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护理人员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9-01

脑卒中是由于某种突发的原因而引起血液正常流通受阻的疾病。进入新世纪,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是治疗脑卒中的基础,有效的康复护理又是治疗脑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的作用显得就尤为突出。对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发现在这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总结分析,找出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50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她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医院现如今康复护理的状况。过程如下:

1资料调查与结果

1.1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未曾进行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选取的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学历要求不能全部相同,其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要求15人,其余为中专以及大专学历;要从不同的职称中,选取一定的人员参与认知调查,选取护士30人,其余为护师。护师、主管护师、以及副主任护师按5∶3∶2的比例分别选取10人、6人、4人。

1.2方法。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是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脑卒中一些知识以及有关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等。问卷的回答采取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每个问题都有“清楚、不确定、不知道”三个答案,参与调查人员只能从中选择,且只能选择一个,否则视为无效。问卷采取现场回答的方式,在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要求被调查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进行填写。

1.3结果。

经统计现场发放50份问卷,均真实有效,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与自我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护理理念、措施以及介入时间、康复标准等缺乏有效的认识。

2调查结果分析探讨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清楚的分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还停留在一般护理的认识上。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理念是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让脑卒中患者能够逐渐的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达到康复的目的。

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护理的介入时间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延误一些治疗时机。要把握好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越早,一些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就越低,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患者及早的康复。

加强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的缺乏将极大的影响康复护理的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实践,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指出在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让她们及时进行改正。

3结语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我们要加强对康复护理的重视。针对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过少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脑卒中的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认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把握好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让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244-245

[2]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56-557

[3]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68-104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2

1.1研究对象

2012年8月~2014年7月在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专科轮转学习人员共122名,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62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47名;年龄(25.67±1.689)岁;硕士研究生53名,博士研究生9名。专科进修医师60名,其中男性25名,女性35名;年龄(31.21±1.656)岁;本科学历48名,研究生学历12名。

1.2教学方法

进入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专科轮转学习的人员在进行2周专业实习后,接受专科康复医学教学课程。运动障碍专科康复医学教学课程包括:①与运动障碍病相关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康复训练等,2学时;②康复医师结合临床病例教学,2学时;③治疗师操作示教,包括有氧运动、拉伸训练、步态训练、姿势训练动作示教,2学时;④经颅磁刺激基础知识及操作示教,1学时;⑤学生提问解答及操作学习,2学时。

1.3问卷调查

课程开始及结束后,学生需填写课程了解程度及教学效果问卷。问卷共6项,内容如下。1.对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应用的认识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2.认为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作用a.比较重要;b.一般重要;c.不重要3.接受运动康复医学教学是否有必要a.比较必要;b.一般必要;c.不必要4.认为哪个部分教学内容最有意义a.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学习;b.病例教学;c.操作示教;d.经颅磁刺激内容5.希望继续学习下列哪种运动康复医学内容a.学术进展;b.操作与实践;c.其他6.强化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对于疾病哪方面的认识a.病理生理;b.机制方面;c.治疗策略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ˉ±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学习前,大部分研究生与进修生对康复医学在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治疗中应用不了解,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680,P=0.707)。进修生比研究生更多认识到康复医学在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重要性(χ2=16.908,P<0.001),以及运动康复医学教学的必要性(χ2=7.068,P=0.029)。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病例教学(37/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示教(49/60)。在希望学习的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生选择学术进展(35/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与实践(50/60)。强化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对于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策略的方面,两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χ2=5.128,P=0.077)。研究生学习后,更多人了解了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应用(P<0.001),认识到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P<0.001),以及康复医学教学的必要性(P<0.001)。进修医师学习后也有类似结果。

3讨论

80年代末康复医学教育开始起步,是相对年轻的医学学科。该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患者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致残率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运动障碍疾病除了药物治疗等方法外,康复训练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康复治疗能缓解疾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综合医院中,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亚专科逐渐受到重视;但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中,比较忽视对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我们对进入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专科轮转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专科进修医师,在进行2周专业实习后,给予专科康复医学课程教育。研究显示,入科时,无论研究生还是进修医师,对于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知识不了解;在对康复医学重要性的认识上以及开展运动障碍病康复医学课程的必要性方面,进修医师优于研究生。可能与进修生普遍较研究生临床经验更多,在康复医学的理解方面比研究生更深刻有关。这一方面反应出运动障碍病的康复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看出两组轮转人员对于康复教育知识及技能的欠缺,尤其是研究生。经过教学后,两组人员对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的了解和重要性的认识均有了提高。大部分轮转人员认为开展康复教育课程比较重要,研究生对康复的理解提高更加明显。可以看出运动障碍病康复教育课程的开展得到广泛认同。在教学方式上,比起单独的基础知识教学,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病例教学(37/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教学(49/60)。故我们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可能结合病例教学和操作教学的教学吸引力更大,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为学生认可。这在骨科、超声、口腔科、神经内科等方面也有类似报道。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病例教学及上机操作有机地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补充上,研究生更希望介绍学术进展(35/62),专科进修医师希望讲操作和应用(50/60),存在差异。在以后课程安排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给予更加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可能对于不同轮转人员的收获更大。在专科轮转中,强化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有助于增强轮转人员对于运动障碍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策略的认识。故开展运动障碍病康复医学教育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康复医学教育十分重要。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3

脑卒中患者常经历五个心理阶段,包括震惊期、否定期、抑郁或焦虑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阶段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现将笔者长期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1.1 震惊期 指患者对突如其来的发病来不及接受和整合的阶段。急性脑卒中致患者语言、肢体功能障碍时,精神处于麻木及休克阶段,朦胧地意识到大难临头,“一切都完了”,表现为惊吓呆、迷惑不知所措。本阶段持续时间短,住院卒中患者较少见到此期。

1.2 否认期 由于发病突然,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很自然地采取心理防卫机制,此时患者的求生欲望很强烈,常有“死里逃生”的庆幸,但对于自己的病情和可能导致终生残疾的现实缺乏认识,没有心理准备,对康复的期望值过高,不承认遗留残疾,还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恢复,多数患者表现为惰性强、意志力减退。此阶段可持续数周。

1.3 抑郁或焦虑反应期 随着治疗和康复的进行,患者逐渐意识到脑卒中带来的后果,如运动、言语、感知觉障碍,甚至大小便不能控制,生活方式从此发生巨大改变。除身体的残疾外,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状况的恶化,这一切使患者感到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而心灰意冷,对前途失去希望,心境压抑、心情沮丧、苦闷、消沉、极度忧伤、兴趣索然、孤独无助、失眠乏力、自卑自怜、焦躁不安、不时穿插着焦虑和愤怒、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此阶段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

1.4对独立期 患者在意识到自身的病情后,往往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倒退,对康复不抱希望或期望值与现实相符,表现为意志力减退,主动性差,惰性强,懒散乏力,精神不振,对他人过多的依赖,生活上自己能干的事,比如吃饭、上下床、洗澡等,也依赖陪护或护士去干,参加康复和治疗不积极配合,不愿出院,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带着残疾去独立地面对社会,出院后也过多地依赖家属,缺乏积极独立地谋取生活的心理和行为。

1.5 适应期 患者经过上述几个阶段后,逐渐认识到脑卒中后诸多症状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是可以改善的,并且从心理到行为逐渐开始适应,抑郁悲观的情绪开始好转,行动上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努力争取生活自理并回归社会,参加部分或全部日常工作。

2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的实施

掌握患者心理变化规律,就是掌握了心理治疗的主动权,得以恰当进行心理治疗。找出患者主要问题之所在,切记要顺应患者心理变化规律,知道患者目前所处阶段,从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2.1 震惊期 医疗上的抢救是主要的,但若能及时地给予心理护理,给予温暖和鼓励,对患者健康恢复可起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2.2 否定期 是患者为避免心理上的过大打击而采取的自卫机制,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此时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不宜将不良预后过早告之患者,不要打破他们的梦。在分析病情时,应重点给患者讲有利的一面,鼓励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对今后的前途不做过多设想,而将不利的病情仅告之家属,避免引起患者情绪波动。只有当否定反应过激,影响康复治疗的进行时,才采取疏导的方法帮助患者,使患者心理向正面、积极、良好的方面发展。告知患者的病情或预后是结束此阶段的方法之一。另外,患者看到周围与自己类似病情的预后,逐渐认识和领悟自己可能成为残疾而结束否定阶段。

2.3 抑郁或焦虑反应期 当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残疾,情绪极度低落时,往往会影响康复治疗的进行。此期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倍加关注,积极设法帮助患者渡过这一阶段。对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减少紧张焦虑,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巧来消除不良情绪。

2.4 反对独立期 首先要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把恢复期的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还要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让患者从思想认识到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进而有恢复健康的愿望,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医护人员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制定的目标要使患者易达到为宜。康复锻炼是护士在旁指导帮助。应充分发挥患者主动性,在进行康复锻炼时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患者在看到有效的康复锻炼成绩时能增加锻炼的自信心。应鼓励患者自理生活,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康复锻炼。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护士应在旁边,提供指导和维护,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消除患者的顾虑。在患者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给予患者肯定,鼓励患者坚持下去。康复锻炼的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2.5 适应期 帮助患者挖掘自己的潜力,积极走向社区,重归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患者巩固疗效,坚持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争取恢复到最佳状态。

3 小结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不同分期的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护理,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早日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景玲.对脑血管病人的心理分型及护理.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1):88-89.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目前国际上强调早期疗育,对高危儿和脑瘫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2],进行系统评估和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脑瘫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占很重要的位置,细心康复护理可以发现病情是否进展,肢体畸形是否形成,姿势和运动异常是否改善[3],为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1 脑瘫康复治疗进展

欧美大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脑瘫康复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创立了各自的康复治疗体系,大致有九种学派[4]。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引入的治疗技术是适用于小年龄组脑瘫的诱导疗法(Vojta疗法)以及被广泛应用的神经发育治疗法(Bobath疗法为主)。引导式教育疗法(Peto疗法)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5],梁涛等[6]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上田法,可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腱挛缩,预防关节畸形,抑制异常姿势发生。80年代后期引进的作业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意义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7]。作业疗法在脑瘫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张晓慧等[8]通过作业治疗,进行感觉技能、运动技能、自我照顾技能训练,促进患儿全身心发育。近年来,语言训练、传统医学康复治疗、感觉统合治疗、音乐治疗、干细胞治疗、手术治疗等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日益成熟。

2 脑瘫康复护理进展

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用于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陈辉丽[9]对待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识损害等,要给予不同的心理诱导,通过安抚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其有一个良好状态配合治疗。对待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状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心、语调柔和[10]。

2.2 康复训练护理。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越来越被重视,而且成为当前治疗脑瘫的主流方法。孙艳[11]报道脑瘫患儿入院后应用Gesell量表进行运动、语言、认识能力及社交能力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麻淑君 [12]报道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纠正姿势,保持和改善肌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和发展认识功能,促进智力发展。邓庆先报道应用蜡疗配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等此类辅助治疗方法时要配合进行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拇指外展牵引,手的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等训练。在抱姿护理时,痉挛型患儿采用“面对面”牵拉内收肌双下肢分开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抱球”抱法,家长用胸抵住患儿颈部,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卧姿护理: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分别夹一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两腿分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吊床或大浴巾做成吊带,有利于姿势对称,抑制过伸展模式。坐姿护理:痉挛型采用伸腿坐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坐矫正椅。站姿护理:足跟要充分接触地面,患儿靠墙站等方式纠正下肢异常对线等[13]。

2.3 药物、手术康复护理。脑瘫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属于辅治疗,主要是针对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和并发症。手术治疗由于只改善运动系统结构而不能改变病因,也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功能药物如脑活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降低肌张力的巴氯芬,控制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左旋多巴、东莨菪碱等,化学神经阻断剂如肉毒杆菌毒素A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执行药物剂量,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用药前要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该药物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盲目迷信某种药物神奇作用。孙雪姣等[14]对痉挛型脑瘫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人员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其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后根据患儿病情辅助各种康复训练,明显改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2.4 饮食和伴随障碍护理。进食时尽量保持坐位,避免在卧位上进食,不能保持坐位者可在家长怀里处于半卧位,家长利用一侧上肢对患儿头颈给予支持,使其姿势对称[15]。由于患儿口腔诸器官的协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咀嚼、吞咽等困难,一般先糊状软食固体食物到正常饮食[16]。叶燕霞等应用中医捏脊疗法、分推腹阴阳法、掐横四纹法等揉术按摩的健脾饮食护理,简单易学,患儿易接受,很受家长欢迎。贾王敏[17]报道针对存在智能、情绪问题、癫痫、语言障碍、牙齿发育不良等伴随障碍脑瘫,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给予全程专人护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81%[1,2]。有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可能是危及脑卒中患者生命的最主要因素[3]。吞咽困难可增加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的风险,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4], 增加医疗负担。据国外报道, 同等条件下, 发生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未发生者多花费4 510美元[5]。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6,7,8],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吞咽困难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训练方式单一、样本量小等问题, 且尚无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现状的研究。因此, 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了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7年10—12月, 采用目的抽样法, 选取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最大程度获取相关信息。医生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5年, 副高及以上职称;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护士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5年;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康复治疗师纳入标准: (1) 从事神经内科康复治疗工作≥10年, 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 (2) 语言表达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纳入标准: (1) 有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 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意识清楚, 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1)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 大脑自主支配受限, 语言表达障碍。样本量以资料信息“饱和”为止。本研究共访谈24人, 其中医生2人, 护士8人, 康复治疗师1人, 患者13人, 具体信息见表1、2。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以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现象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现象的各种分析, 提炼重要因素, 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9]。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3名在读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访谈人员, 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组讨论后拟定访谈提纲, 按照访谈提纲收集资料。医护人员访谈提纲: (1) 您所在科室目前是否对患者实施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2)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怎么样? (3)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改进建议吗? (4) 如果有一套系统且有循证依据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您接受吗?为什么?患者访谈提纲: (1) 您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了解吗? (2) 您住院期间做过哪些有关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吗?您会坚持下去吗? (3) 您对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有什么建议吗? (4) 您所期待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什么样子的?在交谈过程中研究者运用引导法, 确保受访者能深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及体验等。

访谈前, 研究人员与访谈对象取得联系, 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 一般为访谈对象所在科室或住院科室的会议室、休息室。访谈人员两人一组, 根据访谈提纲与其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开始前研究人员进行自我介绍, 向访谈对象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 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征得其同意后开始录音并记录, 访谈时间为40~60 min。访谈中认真聆听, 结合情境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确定访谈资料无新信息出现, 即达到资料饱和时结束访谈。访谈结束后, 与访谈对象确认资料的真实性,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10,11], 提炼主题。具体步骤: (1) 仔细阅读所有记录; (2) 选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总;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辨别相似观点; (7) 对存在疑问的地方, 向访谈对象求证。

1.2.3、 质量控制

研究者访谈前接受系统的访谈技巧及质性研究培训, 邀请有质性研究背景的专家进行指导。访谈没有无关人员在场 (除第一次预访谈外) ;将访谈时间控制在40~60 min内, 避免访谈对象出现疲惫感;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访谈结束前后与访谈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3名研究者同时进行资料分析;撰写反思日志。

2、 结果

将访谈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提炼后, 得出与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3个主题: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2.1、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知

医务人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充分, 掌握的康复训练方法有限且临床运用较少, 这些方法大多是临床经验的积累, 缺乏理论依据。患者通过医务人员了解到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及知识更加匮乏。医2:“作为医生来讲, 也只是教给患者一些鼓腮、咳嗽的方法, 目前医院所能做的其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护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还比较少, 现在做的最多的是功能仪器的治疗,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只是一些空吞咽、鼓腮之类的动作, 目的是锻炼肌肉, 因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也没有想太多。”患2:“关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我不是很清楚, 现在只是用仪器治疗, 没有进行其他训练, 我们从农村来, 没文化, 什么也不懂。”患5:“我是因为出现吞咽困难来住院的, 做了两次仪器治疗, 感觉好像好点了, 但是没有其他康复治疗了, 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也不是很清楚, 并且一旦出院回家, 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做训练了。”

2.2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

2.2.1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相关知识

受文化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很好地理解医务人员教授的康复护理知识。医1:“住院患者多为老人, 他们听力下降, 而且许多人来自农村, 当我们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时, 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护2:“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相对于其他护理工作而言, 有一些困难。比如, 有的患者文化水平较低, 对我们说的内容不理解。”

2.2.2、 患者依从性差

繁忙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督导患者康复训练, 患者依从性较差。护7:“护士每天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 因此用在健康教育上的时间很有限, 如果患者不配合的话, 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引导和教育他们的。”康1:“我从事的是康复治疗师的工作, 目前我们科室主要还是依靠仪器治疗, 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吞咽困难患者做仪器治疗, 工作量很大。比如, 今天上午的这位患者就不是很配合, 给我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烦”。患9:“我老是坚持不下来, 康复训练内容也没有完全学会,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退缩, 不想学了。”

2.2.3 、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 不仅要利用仪器治疗, 还要利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 但目前缺乏这种专门人才。康1:“科室缺乏专门的吞咽困难康复治疗师, 而护士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目前护士仅仅只是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护3:“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我们也只是简单的了解, 知道一些训练动作, 但是了解的并不全面, 并且对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的知识还未掌握, 希望能够培养一些专门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人员。”

2.3、 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期望

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应研发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操, 以方便患者在家中或医院辅助治疗。护6:“医护人员期待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 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护5:“目前的治疗方法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患8:“希望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康复手法视频, 我可以照着学, 时间不要太长, 十几分钟吧。”患11:“希望有一个康复训练视频, 这样自己在家里也能练习。”

3 、讨论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

脑卒中吞咽困难主要影响患者咀嚼和口腔移动食物的能力, 导致吞咽反射延迟。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练习和操作来改善吞咽功能的一种补救策略, 包括舌强化训练、发音训练、呼吸咳嗽训练和强力吞咽等吞咽相关肌肉训练[12,13,14]。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治疗手段, 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且越来越受研究者青睐。本研究显示, 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识不深入, 仅知道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 且训练方法不规范, 这可能与医院没有重视教育宣传有关。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其正确理解, 主动地、有目标地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3.2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3.2.1、 以疗效为导向,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规范性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是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 通过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 促进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侧支循环, 改善吞咽肌肉的协调性, 防止相关肌群萎缩,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从而恢复吞咽功能[15]。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促进每一块相关肌肉运动, 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研究显示,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应该包括口、舌、唇、下颌、颜面肌肌力强化训练, 发音训练, 空吞咽训练, 呼吸咳嗽训练, 屏气发声训练等相关训练[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单调, 方法不规范, 因此, 应完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 规范动作要领, 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2.2、 以循证为基础, 提高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科学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医院为患者提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时并不注重是否具有循证基础及理论依据, 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随意性。在已发表的研究中,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各有不同。因此, 建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根据患者需求, 制定科学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以保证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3.2.3、 以患者为中心, 推进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性化

由于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其他生理功能障碍, 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 因此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结合患者需求与期望, 制定个性化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疲劳感及逆反心理。训练尽量选择9:00-11:00, 16:00-17:00, 19:00-21:00几个时间段, 因为, 患者在这些时间段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8]。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训练, 首先是面部相关肌肉训练, 之后是舌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 最后是咽部训练, 以便患者记忆, 提高治疗依从性, 保证治疗效果。

3.3、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3.3.1、 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研究发现, 临床护士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内容、形式及理论基础不熟悉, 只是对患者进行口头指导, 临床训练较少且不规范。因此, 应确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模式, 成立管理小组, 安排相关课程, 建立培训监督体系, 设置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培训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 建立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微信交流平台, 培养康复专科人才。

3.3.2、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是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床护理工作会占用责任护士较多精力, 若再进行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会使其精力不足, 从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 建议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 设立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 培养健康管理师, 专职负责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此外, 多学科团队在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不仅有利于减轻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 还可以满足患者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学科团队可以有效利用和组合医疗资源, 在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理念上达成共识, 提高治疗效果[19]。因此, 建议设置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岗位时注意服务团队的多学科性, 要求医生、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

3.3.3、 加强健康教育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是落实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且多为老年人, 文化水平不高, 理解能力较差。因此, 医院不仅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还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以患者为中心, 运用直白的语言宣教, 检查其掌握程度, 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为康复训练的落实奠定基础。

3.4、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管理制度, 开展在岗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培训工作。韦艳燕[20]在综述国内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 这种技能性训练需要优秀且专业水平较高的主导者进行引导。主导者应接受过培训, 亲自参与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掌握并正确运用训练方法和技巧, 具备吞咽困难患者护理能力。医院应重视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培养, 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使其向专科化方向发展,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人才, 扩大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覆盖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虽已广泛开展,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医务人员对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认识不充分, 患者缺乏相关知识, 依从性差, 医患双方均期望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案。因此, 医院应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对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认知度, 制定科学、规范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方案, 加强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管理, 培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专科型人才, 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Hamdy S.Role of Neurostimulation and Neuroplasticit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J].Perspectives on Swallowing&Swallowing Disorders, 2010, 19 (1) :3-9.

[2]Meng N H, Wang T G, Lien I N.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incidence and outcome[J].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0, 79 (2) :170-175.

[3]Rogus Pulia N, Robbins J.Approaches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in acute poststroke patients[J].Seminars in Speech&Language, 2013, 34 (3) :154-169.

[4]Holas M A, Depippo K L, Reding M J.Aspiration and relative risk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troke[J].Archives of Neurology, 1994, 51 (10) :1051-1053.

[5]Bonilha H S, Simpson A N, Ellis C, et al.The One-Year Attributable Cos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Dysphagia, 2014, 29 (5) :545.

[6]Kang J H, Park R Y, Lee S J, et al.The Effect of Bedside Exercise Program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2, 36 (4) :512.

[7]尹伟华.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09, 24 (1) :36.

[8]范伟娣.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1) :131-133.

[9]李芳, 周云仙.我国现象学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6) :765-768.

[10]王斌, 熊晓美.质性研究的方法及其在护理专业的应用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08, 15 (3) :25-27.

[1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 Kim H D, Choi J B, Yoo S J, et al.Tongue to palat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tongue strength and oropharyngeal swallowing function in subacute stroke survivors with dysphagia[J].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1) :53-60.

[13]Park J S, Hwang N K, Oh D H, et al.Effect of head lift exercise on kinematic motion of the hyolaryngeal complex and 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c stroke[J].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44) :127-129.

[14]Clark H M, Shelton N.Training effects of the effortful swallow under three exercise conditions[J].Dysphagia, 2014, 29 (5) :553-563.

[15]杨颐, 王雪飞, 王麟鹏.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J].中国医刊, 2016, 51 (6) :15-19.

[16]戴兴珍, 吴桂梅, 陶连珊.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8) :725-726.

[17]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6) :569-573.

[18]高丽, 刘均娥, 崔允文, 等.时间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 :36-37.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6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门诊治疗的80例心理妨碍青少年康复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结论: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其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青少年患者康复。

关键词:归因训练心理护理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48-01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分析和认识,并推论其原因或者指出其性质的过程,归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认知或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人们探索导致自己成败、苦乐、得失和荣辱的一种常规的心理活动。健康的归因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而不合理的归因活动却会逐渐把人们引入歧途,使其变得焦虑、郁闷、抑郁、精神崩溃。心理障碍时导致青少年产生急性心因性反应、惊恐障碍、癔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本院对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的患者实施了积极的归因训练和心理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随机抽选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治疗的80例病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4岁至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8.5±1.1)岁,患者学龄为初一至大二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失眠症10例,惊恐障碍11例,急性心因性反应5例,疑病症9例,癔症7例,强迫症12例,焦虑症12例,抑郁症1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以关爱的态度来对待青少年患者,将归因训练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这一训练过程中,逐渐唤起青少年内心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归因,消除其消极情绪,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归因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对于患者内部状态的维度认知、方法控制和原因探究。归因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护理人员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自身特点和个人经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列举调查项目和内容,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实施针对性的归因训练。经过归因训练,消除患者内心不可控的、稳定的、内部的错误归因方法,使其重新认识自身能力,从中了解自己,改变对于各种事件的归因方法,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改变其行为和情绪,将患者逐步引入良性循环,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1]。归因训练是指将行为、情感、认知设想成个人对于行为结果和周围事件的原因推断所进行的一种训练,这一训练方法从改变患者对于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方法入手,对病因进行可控性、稳定性和原因源维度上的分析。若患者将好事或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暂时的、外面的原因,而将坏事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持久的、内部的原因时,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耐心的方法,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知。训练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训练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周2~3次,随疾病好转间隔时间延长,随访1年。

经过上述归因训练,所有80例青少年患者均能够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正确看待自己和疾病,对负性和正性事件以及疾病都作出正确的归因,逐步改进自身行为,获得合理的认知,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1.3心理护理。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会经历较长的病程,且病情易于反复发作,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精神萎靡、冷漠、缺乏活力、自暴自弃、悲哀等临床症状,对治疗过程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出现对治疗过程和疗效的抵触和怀疑心理。为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树立其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列举适当的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最终成功的例子,并保持足够的耐心,用不懈努力好百折不饶的精神和成功的事例来鼓励青少年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积极的心理护理和循序渐进的教导,逐渐改变患者对于疾病的归因和认知,使其形成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正确体会和认识,排除已有的无望感与无助感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从而积极配合康复和治疗[2]。

2结果

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对疾病形成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归因,并能够积极应对治疗,消除了绝望和无助的心理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归因训练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患者抑郁、吸毒、忍受疼痛、口吃、失眠、焦虑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青少年由于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作出不准确或错误的归因,进而形成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产生不良的行为或情绪,最终导致意志或思维逻辑方面的变化,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归因训练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从消极的方面入手,经过认知方法的训练,使其形成对事物和疾病的积极认识,打消其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其心理和情绪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形成对事件的良性归因,引导患者逐渐走向成功。综上所述,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利于心理障碍青少年形成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重新认识和归因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以积极的心理面对治疗,提高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许顺江.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23):3289