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1
因此,实现“科学养老、智能护理”的新模式,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引领人类护理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使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尊严生活,成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一、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9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2400多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养老护理行业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l、传统的照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护理行业定位于传统的照护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难适应现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其理念落后、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低,面临着科学照护新模式的严峻挑战。
2、特殊照护成为难中之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照护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行业:术后康复期的老人,身体挪动的疼痛如何尽可能避免;长久卧床的老人,裤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如何防治;护理人员和老人的家属,如何协调配合,达到轻松高效护理与老人身心痊愈的双赢;照护的设施和环境,如何能使老人心情舒畅、尊严生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先进的照护设施拥有很大的需求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护理行业的重视,先进的照护设施日渐增多,从外观形状结构的改变,到护理功能细节的改善,都在尝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护理行业更是争相汲取现代化护理理念,引用先进设施,提高专业化素质。
二、创建“和谐照护工程”,推广智能化照护设施
“和谐照护工程”是依据现代化护理理念,对护理行业作出的重大前景规划,旨在用先进的智能照护设施、现代化照护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智能化管理照护时代。
由民政部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制、河南省好佳老年服务中心生产,安徽省好佳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就是“和谐照护工程”首推的智能化护理系列产品,已获得相关系列的国家专利证书。
这种全自动护理床具备多种特殊功能:智能大小便功能,全天24小时自动监护老人大小便,自动将大小便收集到接便器内,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完成接便器的清洗工作;翻身护理监护功能,自动告知翻身护理情况;尿滴淋功能,针对患有尿滴淋病症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还具有自动背起、坐起、腿部折起、防止肌肉萎缩等功能,并配有高强度护栏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同时,每张床位都可以和“智能型电脑自动护理床监护站”联接,进行集中护理服务管理。
实践证明,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中,使用这种全自动护理床,避免了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实现了褥疮发生率为零;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了其身体的早日康复;实现了护理人员高标准、高质量轻松护理;护理环境洁净,老人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得到众多家属的一致好评。
因此,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其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尤为关注。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对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于我院骨科进行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取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方法,待患者治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进行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对可控性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疼痛,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舒适护理;生命力保养;骨质疏松;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34
骨质疏松症是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它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和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下均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1-2]。此种疾病在骨科比较常见,多发于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我国约有80%的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常因摔倒、负重、外力而继发骨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3]。为了降低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尝试将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模式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我院骨科进行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45例。年龄60~74岁,平均(67.12±3.72)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结合临床骨痛表现及股骨上端X线片Singh指数≤4,诊断为中度以上骨质疏松症。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舒适护理:(1)心理干预。骨质疏松给患者带较大的痛苦,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既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又影响其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热情、真诚地接待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解除患者顾虑。(2)护理。固定患者的患肢,并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固定骨折部位,限制患处的局部活动,以此保证患者关节功能位,以保证患者患处尽早恢复。(3)睡眠护理。调整患者的住院床位,保证老年人可以住在一起,统一患者的生活作息,同时也便于日常的管理和护理。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尽量避开患者的睡眠期,巡视病房时,脚步要轻,开、关门动作要轻,尽量用手电筒照明。(4)运动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活动,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在患者运动时,护理人员要紧跟患者,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症状,如稍有不适,应立马停止。(5)疼痛护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疼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治疗期间,当患者出现疼痛情况时,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归类评估,初步了解患者出现疼痛的原因,与患者沟通或者给患者播放视频音乐以转移疼痛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1.2.2观察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生命力保养。给患者发放生命力保养每日计划单,请患者按计划单设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休息、锻炼或饮水。(1)饮食护理。患者早饭前,先饮用白开水200ml。住院期间,多给患者准备橄榄油、
茶子油以补充不饱和脂肪酸,保证正常的脂肪摄取;除此之外,还要补充适量的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补充纤维素、植物信息素和一定的维生素等,为患者病情恢复提供保障。其次,根据患者特征,将9∶30和15∶00定为加餐时间,根据患者的饮食情况进食水果或果汁。(2)以生命对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身体疼痛修复,患者平躺或者静坐于病床上,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进行腹式呼吸,然后对过去的一些事情进行回顾,以此进行生命力冥想,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以消除疼痛。 (3)运动形式和程度灵活掌握,可于早饭前或晚饭后30 min进行,每天1~2次,每天至少30 min。(4)在午饭后和晚饭后,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针灸治疗,按压耳穴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以有酸、胀、痛的感觉为标准,每秒按压3~4次,每穴按压15~20 s,一般每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压40次。(5)舌灸于晚上睡觉前进行,在患者舌边放置少许食盐,护士通过针刺肺脏相应俞穴达到治疗作用。同时平衡膳食,补充好的脂肪酸(橄榄油),每天保持1份粗粮,如番薯或玉米。(6)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午休,教会患者有助于睡眠的方法,如睡前双脚浸泡热水、喝牛奶等。对确实难以入睡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1.3观察指标(1)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标准版,调查患者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活力、社区功能、情感角色、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项指标,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程度调查量表调查患者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共发放80份,均有效回收,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常引起患者自发性骨痛,严重者会引起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一种优质的护理模式对于缓解患者的不良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4-5]。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是一种人性化、全方位、创造性的护理模式,经过临床实验证明,此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人体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同时也可以保养患者生命力,起到预防的效果[6-8]。表1显示,观察组经过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出院时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模式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干预模式较传统的护理模式更加人性化、全面化,不仅针对骨质疏松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治疗,而且从生命保养的角度力求从根本上对病情进行调理和预防。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充分考虑患者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情况,从患者的心理入手,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建立医患间的信任感,为病情的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其次,以老年人的具体特征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作息、饮食以及病痛特征,对病房进行归类,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对护理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并考虑到骨质疏松骨折的病理特征,通过身体疗法等人性化、简易化的疗法消除患者疼痛,能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小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2.
[2]谢凤云,段岚,谢小兰.生物全息针灸联合生命力保养减轻骨质疏松症疼痛[J].护理学杂志,2010,25(14):71-72.
[3]韩晶.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15-116.
[4]吉肖利,白清芬.护理干预对创伤骨折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3):140-142.
[5]周鹏,张艳军,贾媛.骨的内分泌作用与中医肾主骨理论再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70-71.
[6]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4):327-328.
[7]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8]孙卫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99-200.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3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机构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文件精神,我部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规定,在国家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以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收入要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为做好财政部门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财政专户管理工作,现就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发[1996]29号文件精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目前仍属于预算外资金范畴。为加强管理,两项基金要统一缴入当地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不要多头开户。鉴于这两项基金是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资金,应有其相对独立性,因此,要在财政部门统一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中单独设列户头,由财政部门的社会保障机构对其实行专项管理,不要与其他预算外资金混同,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基金要单独编制预决算,其预决算及其他统计数字均包括在预算外资金的总数中。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后,基金的收支核拨、预决算编制由各级财政社会保障处(科)具体负责管理;各级财政综合处(科)主要起财政专户管理中的总会计作用,及时办理审核拨款事宜。
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后,按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4
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趋于缩小,以及子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存在着差异,高龄老人多数伴有失能,子女难以照顾老年人,诸多因素使得家庭养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养老遇到了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目前养老护理员护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专业训练,未建立与执行职业准入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能让家庭放心、老人省心、养老机构安心。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强,形像气质好,精力充沛,将大学生培养成养老护理员队伍,一方面为解决养老护理员队伍短缺提出了方案,同时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从业人员学历偏低
制约养老服务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未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研究者在2008年对杭州市17家老城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情况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学历:294名护理人员中有22人为护理中专学历,272人为非护理专业,其中15人为大专学历,从事管理工作,257人为中学及以下学历(81.7 %接受过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街道敬老院及民办敬老院护理人员中没有护理学历。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2008 年民政部王振耀司长曾讲到: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规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现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满足率只有15.9%,其中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仅3.16%。全国的数据显示有32 万的为老服务人员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只有2 万人,比例为6%左右。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开展的关键。
(二)缺乏专业培训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认为只要能吃苦就能做好养老护理工作,对培训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受当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等限制,培训起来难度大,较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专业培训机构也较少,大多数培训都以短期的观摩或个别帮传教式的指导,不能解决整个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问题。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实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现有养护人员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缺乏医学、心理学知识,无法对老人,特别是半自理、不自理老人进行有效的专业护理。养老护理员的人力来源大多是周围农村或进城的农民工。
(三)社会需求与现实服务水平矛盾突出
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同时80年代又施行了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比例也不断增大,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需要社会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以非专业人员为主,服务水平、态度等方面很难符合高要求,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养老服务。
(四)数量缺口较大
我国有家庭养老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20世纪末人口老龄化的急剧转变,传统的集中型大家庭向分散型核心家庭或小家庭转化,甚至出现老人单身家庭,人口金字塔倒置,严重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家庭养护功能,迫切需要发展机构老年护理。目前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缺口非常大,出现用工短缺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有些养老机构在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护理人员情况下,不得不临时招聘农民工顶替。这样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护理工作责任和压力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养老机构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不再仅限于简单的保障基本生活,还需要能提供一定的医疗、娱乐等服务。
(二)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上存在着养老护理员工作不需要什么文化,只需要农村妇女就能从事。养老护理员低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800~10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除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为护理员购买社会保险。护理员大多是临时工,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一旦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就跳槽,变换工作很频繁。低待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收费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在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通过精简员工、降低待遇来维持。其次,在政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少数经营者有克扣员工工资待遇的行为。
目前收入水平较低,工作也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工作队伍还不够专业化,另外受传统观念、收入水平、社会定位等多方面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地位偏低。
(三)缺乏相应激励政策
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念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三、机制建立原则
(一)以激励为导向的原则
养老服务虽说是朝阳产业,但属于微利行业。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养老机构,都存在成本核算,有报道称,许多的社区托老所因经费缺乏停止运营。目前一些养老院、托老所能维持运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是随着新劳动法的全面实施,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而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来确定的,要保证一般老年人能住得起养老院,同时要能留得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为老人服务,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所有的这一切,在养老机构自身努力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各个政府扶持的方法方案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力支持是对养老事业最大的支持。制定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的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受过专业训练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为大学生护理员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消除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使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有保障、归属感、成就感,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二)重培训
对在校大学生引入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相关课程教学,并在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专业训练,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分批组织学生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培训,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加强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服务技能。
(三)可操作原则
一方面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从业意向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意义,掌握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前景。另一方面,摸清当前已有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培训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合理组织培训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预算,从政府、相关机构、高校等多方面努力获取经济上的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四、机制的建立
(一)深入研究需求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年龄、专业、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调研进入养老服务机构或期待进入养老服务机构老人期望的护理人员特点,并认真分析其内在原因。对当前护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找出现状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内老人需要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科学设定培训体系
当前护理员对护理行为规范、心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老年病护理、沟通技巧等知识掌握不深,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无从谈起。基于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常识、心理学、沟通技巧、基础医学等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科学培训知识体系,建立讲课、观摩、实习、总结、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养老护理技能比赛,激发大学生提高护理技能、技巧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相应制度
为了激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机构,需要建立就业奖励、从业人员规范、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养老护理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从制度上清除障碍,使大学生进入养老护理队伍切实可行。
(四)加强高校与养老院、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主要负责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招生及日常教学管理,负责养老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社区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见习与实习机会,并积极向学生及高校反馈,建立培训联系。养老院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专职或兼职机会,为高校提出培训建议,建立日常交流沟通机制。
(五)建立绩效监督诊断、反馈机制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老龄化,专业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现,社会养老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养老护
理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被各方寄予了极大期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岗位普遍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对社会劳动力缺乏吸引,供需存在严重失衡。如何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进出有序、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业化护理员队伍,对于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切实维护广大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1我国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困境
1.1养老护理员招不进,留不住
1.1.1养老护理员缺口大,供不应求。2011年,民政部曾印发《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目前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余人。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至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852万-7590万,失能老人达到599万-674万,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达到657万-731万。而据此估测,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500万人。
1.1.2流动性强,不稳定。据调查,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高达1/3以上。养老护理员从业年限普遍偏低,高流失率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了护工荒,已影响到养老机构正常工作,甚至使一些养老机构不敢对护理员实行严格管理。
1.2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低
1.2.1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民政局在2012年对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473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56人,占 1.2%,大专学历262人,占 5.5%,高中/中专/职高学历1269人,占 26.8%,初中及以下学历 3152人,占 66.5%。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
1.2.2缺乏感情护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老年人也不例外,而且他们是更需要找人倾听的特殊群体。不管这一辈子成功与否,每位老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感悟需要向人倾述,护理员缺乏心理知识和社工知识,不能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当引起老人伤心难过的往事,使老人痛哭不止时,而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只能对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处得到排解。
1.3养老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根据2012年北京市登记注册的349所养老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 43.9±7.8,年龄偏大的护理员不仅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一些不良事件,而且思维固化,缺乏主动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观点。同时,年龄偏大还会带来记忆力下降,精力有限,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这些都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1.4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养老护理员待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300~4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据调查,北京市某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工资基本在1600至2000元之间,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恐怕连基本生活也很难满足,更谈不上过上“幸福生活”了。护理人员的社会保障同样令人心寒。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即使有也只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参保的水平很低。
1.5缺乏系统培训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养老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少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调查中发现,养老护理员在上岗前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很少。并且在我国的培训模式中,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市场培训和社会培训模式所占的比重很小,这造成了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发展空间受限,无良好的上升通道,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国的护理人员只分为护理员和护理员主任,有些人干一辈子都是个普通护理员,这样就会造成她们工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针对养老护理员困境的改进意见
2.1政府牵头。老龄委作为老年工作的主管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优选一批有志于从事老年护理者,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由城市与这些人员原籍当地有关部门联手组织培训,不仅包括关于老年人养老的知识,还应培训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技能与方法, 能够有效地组织与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各种服务活动, 同时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一般老年人常见情况的应急处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则应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防止出现高强度,低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借鉴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的工资每月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争取使护理员成为体面职业,使护理员队伍稳定下来。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传播途径宣传护理员职业的必要,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风气。
2.2高校辅助。城市各级、各类卫生医药院校应当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培养养老专业护士为目标,必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包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等。并培养其指导管理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工作。当然应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也要扩大招生,特别是男性生源。眼下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几乎清一色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不是勉为其难就是无法胜任。
2.3机构主体。我国的养老护理机构应与国际的养老护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习他们护理的先进理论与技能,给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养老护理员及时的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员工的权益,并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养老护理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企业也应建立护理员分级制度,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员给予较高的职称与工资。并与老人及其家人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对护理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给社会化养老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因素,让老人及其家人感觉养老机构是“想他们所想,及他们所及”,让老人放心,安心的进入机构安度晚年,而不是充满排斥与怨言的被迫选择机构养老。
“百善孝为先”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懂的道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政府,高校,养老护理机构应联动起来,为老年事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3]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
[4]刘利君.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2012(4).
[5]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6]丁华,徐永德. 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养老护理知识范文6
1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
2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421”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了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403家。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1]。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2,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4,5]。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据统计,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我国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二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6],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