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实现城乡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国家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相关活动。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条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审定后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以在科学论证基础上作适当调整。第四条建设项目建筑基地未达到以下最小用地面积的,不得单独开发建设:

(一)多、低层建筑和工业仓储类建筑为3000平方米。

(二)高层建筑为4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最小用地面积,但是,有以下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者为既成道路、河道,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乡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共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其他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第五条建筑基地短边长度大于等于50米,且新建建筑符合与周边建筑退距要求的,可以单独建设。

第六条建筑基地面积小于等于500平方米的低层建筑项目申请房屋改建、扩建,原建筑规模已达到相应控制要求的,其批准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不动产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的建筑面积。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建筑间距应当依据本市日照条件、建筑物朝向、建筑属性以及相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空间环境、建筑保护、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同时还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多、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2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控规编制体系;控规纲要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legal status get unprecedented ascension, become the city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direct legal basis. But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method is not adapt to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need, also can't satisfy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complete coverage of requirements. The futur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how to prepare? How to review? How to make it to the new changes? The author expressed several views.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regulatory planning control system; Regulatory guidelines fo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管理制度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后,借鉴国外“土地区划”的方法逐渐建立起来的,1991年9月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次明确了控规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地位。此后,控规迅速普及,对引导全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1月1日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控规法律地位空前提升,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直接的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提条件。然而,控规面对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项目不断突破原有控规指标,给城市发展到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缘于城市规划建设面临各类不确定因素。其中现行控规编制技术不成熟、控制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控规似乎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需求,控规中规划的指标频繁调整在各个城市屡见不鲜,控规的严肃性和法律性受到挑战。未来控规如何编制?如何审查?如何使其适应新的变化?这些都是亟待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使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控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直接指导规划审批管理,通过一个个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城市规划意图。所以,其编制必须要围绕规划审批管理需求来开展。

1、建立分级控规编制体系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规划对城市发展适度超前的引导和有效管理,满足《城乡规划法》要求,必须迅速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用地上建立起关于城市土地使用空间规则,即实现控规全覆盖。但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依据当前控规在各个城市中实施的效果看,传统式标准化、详细化控规全覆盖无法适应城市的动态发展,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各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需要,应建立全新的控规模式。

按过去的规划编制体系,将总规的意图向控规落实的过程中,分区规划是两者衔接的重要节点。由于《城乡规划法》弱化了分区规划的法律地位,加上我国中小城市基本没有编制分区规划,使得分区规划需解决的“上、下规划衔接”的关键性问题,转嫁给了控规编制工作,这就需要加强控规的整体性控制,传统控规重于地块控制的控制局限,即使实现控规全覆盖,也无法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特征,面对这样问题,应建立“控规纲要+单元控规” 的分级控规编制体系。

第一层级是编制控规纲要性控规。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规划编制完成,但是对于某一地块而言,可能在不同的规划中提出了不同的控制要求,这些不同的控制要求,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控规纲要来统一协调,构建统一的控规管理平台,尝试解决控规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不同地区控规之间的协调、对城市实施整体性控规、增强地块控规的上位依据等难度。纲要性控规以总规规划为依据,在总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实现控规“覆盖”,研究控规编制的重大原则问题,依据总规确定的规划结构、功能分区、地区特征及行政区划界线等划分编制单元,确定编制单元的控制性框架(包括单元的发展定位、规模容量、控制重点等),落实公益性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开敞空间等 “刚性” 控制内容,提出编制单元建设强度、人口容量、密度分区、高度分区等控制内容。

第二层级是编制单元性控规。近似于传统意义上的控规编制,“编制单元”是控规的基本单位,一般是城市功能片区,如中心区、居住区、历史街区等,每个编制单元在控规纲要指导下进行,树立不同地区实施不同深度,不同侧重的差别化控制理念。主要任务是具体落实和深化纲要控规,根据其确定的编制单元,对编制单元进行功能定位、功能组织、规模容量、密度分配、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城市设施、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编制单元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城市 “六线”( 道路红线、绿化绿线、文物紫线、河道蓝线、高压黑线和轨道橙线) 和两大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控制、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市政工程、街区控制要求等,为下面传统控规(街区+地块控制)提供有效指导。

这样,通过“控规纲要+单元控规”的控规编制思路和覆盖策略,即免避围绕土地开发需求突击进行控规编制到来的仓促、问题研究不够、整体性控制缺失、不同地段不对接等问题,又使控规有差别模的“全覆盖”编制,单元分期推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编制水平,增强控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注重控规“刚性”和“弹性”的合理控制

一是用地类别的细化应适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市场的丰富和城市规划的完善,近年来不少城市在大、中、小类城市用地基础上增加了用地类别,并对小类进一步细化,称为小小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有越分越细的现象,甚至有时片面地将分得细致的程度当作评编制质量的标准之一。事物总是有有两面性的,分得细固然提高了规划的确定性,但同时也降低了规划的适应性。对规划的确定性和适应性应当针对当地发展需求和规划管理特点把握好合适的分寸。对重要公共利益和确定性内容应努力细分,以利加强刚性控制;对市场性和非确定性内容,类别细分则宜适度,以加强地块兼容性和弹性引导,使规划更加适应市场变化。特别是《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后,对控规的修改明确了几近苛刻的程序,对城市规划管理者而言适度的弹性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强制性内容应因地制宜确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十二条原则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应作为强制性内容。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变化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是控制好城市最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重点内容,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城市空间的有效调控,强制性要素如何具体确定。如当前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上可分为以营利性为主和以公益性为主两大类。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必须予以保障,其投资主体往往是政府或政府主导,一般较易确定为强制性内容。以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一部分是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便民服务,应当也可以用强制性规定予以保障。但也有相当比重的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是适应不同消费阶层的需要、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应运而生,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条件不断变化,对这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是否强制以及如何强制,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

三是“刚”、“ 柔”并进的用地控制手段。针对用地控制的不同要求,在用地控制手段上分别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和指标控制等方式,在规划管理上需采用不同的控制要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修改。

实线控制。图则标定绿线、蓝线、紫线与中小学、医疗卫生、体育场馆等公益性公共设施以及大部分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需采用实线控制,即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作出强制性规定,原则上不予更改。若特殊情况必须更改的,必须经过相应调整、论证及审查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虚线控制。未列入绿线控制范围内的居住小区绿地、组团绿地、小游园等绿地、部分没有位置严格要求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和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采用虚线控制,即对地块的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地块的位置可在同一街区范围内略作调整。

点位控制。居住区、居住小区级、基层社区级等公共服务设施采用点位控制,即在确保设施规模的前提下,可结合相邻地块开发与其他项目进行联合建设(不独立占地),达到集约使用土地,功能互补的双赢效应。

指标控制。社区物业管理用房等可进行指标控制,其建设控制要求以规模指标的形式予以确定,对位置、边界形状未进行空间落地,但需确定指标落实的空间范围,在进行下位规划编制或规划管理时必须在确定的空间范围内落实相应指标。

3、 完善规划质量审查制度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审查,通常是根据规划部门对编制地块重要性的认识邀请专家开论证会,算是履行了审查程序。而专家只作为咨询的身份参加,其意见和建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规划的完善起了些作用,没有决定权。现行法规体系中专家是有权利没责任的群体,几乎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水平,当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应当不以个人的道德为依托。所以要借鉴施工图文件审查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制度。

一是研究区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专门审查的作用、任务和责任。公众参与意见是社会层面的建议性信息,专家咨询意见是专业层面的咨询性信息,专门审查意见是政策层面的决策依据。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的方式不能代替和起到专门审查的把关作用。因此,为了有效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质量的提高,在当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专门审查制度。

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门审查制度应明确审查内容,并区分是非性审查性质和改进性审查性质;应明确评判标准,标准不完善甚至缺乏的应当完善建立;应明确编制人员、编制单位、审查人员的责任,并区分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特点,明确各个工作岗位应承担的责任,并把履行责任的效果作为相关人员日常工作和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总之,《城乡规划法》给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强有力的法定权威地位,同时也给当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规划管理部门只有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改变观念,提升水平,全面改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授予的权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2007-10-28

[2]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2005-11-10

[3]汪坚强.迈向有效的整体性控规―转型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改革探索[J].城市规划, 2009(10):60―66

[4]周岚,叶斌,徐明尧.探索面向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框架

[5]姚燕华,孙翔,王朝晖,彭冲.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实施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8(2):38―44

[6]张泉.权威从何而来―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2008(2):34―37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方式;手段

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提升,城市的边界地区存在着大量乡镇地区,这部分地区承着农业生产的功能。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占。因此为了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各地政府对城乡地区的设计规划要有统筹安排,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发展走向现代化。

1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概述

在国家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的交流越发密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人口的流动以及政府部门主动的介入,都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行的动力。如何处理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较为落后的农村经济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作的难点所在。

2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用地缺乏规划

近年来我国农村可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种植效率不断缩小,许多农村对农业用地的使部分用规划缺乏科学指导,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种植效率缓慢、难以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这就使部分村镇为了提高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将其改造为城市建筑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缩减,并且部分城乡政府对占用的农业耕地补偿规划工作不重视,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2.2 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稳定性

在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安排工作时受到各地政府颁布的政策变动的影响,会导致投资方和设计规划方案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政府和投资方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得城乡规划方案经常变动缺乏稳定。还有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初期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指导,许多规划方案由当地领导个人感觉规划具体内容,导致方案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2.3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城镇由于地处偏僻规模狭小等原因,难以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完善基本设施建设。从金融经济角度,中小城镇当地的金融经济基层组织相互兼并以节约开支成本,国家对各地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又偏向了大中城市。因此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缺乏资金投入,难以获得融资是阻碍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方式

3.1 整合目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建立起全新的辐射区域较大的规划管理体系,以保证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对当前这一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当前的城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各地政府要主动承担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对规划管理地区的统筹安排。通过解放城乡地区的生产要素,推动城乡地区高速发展。

3.2 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离不开当地各项生产要素的帮助,通过对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三废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物破坏乡镇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保护当地的特有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

3.3 使用现代科技监测城乡规划动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地政府在开展工作时也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要重视先进科技在城乡规划工作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辅助各地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3.4 培养专业城乡规划管理人员

由于大城市能够为专业的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待遇,中小城镇极度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并且当前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难以承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因此要重视起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对当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招收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到中小城镇进行工作,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推进速度。

3.5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部门要承担起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部门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当地的乡镇企业等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推动各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例如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为有前途的乡镇企业提供部分资金贷款的支持等,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使各乡镇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为保证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贯彻实施,保证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就需要帮助建立起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联系,强化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城市能够带动周边乡镇地区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发展再反哺城市。改变原本城乡规划管理的二元结构体系并且帮助城市和乡镇之间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对当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完善,根据各地实际的发展情况开展工作。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 信息技术 管理

一、前言

随着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对城市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CIT)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

与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关系密切的信息技术有:互联网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1、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让地球的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广电网络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2、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

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 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3、GIS与CAD技术: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

4、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借助于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使计算机的使用更为方便,更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信息世界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三、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公众参与

近年以来规划管理部门大力开展阳光规划行动,吸引公众参与规划、监督规划实施。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2、城市规划管理

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高速城市化的同时也给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如违法建设,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在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严重地影响着城市规划的管理与执行。

遥感和GIS技术等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监测和核查城市中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维护城市规划法规的严肃性,能够有效地震慑城市违法违章建设活动,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广泛采用CAD与虚拟现实技术使规划成果更加直观和形象,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

4、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互联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

互联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关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是密切相关的,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上的。通过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中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景观建设、人文建设、经济活动等进行总体上的协调。不过,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

一、城市规划设计

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未来的发展布局、文化传承等需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中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城市基础、产业结构等进行规划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认识的提高,对于规划设计的研究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上,更重要的是将城市空间、时间、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为城市的未来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城市建设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营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有着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它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多方位的。

要想城市规划设计的规划蓝图能够最大程度地实践,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做辅助作用。规划管理在新时代建筑行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我国建筑行业地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随着市场制度不健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日益显露出来。城市规划管理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技术和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怎样把握好管理原则,怎样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都是规划管理健康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一个城市规划正常和设计的实施是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规划管理的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经济控制进行综合部署和具体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安排建设各项活动和各项措施,是把设计落实到实践的一种方式。要想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规划方法。

四、现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1、现代我国规划设计管理手段非常匮乏。因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起步晚,意识淡薄。所以在现今规划管理手段科学性不强,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2、城市规划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的,有些房地产企业改变规划,出现违法超标的现象都为规划管理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3、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弊病主要表现在权利体系的构建和分解,现在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一直是分散的状态。这种分权体制不仅使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利不集中,管理实现的程序繁琐,还使管理权限的力度不断被削弱。我国城市经济不断改革,国内外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事权体系也发生着变动、重组。

4、政府对规划管理不重视导致新技术应用、城市勘察、规划编制都存在经济投入不足的现象。

5、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执行人员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规划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劣势。管理人员技术知识薄弱、技术手段传统、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都很大城市上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整体水平。

6、城市的主体是人,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主要针对规划设计,而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利。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进行单方面的决策和实施,缺乏公众参与制度。这种单一制度没有形成通畅的表达机制,导致城市规划脱离群众,忽视了规划的现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管理主要是社会整体多元化意识的统一和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以中国公共性、协商性机制。

五、城市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目标、城市功能、城市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

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城市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5、兼顾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管理出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六、总结

建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手段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管理手段也要随时改变和完善,只有是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严格管理才能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城市活力,塑造健康城市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范文6

关键词:资环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一、专业发展概况

1.专业发展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但是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在资源利用中表现为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城乡发展失调,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不协调、城乡产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等。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实施科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为适应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学校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60多所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有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

2.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上看,该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特色不突出,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该专业培养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环境科学、城市规划、房地产、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由于专业名称涉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许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全面”,使得课程繁杂,没有较为集中的方向。(2)专业定位过高,市场需求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事实上社会对“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并不多,社会真正需求的是从事基础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一般本科层次的人才基本不接受。(3)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由于该专业涉及多个学科,理论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又有限,所以实践教学显得尤为不足,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相应硕士点专业缺乏,毕业生深造专业分散。对于资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很大一部分要选择继续深造,但在硕士学位点中没有相应专业,学生只要在相近专业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甚至法学等专业报考研究生,为学生深造带来一定的难度。以上这些问题使社会对资环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资环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少院校根据学校的原有专业和学科背景,对资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出现了不同的办学模式。主要有:(1)与测量工程学合办。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与地理学合办。如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利用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技术,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城市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计算机基础。(3)与资源、环境生态学合办。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和规划的专业型人才。(4)与工程管理学合办。资环专业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人才。另外,还有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合办,突出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的动手设计能力。以上办学模式体现了资环专业的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我校资环专业改革与实践

1.专业设立与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于2001年在地理科学系开始招收资环专业的学生,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和就业影响,几年来该专业一直是隔年招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过于宽泛,课程繁杂,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很低,就业去向非常复杂和分散,并且不少学生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隔年招生和低的就业率严重影响了我校资环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一直上不去,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正在专业发展困惑之际,学校在2009年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将地理科学学院与生命科学系、化学系合并,组建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年,恰逢英国基尔大学来我校访问,提出该校的自然科学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与我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本科生。我校资环专业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我校化学、生物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条件及英国基尔大学的师资和技术,瞄准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改革,在资环专业中开辟出“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江苏省正致力于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如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环保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环境保护专业人缺口巨大。我们设立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技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从事监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立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质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规划等基础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立三个模块,一是环境监测模块,包括水、大气、噪声、土壤、生物等的分析和监测,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环境化学分析技术;二是污染控制与治理模块,包括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处理工艺的设计及操作运行;三是环境评价与管理模块,包括水土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城乡规划、环境法规等,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3.新方案凸显初步效益

我校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批准该专业方向可以多类型多层次招生,一改过去资环专业隔年招生的尴尬局面。在2010年的招生中,我校资环专业实现了专转本、二本中英合作和三本民办同时招生的突破。考生报名积极,报到率100%。学生入校学习方向明确,专业思想稳定,资环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结语

虽然我国资源环境与城镇化问题日渐突出,拥有资环专业的高等院校一百多所,而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形势却不乐观,这缘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等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资环专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院校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大胆改革,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不同的选修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块选择,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地理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