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8-02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随后几年,全国各高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型教学,对于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更是有了多种多样的诠释,但是就如何实现研究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试图通过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理解去探索与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属于教育思想范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新型教学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问题、双主体、开放、探究、能力培养等五种教学意识[2]。显然问题意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核心的要素。有了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地、较深入地双向交流与互动,双主体意识成为可能;有了互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开放;而在一个充满问题的开放平台上进行深入探究与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中楼阁。创新的核心是思维,而问题是思维的核心。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是一种能动性过程,产生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为此,我们在普通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实施研究型教学,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直接教学效果,还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问题情境与研究型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问题的刺激强度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程度。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3]。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学生似懂非懂、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这种困境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也刺激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主动参与研究型教学。而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专业领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所以说,研究型教学始于问题的产生,终于问题的解决或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了解而又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最能有效地驱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比如对于微生物的抗药性,学生们有一种普遍认识,那就是长期服用某种药,体内就会出现抗该种药物的菌株。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生物某种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该药物的长期刺激形成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其实是否定的,在一步步地揭开这个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中学生懂得了微生物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特征,同时也能从科学层面上理解药物在微生物抗药性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展开了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等问题的研讨。(2)利用网络等媒体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大学生是网络等媒体的热衷参与者,同时大学生也是对热点新闻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应用热点新闻设计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发光细菌的发光原理,教师若只是非常详细而准确地阐述其原理,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起先我利用教材上提到的发光细菌在检测环境上的功能导入对其原理进行讲解,课堂效果虽有所加强,但还不是非常理想。2011年科技时报上发表了《发光细菌助间谍一臂之力》一文,而影视更是“谍海汹涌”。借此我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播放几张影视海报,然后提出问题:“发光细菌能否在未来的谍战中崭露头角?它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我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发光细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能发光呀,如何发光呢?发光细菌在发光培养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发光细菌做为谍报代码的话那是不是通过发不同的光来实现,如何做到……学生的议题之多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其结果是一位学生后来向学校申请了一项与发光细菌相关的创新项目,多名学生在微生物学网络课程中留下了对发光细菌的思考与更深层次的疑问。(3)基于反思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结论的问题来认识事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4]。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和老师形成“接受、识记、理解”这样一种定型、机械的认知模式,“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已经了不起了;而“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这样的问题就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了。人体感染的细菌可能导致特定基因变异而引起疾病发生,这是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但当我讲到条件致病菌的时候不禁有点疑问,条件致病菌在引起疾病发生的时候常常会数量增加,这个数量的增加是致病的原因还是生病的结果呢?我把这个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基因突变—细菌数量增加—疾病发生”是不是一定是按次序发生的因果关系。“会不会是人体内由于特定基因变异引发的疾病导致某些种类的细菌增多?也可能两者互相影响?”虽然我无法去验证,但由此产生的对科学定论的质疑真的是弥足珍贵的。

三、建立问题库,延展和提升教学效果

爱因期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不但更重要而且更难。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但需要老师搜索各方面的资料,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资料结合课堂知识,更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思考问题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的教与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习惯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考核内容,长久地疲于解决问题使学生慢慢丧失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没有了源于自身发现的问题的不断刺激,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流于表面,教学效果往往也止于教学成绩。笔者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学生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一项指标,逐步建立了“微生物学课程学生问题库”。学生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班与任课老师,不但增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学识上的交流,有时更有思想上的碰撞。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2]李讯.经济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探讨——从研究型教学理念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95-296.

[3]陆书怀,博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2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关爱生命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7-01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崇有关于人类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追溯到生命的本源,让学生们透彻的了解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而也加深对自然世界中所存在的生物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了解。第二指的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希望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高中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结构、生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能和生物自然发展规律等,开展该课程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的生物教学成为校园关爱生命教育的阶梯。

一、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是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理念的国家。有很多的社会

问题也渐渐地表现出来,激起了整个社会的深思:

第一,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环境、能源、人口、粮食和资源五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表现出在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众多自然资源都被过度的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等,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02年的非典事件和2007年发生的手足口病等事件的发生,都在告诫着人类必须与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生物和谐发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不应该以牺牲其他生物为代价,人类应该把他们作为朋友,尊重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一些漠视生命的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事件能够表现出人们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不顾其他人和动物的生命,例如校园中存在学生自杀事件、社会上存在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和一些凶案件的发生等。还存在一些人由于错误的人生观和心理行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严重的结果可能导致死亡,这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当中,应该利用生态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应该和谐发展。生物老师所传授的生态学知识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存在,更加深层次地思考生命。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世界中,无论具有高等还是低等的生命形式,简单还是复杂,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他们都存在着生命的轨迹。因此,高中生物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生存一定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透彻的领悟到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关爱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该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讲,只有一次生命,但在生活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上,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打击,这些困难可能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变得非常的脆弱。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一个人对生命的构造和发展不了解,那么他就不会清楚生命的来之不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的学科,所以,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因此更加热爱生命。

2.对于生命教育,最终应该落到教育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创造出高尚的精神领域和人格,唤醒他们的生命潜力和品质的升华,老师还应该教育学生从内心去尊重和敬畏生命。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持学习知识和文化,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一定要学会和社会环境和平共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幸福快乐。生物学里有很多的内容概括了生物生命与环境的联系,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的含义

1.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大自然中拥有千万种生物,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从微观层面来说,各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形态特性。以高中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进化过程中生物所进行的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特性,它们展示出了神奇的大自然。老师首先应该教育学生透彻地认识生物,并且掌握生物在各生命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然后在进行欣赏生命教育。欣赏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享受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2.正确对待生命。J识生命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生命,了解生命也是关爱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生物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以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这本书为例,该书详细的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发展进化的全过程。细胞是组成每一个生物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的进化过程反映出人类生命的发展历程,例如细胞的生殖、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与人类所经历的生命过程是相类似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具体的某个个体生命身上入手来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教育,从个体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达到对整体生命认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领悟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去关心社会、关心其他生物和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存在逆反心理的高中生,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生命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热爱生命,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努力,学会奉献,给他人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平.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5):73-73.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就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思维和观念,生物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将大量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合,使其稳定地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形成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对生物知识理论的整体架构和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影响生物教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中课程安排中,生物这门学科被归为副科。生物在中考所占的分值不高,由于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在教学和学习中,生物这门学科常常不受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出现学校对生物课程课时安排较少,投入不够,生物教学无实验室,无实验器材,无实验材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学的教学。此外,由于初中生物所受考试压力较小,使得部分生物老师对生物教学的积极性降低,对生物教学的探究甚少,学生则将主要的经历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学习上,这些现象使得初中生物教学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

其次,在教学思路上存在问题。某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教学思路已经固定,仍保持着传统教学的观念,只注重生物知识内容讲授,让学生对生物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使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只是忙于围绕老师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学习,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吃力,而且一节课下来感到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生物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仍采用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法,课下作业配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知识掌握不牢固。生物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实验科学,本应该生动有趣,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习十分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三、如何开展合作性教学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总体生物教学的目的,生物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组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设置不同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小组内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

合作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是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更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式教学,首先需要老师学会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教学呢?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七年级课程中“细胞的生活”一课时,老师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与父母长得像不像?为什么?与同学像不像?为什么?这样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回答:自己和父母相似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和同学不像是因为没有遗传关系。老师继续提问: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是因为父母把遗传的信息传给了我们,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生物都能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么,遗传信息在哪里呢?靠什么物质遗传给下代呢?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老师引入课程:请大家看1996年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它的身世与三只母羊有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多莉到底像哪一只?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多莉的身世之谜。老师继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多莉为什么像这些羊?这说明什么?(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通过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关键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给予生物这门科学足够的重视,生物教育者要转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探求和创新生物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充分展开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从而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寓新课程理念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10,(11).

[2]李家龙.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3]姜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教学决策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

[4]邓为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2007.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人教版生物学教材;课程呈现形式;教育内容

一、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生命伦理内容

初中生物学课程比较全面地讲述了生物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而其教育的对象初中生是首次接触这门课程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实验和观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变化以及人格塑造形成期,因此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地渗透生命伦理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感知生物世界神奇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神圣,进而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现将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的生命伦理教育的议题及出现次数统计如下:

1生态伦理

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要从初中生开始加强其环保意识。本教材涉及的生命伦理问题较多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圈、爱护植物、节约资源等。旨在给学生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国在工业和环境的双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遗传伦理

人类已经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生物的性状,甚至培养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种;利用细胞工程让恐龙死而复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问题。可人类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了解还很有限,不能把握重组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伦理问题。遗传伦理涉及的议题有两大部分:克隆伦理和基因产品安全。

3人口及生育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全世界都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难题。人类迫切地需要用生殖技术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于是平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计划生育等生育伦理因生殖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4关爱生命及医学伦理

此议题主要内容包括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食品安全、关爱残疾人、器官捐献、禁止产前胎儿性别鉴定。

5生物科学技术伦理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观教育时,应该把握好以下方面:尊重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法律法规教育;实验室生命伦理要尽量避免活体实验、正确运用生命科学技术,其遵旨是“科学技术应为人类造福”

二、初中生物课本中生命伦理内容汇总

综合以上的统计内容,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中生命伦理教育内容出现次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生态伦理、关爱生命及医学伦理、生物科学技术伦理、遗传伦理、人口及生育。这一方面体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和关爱生命伦理,另一方面也要求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贯穿伦理教育,使学生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关心他人;正确的认识和应用生物技术为人类造福。

三、生命伦理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多样,其呈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接受生命伦理教育时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生命伦理教育的呈现形式有:

1.正文叙述 通过正文叙述,使学生获取生命科学知识,了解生命的本质,修正错误概念,端正自己的认识。

2.活动 探究性的学习和身体力行的参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并获得亲身的感悟,会使他们对生命伦理的认识逐步趋于规范和理性。如“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

3.课外阅读 作为正文的补充,课外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观念。课外阅读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有利于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建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4.警示语 警示语贯穿教材始终,内容涉及自己的安全、同学的安全、动物的生存、环境的保护等;以特殊的警示语给学生以警示,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5.练习 “练习”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将理伦运用于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生命伦理道德的认识。”如“人猿同祖,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呢?”

6.其他呈现方式:插图、讨论、数据、资料分析。这些课程呈现形式很大地丰富了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的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呈现形式。“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四、对初中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切实地加强素质教育。要加强给学生减负的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玩“。作为教师可以灵活地布置作业,比如,设计环保板报等;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娱乐场所和活动器具,让学生有时间全面地发展兴趣爱好.

2.明确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的特点。现在的初中学生年龄呈现低龄化,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以及现在社会中形形的诱惑,使他们很难分辨是非和好坏。对他们进行生命伦理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教育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有心理准备。

3.通过此研究结果可把握住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的重点是生态伦理和生命医学伦理,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

4.虽然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呈现形式多样,但却更侧重传统的正文叙述和练习题,应该增加初中生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并且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的课程呈现形式,比如:课外实践、调查、设计、计划、讨论。

5.加强教师对课程的再建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主要是依据教材,但教材也不能保证时放之四海而皆准,也要根据当地的教育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而有所改进。而这个任务就只能落在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和学生情况的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师对课程的再建设能力也是非常必需的。

参考文献:

[1]秦敬民.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认识与思考[J].

[2]胡桂平.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构建生命伦理观[J].生物学教学,2003,4(28):38-39.

[3]陈灿军,许小主.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邵阳学院,2007,6(4):151-153.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物课堂;创新意识;创新型

教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起推动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新社会的竞争,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会走在前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教学都仅仅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科学结论的分析与理解上,往往忽视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应用。须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乃至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往往割断了创新,割断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认识再现,接受创新精神熏陶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转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学习DNA控制蛋白质合成时,可形象地把细胞核中的基因比喻成“司令”,把遗传信息比喻成“司令员的指令”,把“MRNA”比喻成“通讯员”,司令的指令以密码的形式被通讯员送到前方战场上,翻译给前方领兵打仗的指导员。通过形象的比喻,寓教于乐。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学生一旦有了激情,他们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感到由衷地高兴,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了他们生物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实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生物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生物知识及规律有拥有欲及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创新潜力,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教师将氯化铁和新鲜鱼的肝胰脏分别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结果显示,加鱼肝胰脏的试管里迅速冒出大量气泡,而加氯化铁的试管中气泡冒出的速度较慢。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趣味实验,如用广口瓶、新鲜的树叶、碳酸钠等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条件;用花盆中的一株植物茎研究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这些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既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还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课堂,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如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设计多媒体动画的课件,用动画展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分裂期染色体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以及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开向两极移动的过程,动画的展示不仅可以想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展知识,使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提问题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生动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要想提出高质量的质疑水平,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太容易得出结论,也不能太难把握适度,要让学生在解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