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发展 生活化 缺失 回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和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新的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种种选择的困惑与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简单化和形式化,脱离生活实际,教育效果日渐式微。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不断进步所要求的全面型人才,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回归。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它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景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基于以下原因。

1.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源于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中,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生产劳动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以及原始宗教教育。这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同大自然作斗争,获取人类必需的生存资料和得以延续的发展资料,保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进行。维持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最起码的生存的需要,是原始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根源。随着阶级的形成,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使思想道德教育为本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因而突出了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特别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能由意识自身来解释,只能由生活的变化发展来说明。现实生活的进程,决定意识的进程,现实生活样态的转换,决定意识形态的转换。生活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物质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内容源泉。

2.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相互价值关系上,生活更具有本然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个人的目的,社会是绝对至上,个人是不受重视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属人的”趋势凸显,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把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把人的各种智力和精神资源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的智慧、道德、精神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组织形式,是人的生存空间,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完美社会的构建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人本身,为了满足和提高人的生活创造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定位于生活,实际上是避免脱离现实,回归现实生活。

3.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生活中完成。从生活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内含在生活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空间,最终归于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变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就是实现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要达到目的,在矛盾转化过程中,不只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还有来自生活的其他诸多要素的影响。受教育者不仅受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而且他也是自身生活的主体,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有其能动性,他们总是立足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生活需要以及对生活的感观来选择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

同时,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也是主体在与周围环境,即与他人交往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离开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离开了生活体验,离开了与人的交往,就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产生,更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不转化为生活,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转化为生活,个体的思想品德就没有一以贯之的特性,就是容易消失和变化。所以,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表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急剧变迁,人们思想上出现一系列困惑,渴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适时的指引与解惑。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无视生活的变迁,脱离生活实际。有些人仍然热衷于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满足于种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忽略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

1.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是指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超理想的境界,从而出现与生活现实的脱离,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表现为它在现实生活之上预设了一个至善至纯的完美无瑕的世界,认为培养完美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它只问价值,不问事实;只作应然的思索,不作实然的判断;只憧憬未来,不反思过去和现在,一味停留在自己主观愿望设定的圈子里,并以此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没能观照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实践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视之为可以单独存在的,可以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之外专门进行的活动,否认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富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授受或认知开发的过程。认为只要掌握了政治思想道德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相应的“德行”。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在于对思想道德知识的掌握,没有必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本体价值。在我国相当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过多地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服从,而个体的实际生活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片面追求的是社会意志至上,而把受教育者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施行的是强制灌输,单向度的教育。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是否“听话”、“服从”为最高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针对目前生活化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开放式的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走出象牙塔,要求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重视生活事件的德育价值。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也往往是各种信息的扩散地,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理解与争鸣的品质,具有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和思想自由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对生活价值的维护和追求,不应割裂学生与整个生活世界的联系,而要强化大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园生活环境和整个社区环境,把原本单独时空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的、开放式的时空环境中。整合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教育优势组成统一的教育体系。大学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

2.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目前,“两课”存在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未能联系实际的倾向。为此,改革和优化“两课”教学体系,突出“两课”的针对性,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在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关注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3.重视大学生交往和实践

的基本原理,始终是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的。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思想道德不可能到学生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学生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科学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为我们共同的幸福生活所使用的方法。只有通过交往和实践,通过社会角色的承担,个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意志体验,从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和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给予式德育模式在部分教育者头脑中占居统治地位。这种德育模式的特征是:以理论和知识体系为中心;视知识为绝对真理;单向性教学模式;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已知的答案;决策权在教师手中。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有坚固的思想基础。如康德曾断言,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中国也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古训。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摄取颇多,但易导致所传授思想的僵化和绝对化。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塑造。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完善,其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觉自由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应是从灌输开始,到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内化为个体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施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认识、体验、活动、发展和整体人格形成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既造就主体性健康人格的需要,也塑造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教育的转向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积极可行的,有利于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更好地开发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115-117

[4]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1):43-47.

[5]沈雪妹,谢钢,刘小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性回归―教育生活化.生活理性化[J].江苏高教,2003,(4):54-56.

[6]钟平艳,周丽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64-65.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效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以来都得到我们党的充分肯定,它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因此被喻为“生命线”。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不例外。但是在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实践中,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与开展,成人学员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开展与成人教育教学对它的强烈需求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高校应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努力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使其在现实中展露出灵动的生命力,最终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完成成人教育的使命。

一、能力建设解析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量。由于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和客观的“主体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主体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主体的活动的现实展开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或基本维度。换言之,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员,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主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管理者师资力量的加强;成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再认识;成人教育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时强调作为另一主体的成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的加强;后者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客观支持系统的创建。

二、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与成人学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合理构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和骨干,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该首先确保安排专职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和配备这部分人员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他们应该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兼职人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应该由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要求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正派,如果聘用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更好,因为这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

(二)重新认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从国内成人教育现状看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个人选择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往往是利益驱动,成人教育机构办学的出发点也更多地倾向于利益本位,长此以往,慢慢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一种现实性的扭曲,即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并不能为此而忽视了成人教育原初目的,亦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来讲,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认识,明确意义,唤起大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沉睡的意识,让它活跃起来,从而化入行动,融入生命。

此外,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成人教育教师对学员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此,对成人学员任课教师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摆脱这种偏见,用人本教育、教育民主的眼光去审视教育,增加民主教育的情怀,从内心去接受成人学员,从为人师表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

(三)明确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性

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教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以保证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血液。此外,高校成人教育应将法律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因为只有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应彰显成人特色

笔者认为成人学员存在的现实问题应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学校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目前成人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笔者认为,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如何让成人学习更加地超乎功利,帮助成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渴望提高学历是成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但是当“获取文凭”由学习的手段演变成学习的唯一目的时,成人教育者有义务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认识参加学习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获得文凭只是利益驱动下汲取知识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唯一的目的;帮助学员领悟终身学习的要义,以及如何通过自己已经选择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成人学会有效地学习,今后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完善自我。

(四)强化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方法与途径

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与教师紧密联系,多层面、多途径开展成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常规方法与途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级学员组织为依托力量,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开展。此外,学员的自我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法与途径之一。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思想观念的内化和在行动中的外化。我们要激发成人学员自我教育的需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体现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应不断创新

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除了运用常规方法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应注意与学员沟通,及时发现成人学员的困难与问题,站在学员的立场,相信成人自身的力量,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学员入学时学习观人生观的教育、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对一些关乎成人利益的时政的讨论,对一些热点话题的思考等等,引发学员不断的自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学员的工作、今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成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

以成人为本,是成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始终遵循的一种理念。一方面要求成人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成人学员的需要出发,关注成人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怀他们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环境,关怀他们的情感,了解学员的需要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最大可能的教育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成人自己的力量,鼓励并指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人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为他们的心灵找一个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六)鼓励成人大学生加强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我们每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惯习,理应已经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但是过于单调的、反复的教育又让大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逆反。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不是已然真正的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有没有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多的应然没有变为实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笔者认为应该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形成一种主观上的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观上努力地去改变这种现状,把对学历的追求转化为对知识、对能力提高的渴求上,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体系的创建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条件体系的创设,笔者认为应该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相比较其他类型的成人高校,普通高校所属成人教育学院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亦需要从制度层面得到具有一定约束性质的力量,学院要制定适当的规章制度告诉学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员应该努力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教师应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地监督与管理;对于教师也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如目标机制、利益机制、责任机制、竞争机制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他们应与成人教育教师、学员一同规划、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建立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如果没有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理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空乏无力。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严密规章制度辅助之,做到两者结合。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富有思想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对学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可起到陶冶情操、激感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物质环境包括外观环境和内在环境。校园外观环境指学校的建筑艺术、绿化环境等,良好的外观环境可以给学员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得到学员的认可。校园内在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布置宣传栏,营造一种正确的政治氛围和健康的道德氛围,把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成一个具有良好宣传教育意义的氛围,对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素质、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平台,成人基于网络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对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要善于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每一次机遇,时刻为成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成人教育永远生机勃勃。最后,学院应立足学员需求,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设施和优质资源。

(三)精神环境的创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人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对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笔者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

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张耀灿等指出,“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多学科体系发展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确立学科独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选择”和“对当今时代要求的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理论移植”、“借船出海”、“解题低效”等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学界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社会需要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更多地关注“为谁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为了谁”这样一个事关教育本质的深层课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鲜活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人学理论中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方向”。“只有把人学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人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分析,人学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人之现实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点,人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方法和途径,人之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目标和归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底蕴,体现着人性张力和教育诉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耀灿等认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对此,郑银娟等人也持同样观点。[6]

二、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追问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主要从实践论和人的本质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实践论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曹清燕等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唤醒与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从人的本质论入手,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8]“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根基”。[9]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来说,“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10]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11]当然,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质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促进人的类本质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建构的条件和保障。学科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是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现在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一书,作者以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深入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随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生活化作为现代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构建人性和谐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14]

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以六章加上导语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结构全书框架,全面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坚持以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人’是现代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原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深入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5]

理论与时俱进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化超越。即: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性化超越;从片面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超越。”[16]

四、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从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张洪根认为,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学之要求。”[17]同时,他还认为,立足于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张增孝等学者认为,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精神为依据力求体现四个原则: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力求展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问题的特殊性;坚持点面结合原则,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人学化方面有所为,进而以点带面,寻求整体突破;坚持贯彻指导理论为主原则,适当借鉴国内外相关进步理论,力求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有所建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给部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基本思路—要素人学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研究。”[19]

五、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这一研究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应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之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视域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基础;如何生成主题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途径,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坚持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20]

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构探讨。这一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进行人学分析和转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建设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应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2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应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个人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双向建构”。[27]“人学视域下的德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原因,在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会目标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29]因此,用人学来指导,破除和纠正传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质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现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注重从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规范与自主创造的双向互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总的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标、价值、主体、对象、方法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学者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创建性的观点,为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意义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前沿性课题,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尽管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总体而言,学界关注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参与不多,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论研究欠缺。正因为认识和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自然欠缺。现有研究比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价值目标、主要内容、原则方法、运行机制、模式规程等系统整体性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人学教育”等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表现在理论基础、对象范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没有理论深度。其三,理论借鉴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学者大多以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对于近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涉足较少,实乃理论研究的重大缺憾。坚持人学为指导,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其思想精华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审视、批判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视域。其四,理论与实践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相对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和观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之维[J].求实,2009(2):81.

[4] 刘翠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41.

[5]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6] 郑银娟,张凤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302.

[7] 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理论前沿,2007(11):11-13.

[8]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吴惠林.从人学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由全面发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温汉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审视——关于人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3):56.

[12] 陈 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多维目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研讨,2008(3):161,162.

[14]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7(6):30-31.

[1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评价》[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2007(6):40-42.

[17]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6.

[19] 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4.

[21] 曾长秋,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兼从人学视角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论坛,2011(2):123.

[2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162.

[23][24][25][26] 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4-95.

[27] 孔祥华.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8):83.

[28] 王宏伟.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4):45.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理论界主要侧重于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而在学理上的探讨略嫌不够。事实上,学理问题没有弄清,必然影响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试就此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及性质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因此它本身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它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意识,它就必然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意识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还具有政治意志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与贯彻存在于政治过程中,因而也就具有政治意志性。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集中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是典型的社会意志现象和社会意志过程。其中,在经济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就成为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而处于劣势的阶级成为了政治意志过程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政治意志主体不可避免地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表现为主观的意识,是带有主观理想状态的期望,因此它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主体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规律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价值范畴,它势必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和影响,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总是体现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正是由于世界不能自发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才去主动改造世界的。人们总是从自己以及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设定自己的理想和目的。一定社会集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自然的、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对象不能满足他们为维护其秩序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必定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总是具体的,所以受利益主体和需要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必然体现着一定历史和时代的具体内容和特色。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合乎目的性的、关于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追求。

从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内在要素和必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受自觉的目的驱使、支配。这种目的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动机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而且还支配和调节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果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果的一种预测和追求,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1. 人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使其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认识自然与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与社会,提升自身的主体价值,使自然与社会更加适合人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

2.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④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完成个人的自由发展;同样,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满足个人一定程度发展的需要。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其实,人是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应该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3. 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受教育者仅仅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事实上,社会规范的灌输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个人的发展包括其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教育的首要事件,决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在儿童心中发展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⑤。因此,我们必须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批判性。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目的就必然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但是价值追求和选择需建立在教育主体对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因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约也是复杂的,这就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科学与理性的分析和批判,适应正确的、积极的社会要求,拒绝错误的、消极的社会要求。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⑥失去了社会批判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主体性的个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划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包括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纵向方面包括应然的和实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层级分类是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是理论与实际层面的贯穿,是在应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理论指导下的纵横交错。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级构成如下:

1. 一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它在宏观上规定着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在形式上,它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促进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社会的功能,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它的制定一方面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为依据,但更多的是要以社会的客观要求为基础。尽管它是由代表着一定国家利益的团体所制定的,但是,组成这些团体的个人仍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表述方式。

2. 二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二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在领会上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受教育者的规格和质量,是一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必须全面贯彻一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又要全面理解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及受教育者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规格和要求,充分体现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另外,由于二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方面需要贯彻执行一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又要对三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起指导作用,所以,在对其理解和执行过程中,由于主体的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能会产生某种偏差。

3. 三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三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领会二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具体指导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的行为准则。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功能,是以上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且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它的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划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趋于实际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了具体化实现的可能。但是,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目的与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目的是由人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念、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相对于目标,它在实践各阶段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特征。而目标则由形成目标的条件与人的意志所决定,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性、环境可调性及因人而异性。目的是具有导向性、方向性的观念意识,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能达到预期的一种设计,它是目的的分解和细化。目的是目标的中心和指导,决定着目标的最终方向,目标使目的更为具体并具备可实现性,它解释着目的的各个因素,目标可以是多个、多方面的,它们整体构成了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符合长远目标的近期化目标。目标按时间有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多样的。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时间、实现的可能性,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等。一般说来,总目标、远期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预期,而分目标、近期目标则是基层组织、教育主体所要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规定了国家和各个行政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远期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远期目标的指导下,定出近期目标或每个人的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远期目标按层次与阶段分成无数个近期目标,再把近期目标一个个地联结起来,形成目标锁链,最后按最近层次、第二层次、最高层次的次序逐步加以实现。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长远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的特点在于具体,在于切合集体或个人的现状。如果始终用远期目标来要求个人,会使人感到难以达到而失去信心,这样反而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做到长远目标近期化。

2. 将抽象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可行目标。在制定实际目标时,不能过于简单、抽象。目标简单化则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目标会无法实现;目标抽象化会造成无所适从,从而带来目标聚合性的丧失。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基础上,要依据个人的愿望、要求与能力等方面的主观情况,依据人们所处的客观存在,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客观环境来制定。只要目标的确立符合个人的主体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就是具体的实际的目标,就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个目标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从而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同时,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切实可行,而不是空洞含糊,需要从时间、地点、数量上都加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要求制定的目标既要积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

3. 把理想目标融入现实的行为目标。在实现应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由于其理论化的理想状态,使得在实际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可能会无法全部达到,因此,要实现这种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它行为化。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情绪、感情、能力和行为动机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理想目标要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否则理想目标就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理想目标要同每个人的具体理想、具体行为、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尊重、支持、引导人们在远大理想下实现自己的具体理想和具体目标,注意日常行为中的各方面修养,逐渐把理想行为化。

4. 对整体目标做个体化处理。在教育结构中,如果个体目标不能与教育结构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努力实现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使教育结构中的个人视整体目标如同个体目标,在实现个体目标的同时也为实现整体目标作出贡献。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愈接近,那么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就越能达到。目标的这种统一要通过整体目标向个体目标转化,即将个体目标纳入整体目标来实现。

要实现这个转化,必须具备如下的几个条件:第一,整体目标要具有个体意义。整体要含有为个人所能够接受、所乐于接受的一定因素。个体意义的因素要联系个体目标结构的各个成份来考虑,如个人的能力、兴趣以及物质利益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等,如果整体目标不具有这种个体目标意义,与个体目标选择的标准和期望的内容相去甚远,转化就是不可能的。整体目标必须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成员需要的满足两方面因素。第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对象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世界观、价值观改造的重要因素。没有这一条件,便不能实现个体目标的转化。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化的途径有:第一,鼓励个体接受整体目标。第二,将个体目标纳入整体目标。不少人都有自己工作上、事业上的个体目标,对于在性质上无损于整体利益的个体目标,在与整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下,教育主体可为它们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而使个体目标成为整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整体目标的体系。第三,引导个人修改个体目标。在个人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对其加以引导,自觉地予以修改。第四,教育个人更改个体目标。对于那些背离整体利益的个人目标,在种种物质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则要通过教育、批评甚至必要的强制,使之回到与整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来。

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目标来实现预期的目的,必须做到:第一,制定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相结合,使目标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这个“诱因”来达到目的。第二,无论设置个体目标或整体目标,都要让对象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教育主体只是一味地为个人设立目标而轻视整体目标,那么个人会认为整体目标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目标的实现会延缓或不能实现。第三,当人们受到阻碍不能实现目标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一种是客观地分析原因,调整力量,修改并制定更适宜的目标;另一种是导致非理智的破坏行为。教育主体要善于引导,避免后一种倾向的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目标化的操作,才能使得理论化、抽象化的观念形态的预期能够在现实中达到。这种目标化操作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依据的是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关系,最终要实现的是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总体目的。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概述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和国家一切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种描述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要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说明一下什么是价值。

“价值”有很多的概念,有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概念,还有人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而本文的“价值”则是指哲学上的概念,也就是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即客体自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客观需求的一种特殊属性,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

为了更好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除了需要说明“价值”的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明确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的不同观点再对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加以整合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其存在的意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作为价值的客体对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到底有哪些呢?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我们重点讲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2.1 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点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具备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种政治素养,增强其政治认同感以及提高其关心政治及参加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以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维护和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价值是通过把各种先进、科学的各种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由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继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更好地促进与世界各优秀文化的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2 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和功能对个体等各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充分开发和发挥个体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主要包括丰富人的政治、文化知识,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认同并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等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对各类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作用,主要就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而我们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其在我国一直都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也一直扮演着国家政治的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殊不知其实其个体价值才应该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试想,如果个人价值都得不到实现何以实现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呢?只有当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和落脚点。如果其价值得不到实现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等,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灌输法,但灌输并不是简单的把基本理论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根据时代、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改进、创新出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等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使其符合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仅仅依靠一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还远远不足以实现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教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样性和变动性,所以必须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发展来不断的丰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感情发展的需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其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行动。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一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5-0084-07

作为一种存在、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表现形态。在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性与关系实质。而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者之关系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实效,还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态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学界认识不一,不同学者按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有时即使按同一标准,不同的学者也有着别样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新的价值形态。除传统的理想价值、现实价值、正面价值、负面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认识外,工具价值、目的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价值、实践价值、集体价值、生命价值、民主政治价值,甚至诗性价值等亦为部分学者所论及。

之所以进行多层次价值类型划分,主要是因为在大部分学者看来,“价值是一种有强烈主体性和个性特色的关系,因此它必然表现为‘多’。划分价值类型的标准、角度和层次,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价值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维化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比较适宜。这就是,把现实的价值关系看做是主客体之间多维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地限定每一种划分的角度和层次,用多种划分相互交叉的系统整体来表述价值类型的立体分类。在其中时刻把握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一基本线索。”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层次尝试,学界已有认识就是最好的证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不在于简单地对其进行类别的划分,而是要通过分析其表现形态,探讨其涉及哪些内容,进而认识其本性。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是一味地玩分类游戏,或单一地从哲学、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时序等角度进行划分,或为追求新颖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非主导的价值形态,则肯定会出现宏观与微观、表象与本质的混乱,这往往让人迷惑不清,不知所从。

之所以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类的多样化,主要还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认识不清、不深所致。作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产物,作为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是单一地由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主体需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两者的互动。由此,虽然从客体的角度区分价值类型,可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划分价值的类型,可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动力,并且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但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类型既不能单纯从客体属性出发,也不能单纯从主体需要出发,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类型。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有机结合是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导标准,这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所决定。固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主体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随之而产生各类价值,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但基于价值主体主要是个人与群体这一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都是由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所延伸而来,或者说均与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表现形态是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群体主要是指阶级、政党、国家、社会,其中阶级、政党、国家之价值均可归之于社会价值,在此,群体价值又可为社会价值所替代。之所以用社会价值这一普遍称谓,一是从广泛意义上讲阶级、政党、国家自然隶属于社会;二是社会与个人是一对辩证对应关系,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分类既比较容易归类,又较为清晰明了。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这里的社会价值是包含有阶级价值之社会价值,而非一般性的社会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之公共的提升,人们往往会忽略其所包含的阶级利益,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

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单个个体的促进作用,也称之为个人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单个个人的利益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爱好,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一个人的满足与促进是不同的,可能不具有共性。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个人价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应该以“人的价值”取而代之。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概念的问题,“人”是对单个人的一种抽象,是个人的类的总称。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用于个人,进而对社会、阶级发生效能,而其对个人、阶级、社会的作用与促进,最终均可归为对人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个人价值是最基础、最直接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与总称。另外,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同,但在教育活动中预设的目标是明确的,价值可控、可识、可见。每个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教育活动,非外在强制力所为,而是一种自觉自愿,其中的个人价值较为明显。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的取向。人们对于己有利的事情就愿意去做,而对跟自己无关或于己不利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这是一种现实,也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这一现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个人价值提示出来,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外来的甚至是强加于人的东西,它并不与人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相违背,而是相一致的。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权利。人不仅需要接受实用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也需要接受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那种认为接受知识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权利,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义务的想法是一种误解。”既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形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指向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吗?

社会与人都是一个综合发展系统,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物质与精神、思想与道德、生产力与教育等方面都彼此相连,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覆盖范围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全部。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甚至还有生态价值、管理价值等其他价值。事实上,当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产生方方面面影响的时候,已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之作用扩大之“无边”与“万能”。试想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何在?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人为地、强制性地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使命。即使经过中外比较,我们发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对其民众灌输“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方是人类发展之正途”的观点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传输这一理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要么是政治理念传播过程中的附加,要么是阶级、国家、社会利益维护之需要。也就是说,虽然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划分出更多价值形态,甚至学界已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所有分类都可以在社会与个人的身上有所体现与展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是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其他一切都是间接的或附加的。这就如同我们吸收氧气,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其后我们可能会上学,掌握技能,养活自己,为社会作贡献。但我们不能说吸收氧气的直接价值或最大价值就是挣钱,就是为社会作贡献。这实际上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一个事物总会与无数个事物相连,不能因为它们相联结,而人为地进行推演。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表现形态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主要指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政治领域,即社会政治价值与个人政治价值。不过,这并非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与个人的其他方面,对其他领域的需要有所满足,而是强调对个人与社会所产生之政治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原初、最基本,具有“母胎”意义的价值原态。

二、非此即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认识误区

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一般强调要辩证统一,但事实上却往往偏重一方。长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更多局限于社会价值方面,即从阶级、政党、国家、社会角度来谈论与实施教育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在于社会价值。这种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占据了主导,致使教育运行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缺失,最终导致了教育实效性不强,并且引起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非议也逐渐增多。正是由于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错误认识与做法的科学辨析,伴随国家层面“革命意识形态”向“建设意识形态”的转变,加之个人层面人性的复苏与回归,特别是伴随“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与高度关注。在许多人看来,个人价值得以彰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社会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只有也唯有个人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有人认为,“确立以现实个人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当展的起点,就是要扭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价值基点定于纯粹的服务阶级统治、维持社会秩序这些功能上。其意义不仅在于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重要的内容是以现实的个人存在为其意义所指,它的目标是对现实个人存在价值的尊重和实现,而且这种价值意义所指必定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划定了一个清晰的边界,也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不只是满足于社会进步所需,更重要的是,它的本源价值是要服务于那组成社会和生活其中的各现实个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这种界定防止了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淹没掉具有鲜活生命、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价值,避免了用社会整体价值去挤压同样具有实体价值的个体存在。”

不可否认,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比重视个人价值的历程要长,并且带来了对人性的漠视,忽视人的主导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们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对过去片面认识的一种校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一种还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去促成社会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而贬低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单一地强调个人价值而丝毫不提社会价值,似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外在的,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与个人价值完全不相容。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而人又会形成群体,群体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实际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设计与面向并不是针对单个个人而是针对一组群体而运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群体都具有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展现的关系主体既有社会又有个人,两者不可偏颇,事实上,“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阶级、国家、社会由人组成,它们利益的获取与发展具有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又高度一致。

三、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判定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不单单是一种关系的解析与比较,实质上“关系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理解,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重要问题。”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是社会人,个人组成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社会谈人不对,离开人谈社会亦不对。人虽具有自然属性,但社会性却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人与动物之区别的根本所在。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共融互动关系――个体依靠社会的保障与支持,他必须尽力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停滞不前,个人发展无从谈起;社会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与推动,但其必须保障个人利益的获得,否则个人没有发展动力,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愿望,而每个社会也均有对个体的角色期待。但是,个人与社会均有自己的利益,两者又具有对立性,矛盾与冲突普遍存在着。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发展的初期,社会与个人最初会比较和谐,利益能够保持一致,但随着发展,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会激化,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时还相当激烈。不过,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内,两者的冲突不会过激,以不影响到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为底线。但是,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至极端,特别是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时,革命往往就会发生,个人与社会处于绝对对立状态。一旦矛盾到了这种地步,则对立已经无法调和,最后经过革命又演变成了新的社会中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又会出现如上关系,循环不止。

作为满足社会与个人需要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受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同样有所体现与展示,且表现得更为具体与逼真。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保持着适度张力。整体来说,任何事物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应该是一致的。任何事物对个人的积极意义,就是对群体发展的促进,对群体的意义就是对个人发展的保证。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既需要满足社会之需要,又要满足个体之需要。一般来说,当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又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或反之亦成立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会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而如果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满足度基本一致,则价值达到最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只是名称上的差别,内容上基本无分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状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高值。但这只是理想,只能在特定社会与特定人群中出现。

而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而言,更多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都能满足,但满足程度不一致。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满足度差异不大,那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能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是因为,既然能产生满足感,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均是有益的,虽与自身需求有一定差距,但因差距较小,没有影响到社会或个人的根本利益,故不会产生对立。但是,当两者的满足程度有足够大的差距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地位则会发生较大变化。重视社会利益时,社会价值突出,重视个人利益时,个人价值更为突显。不过,此时虽然对社会与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并没有因为重视一方而对另一方完全否定,即使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由于没有发展到根本对立,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尚能共处发展。况且,人们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解释。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归属与贡献,并不否认个人的获取与利益保证;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突出时,人们强调的是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元,也并不否认关键时刻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奉献。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也可能出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完全对立的情况。当思想政治教育只满足社会需求而完全排斥个人需求时,其社会价值就得到了极度张扬,从而一家独大,个人价值没有存在的痕迹。这固然有利于社会的集权统治,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民众对现下的社会失去了信心,要么揭竿而起,要么投向他者社会之怀抱,革命往往发生于此时。反之,当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个人需要而对社会需求漠然视之时,个人价值则得以极端满足。不过,此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为社会所需、所容,也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建设意义。实际上,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和满足人的需求之目的永远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也值得怀疑。

由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始终保持着适度张力,两者间相似度最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佳样式,两者完全对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消亡之表现。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作用,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可能倾向于社会,有时可能侧重于个人,这固然有人为的、外力的原因,但更多地取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需要,取决于社会与人的一种互动。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交结,既为工具又为目的。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互动。虽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双方的对立与争执都以不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维护社会与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就会无效。但是,有学者则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二分法固然理论上不错,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实体,或社会或个人。“教育价值有两个主体:社会和个人,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实践作出价值评价。但这两者不是平等的主体,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所以它们对教育实践的价值评价也不具有平等的有效性。……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最终方向,如果教育实践同时指向社会和个人,那么当两者的要求相互冲突的时候,它将不知所从,而且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所有形态中,都存在着社会与个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有时还非常激烈。所以,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主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实践对它的服务方向必须有所取舍,在这些时候,我们坚持社会需要的至上性,坚持认为教育实践应该首先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实际上教育实践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即是典型的人力教育。”

此种说法的实质不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分类的质疑,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与个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秤应该倾向于何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跳出偏执的思维,不要认为非此即彼,而应站在社会、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于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工具,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是一种目的。所不同的是,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结果。在这里,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条件、手段与基础,没有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无法存在与发展,但同时还要看到,人的成长与发展对社会来说也是目的。”因此,教育、人、社会三者关系问题的解决“是可用‘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或可简单地称为‘以个体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这种观点虽然是对教育、社会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实际上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亦有方法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