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与人文素养概述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
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 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入手开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音乐;高职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5-1人文教育的对教育定位:可以理解为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教育也就丧失了他本意.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其本质就是培养会说话的机器.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社会艺术会渗透到各个社会环境氛围中。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出这样的理念:“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他把音乐列为“六艺”课程的第二位;他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确实音乐可以从整体上参与到其他各种素质的构建之中并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下音乐与高职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
一、 音乐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
教育家董仲舒对音乐的论述是: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音乐作用的认识。虽然音乐并不等于其他的文化领域和课程,但音乐却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把钥匙。浩瀚的音乐世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风景画卷。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都浓缩在了袅袅乐音之中。对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而言,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将声音、乐谱、听觉、视觉及时转换,为音乐学习创设情境,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为各学科间知识含量的有机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音乐与高职生的思想素质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众所周知,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之一。他通过声音塑造感性形象来感染人从而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使听者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发展。国外有句名言:“热爱音乐的孩子决没有坏孩子。”虽然可能有些武断,却充分肯定了音乐对塑造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意义。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欣赏本国的民族音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 音乐与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优美、抒情、和谐的。它为我们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我们的发散式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在国外心理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问题。起到安抚、平缓情绪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证明音乐在治疗疾病时所能起到极为积极的辅助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某种乐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对他们各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在舞台上表演更是训练他们良好心态的绝佳机会,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种音乐的不同审美感受,有利于促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使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和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 音乐与高职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音乐艺术形象,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真实情感的。“创新能力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音乐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可塑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必定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欣赏音乐还是表现音乐,每个人都会对作品进行不同的审美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联想和想象,包含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这些都是创造之母和创新之源。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如果离开它,将会失去艺术的魅力与灵魂。
总之,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使其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能的工具性而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当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工具化、异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音乐教育理当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淼根.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理论界,2008,(11).
[2]沈薇.浅谈音乐与人素质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8,(05).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我国所通行的各类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课文总数的80%。故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如今,在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着较大的分量,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导致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服务对象一致,都是为儿童服务,它们的价值取向也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文学知识较为缺乏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学期间,虽然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相比,或者是与现代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更少,这就导致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所学习的儿童文学有所遗忘[1]。而在执教之后,他们也没有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去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为缺乏。
3.儿童的本位意识较为淡薄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与他们的接触机会也更多,这就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这对于后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思想也较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1.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阅读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2]。因此,在选拔语文教师时,就可以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考核项目,这就会让大多数的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而对于已经选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文学的知识培训,如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
2.加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儿童之中,更张世明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透过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愿望,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故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业上,这样就不利于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去提升自己。
3.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方面更为落后。但是,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师生活动。例如,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在校时间,为教师创造一片阅读天地,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活动,让教师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教师创造属于他们个人的舞台,将自己在儿童读物中的感悟通过演讲传递给大家,以营造整个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因此就需要他们加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继而促进双方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有着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40-42.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学意识 文学素养 阅读
李祖荣在《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中提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可见,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较大的,而文学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意识是指文学作品引发的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教师的儿童读物阅读量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太少。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阅读物就是他们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的知识,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不强,对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享受不到文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阅读量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是处于语文学习启蒙的关键阶段,如何学好语文,为其他科目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产生了很多的阻碍。21世纪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媒体在声音和视觉上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牢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多种文学体裁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过少,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既非常贪玩又非常爱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阅读的内容要多种多样,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阔,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个人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学读物中的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写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中得来的,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生在读物里徜徉文字的海洋,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用文字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学生学到他们从未遇到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书本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文学意识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文字中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小学生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作文这一项,但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很少动笔,不仔细观察生活。小学生从小要学会写日记或者动笔随时记下的生活中的感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记录下的东西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就不愁动笔没东西可以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不光是在课堂上教授,更要在生活中去慢慢养成。我们不但只看到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要看到小学教育对中国百年教育大计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灵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当成一门兴趣学科,让小学生在学习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刘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5
一、语文教师具备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首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新教材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1.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步伐。随着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下就很自然由语文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决定。
2.语文教材特点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了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人文性。第二,现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教材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特别是在阅读思考和练习中,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联翩,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3.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语文学科以下的几个特性:(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4)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
2.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文学基本常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知外,还要更广泛地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
3.锤炼教学语言,能写各类文章
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师生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还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因课文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语文教师还须根据教材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或慷慨激扬,或曲折婉转,或见解明快,或犀利深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由此可见,锤炼教学语言固然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能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还应该能写各类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教师应该先写,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能力。
4.文学鉴赏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在教学中,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思维水平。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应从自我做起,要更新观念,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需要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说实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改进。语文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其实,语文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要通过重读经典名著,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要通过阅读、语言学、写作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充实自身理论素养;要养成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科学地研究各类体裁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力。
最后,还要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出适当的点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自学能力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07
大多凳焙蚪淌Χ杂镂牡难习都是放任自流的,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报纸杂志的阅读、电视的收看、广播的收听、日常的交际等都和语文息息相关。正因为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都不差,体现在考试的时候就是语文的分差不是很大,不能有效的拉开成绩的差距,所以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不够,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但是,这种做法是有很大的弊端的,因为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网络语言充斥其间,这对学生的语言运用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导致现在很多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词不准确,对一些基本词汇的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就更不要说娴熟的运用词汇写出华美的文章了,加上现在个人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造成了学生提笔忘字书写困难的局面。这些其实就是不重视语文课的后果。所以在整个高中的学习阶段应当重视语文的学习,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语文的必要性。
同时,教师要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现阶段的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普遍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其描绘的内容是与时代脱节的,无法通过阅读找到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穿插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老子》《论语》《史记》《诗经》等典籍,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提高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会忽略对语文的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完全根除,教师和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育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学科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往往乐于放下语文的学习,因为语文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的从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所以学生大多把时间分配给了能够通过短时间内学习就提高其考试成绩的学科。教师应该纠正学生这种对语文学习的不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不学习就取得好成绩。放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其不良后果也会直观的体现在语文考试成绩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试题目的安排上要进行合理筛选,尽量选择可以拉开学生差距的题目来进行测试,让学生通过这种测试感受到一定的危机,促使其静下心来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过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教学的合理安排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了。
忽视语文学习的结果是很明显的,比如现在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提笔忘字的时候,认识某字也知道其含义,但是到书写使用的时候就不能顺利的书写出来。这就是忽视语文学习的最直观表现,高中阶段要解决这一问题是极其容易的,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安排几分钟对生词进行听写,多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即可。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这些词汇的书写,通过写作还能对这些词汇加以运用加上记忆,还可以养成在日常浏览文章的时候对生词进行记忆的习惯,而且听生词也使学生能力得到体现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课文讲解的好坏也是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这也正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部分,因为语文考试的题目和大多数课文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对语文的教学重点大多放在古诗词的背诵上,对课文的讲解却不那么重视。然而正是这个被忽略的环节,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巧。课本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课本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不能忽略对语文课本的必要讲解。另外,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端正其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持续性、必要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学能力
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好的高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并教会学生一些学习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需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在学习中强调语文素养,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培养起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技巧、方法,其掌握的基本语文知识及具备的文化修养,都是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换句话说,语文素养体现在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