以支付教师和干部工资,拖欠工资相当普遍,有的教师和干部已有好几个月没有发工资。由于多年积累,目前大部分乡镇都已背上了债务,有的高达数百万之巨。河南省的情况最为严重,据河南省财政部门的统计,全省2100个乡镇目前总负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全省90以上的乡镇都有负债,其中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有179个。据资料披露,中国乡镇在上个世纪共留下了20__亿元的庞大债务,其中最严重的河南省为95亿元,占到了5。由此看来,除少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存在乡镇财政危机问题外,中西部各省区的乡镇政府普遍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问题,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确实既普遍又严重。

政府负债并不是什么新闻,但是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负债的特点。一是负债面广,很多省乡镇的负债面达到80以上;二是负债额大,数百万元的政府负债对于大多数乡镇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第三是解决无望,目前很多乡镇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巨额债务根本没有能力偿还,甚至看不到能够任何偿还的希望,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前两个特点都不是致命的,最后这个特点是最要命的,这三个特点叠加在一起就更要命了。

这至少会产生一明一暗两个严重后果。所谓“一明”,是指已经众所周知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乡镇政府解决财政状况不佳的最方便的办法便是向农民转移财政危机,加重农民负担,造成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所谓“一暗”,是指有可能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因为乡镇政府负债的债主绝大多数为银行金融机构,如果长期无法偿还,并且还不断地继续举债,那么极有可能形成大量的呆账、死账。此外,如果说得严重一点,这对于乡镇政府自身的直接影响可能需要更加引起关注,因为这极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乡镇政府瘫痪或崩溃。当然,中央政府肯定会极力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财政的崩溃足以使乡镇政府对任何政务都无能为力,如果不及早筹划,恐怕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与乡镇财政相关的两项改革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农村的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的改革中与乡镇政府相关的主要有两项,一是税费改革,二是乡镇撤并。虽然从改革的目标来看,这两项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不完全是为了解决乡镇政府的问题的,但是它们都是与乡镇政府的财政问题密切相关的。因为税费改革关系到乡镇政府的收入,而乡镇撤并则关系到乡镇政府的支出。

1.税费改革

税费改革的目的在于统一税费,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最终减轻农民负担。根据中央的部署,从20__年开始安徽省以省为单位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其他省级行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少数县市试点。按照原来的安排,在20__年税费改革要在全国全面推行,但是由于在试点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出于慎重的考虑,在全国推行的计划就被推迟了。

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所谓“三个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二是取消屠宰税,三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分别是,调整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调整后的农业税按照农业生产用地计税,而不再按照人头征收,农业特产税是把生产、收购两个环节征税都改在生产环节征收。“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将村里原先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改为采用农业税附加的方式统一收取,村里的公益事业还需用钱时,实行一事一议。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税费改革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祝保平对安徽省十个乡镇的调查,农民每人减轻负担29.7元,每亩减轻17.9元。广大农民对税费改革十分欢迎,在这些乡镇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农民主动缴纳税费的现象。另据对山西省5个县税费改革试点的调查,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人均减负36.63元,平均下降36.7。

但是税费改革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对于有些农民来说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如安徽省的茶叶特产税 两个环节合并后,茶农负担的特产税比改革前加重了近一倍,湖南省由于对稻谷计税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农民负担也反而加重了;同时也出现了税负不公,使农民负担由地少的农户向地多的农户转移,而在中西部省份,地多的农户却正是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户。

尤其是对于本文所关心的乡镇财政来说,税费改革无疑是雪上加霜。平心而论,税费改革并不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原因,但是农村税费改革无疑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如据何开荫的调查,实行税费改革使安徽省平均每个乡镇减少收入约90万元,湖南省长沙县平均每个乡镇减少收入73万元,山东省肥城县减幅更大,平均每个乡镇减收148万元。祝保平根据调查也提出,税费改革使一些乡镇财政增长无望,平衡困难。

2.乡镇撤并

进行乡镇撤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家希望通过减少乡镇的数量从而减少乡镇干部的数量,最终实现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这一次乡镇撤并始于20__年前后,目前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中,到20__年初为止已有18个省级行政区开展了撤并乡镇。这次乡镇撤并的力度非常大,使撤并后的乡镇数量大幅度减少。如截至20__年6月,江苏省已经开始乡镇撤并的县市达到66,撤并乡镇361个,撤并后全省乡镇数减少了21.6。通过这次乡镇撤并,山东省共撤并乡镇6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山西省原有乡镇1910个,共撤并712个。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撤并乡镇的资料,山西省撤并率最高,达到37.3。

这次乡镇撤并的具体做法相对比较简单,多数为整建制合并,即主要是把原来相邻的几个乡镇完整地合并为一个乡镇,江苏省这种情况达到了98。但是对于乡镇撤并后续问题的处理却并不简单,如对于被撤乡镇驻地如何管理的问题,目前就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在被撤乡镇驻地设一个临时办事机构,称为办事处或管理区等,配备2-10名工作人员。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有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另一种做法是在被撤乡镇驻地不设任何办事机构,乡镇以下不再设其他管理层次,实行乡镇对村的直接管理。目前主要是山西省采取这种做法。

由于乡镇撤并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重大变化,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的改革,其效果恐怕很难在很短的时间看得清楚。再加上有的地方刚刚初步完成,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中,有的地方则还没有开始,所以目前呈现出的效果和影响恐怕仅仅是初步的和表面化的。乡镇撤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乡镇干部的数量从而减少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改革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压力仍然很大。据贡凤涛等人对江苏省116个撤并乡镇的调查,只有18个乡镇人员分流基本到位,占15.5,41个乡镇进行了部分分流,占35.3,57个乡镇未进行分流,占49.1。在认为精简机构、安置富余人员最困难的75个乡镇中,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577人,少的乡镇60-70人,多的高达300-400人,平均每个乡镇128人。对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而言,通常情况下通过乡镇撤并在短期内减轻农民负担是可以做到的,但从长期看这项改革能否真正减轻农民负担仍需实践的检验。

从关系到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两项改革来看,恐怕目前都不足以应对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危机,甚至税费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的压力。那么乡镇财政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三、乡镇政府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

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问题,对于目前乡镇政府产生财政危机的原因很多人都有很详细的讨论,并且他们分析的原因都有很强的共识性。总结起来看,人们分析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

根据的有关法律和制度,乡镇政府是农村地区最基层的政府,其机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政府的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设置,因而它同时也是机构设置最简单的一级政府。但是法律对于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审批程序却没有严格的规定,造成机构设置随意性大,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使得干部工资和公务费开支巨大。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对1030个小城镇的调查,每个镇的机构一般都在30-40个,其中镇属机构的干部人数平均为158名,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干部人数为290名,都超出编制人数的数倍。何开荫对安徽乡镇的调查也表明,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公务人员便有70-80个,如果加上勤杂人员会达到100多人。其他很多人的研究都支持这个分析,如孙自铎、钱建凯、王安仁等人和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等,都认为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是造成乡镇政府财政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管理混乱,干部腐败

财务管理混乱和干部腐败也是造成乡镇财政负担重的原因之一。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财政支出管理漏洞较多,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存在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同时,乡镇干部的、大吃大喝现象也并不少见,如据这几年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仅由于乡镇干部赊账吃饭而使饭店酒楼破产倒闭的至少就有十起上下。因此,许多研究者都把这一点列为形成乡镇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如上述孙自铎、钱建凯、王安仁等人的研究中都有这一认识。当然,不用多说,人员过多和干部腐败不仅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也必然要加重农民负担,引起农民的不满以及农民和干部的冲突。

3.升级达标,开支巨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举行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象“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卫生“初保”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乡乡通、订报、灭鼠、卫生室、改水、改厕、各类活动室达标等等。这些活动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财、动用很多民力,而它们最终都要沉淀到乡镇,由乡镇政府具体落实。乡镇政府明知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乡镇财政无此实力,但是在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压力下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去完成这些达标项目,一方面加重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乡镇财政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

1993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存在着收入向上集中、支出向下转移的制度性缺陷。在分税制下,重要税种的收入有的全部归属中央,有的在中央与地方、或地方各级政府间分成。地方各级政府为了保障各自的财政收入,往往采取层层下压的办法,尽可能地从下级政府那里获取更多的分成。甚至,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政府的财税收入计划还可能脱离乡镇实际,使乡镇政府根本无法完成。但是由于把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完不成任务便“一票否决”,甚至就地免职,迫使乡镇政府为完成计划弄虚作假,拼命举债。

同时,由于分税制只解决了税收的划分问题,而对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划分却不甚明了。这就导致上级政府尽可能地通过职责下移的办法将财政支出转移给下级政府,而乡镇政府作为最底层的一级政府没有再转移的余地,只好默默承受着这不公平的职责转移。换句话说,乡镇政府在税收分成中分得的是最没有保障的小块份额 ,但是却要承担本应由中央政府或其他上级政府应该的职责,如农村的卫生、教育、道路、水利、电力等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基本上是由基层政府来承担。别的不说,单就九年义务教育而论,在城市地区是由国家负担,而在农村地区校舍建设、教师工资都要由乡镇财政解决,乡镇政府对此实在是难以承受。因此有人将分税制后各级政府间财政状况总结为四句话:“中央财政很好过,省级财政也好过,地(市)级财政可以过,县乡两级真难过。”当然,为了完成这些职责,乡镇政府只好或者大举借债,或者向农民转嫁负担。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乡镇,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会造成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如乡镇所属的乡镇企业的投资或经营失误,农民拖欠税费等。本文所引证的研究者的论文资料中不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四、从政府间关系的角度对问题的再认识

应该说,学者、基层干部以及政策研究人员对于乡镇政府财政危机原因的分析是比较客观、公正和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本文在此试图从一个更加学术化的角度,即从纯粹政治学的角度和更加宏观的层次加入到探讨这个问题的行列,提出一点初步和不太成熟的想法,来作为本文的总结和结论。我认为乡镇政府财政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仍然是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保留着比较大的权力,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当前所处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在中国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问题,但是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僵化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基层政府相对自的过分萎缩等,仍然是政府间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呈现出高度僵化、向上集中的特征,下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层层下达的数量化的任务没有任何商议权和保留权,只能按时完成,否则便会面临“一票否决”的困境。这种层层传递甚至加码的工作压力最终都要全部由国家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来完成。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而忽视了乡镇下层政府的工作自,往往使乡镇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上级政府布置的这些工作有的是合理和必要的,有的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如前面本文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大大小小的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象“普六”、“普九”、教育“双基”达标、卫生“初保”达标、计生服务站达标、油路乡乡通、订报、灭鼠、卫生室、改水、改厕、各类活动室达标等等,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财、动用很多民力,使乡镇不堪重负。不仅如此,在许多乡镇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上级部门向乡镇伸手却有增无减,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收费、集资土政策和一些部门的乱摊派、乱罚款,使乡镇政府苦不堪言,这不仅加重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而且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4

关键词:外经贸;新优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8-03

引言

近几年来,厦门市政府充分利用特区政策和特殊地理位置,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制定了相应的外经贸政策,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独特的外经贸优势,促进了厦门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促进厦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在发挥现有厦门外经贸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其他港口城市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经验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增创厦门外经贸新优势的政策建议。

一、厦门市外经贸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厦门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打好“五大战役”任务和市委市政府“五个着力”的工作思路,积极完善外贸促进措施,深化对台经贸,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有力推进了厦门市外经贸的较快发展。

(一)发展现状

1.厦门市外贸发展现状

2001—2010这十年来,厦门市进出口总额由110.8亿美元增长到570.4亿美元,增长了4.15倍,年均增长19.97%。其中,出口由65.1亿美元增长到353.2亿美元,增长了4.43倍,年均增长20.67%;进口由45.7亿美元增长到217.2亿美元,增长了3.75倍,年均增长18.91%。

2.厦门市外资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历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 007个,合同利用外资累计金额33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金额223.2亿美元,资金分别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49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89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9.36亿美元。

3.厦门市外经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384个,投资金额99 047.1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93 886.4万美元。投资项目中,境外跨国并购项目22个,加工贸易项目9个,矿业投资项目12个,境外贸易网点282个,境外代表处24个。对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2010年当年核准项目112个,投资金额36 518万美元,同比增长29.65%。其中,厦门市有对外劳务资格企业6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7家。

近几年来,厦门外经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厦门市政府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厦门外经贸的新优势。

(二)厦门市外经贸的优势分析

厦门市政府充分发挥特区政策及其特殊地理位置的优势,促进了厦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五大主要优势。

1.对台环境优势

厦门对台交流的环境优势,包括地理环境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主要体现为地理区位优势、民俗文化优势、天然良港优势和经济特区优势四个方面。厦门经济特区是大陆现有经济特区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使厦门在促进海峡两岸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特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台湾同胞中有70%—80%来自厦门或其他闽南地区,两地所特有的方言、习俗、相同,厦台文化一脉相承。

2.口岸服务综合优势

随着厦门港口的快速发展(目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居全国第七位),以及外贸服务环境的持续优化,使厦门港已成为吸引异地货源出口和进口货物集散的重要外贸口岸,异地货源出口占比超过30%。“大通关”工程推动了关贸、检贸、税贸、银贸、汇贸、险贸密切协作,与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外管、人行等部门完善日常工作联系机制,为企业协调解决通关、通检、退税、结汇、融资等问题。电子口岸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完善扩充的平台功能,扩大了企业及区域覆盖面,营造了宽松优越的口岸环境。

3.外经贸服务环境好,金融配套服务能力强

厦门市先后争取到“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有2 217家企业成为试点企业,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突破30亿元。还争取到“两岸食品物流合作试点城市”以及对台经贸方面的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厦门市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目前两岸金融服务中心已经动工,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已经揭牌。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能使厦门进一步发挥厦门的优势禀赋和窗口示范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同时,在继续完善原有外经贸扶持政策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施行了出口信保统保试点、行业统保和购物卡管理办法,新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进口扶持政策、台湾农产品进口扶持政策、贸易救济扶持政策、重点流通项目扶持、会议业扶持等一批商贸政策,扶持资金总额接近8亿元。

4.出口基地建设优势

2010年11月18日,福建省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商会13日在泉州正式挂牌成立。同时,福建省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正式开通。2010年初,福建根据本省外贸出口商品的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特点,确定了首批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其中,厦门市获批2个国家出口基地和3个省级出口基地。出口基地建设,能够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同行业企业共同应对贸易壁垒,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产品技改、研发,推进品牌创新,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5.外经贸人才优势

厦门市拥有诸多高校,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等。其中,厦门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经济学、会计学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学科;集美财经也被誉为“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向厦门输送了大量的经贸类人才。又由于厦门自然环境优美,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吸纳了许多外来人才。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更好发挥人才作业的政策,向海内外广泛招聘吸收人才。这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厦门的外经贸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人才使用环境,使厦门比省内其他城市更有竞争力。

二、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夏门市外贸出口转型,增创外经贸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比较总结沿海典型城市发展外经贸的成功经验,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情况,对厦门市增创外经贸新优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主要存在问题

随着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深入实施、特区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厦漳泉同城一体化建设等都为厦门市商务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夏门市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制约其外经贸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

1.外贸结构有待调整

商品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大,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商品缺少自主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小。

生产性企业主要瓶颈问题有设计、品牌、销售通道、售后服务、物流成本等,大部分外资生产性企业其价值体现在生产环节。内资生产性企业在价值链的延伸上有很多提升空间,但由于资金、技术、品牌、市场、人才等多方面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流通型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价值链短,主要靠买卖差价盈利,设计、品牌、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多数企业没有涉及,这类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商业模式大都是简单的买卖,信用不足,融资困难。企业如何由OEM向ODM,甚至自创品牌转型有待研究与解决。

2.厦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待创新

厦门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上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厦门及腹地经济总量有限;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企业发展规模较小, 物流功能局限于仓储、运输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广泛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效服务网络有限,能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调配资源为客户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企业极为有限;第三方物流业态创新动力不足,对新型业态模式投入不足,盈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低。

3.发展服务外包缺少信息人才以及外包大企业的入驻

2010年2月25日厦门市正式获批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是继国务院批准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城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后,厦门也有幸获此殊荣。但在持续开拓服务外包市场,做大厦门市服务外包份额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的缺失,尤其是专业信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外包的发展进程。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大企业入驻到厦门,都是厦门市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急需解决的问题。

4.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待提升

厦门市及周边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市场规模较小,规模产业集群不多,限制了会议展览业发展的空间。厦门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二是厦门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三是厦门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如何提高厦门会展业的知名度以及如何通过会展业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厦门会展业自身的进展,从而使会展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也是厦门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针对厦门市外经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其他港口城市的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优秀经验,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继续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良好的贸易环境是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把创建良好的贸易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具有厦门市特色外贸促进政策;继续优化厦门市外贸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快建设海西金融中心;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增创人才新优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并实施科学的外经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经贸经营秩序。

2.着力转变贸易结构

强化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通过扶持企业延伸价值链、开发设计、品牌引入、国外认证、评选“厦门市出口名牌”等,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扩大出口品牌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努力抓好出口基地建设。结合厦门市重点规划打造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群,选择一批出口额大、增长快、有特色、占全国比重高的优势产品,如钨制品、游艇、油画等特色商品,积极申请建立出口基地,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做好出口基地行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出口基地的整体宣传和推介。注重培育外贸经营新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的引进,扩大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流通型外贸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行业延伸,并向内外贸一体化方向整合,扩大品牌和场分销服务,扶持、引导流通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设计,筹建“中国(厦门)国际贸易设计中心”,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流通型出口企业扩大进口贸易,重点是资源类产品的进口,提供流通型进口服务,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3.打造国际一流的物流基地

厦门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区域通枢纽优势,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要加快港口一体化建设,深化大厦门港建设,全力打造东南沿海港口群;扶持临港工业、特色产业,用好保税区物流政策,做大做强港口贸易经济。鼓励流通型外贸龙头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品牌、区域的贸易型物流企业转型,制造企业分离物流服务。立足对台区位优势,推动海峡两岸港口对接,构建海西国际航运中心。拓展腹地市场,增强区域间的物流合作,大力发展“无水港”。支持物流企业创新业态模式。实施牵引计划,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人才聚焦。优化发展环境,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向高层次发展。

4.利用两岸ECFA契机,扩大对台经贸合作

最近的财税政策范文5

近年来,钢铁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但由于粗钢产量连年增长,吨钢下降成果尚不足以抵消因粗钢产量增长导致的总能耗增加,弱化了污染物减排的成果。能源消耗总量居高不下,污染治理难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已成为制约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投资回报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污染物削减量大、容易实施的技术逐步被大部分企业采用,余下的都是投资成本偏高、节能减排效果不显著或技术上存在难度的项目,导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越来越少。例如,由于技术瓶颈的制约,钢铁工业一些低温、低压的热能,含盐量较高的废水等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低温多效蒸馏技术

低温多效蒸馏是最早的海水淡化方式之一,也是当今使用的最有效的热法蒸馏工艺之一。蒸发器中不同温度下单一的蒸发凝结制水单元叫做效。组成制水设备效的数量称为蒸发凝结设备的效数。水的沸点和它所受到的压力有关,压力越低,水的沸点就越低。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真空技术,改变蒸发凝结设备各效内的压力,逐级改变各效内水的沸点。进而利用第1效蒸发海水所得的蒸汽作为第2效的热源(第2效的沸点温度和压力比第1效低),效与效之间的热量实现多次重复利用。供给蒸发器的热量只需在第1效中将水加热实现部分汽化,即可实现多效的热量梯级供给。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是指盐水的最高蒸发温度约70℃的盐水淡化技术。其特征是将一系列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或垂直管降膜蒸发器串联起来并分成若干效组,用一定量的蒸汽输入通过多次的蒸发和冷凝,从而得到多倍于加热蒸汽量的蒸馏水的盐水淡化技术。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系统具有进料海水的预处理简单、动力消耗小、系统的热效率高、系统的操作弹性大、出水水质好等特点。系统的动力消耗只有0.9KWh/m3~1.2KWh/m3左右,30余度的温差即可安排12以上的传热效数,从而达到10左右的造水比。产品水的含盐量小于5mg/l[1]。

3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钢铁行业应用实例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拉开了首钢京唐公司建设的序幕。首钢京唐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渤海湾曹妃甸岛,最近的淡水水源是相距90公里的唐山陡河水库,且淡水供应量只能满足首钢京唐公司的部分生产需求,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势在必行。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工程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艺。一期分两步建设,每步建设2套海水淡化装置,单套日产水能力12500吨,单套产水能力目前国内最大。一期一步建设两个单元,全部引进法国技术,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3月和5月分别调试成功,满负荷产出合格蒸馏水。一期二步建设两个单元,全部实现国产化,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8月和10月分别调试成功,满负荷产出合格蒸馏水[2]。目前,首钢京唐公司日产淡水5万吨,按地表水和蒸馏水之间1.5的造水率计算,每年可以节约地表水资源约2400万吨,约占首钢京唐公司年产975万吨钢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4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4.1充分利用钢铁流程的的低品质余能

低温多效蒸馏的盐水蒸发温度较低,因此,对加热热源的品质要求也低。根据《钢铁行业海水淡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低温多效蒸馏法》,加热蒸汽参数应根据钢铁厂可以经济稳定提供的蒸汽流量和参数确定,宜采用低参数蒸汽。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要求的最小蒸汽压力为0.025MPa(a)~0.032MPa(a);蒸汽热压缩装置的压缩汽源压力宜选用0.20MPa(a)~0.50MPa(a);也可通过减温减压装置将从管网来的蒸汽(蒸汽压力一般0.8MPa~1.3MPa)经过减压、减温后进入热压缩器。钢铁厂低压蒸汽,压力介于0.3MPa和0.5MPa之间,温度250℃左右。钢铁厂低低压蒸汽,压力0.025MPa~0.032MPa,温度65℃~70℃[3]。钢铁企业各工序在生产过程中均可能产生温度、压力较低的低品质蒸汽,即低压蒸汽或低低压蒸汽。如,各种余热发电(烧结余热发电、转炉低温饱和蒸汽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CDQ)等)、余能发电(如高炉煤气TRT压差发电)、煤气-蒸汽联合发电(CCPP)、掺烧高炉煤气锅炉发电等汽轮机末端蒸汽,高炉炉前水冲渣蒸汽,钢渣焖渣蒸汽,高炉冲渣水转换的低品质蒸汽等等。这些低品质热源现有的节能技术尚无法高效利用,目前只能冷却回收水资源或放散。而这些低品质蒸汽恰恰是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最适合的热源,从而实现低品质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同时大幅度降低盐水淡化成本。

4.2减少沿海钢铁企业常规水资源的消耗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圴的国家。我国的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3km,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国家采取了涵养水源、兴建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鼓励沿海企业使用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压缩产能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未来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更多的将是布局的整体把控。即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钢铁企业将逐步由内陆城市型向临海港口型转变。首钢京唐公司、鞍钢鲅鱼圈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已开工建设,石家庄钢厂、青岛钢厂等一批城市钢铁企业也将相继向沿海搬迁。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将给沿海钢铁企业高效利用低温、低压、低品质热源,减少常规水资源消耗提供一个选项。

4.3减少钢铁工业浓盐水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废水零排放

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完善循环水系统、串接利用水资源、厂区综合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措施,不断降低产品新水消耗,减少废水外排。2012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3.87立方米/吨,比2008年减少25.29%;外排废水总量比2008年减少38.60%,吨钢外排废水达到1.2立方米/吨,比2008年减少52.36%。但随着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纯水作为冷却介质的设备增多、污水深度处理除盐回用工程的实施,钢铁企业浓盐水将越来越多,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浓盐水将是制约钢铁工业废水零排放的关键环节。为回收利用水资源,钢铁企业建设了厂区综合污水处理厂,采用絮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主要去除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但对含盐量的去除基本没有作用。因此,随着水循环次数的增多,蒸发、浓缩等因素使水系统中含盐量越积越高,造成设备的腐蚀倾向。为保障回用水质安全,各钢铁企业在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上增加反渗透除盐装置,将部分或全部综合污水进行脱盐处理。钢铁企业的自备电站、动力系统的蒸气锅炉、干熄焦锅炉等也需要使用返渗透装置制备纯净水,满足锅炉生产对纯净水的需要。反渗透水处理装置在生产纯净水的同时会产生含盐量较高的浓缩水。根据有关标准,产水量<4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30%;产水量4m3/h~40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50%;产水量>40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70%[4]。即使按最高70%的产水率,仍产生约30%的浓盐水。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使用离子交换工艺制备软化水。离子交换工艺是利用钠离子交换组成水中硬度的钙、镁离子,使水中不易形成碳酸盐垢及硫酸盐垢。使用离子交换工艺制备软水,各钢铁企业每月需消耗成百上千吨的工业盐,造成水系统中盐份增加,并产生大量的浓盐水。目前,钢铁企业对浓盐水尚缺少有效的处理手段,多数企业采用渣场焖渣等方式进行处置。但由于浓盐水水量较大,焖渣等方式只能消耗一小部分,大部分浓水仍需直接外排,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个别企业尝试使用反渗透膜技术处理浓盐水,但因浓盐水盐份含量高,易造成膜结垢或污堵,致使设备效率极低或停产。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沿海钢铁企业的这一问题。低温多效蒸馏法的蒸汽是海水在70℃以下蒸发形成的,蒸汽中携带的盐水成分极为有限。因此,生产的蒸留水含盐量通常可小于5mg/l,可以完全替代离子交换制备软水工艺,避免制备软水产生的大量浓盐水。同时还可以大量兑入厂区供水系统,降低厂区水循环系统的含盐率,取消或缩小综合污水脱盐规模,为沿海钢铁企业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提供了可能[5]。

4.4废物循环利用,实现环境友好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后剩余的浓盐水具有高温、浓缩、高碱度等特点,为避免对排水口附近海洋水质、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实现变废为宝。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将浓盐水输送给社会盐场,进行盐化工生产。远期可研究利用其高温、高碱度的特性,做为自备电厂烟气脱硫的脱硫剂使用,进一步实现环境友好。

5国家政策支持

5.1支持海水淡化

2005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解决沿海(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并提出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日~100万立方米/日,202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50万立方米/日~300万立方米/日,实现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化,海水利用(特别是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等发展目标。2012年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定位,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强化宣传培训等五个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立方米/日~260万立方米/日的发展目标。

5.2鼓励余热余能利用

近来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节约能源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其中对钢铁等行业的余热余能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如2012年国家出台《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到2015年重点大中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5.3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2012年修订的《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钢铁工业废水及废水中污染的排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吨钢废水排放量由1992年版标准的缺水区10立方米/吨、丰水区20立方米/吨,提高到现行标准的2.0立方米/吨和2015年的1.8立方米/吨[6]。

6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应用的设想

目前,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仅限于沿海钢铁企业的海水淡化,对沿海钢铁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循环水系统中盐含量和废水排放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为数众多的内陆钢铁企业同样存在着余热发电后的低压或低低压蒸汽利用问题,存在软水制备和浓盐水的利用问题。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是利用真空技术改变环境的压力,从而改变水的沸点,实现水的低温蒸发。因此,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海水淡化,也适用于钢铁联合企业浓盐水的处理。即,将企业的浓盐水集中后,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的各种低低压蒸汽,应用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对浓盐水进行蒸馏淡化,在获取高品质蒸馏水,取代离子交换工艺生产软水的同时,进一步浓缩浓盐水。力争实现浓盐水剩余量与企业焖渣等能够使用浓盐水的工序需水量平衡,从而为钢铁企业真正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创造条件。国内已有企业研发出了浓盐废水低温板式多效蒸发浓缩结晶装置,但由于尚存在蒸发温度偏高、设备稳定性及浓盐水、蒸汽管网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尚没有在钢铁企业应用。今后,随着低温板式多效蒸发浓缩结晶装置的不断成熟、完善,希望能够生产出适合钢铁企业浓盐水处理的蒸发浓缩结果装置,在钢铁企业试点及推广应用,从而使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内陆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作用。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