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术中使用电动止血带致患者皮肤损伤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80例使用气压电动止血带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改进止血带内衬材料,上完止血带后在最外层用薄膜封住保护,根据动脉收缩压调节压力。结果 280例使用气压电动止血带的患者无一例发生局部皮肤瘀斑,水疱,无发生局部皮肤烧灼伤。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气压止血带所致的皮肤损伤,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电动止血带;皮肤损伤;护理干预
气压电动止血带是骨科、手外科的重要止血工具,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止血带的气囊由充气产生压力,对肢体主要动脉形成机械性压迫,阻断血液流动。达到止血的目的[1]。使术野暴露更加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四肢手术。但是,术中使用电动止血带同时也存在局部皮肤瘀斑,起水疱,局部皮肤烧灼伤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减少患者的皮肤损伤,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7月对280例使用气压电动止血带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一2012年7月收治四肢手术患者280例,男160例,女120例,年龄15~72岁,平均43岁。四肢长干骨72例,膝关节手术180例,,肌腱吻合术28例。
1.2 方法:①使用前检测电动止血仪的性能,确保机器正常运转。②选择合适的止血带并检测确保不漏气。③使用脱脂绷带在正确的部位(上肢在肱骨上1∕3,下肢在大腿上1∕3)紧贴平整地缠绕做衬垫。④在衬垫上紧贴平整地绑扎止血带,松紧适宜,能容一手指为宜。⑤在止血带外用绷带紧贴平整地包扎加固。⑥最外层用手术薄膜封住保护。⑦设定压力值和时间:止血带的设定压力要根据局部组织薄厚,患者年龄、肢体周径大小及动脉收缩压而定。一般压力设定为高于收缩压4.0—6.6 kPa,可以达到压迫动脉止血,同时不损伤神经的止血效果[2]。设定时间:上肢一次不超过60min,下肢一次不超过90min,两次间隔时10-15min。⑧接通气管,检查接头处是否衔接紧密。⑨使用充气前先将患者肢体抬高5min左右,等静脉血流安全回流以后再充气,完毕方可松手。
2. 结果
280例四肢手术在应用电动止血带时,术野清晰,方便手术者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止血效果好,无一例发生局部皮肤瘀斑,水疱,无发生局部皮肤烧灼伤,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及肢体的功能恢复。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对减少使用气压止血带患者皮肤损伤的作用机理
患者皮肤出现损伤是压力作用效果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所谓压力作用效果即指压强,根据压强=压力÷受力面积,降低压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增大受力面积或减少压力。本组通过改进止血带内衬材料来增大受力面积。使用平整柔软的脱脂绷带,使内衬与皮肤均匀接触,有效避免了由于压强分布不均而导致的皮肤损伤。同时,柔软的脱脂绷带能大大降低摩擦系数,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脱脂绷带吸汗透气,有利于保持肌肤干燥,能有效避免潮湿环境下压力持续作用导致皮肤破损起水泡。另外,上完止血带后在最外层用薄膜封住保护,有效避免了消毒液渗透止血带而造成局部皮肤烧灼伤。同时,本组改进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收缩压调整气压止血带设定的压力。压力的减少减轻了患者皮肤的受压程度,却不影响止血带的止血效果。
3.2 护理干预对减少使用气压止血带患者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
本组患者使用的气压止血带改进其内衬材料,使衬垫和止血带平整,保护压迫处皮肤免受损伤,避免止血带与压迫血管处产生空隙,保证止血效果,不损伤神经[3] 。同时,根据患者的收缩压确定止血带充气压力,准确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血压、肢体的粗细程度以及袖带宽窄。由于不同患者肢体直径及肌肉、脂肪等组织覆盖厚薄不一.且动脉压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止血带充气完全压迫肢体动脉管壁的压力会有差异。压力过小,动脉血流未完全阻断,而静脉回流被阻止,导致肢体瘀血、肿胀,加重术中出血。压力过大,术中止血效果好,但术后止血带缚扎部位易出现皮肤损伤。因此,利用动脉压力选择止血带的压力。可以排除袖带宽窄、患者的肥胖程度、基础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确定个体化的止血带压力[4]。如止血带外层隔离保护不够,当肢体抬高消毒时,消毒液流人袖带内层,袖带内层缚扎的软衬垫术侧边缘容易吸收消毒液,特别是用碘酊消毒时,若渗入内层,乙醇脱碘难以彻底清除,残留的碘酊常常灼伤局部皮肤,本组均在外层用薄膜封住保护,无一例发生局部皮肤烧灼伤。
3.3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①检测止血仪:术前认真检测电动止血仪的运用程序是否正常,各个按键是否灵敏有效,电源连接线与电插座是否紧贴等,防止因电动止血仪故障而造成止血过程的中断,避免反复上止血带,从而有效地减低皮肤损伤的风险。②正确选择合适的止血带:评估:患者是大人还是小儿,身材是矮胖的还是高瘦的,手术部位是上肢还是下肢;根据患者术肢的周径来选择止血带的长度,在不影响消毒,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直径较宽的止血带。
③认真检测止血带是否漏气,确保止血带安全:术前应将选好的止血带进行充气检测,看:充气时压力上升的速度是否正常、能否达到设定的压力;听:充气后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没出现漏气的声音;摸:充气后是否膨胀饱满。④核对并及时记录:每次止血带充气和放气,巡回护士均需要向主刀医生,洗手护士以及麻醉师报告,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时间和压力。
⑤松止血带后认真评价局部皮肤的情况并做相应的处理,评价皮肤的颜色:正常、发红、发白、发紫等;皮肤形态:正常、褶皱、破损、水泡等。分析原因,讨论采取对应的处理,如给予局部皮肤按摩,帮助被动运动等。
4. 小结
在骨科四肢手术中,传统的气压止血保护垫过于粗糙,手术时气压设定往往偏大,容易给患者皮肤造成损伤。我们通过分析压强原理,做好护理干预:将气压止血带保护垫材料由绷带改为平整柔软的脱脂绷带,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收缩压设定压力,能保证止血效果,有效减少皮肤损伤。在上完止血带后在最外层用薄膜封住保护,有效避免了消毒液渗透止血带而造成局部皮肤烧灼伤。
参考文献
[1] 徐瑞云.气囊止血带的使用与护理体会[J].甘肃医药,2008,27(2):57.
[2] 吕青,丁自海,史青,等.上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2):687—689.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重症监护室; 心理特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9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观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复杂,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为改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ICU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和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56.3±2.4)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3例,紧张或焦虑24例,恐惧29例,依赖与期待18例,冲突心理12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岁,平均(56.1±2.1)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2例,紧张或焦虑25例,恐惧26例,依赖与期待20例,冲突心理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情绪特点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焦虑、紧张、恐惧、孤独和抑郁、依赖与期待、冲突心理五方面内容。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疼痛明显的患者使用药物镇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意外;危险用具及时取走、统一管理;改善日常饮食、规范作息。
1.2.2.2 观察组 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护理:(1)对于恐惧、紧张、激动的患者,稳定其情绪后,耐心向患者介绍当前病情、采用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证医疗质量及相关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与预期效果,但应强调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考虑到病情多变而危重,必要时采用抢救措施,尽量不要让患者情绪波动而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理解患者负面情绪,适当引导。考虑到ICU患者病情和环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励患者主动宣泄情绪、表达想法、提出疑问,以便针对性予以疏导、安慰和心理干预。在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亲切地与患者轻声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认可诊疗护理措施。(3)及时向患者报告和讲解病情变化。通过及时的交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引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应充分开展教育、交流工作,让患者在基本了解手术特征和意义、认同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后进入手术室,术中持续鼓励和关怀患者,保障治疗工作顺利开展。(4)维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疼痛明显者,通过与患者交谈或鼓励其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5)嘱患者摄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食物,戒烟酒[2-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是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诊疗护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均将影响病情变化,严重时可导致疗效降低、延缓疾病转归甚至诱发严重不良反应[4]。因此,积极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数患者明显焦虑。患者从昏迷休克中苏醒,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又处在病房环境当中,随着神志逐渐清醒,会怀疑病情是否加重,担心是否面临生命危险,容易焦躁。(2)紧张和恐惧。重症患者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伴随严重的不适感,病情的进展会产生濒死之感,加上监护室环境特殊,心理反应更强烈。(3)孤独抑郁。监护室环境对外隔绝,家属不能时时陪伴,治疗工作更复杂,周围遍布抢救器械,患者情绪更敏感,总怀疑病情严重恶化,时时担忧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响治疗和护理,还可能轻生。(4)依赖、期待心理强烈。重症监护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时间内恢复,加上家属探望次数有限,对医护人员更加依赖。(5)冲突心理。重症监护患者多遭受着胸痛、胸闷气短等困扰,病情反复而危重,病情发作时十分难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烦他人,内心多有冲突特点,加上治疗过程成本较高、有经济负担,患者内心纠结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情绪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苏晓兰.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75-76.
[4]赵志红,郎静芳,张采红,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遵医行为和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83-3184.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穿刺点;按压;优质护理;体检;采血
进行体检时采集静脉血液标本是临床上最为普遍的护理技术,进行采血的过程中由于按压方式不当等因素造成体检者出现局部血肿、瘀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的事件屡见不鲜,给广大体检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影响再次采血,甚至出现医患纠纷等。为此,本次研究对体检者采集血液标本时给予科学有效的穿刺点按压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4年1月30日~2015年1月31日400例体检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体检对象均占据200例。本研究分组经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均自愿纳入本次实验研究。
常规组:男109例,女91例,年龄16~82岁,平均(43.2±5.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76例,中学及以上的124例;实验组:男110例,女90例,年龄17~80岁,平均(44.5±4.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70例,中学及以上的13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体检者的可比性良好,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方法
1.2.1穿刺点按压方法对两组体检者均采取伸肘棉签两指直压法进行穿刺点按压。采血完成后将针头迅速拔出,并在针头离开患者皮肤的瞬间采用已经消毒的棉签梗朝向体检对象。其中棉签顶端部位朝向操作者并在针眼距离远心端的0.5cm左右的部位与血管平行直压于患者血管上,并嘱咐体检者使用未进行采血一侧的手指对棉签进行并排横向按压,要求拇指朝上将上臂托住。使得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能够同时被按压,医护人员告知体检者应将肘部进行伸展,且禁止按揉,连续按压5min左右,同时依据体检对象的凝血功能、年龄、口服抗凝药物史等考虑是否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1.2.2护理方法常规组:为体检者提供一般的护理服务,告知体检者具体的按压步骤,采血完成后拔出针头由护理人员将已经经过消毒处理的干棉签放置于相应的位置,并告知体检者按压好棉签,切勿移动棉签,按压时间应不少于5min。实验组:为体检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为体检者进行采血时通常动作较迅速,语速较快,给多数体检者的印象为动作流畅、技术娴熟等,但是不同的体检者应依据其实际情况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护理人员高度的职业素养。为实验组体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增设部分采血窗口,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减轻,便于护理人员为体检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告知其正确的按压方式。对体检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注意面带微笑,语速适中,语意应亲切,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体检者相关的注意事项,给前来采血的体检者留下良好的影响,让体检者受到紊乱,有利于构建体检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和谐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事件。
1.3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体检者穿刺点按压后出现血肿或者瘀斑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2)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本次体检过程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共发放调查量表400份,回收400份,调查量表内容均为选择题,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用以评价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满意程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需数据均严格纳入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分析,穿刺点按压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用率(%)表示,x2检验比较,以P
2结果
2.1两组穿刺点按压情况
实验组体检人员穿刺点出现血肿或者瘀斑的情况明显好于常规组(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非常满意187例,满意11例,满意度为99.0%;常规组:非常满意156例,满意21例,满意度为88.5%。说明实验组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
3讨论
自从2010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优质护理服务逐渐应用于各级医院的临床护理服务中,并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是目前提高医院护理水平、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护理措施,全国各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均认可该项护理服务措施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三维目标;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教学中的主干必修课,信息面广、内容多,涉及众多相关医学学科,学生大部分认为内科护理学是最难学、难记的课程,因此,应当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了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本文针对内科护理学特点,用三维教学目标的视野,对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内科护理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
三维目标的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的要点知识及护理措施等;具备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内科护理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师生共同探究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对内科常见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反应进行观察、监护和初步分析的能力,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活动,增强整体护理观,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主动采取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
2落实三维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2.1基本思路
内科护理学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其临床实践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以学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能力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教学工作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淡化学科意识,增强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更新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向,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设计
内科护理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对于学生如何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师应非常深入且系统地了解重点知识,并通过多元化的讲课方式传授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等。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知识点繁多,涉及的学科多样,包括护理药物学、生理学、健康评估、解剖生理学等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给学生补充这部分知识,在每种疾病的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难点内容。
2.3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按照教材进展层次编排教学秩序,逐步推进,并采用“三步一回头”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比较低。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护理病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护理病例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教学方法以护理学生为主,以病例讨论为主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有代表性的病例,把病例及讨论的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简单介绍病例,讲明要求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位学生提出护理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讲解。
2.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蕴含“尊重人、发展人”的新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在内科护理学讲授过程中,将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进行讨论,是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的重点。
2.5教师教学行为设计
教师教学行为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要求,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关系上,内科护理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比如,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演示、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知识上,需要经常反思与更新[2]。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积极准备的自觉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和批判化。同时,要每年定期到“三甲”医院进修,更新医学知识,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统一步调。在内容广度上,内科护理学包含的疾病种类多,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种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少见病、罕见病。强化训练,接近临床,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
3.1多形式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测评在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定量评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应用新教学系统,实现信息化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模式。
3.2多角度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医疗卫生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3.3多时限评价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要体现时刻进行评价、始终重视评价的思想,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既要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学习评价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习评价融入长期教育或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吴国泰,杜丽东,任远,等.基于落实三维目标的药理学教学设计[J].药学教育,2013(2):37-40.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执业资格考试;教学改革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有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护理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即是国家护士资格证书的取得。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也是衡量各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护生就业成功的保证。因此,“以教学服务于就业、服务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1]。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引领护生从护理基础知识向临床护理实践转变,是课时比例最高的临床课程。内科护理学在国家护士资格考试中的考点及比分比重最大的学科之一,考试的灵活性、应用性也越来越高。因此应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将教学服务于护士资格考试,做到有的放矢;并以获得执业资格为动力激发护生兴趣、挖掘护生潜力。同时对于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围绕护士资格考试特点及考题规律设置教学大纲
分析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其题型为A1型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型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A3型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试卷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分别是: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用到哪些护理知识;各类型常见疾病每道试题的出题规律即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授课教学大纲应与护士资格考试接轨,教学大纲设定上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遵循“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整合,根据考试重点设置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把考试中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增强护生的感性认识,使护生明确今日学习和今后参加“执考”及就业有密切关系,以获得执业护士资格证及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动力[2]。
2 教学模式多元化改革
内科护理学阐述内容在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中有普遍指导性意义,与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直接相关,也与其养成合理医学思维、正确实施护理程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技能训练;既要重视课本知识与护理临床相联系,又要重视课程的重、难点试题训练及分析试题的训练[3]。
2.1 重视基础,层层深入
《内科护理学》涉及知识面涵盖了护士所学的全部基础学科,如《病理学》、《生理学》、《健康评估》、《药理学》等,结合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生应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及深入。目前采用教材知识体系均依据各系统疾病讲解,在讲解每个具体疾病之前,加入相关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难以理解的疾病更应如此。同时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例如讲解心力衰竭时,应重点回顾心脏血流动力学原理,引发护生思考并设置提问,当心功能减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变化。使护生在回顾正常结构与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疾病状态下的症状和体征,加强对知识点的横向与纵向理解。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应用在护理教学中有多种优势,例如形象直观、节省了板书时间等等。内科护理的学科特点是专业性强、知识点比较抽象,尤其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很难理解,单凭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可为以帮助护生把知识点从抽象转具象、直观、生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图片、模式图、视频、音频等演示方式,将知识点表达准确、清晰。例如播放典型病例、实践操作录像,反复播放语言难以描述的听诊杂音;心衰病人血流动力学改变可采用多级箭头、层层推进的模式图,并辅以插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头颅CT检查可利用图片播放正常与异常CT照片进行讲解。多种方法弥补护生见习时间有限、患者接触少的不足,使枯燥的理论尽量直观、生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3 病例讲授,情景模拟
临床课程中使护生理解疾病症状和体征,是掌握疾病治疗机护理措施的基础,也是护士资格考试病案分析题的出题来源,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典型病例与情景再现,使护生身临其境,对疾病进行系统讲解可起到良好效果。例如课程导入均采用典型病例导入的方式,使护生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初步理解;进而提供诊断,并提出“为何如此诊断?如何治疗和护理?”等问题,护生带着问题听讲更有针对性;在涉及到疾病鉴别诊断时,加入误诊案例;讲解疾病症状、体征时,也可采用该病例做进一步解释。病例的灵活应用及情景再现,既可以帮助护生发现问题,又可调动积极性,对病例的分析也可以提高其分析A3型试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兴趣和课程参与性程度。
2.4 随堂练习,巩固理解
内科护理学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单凭考前的突击复习很难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突出重点、难点、考点外,在课程末尾加入随堂练习,内容为典型病案型分析和历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真题。目的有二,一是考查教学效果,复习课程重点、难点,鉴别易混淆知识点,加深印象;其次通过例题分析提高护生应试能力,包括如何揣摩出题人意图,哪些知识点是考点,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遇到难题排除疑难选项的技巧。在平时训练并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也减轻其在复习考试时的负担。
3 内科护理学考试改革
目前内科护理学课程考查方式主要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首先应改变试卷结构,与护士资格考试接轨,全部为选择题。目前主观性试题在理论考试中比例高于客观性试题,应多采用客观性试题提高护生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与灌输。其次是评分的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形式考查护生学习状况。提高平时成绩比重,使护生在平时认真对待提问与课后作业,提高护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三,完善题库建设,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满足护生需求。考题应在题库中随机抽取,护生能够明确考试范围与学习目标,使考试成绩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护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
4 加强考前辅导与考后反思
临考前我专业都要进行为期4周的考前培训,对重点知识点及考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并对典型试题详细分析,使护生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考完后对考试情况进行反馈,便于掌握考试动态,总结在教学中的欠缺与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生通过率。
5 重视护考师资培养
一线护理教师是护理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完成护理教学任务的核心力量。提高师资素质,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前提。因此,学校应重视内科护理学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去临床一线进修,掌握本学科进展及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体现“以护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并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参与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关注护考最新动态,把握考试信息。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培养,使护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内科护理学考点,增加护生通过率。
护士资格考试是评价护生学习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护理专业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教学与考试之间寻求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是每一位从事内科护理教学工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内科护理教学服务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将护理教学计划与考试、实践接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德浩.探索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61.
护理学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护理学基础 教学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8-02
目前教学的各个环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与挑战,在反复的摸索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让自己和学生都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受益者。
一、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教育信息化主要就是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更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的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完成教学。
二、护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问题为中心” 的整体护理观念,强调以护理程序理论为框架的教学模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相应的理论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将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有机融合。若有效培养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就应该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前的教学情况
(一)学生情况
在应用信息技术前的教学状况总体上是比较传统和单调的,学生日复一日的面对的是老师的面孔、教材、黑板、板书,老师一味地灌输让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主动的思考,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课堂气氛表面看似活跃,但学生回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动,缺乏思考的深度,久之,学生的思维被僵化,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被动学习,面对考试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背诵,不善于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不能形成立体的知识框架,不能讲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尤其是在考核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机械的记忆造成了不能将知识点应用,这种循环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二)教师情况
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之前,老师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式和示范式,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工具就是黑板、粉笔、黑板擦、教案,上课示范自己的操作,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只能用语言或在黑板上绘图,让学生自己去联想,无法生动、直观的表达。这种单调、刻板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墨守成规,惯性思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造成了老师不善于应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的能力、多媒体应用的能力都寻在不足和欠缺,甚至是空白,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徘徊,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应用信息技术后的情况
(一)学生情况
应用了信息技术后,传统的课堂改革后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元素,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被充分激发。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被充分的调动。学生真正的理解记忆。比如说鼻饲法,意识清醒的病人当插管到咽喉部位的时候,要嘱咐病人做吞咽动作,同学只能根据解剖学知识来理解和想象,无法深刻的记忆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是如果用了动画,直观、形象的展示了会厌软骨遮盖气管喉口,这样学生理解的会非常深刻,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生活化,这就是信息化技术的力量。尤其是这些《护理学基础》的操作,用语言很难描述,但是信息化教学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能够团队合作、自主探究,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结合学生的现状,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激发了表现欲,学生们更加畅所欲言。
(二)教师情况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如学习新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件直观画面的设计,动画的制作等。在《护理学基础》的实训课上,教师可以将一些操作进行影像资料的收集和反馈,比如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可以从细节上观察,更快的掌握新技术。比如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用动画就会解决长篇大论的知识点,更快的化解难点。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盲目地模仿和改变,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之后,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教师由理论保守型成长为综合创新型。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度,并不是将课堂交给了多媒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充分地应用信息化,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恰到好处的应用多媒体。
信息化技术为《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带来了活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绝对不能盲目,应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信息化教学,最大化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优点,但是也要克服一些不足和排除一些弊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了情感的交流,虽然教师应用多媒体的能力加强了,但是在教学设计、板书书写等方面会存在一些惰性,尤其是新教师会忽略某些传统的业务能力的学习。目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但还是摸索阶段,教师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反思,要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