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1
关键词:地质旅游;旅游资源;澎湖群岛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陈郁婷(1981-),女,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2003级硕士生。王鑫(1945-),男,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地形学、地质学、景观研究、环境资源保育及教育、生态旅游等。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42-07
一、前言
地质旅游(geotourism)是以地质地形为旅游资源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许多的地质遗迹非常适合发展观光旅游,特别是具有教育目的的旅游。地质旅游的基本概念是“利用但不破坏”,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同时,也顾及景点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因此,基于永续旅游原则的地质旅游活动十分值得鼓励与推广。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偏南,由近百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除花屿外,其余各岛皆由1800万至800万年前地质运动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构成。岛上拥有分布很广的熔岩流平顶台地,变化多端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岩脉或侵入体、火山口及近似火山口的穹状地等火山地形景观,亦有丰富的海蚀洞、海蚀柱、沙嘴、陆连岛等海岸地形景观。尤其是柱状玄武岩景观,因其罕见的线形结构,高耸、陡峭的海崖,随观赏位置、时间的变化,给人相当奇特的视觉感受,深具游憩、观赏、教育价值。
由于岛屿上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而其他物质资源较为缺乏,所以近几十年来观光业一直是支持澎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澎湖的观光形象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或活动往往以海上活动及文化史迹游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极富特色的地质地形景观。因此,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进而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推动地质旅游改善观光活动受季节限制的困境,带动区域的发展,是未来澎湖群岛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澎湖群岛的地质旅游发展
澎湖群岛虽有秀丽的海岛风光,但早期海岸地带多为军事管制地区,观光发展受到限制。1971年连结澎湖白沙与西屿的跨海大桥完工,打开了澎湖的知名度,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制解除以后,澎湖地区的观光空间大为增加,相关部门也开始积极推广旅游活动。1990年,风景区管理处在澎湖成立,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推动澎湖地区的观光发展。风景区成立之初,开宗明义宣示要建立一个“海上度假公园”,相关资源多投入在游艇码头的建造、形象设计、商圈设计、度假区规划等等。直至近几年,随着世界遗产、地质公园等议题的兴起,兼顾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模式才引起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开始重视澎湖固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并在2002年初步选定桶盘屿、奎壁山、天台山、小门屿、七美岛、吉贝屿6处(见图1),作为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旅游发展的潜力点。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澎湖群岛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估,对观光开发、制定政策、资源保护等极具重要性(铃木忠义等,1988)。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述6处景点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了解各景点的发展潜力与限制,并依照评估结果提出澎湖推动地质旅游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估
旅游资源评估的方式及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分布状况、区域的开发条件及开发现况等(吴必虎,2001),评估重点在于了解其开发程度、吸引力和开发潜力。本文将旅游资源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资源特性,指先天拥有的适宜于发展观光旅游的资源要素;二为发展潜力,指吸引投资与开发的区位条件。
在资源特性的评估方面,除了本身的地质地形特殊性与价值外,还要考虑与其它的景观(如水、动植物、土地利用、历史等)的结合。一个旅游区没有众多旅游景观要素或不同景观要素的效应配置,那么旅游景观就不易形成与辐合,旅游吸引力强度也会不足(吴必虎,2001),因此地质旅游应以“地质”为主,周边搭配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亦不能忽视。
发展潜力分为3方面:首先是考虑景点的可及性及游客容纳量,可及性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大,游客容纳量越大,开发的效益也越大;第二是土地利用现状是否适合当地环境,是否影响整体景观;第三是现阶段的公共与游憩设施数量及质量能否满足游客需求。各评估项、评估因素及评分准则如下表(见表1)。表1:地质旅游资源评估项目
各景点的旅游资源评估结果如下:
1.地形与地质
2.其它资源(生态、文化古迹等)
3.区位可及性
4.游客容纳量
5.土地利用
6.相关设施
四、规划策略与建议
1.建议推动优先级
由于资源有限,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开发有潜力的景点。本文参考卢云亭(1993)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订定出来的权重,将资源特性的权重复位为0.7,开发潜力为0.3。根据最后评估结果(见表2)建议推动的次序为:七美岛、小门屿、桶盘屿、天台山、奎壁山赤屿、吉贝屿。
2.加强地质地形解说设施
澎湖虽有许多独特的地质地形资源,却缺少相对应的解说设施,例如桶盘屿的莲花台为一似火山口遗迹,游客往往“有眼不识泰山”。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眼光放在目的地的景观、设施及服务等要素,却忽略了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即旅游解说系统(Leiper, 1979)。地质旅游以较静态之漫步、赏景活动为主,如能配合相关解说设施,使游客在感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地质知识,不但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也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加强提供景点讯息与活动线路规划
评估过程中,发现许多澎湖的地质地形景点并未被纳入游客活动路线当中,其原因是缺乏相关信息提供。例如,至天台山的游客往往仅在山顶草原上眺望海洋,很少人知道可以下至海蚀平台观赏粗粒玄武岩景观。此外除小门屿及桶盘屿外,各景区的全景图与导游图大多付之阙如。所以,建议各景区提供图面信息的文字,以利游客在景区内串连各个景点。
此外,在景点附近常有许多民众设置的摊点,除了对整体景观造成影响外,当游客数量多时亦会影响游客流动。故应针对景点做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由地方主管单位在适当地方设置简易餐饮与出售纪念品的设施及场所,再交由地方经营,以维持景观之整体性。
4.改善现行离岛景点间船班营运
桶盘屿、天台山、七美屿等景点,因位于离岛地区,交通不便,对观光活动造成许多限制。因为只有少数班次的交通船,所以大多游客必须依赖私营游艇业,发船需要一定的人数,对于自助旅行的游客尤为不便。此外,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浏览各岛,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不多。例如桶盘屿的停留时间约为30-40分钟,游客大多仅能步行至莲花台附近,短暂停留照相后即返回码头,没有时间步行至南岸或是参观岛上聚落,更不会对地质地形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5.设计不同深度的地质旅游线路,发展海上观光旅游活动
前文评估之潜力点,多是观光知名度较高、周边其它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其实澎湖还有许多不为观光客所熟悉的地质地形景点。因此可依据地质地形资源的特殊性、交通易达性、周边是否有其它资源等,针对游客需求分为大众旅游与深度旅游两种路线,并指导游客如何进行。本研究对熟悉澎湖地区地质地形特色及相关自然、人文背景的专家(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地方组织、学者等31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建议开发的其它地质景点包括:锭钩屿、小鸡善屿、西屿池西、西屿大果叶海岸、员贝屿、小白沙屿等,可规划为深度旅游路线。
此外,由岸上观赏玄武岩海崖有许多限制,需从海上才能欣赏其全貌,加之许多景点位于偏远的离岛地区,故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与游艇业者积极推广海上观光活动,开展澎湖地质地形深度旅游。
6.增加自然环境与生活文化的连结
其实除了自然地景外,澎湖处处可见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例如用NFDA1*NFDA2J(即珊瑚礁)建造的房子、为了抵挡强风在田地周围筑起防风墙而形成的一格又一格的“蜂巢田”、还有为了捕鱼而在岸边堆砌的石沪,所用材料都取自于自然,运用当地丰富的珊瑚礁及玄武岩,形成极富特色的人文地景。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都已荒废。因此,建议可与地质旅游连结,由当地民众自主,将不同的活动引入蜂巢田,使每一单元的蜂巢田都充满不同的趣味与独特性;或将传统地方特色NFDA1*NFDA2J民居重新加以整修再利用,如发展特色家庭旅馆等。游客体验自然原始风貌后,进一步感受先民与自然互动的智慧,不但能增加地质旅游的广度,同时赋予澎湖新的价值与活力。
7.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地质遗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展地质旅游活动是可两者兼顾的一种方式。澎湖的玄武岩并非稀有的岩类,但如此大规模散布于海中则实属罕见,加上强劲的东北季风、台风、海浪的侵蚀,形成多样化的地质地形景观,具有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未来更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计划”,建立澎湖地质公园,除了可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更可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Leiper,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s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2):390-407.
[2]Ibrahim Komoo.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Potential for Geopark Development in Asiaoceania[J/OL]. 世界地质公园网, .
[3]铃木忠义等著,陈水源译.观光地区评价方法[M].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
[4]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台北:地景出版社,1993.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2
关键词:盐城;滩涂旅游;资源规划;资源开发
盐城隶属于江苏省,它东临黄海,海域广阔。全市海岸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岸段是为淤长性海岸,而且其面积仍在增长,所以盐城市的滩涂资源尤为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长期以来,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下发的资金偏向于沿海城市的开发。随着江苏省的沿海战略开发计划的实施,盐城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利用盐城市的滩涂资源更为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概述
在盐城,滩涂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宝贵的生态系统。
在盐城滩涂地区,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与鸟类,其中尤其是以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白额雁等珍禽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盐城滩涂资源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
同时,盐城滩涂更是珍兽麋鹿的原产地。目前已达1000多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点。
盐城的辐射沙洲亦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辐射沙洲,潮涨潮落间,海与滩相互交替,是为天下第一奇观。在辐射沙洲中,生活着大量的鱼类、贝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形成“天然珍奇生物博物馆”。
由于盐城滩涂面积的逐年增加,新增的滩涂为居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此生活的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风情浓郁。
二、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盐城滩涂旅游的开发创造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盐城夏季多雨,容易造成水灾;冬季又较为干旱,造成滩涂因缺水而发育不良。
盐城工业发展的某些不合理性,也为滩涂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知识滩涂的水质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含磷污水的排放,造成沿海地区的“赤潮”现象频发,生态灾害严重。在滩涂的不合理开发中,围垦造田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由于滩涂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与鸟类,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这是极其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发展的。
三、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
自1983年起,生态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自然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淤泥质海岸湿地,有潮汐滩涂、滩涂河流等特殊的滩涂风光。同时,丰富的鱼虾贝类以及滩涂上生活的珍禽与珍兽,也为盐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滩涂旅游环境
要想有效吸引游客到盐城滩涂来,首要就是完善旅游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玩食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合理配置滩涂旅游产业要素,优化这些要素的结构,加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盐城滩涂旅游业的硬件支撑力。同时,加强旅游地软环境的建设,完善盐城的网络建设,将盐城内部的各个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到滩涂网络信息库中,加之导游人员的介绍,使游客了解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间接为盐城滩涂旅游做有力宣传。
(二)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旅游
盐城滩涂的生物具有独特性,尤其是一些珍禽与野生麋鹿,都是值得旅游开发部门注意的自然资源。在规划开发生物多样性旅游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道路。在不破坏鸟类、麋鹿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开发盐城滩涂的旅游资源。
(三)发展新型的旅游项目
盐城滩涂的资源就是发展多样性旅游方式的最好条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态探险、生态科考、自主捕捞等旅游活动。在滩涂上以良好的、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组织游客进行小规模的探险与生态科考,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了解滩涂上生活的珍禽、珍兽等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从侧面对游客进行环境、动物保护等教育;另外,还可以组织游客进行鱼虾贝类的捕捞,由滩涂工作人员设置“移动厨房”,随时为游客烹调营养、美味的鱼虾贝类美食。盐城滩涂上的居民民风淳朴、民俗气氛浓郁,可以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组织文艺汇演,既发展了新型的旅游项目,传播了滩涂文化,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
(四)发展绿色农业
滩涂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对生态环境加以整治,改善种植条件,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科学地运用种植手段,必将使盐城的绿色农业发展起来。具体可以在盐城滩涂上建立农业、养殖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发农副产品市场,深、精加工农副产品,打造中国的绿色产品基地。另外,利用好盐城滩涂独特的生物资源,将哟有关鱼虾贝类的产品进行深层挖掘,开发具有盐城滩涂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充分体现盐城滩涂生态旅游的独特性。
结束语:
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该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考虑滩涂上的珍稀鸟类与野生动物,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积极解决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管理盐城滩涂上的各种开发的资源。另外,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扶持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开发项目,搞好盐城滩涂的旅游业发展。为促进盐城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2]沈永明.盐城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3]高军,徐网谷,杨P婧,蒋明康.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01).
[4]刘合林.盐城市海岸带资源浅析及其产业发展抉择[J],资源与人居环境(理论探讨),2007,(01).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3
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些城市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所以各个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生态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美吸引旅游者来本地区参观浏览,开展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不对资源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优化重组,物质能量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利益。旅游生态资源是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享受、体验自然、带来美感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对象。旅游生态资源还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服务的都能视为生态旅游。
二、区域旅游中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旅游生态资源会因研究的角度与划分方法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旅游生态资源,包括: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或景观性的等等。区域是根据某种指标而被划分出来的。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按照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极易使环境遭到破坏,使植被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生态性、特色性、整体性。
想要搞好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就要先明白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使旅游真的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旅游生态资源是有自然资源衍生而来的,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强调以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旅游生态资源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三、区域旅游中旅游生态资源规划的程序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包含了区域环境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大众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进行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进行旅游生态开发前,要对规划的范围、规划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区域经济与财务内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即将开发地区的研究、对准备开发的地区进行是否有旅游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等等。
(二)规划目标的确定以及保护目标的确定
区域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要做什么,规划的原因。规划的目标确定不能笼统或按部就班的抄袭别的地区的目标,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环境问题等。
(三)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严谨的分析
实地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在明确了开发目标后,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弄明白所规划区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区域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生存的现状、基本自然情况等。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的区域进行划分,为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对规划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对区域所在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什么时候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向,这是之后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另者,以旅游生态资源的特点确定规划目标,更能够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从而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第三、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想要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类型和游客的旅游需求情况,评价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知道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游客对其需求程度,从而赢得第一手资料和有效信息,为旅游生态资源的发展找到市场,赢得客源。
(四)分析与综合
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状况。这一步,主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市场目标、生态旅游规划等进行确定。还有具体的促销计划制定、旅游交通、宿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预测。旅游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要做一个评估。
(五)规划方案的具体形成、修正与反馈
规划目标已经大概确定的情况下,再将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制定草案,进一步筛选以形成最终的方案。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要齐全,有科学依据,还要让区域居民参与到旅游生态资源规划中来,使所在区域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制定方案后,用定量定性法及进行评价,有偏差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纠正。
四、结语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4
关键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贵州乌蒙山区包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七星关区7个县(区),遵义市的桐梓县、赤水市和习水县3个县(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共10县(区、市)和1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的典型代表区域。贵州乌蒙山区现有总人口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4.8万人,境内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该区旅游开发中的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拳头型旅游产品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资源开发的基础
乌蒙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六枝坝湾六月六布依风情、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等,在这一地区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1 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由夜郎时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同时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风俗习惯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对现代也有较大影响,如风俗习惯中对生殖、祖先、鬼灵等的崇拜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处、“干栏”等形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较大作用。能够显著反映独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古墓遗址、十里画廊、六枝朗岱古镇、岩脚古镇等。
1.2 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是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个民族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构成了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以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为例,据《史记》记载,汉代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受到濮人耕田与定居文化的启发,加之所处乌蒙山区拥有优越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该区域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们所携带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并且伴随着跳舞唱歌、赛马、摔跤等活动。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2.1 开发现状
2.1.1 已开发主要景区
(1)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景点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坝、官仓钓鱼台、马鬃苗族风情、九坝黄河沟、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凉风垭森林公园、王家烈公馆、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馆系列、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柏箐自然保护区、西湖、娄山关、环县城风景区等。
(2)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区著名的特色景观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仅有修理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和遗迹,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遗址”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五大特色。伴随着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
(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
七星关区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镇雄关、灵峰仙境、响水轰雷、阳山松涛、天河乐园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区最为著名,小河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尤其以“生态、民族文化、避暑、探索”这四大核心主题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该区还拥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该红色遗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由于该馆拥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贵州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同时也是司令部驻地。为了进一步传播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85年为了纪念50周年取得胜利,贵州省、毕节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大方位修复。
2.1.2 景区发展现状
随着乌蒙山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13年,乌蒙山片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47.3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为38.8%;旅游总收入35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1%,近七年年均增长率为43.1%。其中,贵州省所属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3496.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251.69亿元,比2012年增长49.2%。在乌蒙山片区旅游客源及其收入总体快速增长情况下,贵州乌蒙山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这与其所辖范围较大以及拥有众多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2.2 存在问题
综观贵州乌蒙山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全面、统筹、系统性的开发。即目前贵州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体上是各个县市各自为政独自开发,开发的过程也基本呈现模仿性的零敲碎打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并且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与专业规划层面上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开发,更谈不上整个乌蒙山片区范围内的全域性发展。总体来说目前该区域开发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本体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状态难以凸显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尚未形成集约的发展方式。
(3)旅游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进而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和产业形象的树立。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没有能够与附近其他热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增强该区的地域性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点集群效应进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整个片区的旅游知名度。
3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种旅游资源和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观点,提炼出差异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并将独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号。
塑造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识别形象的出发点在于:贵州乌蒙山区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是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理念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塑造,其一是从该区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即针对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乌蒙气势”的理念;其二是从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角度出发,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多彩贵州,彩色乌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从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比如“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纯纯的风俗,暖暖的民情”“体验乌蒙磅礴气势,亲历民族特色风情”。这些口号的打造不仅可以宣传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以增加景区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这几个层面构建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行为: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战略部署规划,结合该地资源优势,以山地特色为载体,构建生态旅游大区,将乌蒙山区打造成夏季高原运动、避暑、观光、休闲、疗养的度假旅游胜地。
企业行为:首先,要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竞争体系等一系列的体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气质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其次,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再次,对旅游商品进行精品化设置,要开发设计出一批可收藏、可纪念、可馈赠的旅游纪念品。该区应该注重从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推行能满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务。
居民行为: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观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大力提升当地居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给旅游者展现一个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风貌。
3.3 设计旅游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视觉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从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入手,首选就是火车站和客车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乌蒙山区的旅游景点,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景区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台、标语区尽可能多的宣传乌蒙山旅游景区,另外还可以从市内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通往各景点的车辆都可贴上乌蒙山景区的宣传标语。
最后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景区内游报或方便携带的旅游卡片、旅游纪念品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能使游客尽可能快的了解当地旅游特色,在景区内的餐馆均可有当地的特色美食等。
参考文献
[1]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5.
[2]刘祥恒,罗明义.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6773.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5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必须要经历转型期,这样做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略的要求,也可以及时让自身的经济结构发生良好的变革。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整地体现出城市的综合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类型和层次,将城市所处地域的发展层次进行有机呈现。在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运用文化旅游的视角,让历史文化在城市之中得以延续,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在当前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所以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探索。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70年代,伴随着煤炭、钢铁等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诞生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在对此进行研究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但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资源型城市的核心,也就是将开发自然经济的活动作为主导,发展过程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以天然国土作为根基,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的城市类型。工业化贯穿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脉络,所有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会被自然条件所限制。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到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呈现出与普通城市发展不同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忽视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等,成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间断性。在对以往的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后,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学习活动,将资源型城市结构的类型进行总结。本文以煤炭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作为例子,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集中分布、多中心分散、一城多镇[1]。
二、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资源型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低,因此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之中,经常出现居民区与厂矿混乱的情况,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区域没有明确划分,导致整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不完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资源型城市的布局通常为“城中有矿,矿中有城”,不仅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导致城市内部居民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原本就受到环境破坏的城市“雪上加霜”,甚至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2]。
(二)空间结构杂乱无章在资源型城市处于转型的阶段,其空间结构通常呈现为多个中心,所有中心并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个区域,而是“各自为政”,每个中心所控制的地域有着较大的范围,城市空间由于不同中心而变得散乱。虽然空间之内拥有明显的集约程度,但是,每个中心的土地利用过于紧凑,人员密集,导致城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宜建设的区域的影响,例如工厂污染区域、因采矿而塌陷的区域等,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发展并非无止境的,不宜建设的区域能够控制城市空间,避免出现过度扩张的现象,让现有的城市出现空间发展的跳跃情况,帮助城市构建多中心的、紧凑的空间,更适合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3]。
三、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调整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城市资源能够达成产业间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城市的产业结构能够间接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在对产业资源进行分配时,需要注意到不同资源类型对城市空间选址提出的不同要求。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城市为例,在城市用地规划之中,服务用地和旅游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产业用地则比重较小。
(一)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发展空间的根本和必要的载体就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城市发展就失去了生产要素,土地资源也是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所以在调整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的时候,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任何产业的用地与其自身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将会重新分配城市的土地资源,在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划分时,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城市空间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注入了活力,城市地域也得到扩充[5]。
(二)产业结构产业用地与其对应的产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呈现方式为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土地资源需求量,导致城市在分配土地资源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对于水平空间而言,产业调整表现为产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为了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占用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这种方式主要是传统第一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获取发展空间的方式。如果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例如先进的制造业、旅游、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方面,上述产业通常会对空间集聚效应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出现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因此可以使用垂直增加可用空间的方法。中央活动区(CAZ)、中央商务区(CBD)、游憩商业区(RBD)、中央旅游区(CTD)、中央娱乐区(CED)等各类新的产业空间,其空间形态的密度都比较高,例如我国的上海、重庆等城市。当城市处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时,城市密度通常较低,但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的密度也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6]。
四、以文化旅游视角探究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一)形成新的城市空间节点在城市空间进行不断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充,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文化旅游产业兴起,从而促使新的旅游空间节点形成。有形的文化旅游遗存保存自然延续,直接构成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旧城区的基础上,创建全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对于无形的衍生的文化旅游遗存,可以解构和重新组装文化要素,创建新的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下,将更加富有创意的节点进行打造。
(二)凸显城市的空间轴线功能多个节点并存而且同时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所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在不同的连接点之间,可以产生轴线沿线的相关旅游产业。城市的交通功能,通过城市的空间轴线体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文化旅游的轴线,在对城市空间轴线产生影响以及制约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将不同的功能分区,在城市空间之中进行合理的划分[7]。
(三)促进城市空间得到全面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要素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文化旅游相关的元素之间并非孤立,而是有多样化的联系分布其中。当前的城市出现了变化更加深远的空间建设,使得空间轴线与旅游节点的联系逐渐增强,从而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区域。在对城市的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空间的旅游发展主题进行确定。文化旅游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不是单方面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进行推动,从而对旅游节点、旅游轴线、旅游空间三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城市空间是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文化与空间规划二者之间,能够进行传承与创新工作,从而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8]。
五、结语
旅游资源规划范文6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旅游资源,“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现象严重。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水污染,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带来的废水,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2)土地污染,包括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白色污染”,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现象严重。(3)大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污染。(4)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5)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和少数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
二、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
总理讲:“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规划的核心就是落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原则。从法律层面而言,就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
(一)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立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以环境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科学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严格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对旅游资源开发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规模、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三同时”制度,旅游建设项目中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轮休制度
首先,参照森林资源的许可制度,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对开发者的资质和信誉作出规定,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环境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其次,实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担保制度,可以成立以政府为背景,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股的旅游开发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就旅游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优先赔偿,解决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缺失问题。再次,健全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公司对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害的监督管理,即是当被保险人(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因污染环境而发生突然的、意外的污染事故时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分散企业风险。最后,完善旅游资源轮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景点“轮休”制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保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环境的舒适度。
(三)建立对恶意开发者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为主,国家(政府)补偿制度为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害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