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价值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形成、演变
1956年,布鲁姆主编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的分类法,手册Ⅰ:认知领域》(以下简称《手册》),提出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备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布鲁姆建构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属于一维分类,由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别构成。其中,知识为基础、低阶目标,在其之上的五个类别被称为“能力与技能”、高阶目标。每个主要类别都包含一些亚类别,这些亚类别同样被假定为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阶到高阶的方向分布,构成了一个累积性层级结构。
布鲁姆《手册》出版后,为教育评价提供了一致化的参考标准,一经应用便在教学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经过岁月的洗礼,《手册》本身也被认为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1)对教育目标的描述行为主义太浓;(2)对教育目标的分类累计层级解释与现实状况不符;(3)一维化的分类没有充分考虑知识作为一个基础的内在复杂性。
鉴于《手册》存在的问题,2001年,安德森与他的团队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修正。新修订版将分类框架建立在认知过程和知识二维基础上,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类别;知识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个类别。每个类别又细分亚类别。修订版在结构、术语、亚类别、应用四大方面做了大量改进,以期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变化,增进体系的科学性、适宜性。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育价值
1.理论价值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充分吸收评价理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成果在芜杂的教学目标中建构起了一个二维的阶梯递进的目标分类体系。无论是作为整体的目标分类体系,还是作为核心组成的知识分类、学生认知行为层级分类,甚或是作为其理论联结的评价假设观念都是当时的理论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为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非常直观的理论依据,也为后续的诸多种相异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基础、批判前提,发挥了所谓“以点带面”的效应。
2.实践价值
(1)对教育者的价值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提出开阔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视野,让教育者在“领略教育目标分类秩序之美”的同时,获得了指导具体操作的极有力的实用工具。
(2)对教育活动的价值
①对教育目标设计的价值。目标分类法提供了两类不同序列的知识或认知类别,可以自由连接组合,具有生成教育目标的价值。②对课程设计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为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标准提供参考框架,另一方面可以为课程的编制提供目标选择,还可服务于课程中各类目标任务的设计。③对教学设计的价值。目标分类可以促使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目标,全盘考虑教育教学的各种可能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关系与规律,同时能帮助教育者完满理解教育术语。④对教学评价的价值。目标分类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依据。这主要源于其有效的“靶向性”。所谓考评就是要测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要查看学生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预期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而目标分类学提供的种种目标为各类考评建立了各种适宜的标靶,教学一经开展,学生如箭被教师以弓射向标靶,最后的考评就是要评定“射中几环”。⑤对教学质量的价值。目标分类法显然是“教学质量”的拥趸,应用分类法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教学生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更好的智能,让学生在收获必要知识的同时,懂得知识的迁移运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
(3)对学习者的价值
以往的研究并未太多关注分类法对学生的价值,而安德森在修订版中对此进行了追问,可见这一问题已进入编者的视域。他们认为分类法对学生同样有用,表现为通过让学生提前知晓课程、教学、考评价值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应取得的学习结果有清楚的认识,无形之中增强了自身适应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 项目设计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照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1、项目教学法的职业教育意义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使新增劳动者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当从业岗位需要的基本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而严格的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行业配套、形式多样,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项目教学法实现了面向岗位需求,结合实际工作设置项目情景,以项目目标作为刺激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学习完成项目的程序,掌握完成项目必备的各种基本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现了“三部曲”: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能力的培养一素质的提升,其中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高中教学中,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间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意识。主要表现在:(1)突出了与精神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突出了与“学习型”社区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应用与掌握。(3)突出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4)突出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2、项目设计的要求
项目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第一,把好项目设计关,以“项目”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通过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常会出现下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优势。
(1)一次课的时间未必能完成一个项目,造成了教学上的不连贯。项目是根据生产生活实践中现实存在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课外研究,课内讨论的方式。
(2)设计项目过程中,难以照顾到所有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应该尽量多地考虑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交流和辅导,并更多地把项目应用到教学中的巩固知识阶段。
(3)完全使用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疲于应付,导致项目完成质量的下降。频繁的项目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和疲劳感,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变连续的项目为间断性的项目。
第二,“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项目教学法是以小组讨论形式开展教学,这易使得学生把持不住自己,方向偏离目标、影响教学;而教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兼顾所有。(2)容易导致一两个学生包办整个小组的任务,出现遵从现象或个别学生主导整个小组的现象。(3)学生更喜欢合作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知识,更注重人际关系交往而偏离了学习的主题。(4)小组中某些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可能被忽视。
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就要重新考虑引入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工作首要的是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引入项目教学法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就不妨借鉴以往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满足教育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法发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三,“项目”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3
语文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等特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高职语文学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程,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上,高职语文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这与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滞后有很大的关系,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考虑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自我体验型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性、实践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从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到结果的评价,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呈现教学结果,教师予以合理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精心选取项目
首先,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教育价值,学生在这样的项目教学中,能够主动去探索,获得更深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蓼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这首诗歌中的孝道文化,体会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其次,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当学生对教学项目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的选择要与高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设定关于模拟招聘的项目计划,这个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是学生踏入职场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很多学生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教学。第三,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要难度适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探究型,也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如果项目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收获也少。如果项目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完成,缺乏成功的体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项目任务分配和制定计划
语文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6名同学为宜。为了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充分的参与到项目教学中,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出现。语文教师事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选取一名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率领小组成员一起,确定具体的子项目,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例如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查阅资料、演讲汇报、资料汇总、记录分析等等。小组成员之间既是独立合作,又是通力配合,共同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
3.语文教师的指导
高职语文项目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都可以由合作小组进行定夺。当然,项目教学也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事实上,项目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项目教学相比,语文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与解答疑难,指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启发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引导—项目—再引导—新项目的良性学习链或学习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给予学生,鼓励其更深层次的学习。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环,项目完成后的教学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体验成功、重新审视自己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应慎重完成。评定学生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等级,教师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总之,评价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以肯定为主,多给与鼓励
三、结语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4
1素质教育
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素质教育”概念正式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其背景就是纠正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与中的素质可界定为人在先天遗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获得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品质、体质体能等诸方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
2对高等数学教学目的的探讨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新数运动”开始,数学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批判、反思旧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提出新的理念,进行新的尝试。由起初“新数”的重视“数学理论、结构”到“问题解决”的注重“实用”。尽管经过几十年探索,改革还在进行中,取得的共识是:数学教育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实用性,二是学科的理论性。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突破了过去的狭隘范畴,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重点研究解题方法,注重做题技巧,这只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分析数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包含三个方面。
2.1思想性目的
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情感、意志、道德行为、审美情趣、科学习惯等方面受到教育。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精确、简练、整洁、守时、严于律己、坚忍不拔等科但学品格。还要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教育及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的教育。
2.2知识性目的
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获得公民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数学准备,得到掌握较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的数学工具。
2.3能力性目的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
3.1教师要提高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教育的目的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数学教育的实施者———教师,首先要有意识。这个意识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这只是三大教学目的之一。只有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形成自觉的日常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其次,要有规划。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要长期坚持,潜移默化,不能急功近利,这是系统工程,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重视,都做好自己那个阶段的工作,才能够实现最终目标。第三,教师要面向全体。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筛选培养数学家,也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作为科学的数学知识,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育还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科学品格;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性,发展个性,培养合适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及独特的创造力。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与思维训练,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基础。“素质”不同于“考分”,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正态分布未必是正常的、正确的分布。
3.2体现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苏联数学家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育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数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数学学习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使得,一个人接受数学的训练,可以培养遵守严密的逻辑推理,养成缜密、严格的思维习惯。解决数学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理解问题;准确定义问题并于其他问题加以区分;研究与该问题有关的全部材料;构思求解步骤;选择最佳假设;进行检验性试验;选择最优解法;结论推广等。分清实质,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变换思路,寻找新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新颖的解题过程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推理迅速、运算简洁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检验、调整,去伪存真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一题多解”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模式的长期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数学和数学教育如此普遍地受到重视,不完全因为它有最广泛的用途,除了能提供观察世界的一般观念和方法外,它还对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和价值。诚实、求真,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通过数学教育与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推理意识,使其形成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表述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任何修性的词汇都是多余的。对学生树立求真求实,诚信做人的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是抽象的,高等数学的学习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没有捷径的,解决问题也不会一帆风顺,有时要经历许多失败,转换思路,最后才能成功。面对失败挫折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才能有收获。因而,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4)培养审美情趣
美是一切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本质特征。数学以其表现出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与奇异性等美的形式,从而构成数学美。例如黄金分割体现出的比例美,令人赏心悦目;数学图形及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美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也给人们的理解和记忆不少便利。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数学教育中,利用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通过对数学公式数学语言的直接感知,可以领会数学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美感。通过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增进对问题的辨别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5)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数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数学活动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重新发展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模拟、猜想、验证等活动,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提出数学命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如化归、转换、类比、模型构造等数学的思想方法,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过程和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经过相当数量的积累,就会产生一种有概括、顿悟而促成对原有思想方法的延伸和改进,构成新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力。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1.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
总结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1强调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
1.2强调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
工科职业院校毕业,一般来说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员、工艺试验员,包括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操作员,一线的管理人员,既懂技术又能进行产品推介和服务的营销员,在管理机构中从事一般管理工作及独立经营的“小老板”等。
1.3强调毕业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应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4要求和21世纪国家的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培养学生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习、生活、会合作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提供不同需求的人才,因此重点应放在培养人才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上,放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实践和操作技能能够的有机结合上,放在适应社会具有发展后劲上,以求实现培养目标。
2.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1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现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媒介,任何培养目标只有通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得以实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体系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与劳动世界的职业实践相距甚远,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解构,进而重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即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序列化,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中课堂和学校为中心是最主要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近几年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样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而缺乏相应的教学机制是难以实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基地。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式的职业教育,其先天不足就是缺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期间缺少对生产实际的了解,毕业后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从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使企业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应使学生尽早接触职业的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2.3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纵技能的训练是职业教育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教学方式。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面对这一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作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是由诸多教学方法综合得来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咨询者,已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动手实践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技术的不同有所不同。他们的活动在总体上讲是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下列几种:项目教学、卡片教学法、. 思维图法、案例探究、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教学文引导法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1)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2)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3)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2.4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模式,即在讲解每一个小问题后,马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在一节课中形成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
2.5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一汽、北车集团等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基础理论,提高业务、实践能力。此外,职业学校可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品评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着或能攻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且有其中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当前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量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且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可以说,服务行业需要的现代高级职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的前途指日可待,如果在职业教育及其对口发展上能做的更好,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的辐射作用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与发展的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在2008年中国职教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报告.
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6
论文摘 要:德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语言,其具有语法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等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语在当前大学教学中的现状,并对大学德语教学的创新方法进行探讨,并就德语课的选取教材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日益频繁交流上,各国在教育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了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国内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国际化能力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国际发展需求,对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1.德语教学现状
德语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学的难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习德语的主要目的。德语教学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大量的机械化语言训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达到能够运用德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偏向于重视语言的规则和语法,忽视了对语言技术的培养。教学过程较机械化、死板化,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际学习语言的意义相脱离,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吸收式的学习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探讨、创新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德语教学的创新方法
2.1提高对德语听力的重视程度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说、听、写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它与其阅读能力是相互互补的。注意培养德语的口头练习,对学生的听、说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正确指导学生重视德语的听力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让学生对听德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视听力,增加学生学习德语的学习动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多听德文歌曲,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加强对德语语感的掌握。
2.2利用国家文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国家文化的载体,更是国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学习德语这门语言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德语国家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对相应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即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德国的国情知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主,启发并调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思绪。
2.3课堂阅读的提问式方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采取先提问,在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自行阅读,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检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弄懂了句子的结构,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找课文关键词和核心句,提高了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主动而更具效果地进行学习,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只是拘泥于课本和注释,更应该做到紧密联系实际,适时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采取小组式的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把几名学生组成一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组合。采取以小组式的活动形式,适用于激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互助互补的进行学习,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小组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与教材教学具有相关性的,学生有一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掌握一些相关内容。只有处于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中,小组式教学活动才能进行,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活动方法可与课下活动相结合,课下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效率。 3. 德语教学改革建议
在德语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已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1选取教材的实用性
在选取德语教材时,应针对实际应用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大学德语教材。教材的内容方面应该偏向于语法内容更具实用性,教学内容应着重在语法知识方面学习上,而并不是单纯的只讲理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于对技能的学习,而技能又重于知识。另外,在教材中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图片等元素,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且还能达到图文并茂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3.2教学内容的优化性
大学德语教学的内容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德语知识书籍,归纳总结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规则,并对不同的规则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对教学的内容起到优化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习德语的核心知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学习方法。以教学内容优化性,重点突出难点重点,并且对重点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加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3推广学习的积极性
德语做为一门大学语言学科,在使用上还是具有广泛性的。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当中,在教学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采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为生活的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栩栩如生, 使学生提高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中领悟语言的实用性和德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张建欣.关于德语初学过程中进行德英对比的思考[j].德国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