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生态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生态学范文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转变。自1999年起,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4年为280万,2006年为413万,2009年达到了611万。[1]而社会劳动力需求缺口年增长幅度并不高,相反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相对趋紧。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常陷于苦恼和焦虑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专职教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对口性,就业面较窄。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幼儿教师就是保姆,是“看孩子”的,甚至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己也不认同本专业。
再加上幼儿教师职业待遇的不如意、地位的不认可和职业前途的不理想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处境十分尴尬,面临就业时的焦虑情绪也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其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考虑到取样的代表性和时效性,本研究选取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五年一贯制(初招)五年级学生和三年制(高招)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焦虑。指人在面临当前的和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2]状态焦虑。主要指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表现为: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在择业过程中有某些身体反应(比如睡眠质量下降、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较平时混乱等),对学习、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特质焦虑。指人们一贯或平时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性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二)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学制从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被试352名,取样时间为2010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是因为这时学生即将离校,所得结果更能反映被试在面临就业时的心态。具体情况见表1。
(三)工具
本研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1988年中译版。[3]该问卷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我评价问卷: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各20个题目,旨在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四)方法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施测前由主试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答完后当场收回。原始数据严格按统一格式录入,最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
项目区分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各个项目得分与相应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具体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所有40个项目与相应量表总分的相关均达到了0.01显著水平,且都高于与其他量表总分的相关值,说明该问卷的项目区分度较好。
(二)信度检验
根据被试的得分,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了信度分析,得出其Cronbach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7437,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s为0.7405,虽不是很高,但还是处于可接受的范围,说明该问卷是可信的。
(三)效度检验
通过计算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各分量表与总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指标来检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如表3。各分量表之间及与总测验的相关提供了测验结构的效度指标。心理测量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各分量表与整个测验总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均明显高出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验的结构效度良好。[4]从表3可以看出,状态焦虑问卷(S-AI)、特质焦虑问卷(T-AI)与总测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886,明显高于两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0.588,说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很好。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心理所的付建斌(1997)通过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状态焦虑问卷(S-AI)与特质焦虑问卷(T-AI)的构想效度。[5]
(四)与常模的比较
通过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长春第一汽车公司职工医院精神科对长春和北京正常人群进行的STAI中译版测试结果进行比较,[6]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一结果与我们2008年所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焦虑因子的结果完全吻合,[7]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光是面临就业时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焦虑问题就已经比较突出了。具体结果见表4。(五)是否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只是独生子女的得分要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也许和独生子女所感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值更高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5。
(六)不同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户口被试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十分显著。农村户口被试的焦虑程度要显著地高于城镇户口的被试。这也许和农村学生更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善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有关,因此,他们需要比城镇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情绪也就显得更为强烈。具体结果见表6。
(七)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高招三年级和初招五年级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却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一贯的特质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比初招五年级得分低;而在当前的状态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则比初招五年级得分高。可能是因为五年制初招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且没有经历过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考,调节自身焦虑情绪的经验相对缺乏,所以一直以来感受到的焦虑体验也更明显;而三年制高招生正因为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觉得专业技能不如初招生扎实,所以面临就业时的焦虑体验也就相对更强烈。具体结果见表7。
(八)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且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被试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其他被试的得分,说明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焦虑体验。具体结果见表8。
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焦虑状况解决策略的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其外部原因: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强、就业面临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学校过于浓厚的文娱活动氛围与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及学生专业技能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内部原因在于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致于未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从而表现为对未来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进而感到焦虑。
渔业生态学范文2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认为大学生能否创业,是其个人的事情,学校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二是认为创业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学校不宜大力提倡;三是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抓好就业就不容易了,没有精力管学生的创业,四是认为创业需要较多的条件和要求,学校不具备此能力。
2 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缺乏。社会整体的创业、创新氛围以及对大学生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冲动与创业热情。而校园内的创业环境,更体现在日常教育和熏陶中,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建立,创业文化的形成。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仍然很薄弱。
3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尽管多数院校为学生讲授了创业教育,但只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未能系统、独立设置,并且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任课教师又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对生产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只能从理论上阐述,显得空泛,以致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4 创业实践开展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创业活动平台。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必须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实践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学校也要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还应在场地、启动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给创业学生以便利条件,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1 提高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想认识。对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是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能创业。高等院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培养创业人才提到战略的高度,确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积极倡导,大力支持,认真践行,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塑造大批高素质的创业者。
2 营造创业氛围,培育创业环境。相关资料显示,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达23%至25%,而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低于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03年的22人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人,也不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这与大学校园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浙江省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超市,置身其间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深受义乌整个创业大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内心积聚着创业的冲动和激情,以创业为荣,在学生中已成为一种风气,该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绝大多数有打工的经历,大三毕业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达到11%。
3 构建相对独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包括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在内的学生创业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上,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应该学科化,要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规程体系之中,与学科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应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涉及创业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政策法律、社交礼仪等,把其设计成模块,做为必修或必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形式上要勇于创新,通过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使创业课程生动活泼,容易接受。
创业教育的难点是教师和教材,因其实践性很强,需要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懂得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不少专业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熟悉企业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学校也可邀请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官员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举办创业论坛讲座,分析国内外创业形势和政策,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还可把成功的企业家聘为大学的兼职教授;在教材方面,可收集校友创业方面的素材,编写成创业实用教程,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也可把企业界的创业案例搬上大学的讲坛。
4 搭建创业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建立实践体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与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1)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载体,加大学生与市场接触了解的平台和空间。鼓励和动员广大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组织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查、进行市场考察,接触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则,积累市场资源。
(2)以学生创业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自发组织的作用。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共同点自发组织起来的,但由于经验、经历等条件的局限,难以寻找到创业的切入点,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积极引导、帮助创业社团开展市场调研,提供快捷可靠的创业信息,指导学生进行研发活动,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力。
渔业生态学范文3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教学改革 性质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0-02
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以文,理,工,农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各大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划,是贯彻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的重要体现。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握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全面贯彻学校提出的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
1.《农业生态学》课程性质及作用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ecology)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学科。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和管理的途径等。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整体生产力和效益。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自然、认识社会,发现并解决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生态问题。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是:首先,针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特点,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其次,人类文明进步是以生产力提高为基本标志的,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必须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农业生态学必须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健康、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2.《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设计
2.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知识特别少,这些都与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今,生态学的发展已完全深入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因此,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也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从而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2]。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方式集合网络、多媒体和实习实践环节为一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动画、视频效果和大量图片,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课堂中老师针对一些常见的生态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现代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充实与完善,与时俱进[4]。
2.2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随着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当今生态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所以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即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则变得尤为重要[3]。生态学的实验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在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操作能力,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5]。而实践教学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态问题[7]。简单来说,就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农业生态理论知识的认识。所以农业生态实践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农田等地方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农业生态实践,如农业生态景观结构的调查分析等实践课。实践与之后撰写实践与实习考核报告。因此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课时。
2.3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5]。传统的考核方法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试卷考试为主[6]。而现代人才培养需要提倡个性的发展,激发探索之路,所以合理的考核内容应综合化。从单一书本的考核到书本和实用技能的综合考核,从单一记忆能力的考核到多元智能的综合考核,从单一知识的考核到职业综合能力考核。所以考核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即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平时出勤考核,实践环节与实验环节考核。按一定的比例分配,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结论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越发严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对《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的改革过程当中,必须突破课堂、教材及校园的限制,走进社会,结合实践,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符合其生理与心理特点,提倡开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入农村社会,走进农业生产一线,了解、捕捉、思考、探索及应用农业生态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多样化教学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模式。而通过实习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生态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农业生态技术,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基础理论解决农业生产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通过对宁夏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班与农学班的学生运用新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模式,初步来看,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是显著的。虽然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已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改革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6][7]。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小梅,刘高峰,李中文.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14―15.
[3]杨瑞吉,王龙昌,郑钦玉.农业生态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6-169.
[4]高艳茹,高海波,艾文国.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 12) :56 -57.
[5]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渔业生态学范文4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创业;创业平台
200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到2009年,应届和往届未就业大学生总数超过1,000万人,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让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雪上加霜,在这种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呼声渐高,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然而,几乎所有优惠政策大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很欠缺的。本文从创业教育、培训、实践和支持体系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建设。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在校大学生创业是指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利用其现有控制资源和自身能力,在经济环境中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创办事业,以实现自我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行为。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目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此外,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德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同时提出目标,在今后10年中,每年有20%~30%的毕业生能自主创业。印度也在1996年提出“高校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属于起步阶段,而且各个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发展不平衡,就总体情况看,创业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突显,创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实践途径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还没有形成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次的学校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在创业教育水平、创业类课程设置和项目支持方面等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现状。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勤工俭学、家教、小时工、公司、产品推销等是比较常见的社会实践形式,其中做公司和产品推销是属于创业实践范畴,而大学生开店铺或参加各种级别的创业计划大赛是目前比较高层次的创业实践了,至于申请专利、注册公司进而独立经营的尚属少数,总体来讲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随着以创业促进就业战略的实施,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创业社区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在校大学生创业支持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正确指导下,大学生创业成为首先被支持的创业群体。例如,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劳动保障部也表示,将通过在全国大中城市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就此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和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创业舆论环境。然而,这些都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支持政策呢?毕业生创业可以贷款,在校大学生创业是不能获得贷款支持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KAB创业俱乐部是目前大家熟知的针对在校生创业的组织,很显然,这些组织还远远不够。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构想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搭建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是尽快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我国创业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搭建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构想。
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分为两个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分为讲授创业基础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讲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的讲座培训。在校大学生支持平台包括创业学生的人才交流、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服务等三个部分。
(一)搭建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平台
1、加快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石,应在高等教育中明确创业学的学科地位,将创业基础课列为必修课,要求各个专业都要开设。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每个人都懂得创业,这是创业型经济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规范等内容的“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课程,还应包括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
2、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引进。教师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以确保教育的质量,但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讲教师多为缺乏创业经历的“学院派”,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引进已经迫在眉睫。
各个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学教研室,负责本校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创业学教研室的教师应有两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专职教师,负责教授创业基础理论课的本校教师,主要应由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第二类是兼职教师,以选聘和邀请为主要形式,主要担任创业沙龙讲座的主讲。例如,可以邀请工商、税务部门、企业、投融资机构的专业人士,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还可以邀请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效的创业导师,现身说法,传经送宝。
转贴于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业教育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落脚点,按照创业学教育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产教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高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领地,鼓励师生开展创业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组织教师进行产品开发、实验室建设,带领学生直接体验创新创业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从中积累创业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改变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要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协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的结合能力为重要指标,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在创业实践中成果突出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融入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采取“文理工互补”多科融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实践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二)搭建在校大学生支持平台
1、加快建设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交流平台。首先,搭建创业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创业人才交流中心,大学生创业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专业内同学的事,促进各专业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是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内在要求。为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学习创业知识,交流创业经验,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为成功组建合适创业团队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其次,搭建创业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创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创业咨询导师团,为学生创业项目和企业提供深度咨询服务。这些服务应该包括: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构想,并对其未来企业的产品、客户、市场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等做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就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涉及的知识、政策、法规以及各种常见的问题提供咨询和解答;指导学生创业者开展项目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投资效益预测等;为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和确定创业资金需求,协助完成创业融资所需的商业计划书,提供融资和引资方面的洽谈和对接服务等。
2、加快建设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创业实践,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创业实践环节是最薄弱的一环,各高校应该提高对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努力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塑造积极健康的创业文化,通过校内媒体,各种活动形式,大力传播创业精神,宣传促进创业发展的经验,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新、竞争、拼搏、允许失败的创业氛围。
3、加快建设在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支持体系,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相关创业知识缺乏、资金短缺、融资难、创业经验少、创业心态盲目等。创业知识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平台解决,创业经验少和创业心态盲目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交流、咨询服务来解决。创业启动资金短缺、融资难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的瓶颈。根据对厦门大学近年来创办的l8家大学生创业公司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分别为:父母借款(52.9%);同学朋友借款(29.4%);风险投资(5.9%);自由存款等。在校大学生很难从银行获得债务融资。所以,搭建大学生创业支持平台应该把金融支持作为重点。
成立在校大学生创业基金,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获得创业“实战”的机会。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为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于2007年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配套支持。基金的资金筹集以政府引导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为主,大学生创业企业盈利回报为辅。
建立在校大学生创业社区,直接提供创业场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将露天电影场、学生宿舍区报亭、大学生活动中心咖啡吧等场地拿出来,面向全校公开招标,凡是本校学生皆可组建创业团队竞标经营权。同时,还建成10多个独立的办公区域,免费提供给“科学技术型”学生创业团队使用。学校除了提供免费场地外,还免除水电费,提供校内企业宣传和推广支持。
完善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施细则》,对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同学给予学分奖励等奖惩措施,做到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红娟.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Vo1.21 No.2.
渔业生态学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2015年,国务院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5.3
渔业生态学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8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日益浓厚以及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地域性差别;高等院校都在探索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也做出积极的改革。石河子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乏校级层面整合共享的载体和平台,学科综合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此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瓶颈。
1 目前石河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石河子大学依托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已建立数据建模、ACM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三个创新创业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大赛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升,但由于各实验室仅注重专业实践教育的纵向延伸,缺乏横向融通机制,后期提升乏力,很难适应国家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平台支撑,资源整合能力弱。学校的专业教育受制于学校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或多或少存在学科、院系以及校内外之间的壁垒,文理渗透、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学校缺乏导向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学业兴趣、自我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热情受到束缚。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在授课方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授课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动力,虽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聘请校外专家、寻求校企合作等方式,但受制于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的限制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3)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条件不足。石河子大学地处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可获取的资源有限,因而目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讨论、分析为主,没能深入科研项目、生产活动一线,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本地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因此关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多浮于表面,没能落到实处。
(4)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形势要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基础培养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考核办法上缺乏相应的依据,同时对于参与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绩效考核、工作量计算上也没有政策支持,未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5)培养路径单一。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项目,专业覆盖面较窄、缺乏人才长线培养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项目未能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拓宽项目研究的渠道,项目的社会效益未能显现出来。
(6)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创新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对教师、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很多师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体系内,对知识价值转换为社会价值的前景认识不足,导致教师、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
2 对石河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建议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通过成立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搭建校内整合和共享的平台,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探索与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新的育人机制,并且努力促进大学在新经济中占据中心地位,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从而全面推动此项教育的深入改革。
(2)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财务、人事、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平台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全面促进与地方各行企业的合作对接,对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落实。利用所有资源给大学生建立教育基金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对教师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评价,建立更优质的师资培训体系,出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到校外单位挂职锻炼、交流访学,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补贴办法,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校内外创业导师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对接活动,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等计入教师考核相应工作量。
(4)探索教育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训练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将创业实践与创业项目作为学生考核、评价重要绩点。实施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经批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
(5)实施新的教育改革试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贯通本科以及研究生人才培养资源,重点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
(6)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新的教育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自主创业以及在创新基础上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大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重点讲解国家、自治区、兵团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各种优惠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政策的普及面,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的观念。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创业典型,弘扬其正能量,使其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 论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搭建校级创新创业平台具有延展和示范作用,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渠道,实现人才培养的长线孵化机制。地方高校在此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与当地的特色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2]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