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1
一、工作目标
森林防火工作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切实做好辖区内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我区当年森林火灾起数控制在1次以下,且森林受害面积控制在55亩以下,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及时更新森林火灾迹地,当年火灾迹地必须在次年春季造林结束前完成更新。
二、主要措施
(一)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
1.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各有关街道、社区要全面负责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有关职能部门为具体责任人。要层层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和林区经营单位的森林防火责任。年度要组织目标管理责任状完成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规定,通报考核结果。
2.开展重点森林火灾单位整治。对森林火灾多发的街道、社区实行挂牌整治,列入森林防火重点管理的街道、社区,取消参加综合性先进集体评选资格,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在整改期间不能评先评优,不得提拔重用。
3.建立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街道、社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事机构,明确专兼职人员,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建立森林防火工作的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森林火灾负有责任的相关领导依照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二)落实森林防火各项预防措施
1.制定森林防火宣传方案。在每年春季和秋(冬)季森林防火紧要期各组织开展1次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涉林社区要开辟森林防火宣传专栏,在进山路口或醒目位置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标语、横幅,要加强对林区经营单位和个人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建立野外火源管理制度。在防火期间,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对林区重要单位(部位)周边林缘的林下可燃物,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清除或烧除。在高森林火险期,要及时野外禁火令,及时查处野外违章用火行为,并建立对痴呆、弱智、精神病人的监护制度,杜绝其上山玩火,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3.健全专职护林巡查制度。落实护林经费,完善护林防火巡山制度,确保护林人员认真履职,及时、有效管控野外火源。逢高火险期或重要节假日,各有关街道、社区要增加巡护人员,加大巡查密度,在主要进山路口、重点部位设立森林防火检查宣传站,把火种堵在山下林外,把野外火源管控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山头地块。
4.严格执行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省森林防火值班规定》和《区森林防火值班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实行24小时森林防火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不得迟报、瞒报火情,确保火情信息联络畅通。
(三)科学组织有效扑灭森林火灾
严格执行森林火情报告制度,做到火情早发现、火灾早扑救。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按照《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要求,迅速组织、周密部署、科学指挥、安全扑救、有效扑灭,严防死灰复燃。森林火灾力争在4小时内扑灭,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查清火灾原因和火灾损失,依法打击火灾肇事者。
(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防火宣传、巡山护林、扑火物资、防火林带建设抚育和扑火工资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预算资金必须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要加强森林消防储备库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备足各类森林防火物资,区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的各类扑火工具需满足300人以上的应急使用,街道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的各类防火物资需满足100人以上的应急使用,有林地的社区需备足20人使用的各类扑火工具。各级储备库要定期清点检修,及时补足,确保各类机具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2.要加强护林和扑火队伍建设。护林员和扑火队是森林防火的骨干力量,有林地的社区应配备有一名护林员,社区林地面积达3500亩以上的要配备两名护林员。有林地的街道要组建一支30人以上的森林扑火队伍、有林地的社区需有一支15人以上的森林扑火队伍,并按标准配齐防护装备和扑火工具。
3.要做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抚育。要按照“因害设防”的要求规划建设防火林带,重点在街道、社区界、山脊线、林缘山边建设防火林带,要加大对已建成的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理,提高生物防火林带对森林火灾的天然阻隔能力。
三、奖惩办法
(一)凡认真履行森林防火工作职责,年度未发生森林火灾或责任制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通报表彰奖励。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2
一、检查形式及时间进度安排
(一)检查形式。这次大检查采取街道协调组织派出所、村、社区联合检查的形式实行纵到底、横到边的检查。
(二)活动时间:2014年9月22日至9月30日。
(三)(1)9月23日召开街道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市安委会文件精神,制定检查活动方案。
(2)9月26日对世纪春、解放社区辖区内进行检查,9月27日对建国社区、台兴社区辖区内进行检查。
(3)9月28日、29日对台兴村辖区内的木材加工厂和各企业进行检查。
二、检查主要内容
(一)检查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打非”等重点工作情况。
(二)检查是否编制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情况。
(三)重点检查台兴村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制度是否落实,对村民的防火教育和宣传是否到位。
(四)对辖区内居民住宅楼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检查楼道是否畅通,清除楼道内的杂物,辖区内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好。
(五)对辖区内的幼儿园、养老院进行检查。一是检查消防设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符合规定;二是电气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
(六)街道重点对辖区内的木材加工厂、企业进行检查。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制情况;二是检查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健全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基础工作情况;三是检查企业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主体责任情况。
三、工作要求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3
一、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建设
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管护,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森林管护机构。县局资源管理机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管护机构以及县乡护林防火办负责森林管护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对其相关业务实施监督指导。各森林管护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森林管护工作。林区内放牧,采矿、挖药等活动较频繁,存在盗伐林木、破坏植被的隐患,使得森林管护范围广、难度大,森林管护站必须加大管护力度。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生态区位置及管护方式,合理设置。森林管护分站应设在交通要道、人员活动频繁区以及火险、病虫害高发区,同时应本着便于有效管理的设置原则。
二、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一)公益林保护管理
按照《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以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质量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对确定的重点公益林完善现场界定书(包括图、文、表)、林权证、实施方案、管护责任书、合同、重点公益林的相关文件、法律规定、自查抽查资料、资源监测资料(设样地、图文表以及措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簿、管理簿、管护人员的资料、管护授权书等各方面的资料。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巡护检查保障得力,管护站坚持24小时值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出动人员到达现场。监管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各管护站和管护人员的工作,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区分地类,采取设立固定样地,定期进行测定,用固定样地与相临林地进行对比,测算重点公益林资源消长变化。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管护站,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在公益林区域设立宣传牌、标志牌等。
(二)征占用林地以及异地植被恢复情况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及相关文件,严格征占用林地申报使用程序,按照征占用林地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精神,发挥区域优势,谋求经济效益,营造适生树种。
1.严格申报程序,加大征占用林地管理力度
用地单位在占用林地申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层层上报,在取得上级部门的林业用地许可后,方可进入林区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派出专人对用地单位进行监督,使其严格按照审批林地的内容确定地点、面积、用途等。禁止未申(批)先占,少申(批)多占,越界占用林地的问题。施工单位进入林区以后,派出管护站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并与施工单位,签订护林防火保证书,并交纳护林防火保证金,确保林区安全。施工方也必须严格遵守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应规定,不允许无证采伐等违规操作。
2.规范管理档案、加强异地造林后期管护工作
在临时征占用林地到期后,及时收回林地,林地交回时,按照规定恢复了林地生产条件。在造林完成后,及时落实管护措施,林业工程师对造林地实行全年技术指导,加强后期管护工作,抚育期间将进一步加大肥水投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保证造林成效,巩固造林成果。对所有征占用林地的资料统一收集整理,归档,做到科学、规范管理林地。
3.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点专项整顿的力度,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非法设立的带锯、圆盘锯等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
4.强化林木依法采伐管理,切实做好林权发证和流转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一是严格按照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发证人员要严格控制采伐限额,还要加强伐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二是为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把林权证发放和林权依法流转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发证工作的有力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
三、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抓防火宣传及培训工作,注重社会实效
春防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三是设立宣传专栏,固定标语,宣传车,组织宣传队进村入户、进学校社区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群群众的防火意识,初步形成了森林防火工作上下联动、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一是严禁野外用火。对林区生产施工单位,采取交纳防火抵押金、落实责任人的办法,进行管理。火灾高发期,遇到4级以上的高火险天气,落实监护人员的管理责任。对入林路口、坟场等关键部位集中力量,重点布防。二是对重点林区、风景区等处,加强巡护,严把入口关,杜绝一切野外用火。三是强化督查,消除火灾隐患。实行谁督查,谁负责,谁发现问题,谁解决的挂牌督办制度。四是加强对防火重点特殊人群的管理,对林区内痴呆傻、精神病人等进行登记造册,落实监护责任人,签订监护责任书,五是与林农签订防火责任状。六是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对野外生产性用火进行严格管理。
(三)抓预案落实,科学组织扑救
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对预案的启动、部门职责、扑火分工、兵力调配、后期处理做出明确规定,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零报告制度、值班抽查、信息反馈登记等制度,保障组织有序,信息畅通,适时组织,按照预案进行扑救演练。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以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强基础、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森林公安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要求,不断强化队伍教育和管理,着力在提高民警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认真落实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二)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严格队伍管理
认真遵守执行考勤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警车使用管理规定,继续坚持把禁踏"三条红线"、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六个不准"作为队伍管理的重点。提高办案、办事质量和效率,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账。
(三)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林业执法威信,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特情"和"线人",对森林资源较好、交通方便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和重点人员实行监控。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香格里拉森林资源资源保护
香格里拉——人间的世外桃源,那里雪山环抱、峡谷壁立、草原辽阔、阳光灿烂、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浓厚宗教色彩和和平宁静气氛的地方——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消失的地平线》中如是描述。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顿时香格里拉“香”满天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圣”,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最令每位迪庆人引以自豪的是其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阻止西北风沙南侵的重要屏障,是江河源流传流不息的基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香格里拉被确定为世界十大自然物种基因库存之一。基于此,强调香格里拉的森林资源保护,对促进香格里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永远的香格里拉具有重大意义。
一、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
1.香格里拉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腹地,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在东经90º35′-100º19′、北纬26º52′-29º16′之间,全州平均海拔为3380米,州内气候属于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年极端最高气温25.1℃,最低气温–27.4℃。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了香格里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我国金沙江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好的以亚高山针叶林为主的原始林区。据统计,分布在迪庆州境内的种子植物达到5000多种,包括2183种高等植物、969种药用植物、136种野生食用菌、1578种观赏植物,境内野生动物资源140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的有30多种,动物的有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滇金丝猴、黑颈鹤、秃杉、拱桐、红豆杉、榧木等。总的来讲,香格里拉的森林资源具有林业用地广阔、树种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高、以针叶林为主等特点。
2.香格里拉的森林资源已经发生衰减
从1992年2月起至1995年5月的全州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显示:全州林业用地面积为181.2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94.3万公顷、疏林面积45.3万公顷、灌木林面积24.9万公顷、无林地16.8万公顷。全州林木总蓄积量为22680.2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8383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4219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4万立方米。与印度东北角的阿萨母比缅甸北部高山区相比,迪庆的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森林资源较丰富。但是,香格里拉仅是30年代初对迪庆的纪实性描述,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森林植被已经发生了衰减。例如,不包括灌木的森林覆盖率:60年代(66年)为56.32%,70年代(74年)为42.21%,80年代(84年)为38.67%,90年代(91年)为35.37%。包括灌木在内,80年代森林植被覆盖率为76.57%,90年代为55.62%。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衰减为0.7%。森林衰减的原因很多,但是采伐是其主要原因。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哈罗德瓦德里在《迪庆森林遥感》中所写到:“目前,迪庆州仅采伐冷杉、云杉和松树等木材收入就占了迪庆州财政收入的80%,这反映了对木材产品的单一的工业依赖。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陡坡地上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成了冒险的赌博。”
3.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初现成效
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到2002年5月止,全州共落实管护面积172.2万公顷,占任务量的120%;完成公益林建设4650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53.3公顷、封山育林34366.7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14200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4%。可以说,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初现成效,使境内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降低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栖息地,奠定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香格里拉变得更加美丽。
4.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虽然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已经初现成效,但是,仍然应当认识到,香格里拉的特殊地貌以及大部分寒冷季节导致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建国以来对林木的大肆采伐以及森林火灾、挖沙取石更加重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此种类破坏的严重后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它需要数代人做出不懈努力,才可能再现英国人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那郁郁葱葱的森林。
二、香格里拉森林资源衰减成因分析
1.森林资源保护立法缺乏系统性
除国家法律法规外,关于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主要有:《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有关规定)、《迪庆州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办法》、《迪庆州绿化考核奖惩实施办法》、《迪庆州自用材管理办法》、《迪庆国有林场实施方案》、《迪庆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迪庆州天保工程管理实施细则》、《迪庆州退耕还林管理实施细则》、《迪庆州“十五”期间采伐限额实施方案》《迪庆州护林防火实施细则》、《迪庆州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关于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通告》、《中甸县关于严禁采集松茸的通告》《中甸县2000年前消灭宜林荒山的决定》等。形式上看,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的规范比较全面,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规范仍然比较凌乱,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2.森林资源保护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1998年9月-2002年5月迪庆州森林公安、林政共受理各种林业案件783件,查处778件,处理各类违法人员1171人次,收缴木材1938立方米,没收伪造木材运输票证40741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力的打击了林区违法犯罪活动,从而保护了森林资源。但仍有一些林业行政部门和执法人员认识不到位,履行职责不主动,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仍然在相当范围客观存在。
3.林区职工需要脱贫致富
从1998年9月1日起,迪庆州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全州1447名森工企业职工失去劳动对象,企业停产,职工减收。为解决相关问题,全州采取撤销森工企业建制,组建12个国有林场的方式,对森工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全州6户森工企业实行转产分流,全面完成12个国有林场的组建,并分设14个分场,197个管护站,安置到天保工程的森工企业职工共846人,昔日的伐木工人变成了护林育树人。虽然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森工企业的职工出路问题,但如何维护职工利益以及林区职工群众和原来服务于森林采伐业的第三产业的人员的脱贫致富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自然保护区管理落后
香格里拉境内有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等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自然景观的保持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不足,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不高,致使管理能力弱。同时,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导致当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减少,对当地社区和农户产生了不利影响,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社会矛盾与冲突不利于对香格里拉森林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农村能源建设有待加强
山区群众建房、生产以及生活用材大多以木材为主,势必造成对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而森林采伐是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工业用材和薪柴的需求又是采伐率据高不下最主要原因。如果改变人们以木材为主用能结构,将大大减少森林采伐量,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大有裨益的。为此,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迪庆州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能源建设已初有成效,但是以木材为燃料和以木材建房者大有人在。
6.水土流失、泥石流及滑坡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加
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给香格里拉水土流失严重。2001年该州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到4890平方公里,占到了土地面积的20.5%。挖沙采石行为也是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诱因。在过去几年内,香格里拉县环保局至少关闭了200多家采石采砂场。尽管如此,大规模破坏生态的挖沙采石行为仍屡禁不止。在香格里拉县,随意开山采石的现象令人震惊,从县城放眼看去,就可见到城外四周山体都被大面积“开膛破肚”。据统计,县城周围被破坏的土石方至少有2500万立方米。开山采石破坏生态植被,由于高原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很难恢复,这也是造成塌方和泥石流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7.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已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而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忽视。以迪庆州的三坝纳西族乡为例,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在水渠旁修了许多公路,破坏了本已脆弱的植被系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的东坝村,2001年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7.70KM2,轻度流失面积为7.78KM2,中度流失面积为7.53KM2,强度流失面积为2.38KM2。
8.森林火灾影响森林资源的消长
建国前,香格里拉地区对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不重视。建国后,增强了防火灾识,提高了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森林火灾次数逐年下降,火灾损失逐步减少。但从1975-1995年共计发生火灾651起,成灾面积为269184亩,损失林木1022029立方米,烧死幼树1011.44万株的数据来看,火灾仍然是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因素。虽然从1998年9月1日起,全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由于森林工业的萎缩,其所负担的防火基金得不到保障,1999年迪庆州的森林火灾数量急剧上升,仅4月间,一个乡的一起火灾就造成1.2万亩天然林毁灭,相当于1998年云南全省森林火灾面积的总和。
三、保护香格里拉森林资源的若干建议
1.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立法,加强执法,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为了强化林业管理,有效地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实现香格里拉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森林法》,将现有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森林条例》。该条例既可统领现存规定森林资源保护具体方面的地方法规规章,使整个地方法规系统化,更好的贯彻执行上位法律规范。同时,又可在该条例下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其他立法,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此外,还应在搞好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提高自身执法能力、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奖惩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在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方面,要做好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法律意识,同时要采取吸引群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政策,使群众从森林资源保护中获得利益。对私人开放商品林建设、在公益林建设中引入民营机制,发挥森林资源的市场运做,才能保证群众持续有效的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培育中,实现有效的行政执法。
2.实施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促进林区职工群众脱贫致富
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内容是,在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林地用途、森林经营规程不变前提下,将全部林地按林场(所)林业户数分成对应的管护经营责任区,让职工群众在看好林、管好林、造好林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林内的山副产品资源,所得收入归管护者个人,从根本上把管护责任与个人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目前,迪庆州的管护责任只是划分到各个责任单位,自然保护区统一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保护区以外的国有林统一由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集体林由集体林权属单位经营管理,林业工作站负责监督指导。笔者认为,可以在划定部分公共管护区后,其他部分按职工户数划分为责任区,签订责任状,让职工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的主人,把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林区职工群众提供广阔就业天地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一人管护,全家就业的实际效果。只要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就会改变过去对森林资源单纯利用的模式,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人民富裕同时并举的目标。
3.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有效保护天然林
其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修建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等;建立宣教中心;加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大对森林消防和森林公安的设施设备的投入,最终提高管理能力。其二,增加管理力量,改善管理人员待遇,提供相应培训机会,提高整体素质,满足保护区工作的需要。其三,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建。其实社区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当地社区也加入并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区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有效持续的保护,才可能减轻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负担。为达此目的,应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矿产、水能和旅游等非木材资源,开展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建造桥梁等建设项目,开展生态旅游项目;推广科学种田、养殖、放牧;对林副产品进行合理有序开发与保护。最终形成当地居民持续的替代经济收入,这样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有效保护天然林,处理好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4.推进农村能源改革,合理改善农村用能结构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保护森林和维护生态,对于促进香格里拉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电能、节柴灶等替代能源,转变用能结构,推广替代木材的各种建房用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农村新能源代替烧柴,每户农户一年可以节省柴薪2.5吨,相当于保护半亩森林一年的树木生长量。新的农村能源计划完成后,建设19万口沼气池和21座秸秆气化站,相当于每年保护了10万亩森林的生长量。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政府有利的组织、领导和鼓励。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的能源改革,政府应解决相关资金技术问题,有效利用香格里拉丰富的电力和太阳能,促进香格里拉的农村能源建设,采取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新能源。
5.积极鼓励植树造林,大力推进绿化,有效防止自然灾害
其一,鼓励利用多种资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植树造林,营造的林木谁造谁有,维护承包造林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其二,规定优惠的措施,鼓励开发“四荒”植树造林;其三,有效科学地限制开山采石;其四,规定退耕还林的土地种类和实施退耕还林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五,重点保护公路两旁的植被,防止塌方和泥石流中断交通,影响经济发展;其六,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才能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有效控制各种自然灾害。
6.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避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其一,通过集中学习及与加强生态旅游相应的政策、经济、法律手段落实的方式,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其二,加强游客管理。根据生态资源的承载量,控制游客的数量;有效控制游客的活动范围,重点保护一些脆弱而珍贵的生态环境;通过门票、旅游须知、导游图、旅游区内的环保指示牌,发放废品收集袋等手段,以“除了回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为口号,提醒游客注意环保,增强环境意识。其三,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立法和执法,保证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7.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管理
其一,加强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在州政府与各县政府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基础上,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当年度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其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要求从自己做起,对别人监督,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努力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其三,加强火源管理,增加防范措施;其四,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其五,坚持增加森林防火资金投入,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其六,始终坚持实施科技防火,加强科学防扑森林火灾技术的推广应用,譬如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加强森林防火等。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工程;问题;发展方向;对策
陕西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重点省份之一,秦岭又是陕西的绿色根源,加强和重视秦岭天保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天保工程自1998年11月开始试行,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至今已经整整十几年,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及时挽救了林业资源危困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陕西天保工程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实施对策。
一、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现状
陕西省现有林业用地106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3.3亿立方米。平均森林覆盖率32.55%,天然林面积459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 62%,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桥山、黄龙山和关山五大林区。1998年l1月,陕西省先后在省属太白、宁东、宁西、汉西、龙草坪5个森工采育企业和宝鸡市辛家山、马头滩林业局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工作,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除西安市城三区以外的全省所有地区,涉及104个县(市、区 ),119个县(局 )级实施单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陕西省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42%,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林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1、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
通过十多年的有效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工程区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从 2000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累计少砍伐木材500万立方米,由此减少森林蓄积消耗6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全省林木年总生长量1300多万立方米的4.6倍。国有林业局、林场职工由砍树人变为护林人,使现有1.1亿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森林面积净增968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42%,平均每年净增近1个百分点。
2、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随着林草植被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工程区生态状况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改善转变。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强度逐年降低,面积不断减少,有效降低了重点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量。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分布于秦岭的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象初步得到改善,大熊猫的种群已达到340多只,金丝猴、羚牛、朱、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不断扩大,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天然林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天保工程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民生得到有效改善,林区社会保持稳定
天保工程实施前,陕西省国有林区已濒临无林可采的发展困境,森林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问题日益加剧。天保工程实施十多年来,一是林区职工收入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国家投入成为林业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主渠道。通过参与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发展林业产业等,拓宽了就业门路,增加了职工收入,林区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完成了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任务,实现了人人有工作岗位。三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林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通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政策,积极开展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和标准化管护站建设,认真实施林区饮水、医疗等工程项目,林区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林区和谐稳定的局面逐步形成。
4、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林区经济加快转型
天保工程实施前,秦岭林区主要从事木材生产,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种资源消耗型的单一产业结构,既不能实现快速发展,又难以长期持续下去。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逐步得到发挥,大批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兴起,自然保护、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林下资源开发、林区种植业、养殖业、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林区经济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旅游成为亮点,金丝大峡谷、太白山和南宫山等森林公园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展开,逐步改变了“独木支撑”的林区经济格局,为秦岭林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天然林资源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林区体制机制问题急待解决
(1)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职能与管理体制不协调。天保工程实施以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了《禁伐令》,全省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立即停止了一切与木材生产有关的经营活动,从经营机制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承担森林资源管护与公益林建设任务,改变了企业资金循环链,失去了企业原有的经营创利、自负盈亏的功能,但却仍以企业化管理方式运行。作为公益性的企业单位,这样就形成了管理体制与职能上的不协调。现在,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于天保工程财政补资金和公益林建设投入,而且标准十年不变,职工工资及应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等无法随社会工资同步调整,一旦工程有所变化,就失去了经费来源;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协调,企业管护人员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处于“非法执法”的尴尬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严管林”的落实。目前全省国有林区普遍经济发展缓慢,职工收入低下,林区社会文化等建设滞后,与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体制上尽快转轨,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2)辅业转制单位发展举步维艰,面临生存危机。森工采育林业局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保障木材生产,相继建立了汽车大修厂、修理厂、制药厂、服务公司等产业单位。天保工程实施后,其服务对象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国有小企业的诸多弊端突显,体制不活,资金匮乏,技术和设备老化,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没有新鲜血液补充,企业发展与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不具备。各单位虽然进行了各种改革试点,创新了机制,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体制改革与发展基金,现多数只能维持现状,亏损严重,处于艰难维持续存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2、天然林保护管理问题突出
(1)森林资源管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非法收购运输木材等现象在个别地方依然十分突出。二是现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与林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如林木采伐运输问题、林副产品市场需求与政府监管问题。三是人工幼林自然灾害和兔鼠危害十分严重。由于自然气候条件,许多地方当年造林苗木成活率较低,需要进行多次补植和精心管护。另外兔鼠危害十分严重。如桥北局实施天保以来,人工造林达4.2万亩,每年有10-20%的面积遭受危害。
(2)森林经营培育资金严重缺乏。实施天保工程近十年来,通过大规模营造人工林、封山育林,6个林业局的中幼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在森林资源中所占比例由1997年的40%提高到目前的60%,成为现在森林资源的主体,急需进行森林经营培育,但原天保方案中没有编制。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严格执行国家商品性采伐零政策,停止了对包括人工林在内的所有森林的商品性采伐,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一是十年的保护与公益林建设,林区植被恢复迅速,森林生长茂密,新增林地及大部分原有中幼龄林亟待抚育。二是一些人工林林木分化非常严重,自然整枝不良,林木生长严重受阻,林分生产力明显下降。三是陕西省陕南秦巴山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飞播的针叶纯林,多数密度大,不适时抚育间伐,导致树势衰弱,火险等级升高,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和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四是实施封山育林后,林地得到了恢复,但同时形成了大量的低产低效林,森林资源质量低,森林价值低,亟待进行更新与改造。
(3)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偏低。原天保实施方案规定的人工造林 300 元/亩、飞播造林 50 元/亩、封山育林 70 元/亩。在工程实施初期,标准的测算是基本符合生产实际的。但由于是静态标准,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伴随着物价上涨,目前这些标准明显过低,造林质量难以保证,严重浪费林地生产力。
秦岭林区山大沟深,道路失修,作业施工难度大,林地条件和东北、西南林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较大的成本差异。以人工造林为例,国家方案核定的人工造林每亩费用是300元(其中国家投资240元,地方财政配套60元,实际地方配套资金未到位)。依据1994年陕西省森林工业管理局颁布的《林业生产劳动定额》,按照每亩栽植222株油松苗木计算,砍灌、整地、栽植、补植每亩用工量6.3个工日,按工日单价60元计算为378元,作业设计费每亩2元,苗木费50元,幼林抚育费150元(三年五次),直接生产费用为600元,管理费按直接费用的20%计算,则生态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费用应为720元亩,每亩实际缺口480元;封山育林计划费用为每亩70元(实际到位每亩56元),而实际每亩需150元,每亩实际缺口94元。林区道路也急需改造。
3、林区民生问题有待改善
按照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森林资源管护费一直沿用的是每人每年12000元的较低补助标准、地方国有林场(局)和集体林每人每年 10000元,工程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标准十年未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管护人员的工资和工程建设的投入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使职工收入长时间维持在低水平运转,目前并没有能力按照职工档案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实际发放工资标准过低,与当地及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至 2008 年,全省累计拖欠职工工资 30442.26 万元。天保工程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许多应该的支出没有纳入天保方案中,政策漏项较多。
一是没有考虑退养职工工资、职工伤残补助及医疗费、独生子女费、住房公积金、退休职工统筹外费用、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和企业混岗人员、精减退职人员的生活费、降温取暖费等费用。据统计,以上费用每年需4000多万元,而且随着工资调整、物价上涨等新的增支因素还在不断加大资金缺口。二是没有编制天保工程管理费用。三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费、检查验收费、房屋修缮费、工程监测费等没有费用预算。四是“五险”资金不足。2005年国家核定 “五险”统筹缴费时,均以天保方案中管护人员年均工资7680元为核定基数。由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五险”补助存在很大缺口。以宁东林业局为例,该局参加社会保险地为安康市,养老保险为省级统筹,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均为地方统筹。由于当地工伤保险入不敷出,累计约15万元的工伤费用一直未支付,2006年当地政府又将工伤保险费率由0.5%提高到2.15%(根据陕劳发[1997]232号文件《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参数表》的最高费率为1.7%),增大了缴费金额,加重了企业负担。目前各林业局均已参加了职工工伤保险,但由于政策限制,参保前发生的800多名老工伤职工不能纳入,相关待遇无法得到完全落实和保障。
4、天保工程基础薄弱
一是对新形势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认识不充分,一些地方森林防火组织体系不健全,防火意识不强,“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执行得不够好,防火管理和责任落不实;二是预警监测技术手段落后,力量薄弱;三是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跟不上防火形势,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力量薄弱、装备落后,缺乏培训和演练,扑火的科技含量不高;四是交通条件差,交通工具落后。五是指挥、通讯系统亟待完善。县(区)防火指挥中心基础设备设施落后,火灾处置应急机制不健全;网络信息系统没有建立,防火通讯系统落后,现代化通讯工具配备不足,火场通信联络不畅;六是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滞后。林区道路密度低,林火自然阻隔条件差,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模小,起不到阻隔林火的作用。
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快改革步伐,实行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转制
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深化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改革,逐步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对其内部结构和运营机制作出相应调整。建议全面实施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的改革转制,一是对生态公益型的职能单位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变企业化管理为森林保护事业管理体制,所需人员纳入公益事业单位编制;二是所需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通过全面改制转轨,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资源管护“执法非法”的问题,使森林管护工作进入法制化、正规化;二是改善林区职工低收入状态,使林业职工工资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同步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可以有效健全社会保险统筹与各项社会福利待遇。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四险一金”的费用缴纳资金缺口问题,而且按照公益事业单位政策规定,职工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六十年代初精简职工生活待遇等各项补助费用将会逐步纳入社会化落实;四是一次性分流安置人员,充分享受国家有关富余分流人员安置政策,其存在的生活方面诸多困难会妥善得到解决;五是通过政策衔接,可以全面落实企社分离。将医院、子校等社会性职能单位移交给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完善集体林管护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陕西省属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功能区,林地70%以上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尽快全面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变工程补助形式为固定长效补助机制。
提高现行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标准,实行分类补偿。根据北京、浙江、福建等省区近年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经验,结合陕西省实际,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应按照区域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综合考虑森林质量、地位级差、管护难度等指标,对现有重点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并提高补偿标准到20元/亩以上,同时进行动态调整。
3、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解决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
积极开展天保工程区社区参与工作。工程管理单位应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村有一定文化基础、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帮
助社区群众寻找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养蜂业、办家庭小旅馆等新的替代生计,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天保工程建设,尽可能地脱贫,自觉成为天然林保护的主力军。
继续发展林业后续产业。为了提高天保工程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林区经济发展带动天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首先,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林区主导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应在条件适宜地大力推广延安市劳山林业局的经验,转变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其次,建议陕西金融、税收等部门给予天然林区必要的政策扶持或倾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4、全面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对天保工程区基础设施建设下达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百年大计”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批实施,有效改善林区职工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按年度安排相应的维修费用,确保各项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1)改造局址与外界连接公路、局(场)址道路12511.38公里,新建局(场)址道路2400公里。
(2)结合棚户区改造,实施危房改造50.2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10万平方米。
(3)改造15216.40千米的输电线路,架设3210千米的输电线路,实现森林管护站点全部通电。
(4)实施专项补助,使523个单位实现固定电话畅通,与电讯部门协商沟通,使333个单位实现移动通讯全覆盖。
(5)进行专项补助,改善832个单位饮用水源条件,确保163531人的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佩昌,周晓峰,王凤友等著.天然林保护工程概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33-145.
[2]张佩昌.试论天然林保护工程[J].林业科学,1999.35(2)36-39.
[3]缪光平,高岚.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问题分析及建议[J].绿色中国May,32-36.
[4]何英,张小全.天保工程中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及对策[J].林业科学,41卷.4.2005.
[5]陈钦.天然林保护政策效应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4.68.
社区森林防火实施方案范文6
1.1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巴南区南部的安澜镇,介于东经106°33′58″-106°36′42″,北纬29°14′29″-29°16′55.34″地处川东南褶皱带与盆周山地交接边缘,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荧壤土、潮土等。地质构造为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延伸形成的龙岗向斜和石油沟背斜,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灰、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层。海拔225-322米。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4430米,总面积10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hm2,缓冲区面积127hm2实验区面积787hm2[1]。
1.2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安澜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气温回暖早。但常有寒潮。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但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而多绵雨,冬季暖和,云雾多,湿度大。该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现仅残存小面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地区逐渐为次生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所替代。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没有垂直带谱,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属国家保护的植物50余种,其中二级保护品种有水杉、银杉、红豆杉等,三级保护品种有穗花杉、木荷等;区内还有大量的花卉品种和药材品种[2]。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8种,动植物丰富多样。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板垭村境内。由鹭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管理。安澜鹭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与1999年,2002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鹭、牛背鹭、黄竹、野生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3]。
2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保护区面积不大,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标定边界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制度,没有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不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不是很明确。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未彻底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及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没有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及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未对自然保护区日常巡逻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对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改善的对策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三大基本原则,规划科学合理,保护目标明确,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等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要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分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土地权属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管理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要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当地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保护自然区。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执行重庆市关于天然林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科学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结构,营造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尽可能增加森林植被对水分。气候的调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并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鹭类生活环境。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5)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要推进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标准修制定、推广使用工作,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装管理。6)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财政年度核算,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筹安排部分国家生态类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制定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作者:尹思琴 单位:巴南区桥口坝林场
参考文献:
[1]彭筱葳,曾波.重庆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和三峡库区鸟类资源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03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