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形势与政策政策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1

[关键词]PBL;形势政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69-03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为此,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将在医学院校获得较高评价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PBL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作为一种特定概念与教学模式的问题式学习(PBL),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北美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1]1969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率先进行教学改革,从新生一入学就把他们置于与医疗实践相关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PBL由此而产生。1980年,医学教育改革之风席卷欧美各国,PBL逐渐受到关注而迅速在欧美散布,并直接影响了哈佛大学的医学教育。PBL经哈佛大学进一步完善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可并获得较快发展,逐步推广到教育、管理、化学、法律等学科。进入21世纪以后,PBL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逐渐扩展到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和专业。

PBL是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式讨论及自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概括起来,PBL的主要特征包括:1.问题性。与传统的讲演式教学以提供现成信息开始教育不同,PBL教学始于问题。PBL中的问题是教学的起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PBL中的问题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和复杂问题相关联。基于问题,激活学生与此主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2.自主性。与传统的讲演式教学相比,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答案的提供者,而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建构。3.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是PBL的重要特征之一。在PBL中,学生通过解决真实性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学生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2]在小组中,学生共享知识,共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共同承担责任,相互鼓励和沟通。学生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只注重自己与老师的交流而不注重与同学的交流。通过PBL学习,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4.探究性。PBL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在PBL中,教学以问题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的识别,终于问题的解决。不管是对识别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学生都将直接面对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这需要学生探究和合作。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和彼此分享。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产生影响,而且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态度,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等产生影响。

二、PBL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探索

基于PBL的基本理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教学要求,探索PBL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因而设计的问题的优劣是课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PBL教学进程的动力之源。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理念,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以下特征:1.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2.真实性。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真实性,从而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设计的问题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结合文献资料和社会发展现状设计问题,使理论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导向性。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目的,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在一些细节上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既要有理论性也要兼顾现实性,难度要适中,为学生的讨论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讲授“中国经济转型”时,可以安排讨论“雾霾与中国经济转型”。雾霾现已成为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是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中国经济转型息息相关。而雾霾这一话题,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组织实施

1.分小组学习

分小组学习是PBL的基本特征。在PBL中,无论是问题的识别,或是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合作。组成小组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随机组成一组,每组人数通常为6~8人。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学时少,为了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和便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宿舍为单位,并自行推出一名组长组织学习、讨论。教师课前把问题给到学生,要求学生分组准备,并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2.课堂讨论

在教师对问题作简要介绍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基本观点及学习过程,然后从各小组中随机抽取其他成员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补充,之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要点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予以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进教学进程。在讨论过程中,提倡民主,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激烈的辩论,强调,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3.总结

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收获得以体现。如在讨论“雾霾与中国经济转型”时,学生谈到“雾与霾可以作简单区分,雾是小水滴,霾是小颗粒”“霾中的所含PM2.5颗粒经呼吸进入细支气管、肺泡,再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雾霾中的PM2.5颗粒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空气质量”。从学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的。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重点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适当指出一些不足之处,以鼓励督促学生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思考

(一)基于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改革

开展教学改革是形势与政策课永恒的主题。“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以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也就成为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也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学内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教学要点来确定。这些教学要点大多直面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也正是基于此,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PBL教学的探索。将教学内容凝练成一个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的问题,特别是凝练成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联系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合作最终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准确定位教师在PBL中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在PBL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负责指导学生识别问题,把握关键,寻找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在相应范围中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地旁观,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的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并适时参与其中。因为若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仅是一味的听而不参与其中,不给予学生适时的反馈,学生会感受到讨论没有什么结果,也不知对错,而对PBL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二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就事论事,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教育背景、知识面的不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阐述的观点就存在相左的可能。因观点不同引发的讨论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

(三)教师应努力拓展知识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PBL教学,教师不仅需要精心的课前准备而且在课堂进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这对教师的知识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农学等内容,需要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而在PBL中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设计问题,以问题开启学生学习之旅,这对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问题既要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又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需要教师在课前完成大量的功课,凝练问题,这对教师的知识面是一个考验。同时,学生的讨论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阐述的观点就可能会各不相同,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师此时需要适时地参与其中,这是对教师知识面的又一考验。为此,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也要加强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安排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丰富阅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PBL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PBL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在形势与政策课大班教学、学时有限的现实背景下,如何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开展PBL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 注 释 ]

[1] 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高术刚(1964- ),男,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叶红(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41-01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行动和行为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反映时政信息、解读时政热点、引导正确思考人生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也有较多期待。但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1.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不够。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已在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学所需的场所和设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对课程缺乏长远规划,与形势政策教育的相关科研课题也难以得到支持。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势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具体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体系。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讲授时不能面对时展和社会现实所呈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缺少针对性、时效性,缺少师生互动,致使新鲜的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

3.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能力不强。一些高校配备专职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老师很少。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教师,他们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科研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足够的价值认可和激励措施,也导致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意识、教学能力不强。

4.学生认识模糊。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2%的学生认为重要,但由于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30%的学生认为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形势政策课等于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花在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硬本领上。

二、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途径与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活感。第一,增强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政策理论学,它不需要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广,课时有限,因此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与他们相关,积极而灵活地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形势观和政策观①。第二,追求热点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变化非常关心。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始终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跟踪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跟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局势变化。如一直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之间认识也有失偏颇,讨论很激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设置了专题“分析”,引导学生及时了解我党的政策立场,使学生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清事物的本质。几年来,我们先后开设了“知识经济”“理国”“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等二十多个既紧扣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们又迫切想了解的专题,深受大学生喜爱。

2.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多数学校采用学术论文成绩为主、日常综合考核成绩为辅的考核制度。学生对这种考核制度已经略感枯燥,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对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如引导学生站在主讲教师的角度,运用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制作出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的“精彩一课”教学软件,组织师生进行统一评定。此项活动不仅推动学生主动读书、学习和查找资料,而且寓教于乐,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也可以采取论文答辩这种方法,发动学生自己找材料、写论文,主讲教师组织答辩,统一考评。

3.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让师生互相提问。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变课堂的讲授为学生的讨论、辩论等形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也可以课后通过QQ、博客进行问题探讨。这样,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第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以丰富的音像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拓展到社会上②。如到改制发展较好的国有、民营企业参观访问,邀请企业负责人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农村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听听农民对三农政策的感想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形势与政策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特点,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求政治上坚定,思想境界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所谓思想境界高,是指授课教师把教育当成事业追求,把教育放在育人的高度来研究,把教育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出现混乱的情况下,能立场坚定,激浊扬清。在此基础上,可聘请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校、讲师团专家学者、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做到专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都可以视为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学、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举止文明,这些都是这门课教学的可靠保障。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进行社会考察提供条件,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内在需求,他们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键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注释]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9-01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人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量和规范的课程表,这就造成了教学时的随意性,并且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的连资料都没有,学校对待课程的不重视直接给学生造成了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多是大课堂,人数较多,无法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内容不系统

形势与政策作为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能及时的与国内外重大的时势发展相结合,并及时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这都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这些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缺乏动性和参与性,无法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一些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虚、空、脱离实际,这样简单枯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高时效性以及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加上师资建设不足,引起教师阵容不整。有的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老师对课程并没有深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枯燥,这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及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

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系统化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无法确切达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满足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讲课内容要采用固定书本和灵活新鲜的教材相结合。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要服从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这就要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考虑到三个基本点:教学要求目的,马、毛、邓三课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并使得三者密切有机的结合,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针对性。

在新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更要致力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感情,增强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管该课在现实教学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重视,明确定位,加快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那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这些都将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可以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入生观,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黑龙江教育,2009(9).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4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teach freshman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zhou jiehui

(department of chinese, yunnan pu 'er college, pu'er, yunnan 665000)

abstract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of gui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teachingobject, freshman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end to show strong interest, deepen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curriculum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course"situation and polic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the curriculum, discusses on thefreshman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strategy, aims to illustrate the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reshman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key words freshman;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1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1.1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的不足,教学体系建设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无论教学大纲还是理论体系都有待规范。有的学校不把形势与政策课排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的不按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教学,随意缩减教学课,随意调整教学安排,都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理顺课程体系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

1.2 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教学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单一,生硬灌输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大一新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1.3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也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陷入困境。从师资力量方面来看,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不固定,也对实现课程目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任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较多,专职教师较少,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欠佳,教学能力整体相对薄弱。加之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较宽、跨度较大、涵盖面较广,教师驾驭能力不足,难以做到深入浅出。

2 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策略

2.1 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

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是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匹配的课程目标,完善理论体系和教学大纲工作的研究,如可确立打造立体教材体系的方针,即教材宜采取“活页式”的形式,基本理论部分集中在前,做指导思想,属固定部分,要经常检查,时事部分要及时编写,及时变动,再辅以相关报刊、音像等资料,争取形成一整套广大学生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广泛参与的立体式、系列化教材体系。

2.2 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对于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也至关重要。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从大一新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用学生熟悉易懂的事例、科学史和研究背景等,

引出相关理论和实际应用,通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

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也是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环节。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对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 结语

总之,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项综合的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应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不断探索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超群,李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2(6).

[2] 殷明明,赵海月,许鸣.理工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 安丽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教学实效[j].科技信息,2010(20).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5

通过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达到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起了“中国”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政策范文6

令我们比较宽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企业都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我们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防治“非典”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这一场大的疫情并没有摧毁我们这个国家。虽然给整个经济带来了阶段性的、局部的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确实由于全国上下一起努力,很快把“非典”控制住了。所以,整个经济应当说也很快就从“非典”的不利影响中摆脱出来。同样,我们也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工农业生产的秩序得到了维护。在这种天灾面前,同样显示着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是摧不垮的。

从数据上来看,前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了8.5%,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工业生产、投资、进出口都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快的。所以,许多指标显示,我们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种种不利影响,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的平台。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许多指标增长的基础比过去好了,就是说它的稳定性比过去强了,不是忽高忽低,而是相对比较稳定,一直比较快的增长,这反映它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集中表现在推动经济增长各种各样的力量更强了,既有政府政策的推动,也有市场自己恢复的这种活力在推动着经济增长;既有公有制经济力量的作用,也有非公有制经济力量的作用,可以说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比过去更强了。

第二是经济的一些先行指标开始反映出经济逐渐活跃的信号,主要是物价指标。物价指标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低迷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是许多原材料、能源的价格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上涨,像煤炭、钢材、水泥、石油、电,这些价格都有所上升,某些上升的幅度还比较大。比如说现在建筑用的钢材,螺纹钢,一吨的平均价格已经涨到了3,600元,已经逼近了92、93年经济非常活跃的时期4,000~4,200元的水平,一些商品出现供不应求。所以,钢铁企业这一年的情况非常好,利润大幅度地上升。目前石油是第一位,然后电子通讯制造是第二位,钢铁行业是第三位,其他如化工、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也比较高,这是由于需求的回升,价位的上涨,使企业经营状况有了一个获利的空间。要像前几年,价格持续低迷,企业怎么搞都是没有起色。这一些上游产品的价格从2002年年底开始持续上升,这是一个先行的指标,它的上升就意味着经济相对活跃,经济复苏的进程加快,新的周期开始启动。

一、2003年我国整体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投资主导型的特点很明显。前三个季度全社会的投资增长了31.5%,是94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在经济增长8.5%中间,投资的贡献程度达到了64%,消费的贡献不足40%。

第二个特点,工业主导型的特点很明显。前10个月工业增长是16.8%,应当说也是1996年以来最快的,在8.5%的经济增长率中,工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5%,而农业、服务业的增长相对都比较慢。特别是服务业,由于受到“非典”的不利影响,第二季度整个服务业几乎瘫痪了,运输、旅游、餐饮、饭店,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几乎都瘫痪了。第二季度服务业的增长率只有0.8%。主要靠房地产、靠银行才使得服务业没有下降。社会服务业下降百分之二三十,最高的下降百分之四五十,像运输业,客运都是百分之四五十的下降,几乎没有什么旅游了。所以,工业一马当先,成了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个特点,对外经济呈现出一种大进大出的格局。前三个季度出口增长32.3%,进口增长40.5%,增长得比较快,10月份进出口继续保持快的增长,都是30%以上。所以,这种大进大出,进比出还要快的格局,使得整个经济前几年长期存在的顺差比较多的情况有所改变,贸易的顺差现在只有15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要少了50%,即减少了一半。同样,这种大进大出的格局,也反映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增长平台,它也是个信号,外贸进口明显回升也是国内经济走向活跃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个特点,物价回升,通货紧缩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前几年我们一直受通货紧缩阴影的影响。但是,2003年通货紧缩开始得到一定的缓解。如前所述,上游产品停止降价以后,下游产品也整体上开始回升。居民消费价格前10个月上涨了0.8%,其中9月上涨1.1%,10月上涨1.8%,都开始走出了下降的局面。这也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活跃的一个标志,这几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整个经济原来长期困扰我们的通货紧缩的矛盾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第五个特点,经济运行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改善,集中反映在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个人收入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前10个月,财政收入增长了2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46%,前三季度城乡居民的收入,城镇增长9%,农村增长3.8%。国家外汇储备到10月末,已经达到了4,010亿美元。

这些特点表明当前整个经济形势是这几年来同期表现很好的。当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各方面对此的认识还不一致:

第一,投资增长快,特别是钢铁、有色、汽车、纺织这些行业的投资,都是60%、70%甚至是100%的增长,这种增长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没有问题?各方面比较关注。

第二,银行的贷款在前9个月增长得比较快,前9个月整个银行贷款增加额是24,713亿,比上年全年的贷款还多30%,10月份明显下降,当月才贷了600多亿,比上年同月还少了100多亿。贷款增长这么快,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没有问题?各方面也是比较关注,分歧也比较大。

第三,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是不是通货膨胀又卷土重来了?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价格的变化趋势?有没有风险?经济会不会出问题?到底是继续解决通货紧缩,还是要防止通货膨胀?各方面争论比较多,意见也不一致。

第四,电力紧张的矛盾再一次凸显出来,粮食等农副产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缺口在拉大,价格上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各方面也在争论电的紧张是不是由于经济过热,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会不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各方面争论比较多的问题。因此,对形势的判断就存在这三种看法,一种认为经济过热,主要的就是投资热、信贷热、房地产热、价格上涨;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热得还不够,有些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冷的,如股市、债市持续低迷,消费增长也不快,特别是农村的消费增长明显的偏慢。所以,说经济热得还不够;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确实有些方面是热的,但这是局部的热,总体上并不热。

这三个观点谁对呢?这是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学家都存在很大分歧的三个方面。是热还是不热?是热过头了还是热得不够?这种形势正常还是不正常?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看法,我认为经济总体上还是正常的,如果说有热也是局部的,苗头性的,总体上并不能说经济已经过热。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般说经济过热都是从总量上来看的,就是供求关系究竟是平衡还是失衡?如果失衡,是供大于求则是经济过冷,反之,求大于供就是经济过热。从目前来看,总体上供求形势比过去明显改善,主要是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明显改善。但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从投资需求来看,目前增长了30%以上,确实比较快。但是,投资需求只占全部需求的40%左右。这么快的增长究竟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眼下也还看不准。其他60%的消费需求确实目前整体上增长得并不是很快。零售总额是大家经常讨论消费需求时采用的指标,实际上零售总额只占消费需求的60%,前9个月增长8.6%,10月份当月增长10.2%,1~10月份增长8.8%。应当说确实还是一个不快的速度,而且和上年同期比较基本上也差不多,2002年是8~9%之间,2003年也是这么一个水平。所以,消费指标当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零售总额增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上年基本相同。而另一方面,服务性的消费、自给性的消费增长了6%,增长得并不快。所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目前只是增长7%左右。这种7%左右的消费增长,既低于这二十多年来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当前经济增长的水平。目前,多数商品依然还是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基本平衡,并不存在供求的严重缺口,我想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我们来看一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变化,也是衡量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说通货膨胀明显加剧,就意味着经济过热。如果说通货膨胀还比较温和,还比较低,就不能说它是经济过热。2003年以来,确实,前面所说某些商品价格涨得比较快。钢材、煤炭、水泥、原油和棉花的价格都涨得比较快。再加上财政的赤字,信贷比较快的增长,似乎感觉存在一些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是,就整体物价水平来说,前10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才上涨了0.8%,消费品的零售价格还下降了0.5%,从水平上看,并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的迹象,最多我们可以说物价刚刚摆脱下降局面开始平稳地上涨,这是就0.8%而言。另一方面,透过对0.8%的分析,我们更可以进一步探讨。前9个月,由于食品价格上涨2.2%,就拉动物价上涨了0.7%,90%是由于蔬菜涨价拉动的,而蔬菜之所以涨价,并不是人们对蔬菜这个商品的需求明显比往年大了很多,而是蔬菜生产由于旱灾、涝灾带来产量的下降,引起了价格的上升,也就是由于灾害带来了价格的上升,这是目前消费价格上涨0.8%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服务业价格前9个月上涨了2.2%,推动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这属于调价带来的,而不是需求推动。

一个0.7%,一个0.5%,加在一起,本来整个消费价格应该是上涨1.2%,但前9个月只有0.7%。为什么1.2%变成了0.7%?是因为食品、服务项目以外的其它消费品价格还是下降,也有一些商品价格比较稳定,所以才会使得整体价格前10个月涨0.8%,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多数消费品的价格还是稳定的,甚至还是下降的。由此,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更何况这些价格一定程度的回升,不正是人们希望它回升的吗?

怎么能在一些商品的价格刚开始回升,就说这种回升是不对的呢?好像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同样,前几年投资一直增长不上去,财政发了8,000亿的特别国债,就想刺激它,现在好不容易刺激起来了,又说投资增长快了,逻辑上同样也说不过去。快的背后有它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它是低水平上的恢复,是在长期增长比较低的基础上加快增长,而不是在一个高水平增长率上面的快速增长,这是不同性质的,我觉得我们应当区分这一点。总之,目前一些经济指标的快增长是政策期盼的结果,不是政策反对的结果,它证明我们的政策是有效的。

拿信贷指标来看也是一样。前几年我们每次开会都说银行不愿意贷款,惜贷,宁可放在中央银行或者是宁愿买国债,也不愿意贷给企业,好不容易有一种贷款扩张的冲动了,然后我们又简单地说它不合理,也是缺乏根据的。所以,从政策上来分析,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似乎也还得不出经济过热的结论。

从前瞻的角度看,有些指标是比较热,但是今后还会继续这么快吗?还是只是一个短期的快?投资是最明显的,眼下投资增长30%以上确实是快的。但是,从近两个月的情况来看,投资的速度在放缓。10月份当月投资只增长了22.6%,已经明显下滑,全年我们估计全社会的投资增长幅度也就是在25%左右,并不是现在所说的30%以上的高增长。因此,这些指标的快也要从一个前瞻的角度、动态的角度,而不是静态的来看问题。我想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全面的来看待一些经济问题。所以,我认为眼下还不能简单地说经济过热。但是,确实有些经济现象我们也不能大意,也得更谨慎,特别是在好的形势下面,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正确的、科学的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有几个信号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大量占有耕地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干预经济活动,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的信贷活动。这个信号我觉得就很值得注意,任其发展,可能带来投资的损失,也潜在新的金融风险。

第二,目前能源、原材料高消耗的增长趋势,似乎也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重视。像钢材,我们一个国家消费了全球四分之一的钢材,而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还不到5%。同样,我们消费了世界一半的水泥。前9个月我们生产的钢材产量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4个国家的总和,而同时我们还进口了2,820万吨的钢材,这种高消耗能不能够持续?

同样,我们的电力,现在我们装机容量到年底可能达到3.7亿千瓦,比日本的装机容量还要大,但是我们生产的GDP只相当于日本的1/4。这样高消耗的增长能不能持续,我看也值得我们来重视。

第三,农业形势出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粮食存在安全隐忧。一是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50年来的最低,二是粮食产量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三是人均拥有的粮食产量是二十年来的最低,四是连续四年我们生产的粮食和当年的需求之间是生产满足不了需求,靠动用库存来弥补这个缺口,生产与需求的缺口逐年扩大。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全球来看,世界粮食也是趋紧,并没有太多粮食来供我们采购,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粮食的库存和世界粮食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已经降到了安全线以下,国际上的库存粮食占需求的18%,就是安全线,而2003年已经降到了17.3%,低于18%安全线的水平。所以,如果我们对这个信号不引起重视,再动用国家的库存粮食和农民手上的粮食就不太可能了。所以,对这个信号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防止经济生活出现大的不应有的波动。

但是,即使存在这三个信号,我看也不影响我们对当前整个经济形势还是好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还是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过热的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当前整个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说它关键,是因为它既存在着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前景,也存在着可能出现问题的隐忧,需要我们科学地分析形势、认清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

如果我们对形势判断得不当,采取的措施不当,就可能破坏目前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反之,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我们就能够把目前经济比较活跃的局面保持下去,所以,我觉得当前确实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智慧,真是需要智慧来决策。总体来看,我觉得目前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踩急刹车,同样也不能盲目地踩油门,应当保持目前这样一种既积极又稳健的宏观政策。但是,确实在力度,在重点方面,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微调,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必要的、坚决的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我想我们就能够避免坏的结果,争取好的结果。

二、2004年的政策走向

前面提到了这么多争论,到底政府的政策会有什么变化?应当说有些已经看到了一些变化。眼下三条措施,企业也感到有一些压力,一个就是对土地的管理更加严格,一个是提高了一个点的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再一个就是改革了出口退税的机制。这三个政策,可以说是目前政府微调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在经济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影响力。

比如说贷款,10月份,银行的贷款只有六百亿多一点,比2002年同期少了101亿,可以看到贷款在减少。同样,出口退税眼下虽然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一些地方领导对我们很坦率地讲,说按照这样的调整,将来他们对本地产品要进行补贴,对过去企业收购外地的出口产品,政府就不再补贴,由此估计,可能给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商品的出口带来一些困难,因为以前好多沿海地区的外贸公司到中西部地区去收购,然后再出口。如果地方政府退税不补贴,他们就没有这收购的积极性,就会有影响。

但是,就整个宏观政策而言,综合来看,2004年经济工作政策取向表现在要坚持五个方面:

第一,是要坚持目前这样一种宏观政策基本稳定不变的做法,但是在力度和重点方面可能要进行一些调整。2004年在财政发债的规模上可能略有缩小,国债的使用方面会略有调整。

第二,坚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改善经济结构,或者是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农业结构、工业结构、服务业的发展方面,以及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都要采取一些新的,或者是继续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第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核心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发展观。今后经济工作主要的指导思想方面,不再以简单的追求GDP的增长为主,而是更多的关心是不是全面的增长,是不是协调的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增长,更多的是关心财富的增加和经济增长机制的优化,更多的关心整个社会持续协调的均衡发展。

第四,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当中来,更多的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就要在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就业问题、解决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当中的一些问题,继续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比如说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已经布置了,2003年7月1日开始加工资,平均每个人涨50块钱,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同样要涨。农民增收方面,2004年可能基本要取消农业特产税,原来的风险基金补贴给企业,今后转为直接补贴给生产者,补给农民,同样考虑把目前的费改税,以后农业税率由目前的8.4%要下调一个百分点,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支持农业生产。

第五,就是要坚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要把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改革的《决定》,作为2004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体系建设的诸多方面都要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来实现经济更有活力的发展,实现经济更有效率的发展。

从经济具体的走向上来看,2004年从总体上,有利的方面大于不利的方面,经济依然可以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之所以作出这样一种判断,从国内来看,政策支持力度的效益还会继续显现,市场活力的恢复和增强将进一步巩固,开放、调整、改革带来新的增长因素将进一步形成,地区之间增长的新的因素将进一步增加等等,都将有利于整个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估计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但对经济的贡献可能不会维持2003年这种百分之六十多的高贡献,但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消费在2004年将会比2003年有所活跃,对经济的贡献将比2003年有新的提高。如果说2003年投资的贡献在60%左右,消费的贡献在40%左右,估计对半开或者反过来开的拉动力的格局,可能在2004年出现的概率大一些。

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困难会比2003年要大,增速可能不会像2003年这么高。但是,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进口还将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从整个外需而言,对经济的拉动将比2003年弱。但是,支持经济增长7%以上的需求因素还是存在的,如果能够把握住调控的力度,能够通过改革,支持经济增长8%以上的需求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从国内来讲,2003年是工业强,农业相对弱,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平稳的发展格局,2004年估计农业会有所回升,工业将继续保持一个较快增长,但是可能贡献率要低于2003年,服务业将在克服“非典”以后,有一个新的回升。所以从总体上看,2004年农业、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有可能由目前的不足40%,提高到40%或40%以上,整个经济从产业角度而言,维持一个8%以上的增长的前景,还是有很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