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缺点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绩效管理;应用实践

1绩效的定义

绩效,其含义就是业绩和效果。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当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指的是某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即使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效果,但是毕竟他付出了时间和劳动,对于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在绩效这种思想和理念当中完全否定了这种说法。在绩效思想观念下,工作效果如何必须用业绩说话。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绩效的定义:绩效就是工作人员工作之后的成果。我国在绩效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普遍认为绩效技术的作用就是通过分析、开发、实践以及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让组织或个人业绩得到有效提高的一种技术。

2高等教育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实践

2.1在进行绩效管理之前要做好基础管理

在进行绩效管理之前,教师必须要在高校当中做好基础管理。如果高校当中缺乏有效的基础管理,教师想直接开展绩效管理,那么无异于让一个身体素质极差的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在高校当中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基础管理的工作,例如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之前,学校一定要建立并健全一套高校的岗位体系,使高校的岗位可以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这样一来,各个岗位的职能就能够得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也能够更加清楚其所在的岗位的要求。假设高校没有完善的岗位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设置,各岗位工作流程没有一个清楚的关系,那么管理工作潜在的问题和不利的影响就会十分重大。除了上述建立并健全一套高校的岗位体系之外,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很多问题。例如制定的绩效计划非常普通,不具备丝毫的挑战性,在这样的计划之下,学生即使没有多少重视和努力也能够完成绩效计划所要求的内容。这样的绩效管理工作没有一点实际的意义,无法让学生有效的进步,而且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很多见,让高校的绩效管理变成了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与之相反,有些高校制定的绩效计划过于困难,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绩效管理注定也是失败的。

2.2绩效辅导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

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绩效辅导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绩效辅导工作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是现在也有大量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只是制定一个考核的计划,之后分析计划完成的状况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要想让绩效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重视绩效辅导的过程。虽然绩效辅导的过程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负责绩效管理的老师只关注绩效管理的结果,但是对于绩效管理过程当中的绩效辅导并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只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去评定学生的优劣,但是却忽略了考核过程中可能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绩效辅导就是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绩效管理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让那些潜在的问题和障碍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始至终重视并做好绩效辅导的工作。

2.3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在高等教育当中运用绩效管理,就必须经常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在考核的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如果只是一味生硬的要求,那么学生接受考核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并不愿意接受绩效考核。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绩效管理的同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对绩效管理工作当中正确的部分继续保持并发扬,对那些错误的部分要及时纠正并改善。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绩效管理当中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所以说,教师必须改变考核在学生心目中的生硬的形象,真正让绩效考核成为激励学生的好办法。如果上述情况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绩效考核工作还能够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完成更多的有效互动,这对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高校的绩效考核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负责考核的部门和教师要保证整个考核的过程在一个完全透明的环境之下进行。绩效考核能够发现学生的缺点,但是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一种激励,让学生在发现并了解了自己的缺点之后能够有效的改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学校当中管理混乱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一定要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只有在运用了绩效管理方法之后,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加有效和规范。所以说,高等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绩效管理的方法运用到管理的过程中,使高校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9-21.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2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内涵

标准体系就是标准的集合,即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所需要的标准群”。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标准的集合。由于标准体系是由标准形成的有机体,而标准又是标准化活动的结果。可以说,无论是单个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还是由单个相关标准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均是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服务的环节。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的探讨需要将其纳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这个大环境中进行探讨。笔者根据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等之间关联的分析设计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三阶段流程图来进一步解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特征解析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其功效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特征的深入理解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行实施机制等环节的科学制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的有关探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具有整体效应性、层次多元性、结构优化性。

1.整体效应性

具有内在关联的单项标准所组成的标准系统有明确的特定功能指向,其通过执行实施能产生相应的系统效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所以具备整体效应性,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单个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的标准所形成的科学有机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所有质量标准的整体系统通过执行实施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不是单个标准发挥独立效应的简单汇总,而是通过单个标准的内外在协同和关联性来共同发挥单个标准所不具备的相关效应。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将相互关联的单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整体系统化并通过执行实施时的单个标准间相互作用产生相关效应。从本质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整体效应性的根源在于体系内各维度上若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其相关要素间的复杂关联与协同。通常来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作为科学的人造系统,其执行实施产生的相关效应远远大于组成该体系的各个单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产生的单个效应之总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备的整体效应性使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过程会更多地从整体关联与协同的视角来考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规划以及其有效的运行实施机制设计。

2.层次多元性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关系。由具有各种关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同样也具有层次上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因而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既需要强调层次和维度方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共性,又要强调其个性。若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看成树状的层次体系,那么这个层次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看成是下一层次组成元素具有的各种个性到上一层次的共性来抽取共性特性,或者是由上一层次整体的共性到下一层次组成元素的个性进行层次分解。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层次多元性,并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组成元素通过共性与个性进行各种继承性的关联和聚合性的关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绝对性是决定不同价值利益主体的诉求度与满足度的统一表征,具体来说是对时代阶段、层次类别、学科专业等各维度的差异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基本共性的要求限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对性的基础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绝对性,不同时代阶段和相关利益主体价值诉求的不同反映出的对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制内容和功能的相对差异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与分类质量要求共同成为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需求。总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在不同层次维度和多方价值主体不同价值诉求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制定的各层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整体构造的分层多元化体系。

3.结构优化性

标准化工作具有时代性,标准和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时代性。伴随时代与技术等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标准制订呈现出动态特征,其表现为新的有关标准不断被制订并用来进行实践指导,同时旧的标准也面临逐渐被废止或及时进行相应修订调整的必然选择。标准体系的组成元素不断处于动态变化导致标准体系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即表现出动态结构变化性。总之,标准系统形成的结构是通过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结果且其存在不断继续优化改良的余地。也就是说,标准体系作为人造系统必须具有相应的调整弹性,即其要通过具体标准化工作过程的不断优化与修正循环来达到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体系结构。同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也需要通过其执行实施与评价反馈等不同流程环节的信息流传递才能不断适应系统内外各种环境变化所需要的相应调整,可以说,一个优良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结构优化特性并进行不断的循环优化与完善才能形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结构优化性是其本身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所导致,伴随着对高等教育质量价值需求的改变,其也需进行相应的动态变迁发展。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性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效应性和层次多元性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模式与管理工具

按照公共支出领域的分类原则,公共教育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同时高等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下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大类。为充分发挥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宏观政策指引功能和提高高等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模式应采取多重模式,即对于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涉及高等教育通用基础性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采取“教育部主导与全程监管+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模式,而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等相关标准采取“教育部引导+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监督+行业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联盟共同制订”的模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的多重模式既考虑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又考虑了高等教育行业部门和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完善乃至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需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工具才能高效地指导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体系表作为表征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是用以表达标准体系的相关构思、设计和整体规划,其由相应的体系结构图、明细表、统计表和编制说明组成。同时,标准体系表主要用于指导标准化工作中相应标准体系中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标准体系表是表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相关概念的图形化模型,其主要用于指导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过程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规划、创制与修改等内容的组织管理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有效管理的效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的主要内容除了高等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和编制体系报告,还应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阶段表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阶段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主要用以表达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各层次维度具有的纵向层次关系、横向门类关系和具体过程的序列流程关系。标准体系研究和构建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分类法、层次法、系统法和过程法,这些方法可用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的设计构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种构建方法均具有相应的优缺点,因而为避免使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缺陷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比如可以使用分类法、层次法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分类和层次划分,而使用过程法进行具体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序列结构设计并使用系统法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系统纠错与检查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通常是为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现状、应用情况、未来的规划设计等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构建与完善。具体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计表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其要全面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有关质量标准及其相应标准体系的研制过程中应参考引用的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教育行业标准、相关地方标准、教育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规章;另一方面,其要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实施现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应从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某个子体系的内容修正、具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或废止工作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内容,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子标准体系及其具体标准规范文件的研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常,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明细表的表头条目无固定内容,不过一般应明确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层级、标准性质、建议研制单位等内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编制报告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编制的有关说明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编制依据和需达到目标,结合标准统计表分析现状与薄弱环节并明确后期主攻方向,与其他体系交叉、协调配套的情况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阶段表主要用于反映标准体系中具体的单个标准目前所处的研制相应阶段,以便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具体标准的编制工作。此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阶段表主要用来反映各个子标准体系所处的阶段情况(创制阶段、执行实施阶段、效果评价阶段、调整完善阶段),以便从宏观上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管理。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

为使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功能有效实现,除了对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表包含的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外,还应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和实施之后面临如下问题:首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执行过程有效度和力度等情况如何?其次,其实施后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无正面的价值影响和实际效应?再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实施综合绩效水平情况及其实施后发现的优缺点如何?最后,接下来如何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完善?这四个问题对于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执行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绩效评价。可以说,要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对其经过执行实施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既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行实施机制的组成内容,又是对其综合绩效进行测度的后续环节。总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和公共政策评价一样符合中国决策管理模式的需要,其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决策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化管理十分必要的动态循环过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若干要素或子系统通过各种关联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机制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将评价反馈机制中涉及的各个评价要素围绕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目的进行系统化合理安排的过程。通常认为评价要素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中介、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评价参照、评价结果。评价反馈系统要素应是反映评价活动的本质内涵并贯穿整个评价运行过程的因素,不同的评价反馈系统需要围绕评价目的来设置所需要的要素。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的特征与目标,笔者从整体上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反馈系统要素分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基础支撑子系统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评价运行实施子系统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评价环境子系统、评价信息子系统、评价过程监督子系统,后者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子系统、评价方法与指标子系统、客体子系统、评价结果反馈利用子系统。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3

关键词:扎根理论、资料分析、必要性

【中国分类号】G420

1引言

扎根理论又叫扎根理论法或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斯特劳斯和格拉斯两位社会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建构理论的方法。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由于受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或追求文章看起来有据可依、科学严谨,故而,在现在条件下的教育学研究中对定量研究较为重视,对定性研究比较排斥。而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没有一定的范式,只能对资料进行简单的描述,研究者只能凭借主观判断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未能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而获取内在有用的价值信息,不能构建出严谨的理论。扎根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尝试在教育中应用,但迄今为止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阶段,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范式。

2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简单的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感兴趣的主题,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地加工、比较、分类、概念化,加以关联和建构,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脚踏实地的去高等教育的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升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自下而上的抽象出理论、提升理论,最终建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要有经验的支持,但它主要宗旨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从经验的事实中抽象出新的理论和思想。

3扎根理论的特点

3.1扎根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获得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建构出一定的理论框架。在扎根理论研究者看来,任何理论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丰富、详实的资料基础上。因此,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参观等方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同时,提高了理论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3.2扎根理论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融合起来

扎根理论收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多样化的资料收集方式,不仅使资料来源多样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通过资料提炼出理论的正确性。收集的资料完整全面,能够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建构的理论比较饱和、科学可靠。

3.3扎根理论比其它研究方法重视理论抽样

“所谓的理论抽样就是研究者不断的提炼和发展类属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现有资料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完整"。并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收集资料以弥补不足的过程。理论抽样的目的在于不断地筛选出与建构理论关系更为密切的资料。通过理论抽样,指导研究者下一步的工作。

4扎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等教育定性研究,只重视思辨的哲学式探讨,而忽视对教育实际情况的考虑。而扎根理论在经验资料基础上建立理论。要求高等教育的研究学者去深入高教教学环境的第一线,脚踏实地的去教育现场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最后,在资料的基础上发掘新的理论。

5.1扎根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高等教育理论建构问题

高等教育还处于属于一种学科还是领域之争的阶段,持高等教育是一个领域的观点的学者,一个重要的反对高等教育是一门学科的观点便是: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没有在自身形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如何形成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和研究自身的问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成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而扎根理论正是要求研究主体深入到教育的第一线,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不断的分析、提炼、挖掘,形成自己的理论。因此,通过扎根理论可以有效的、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5.2扎根理论可以有效验证当前高等教育理论

研究主体通过深入教育现场第一线,发现了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通过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挖掘和提炼,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通过获得的这些理论,可以有效地检验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检验的结果有两种:要么证伪、要么证实。运用扎根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有效地验证,可以促使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证伪了的一些理论得到有效地剔除,证实了一些理论获得更有力的论证,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理论 。

5.3扎根精神可以提升研究主体的科研水平

当前,高校的行政化、官僚化趋势十分明显。扎根理论所强调的扎根精神,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些研究主体,特别是有行政职务的一些研究主体的研究作风,而且可以改变只凭惯例工作的作风。扎根理论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作风,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可以提高研究主体的科研水平。高等教育研究者深入到教育一线,实地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挖掘资料,然后提炼出理论,进而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科研水平。

5.4扎根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扎根理论被誉为质性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得出的理论是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核心变量、编码理论、理论饱和等一系列规范并据此来建立理论。“这套系统方法反映了扎根理论力求对质性资料采取与量化研究手段同样规范的处理技术。”既剔除了传统定性研究“不科学”、“不规范”、“不严谨”等缺点,又克服了定量研究只重视数据,而缺乏深度挖掘理论的弊端。这样扎根理论通过在质性研究中引入量化的研究手段,克服了传统的定性研究的弊端。因此,扎根理论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注释:

[1]张家军:扎根理论及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1期.

[2]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4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转变,不得不承认我国大学生从数量到质量都与以往不同,比如从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来短短3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毛入学率就是在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百分数) 早在1973年,马丁 特罗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指出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型教育,当达到50%以上时称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首先我们明显看到的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大量增加,而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下有些学生缺乏灵活选择的空间,教师开始疲于教学,学生也开始厌于学习。所以,对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重大挑战,如何让这么多学生喜欢学习,甚至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由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即老师为课堂上的主导由老师将“加工”过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来自老师的结论发展到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即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结论,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学生不厌倦学习,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更有意义的是我们让学生监督老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从中找出不足,这样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更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监督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学生、老师自己的转变,现在高等教育中更重要的角色督导体系正慢慢完善,他们的产生更能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

督导的作用就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监督和引导。他往往由高年资或者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他们会发现年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并给予改正。所以教学督导的作用不仅在高等教育中重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督导的监督作用: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系统的监控,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由于督导既参与教学一线又高于教学一线教学的特点,所以督导向学校领导及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全面、更有针对性,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督导的引导作用:由于督导是由高年资或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年轻教师的不足和缺陷,督导教师经过研究后对年轻教师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促进,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活跃于大众的生活中。从广义上来说,流行音乐的内容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能让大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的。这样就让人们从它生动形象的内容中更加容易地体会到歌曲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并将这份情感融入到生活当中。所以说,流行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使流行音乐发挥其优势作用,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丰富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容。首先,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出发,它易于接受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缓解压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在繁重的学习后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放松身心等。其次,流行音乐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逐渐从音乐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高校学生处在人生当中最具活力和热情的阶段,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而流行音乐独具的特点则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使得他們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来。

(二)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流行音乐严格上来说,是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兴盛起来的,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性较强。所以很多流行音乐存在质量低下、肤浅化和表象化的缺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仅影响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且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有些流行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趋于媚俗化,使得大学生在受其感染后,被不良情绪所影响,意志消沉,精神低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策略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完善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当然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主要的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摆正地位,辩证看待。流行音乐在音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泛传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流行音乐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为学生们所喜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其特定的艺术价值。在高等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流行音乐也更要摆正位置。教师应合理选择流行音乐的作品,向同学们传达流行音乐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性,让他们领会到流行音乐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从而让他们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音乐也不例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来说,也应该转变视角。在课程设置、教学方面多增加实践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素质。在课下,也可多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建立音乐论坛、组织音乐讲座、设立音乐社团等,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此外,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改变过去简单化和死板化的方式,采用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在注重以分数来评价自身成绩的同时,更看重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流行音乐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坚持主流音乐对大学生精神发展的教育作用。

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6

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也是促进美国高等教育自我检测、自我改良、强化教育参与者责任意识的治理机制。内部问责可以促进我国高校解决资源浪费、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我国要建立涵盖教学环境、课程、科研、师生素质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机制,并扩大内部问责参与主体、丰富内部问责实施方式、赋予院校研究机构内部问责职能。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建设;启示

放眼全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已成为完善高校治理、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联邦教育政策。[1]因此,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缘起、现实功能与实施措施,并探讨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兴起与作用

教育问责是指教育机构按照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说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以及教育活动由谁负责、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或方法负责等问题。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高校内部的问责体制,是指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客观评价、检验并进行改进。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对公立高等院校履行公共责任、加强自我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等要求,促使内部问责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措施。但直到20世纪初期,公立高等院校对政府和公众的公共责任并不清晰,美国联邦政府给予高校充分的自治,由高校自行决定内部事务。20世纪70年代“问责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里。一般认为“教育问责制”的概念最早源自莱森格教授1970年的著作《每个孩子都是胜利者:教育中的问责制》。[2]高等教育问责制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公立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开始恶化,严重的财政危机、生源危机导致公立高等院校不断调整发展方针,加上“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的逐步兴起,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内部管理及资源使用成效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州及社会基金组织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对公立高等院校使用他们所投入的资金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而又保障教育质量不下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公立高等院校的问责也成为议员所提的最多的议案。[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得到实质性发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时任教育部部长贝尔组织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学校教育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落后于其他先进工业国家,引起了美国举国上下的轰动。[4]报告提出要评估公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教育质量,随后各州纷纷要求高等院校制定措施来评估教学效果。1982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先在州内的公立高等院校开展“大学学术能力测试”,成为公立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以学生学术能力为测试重点的内部问责制也逐渐在美国各个州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公立高等院校以年度报告或内部审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等问题,出具自我检测报告。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向家长和学生提供学校的教师状况、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等各种教育信息,并使联邦政府密切介入到公立学校的管理中。2008年7月31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机会法案》,核心内容是加强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进一步规范美国教育部、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权责范围。至此,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公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与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美国优秀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都《年度问责制报告》,内容涵盖教学情况、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等。早期美国高等教育注重外部问责,高校重视向外部解释、说明其责任,证明他们履行了相应的责任,以取得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家长和所有支持高等院校的外部团体或个人的信任,争取外界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外部问责制作为外部人员对高校的一种认证和评价,有利于高校更加合理地使用资源,但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自我改良机制,使参与教育活动的院系、学术管理委员会甚至每位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结果负责,外部问责制鞭长莫及。而内部问责制是由高等院校内部专业人士控制的问责制模式,学校的高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是主要参与者,通过强调人人负责,强化了高等院校管理的责任机制。内部问责制是围绕着教育责任的承担来开展的,是美国高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在问责过程中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和个人围绕各自责任进行解释说明、自我检测,检验出需要改革的地方并提出改革建议,因此内部问责制是高等院校内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体系。内部问责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自我改良。内部问责的实施使高校对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学科、学术、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劣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内部监督下,学校内部对教学、科研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全方面的审查。在高等院校内部质量评估程序和操作流程的指引下,高等院校自己组织实施年度教学质量评估、阶段性评估等,在对学校有全方位的认识之后,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实质是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问责。美国高校的各方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参与大学治理的责任和意愿等,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行其责,共同构建起高等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使得问责制度成为保护院校自治、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实现自我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体与内容考察

基于美国高校高度自治的传统,高校内部的问题应该由高校自己来解决,因此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体是高等院校的内部机构与组织,包括校长、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师甚至每一个学生。在理论上,每一个与院校教育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问责。内部问责的主要目的是对学校自身各个方面的缺点和优势加以了解,对自身各个系统体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评估。问责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美国高校中除了学校的总课程外,具体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通常在院系、学科组等小单位范围内进行,这些课程根据院系的学科结构、学生需求增加或缩减。课程设置的讨论和决定通常是维持和改进学院教育质量的第一步。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的方式。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时被普遍运用,这样可以督促教授公平地对待学生,使教师不仅关注科研,还要关注自己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除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外,美国的各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委员会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这些委员会还会聘用许多外部专家,制定一些教师教学的标准和策略等,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美国还对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学位进行定期评审,这些评审由学术部门、教师和学校团体来执行。第二,学术研究质量。科研是美国高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的社会贡献之一,美国高校的研究力量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术研究也是美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保障高校的科研质量,美国高校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比如、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的质量和数量等。学术研究的开展者可以提交研究计划,交由院系或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审查,审批通过后列入资助项目。科研计划立项后,还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审核,通常是依据研究结果引用情况、出版发表情况来进行衡量。第三,教师与学生的质量。教师质量是维护教学、学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在聘用教师之前美国高校就由教育部门、教导主任、校长、学院董事会来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审查,并通过试用期审查解雇不合格的试用者。为了保障教师质量,有些院校还在正式聘用教师若干年后对其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为了招聘到最好的教师,一些美国高校提供教师科研服务项目,吸引全世界优秀的教师。美国院校中教师的升迁及其他奖励也是建立在对教学、学术成果的评估之上,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动力。美国高校通过考试和分数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基于美国的独特传统,考试和分数不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普通教学衡量标准,因此就不会对考试的目标过多关注。而大学的学术奖学金及其他学术活动的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而且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吸引了优秀学生,保障了良好的生源质量。

三、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与组织保障考察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建立起多样化的内部问责实施途径。一般来说,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内部审査。内部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工作的审査,对校长、院长、系主任等行政与学术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审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审查,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审查,对科研结果进行审核等。基于美国高等院校的高度自治,高校的内部审查报告一般不会直接和财政拨款相联系,因此内部审查不会故意隐瞒问题,这样更容易保证内部审查的客观性。一般来说,美国高校在每年的3月31日之前结束内部审查并报告,内部审查委员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第二,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美国高等院校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内部的各种数据,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内部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发展规划及有效性,教育项目及其有效性,学生项目和服务是否符合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引入、评价、发展、研究创新,图书馆及数字化信息资源,治理与行政管理,财务计划及经费资源管理,高等院校的道德操守等。内部评估重在发现问题、规划未来,不是为了惩罚失职者。内部评估使管理者和教师等获得了对当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机会。第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美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查学校内部经济活动及内部财务管理的合法性、有效性与妥当性,促进学校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内部问责活动。[5]内部审计部门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从而确保学校的资源获得有效利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内部审计结束后,由学校审计委员会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客观总结学校的财务状况与运行效率,呈交给校长及董事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第四,自愿问责。自愿问责是美国在现代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等教育问责方式,其主要形式是美国高校通过互联网主动以高校特征、学生的学习与消费、校园氛围、班级规模、学生大学生活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报告。自愿问责的目的是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提供透明的信息,向公众展示高等院校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成果。自愿问责披露的主要信息是校园学习环境、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学业。自愿问责增强了外部对公立高等院校的理解,满足了公众对大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需求,维护了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引导了家长和学生的择校行为,并增强了公众对高校的信赖。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组织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参与高校自治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实施,但在实践中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在董事会下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校的内部问责制进行组织实施。最主要、常见的机构就是院校研究办公室。美国高等院校的内部问责和院校研究工作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美国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为美国高校有效问责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实践中院校研究基层组织承担了对高校运行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工作,并进行信息提供、。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院校研究办公室的职责就是进行自我调查,对外进行信息交流。美国各个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称呼虽然大不相同,如院校研究办公室、院校研究小组、评估和信息办公室、绩效规划研究室、效能研究室、战略发展研究室等,但承担的主要职能都是按照要求向教育部门提供报告,向公众提供信息、向学校提供咨询检测评估服务。

四、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是在美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照搬美国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但从美国高等教育问责运行与制度设计中可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问责制度提供参考。

(一)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与审核标准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但过于单一,对于中小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更趋向于使用升学率来进行考核、评价,对于高校则更趋向于使用就业率、考研率来进行评估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和指标虽然可以很直观地将结果呈现出来,而且方便操作,但对于各个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个体发展非常不利。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基本目标是检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加深学院对自身的了解,因此内部问责从探究该高校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问责过程中要剖析高校对自己的任务及优秀标准的看法。如前述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内容和标准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教学、课程、科研、教师素质、学生发展等等。教育问责制的最终落实体现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上。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问责内容与标准,基于内部问责发现制约教育质量所存在的问题,问责要涵盖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育效果、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

(二)完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自上而下,从政府主管机关到校长、再到院系,最后落实到教师管理学生,一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治理过程中往往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机会参与。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中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都肩负着如何行使学校自治权的责任,因此,美国教育问责参与主体很广泛,既保障了问责的实效,又激发了各个群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我国正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之一就是保障被管理者的参与机会,从而有效地整合价值认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也需要广泛参与,要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纳入到教育问责主体之中。他们都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要改变高校只对政府负责的现状。参与高校活动的主体都成为内部问责主体,可以使高校运行照顾各方利益需求,兼顾公共利益与学术自由,在管制与自治之间实现平衡。我国高等教育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每隔一段时期对高校进行验收式的评估,这可以对高校形成压力,但更类似于外部问责。而内部问责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院校自身的水平,而不是外界的认可。一些高校为了迎接检查临时应付,就是外部问责带来的弊端。内部问责制通过自我审视,从院校解决自身问题出发改进院校的现状。因此,我国高校要实现内部问责实施常态化,通过内部审查审计、评估、信息披露等,形成内部控制机制,并通过信息公开强化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及良性互动。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导组织机构

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类似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如“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发展规划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处”等,其存在的功能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大相径庭。这些研究室对高校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促进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改进、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但这些机构的工作职能主要定位于院校层面的决策咨询,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相比,缺失了对内进行问责、对外信息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与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意识的加强、内部治理复杂性的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建立起类似的院校研究机构,并改进其功能,使其承担起内部问责和信息的职能,一方面承担起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出改进建议的职责,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增强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作者:严鸿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